贸易发展论文范例

贸易发展论文

贸易发展论文范文1

(一)安徽外贸的规模较小,增速较快

近年来,不论是我国整体还是各省市的对外贸易量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不同地区在对外贸易的整体规模和增速上存在差异。从2008年到2013年,安徽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8%、0.71%、0.82%、0.86%、1%、1.1%,而外贸增速方面,2011至2013年,全国外贸增速分别为22.5%、6.2%、7.6%,安徽省分别为29.1%、25.6%、16.2%,可见安徽省的外贸增速基本高于全国同期的增长水平。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上半年的外贸“成绩单”中,安徽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排名14位,增幅也排在14位,居于中间位置,外贸规模与排名靠前的省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与广东、江苏等省相差十几倍。以上数据表明,安徽省地处中部内陆地区,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远离国际市场,外贸规模整体较小,但安徽外贸发展的增速较快,在全国外贸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步增长。

(二)安徽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

一般贸易是安徽省的主要的外贸方式,加工贸易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落后。但近几年,安徽省的加工贸易开始加速发展,赶超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2013年度,安徽省的一般贸易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7.8%,而加工贸易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31.3%。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出口增长对安徽出口的全面增长起到了积极拉动作用,但是也造成安徽外贸对扶持性政策的依赖较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

(三)与安徽有外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与安徽省有外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安徽省2013统计年鉴数据,安徽省已与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但安徽省的进出口市场也过于集中,东盟、韩国、日本、欧盟和美国仍是安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与巴西、秘鲁、南非、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的贸易量也不断增长。

二、安徽外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数量需求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外贸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2010年和2011年,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大学生就业报告,该专业被评为就业率较低、薪资较低的专业之一,近两年情况有所好转。但毕业生较低的就业率并不是因为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减少。从全国范围来看,根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2010年外贸人才的总需求人数约为79.344万人,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这样算来,即使我国近两年外贸人才总需求人数不再增加,所有高校经济类毕业生都去从事外贸工作,到2014年止,也仍然有很大的外贸人才供需缺口。从安徽省来看,安徽外贸市场规模约占全国的1%左右,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按全国的1%算约为8000人左右。2014年安徽省内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有50多所,计划招生3800多人,开设外贸相关专业,如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报关等的院校有70多所,计划招生6000多人。因此,安徽省的外贸人才从毕业生数量上看供需缺口不大。

(二)质量需求

尽管社会对外贸人才仍有很大需求,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不乐观,可见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安徽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就要结合市场,考虑外贸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1.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工作态度上,企业员工应做到能吃苦、负责任;在职业道德修养上,企业员工应做到爱岗、敬业、忠诚。外贸企业尤其看重员工的这些素质,因为业务员直接接触外商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后,客户往往是认人而不是认企业,因此,业务员的离职会带走客户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报酬、工作环境等因素使得现在的高校毕业生频繁跳槽。安徽省外贸发展基础较弱且薪资相对外贸大省较低,对外省人才缺少吸引力,外贸人才主要来自本地,而本地高校培养出的国际贸易人才也偏好往机会更多的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强化学生建设家乡、忠诚、踏实的人文素养。

2.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但高职院校在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更侧重于实践操作技能。安徽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相对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更为复杂、内部分工更细,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对人才的专业要求更高。外贸业务员开拓国际市场,需要了解相应国家的政策、法律,具有营销产品的能力、与外商客户谈判的能力,最后还要订立合同及履行合同,必要时要应用国际条约、WTO规则来捍卫自身的权益。这些都依赖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同时掌握多项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日渐成为趋势。

3.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从事外贸工作,面向的是外国客户,对人才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要求较高。安徽省已和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英语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是外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我省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并不十分强调英语学习,很多毕业生也对自己的英语没有太多信心。其实在实际业务中通过与外商沟通交流、活学活用,语言能力可快速提高。除了对外交流,外贸从业者还需要和国内的政府部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生产工厂等多方打交道,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使信息传达及时、准确,提高做事效率。

4.拥有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未来的最基础岗位对应的是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等。这些从事外贸单据的制作、报关、货物运输和保险等业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来培养。随着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强弱,有些人员会脱颖而出走向更高层次的外贸业务员、高级商务师,再发展下去可以成为外贸职业经理人、外贸部门经理。安徽外贸市场规模不大,对基层岗位人才的需求增长有限,但缺乏高技能、高素质、高层次的外贸人才,然而这种人才是全国范围内都缺乏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中,负责企业重大战略投资决策的人才缺口达2/3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以安徽外贸行业的薪资和发展机会对已成型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大,那就需要本地培养的毕业生除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职业发展上的可塑性和后续发展能力,能更好的为本地经济服务。

三、当前安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外贸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是,外贸企业需要人才,学校也培养了人才,可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学校培养出的只是外贸专业的毕业生,而不是市场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更加符合本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当前安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一线应用型外贸人才,这样的人才定位更适合东部沿海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加工贸易发达,经济外向程度高,外贸业务量大,需要很多完成单据制作和外贸流程的基础岗位人才。安徽发展外贸需要开拓新的海外市场,不断增加业务机会,加大力度营销本地产品,需要后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外贸人才。

(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外贸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往往不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而是为了不断强调实践课程,甚至为了技能大赛来调整。一味的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表面上确实做到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学生“轻理论、重实践”的目标,但某些必要理论知识的减少不利于学生在职业上的后续发展,而增加的实践课程往往也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缺乏真正外贸业务中的实践知识。除了专业知识,对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计算机办公能力的课程设置也不足,很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仍停留在阅读阶段,听、说、写的能力普遍较弱,还有企业提出,希望增加让学生练习打字和使用办公软件的课程。

(三)师资力量不足

从安徽高职院校的实际来看,很多年轻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这样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本身并不熟悉实际业务操作,只能采取以灌输书面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很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而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到校讲课的教学形式并未真正实施起来。(四)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普遍不足。从校内实训室建设来说,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往往只能提供电脑机房满足使用外贸业务操作软件的需要,建设模拟外贸业务流程的实训室较为困难。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说,真正的校企合作还难以实现。从校方来看,安徽上规模的外贸企业不多,难以找到合作企业,且组织学生外出实习责任大、经费高;从企业方面来看,他们接收学生实习并没有多少收益,还要担心学生的实习对企业正常运作和商业机密保护工作的影响,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

四、改革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明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要面对和思考的基本命题。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安徽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面向中小企业,培养专业上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掌握一定语言能力、沟通技巧和产品营销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除了教授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的思想,使其具备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拥有良好的处事心态,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基于外贸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建设课程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企业代表进行合作、研讨,充分考虑外贸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组。根据外贸岗位群的特点,开设相对应的外贸实务课程,培养学生操作业务流程的能力,适应跟单员、单证员等基层岗位的工作要求;开设适当的外贸相关理论课程,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在职业上的后续发展能力,适应外贸业务员、部门负责人等更高层次工作岗的工作要求;开设计算机、英语、思想品德等基础课程,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更好的适应工作。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和外贸企业可以深入合作,共同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将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

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即使具备双师素质,也大多是通过一些师资培训和考证获得,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际业务脱离,很难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也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并重视这个问题,并设法改进。一方面学校积极寻找合适的外贸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实习基地,安排教师下企业实习、考察,使教师熟悉实际业务中的工作流程和当前国家相关的法规政策,确保教师的职业工作知识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来为师生授课或举办讲座,传授最新的经验和行业信息,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

(四)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安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大都已配备了安装外贸流程操作软件的机房。但是这种利用实训软件教学的方式仅能起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作用,且实训软件中的企业资料仿真性较弱、数量较少、更新较慢,实践教学的效果一般。要想使校内实践教学取得更好效果,学校应加大投入,建设外贸流程模拟实训室,按照企业真实的业务流程、岗位安排格局,加入银行、海关、商检局、保险公司等涉及到外贸流程的多个角色,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真实情境的教学环境中感觉到更有“现场感”。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与外贸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学生实训基地,可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企业也可提供一定名额让学生去顶岗实习,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五、结语

贸易发展论文范文2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高校经济学专业当中的重要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开展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于该方面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而英语应用能力在国际贸易活动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复合型、实务型人才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需要,进而在中英双语教学当中,要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能够学以致用,将专业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这就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课堂教学的目标,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

二、开展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要点

(一)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开展,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对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内容和程序有着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不仅能够准确的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市场形势,还能够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路,具有创新意识。其次,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国际贸易的市场规则,以更好的参与到国际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当中去。第三,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能够严格遵守国际贸易的规则,拥护国家政策,才能更好的胜任国际贸易的工作。

(二)围绕学科专业建设。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围绕学科建设来进行。首先,构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将经济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投资学等一系列经济类学科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围绕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来展开。其次,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将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规则、国际经济法、对外贸易概论以及国际贸易市场形势分析等内容作为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纳入到基础课程教学当中。第三,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技能训练类课程,以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环节相适应,实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三、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活动频繁,英语应用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当中,需要有效融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根据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动向,合理的进行教学规划。在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当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组织和协调。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融入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家贸易发展趋势相适应。构建国际贸易活动情景,模拟国际贸易活动情景,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开设专题进行讨论,开展英语讨论会和辩论会,专题论文、课题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都需要通过英语来撰写,以更加熟练的应用英语,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

当前的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以适应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双语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借助丰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双语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对课堂教学来说是很好的补充。由于世界经济形势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随着做出适应性的转变,需要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在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体系当中,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适时更新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的教材,有效的开展信息化教学,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资源,有效协调中英双语教学。将双语教学与经济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投资学等一系列经济类基础学科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其中的每一部分、每一个环节都是服务于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有效促进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协调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保证专业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能够同步进行,充分发挥双语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四、结论

贸易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疆;边境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边境贸易是个特殊的贸易形式,是衡量沿边开放成效的重要指标,有利于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和睦友好的外交关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明显,而对于边境贸易的研究更着重于国家战略和地缘战略的研究。因此,国内外学者也开始从边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入手,通过各种方法检验了边境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学者对边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如下:徐楚乾以新疆塔城地区巴克图口岸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广西东兴口岸现状及发展历史,借鉴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方法,针对新疆塔城地区巴克图口岸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张希平定量分析云南地区边境贸易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表明边贸促进云南地区经济发展,但依旧存在影响边贸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结合边境贸易优势,借助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矫德阳以黑龙江省边境口岸绥芬河市为例,采用计量软件对边境贸易总量对GDP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对外贸易的发展与GDP变化有相关性,其中一般贸易的显著性比边境贸易显著。张宏昊等人利用贸易数据分析西藏边境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二者的关系,得出西藏边境贸易对西藏经济增长有正相关性。王垚等认为,边贸对边疆地区GDP的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相比投资等经典要素,边境贸易的影响力度不太理想,作用还是较弱。国内大部分边境贸易对地区经济发展是正相关的。以上不同的结论,部分学者比较赞成边疆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拉动经济增长,助推地区经济发展。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虽然边境贸易在GDP所占一定的比例,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够明显,远远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主要是因为各研究地区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地源特征等。

一、新疆经济增长与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一)新疆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结果,2019年全区实现GDP为13597.11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1.28亿元,同比增长17.1%;第二产业总增加值4744.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071.85亿元,同比增长26.64%。

(二)新疆边境贸易发展状况

1.规模不断扩大。新疆是接壤国家数量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目前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相邻。多年来借助改革开放和国家沿边开放的优惠政策,保持与沿边国家的交易来往,获取了有效贸易成果。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随着调整期的结束,新疆边境贸易发展慢慢恢复,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就贸易规模而言,2013年拥有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后新疆边境贸易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截至2019年边境进出口总额达到896.24亿元,占新疆对外贸易额53.1%。2001年到2019年,新疆的边境贸易增长速度虽有波动状态,边贸额却已经占据了全疆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

2.自然条件丰富。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较大,日照时间充足,光热资源丰富。这些特征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疆物产多样,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高原山水景观蕴含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世界名山之中,有着众多的雪域冰川、叠嶂雄峰、飞泉瀑布、珍奇异兽。极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使新疆旅游资源类型很多,占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共有景点一千多个,居全国前列。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推动新疆旅游出口,有助于发展新疆经济。

3.口岸与交通优势。由于新疆深处内陆,大多地方都是陆地,很多对外贸易主要是依靠公路口岸来完成。根据2019年的数据,2019年新疆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493.69亿元。其中公路口岸的进出口总额达到759.65亿元,占总口岸进出口总额的60.26%,可见口岸公路的重要性。

4.人文文化特点。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各种交易交往过程中能够掌握伙伴国家的各种习惯和需求特点,从而开拓双方市场,利用广泛的社会联系开辟经济和技术合作的渠道,更有助于新疆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的开展,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和民族沟通进程。

二、新疆边境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处理

本章以新疆边境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代表,选取从2001至2019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和边境贸易进口额和边境贸易出口额作为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运用ADF检验、最小二乘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新疆GDP和边境贸易进出口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计量软件为Eviews9.0。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解析

1.单位根检验(ADF)。在运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的时候,一般要求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表2所示,lnGDP、lnEX、lnIM的原序列是非平稳的,因此对原序列一阶查分后,序列5%、10%水平下通过了ADF检验,满足平稳时间序列的要求。

2.回归模型建立。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可知,5%临界值水平下变量lnGDP、lnEX、lnIM是平稳的,判断为一阶单整。因此,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进一步验证新疆边境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水平。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发现,lnGDP、lnEM、lnEX、lnIM处于正相关,可以说各变量对新疆GDP的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变量边境贸易进口额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性不明显,概率很小。如新疆边境进出口每增长1%,GDP增加0.3个百分点;边境出口贸易每增长1%,GDP增加0.34个百分点;边境贸易进口额每增长1%,GDP增加0.01百分点。

3.格兰杰因果检验。Johansen检验结果只能决定变量间是否有长期均衡的关系,但为了检验变量是否有因果关系,需要再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应用Eviews软件输出后Granger检验结果为,新疆边境出口贸易是新疆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是因为新疆对外贸易主要是以出口为导向,进口额比出口额少些。经过检验确切地说新疆边境出口贸易的变动是引起新疆经济增长变动的原因。

三、促进新疆边境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以新疆边境贸易与经济增长变量,分析了边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边境贸易对经济增长确实有促进作用,尤其是边境出口贸易的作用更明显。至于边境进口贸易,它的显著性不够。总体来说讲,新疆边境依然存在贸易规模不大,商品结构不合理,边贸人才短缺,边贸运输结构不平衡和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不畅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口岸贸易和产业关联度

根据进出口伙伴国家和新疆的市场需求与消费结构,改善边贸出口商品结构,抓好重点出口商品的开发与生产,保证出口产品质量,扩大周边市场规模,壮大出口优势产业,促进协调相关产业的有效匹配。其次,大力支持新疆各特色行业的发展潜力,扩大边贸市场,开发崭新的边贸合作领域,保持优势地位。占领外贸市场的优势,实现发展企业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将传统商贸形式与现代商务发展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高新技术,缓解新疆在技术等方面的劣势,提升进口设备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加工水平,推动新疆的产业结构升级。

(二)合理改善新疆交通运输结构,提高口岸的通关效率

基础设施作为边境贸易活动的服务载体,直接影响口岸的通关速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资源共享、分配,并获取运输系统内部合理协调发展,具备高性能、高质量、易操作的口岸设施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其在不同运输方式时考虑空间及时间等问题,根据新疆边贸现有的环境进行协调,保障口岸高效运行。重视边境贸易对边境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边境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三)扩大对外开放区域,促进对外开放

由于新疆的出口市场高度集中在中亚几个国家,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区域。始终坚持平等双赢的国际合作道路,努力发展同中亚国家的贸易合作,加强与各国在多边和区域框架下的合作,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与贸易合作国家的协调和沟通,相互监督和督促。借鉴贸易伙伴的外贸发展潜力,改变新疆边境贸易形式单一的现状,实现新疆对外贸易的全面均衡发展。改善贸易条件,规范边贸市场的秩序,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国内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相互沟通的协调机制,并与国外建立多层次的领域合作机制,以提升新疆的边境贸易能力。

(四)大力吸引外资,扩大外商投资规模

贸易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想适应经济的发展形势,不断地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就要牢牢地把握住现阶段经济贸易发展趋势,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地调整贸易发展策略,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变,让我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经贸问题上,更有话语权。

2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现状

从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国际经贸的发展,是推动经济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并且对其发展的速度和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近几年我国的经济稳步增长,国际贸易往来也日渐频繁。这也就导致我国的进出口总量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但是现阶段,从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来看,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为减少差距,尽快地跟上国际经贸发展的趋势,就要实现进出口贸易份额的增长。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也就导致我国的各项经济体系又在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出改变。在这一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调整对外贸易体系,促进其转型升级,虽然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缺少动力的支持,还没有实现整体的复苏。但是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中,依然呈现出最好的状态,不断地发展国际经贸活动,保证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水平[1]。

3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3.1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还对世界经济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当前经济全球化是主流的经济发展趋势,所以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走国际经贸发展的道路,对于世界上每个国家来说,都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所以想要在经济水平上,获得持续升高,不断地增强综合国力,发展经济实力,就要牢牢地把握住现今世界经济水平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调整国际经贸政策,提高国际竞争力。

3.2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驱动下,使得在时代浪潮中的各个国家的经济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这又使得企业之间竞争不断,不断地强化竞争意识,努力发展经济,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牢牢地把握住当前经济发展的优越发展条件,抓住发展时机,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迎难而上,不断地提高经济实力,企业不断地认清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让企业能够正确地把握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会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认知。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在进行市场上产品的设计时,充分地发挥创新精神,不断地提高企业的创新实力。这样,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利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的实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经济的腾飞和不断的增长,同时还能够在贸易往来之中,帮助企业从宏观意义上,把握自身经济的发展现状,掌握市场的需求变化趋势,能够通过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各项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的策略,进一步地提高生产力水平,使得企业获得长足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起到推动的作用[2]。

3.3推动科技的创新发展

要想实现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科技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不仅能够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同时还象征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状况。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是主要的驱动力,同时也是第一生产力。能够在技术上,保证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技术的创新,不断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指明了前进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的路线。并且,对经济起到一个巨大的助力作用。所以从这点上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而同时还能让其在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上,与时代将接轨,利用国际经济与贸易大环境下所提供的经济条件为技术保障,不断地升级各种科学技术设施设备的建设,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促进生产产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因此要牢牢地把握住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特征,抓住时代的机遇,不断地研发和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各种科技手段。通过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带动经济软实力的提高[3]。

4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化、知识化逐渐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标准。现阶段,我国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依然有待加强,在发展科技的路途上,依然面临着困难和阻碍。现如今,很多先进的技术和工艺都受到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因此在科技的发明领域也蕴含着较大的商机,所以目前国际竞争的一个主要的力量,就是对科技的创新。第二,世界贸易朝全球化、无形化发展。近些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也逐渐朝国际化的生产模式发展,因此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这种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跨国公司对于国际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也加大了控制力度。现阶段,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增长和发展,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了高科技和各项信息化技术,这导致跨国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越来越便捷和高效,这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因此,为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跨国公司都在积极调整和转变自身的发展战略,能够在大范围内进行经济结构的更新,推动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优化,确保自身能够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不断地拓展新市场,实现持续性发展和壮大。

5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5.1全球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往来,推动了世界各国的企业之间进行贸易合作和交流。在全球范围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的加强,能够实现利益双赢。在沟通过程中,还有利于企业找清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促进资源和人才的流通。在这种背景下,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巨大助力,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导致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就会落后于世界市场,导致企业的经济实力逐渐走向萧条,加速企业的倒闭。但是如果能够顺应发展时机,把握住机遇,就会让企业在世界舞台上一跃而起,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充分顺应国际市场的发展,才能让企业获得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提高竞争实力,在竞争中越战越勇、越走越强。所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中,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主导方向[4]。

5.2多元化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呈现出单一化的贸易往来方式。显然,在新的经济背景之下,这种落后陈旧的贸易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经济的发展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推动经济水平增长的同时,也让世界贸易方式朝多元化趋势转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减少了企业的资本投入,这也就使得企业在国际的发展浪潮中,能够收获更大化的经济效益。信息技术的渗透推动国际贸易方式朝着多元化的趋势转变,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在近些年被广泛使用进行贸易往来,成交额突破新高。在全新的商务模式推动下,使得国际经济收获了巨大的进步,成为一种核心力量,进一步地扩大贸易往来,推动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的业务,也要努力朝跨国企业方向发展,走出国门推向世界,把握住自身发展的优越条件,适应时代浪潮。在国际力量的推动下,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完善,让企业能够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海外业务,在海外市场中占据一片自己的天地。

5.3规范化

要想实现社会更好发展,离不开社会规则的制约。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化的体系,来支持各种经济活动的运作和运行。合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准则,能够对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各种贸易活动的开展起到约束和限制性的作用。所以,国际贸易准则必须能够充分地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减少其中的漏洞。充分发挥准则的约束作用,抵制不良行为,维护世界经济市场。现阶段,各项新兴产业,在国家和市场的支持与推动之下,实现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类行业中,对于贸易经济往来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性的制度标准,这就导致这种制度上的不完善,会使得产业在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纠纷。此时,就需要有符合科学规律的贸易准则,对其行业的发展树立目标和规范的导引,帮助产业能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5.4自由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之下,地区之间的贸易合作和交流,不断地加快速度、加强频率。通过各个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不仅促进本国的发展,也能带动其他国家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为更好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发展共同促进的经济局面,各个国家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扩大贸易规模,加强经济往来,不断地提高自由贸易的水平。针对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所有浮现出的各种矛盾,各个国家之间应共同的努力,寻求应对策略,不断地提高经济自由化水准,在自由化发展趋势之下,实现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6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对策

6.1打造中国品牌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升。要想顺应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企业的大力发展,就要牢牢地把握住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树立国际的中国品牌,朝着品牌化的战略发展道路不断迈进,让企业能够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经济软实力,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要注重品牌的战略营销策略,能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特点明显的品牌,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企业要对自身的品牌营销的重要意义具有明确的认知,认识到其复杂的特点。在日常运营中,渗透个性特点,推动创新性的发展转变,在国际市场中不断地提高竞争力。

6.2引进高素质人才

归根结底,各个企业的竞争以及国家的竞争,在根本意义上都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想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和软实力的提高,人才是关键性的战略条件,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所以要针对当前局势,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机制。采用合理的措施,提高人才资源的质量,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阶段在国际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其能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有良好的应急能力,对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6.3优化管理制度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制度体系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与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和实力,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推动企业实现长足发展。企业要对各项工作中的核心要点进行有效把握,同时还要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发展。在企业的整体运行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和体系,满足在当前环境下,对于企业所提出的经济发展要求,并且还要从国家的立场考虑,能够和其他国家之间,构架一个友好的贸易往来的关系,推进经济贸易交往,实现相互促进和尊重,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建设的水平。

6.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很多大型的企业都开展了越来越密切的国际贸易交往。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工作内容,在这其中,大型企业的对外经贸活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实现我国大型企业对外经贸合作和交往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要关注企业的内在核心力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强调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内部实力。另外,在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强化员工的文化意识,这也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大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水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落实,能够让企业更好地面对时代的发展变化,顺应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交往的发展趋势,提高经贸交往水平,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6.5加大科技投入

科学技术是当今时代全新的发展导向,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断地研发最新的科学技术,在市场竞争中依靠科技,占据优势的发展地位。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增加科技投入,有助于相关的行业实现快速的革新和转变,增强科技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7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实现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宇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0):132-133.

【2】孙媛.世界经济贸易运行态势和未来发展研究[J].商展经济,2020(09):14-16.

【3】欧阳优.开放合作为世界繁荣发展注入澎湃动力[N].经济日报,2020-09-08(001).

贸易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贸易规则

低碳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各个国家经济决策的制定。作为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倡导者,欧盟将低碳经济作为自身21世纪主要竞争优势之一;美国将生物燃料等新能源作为增长经济的重要途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低碳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国际规则的竞争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国际规则的内容直接决定各国家的经济效益,而国际规则由谁主导就决定谁在经济竞争中获得最大优势。环保、低碳已然成为各种国际经济大会的重要主题,可持续发展思想也获得国际社会一致认可。我国需要及早重视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规则中的重要性,积极实现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参与者、规则制定者的转变,以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一、WTO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态度

全球气候大会的争论、观点都影响着WTO对低碳经济的态度。自由贸易无形中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影响,反之,气候的变化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甚至有可能直接改变一些国家的贸易地位,改变世界贸易格局。因此,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互相影响,WTO也表示气候变化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国际贸易领域要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合理措施,在实现环境保护的同时发展世界经济贸易。贸易的开放合作使得世界资源能得到有效配置,可以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各个国家分别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新的措施就会影响国际贸易,WTO需要对各个国家变化的规则进行检验,监督成员国在WTO规则下的权利和义务。WTO针对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提出了一些规则:禁止成员国征收高于WTO规定的关税;非歧视原则;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相关的规则等。

二、低碳经济对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影响

低碳经济对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影响不容小觑。多哈回合谈判后,有些WTO成员国由贸易自由化转向双边和区域性贸易协定,还将WTO没有涉及的一些新的经济问题纳入进来。例如韩国和东盟在2005年签订的自贸协定中提出“在双方同意的条件上,寻求环境技术和政策的合作”;2004年,墨西哥与日本在签署的加强经济伙伴关系的协议中提到“促进能力建设和机构建设来繁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这些都是在贸易协定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具体例子。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欧盟的核心利益,是国际经济社会中的主题。欧盟还在TTIP谈判中将环境问题作为底线问题,也就是说环境问题是欧盟各部门及非政府组织的看重点。但是美国对于环境变化的问题参与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欧盟对此很有看法。欧美之间关于低碳经济的协定签署对国际贸易有着重大影响。

三、低碳经济对国际自愿性贸易规则的影响

气候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不能仅仅依靠某个国家就能解决,这就要求国家之间展开合作,要求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展开合作。目前,已经有许多非官方组织自愿参加到气候变化的应对中来。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各组织制定了自己的标准规范,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非政府组织制定温室气体核算方面的自愿性工具

目前的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多是由非官方机构制定的,而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是目前影响最大的,在全球温室气体核算方面该种核算体系被广泛使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在检测企业的碳排放量时,主要是测算以下三个方面的碳排放:企业直接控制或拥有的排放源所产生的排放,即企业的直接排放;企业自用的外购电力供暖和供冷等产生的排放,即企业的间接排放;还有价值链上游和下游排放。价值链上下游的排放不是强制性要求,但企业要想减少整体碳排放,就要同时降低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和包括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链上游排放。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大概率会对价值链上游的供应商提出低碳要求,要求他们核算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而当供应链属于国际供应链时,就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

2.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气候变化和能源相关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负责制定了关于气候变化和能源效率的一系列标准,并且还有大量相关标准正在制定中,其中包括涉及低碳、太阳能、风能的标准。作为重要的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不是政府组织,但却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WTO也支持各国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来制定自己国家的标准规范。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际标准和基于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标准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国际贸易发展。3.企业的低碳供应链要求企业在低碳规则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价值链和供应链来实现参与意义。很多大型的零售企业会通过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要求供应商在产品上贴碳标签等做法来凸显自己的低碳发展理念。这样价值链上游的低碳要求就会成为实际有效的国际规则,影响出口企业的发展。

四、中国的对策

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国际规则不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发展,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如何制定新的国际规则将对我国外贸发展产生直接且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国要积极参与并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争取有利于我国的规则,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积极参与WTO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

多哈回合谈判里有许多议题都涉及到低碳经济贸易,这些议题达成协议都会对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积极参加了环境产品清单谈判,环境产品的关税减让会直接影响清单产品的国际贸易。欧盟将环境服务纳入环境产品谈判范围,还着重探讨非关税壁垒问题,对WTO多边贸易规则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我国要结合国内低碳行业发展现状,考虑国情,仔细研究,争取利于我国的规则。我们要认真对待贸易产品和服务清单,尽全力将我国有竞争力的环境产品和服务,以及有潜力的环境产品和服务全面地纳入清单之中,另外我们要防止环境多功能产品以低碳产品名义自由进入我国市场,影响我国经济效益。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农业谈判、非农谈判中涉及低碳的贸易规则,及时了解WTO对非关税壁垒的可能调整,明确我国在环境服务方面的利益,保障我国的竞争优势。除了以上内容,我国还要关注新能源行业的贸易壁垒规则,从WTO规则出发,研究可再生能源行业的补贴政策。我们可以多多学习借鉴农业补贴中的绿箱政策,制定合理的补贴规则,方便我国新能源产品贸易争端的解决。

2.关注区域性贸易协定中低碳相关规则的发展

在区域性和双边自贸协定快速发展的背景里,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区域性贸易协定中的重要考虑因素。我们要仔细研究欧美国家在参与的区域性贸易协定中对环境问题的考虑,关注低碳相关规则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我国要善于利用双边和区域性贸易协定,在区域性贸易协定中融入低碳发展,提高我国低碳经济竞争力。于此,我国可以根据区域性贸易协定,统一和协议成员国关于低碳行业的标准,稳定和扩大市场,但我们不能忽视且要着重考虑签约合作国的特点,具体结合实际采取对应措施,减少关于低碳经济合作的差异。我们还可以借助区域性贸易协定推广我国低碳标准,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市场的扩大,也为世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3.积极参与低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

低碳领域的国际标准通常会对企业或产品产生直接影响,影响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增强我国产业和出口竞争力,我国需要积极参与ISO、IEC等机构国际标准的制定。要想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还需要我们培养标准制定的人才,并积极支持国际标准制定的开展,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可。国际标准的制定涉及多国的利益,因此需要制定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协商能力。但在实际需求中,我国对标准制定人才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可以先慢慢放开国内标准制定,鼓励专业队伍参与到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中来,为培养标准制定人才提供平台。国家还可以设置相关基金来支持标准制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储备专业人才。影响我国参加国际标准制定的因素还有,我国目前多是专门的标准机构人员接受国家经费出国参与标准制定会议,如果会议次数多了,参与人员安排不过来,其次外部专家又得不到经费支持,经济压力大,就导致有些会议中没有中国代表参与,使得中国声音无法传达,影响我国在国际标准中的利益。因此,我国需要放开对外部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经费支持,保障我国意见的表达传递。

4.重视国际范围内的私营标准及供应链中的低碳规则

即使非官方的私营标准和低碳规则在法律层面上没有效力,但在用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仍会影响到企业的实际运营。这些规则、标准没有被WTO明确涉及,但的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要高度重视这些标准,并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和培训管理。激励国内民间机构积极参与到非官方的私营标准和低碳规则制定过程,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就列举了国际上已经存在的多个非官方标准,其中就包括非官方的低碳标准。为了方便标准后续的推广,指定机构会向公众征求意见。因此我们鼓励各企业、组织紧跟国外标准制定情况,积极参加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之中,为我国贸易发展争取更多有利的条件。

五、结语

低碳经济是顺应时展要求的,有广大的发展前景。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国际贸易规则带来了冲击,要求我们必须应对实际情况制定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贸易规则。我国要抓住低碳经济发展契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标准的制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边永民.应对气候变化可能怎样影响国际贸易规则.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年会,2009.

[2]陈红娜.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3.

[3]黄河,赵仁康.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5).

[4]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国际经贸探索,2011(2).

贸易发展论文范文6

1.教材选取的随意性与主观性。

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对教材的选取,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仅国内出版的就可谓是汗牛充栋,编著者众多,不仅良莠不齐,而且难易程度不一;如果教材选择适当可事半功倍,否则可能误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情况而言,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并未较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会考虑该门学科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往往选取的标准是主要偏重个人偏好,尤其是倾向于挑选容易讲解的教材,做到最大可能地节约个人精力和投入;并且一旦选定教材在若干年内都不进行更换和调整,而多数教材的更新速度是缓慢的,但是教学内容却一如既往地按照选定不变的教材年复一年地讲授,也很少进行课件的更新与补充。而在学生这一方面,为了考试顺利通过,多数人过分依赖制定教材,即使有推荐的其他版本教材和辅助学习资料,学生通常也并不重视,结果,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实习环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大学生实习是一项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是教学在课外的体现与延伸,实习应根据所学专业进行相应的安排,进而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很多高校对待大学生实习并不重视,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找企业实习,或者学校统一安排,但却流于形式。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言,由于是农业院校,具有很多农业方面的优势资源,比如实验与研究基地、优秀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农业区位资源等等。所以,多年来我校贸易专业学生的实习方式主要是深入到周边的农村地区进行农户调研,采集相关数据信息,最后就具体农业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种方式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并使其亲身体验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发展现实,然而,弊端是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偏离较多,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甚者,由于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实习传统,导致贸易专业学生逐渐忽视国际贸易等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提升。

3.学生经济学基础普遍薄弱且主观能动性不强。

国际贸易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是经济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但是,农业院校由于其农学研究氛围浓郁,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国贸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这就成为在国际贸易学习中的绊脚石。同时,受到院校教师科研领域与学校优势资源的影响,贸易专业学生也较多倾向于纯农学的研究,而对与国际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并不十分感兴趣;结果导致,很多贸易专业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设计中选择国际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寥寥无几,反而普遍在管理学或农学范畴内选题;长此以往,通过学生之间的跨届交流就形成了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任意选题,导致他们更加不注重国际贸易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是为了获得奖学金而进行的一种功利式的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指定教材和课件,而并不关心是否获取了真知,没有学习热情,明显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更新教学内容。

(1)吸收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国际贸易理论伴随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不断地出现新形式、新趋势。于是,在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中,要注重学科前沿并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去,比如新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等近几年刚刚兴起同时又引起较多学者关注的新理论;同时,条件具备情况下,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文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

(2)突出“国际性”特色,同时更要注重结合中国国情。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色,课程要突出该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更值得强调的是结合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实际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同时又不断地涌现新的问题,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贸易实践方面无疑是较为成功的,但是否也能很好地解释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情况呢?这些都应是授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研究兴趣相结合。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实际是相分离的,但实际上教学科研是可以融合互为一体和相互促进的。任课教师如能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研究兴趣融入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使其在该领域的研究越发成熟和深入;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了解到老师的研究兴趣,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该学科;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1)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音像教学、计算机模拟软件教学、开放式研讨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尤其应注重开发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课堂研讨等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可促使其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同时提升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

(2)改进实习方法,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原则,同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新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实现感性与理性认识的提升。有鉴于此,建议我校在实习环节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安排与设计,而不是采取一个模式“、一刀切”。就国贸专业学生而言,应安排去对外贸易企业或工商企业,以及海关、外管局、检验检疫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观摩学习,建立几个稳定的实践型校外实习基地。

3.强化国际贸易教学的国际化理念。

(1)扩大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可通过国际间与校际间的学者互访,开设贸易领域专家讲座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国内外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与信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与国外很多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已建构起一个比较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只是较多集中于农经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多注重在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学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应多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座,并采取计学分制的方式形成学生激励式参与。

(2)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尝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与国际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需要。首先,对于教材的选取做到难易程度适中,同时为学生推荐辅助教材和学习资料;其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最后,应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增设专业英语课程以辅助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贸易发展论文范文7

【关键词】国际贸易;中小企业;融资

1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持续飞速增长,其中国际贸易更是飞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贡献率达50%以上。WTO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7万亿美元,继续领跑世界各国。可以说中国的贸易发展了自己,也带动了世界。中国能取得如此佳绩,中小企业功不可没。自加入WTO后,中小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无数“中国制造”被销往国外,为国家创造了巨额外汇。可以说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支柱,然而他们得到的待遇却与他们的贡献有天壤之别———几乎所有中小型外贸企业都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这种局面,但效果却不尽人意,总结起来,原因有二:一是中小企业先天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由于宏观环境还不够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制约我国贸易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

所谓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具体方式有授信开证、进口押汇、提货担保等。这种融资最大特点是融资周期短而且流动性很高,对于进出口企业的业务特点来说贸易融资非常适用,反过来对银行来说,这些特点能增加银行收入,风险也相对较低。因为在国际贸易整个过程当中,银行作为第三方结算人全程参与,所有的物权单据都要首先经过银行,因此,银行可以依托对物权凭证的占有为企业融资或提供金融信用,企业获得融资后进行下一步商业活动,最后还本付息,同时银行也获得更多收入。

3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3.1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第一,融资渠道少。例如,主流的证券和债券市场,因为对企业资质的高要求,大多是国企和跨国企业的天下,中小企业基本不可能通过其融资。第二,中国大部分的出口型中小企业,从事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该产业竞争大,利润小,再加上中小企业先天羸弱的自身条件,银行普遍对中小企业缺乏信心。第三,缺少专业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虽然市面上小额贷款和担保机构很多,但大都不够规范,隐患较大。第四,非法融资渠道多。通过正规渠道融资,中小企业处处碰壁,无奈之下只好铤而走险。这种现象在沿海一带省份非常普遍,吴英案就是典型代表。非法融资害人害己,不但对企业发展没有帮助,反而会牵连无辜百姓。

3.2银行方面的原因。第一,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市场上又缺乏权威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只好对所有企业采取严格审查制度,硬性指标多,很多具有活力但刚刚起步或规模小的企业被拒之门外,错失发展良机。第二,手续烦琐。即使通过了银行审查,还要耗费高额时间成本办理复杂手续,对外贸企业来说,漫长的放款时间可能就会错失一笔订单,这无疑也降低了企业的主动性。第三,融资产品少。我国银行业监管较严,导致银行创新不足,缺乏相关经验,使我国银行服务滞后。例如,以福费廷等业务为代表的新兴融资方式还远远没达到普及的程度,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4促进贸易融资的对策

要真正改变融资难的现状,仅仅靠国家、企业某一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共同建立一个体系,大家各司其职,把这个体系良好地运转起来,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4.1企业自身的努力。树立诚信意识,银行不信任中小企业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缺乏诚信。中小企业往往只看重眼前利益,投机取巧,爱打政策擦边球,逃避责任,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所以,企业要通过自身努力,诚信经营,扭转自身不良形象,共同构建诚信的大环境,同时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帮助员工充分了解新兴的金融服务产品和使用方式,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强与金融机构和政府的交流。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融资体系中去,主动反馈业界最新信息,公开企业财务信息,建立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只有企业自身增强素质和积极参与,才能有效改善贸易融资困难的现状。

4.2银行的创新。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积极推出新的金融服务产品。洞察市场和客户的需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规律和客户最新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积极推进福费廷、国际保理等新兴的贸易融资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多融资渠道。重点推广结构性贸易融资,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完成融资需求。进一步完善贸易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针对中小企业周转高、额度低的特点,传统信用评价体系已经滞后,因此,要重新建立评价体系,该体系要反映中小企业的实际偿付能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记录管理系统,实时跟进企业经济活动更新信用记录,对符合信用要求的企业进行升级和奖励,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特殊处理,让更多优秀的企业获得优质的资源。增强技术能力以降低风险。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设计国际贸易流程跟踪软件,通过互联网对企业的对外贸易账户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不留死角,用技术手段避免企业不诚信的行为发生。

4.3政府的支持。建立全面有效的企业评价体系。首先,让企业生存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让企业能专心经营业务,培养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当然,对于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造成的中小企业还不上贷款,如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政府还是应该要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植。其次,走出去,开拓视野,多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模式,将政策性金融机构(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等)的作用凸显出来,助力中小企业获得更多融资。

5结语

贸易发展论文范文8

2013年,浙大王竹教授学术团队发表《建筑学视角下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解析》及《国内建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聚落研究综述》等文章(下统称浙文),对国内近三十年来传统聚落主要研究内容与现状进行述评,是目前学界关于此方向最新的专题研究,本文将以这些文献作为分析展开的相关参照。

1.1传统海洋聚落研究整体考察

浙文以“聚落”为题,对1979年至2012年11月1日时段内CNKI资料源进行文献检索与分类统计,本文遵循与之相似的检索路径,将检索时段延长至2014年6月1日,并将检索结果与浙文进行比对,两次检索数据的差异表明传统聚落价值及其对现代环境建设的启发意义仍是学界关注的重要命题。上述整体呈现的研究热度与深度不足以反应聚落因地域及类型不同而存在的个体研究差异,因此,海洋聚落考察需在明晰其类型本质基础上做专题性分析。海洋聚落是人海互动关系下“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特定的生活方式,并且有共同成员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它的形成源自两种动力:一是以取得海洋生物资源为目的,二是依赖海上交通以获得地区间商品交换为目的,海洋商贸聚落形成即源自后者。由上述界定可知,“海洋”是此类聚落发生发展的核心介质,相应成为其最具价值的限定语,因此,本文首先选取“海洋聚落”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进而将“海洋”、“沿海”、“濒海”等词语与“聚落”并置组合补充检索,各次检索均将范围由“题名”扩展至“主题”,希望通过不同路径的海量查阅,实现对传统海洋聚落研究现状的整体把握。此外,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聚落逐渐取代民居成为学界研究主流,考量主题转换造成的研究滞后,本文以“民居”取代“聚落”重复上述步骤,并对“港市”、“港城”等相近主题作检索补充,以保证考察结果的客观有效。合并多次查阅所得,剔除重复文献并进行分类统计,本文大致梳理出目前建筑学视野下传统海洋聚落研究三个主要方向:聚落个案 研究,如以蒲壮所城、港里古村、台湾“鼻头”等为个案,探讨特定海洋文化制度下聚落生成、发展及变迁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归纳聚落形态特征(罗一南,2011;萧百兴,2012;张钰,2010);聚落类型研究,基于海洋文化发展与构成视角,探讨宋代港市、胶东沿海聚落、明代海防军事聚落发生机制、演变脉络、文化内涵与形态特征(谭立峰,2012;金月梅,2009;李政等,2005;卢山,2005);其他研究,主要以民居单体、公共空间、宗教建筑为考察对象,研究海洋文化视角下营造技术、装饰风格、建筑材料等特征(陈舟跃,2011;林翔等,2010;王治君,2008;姚舒然,2007)。

1.2浙东传统海洋商贸聚落区域考察

浙江是海洋大省,近海则言商,历史上浙东因地处东海中心、内河航运良好、社会经济发达等优势成为中国海洋贸易发轫最早的地区之一,至明清仍久禁不绝。贸易发展推动聚落生成,浙东相应形成以宁波为中心,北有乍浦、澉浦,东有舟山,南有象山、石浦、温州、台州的商贸聚落群以及散布其周数目繁多的卫星港镇,“宁波三江地区濒海聚落和城市出现较早,而且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其中,港城的发展历史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在上述整体检索结果中加入“浙江”、“浙东”等限定语进行考察,依研究对象梳理出浙江省域传统海洋聚落研究方向:海防建筑,主要考察海防建筑整体及明代卫所个案现状与保存策略(赵欣,2008);营造技艺,主要考察浙东民居在海洋环境影响下的营建技术、营建习俗及形态特征(梁文会等,2009;王海松等,2012);特定类型,主要考察浙东石拱廊桥、宁海石窗等(高明赞等,2011;华炜,2004)。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浙东典型港城(镇)进行个案检索,明晰其各自在研究角度与热度上的现状,结果如下:乍浦、澉浦迄今仍缺乏建筑学层面关注;石浦倾向聚落保护与灯塔研究(杨溪等,2012,杨晓龙等,2012);温州以楠溪江乡土聚落为研究侧重;台州虽然研究成果较多(郑琦,2009;杨如茵,2010),但多数缺乏海洋意识,研究角度与一般聚落无异。

1.3宁波传统聚落个案研究考察

宁波唐称明州、宋称庆元,明以“海定而波宁”之意命名,足见这座城市与海洋休戚与共的关系。如果说浙东曾经构筑过一张庞大的贸易网,实现东至东瀛、海东,南经南洋,西达西洋等广大区域的商贸往来,那么宁波就是这张网最初的编织点,是整个商贸体系得以运作的核心动力。作为浙东名城,宁波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本文分别将“宁波”与“聚落”、“民居”各自组合为关键词进行题名检索,考察宁波传统聚落研究趋向如下:整体性研究,即以“聚落”为题,视角虽各有侧重,但研究路径都是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聚落演变规律、形态特征进行解析(蔡丽等,2011;王荟荟,2008;陈怡,2007);特殊时段研究,主要以近代为对象,考察中西文化作用下宁波建筑形成发展、规划建设、典型类型与街区形态特征(饶晓晓等,2012;陈益龙等,2010;张文宁,2008;王跃强,2007);形态保护研究,依托数字化技术对城市肌理、历史建筑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保护更新策略(毛逸源,2011;汤雪璇等,2009;刘丽丽,2009;邱枫,2007);其他类型研究,在更广泛聚落视野下考察,宁波海港、市镇、教堂、卫所等仅作为佐证案例支撑相关分析(程蕾,2012;黎培杨,2012;杨洁,2007)。在宁波传统聚落检索结果中加入“海洋”、“濒海”、“沿海”等限定语,未能获得相关文献。

2国内传统海洋聚落研究现状解析

浙文在对聚落研究现状考察基础上得出“近十年以来,(聚落研究)逐渐受到多学科以及科学化手段的影响,研究视域逐渐扩大,研究成果更多元、更富有深度”的结论,与此同时,“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研究,是21世纪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传统聚落与海洋文化研究的双重热度依然无法遮蔽建筑学视野下传统海洋聚落研究的缺失。

2.1传统海洋聚落整体研究薄弱

从文献数量看。表二显示,随“海洋”等词语对“聚落”、“民居”限定的由远及近,以及检索范围的由大(主题)及小(题名),所获文献数目呈锐减态势,这表明“海洋聚落”、“海洋民居”尚未作为专有名词引起学界关注,相应缺乏关于此类主题的专项研究。虽然“海洋+聚落(民居)”、“沿海+聚落(民居)”两种路径检索文献较多,但这类关键词仅说明聚落与海洋两者存在某种关联,与专有名词特指的聚落类型有着本质区别。从研究分布看。研究区域不平衡,现有研究看似覆盖福建、胶东、辽东、潮汕、浙东南等主要区域,但大部分成果以胶东、闽台为考察对象,其中尤以闽台等南方海域研究最为深入系统,其他地区则多为寥寥个案;研究深度不平衡,宗教信仰下的探索较多,如妈祖文化视野下宗教空间分布、形态特征、景观要素等,其他内容则研究泛泛;研究类型不平衡,对广州、泉州、宁波等核心聚落关注较多,而对卫星港等基础层级海洋聚落关注较少,且个案分析较多,类型整体性考察较少。各类片段式研究难以形成系统强劲的信息实现对传统海洋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

2.2浙江传统海洋聚落尚未引起学界关注

从经典文献看。浙江民居研究成果众多,但在《中国民居研究》以及2007年版《浙江民居》等经典著作中均缺少传统海洋聚落考察,仅2009年版《浙江民居》述及“濒海聚落”,然温州瑞安等地案例选择仍是基于地理环境考量,而非海洋贸易运作关注的结果。从研究团队看。近年以浙大为代表的本土团队虽对浙江传统聚落多有涉及,但研究对象倾向浙江聚落整体发展或个案保护研究,在所检索的浙大近年博硕士学位论文中,仅罗一南《明代海防蒲壮所城军事聚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对海洋聚落加以关注,但该文只将蒲壮所城界定为历史村镇范畴下一般性防御聚落,所提出的保护理念与更新策略与一般聚落并无不同。从区域及类型分布看。本文对浙江各区域传统聚落研究进行题名检索,总计文献38篇,其中,浙西19篇最多,浙东4篇位列最后,浙东文献仅方贤峰《浙东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研究》将“濒海岛屿”民居作为典型类型加以论述。就类型看,现有研究多依地理环境进行类型划分,如山地聚落、滨水聚落、运河聚落、古镇聚落等,海洋商贸聚落几无涉及。海洋文化认知缺乏导致浙江传统海洋聚落在学界的集体失语。

2.3宁波个案缺乏海洋商贸文化整体视角的考察

从文献分布看。众多研究只是将海洋商贸文化作为宁波文脉背景简单略过,关注较多的是近代商帮文化与建筑形态特质之间的关联,本文以“海上丝绸之路”、“明州”、“庆元”等特定历史词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所获建筑文献仅李容准《北宋明州高丽使行馆》1篇。历史是一条延续的线索,忽略近代以前海洋商贸文化与城市形态变迁的逻辑关系,近代之后的论述难免存在偏差误读。从聚落关系看。历史上舟山长期作为宁波外港存在,“海洋社会经济史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其研究区域绝不完全等同于某一行政区域或自然地理区域,而应该是逻辑上的研究区域”,这意味着海洋商贸文化视野下宁波、舟山应进行一体化研究,然而,当前两者存在明显的各自为政的研究趋向,前者侧重近代开埠后的建筑文化,后者关注海岛民居、城市空间发展等多元领域。浙东海洋商贸文化整体性考察视角缺失导致聚落个案未能得到客观解读。

3海洋聚落研究不足的原因探索

3.1正统史学偏差

长期以来,“在中国历史文本中和教科书中,中国古代社会仍然是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二元结构,在这种陆地历史结构和权力体系中,中国海洋史发展的种种事实,都被诠释为中国农耕世界与海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农业文化的海上延伸”,基于历史文化之上的传统聚落研究不可避免受此误导,在大陆看海洋的偏见中漠视着海洋聚落的存在。表二中“沿海”关键词下所获文献最多,“沿海”一词广泛介入恰恰说明“以陆域为中心,海洋为附属”观念在建筑界的根深蒂固。

3.2研究时间短暂

综合数次检索可知,绝大部分文献发表时间在2005年以后,尤其2010年前后是文献发表密集区,“中国学界对‘海洋文化’的关注,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觉’地将“海洋文化”纳入学界的学科视野进行系统的研究阐述,始自20世纪90年代末,”这验证了传统海洋聚落因应于海洋文化展开的客观事实,且现有成果分布亦与中国涉海史“重南轻北”(杨国桢语)研究趋向相吻合。因此,可以说建筑学视野下海洋聚落研究正处于拓荒探索阶段,短暂的积累无法消除萌芽状态的种种不足。

3.3学术团队的忽略

绝大部分检索路径下相关文献数目远多于建筑学文章,这表明其他学科对海洋聚落关注远甚于建筑学,其中历史学领域尤为显著。当前,厦大杨国桢、中国海洋大学曲金良、宁波大学刘恒武等团队对东南港市、闽台海商聚落、宁波港城多有研究,在聚落生成及演变机制的纵向梳理、海洋社会构成横向剖析等方面均有深入探索(吕小琴;2012;林昌丈,2009;郭延杰,2008;蓝达居,2000;唐勇,2008;陆敏珍,2007)。与历史界人声鼎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筑界的死水微澜,浙文曾对学界主要团队地域性研究倾向进行梳理,结果海洋聚落并非这些团队关注内容,历次检索亦证实,除天大张玉坤团队对沿海军事聚落关注以及东南大学张十庆团队《基于东亚视角对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建筑史》研究外,传统海洋聚落目前仍缺乏团队层面的系统探索,研究力量薄弱自然无法形成有热度的研究现状。上述原因归于一源,即以王朝“正史”为核心的传统史学对海洋文化价值的长期忽略,这一史学偏差导致海洋聚落始终未能获得与陆地聚落相等的研究地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