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规划范例

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景区规划范文1

关键词:信息传播;时代特征;审美趋向;宣传效果;

不同视域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具有标准化、程序化、艺术性、创造性集于一体的特点,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创作领域。不同视域下的旅游景区需要将上述元素考虑在内,权衡每个特点的利弊,遵循不同视域下结构的特点和变化思路。在旅游景区的艺术形象设计上要以实际操作的功能为主,时尚贴切的主题可以发挥不同视域下艺术创作的优势,确保设计的主题能够吸引民众的视线,高效率和优质化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与现阶段的时代特征更匹配,为此可以根据不同视域下旅游景区艺术形象的特点进行设计。

1美学视域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

1.1界面设计

在资本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旅游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学视角下旅游景区的规划几乎是从无到有,是在自然状态下以直接性的资源作为规划基础,扩充旅游景区规划的经济效益,满足资本市场下的需求。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是以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为对象,具有开放性和无限性的特点,依据马克思哲学的原则,考核现实中旅游景区的优势,以旅游活动存在的性质为空间界限,建立旅游活动和旅游全过程之间的关系,将审美作为现实景区的主要趋向,从考察人审美趋向的角度对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进行规划,通过获取审美趋向确定旅游区艺术形象设定的范围[1]。

1.2媒介设计

美学视域下的旅游景区是以美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为考察标准,针对特殊化的对象进行研究。在媒介设计上,旅游景区的规划需要针对现实个人旅游活动的规划,围绕现实个人和活动对象整体之间的关系,开展审美向度的规划。利用简单的规划方式进行艺术形象上的设计,避免在旅游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产生破坏性和负面效应。在开展艺术形象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现阶段的美学特征进行规划,全方面考核市场的需求,保留历史景区的个性化特色。从感性角度上来说,是以个人感性活动为基础条件进行艺术形象设计的[1]。总之,要从美学视角下对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呈现感性学美学视角下的界面。

2信息化视角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

2.1界面设计

从界面设计的角度上来说,信息传播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作为信息者和传播媒介的参与者,就需要融入群体中,了解历史文化景区形象传播活动的目的性和创造性,其中,目的性是指人类意识受信息传播控制的一种行为,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和对象作为规划的主题,在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动机和方向。比如通过媒介广告对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进行传播,经过策划获取宣传效果。在信息化视域下的旅游景区需要利用科学技术的传播方式,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进行传播,在彼此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下完成整个形象的信息传递[3]。

2.2媒介设计

从媒介设计上来说,信息化视域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需要按照人类行为的感知特征对不同阶段的对象进行分类。在宣传类设施上要统一地域文化的界定范围。不同地域文化的历史和景物不同,形成的地域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堆积是由各地域的民俗文化传承堆积而来的,进而在信息化视域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上需要遵循历史和景物堆积的人文精神,以此为依据,对历史文化景区的艺术形象进行设计和提炼。在提炼的过程中需要将所在地域文化的深刻认识保留下来,以图形和色彩的表现形式设计出来。

3结束语

本文对不同视域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设计进行分析,主要以信息化视域和美学视域两个层面作为设计要点,对旅游景区的艺术形象进行媒介和界面的设计,以完善景区艺术形象的设计效果。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旅游景区艺术形象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丽梅,童钰瑶.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20(14):20-35.

[2]郑?.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形象设计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6,15(5):131-135.

旅游景区规划范文2

关键词:旅游景区;资产;资产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旅游产业之一的自然类旅游景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这类旅游景区前期投资一般较大,资产项目也相对较多。由于自然类旅游景区内面积较大,导致资产分布不集中,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要促使景区良性发展,资产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旅游景区的资产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自然类旅游景区的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助于自然类旅游景区随时了解全部资产现状;二是可以避免自然类旅游景区在资产方面的重复投资和浪费;三是有助于自然类旅游景区对闲置资产和使用效率较低的资产进行处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四是有助于自然类旅游景区员工在工作发生变动时,员工之间可以快速地进行资产交接;五是可以为自然类旅游景区领导层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自然类旅游景区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旅游景区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管理也成为景区的主要管理工作之一,实际工作中旅游景区在资产管理方面问题频出,为景区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盲目投资

为满足游客需要,自然类旅游景区在刚开发时往往需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在实际投资过程中,一些旅游景区会按照同类景区建设模式,缺乏前期可行性论证,没有严格的事前审批和事中监督制度,造成项目盲目上马,甚至有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不适合自身景区而中途停工,还有的项目完工后不及时验收,导致项目预付款长期挂账无法结算,最终形成资源浪费。

(二)设施设备重采购、轻管理,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有些旅游景区在资产采购环节严格履行本景区采购制度,经过层层审批或集体联签后按照规定采购所需资产。然而在资产采购回来后缺乏完整的验收手续,甚至采购后不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直接交付使用部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粘贴卡片,导致管理责任不清、账实不符。有的景区因管辖范围广,还存在长期不盘点资产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资产管理不纳入经营层考核范围,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资产的控制。

(三)已处置的资产不及时办理手续,造成账实不符

因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投入旅游景区的资产更新换代较快,资产处置事项经常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有的旅游景区仅注重资产更新改造和再投资,而忽视完善所处置资产的相关手续,处置的资产不进行资产评估和后续管理,也不做账务处理,使得所处置资产既不能合理利用,也不能为景区带来处置收入,造成账实不相符,更重要的是造成资产流失。

(四)承兑汇票管理制度不健全

对于旅游景区来说,承兑汇票的存量相对较少,致使很多旅游景区内控意识不到位,缺少承兑汇票管理制度,在承兑汇票管理过程中不注重细节管理,比如:由银行托管的承兑汇票,在传递过程中没有出入库手续,也没有短信通知回复,财务人员也不定期对承兑汇票进行盘点,造成经办人在传递过程中责任心不强,甚至还出现经办人舞弊中途贴现的情况,给旅游景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单位决策层及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五)大多数商标权不在账面资产中反映

旅游景区的商标权作为无形资产大多都是通过自创并将其注册登记,直接费用一般不大,所以在发生时一般都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非资本化。然而能够给旅游景区带来获利能力的商标,往往是通过多年的广告宣传和其他传播商标名称的手段,以及客户的信赖等树立起来的,广告宣传费用对于旅游景区的无形资产商标权来说是间接投入,金额一般较大。广告宣传费在核算时一般也不作为商标权的成本,而是在发生时直接记入当期损益。

三、加强自然类旅游景区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自然旅游景区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应尽快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改变旅游景区目前资产管理现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理性投资

旅游景区在基础设施投资前,要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合理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证选定适合自己的方案。合理的规划可以使旅游景区在投资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在投资建设之前,还应通过招投标程序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组织评标小组成员通过对三家以上的施工单位评审并进行择优选择,最终选出质优价廉的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做好跟踪监督后续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二)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旅游景区资产管理

旅游景区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固定资产入账手续,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并完善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资产管理部门应起草制订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实行卡片管理,明确责任部门及直接责任人,完善资产出入库登记手续,避免资产的丢失。财务部门应与资产管理部门共同配合,对旅游景区的资产进行定期盘点,对毁损、闲置的资产及时登记并报领导层同意后进行账务处理。各部门负责人是各自管辖范围内资产的第一责任人,资产使用人对资产管理负直接责任。对资产管理要纳入日常管理考核中,确保旅游景区资产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对已处置的资产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旅游景区对于因更新改造等处置的资产,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对所处置资产进行登记并报单位领导层决策,对仍有价值的大额处置资产首先进行评估,然后再做出转让等处理。财务部门根据领导决策意见及时到税务部门备案审批,并根据税务部门审批后的意见及时做出账务处理,避免形成潜亏,做到资产账实相符。

(四)建立健全承兑汇票管理制度,加强承兑汇票管理

旅游景区的承兑汇票存量虽然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较少,但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承兑汇票管理过程中视同现金管理。旅游景区应制订承兑汇票管理制度及承兑汇票管理细则,与银行的托管协议中应明确银行承兑汇票传递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在传递过程中要有承兑汇票出入库手续,也可办理短信通知服务。由不负责承兑汇票管理的财务人员不定期的对承兑汇票进行盘点,避免承兑汇票管理人员舞弊,也避免给旅游景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五)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尽管目前的会计准则中,不能对旅游景区的无形资产———商标权进行资本化,但无形资产的确定可以促使旅游景区不断推进资产管理的方式,逐步形成符合旅游景区这一特殊行业财务管理的资产入账方式。对于目前旅游景区来说,重要的是应对商标权的投入进行台账管理,以便作为评估、投资等的重要参考依据。自然类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及维护的同时,应加强对旅游景区的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是旅游景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财务管理中也非常重要。所以说,强化旅游景区的资产管理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在当前对促进旅游景区健康发展具有强烈的迫切性。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商标权等无形资产核算还未正式纳入会计准则中,但作为旅游景区自身对无形资产管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应通过登记台账等管理方式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另一方面,承兑汇票作为旅游景区的特殊资产存在形式,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在制订管理制度及具体管理过程中要强化细节管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旅游景区的资产管理措施不仅仅限于以上提到的这些,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自然类旅游景区应积极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资产管理,为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夏红芳.旅游景区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4(09).

[2]杜丽娟.关于旅游景区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7(02).

旅游景区规划范文3

关键词:植物专类园;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茶花专类园

1植物专类园在乡村旅游景区中的作用

植物专类园(specializedgarden)是在一定范围内种植物供游赏,科学研究或科学普及的园地,有些植物变种繁多并有特殊的观赏性和生态习性,宜于集中一园专门展示。其观赏期、栽培条件、技术要求比较接近,管理方便,游人乐于在此饱览其精华[1]。传统植物专类园主要建设于城市公园或近郊大型植物园中,如大理洱海公园的山茶专类园及湖南省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等。专类园以城市居民为主要使用人群,一般以植物收集、展示、观赏、研究为主,较少兼顾生产,是一种强调专类植物展示和植物造景的园林形式,植物园的专类植物也均以观赏类植物居多[2]。而大量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都是依托当地的产业资源,如苗圃、作物生产基地等拓展旅游业务建设景区,往往缺乏景观效果与旅游项目体验吸引游客,所以,这些乡村旅游景区通过新建植物专类园作为其旅游的亮点。这类植物专类主要以园区经济类植物为基底,以同样科属的观赏类植物为主要观赏点,同时以经济类植物作配景。植物专类园在乡村旅游景区中,凭借主题植物景观塑造展现专类植物的个体美及组合美。还可以通过花海、花镜、花坛植物等表现形式及科学的园林空间营造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观光游憩体验,同时植物专类园能以科研培育功能为基础为青少年打造科普研学旅游项目,丰富景区旅游产品。最后,对具备生产价值的植物,还可以通过生产与二次加工作为各类特色产品售出,拓宽景区收入渠道。目前,植物专类园将成为展现乡村旅游景区经济性、艺术性、科学性的重要场所,而且好的植物专类园不仅能通过植物专类园的建造使得乡村旅游景区达到观赏与应用、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更能作为旅游爆点带动景区其他旅游项目发展,提升景区品牌,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2植物专类园在乡村旅游景区中的建造原则

2.1功能优先,灵活布局。在乡村旅游景区中,植物专类园首先应以展示植物的美学价值为主,通过多种造园要素相结合营造优质的景观效果,为游客提供良好的观光游览体验。其次,专类植物园应充分考虑景区的多项功能需求,在整体布局中可设置科普研学、生产加工等功能区域为游客提供多样的体验。最后,在内部的功能分区应与整个景区的功能布局相协调,作为景区中承担游览功能的旅游项目,应充分考虑卫生间、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同时在整体布局中考虑与景区的公共设施进行公用,在避免游客带来负面体验的前提下可尽量地节省建设成本。总之,在乡村旅游景区中建设专类植物园应功能优先,灵活布局,协调发展,深度融合。

2.2明确主题,景观丰富。植物专类园在景观塑造上应以专类植物为主,应围绕专题植物展开设计,引导游客观赏专类植物。部分专类植物主要观赏点在空间分布、时间节点上具有特殊性,例如,菊花园观赏季节主要为秋季,樱花园主要观赏季节为春季,而荷花园观赏点局限于水面。所以,植物搭配在考虑专类植物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整个园区的四季植物景观,并在空间上配合园区的地形、水体、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丰富景观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园林艺术表现,展示植物专类园不同的美感,从而达到乡村旅游区景观独特,可赏性强的需求。

2.3突出特色,体现文化。具有特色的专类园景观是整个乡村旅游景区吸引游客成为旅游爆点的关键,同时也是与其他同类型景区差异化竞争的体现。植物专类园特色的体现不仅在专类植物的异同上,更应在设计规划时,深挖植物所具备的内涵与文化。例如梅、兰、竹、菊等中国传统植物为主题的植物专类园,便应深挖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关的传说、文人名士的诗词歌赋、传统纹样与吉祥寓意等,并通过小品、建筑、景题、铺装的设计方式呈现。与此同时,乡村旅游景区当地的乡土文化也是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过程中文化挖掘的重点,在设计中可以通过传统建筑小品、传统意向的表达与主题植物进行搭配,塑造具备独特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给游客提供与众不同的观光游憩体验。

2.4品种多样,科学配置。专类植物园其专类就体现在所配置植物的品种特定要求上。专类植物园的主题植物选用一般有2种选用方式,一种是以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特征选择生态习性相近的植物种类作为主要植物,另一种是根据植物的物种分类系统和亲缘关系选择亲缘相近的植物作为主要植物。在建设植物专类园过程中,既要选配与主题植物处于同一系统的、具有亲缘关系的植物品种,还要选配与主题植物生态习性相近的植物品种,才能合理地配置植物,丰富植物专类园专类植物的种类与数量。与此同时,所选用各种专类植物还需要进行科学的配置。专类植物的配置应与场地中的建筑小品相结合达到物借景势、景借物势的效果,在利用植物为游客展现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同时为游客营造和谐的观赏环境。

3茶花专类园在乡村旅游景区中的规划设计方法

3.1茶花概述。茶花指山茶科山茶属观赏类较强的一类植物的总称,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别名山茶、耐冬、茶花、洋茶等[3],喜温暖润湿、微酸性而有一定有机质的土壤。茶花由于品种与地域的不同,花期长达6~7个月,从9月~翌年5月,开花不绝。具有四季常青、花型多变、色彩艳丽、品种繁多、花期长、凌寒开放等独特优势,在园林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同时,茶花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

3.2茶花专类园的选址。在乡村旅游景区中建设茶花专类园,选址是其关键也是建设工作的基础。茶花专类园的选址,首先,要考虑是否适合茶花生长,要注意土壤、肥力、灌溉水源、采光条件等自然因素,为茶花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4]。其次,对茶花专类园内部的功能布局选址也需要有细致的安排,例如,观赏游憩功能区域在选址时就要选择游客集中的旅游核心区域,而专类园内设置有珍稀名贵种的园区就应靠近管理区以便管理,科普研学区域就需要综合考虑其选址附近餐饮、停车场、住宿等景区配套设施。最后,要从整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功能定位角度综合选址茶花专类园,尽可能的与周边其他旅游项目达到协同促进、互补共赢的效果。

3.3茶花专类园的植物配植。茶花专类园中,茶花既是主题,也是主景,应突出茶花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与其他植物的配置,达到景观丰富,移步换景的效果。茶花的品种繁多,花色、花型各异,可孤植、片植、丛植、盆栽盆景等多种配置方式相结合。茶花普遍为灌木或小乔木,属半阴性植物,适合在散光条件下生长。高大的落叶乔木与茶花相搭配,以便遮荫却不过于荫蔽,为茶花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常绿小乔木可作为景观的背景材料突出展示茶花的色艳香清特点。鉴于茶花花期在9月~翌年5月,在花灌木搭配上可考虑花期在5月~9月的植物,达到四季有花,全年有景的效果。尽量少布置与茶花花期、花型相似,花色鲜艳的植物以免喧宾夺主。在与地被植物的搭配上,可搭配与茶花生长环境相近的麦冬、鸢尾、沿阶草等耐阴草本植物作为衬托。乡村旅游景区中的茶花专类园建设应在尽量丰富茶花品种的同时,考虑观赏效果与建设成本,对预算不够的园区可适当采取配置茶梅或利用原有油茶树嫁接的方式节省成本。

3.4茶花专类园的景观设计。茶花作为中国传统名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在茶花专类园景观设计中深挖茶花文化,通过铺装、小品等景观元素体现。例如,金华中国茶花文化园,通过景区内均用茶花的名字或诗句命名景点,还有茶花图案的铺装、小品表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茶花园景观设计中可以融入深厚的地域文化,例如,景山公园茶花园就将茶花种植在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建筑之间,巧妙结合地方人文特色与茶花婉转之姿,同时又为游人提供了遮风避雨之所。

4结语

乡村旅游景区中建设专类植物园无论对乡村旅游景区的提升,还是对探索专类植物园发展新形式都具有积极意义。乡村旅游景区中建设植物专类园更注重观赏价值及经济价值,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从景观去考虑,更应从整个景区的宏观角度进行综合考量,而单从植物专类园规划与设计角度出发,还应运用植物学、景观生态学等基础理论,考虑植物群落的构建及景观的艺术表现等方面[5]。植物专类园的建设不是遵循几种设计准则,而是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应对。

参考文献

[1]李敏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邓巍,裘鸿菲.专类园在旅游度假村中的作用———湖北柏杨山旅游度假村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华中建筑,2007(6):121-122.

[3]张宏达,任善湘.中国植物志(第49卷第3册)[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4]赵真庆,赵晓辉,李仕科.浅谈茶花专类园建设方法[J].现代园艺,2011(7):38-39.

旅游景区规划范文4

关键词:旅游景区;园林景观;施工现场;管理

旅游景区中,园林景观工程作为突出的建设部分,其实际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旅游景区的建设水平和景区定位打造水平。园林景观工程是有效结合园林景观设计性、美观性和工程艺术施工操作的过程。而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作为人为再造的工程之一,其所使用的施工材料也是多样化,施工范围较大。对于园林景观工程而言,其在旅游景区中的存在并不是独立的,与旅游景区周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了有效维护旅游景区生态平衡,避免造成不良的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文明施工,营造与旅游景区和谐的施工环境,以此保证园林景观工程建设符合标准,满足旅游景区整体规划,同时符合现代化旅游景区绿色环保的施工理念。

1旅游景区园林景区施工现场准备工作分析

在旅游景区园林景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后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必要。园林景区施工现场准备工作的进行,一方面,管理人员需要及时组织人员清除施工现场的障碍物和垃圾,做好施工场地的平整碾压工作。为了维持园林景区生态平衡,要从通路、通水、通电、场地平整3方面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构建关于施工操作所需要的临时设施,如,施工现场临时建筑垃圾和工程建设多余资源的存储,避免后期施工中出现随意堆放现象,给旅游景区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土壤污染现象。以上各个方面准备工作的进行,需要管理人员在结合施工总平面图分析基础上,根据施工计划,控制施工进度,搭建临时仓库,并且需要合理设置消防和保安设施,施工安保设施准备到位。

2旅游景区施工园林景区施工现场管理具体分析

2.1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旅游景区园林景区实际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假山瀑布的营造还是分区小花园的建设都是需要一定的施工材料,施工材料是园林景区合理规划建造的基础。出于旅游景区存在的特殊性,为了维持景区的生态平衡,就必须强化对园林景区施工现场材料的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合理规划设置材料存储仓库;另一方面,将化学腐蚀性较强的材料严格设置在旅游景区外部,然后跟随工程施工进度随时调取和应用。以上2个方面,首先,合理设置材料存储仓库,是为了避免园林景观工程材料随意堆放,导致施工现场混乱,给旅游景区形象的整体营造产生不良影响,合理堆放、科学管理,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其次,对于施工过程中石灰、沙子等材料按照进度进入施工现场,主要是为了避免下雨时出现流失的现象,避免污染旅游景区道路。且石灰水对土壤和周围花草树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为了保护旅游景区花草树木,必须加强管理石灰等化学腐蚀性较强材料。

2.2施工现场人员管理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现场人员管理也是旅游景区园林景观工程管理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在当前旅游景区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建设中,只是部分施工,其他部分仍然正常开放,所以无论是从保证园林景观工程正常施工建设,还是避免对外部人员产生人身安全损害程度上都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现场人员管理。在具体人员管理中,一方面,严格设置防护带和隔离带,明确划分施工区域,必要情景下,设置临时挡护墙,严禁外部人员进入到施工场地中,避免影响正常的施工操作;另一方面,避免施工人员损坏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材料。如,园林景观工程树苗、花草以及假山等应用部分都是经过设计规划基本上已经成型的部分。为了有效控制成本,必须避免外部非专业人员直接接触材料,做好施工现场人员管控。此外,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管理,还主要是在园林景观工程,尤其是现代化园林景观大型化和规模化建造中,其所应用的设备和材料都是规模较大,外部人员接触,可能会对其造成人身损害,引发不良的社会现象。基于以上分析,在针对旅游景区客流量较大的现状下,在针对部分园林景区施工现场管理中,必须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

2.3施工垃圾管理

旅游景区园林景区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中,施工垃圾管理非常重要,这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针对当前普遍反映在旅游景区园林施工中,存在施工垃圾随意堆放、施工人员随意扔垃圾等严重损害了旅游景区形象的塑造。基于以上问题分析,加强施工现场施工垃圾管理非常重要。一方面,针对施工使用完成的材料,定时进行整理堆积,明确堆积地方,严禁随意堆放,严格施工现场垃圾管理奖惩制度;另一方面,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的生活垃圾,以此设置生活垃圾堆放点,尤其是施工人员随意扔烟头的现象必须严格禁止,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巡视督查工作,及时发现,有效改进。

2.4周围设施和现有物种的保护管理

旅游景区园林景观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保护施工工程周围设施和现有物种。一方面,保护现有设施,必要情况下,需要对已有设施设置保护屏障,在施工完成后,拆除保护屏障,最大限度降低破坏,控制景区投入成本;另一方面,现有物种保护管理,主要体现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对周围存在的花草树木尤其是较高的、较大的树木产生不良损害破坏,保护花草树木,维护局部生态平衡。

3旅游景区园林景观施工现场管理要求分析

3.1管理人员加强施工现场监督巡视

旅游景区园林景观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营造文明、和谐的施工环境,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监督巡视,通过动态化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督促改进。在加强施工现场监督巡视过程中,突出对施工人员施工垃圾、施工材料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随意排放施工废水和污水的监督管控,切实按照现场管理标准实施一系列的操作。

3.2高素质的施工人员选择

旅游景区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最为主要实现绿色环保,营造文明的施工环境。那么,这一要求贯彻到底则是需要施工人员贯彻实现。这就要求施工团队选择高素质的施工人员,施工人员一方面,熟悉园林景观工程在旅游景区施工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切实明确绿色、环保施工的必要性,只有每一个施工人员从自身出发,遵循施工现场管理标准,才能够整体上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3.3景区管理人员协调管理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景区管理人员必须给与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从技术和工作上给与支撑。主要是由于施工现场管理存在于景区中,因此,为了保证施工现场管理各方面工作有效落实,景区管理人员利用其“权威性和信服度”发挥表率作用,从景区管理层面上给与人员较大的管控,以此有效提升整体的施工现场管理顺利性,提升管理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景区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对于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降低对对旅游景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能够从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施工垃圾以及现有设施和物种保护管理层面上落实,加强施工现场监督,合理选择施工人员,有效获取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的支持,全方面协调配合,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晋.当前旅游景区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7(4)

旅游景区规划范文5

关键词:旅游景区厕所;厕所建设;本土文化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15日,全国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39393座,其中新建27137座,改扩建12256座,累计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共5.7万座)的69.11%。旅游厕所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如厕难、厕所脏乱差的现象有了显著的改观,但由于不同旅游景区地域条件及人文气息的差异,旅游景区厕所在建设中相似度非常高,缺乏本土文化的回归。

1概念

1.1旅游景区厕所的概念

旅游景区厕所是指在旅游活动场所建设的,主要为旅游者服务的公用厕所。主要分布在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及其他旅游活动场所。本文所指的旅游景区厕所仅指旅游景点内的公用厕所。

1.2本土文化的概念

本土文化是指原生土著文化及外来文化本土化后形成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并带有历史传承性,能融合历史和现代文明,体现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的地方文化。它具有地域性、历时性与融合性的特点。它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3旅游景区厕所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1)旅游景区厕所与自然环境文化

自然环境既是旅游景区厕所建设的基础和源泉,又是塑造旅游景区厕所的依据和前提。旅游厕所建设的选址离不开当地的自然地理因素,如景区内原有的植被、山、水域、湖泊、河流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等都会影响着景区厕所的建设。

2)旅游景区厕所与人文环境文化

人文环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社会性的,而非自然形成的。在旅游景区中,人文环境因素包括民族风俗、劳作习俗、不同的村寨民居形式、服饰、节日活动等。这些当地的人文环境文化以自然环境为载体,是景区的核心和灵魂。旅游景区因不同的人文环境文化而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旅游厕所作为必备的景区建筑物,建设的风格同样体现着当地人文环境文化。

2本土文化对旅游景区厕所建设的重要性

2.1旅游景区厕所建设的文化资本来源于本土文化

带有无限丰富的精神特质与漫长的历史沉淀的本土文化,为塑造旅游景区厕所形象提供着丰富的营养。一个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必将会带给游客异样的民风民俗、不同的当地特产以及自然风景等,在景区厕所建设的过程中,这些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通过规划者的有效整合与开发可以转变为塑造旅游景区厕所的资本。目前,全世界的旅游景区在开发时越来越注重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通过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效的融合,让旅游景区的本土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升华,使旅游景区得到全面地、可持续地发展。

2.2旅游景区厕所的个性化与特色化来源于本土文化

在旅游景区建设中本土文化是一种独特资源,它具有不可移植性、不可复制性、不可再生性的特点。纵观国内外所有旅游景区都蕴藏着当地历史和今后的文化特质。旅游景区的厕所一直是被大家忽视的地方,然而在“吃”与“拉”同样重要的今天,景区内厕所更应该显示出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展示出景区独有的魅力。个性是旅游景区的生命。没有个性的旅游景区没有生命力。本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环境和文化的根植性,不易被其他景区模仿和复制。旅游景区厕所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形象和内涵,而具有特殊文化气息的景区厕所,无疑为景区增添了许多风采。

2.3旅游景区厕所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源于本土文化

旅游景区厕所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方面的建设固然重要,但软件建设才是“旅游厕所革命”的重点。软件建设中,最关键的就是要结合本土文化,通过装饰与材料的选择展现文化意义上的深度与魅力。

3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厕所建设的现状

我国旅游厕所在经历四次革命与发展后,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虽然改造后的厕所,多数都能满足实用、卫生等基本要求,有些甚至在技术、管理、功能设施等方面体现生态环保、地域特色、人性化等特点,如: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厕所,因功能齐全、具有人性化的设施和服务而打动游客;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厕所,以科学选址一景一厕一风格受到游客的青睐;江苏省南京市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以在建筑设计上完美处理了周围环境与建筑的关系,是旅游厕所设计中的典范等。但纵观全国来看旅游厕所还是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如:湖北武汉汉阳动物园的厕所是老式蹲坑,设备落后、环境安全令人担忧;海南海口白沙门公园和万绿公园的厕所环境卫生较差、臭味扑鼻;陕西西安大雁塔景区的厕所厕位数量少、男女厕所比例不合理等。旅游厕所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在人们需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简单的厕所数量与卫生条件的改善,远远不够。人们对厕所的要求越来越关注文化内涵。

4旅游景区厕所建设应体现本土文化的特征

旅游景区厕所是景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不仅能解决游客的如厕需求,更能代表景区的形象,在建设时应与景区的本土文化相融合,使其成为旅游景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多样,目前,我国已经开放的旅游景区数量众多且各景区的文化特色迥异,作为景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厕所应该与景区整体风格相统一协调,强调其内在文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和谐共存。在建设中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本土文化的内涵:

1)旅游景区厕所外观造型应与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相协调

旅游景区厕所是旅游景区中的基础设施,它属于景区整体建筑和环境的一部分。在设计与建设中要考虑外观造型与景区环境的整体化与和谐化。从景观设计角度看,景区厕所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体现当地文化,同时旅游景区所呈现的当地文化也应当被设计者和建设者所吸纳,在造景的重要构成要素,如:历史元素、色彩心理、材料的选择等,借助这些组成要素,让旅游景区厕所成为整个景区的亮点。如:贵州省黄果树旅游景区的厕所,以设计与景观文化相融合传递本土信息被游客所称赞。目前,各大旅游景区出现千篇一律、千厕一貌,或者是同一个旅游景区中厕所的风貌完全迥异的现状,忽视了游客对旅游景点文化的心理需求,淡化了游客对旅游公共设施的人文关怀,必将导致游客对旅游景点的失望。如:贵州云台山景区入口厕所,在建设时没有考虑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大片的硬质铺广场和较大的体量,让厕所建筑在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兀。

2)旅游景区厕所内部结构应与旅游景区本土文化相融合

旅游景区厕所和厕所一样,本质上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如厕环境的营造也相当重要。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优雅自然的内部环境、合理适度的空间布局让人走进厕所身心感觉舒适。在“旅游厕所革命”的推动下,国内部分景区为打造升级为国家A级标准景区,将厕所打造成豪华的五星级、四星级厕所,内部增加了很多多余又不实用的空间,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还有现代许多旅游景区厕所因旅游季节的旺淡季、人流大小的变化,只能引用现代化十足的移动厕所解决问题,使用空间小且封闭,这种移动厕所虽然能满足人们功能上的如厕需求,但狭窄的空间让游客极易留下不适的印象。

3)旅游景区厕所装饰材料应与本土文化相一致

旅游景区厕所建设时的材料选择也是体现当地文化的一方面。在建筑材料使用时,尽量利用当地材料。那种片面使用高档次的装修材料,或者模仿其他景区甚至城市公共厕所的使用材料,使厕所缺乏本土地域特色,与当地景观格格不入。如浙江天台山风景区自然资源丰富,宗教文化浓厚,条件优越,但是其厕所风格各不相同,立面颜色及材质不统一,屋顶形式和立面元素多样。如果把旅游景区厕所的外观造型比如人的服装,那么装饰材料就好比人的饰品,在服装搭配中讲究不同材质的服装搭配不同材质的饰品,厕所建设也是如此。在全国厕所革命中做得较好的有江西省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厕所,以瓷碎片装饰的厕所墙面,仿造青花瓷的洗手池,陶瓷元素的指示牌,典雅的细节展现了充满东方质感的陶瓷文化魅力,入口处借用徽派门头处理,使整体建筑融入古窑文化的大主题。旅游景区厕所质量的高低、文化气息浓厚与否,并不能代表旅游景区质量的高低,但是厕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整体评价。旅游景区厕所革命在如火如荼开展过程中,加大本土文化的融合,必将为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玲.城市形象与本土文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7(5).

[2]王蕾.成都市旅游景点厕所设施现状调查及意见研究[J].旅游纵览.2018(8):179.

[3]朱琼芬.景区公厕在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研究[J].科教文汇,2013(3):133-134.

[4]张曼菲,张捷,赵灵慧等.城市公厕中的文化味道——以南京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12.

[5]江璇.风景旅游区旅游厕所规划与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5).

[6]王德纲.《“厕所革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N].中国旅游报,2017-12-8.

[7]杨亮.厕所革命以人为本[N].中国旅游报,2017-8-31.

[8]聂晓民.厕所建设要融入文化与环境[N].中国旅游报,2017-8-10.

旅游景区规划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旅游管理;旅游体验

1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意义

大数据(BigData),本义是指数据的庞大和无穷。大数据是网络时展的必然产物,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数据提取(DataExtract)、数据存储(DataStorage)、数据搜索(DataAnalysis)以及数据处理(DataProcessing)[1]。旅游管理(TourismManagement),是随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涵盖了各个地区的各类信息,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将这些大数据运用于日常管理就能实现数据的快速存储、搜索、提取和处理,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旅游服务。由此可见,依托旅游管理,充分借助大数据优势开展工作极具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日常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在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在空闲时间都会选择去各地旅游,使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加之,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捷,人们可借助互联网快速地搜索旅游景区、当地美食、住宿信息、门票信息等,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旅游欲望,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那么,大数据在旅游管理的哪些方面能得到合理应用与实践呢?本文主要从信息共享、市场分析、游客分析和规划调控4个方面展开分析。

2大数据在信息共享方面的合理应用与实践

在信息网络时代,“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一个行业或是一个地区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懂得“信息共享”的道理。本文论述的旅游管理,即借助大数据优势能将旅游服务过程中的海量繁杂信息联系起来,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实现旅游信息的实时共享。一方面,能让各个旅游服务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沟通更加通畅,只要一方有旅游需求,就能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其他参与方,以便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规划。另一方面,旅游属于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服务类行业,即游客只有身处旅游景区才能获得旅游体验,而不能在购买之前得到体验,故游客通常都会对旅游存在一定预期,这种预期会在不自觉中影响到游客的需求。此时游客可借助大数据搜索查询其他游客对旅游景区的评论和感受,将其作为自己是否选择该旅游景区的参考依据,选择出更中意的旅游景区,从而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此外,游客选择旅游景区通常都会购买具有景区特色和旅游纪念价值的商品,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分析,游客不仅能购买到自己想要的纪念品,还能避免因为不知晓商品价格与真假而花冤枉钱的情况。同时,大数据平台还能制约景区商家,让商家的管理更加规范合理,不至于对不懂行的游客漫天要价。

3大数据在市场分析方面的合理应用与实践

1)大数据的应用能帮助旅游供应商与中介商识别游客,挖掘潜在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针对出现游客量减少、旅游体验不满意等情况,旅游供应商和中介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调查原因,如网络评价、旅游记录、投诉记录等,以此找到景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采取补救和解决措施,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的行为偏好及基本属性,实现对全国旅游市场各类游客的精准定位。2)大数据的应用能给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旅游服务。目前游客的需求已经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风向标”,传统的旅游模式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让游客观看景区风景,体验当地风土人情,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游客的旅游需求也发生着很大变化,逐渐转变为集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为一体的需求模式[2]。游客能通过大数据及时全面地了解旅游景区的天气、住宿、交通、旅游项目和景区设施等信息,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旅游计划,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同时,景区也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配套服务,强化游客的个性化体验。3)大数据的应用能有效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游客数量、车流量等相关信息,以便进行更好的旅游管理。如分析景区售票数据、酒店预订数据等能预测出游客数量,分析游客旅游属性和偏好,这样就能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让游客在景区旅游过程中享受到最好的服务。

4大数据在游客分析方面的合理应用与实践

1)大数据的应用能对游客进行细分,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喜好预测其旅游需求,以便更好地划分游客市场,提供旅游服务。具体而言,通过大数据能了解游客群体的旅游偏好(游客在饮食、住宿、交通等方面的偏好)、基本属性(游客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信息)、行为特征(游客喜欢的出游方式、旅游动机等)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推测出游客大致能接受的旅游营销方式,进而实现精准营销[3]。2)对旅游供应商和中介商而言,通过大数据对游客进行全面分析,能够更好地预测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能提出的需求,以便于提前做好准备,为游客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旅游服务。倘若没有大数据做支撑,就很难准确预测游客的需求,在准备服务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准备不足或准备过多的情况,准备不足不能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准备过多则会增加服务成本,浪费服务资源。3)通常情况下,游客的旅游需求也是当地政策实施旅游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借助大数据分析准确预测游客的需求,也能让政府在旅游景区硬软件设施配置方面更加精准,从而确保旅游服务各个供应链之间能够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4)游客旅游结束后的感受和体验也是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大数据能让旅游景区、旅游供应商与中介商以及当地政府及时发现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整改。反之,若无不足,旅游优势也能及时宣传,吸引更多游客。

5大数据在规划调控方面的合理应用与实践

旅游景区规划范文7

1景区景观面貌大为改观

近年来,全县建成了流峪飞峡旅游区、悟真寺风景区、汤峪温泉碧水湾、汪锋故居纪念馆等一批新的旅游景区(点)。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蓝田猿人遗址、水陆庵、辋川溶洞四个景区已成功列入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景区;汤峪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我县旅游景区景观面貌明显改观,游客满意度逐年上升。

2旅游道路交通更加便捷

随着关中环线、福银高速、沪陕高速的相继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我县旅游交通条件。我县积极争取省市旅游部门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及县级配套资金,组织实施县境内旅游道路建设,增设旅游道路标识,已建成水陆庵--环山公路、汤峪--环山公路的旅游专线,组织汤峪湖森林公园、汤峪温泉等旅游景区修建景区道路;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修建了公园管理处连接312国道的5km旅游专用公路及总长16km的两条大、小环形旅游路线。目前通往全县旅游景区的道路更加方便、快捷,旅游道路标识宣传牌更加醒目、鲜明。

3餐饮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我县是“中国厨师之乡”,地方小吃风味独特。全县共有餐饮店381家,其中:三星级饭店1家;葛牌、汤峪、蓝桥等主要旅游景区共有农家乐282户,其中:规范挂牌57户;华胥、洩湖、普化等灞河沿岸的垂钓餐饮园26户。这些餐饮设施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美食产品,能基本满足旅游的中低档消费需求。2011年,全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67.7万人次,经济收入3386万元。

4旅游环境治理效果明显

县委、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旅游景区环境治理工作,政策制度环境、景区卫生环境得到优化提升。先后制定了《蓝田县旅游管理办法》、《蓝田县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制度》、《蓝田县农家乐管理办法》、《蓝田县旅游食品卫生标准》、《蓝田县旅游安全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009年以来,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重点开展了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蓝田猿人遗址、水陆庵、辋川溶洞、汤峪温泉碧水湾等景区以及汤峪、蓝桥、辋川等旅游公路沿线村镇的绿化美化、墙体刷白、文化墙修建、广场扩建、河堤治理、垃圾台修建、垃圾清理等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为游客提供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目前,玉山镇已建成日处理能力400t的污水处理厂,葛牌镇日处理能力800t的污水处理厂即将竣工;已在旅游景区及所在村镇共修建公厕20多个;王顺山森林公园修建封闭式垃圾转运台1处,安置仿生态垃圾分类回收箱33个,解决景区垃圾回收处理问题。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发展不平衡,基础条件较差、服务功能不全的问题十分突出,与周边旅游城市尚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我县城区道路乃至旅游景区道路建设难以保证日益剧增的车辆通行,交通拥挤、道路狭窄的问题成为难以回避的事实,远远不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与周边城市相比严重滞后。所有旅游景区内均无旅游专用观光车辆,景区内的交通由游客自驾代步通行,加之旅游交通引导不力,客流、车流混乱,形成了杂乱无章的交通现象,每到旅游旺季交通堵塞十分严重。通往辋川溶洞景区道路陈年破旧,崎岖不畅;王顺山、水陆庵、葛牌景区有限的停车场无法满足旅游旺季车辆停放的需要;汤峪温泉景区每逢节假日,车流滞塞,停放维艰,直接考验着特色水镇的承载能力。我县境内312国道蓝小收费站,收费较高,游客意见大。

2环卫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玉山镇、葛牌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小,汤峪镇日处理能力5000t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尚未实施,远远满足不了处理实际日生产污水量;各景区垃圾中转站、垃圾车辆,数量少、档次低,达不到要求;农家乐、旅游景区及其周边厕所多为旱厕,污水滴漏造成二次污染,急需更新。

3餐饮住宿接待设施较差

蓝田特色餐饮、美食小吃闻名遐迩,但旅游景区餐饮档次低,特别是农家乐,因陋就简、良莠不齐,千篇一律,个性迷失,经营不规范,风格不突出,摊点设施、餐饮餐具可视性差,周边环境欠佳,没有景观效果,缺乏美食文化氛围,这与“中国厨师之乡”的美名相去甚远。全县星级酒店只有汤峪湖酒店1家,缺乏接待大型团队的接待设施,高端接待能力弱。

4游购娱服务功能不健全

一是旅游标识系统极不完善。游客对于旅游景点先入为主的概念是从旅游标识开始的。而目前,我县旅游景区内标识牌设置数量少、种类少,景观效果不佳,与周边景观融合度低,既缺乏全天候提供服务的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和网络,又缺少完善、快捷的旅游服务体系。二是旅游购物中心没有设立。目前,县城以及旅游景区没有一所大型旅游购物中心,致使我县丰富的地方特产无处陈设销售,这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地位形成极大反差,特色旅游商品资源无法发挥经济效益。三是休闲娱乐产品严重缺乏。我县景区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娱乐旅游产品,夜间旅游产品更是稀有,仅有的休闲娱乐产品,没有市场吸引力,更谈不上市场规模,难以拉长旅游产业链条,致使主流游客采取半日游、一日游的方式,且消费内容单一。

5旅游整体形象亟待提升

城市和景区整体面貌是旅游宣传的外在形象,直接体现着旅游环境的优劣。目前,我县市容市貌虽有较大改观,但“脏乱差”的状况仍未彻底改变,县城布局缺乏统筹规划,建筑风格混杂,民房参差不齐;景区景观规模小、精品少,缺乏文化内涵,视觉冲击力不强,有山无胜景,有水无风光。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有蓝桥镇安子沟村三个村民小组,90户人家,民房与景观不协调,农耕作业与景区旅游发生冲突,难于管理,影响景区整体形象。因此,城市品位、景区形象亟待提升。

三、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确立旅游产业战略地位

旅游业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具备支柱性、战略性的基本特质,对其它行业的综合拉动效应不言而喻,称之为“生态产业”、“朝阳产业”名至实归。立足我县实际,山水生态优美、特色鲜明,人文历史丰富、亘古文明,我县不缺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对蓝田文化元素的整合和有机的融合,缺乏大旅游理念、创新能力和经营城市管理能力。当前,我县要把旅游业做成大文章,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创新。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人文山水蓝田,西安东部新城”的总目标,大力实施“基础立县、产业强县、生态兴县、文化名县和城乡一体”重大战略,因此,把旅游业纳入全县战略体系、培育成具有战略性支柱产业,是贯彻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目标要求,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2整合资源,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发展大旅游,规划是先导,是构筑人文山水美景的蓝图。在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县旅游总体规划、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规划以及旅游景区专项规划等,切实重视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增强规划的预见性,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成立县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旅游规划实施及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统筹协调全县旅游资源开发、土地利用、项目审核,以及供水、供电、交通、环保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整合旅游资源,穿点成线,连线成片,统筹开发,特别是在农村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坚决杜绝随意圈地造景,人为分割、零散开发旅游资源,影响全县旅游规划实施的整体效应。

3突出特色,全力打造旅游精品工程

精品景区是形成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提升旅游整体形象、展示地方特色风貌的优势所在。因此,必须打造旅游业的精品项目,强化精品带动作用。第一,彰显特色,推进文化旅游相融合。我县特色之一是山水资源,山水造化了秦岭北麓独特的自然风光,也为大西安市民提供了愉悦身心的最佳生态花园;特色之二是文化元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旅游业的灵魂,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清晰地延伸着华夏文明始祖的脉络,从蓝田猿人的起源、华胥氏的神话传说,到蔡文姬沉香青冢、唐明皇赐建大兴汤院、诗佛王维隐居辋川、韩愈雪拥蓝关古道,及至白鹿原文化、葛牌红色文化等等,无不强烈地迸发着远古文明播惠的火花。打造精品景区,要“以文化为根,以历史为脉,以山水为魂”,依托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历史旅游资源,从旅游景点建设、旅游活动设计、旅游环境营造等各个层面,突出文化元素,倾注文化营养;挖掘、提炼我县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时代生命力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蓝田文化特征、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通过整体开发利用,使之与山水风光、自然生态相融合,推进文化与旅游全方位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浓郁蓝田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第二,重点突破,重塑蓝田旅游新形象。做大旅游精品项目,必须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目前,汤峪温泉旅游名镇建设,经过数年的艰辛摸索和实践,走出了长时间寂寞的困区,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旅游业方兴未艾、蒸蒸日上,也给我县大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曙光。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汤峪国家4A级养生休闲度假区,对于重塑蓝田旅游新形象、建设旅游精品景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必须倾力打造汤峪特色水镇,特别是日月湾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大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精品景区形象意义重大,要实现重点突破、率先发展,努力把汤峪建设成温泉风情体验区、特色名镇展示区、文化产业先导区、旅游发展精品区和统筹城乡示范区。第三,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开发,引导实力雄厚的外来资本,投资我县大的旅游项目,以大集团、大投入、大项目提升我县旅游规模和品质;继续完善招商引资、政府投资、争取上级资金三级联动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资旅游业;把旅游业发展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抓好用好国家各项资金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旅游发展资金,进一步加快我县旅游精品区建设步伐。

4强化基础,健全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一是美化旅游景区环境。以省级卫生县城复审工作为契机,加大环卫设施设备投入力度,加强市容景貌美化工作,建立市容景区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为游客展示具有人文内涵的景区景观风貌。二是改善旅游交通条件。整治景区交通,规范旅游运输市场,建立交通新秩序,营造便捷通畅的交通环境。对有条件的景区,逐步建立境外停车场,禁止游客车辆进入景区,配置景区旅游专用车辆,设置景区区间观光游览专线,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三是提高住宿接待能力。在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农家乐客店的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引导市场开发主体,借力发展三星级以上饭店,形成高、中、低档饭店的合理布局,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提高我县旅游接待水平。四是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建立旅游集散综合服务中心,为游客全天候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做好旅游交通引导、优化旅游标识系统、整合散客旅游资源和规范散客旅游市场等工作。

5创新产品,着力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旅游景区规划范文8

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对于创新景区发展、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和公众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低碳景区建设可以催生新的发展规则。例如可以将低碳的衡量指标纳入景区评价体系中,进而推动景区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扩大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比例引导传统能源和技术的变革,推动新的发展规则的产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低碳景区建设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开发整合。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在这一浪潮中必然会走上改造发展创新的道路,而传统景区在向低碳旅游景区转变时,无法避免地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无形地渗透到其他产业中,这便有利于区域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强整个区域内的联动效应,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区域发展共赢共生,构建区域内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低碳景区建设可以促进公众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旅游生活中,游客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景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建设低碳旅游景区通过宣传低碳的相关知识来宣传低碳的意义,引导公众学会节省资源,进而投入到维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使其以后可以以将低碳生活方式延续到以后的生活中,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二、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要表现

旅游景区碳排放主要源于交通、住宿、娱乐设施和主题公园娱乐、滑雪等旅游活动。同时,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加大了环境负荷。比如普通居民通常一天用水量大概是100~300升,但是星级酒店用水则高达500—2000升,豪华酒店更甚。另外,滑雪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项目,却因为气候变暖带来的雪期缩短、雪量减少而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滑雪只得依赖人工造雪技术,而人工造雪却要耗费大量水资源,比如北京市人工造雪一个冬天就要耗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这足以支撑全北京市一天用水量的1/10,相当于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可见,对水资源是极度的浪费。在旅游资源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而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则变得尤为重要。第一,提倡低碳交通。一方面,景区要加强交通管制,鼓励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自行车、电动车等作为交通工具,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景区之间可以增加电瓶车、自行车或者中巴等定时接送客人,既减轻了环境压力,也丰富了旅游生活。另一方面,要鼓励旅行者尽量采用低碳或者无碳的交通工具。比如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同时尽量选用火车、中巴、轮船等代替飞机;短途可选择徒步或者自行车等。第二,鼓励低碳住宿。经调查显示,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也就越高。因而,在低碳旅游景区要倡导游客选择舒适便捷的经济性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同时,鼓励旅游者旅途中,自带必备的生活物品,树立节约水电意识,并且选择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第三,选择低碳饮食。尽量选择旅游地当地食材做成的食品,避免食品运输、包装、保鲜等环节带来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同时,鼓励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等的使用。在就餐时,自带餐具,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进而避免石化产品的消耗。

三、低碳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首先,“低碳”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涉及到了游客旅途过程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景区要进行低碳旅游建设就意味着要转变游客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习惯,比如出门自备洗漱用品、减少换床单次数、选用自行车、电瓶车等交通工具、垃圾带回家、自备餐具等,这一改变向游客习惯的挑战,如果得到公众认可固然对节能环保的实现非常有意义,还可以提高游客价值体验,但是如果不被游客接受很可能会造成游客的反感和不满,亦不会达到提高游客价值体验的目的。其次,低碳技术的使用门槛高,对景区发展低碳旅游造成阻碍,尤其是对于中小景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在进行低碳景区建设时,需要引用低碳技术达到减少能耗节约资源的目的。低碳技术实质上是在改变能源消耗模式,采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交通工具换成自行车、电瓶车、牲畜等来代替汽车;建筑材料遵循节能环保、无污染的原则;在服务方面配备低碳导游,增加低碳通讯、饮食、住宿服务,对垃圾废物进行分类回收等。这些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自然可以通过革新技术实现完美转型,然而就目前的中小型景区而言,要想真正实现新能源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难度。根据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显示,我国对太阳能技术规范与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且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进口,对于国外一些高校、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依赖性很强。另外,对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能源植物培育研究进程缓慢等,使得低碳旅游难以真正得到实现。低碳旅游发展成本较高。就景区目前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要想实现传统旅游模式向低碳旅游的转型需要付出很大的经济成本,技术更新、替换、融资等无一不依靠资金作为后盾。这其中包括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而必须购买设备的成本,以及投资额度大、融资渠道有限等造成的融资成本,都使得低碳旅游发展面临巨大的投资难题,因而低碳景区建设在转型中进程缓慢。

四、创建低碳旅游景区的措施建议

(一)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政策对低碳景区建设予以支持,对低碳景区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细化政策法律促进低碳旅游的标准化和制度化,进而推动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国家可以加大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景区加快低碳旅游建设的步伐,通过政策的制定推动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壮大,激励旅游景区、景点、住宿、餐饮、旅游运输等相关产业转变模式,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及时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指数,促进整个产业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严格管理旅游景区及相关产业,建立常规考核和管理机制,让低碳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健康生活方式。

(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

低碳旅游景区建设初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低碳旅游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构建低碳体系,提高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的重视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特色资源,形成自然环境与文化相匹配、建筑物和设施及衍生品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只有将多类型的旅游项目合理配置,对顾客元进行科学分流,对旅游容量加以平衡,才可以推动低碳旅游发展走向持续与稳定。此外,旅游景区发展应该具备健全的评价体系,督促旅游景区做到资源节约、合理节能减排,使再生能源可以更为有效地再利用。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