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师论文范例

临床医师论文

临床医师论文范文1

(一)科研和临床之间的矛盾

自从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输送了大量的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临床医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恢复高考后,最初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临床结合,招生对象也大多针对有过数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目的是对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科研素养教育,培养出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用于临床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1998年,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同时出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改变了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学位制,完善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医学学位制度,加快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科研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2009年,本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发展。自从科学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和试行以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专业、导师对于两类医学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学术性的职业教育,主要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少量课程后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转科,同时根据各院校或导师的要求,从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学型学生任务较重,一般都需要承担导师的课题任务,同时也要参加临床实习。前者学习任务轻,学校要求所学的学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多数学校没有严谨的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工作中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琐碎工作,真正的临床技能培训欠缺,最后导致临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无从谈起。少数导师不重视临床技能培训,要求专业型的研究生必须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造成培养目的不明确,专业型和科学型不分,达不到国家设立两种学位的初衷。少数专业型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要求也相应偏低,对于科研课题被动应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结果是专业学位的培养和住院医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无研究生之实。对于科学型研究生,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从事科研为主的职业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别,绝大多数招收为科学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计划还是以做临床医生为主。很多进入临床医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型学位有指标数量限制,是被动地被招收为科学型研究生,其目的是“曲线”进入临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基础研究,拿到研究生学位就业时,即转入临床岗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用于科研实验和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所偏倚,多数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三)研究生扩招和质量的矛盾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年的31.9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万,录取人数从1999年的6.5万人扩充到2010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二)增加科研投入,完善教育设施

伴随着学校合并、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学校和专业实验设施不全,经费不足。由于医学研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课题资金投入多,一个试剂盒就可能需要数千元至上万元,而产出少甚至无产出。个别导师申请课题不积极,手中无课题无经费无实验场地,研究生做实验像游击战,到处找实验室,甚至自筹实验经费。其次,国家将医疗服务定位于医疗消费,将医院推向市场,由市场经济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势必造成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节制成本和支出。医院管理部门对于支出多产出少的科研活动,自然会持消极态度。对于科研设备的购买、日常维护常常吝于投入,使院内实验室的科研环境恶化,甚至难于维持正常的实验。

三、结语

临床医师论文范文2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旨在提高其临床诊疗和操作水平。因此,新生入校后,应加强入学教育,让其认识到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的区别,做好自身定位,避免因认识不够、安排不合理而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失误”。新生应尽早接触临床,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操作流程,了解医学研究、医疗服务以及对整个医学职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在实践中感悟,从而激发其热爱医学事业、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传统上,医学院校研究生第一学期主要时间用在理论课程的学习,这样会缩短临床实践实践时间,不利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为解决这一矛盾,作者所在院校开始试行新的培养模式:新生报到后便安排进入本专业临床科室,跟随导师或导师组成员管理病人,周末集中学习理论课程。这样时间得到优化,使其快速适应医院环境,熟悉各种操作流程,迅速由医学生转变到临床医生的角色,培养重点转移到临床实践能力上。新生入学后,根据专业要求,结合培养目标及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出培养计划,并认真填写培养手册。导师是培养计划的责任人,需要做出培养总体安排,如熟悉本专业临床工作时间,轮转科室及时间,本专业定向学习时间,论文预答辩、答辩时间等,然后统一送教研室、科研处审查,确保轮转科室、轮转时间得到充分合理安排。

2培养方式与实践

2.1突出临床能力,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认为,临床能力包括如下9方面:①病史采集;②体格检查;③应用诊断性辅助检查;④临床诊断;⑤医疗决策;⑥执行医疗决策;⑦继续治疗护理;⑧正确处理医患关系;⑨职业态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本质是职业型学位,临床能力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是改善医务人员基本素养,加强基本技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肃作风、严谨态度。把“三基三严”贯穿到培训始终,建立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档案,可以帮助研究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各种技能操作。

2.2制定全面、规范的考核制度

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考核制度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质量的保证。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单位采取多种考核方法,如自我总结,理论考试,带教教师、导师组评论,专家考评意见等。评分有百分制法,主观判断法(优、良、中、差)等。主要采取如下考核内容:①研究生阶段理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大于或等于70分为合格,若1门低于70分,可申请下一年补考,若2门不及格延缓毕业或退学处理。②临床能力评价。每个轮转科室结束后,科研处统一时间,统一地点举行考试,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笔试)、临床操作、辅助检查、病例书写及分析。考试小组专家成员一般3-5人,提供一份本学科常见病例的现成病史资料,或准备一位常见病病人(研究生未参加治疗),由研究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分析资料、作出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处理意见。在此过程中,考试小组提问,研究生答辩。考试小组提问应注意了解研究生对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有关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考察其临床分析及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科发展动向和新知识、新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情况。诊断治疗技术操作考试,内科系统主要考辅助诊断方法或有关特殊检查,如心电图检查、骨穿、胸穿、腰穿、骨髓涂片、X线读片等。外科系统各专业,主要考手术操作,无菌操作规范。医疗技术学科及专业(如影像、核医学)则以考有关仪器的使用、操作和诊断为主。③阶段考核。研究生应认真填写《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及《临床能力训练手册》,如实作好平时收治病人记录,如门、急诊就诊病人数、病房分管床位数、所进行的诊疗操作、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病例讨论及参加学术活动次数等。轮转结束时认真填写统一制订的轮转小结表,对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自我小结,业绩记录,然后由病房负责带教的主治医师审核研究生的自我小结,根据研究生在该科室的学习、工作情况,写出评语,并由科室考核小组,进行临床考核、评分。④毕业论文答辩。第六学期,培养科室及科研处组织学生统一答辩。

2.3培养临床思维与创新型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在临床上认真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思维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的,因此,在临床训练中,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病例分析等,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鉴别等临床思维能力,这是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诊疗的根本保证。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过: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在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需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型思维需在广泛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养成的。由于研究生整天忙碌临床琐碎的工作,凭借个人经验,机械地接受上级医生意见,依葫芦画瓢,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临床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这样使得其思维变的狭隘、固化,难以达到高层次人才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更应引导学生从被动中接受变为主动求索的学习方式,在掌握相关疾病诊治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锻炼。

2.4增加人文素质和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患者对自身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直接面对患者及家属,在利益与道德选择上难免不会受到环境影响,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医学生不但要注重医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加强人文素养及医德医风培养。除在本科阶段接触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教育外,在研究生阶段很少把人文学科纳入培训计划内,形成一种重知识、技能,而偏废人文素质教育。吴孟超曾说过:“医德比医术更重要,医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人先立德,只有德才兼备的医生才能尽心尽责为病人服务,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技水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加设伦理学、医疗法规、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成临床过硬,沟通能力强,具有高尚医德、较强人格魅力的合格医生。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角色,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型研究生的关键。一支优秀的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诸多因素中,导师是最基本的,最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始终起着引路、督促、指导作用。导师的人生态度、学术作风以及思维方式,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考虑如下几点:①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科研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对自己品行严格要求,恪守学术道德和教育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生。一但成为研究生导师并不是一劳永逸,还应加强考核,如:科研项目、学术水平、论文质量、研究生实践与培养情况,对于责任心不强,自身素质差的导师,相关部门应给予停招或取消资格等处理。②培养研究生导师后备力量。把优秀青年教师吸纳入研究生导师后备队伍中,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从而形成较强研究生导师人才梯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型研究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培养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4.1关心研究生身心健康

如今就业压力大,学习科研任务重,研究生内心脆弱,人生目标不明确、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仍较突出。研究生导师及科研处工作人员应在研究生入学后全面了解其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等状况,每学期应与研究生直面交流,对其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及个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生活上应给予关心和照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4.2规范培养过程中的管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院级对培养环节、教学环节的监控及规范化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医学专业型研究生除其导师直接管理外,每个轮转科室应配有教学秘书并与科研处相关人员共同执行培养计划、监督,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①做好考勤、考核登记管理制度。认真填写临床培训手册及训练手册。研究生入学后根据培养计划进入各个临床学习,教学秘书应对研究生认真做好考勤、考核工作,如实登记,并监督研究生。②加强轮转管理及阶段检查。据研究生培养计划有12-18个月轮转时间,须严格按照轮转培养要求进行,加强轮转期间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顺利完成培养计划。

5结语

临床医师论文范文3

现阶段,国内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医疗人力资源的结构也开始发生改变,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得到较大提升的同时,仍然有部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首先,我国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在总体数量上较少,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其次,医疗卫生人才结构不合理,总体布局不够科学,卫生医疗工作人员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经济落后地区的医疗工作者不足;再次,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地区以及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最后,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东部地区人力资源丰富,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贫乏。

2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2.1创新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实行四段式教学

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通常借鉴的是西方国家的“解释工厂型”教育,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参考了前苏联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将两种类型进行混合,其中,前苏联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占据主要位置,按照10个学期进行划分。部属医学院大部分采用的是“5+5”教育模式,然而,其他地区医学院校则多应用的是“8+2”教学模式,在前8个学期,学生需要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其余2个学期则到各大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目前本院采用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将生物-医学模式作为理论基础,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将学科作为基础,未能形成良好的逻辑连贯性,很难适应目前的医学模式转变现状,不利于促进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院校必须要深入挖掘当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医学院校应组织相关学者和专家负责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制订适合本地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相关实践工作。医学院校应构建“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知识强化”四段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并分四个阶段贯彻执行。第1~5学期为第一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基础学习,在医学院校本部开展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同时进行专业基础课以及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第6~7学期为第二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临床见习,组织学生到直属型医院以及协作型附属医院开展专业课程学习,并完成临床见习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疾病,并在见习过程中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实现临床接触。第8~9学期为第三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实习,组织学生到各个附属医院进行为期12个月的临床实习。第10学期为第四阶段,该阶段主要对所学医学知识进行强化提升,学生返回医学院校,投入各种培训、专题讲座,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丰富专业知识内容,巩固所学医学知识。

2.2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

合理增加与人文社会科学内容有关的课程,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德教育应遵循“五年不断线、各段有侧重”。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时,主要采取的是课程教授方式,临床见习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现象感受,学生参加临床实习时则主要表现为准医生的亲身体验,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强化提升主要讲究凝练内化。利用这种持续递进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德,进而培养一批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乐于奉献的优秀医学人才。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综合性高等院校特有的优势,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选修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力度,促进医学专业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注重外语教学以及计算机教学,坚持五年连续教育,尤其需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通过增设必要课程,并删减不必要的课程,调节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和比重,实现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在增设课程中,要注重增加那些具有体现现代医学科技发展作用的代表性科目,例如分子生物学以及组织工程学等。学校可以合理增加一些选修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针对中学阶段学习发生重复的教学课程,例如普通生物学等,应及时进行删减。医学院校应不断删减适应性较差并且验证性内容过多的教学科目,促进课程结构的简化和优化。最后,重视专业方向需要设置的医学课程,如眼耳鼻喉科学、肿瘤学、社区医学、老年医学等科目,应采取措施不断进行加强。针对综合性试验课程,如机能学实验课程、形态学实验课程以及临床技能学实践课程等学科,要增加教学比重,给予高度重视。

2.3建立健全临床医学教学评价体系

一方面,我国医学院校必须要大力革新临床医学专业的笔试及口试方式,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状况作为考核侧重点的终结性评价模式,逐渐转变为强调专业技能以及临床表现的形成性评价模式。积极引进各种科学的临床医学专业考试方法,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开展计算机网络考试,从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体系,坚持育人为本,依托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这个载体,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完善校园文化体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论文报告会等,注重社会医疗服务实践,提升学生的学术修养,形成良好的文化品位,以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结束语

临床医师论文范文4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实习医生进入儿科前必须掌握规范的诊疗技术,即实习医生必须进行入科前的培训,其内容为儿科常用药物及计算方法、儿科常见病、病历书写及相关医疗制度。病历书写是对实习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包括:采集病史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识;归纳病例特点时,概括能力;诊断分析中的诊断思路、推理层次、逻辑性判断和文字表达等,它能够有效反映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活动[4]。因此,在临床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教导实习医生重视病历书写,充分认识病历的价值,病历既是确定诊断和制定防治措施的依据,又是临床科研的重要资料,更是一种法律文书,即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所以,实习医生必须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书写病历。带教教师要及时纠正病历书写错误,提高实习医生书写医疗文书的效率和质量,并对其进行常用诊疗技术的培训,让实习医生熟练掌握换药、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胸腔穿刺等基本操作技术,强化无菌观念。实习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将不可避免地与患儿接触,患儿与其家属的配合是实习医生顺利完成实习工作的保证。实习医生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才能掌握患儿的心理,取得患儿的信赖,让患儿主动配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儿科因其特殊性,要求实习医生不仅要和家长沟通,还应掌握儿童心理,学会与患儿交流,尽可能地为患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实习医生在沟通中既要善于倾听,又要善于提问,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从患者直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医生进行临床思维的根据[5]。医生收集病史,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索的过程。详细掌握疾病的相关信息是形成临床思维的关键。带教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运用提示、暗示、纠正、引导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实习医生学会正确的病史采集方法。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调动全部感知能力,高度集中地从患者的体型、姿态、面色、语调、表情等诸多方面,筛取各种可能有意义的病情资料。有时一个小发现,都可能是明确诊断,缩短诊断时间的关键。通过收集病史,医生对病情已有初步了解,进一步通过查体寻找阳性或阴性体征,可使诊断更加接近实际病情。临床带教教师应帮助实习医生掌握对患者的症状分析方法,教会他们准确地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就患者的特点进行总结,理顺其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和处理方案。同时,引导实习医生掌握横向思维方法,学会相关疾病的鉴别与诊断方法。

改革实习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基础、教师为中心、实习医生被动的接受灌输式教学,往往使实习医生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武汉市某医院儿科学教研室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改进、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其中,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临床教学方法,作为临床教学的手段之一[6],收到良好的效果。PBL教学法强调以实习医生的主动学习为主,鼓励实习医生自主探究和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及基础进行反思,强调带教老师的引导作用等[7-8]。在临床实习时,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病例,以实习医生为主体,带教教师为主导,引导实习医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与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中心,在完成病历作业过程中主动思考、广泛查阅资料、分析并判断,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例如学习儿童肾病综合征时,教师选择好典型病例后,首先,提出水肿常见病因、蛋白尿常见原因、尿的生成等问题。其次,提出肾病综合征临床特点、病因、常见并发症、相关实验室检查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第三,提出肾病综合征肾活检指征、病理分型、治疗原则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实习医生会围绕这些问题结合病例资料,查阅教科书及相关文献。通过这3次提问,实习医生对肾病综合征已熟练掌握。PBL教学法能给实习医生更多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使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生动、互动的形式既充分调动了实习医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了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和技能。

临床教学实践。由主治医师结合具体的典型患者进行讲解,并介绍该患者所患疾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介绍具体患者相关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让实习医生了解该患者的表现与诊断标准的符合度,同时讲解排除另一疾病的依据和理由。这样让实习医生将理论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具体应用于临床,以了解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诊断的思维过程。此外,教师应定期组织实习医生参加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等,使实习医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扩大眼界,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并从中吸取教训。典型病例讨论。病例讨论是提高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必要环节。临床带教教师将病例资料展示给实习医生,要求他们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讨论时由实习医生逐个提出对该病例的病情分析、实验室检查和初步的诊断,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让实习医生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查找有意义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该病例的正确诊断;明确诊断后,教师继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这类病例的临床特征、诊断的方法,最后要求实习医生为该病例列出诊疗措施。这种典型病例讨论教学,可确保实习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临床小讲座。每周教师应在固定的时间,组织实习医生进行临床小讲座,小讲座的选题涉及到儿科的每个专业。讲座时除了临床医生主讲外,可采取Sandwich教学法[9]。例如在讲授儿童血尿时,将教师讲授的内容打散,中间穿插实习医生分组讨论,实习医生通过对问题讨论,使问题的结论越来越清晰,最后教师将血尿的诊断流程、鉴别诊断及实验室检查进行汇总,理清思路。通过这样的临床教学,能调动实习医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临床医师论文范文5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9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对于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我们运用了PBL教学模式,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维持实验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于相对复杂的实验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等。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比如“凝集反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加入讨论式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相互探讨,以求得真知。由于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变得形象。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操作、实验仪器拍摄成录像进行播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仪器等,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

临床医师论文范文6

本次调查围绕我校2010级、2011级高职临床医学普通专科实习生、毕业生进行,主要采取书面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及时回收,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研究目的,问卷主要涉及3个部分:(1)基本情况,包括专业,性别,实习医院名称、级别,实习时间等;(2)对实践技能学习及掌握情况的调查;(3)当前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和建议。在搜集定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地调查获得定性资料,其中以定量资料搜集为主。

2结果和分析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口腔医学5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75%。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0.73:1,实习生均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毕业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比例为67%,且在医院工作学习时间最短5个月,最长21个月,平均为12个月。

2.2实践技能学习及掌握情况

我校高职临床医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可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很有用,与临床结合紧密”的医学生占56.38%;认为“一般”的占40.28%;认为“无用,与临床联系不大”的占2.46%,认为“不好说”的占0.88%。围绕当前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认为学到很多实践技能的医学生占18.27%;认为一般的最多,占到59.62%;认为很少的占22.11%。说明随着医学生更多地接触临床实践,对实践技能教学效果的体会更加深刻,回顾在校实践技能的学习情况,普遍认为对个人临床实践有较大影响,但认可度不高,体现出高职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与临床实际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与临床的紧密结合。

2.3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

当回答“结合临床体会,你认为自己哪方面欠缺(可多选)”时,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动手能力、理论知识、沟通能力;认为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欠缺的医学生分别占36.51%、27.88%。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你认为造成临床实践技能不高的主要原因”时,65.35%的医学生选择“实践机会太少”;23.04%的医学生选择“带教教师不负责任”;16.36%的医学生选择“对专业不感兴趣,想换专业”,同时有7.65%的医学生选择“认为不适合当医生,准备改行”。这对我们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医学生专业兴趣、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进一步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具有启示意义。

2.4教师实践教学情况

对“你对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满意度”的调查显示,92.11%的医学生表示认可,不满意的医学生占到7.89%。而对于“你认为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当前临床实践关系如何”的调查显示(见表3),90.24%的医学生认为有关系,其中59.98%的医学生认为关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应继续探索医教结合的新模式。

3讨论

临床医师论文范文7

根据旷课的多少,笔者将旷课分为轻度(1~5节课/周)、中度(6~15节课/周)和重度(15节课以上/周);根据旷课学生所在年级不同分为早期(本科一年级)、中期(本科二、三年级)和晚期(本科四年级);根据是否到课堂将旷课分为显性旷课和隐性旷课。

1.1早期旷课以轻度隐性旷课为主

大学第一学年课程安排以公共课为主。由于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和对环境陌生等原因,往往表现出轻度隐性旷课,如在课堂上玩手机、看课外读物等。此外,还有极少数学生出现显性旷课,如在宿舍打游戏、看小说等。

1.2中期旷课以中度和重度显性旷课为主

大二、大三的学生渐渐熟悉周围的环境,为提升自身素质,有的开始趋向活跃并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有的学生则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些原因促使大学生中期旷课以中度和重度显性旷课为主。

1.3晚期旷课多以重度显性旷课为主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四,绝大多数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业和考研的严峻形势迫使其在上专业课时会有选择性,凡是有利于考研的课程就会积极上课,反之选择旷课。因此,晚期旷课多表现为重度显性旷课。

2旷课原因分析

2.1内部原因

2.1.1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相关调查发现,只有约40%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因缺乏认知和兴趣,导致其在学习本专业时积极性不高。另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别于中学课程。中学理科学习方法多偏重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然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则注重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和课后复习3个步骤。学生因不适应该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此外,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认知不足,认为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以及诊断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和基础课程比较重要,其他课程不重要,导致学生对其他临床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动力不足。

2.1.2没有目标,感觉前途渺茫

第一,高考受挫,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有些学生高考前对自己预期较高,然而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没有取得预期成绩,不得不降低要求选择普通院校或专业,其内心不能接受现实,感觉自己的前途渺茫。第二,自控能力差,容易玩物丧志。大学生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不能处理好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相比其他专业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有些学生过分沉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便选择旷课。久而久之,他们在学习中更找不到乐趣,因此更沉溺于兴趣爱好,不愿意学习。第三,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和规划阶段。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决定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与高度。然而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没有目标,不重视专业课学习。

2.1.3学习急功近利

临床见习时,医学生开始意识到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同时,为适应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考研。医学生大五期间需要实习,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迫使其在大四期间就开始准备考研,往往会采取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几乎把所有时间用在准备考研上。

2.2外部原因

2.2.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的医学生课程多,除周一到周五外,晚上或周末还安排一些课程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过度疲劳,上课积极性不高。此外,高校在安排课程时,没有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关联性,有些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2.2.2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的主要参照依据是科研量。该政策导向本来是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研,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误将科研视为衡量高校教师的唯一标准。很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师选择埋头钻研科研,将教学主要工作留给刚刚进校的年轻教师。很多年轻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学生怨声载道,导致高校教学工作整体水平不高。

2.2.3考试制度不完善

期末考试本来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个人目的而给学生考前划考试重点、考试范围。另外,考试时会出现教师监考不严、学生作弊现象。此外,个别科目考试题目相对固定,学生只要收集近几年的试题就可顺利过关。以上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旷课行为屡禁不止。

2.2.4管理部门监督不到位

首先,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学生管理部门查迟到、旷课仅仅是在开学初,不能真正遏制旷课行为。其次,即使对经常旷课的学生给予处分,也只是采取较轻的处分方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2.5家长监督意识不强

有的家长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一旦出现其他情况,家长就认为学校应负全部责任。孩子的成长、成才与家长、高校和社会的影响分不开。孩子进入高校后,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加强监督管理,要与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3对策

3.1学生方面

第一,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高考志愿,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旷课问题。第二,入学后,学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第三,主动向教师或者高年级学生请教专业课学习方法。第四,正确处理专业和兴趣的关系。第五,树立远大目标。

3.2高校方面

第一,完善课程设置,积极实行学分制。第二,修正教师评价体系,对那些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在职称和绩效工资等方面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待遇。第三,加强教务管理,严肃处理乱作为和不作为的高校教师,真正做到正本清源。第四,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到人的工作方针。第五,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使其尽早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第六,建立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告知家长。

3.3家长方面

临床医师论文范文8

医乃仁术,要求医生在提高医术的同时,有仁慈之心,能与患者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共同战胜疾病。医生发挥医学特长,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医生共同战胜疾病。而不是医患对立,互不信任,心存芥蒂。所以,在临床理论教学时要重点强调人文关怀,使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如讲授上消化道穿孔、腹膜炎体征时,患者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板状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移动性浊音可能(+),如有明确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应尽量避免加重患者痛苦的腹部检查,这时的体检越少越好。还有如胸部外伤肋骨骨折的临床表现有胸廓直接压痛(+)、间接压痛试验(+),如果X线或CT检查已确定有肋骨骨折,此体征可免于检查,以免加重患者痛苦。对医学生应将发病机理讲解清楚,如为什么会发生胸廓直接压痛和间接压痛,在临床实践教学(实习时)中也应如此。

2师生统一认识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临床教学医院担负着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两项重要职责。所以,临床教师与基础学院教师不同,他们除了完成临床医疗工作,还要完成规定的临床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任务。因此,要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强化教学观念,收集教学病例和教学资料,以有利于教学为原则,在保证患者诊疗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实施床旁教学,亲自带教,因为典型体征很难遇到。如动脉导管未闭特有的胸骨左缘第3、4肋间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这类患者大多病情较轻,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体会。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向学生示范良好医德风范,言语温和流畅,体现出临床医生日常工作中温馨关爱的风范。

3加强人文教育,尊重患者

临床实践教学包括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病例示教、床旁教学、病史采集以及患者体检等,其中很多教学方法需要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进行。这样会造成教师和学生忽视对患者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的尊重,甚至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有些患者在非知情同意情况下被示教,病情被讨论分析,招致其及家属的不满或反感。如果提前告知患者有可能被拒绝示教,这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亦会受到影响。所以,带教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选择性格开朗、豁达、病情稳定、心理素质较好的患者作为示教病例,并先与其沟通,获得理解和配合。在示教过程中,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其关心、爱护、尊重患者意识,学会感恩,感谢患者给予的宝贵学习机会。

4加强入科前宣教,强调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相结合

临床实践教学必须适应时展需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学生入科前宣教中加强人文教育,强调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教育学生从接触临床第一天起,就树立良好医德医风,不论是在床边还是临床技能室教学,不论是针对患者还是针对模型,师生都应按照真实患者认真对待。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滞后于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教学,毕业生在临床学习期间缺乏人文关怀意识,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忽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理解,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只有在患者身上亲自检查、操作、治疗,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掌握临床技能。我院外科在临床带教和实习时将患者与模型相结合,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临床技能操作尽可能在模型上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尽可能通过床旁示教或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由医学生向实习医生的角色转变。通过临床实践巩固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熟悉医院的学习、工作、人际环境,为成为临床医生打下良好基础。

5加强人文教育,培养良好医德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