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值周总结范例

劳动值周总结

劳动值周总结范文1

关键词:劳动教育;班级管理;价值

引领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将班级卫生值日任务按块分给每位学生,学生各司其职。擦洗黑板这项任务,中午和晚上各由一位女生负责,一天擦洗两次。两年来,这项任务的执行者四度易人,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小玲是第一个负责擦洗黑板的女生,一个学期下来,她妈妈找到我,希望我给她更换劳动任务。她妈妈说自己得过肺癌,不希望女儿与粉尘有过多接触。考虑到小玲已经做了一个学期,我向全班学生解释后,经班委会同意,给小玲换了岗位,不再擦洗黑板。之后,我找女生小芸谈话,请她代替小玲接过擦洗黑板的任务,小芸同意了,全班鼓掌通过。两个月后,小玲的妈妈给我发来短信:“陈老师,小芸水洗黑板的任务能不能换一换?每天都要用冷水洗抹布,她因为这个而肚子痛。”我很愕然,反问道:“你家孩子平时不洗手吗?”小芸妈妈说:“老师,她有痛经的毛病!”我无语,因为擦洗黑板引起腹痛这样的理由虽然我不认同,但是这个为了孩子身体健康的理由,我无法拒绝,也无法验证,只能想办法更换。第三棒传到了小圆手里,小圆接过擦洗黑板的任务后,恪职认真,一丝不苟,别人擦洗一遍就结束,她每次都要擦洗两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此也成为每天放学后最晚回家的一位学生。一个学期后,小圆的妈妈给我微信留言:“陈老师,能不能给小圆换个劳动任务?她每天回家太晚了。”其实,小圆平时喜欢向语文老师请教问题,即使不擦洗黑板,她回家也很晚,但现在家长既然提出来了,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我不得不再次说服班委会换人。这次,我找来了前任劳动委员小婕,她是在大家民主推选班委后撤换下来的。现在已经找不到人来擦洗黑板了,我只能以“创造机会让她再次赢得同学认可”的理由,希望她接过这项任务,小婕开心地同意了。然而,两周后,她爸爸给我微信留言:“陈老师,小婕手上有冻疮,最近鼻炎又发作,擦洗黑板的任务麻烦你给她换一换吧。”看到这条留言,我立即找来了小婕,想关心一下她,当小婕把手伸出来时,我却找不到任何冻疮的痕迹。擦洗黑板这项任务在执行时四次出现问题,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接下这项任务?我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有偏差,核心在于学生和家长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意蕴。如何让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呢?

一、个人的群属价值:在互相成全中体悟劳动的共生价值

擦洗黑板任务遭遇“滑铁卢”后,我和学生约定好了做一个“实验”:对班级所有劳动值日按了“暂停键”,今后谁愿意打扫教室就打扫,谁愿意擦黑板就擦,不强求、不安排、不检查,完全由大家自主决定。接下来,班级里“精致利己主义”盛行,教室没几天就变得脏、乱、差,黑板也数次因没有擦洗干净,被各科老师指责。而我作为班主任,除了上课,很少提及卫生。就这样“维持”了不到两周时间,学生们实在受不了了,多次要求班级重启值日劳动。我总以擦洗黑板四次遭受拒绝为由,指出如果安排值日劳动,有的岗位又将没人愿意担当,还不如不安排。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星期,教室变得像个“猪圈”,学校也数次批评我们班级的卫生问题,家长们纷纷给我发短消息,要求加强班级卫生管理。“煎熬”了三周后,时机终于被我等到了。首先,我召开了“我最欣赏的班级同学”评价会,请学生们匿名评选出这三周来你最欣赏的同学,并说明理由,公布在黑板上。然后,我把得票最多的五位学生的名字在黑板上列出来,请那四位以各种理由拒绝擦洗黑板的学生到前面念出推选的理由:为班级卫生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或许只是在放学后默默地扫地、倒垃圾桶或擦黑板,但同学们看到了并记在了心里。最后,我请学生们畅谈感悟,总结这次“实验”的价值意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总结了两点:

1.班集体不是班主任的班集体,是大家的班集体,每个人在履行为班级同学服务的义务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其他同学的服务,只有互相成全,才能让我们这个“大家”干净、整洁、舒服。

2.劳动的价值不只是让教室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劳动是每个学生在班集体里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和获得班集体认可的机会,也是每个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立足点。

二、未来的社会价值:在角色模拟中体悟劳动的长远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价值意蕴,我又开设了一节微班会课,在课上创设了两个情景,请学生模拟:一是请两名学生模拟大学毕业后到某个单位实习,一名学生每天积极劳动,主动打扫办公室,帮助同事擦桌子;一名学生则什么都不愿做。其他学生假设自己是这个单位的领导和同事,思考:你会选择把谁留下来?二是请两名学生模拟大学毕业后远离父母到大城市生活的情景:夫妻两人抚养一个婴儿,两个人都不洗碗、不烧饭、不打扫。思考:这样的家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面对不做家务劳动的对方,你将怎么办?学生热烈讨论之后,我总结了劳动的第二层价值意蕴:

1.逃避劳动,短期内你会感觉很舒服,但是等到将来我们走向社会时会发现,劳动是人生存的必备技能,缺乏劳动能力将会给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带来很多麻烦,所以,我们要从小热爱劳动,勤加练习。

2.幸福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大家在生活中会发现,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积极做家务,家里就会比较干净、整洁;如果大家互相推诿,家里就会变得脏、乱、差,影响家庭和谐。

三、衍生的成长价值:在解决问题中体悟劳动的迁移价值

一些学生和家长轻视劳动,认为劳动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其实,劳动能提升人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助力学生的学业发展。做好前面的铺垫工作后,我再次将之前布置擦洗黑板任务遭受拒绝的事提出来,请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提出了应对方法。

1.对于伤害肺的说法:学生提出可以在擦洗黑板的时候戴上口罩,班级里为了防疫是备有口罩的,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2.对于水冷造成肚子疼或冻疮的问题:学生提出可以买一副皮手套,这样在沾水的时候不会湿到手。

劳动值周总结范文2

关键词:文化;引领;高质量;办学体系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办学的动力之源。以文化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广大办学者的共识。在德阳市基础教育五大体系建设区域推进中,德阳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五中”)坚持“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传承和创生“博”文化体系,引领学校制度、课程、高效教学、公民教育等体系的建设,通过学校文化的渗透,增强学校的发展力。在此过程中,我们首先理清文化体系建设与其他体系的关系,确立文化在各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价值。文化体系,是纲与魂,是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价值定位;制度体系,是根与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课程体系,是着力点,学校所有的顶层设计通过课程得以落地实践;高效教学体系,是主阵地,教与学的变革就发生在这里;公民教育体系建设,是新要求,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人要求的重要途径。基于上述理解,五中以文化为引领,全面构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体系。

一、构建以“博”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五中基于学校历史和文化传统,逐渐提炼和明晰了办学理念———创造“博”的教育。“博”教育是广度、深度、高度、精度的有机融合,是博和精、广和专、基础和特色的有机融合;是源于旌城、基于川蜀、胸怀中华、放眼寰宇的教育,是川蜀优秀文化、中华优秀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未来社会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是国家要求与人民期待的有机融合;是品格养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体魄锻炼的有机融合。在“博”教育的理念引领下,德阳五中确立了“做巴蜀一流中学、创华夏品牌学校”的学校发展目标,“博雅的品格、博实的知识、博卓的能力、博健的体魄”的学生发展目标,“自主发展、深爱教育、德被学痒、知能双馨、幸福绵长”的教师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同构为办学的愿景,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引导着师生的行为方式,彰显着学校文化的个性。在德阳市直属中小学五大体系建设中,五中进一步梳理学校文化脉络,根据文化建设的要素进行文化的体系性构建。我们从三个层面分类,一是价值层面,建构理念;二是执行层面,推进实践;三是外显层面,固化成果。这三个层面分别落实在精神文化子系统、执行文化子系统和形象文化子系统研究之中。精神文化子系统,确立了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学校教育主题,明确了规划理念、治理理念、教职工队伍建设理念、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公民教育理念、后勤服务理念、评价理念等二级理念,确定了“做巴蜀一流中学,创华夏品牌学校”的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师生培养目标;确定并丰富了“大气象、大智慧、大境界”的学校精神,“博雅”的校训,“博学雅正,誓为人先”的校风,“正心开明,博学善教”的教风,“高远雅正,乐学坚韧”的学风。精神文化子系统主要解决价值追求的问题。执行文化子系统,包括《学校章程》、学校治理结构简述和组织脉络、学校发展规划简述及各子项目建设简述等,执行文化子系统的建设过程,是全体管理者都参与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制度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高效课堂建设、公民教育体系建设,也包含了学校各个部门的业务工作,解决的是实践层面“怎么做”的问题。形象文化子系统,包括基础性视觉要素、听觉要素、可移动用品的设计等,这一部分主要解决文化“显示度”的问题,将精神层面的理论进行物化、固化,对执行层面的行为进行文化氛围的营造。三个文化子系统构建的协同推进,拓展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二、构建渗透“博”文化内涵的课程体系

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须通过课程建设与实施来实现。我们基于“博”文化的落地与渗透,提出“远志、强基、卓能、健体”的课程理念,进而从三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规划。其一,顶层设计,体系架构。首先,深入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进一步思考并理清立德树人与课程的内在关系,整体性建构课程体系。其二,科学分析,优化课程。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审定委员会,严把政治关、科学关、适应关。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符合时展趋势、符合学校文化理念及学校客观实际的校本课程予以保留,并将其整理为人文类、语言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体育健康类、环境类、综合类共七大类十九种八十余门校本课程。其三,建立标准,系统开发。各学科教研组对于与本学科相关的校本课程从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开发创新性、前沿性的校本课程,比如劳动实践综合课程、强基计划培训课程、研学课程、女子课程、现代化校本实验课程等。在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同时,着力打造精品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小升初衔接课程《多姿多彩的生物》为例,已完成学科《课程标准》和校本资料的编写,确定该课程以“乐学善学、勇于探究、实践创新、健康生活”为培养目标,从一份份学生的综合实践报告不难看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是埋下兴趣的种子,奠基科学素养。

三、构建以“激趣”为基础的高效教学体系

高效教学体系是五大体系建设内容之一。高效教学,指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教学;轻负担意味着学习任务适切,学习压力适度,以学习为乐趣,积极性高;低消耗是指达成相同学习目标耗费的资源较少;全维度是要求全面关注与学习相关的各环节、各要素;高质量在这里是指目标达成度高、效果好,师生的教学获得感强。基于以上理解,我们从教学的理念、目标、基本原则、教学管理、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等进行思考,构建了激趣增效的高效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据“博”文化“博”课程内涵,聚焦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以“生动、合作、高效”的教学理念,构建以“激趣”为切入口的高效教学模式。此模式与当前“双减”的国家政策导向合拍,契合摆脱内容窄化、目标单一的低价值的学习重负,解放学生学习力,提升学业水平的变革追求。基于此,我们提出“情景激趣———探究生趣———总结固趣”的策略,构建“激趣”课堂教学模式。情境激趣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该环节利用饶有趣味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探究生趣是“激趣”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发放导学单,引领学生通过研读教材和补充的学习资源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学生相互启迪、合作探究、自主释疑。对于学生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提供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使学生在探究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在成功体验中增强学习兴趣。总结固趣是本模式的收官环节,目的是总结所学,巩固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堂课掌握的基础知识、形成的基本能力,归纳掌握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总结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增强和巩固学习的兴趣。在研究实践中,各学科教师在对“激趣”教学模式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出激趣教学流程变式,包括学段、学科、课型等变式。从基本式到变式,从入模到出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构建激发办学活力的制度体系

在区域五大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下,五中结合学校原有制度,着力构建激发办学活力的制度体系。具体而言,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包含以下五个层面:一是从战略层面对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进行整理,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原则;二是从文化层面对学校文化战略纲要进行修订,根据文化体系建设成果进行价值固化;三是从组织架构层面对学校治理结构进行梳理分析,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各层级各部门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关系清晰;四是从师生发展层面对发展性评价制度进行探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各类先进模范评选方案,完善教职工评优晋级奖励等各类评价性方案,建立“平等、公正、全面、充分、扬长、补短、激励、发展”的评价体系;五是从业务流程方面对学校办事流程进行完善,梳理、修订各项常规业务工作的具体流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确保学校高效运转。

五、构建立德树人的公民教育体系

劳动值周总结范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坚持以“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为理念,以切实抓好德育工作促进素质教育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进一步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和方法,准确把握学校德育工作动态,体现“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以有效活动为载体,以“班级日常管理”为突破口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二、工作目标

1、结合《快乐成长》校本教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一日常规,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

2、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学习之风。

3、加强教师小助手的培养,增强班级管理。

4、结合重大节日,搞好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能力。

5、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宣传教育。

6、依据学校工作要求,做好家长委员工作。

三、具体措施

1、利用校本教材,从“学会整理、讲究卫生、完成作业”三大方面开展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2、建立班级互帮互助活动(好学生帮助差学生学习),建立班级口号、班级公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上好晨会、班会。老师要做到经常与学生沟通,发挥小助手管理能力,学习魏书生老师班级管理方法,让班级人人有事做(把班级的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个人头上)。并及时对学生的不足加以制止。

4、结合学校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张扬学生个性,发挥每个学生特长,增强学生自信心。

5、加强与家长沟通,建立家校联系卡,尽力做到周周联系,与家长商讨教育学生的好方法,真正做到让孩子快乐成长。

四、各月份工作安排

二月

1、总结2012年德育工作

2、检查假期作业

三月

1.落实快乐成长第一个月习惯养成教育目标。

2、开展学雷锋争当志愿者及三八节活动。

3、组建家委会,明确各项活动内容。

4、法制安全教育活动。

5、召开“我养成了好习惯”主题班会.

6、及时完成月工作总结。

四月

1、准备清明节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主题读书教育活动

2、抓好“快乐成长”四月培养目标的落实。

3、组织家委会月活动。

4、法律知识进班级活动。

5、准备“班主任基本功比赛”。

6、班主任月工作总结。

五月

1、结合劳动节,教育学生做一个爱劳动的人。

2、准备“我是达人”及艺术之星综合选拔活动。

3、准备(六、一活动节目)。

4、落实好五月“快乐成长”目标。

5、写好班主任月工作总结。

六月

1.参加校园达人秀及校园十佳少年综合评选活动。

2、师生广场舞演出。

3、做好德育活动评选准备。

4、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福利院,实践基地体验活动。

七月

劳动值周总结范文4

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中进行感恩教育

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小学生可以利用他们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讲关于感恩的故事。讲到感动之处,我与学生一起体会、一起感受。慢慢地,学生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并不容易,逐渐地在行为上发生变化,如:知道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祝他们节日快乐;回家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同学间相处更加友好了……不过,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和长期的渗透培养。如背诵理解感恩的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感激他人。

二、寓教于游戏,使学生深化认识

作为小学生,最能让他们记忆深刻的就是通过游戏带来的教育,寓教于游戏中。在一次班会课上,本人做了一个既让学生深受教育又深感震撼的游戏:“谁是你最重要的人”。我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10个人的名字,可以是亲人、朋友和亲戚。学生很快就写下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然后我叫学生删掉其中一个,学生迟疑了一会,照做了。接着又删掉一个,学生还是照做了。再删一个,有几个女生开始哭了。

教室里静得出奇,游戏还在进行,直到纸上只剩下一个人时,很多学生已经哭出来了,连最有男子汉气概的班长也是泪流满面。我趁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这些都是我们最亲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有一天,他们将一个个离开我们,永远都不再回来,我们该怎么办?最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一次,学生的习作让我大为震惊,几乎所有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认识到了要听父母的话,要孝顺父母。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真诚的泪水,以及心灵深处一种美好感情的苏醒。其实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地开展感恩教育,给学生的情感一个“出口”。

三、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中队会是德育教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我充分利用班会课、队会课,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四、培养劳动意识,体会劳动的快乐与意义

学校可以每周开展一节小学生手工劳动课及卫生劳动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锻炼平台(例如手抄报活动、小小清洁员活动等)。老师与小学生们一起参与劳动,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辛苦、体验成果、收获快乐,引导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体会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及给予的一切,感恩亲人、老师、同学的关心,学会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同学。与此同时,学校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家校互动”劳动与感恩主题活动课,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家长与老师一起引导学生:学会劳动、学会感恩、学会关心。

作者:汤晓兰 单位:广东省顺德区陈村镇吴维泰纪念小学

第二篇

一、利用新生开学的时间

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回家给父母洗脚并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整理衣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感恩是一种习喂班主任应当教育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现有的东西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应当怀有感恩的心岸会回报别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生对他人所提供的帮助抱有感恩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借助感恩故事进行感恩教育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感恩的事例比较多正面或者是反面的例子都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资料来源。班主任可以将这些资料集中起来对事例进行点评赴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岸会感恩。以笔者的实际经验为例笔者在路上听到了两个老年人的对话,1401盂镬聋逞蒙厦】其中厂位老年说儿子原来给的赡养费是每月800元,现在却是越来越少规在每年还不到600元老人只能依靠退休金过日子。笔者将此事例加以整理并带到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老年儿子的行为与此进行对比联系到小学课本中的事例进行点评,使小学生认识到老人儿子的行为是错误的,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感恩事例庄要是以正面事例为主在班中进行宣传树立正面典型,学生就会模仿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进行定期总结

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进行定期的“周会”以及“月考”的总结,召开表彰会议,尽量邀请家长以及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老师能够进行及时的互动,家长、教师给学生颁发奖状为学生佩戴大红花表达祝福以及鼓励在会议上小学生能够对父母以及任课教师及时说出内心最真实的话语。通过参加类似的会议父母和子女能够进行及时的沟通拉近心灵的距离相互体谅父母和孩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辛苦对教师抱有感恩的心,进而努力地学习。

四、利用节日开展感恩教育

社会的发展以经济为主洒方的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形成了冲击。很多商家抓住这一点在“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进行大力宣传但是对于像“感恩节”这样的节日较少提及,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更加忽略了。根据笔者的教育经验笔者要求学生在“感恩节”“父亲节”或者是“母亲节”帮助父母做家务对父母说感恩的话。在重阳节笔者要求学生向自己的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表达节日的祝福。利用节日组织班里的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记住,自己处在感恩的环境中,自己接受他人的关爱池要学会关爱他人。

五、借助学生的生日进行感恩教育

在学生注册的过程中笔者的学生注册表上有专门的一栏是学生的生日。笔者牢记学生的生日到学生生日的早上要求学生在早读前或者是早操后崖班的学生为其唱生日歌。若学生的生日处于节假日组织班干部给学生打电话表达班委的祝福。如果几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河以适当地组织娱乐活动赴学生感受到相互之间的祝福。

劳动值周总结范文5

一、后勤道德教育职能确立的理论基础

(一)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就是把德育放到生活这个特定的场景中,在生活的情境中体验道德的真谛,从而达到培养人“德性”的目的。“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论是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强调了德育要立足生活、立足实践;希望通过矫正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德育方法,让德育回归现实生活,让个体在感悟道德生活、实践道德行为中成为践行道德的主体。在生活德育的诸多理论和实践中,笔者最为推崇劳动教育,这也是与高校后勤的实际最为契合、最具指导意义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劳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内容,而是让劳动和教育达到内在的统一,是以劳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让劳动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和方法,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劳动。马克思曾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发展心理学

1.大学阶段学生道德思维和行为体系的发展具有突出的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逐渐稳定。除了少数心理成熟早、意志力特别坚强的个体,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对未来的规划都是在大学阶段逐渐完成并趋于稳定的。这一阶段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可能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道德意识的正强化是十分必要的。(2)大学生的成就需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成就需求不再局限于分数,还包括专业领域的成就、社会实践的成功、周围师生的认可等。而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的后勤部门,能够提供给大学生达成成就的机会很多,将道德体验与知识运用相结合的机会很多,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入挖掘的领域。(3)大学生的认知模式趋于社会化。大学是个小社会,是学生从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逐步走向开放的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必然受到各种社会理念、思潮的冲击和洗礼,这对于三观还不够稳固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2.基于发展心理学的问卷调查

笔者曾通过学生团体发起过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征询本科学生对宿舍管理人员的看法,从“你日常对宿舍管理人员的称呼是什么”“你会主动跟宿舍管理人员打招呼吗”等日常行为,到“你觉得宿舍管理员是教育工作者么”“如果毕业后有机会,你是否愿意当一名宿舍管理员”等态度意向,共12个问题。800份问卷尽量平均、随机地发放给四个年级,最后收回有效问卷743份。在结果分析中,笔者发现了几个值得深思的现象:(1)大学生对宿舍管理人员的尊敬程度随年级的上升而下降。一年级时78%的学生会主动跟宿舍管理员打招呼,到四年级时只有46%。(2)大学生对宿舍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可程度,尤其是对其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认可程度整体不高,整体看,只有不到30%的大学生认为宿舍管理人员是教育工作者。(3)参与过勤工俭学、校园志愿者等劳动活动的大学生对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的认可度较之其他学生偏高。他们中有83%的人会主动跟宿舍管理人员打招呼,63%的人认为宿舍管理人员是教育工作者。

(三)社会教育力

“社会教育力”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近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社会所具有的教育力量”。人参与的任何社会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而教育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进行的活动,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教育影响。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表现出的更高需求,同时也是教育向深度转型的必然。人的社会活动都会造成知识或意识的流动,如果对这种流动进行有意识地规划和设计,就是教育,它需要每个人、每个团体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责任的觉醒。高校后勤在高校里一直处于一个很微妙的境地,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但其育人职能却很少被师生认可,甚至连后勤员工自己都不觉得自己负有教育责任,这很值得反思。高校后勤身处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如果不认清自己的育人职能、不找到自己育人职能发挥的切入点,对高校、对师生、对后勤自身来说,都是极大的缺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的损害。

二、发挥后勤道德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是发挥后勤

道德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要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作为高校中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后勤工作有其特殊性,它作为高校部门,天然负有育人职能和责任;但后勤员工整体文化素养不高,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并不太合适。劳动就成为了最好的切入点。它既是后勤工作的日常行为,又是连接后勤与学校、师生的纽带。后勤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和特点,打造劳动育人的机制和氛围,才能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融入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引导大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二)后勤劳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1.打造劳动教育平台,培养劳动价值观

西南大学后勤集团在这方面曾做过许多尝试,向西大学子们提供了许多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201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后勤集团联合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等部门组织了“今天你休息,我来当工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340名大学生志愿者以“顶岗劳动”的方式到食堂、校环部门体验劳动,让“被顶岗”的近100名后勤工人休息一天。此次活动不仅受到校领导、广大师生和后勤员工的好评,也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武汉理工大学罗亚田教授看到相关报道后,在光明社区博客上感慨道:“何为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就是中国青年从此开始走向工农,自觉与工农相结合,自觉与工农同呼吸共命运的划时代革命精神!”西南大学党委原书记黄蓉生肯定了这次活动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尝试,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探索。在此次活动的基础上,西大后勤深入探索,开始对劳动教育进行规划,计划逐步将一次劳动教育的成果扩大为一种体验劳动的长效机制。后勤可以提供给学生体验、实践的岗位很多,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和需求,设计不同的劳动“课程”,如可以选择一些技术要求不高、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久度的岗位,组织以体验劳动、强健体魄为目的劳动“课程”,参与劳动的学生需要保证参加的时间和劳动的质量,学校甚至可以设计一定的学分,由原岗位的劳动者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等级评定,真正做到以劳动为课、以劳动者为师;对专业知识有一定要求的岗位,如绿化、园艺、设施设备管理及维修维护等,可以安排专业对口的学生进行岗位实习,除让他们了解工作的运行流程和操作情况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及技术技能,既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也给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还可以选择一些基层管理岗位和辅助岗位,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以及工作中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的方法,为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打下认知基础,积累实战经验。这样,将任务、兴趣、专业有机地融入到后勤育人的实践当中,对于后勤育人功能的发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实践过程中价值观的交流、道德素养的传递也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2.构建后勤育人氛围,践行不言之教

后勤的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环境质量,这是从环境对教育效果的直接影响来理解的。食堂的就餐环境、宿舍的生活环境、教学楼的课堂环境、校园的绿化美化、校园交通的便捷程度、校园的安全稳定等,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营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越来越成为后勤工作的重点,后勤工作的宗旨由“三服务,两育人”扩展为“三服务,三育人”,即增加了“环境育人”这一宗旨,后勤工作与校园环境的关联程度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环境还包括后勤员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和日常与学生交往的氛围。后勤员工身上展现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文情怀等,是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前职业教育的活教材。热情周到、细致规范、以礼相待的职业形象,嘘寒问暖、煮粥熬药的人情冷暖,春节递到留校学生手里的一碗热汤圆,实习晚归时虚掩的大门和值班室等候的灯光……这些不仅打造、维护的是后勤形象,更会带给师生舒适的心理感受,既可以为后勤赢得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受到后勤员工良好形象的熏陶,形成自身与人为善、和谐友好的可贵品质。

3.打造后勤企业文化,传播价值理念

文化是在接触和交流中双向流动的,近年来,扎根高校、立足现实的后勤文化开始反哺高校和师生,很多高校后勤都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心活动,甚至在企业内部开始形成一种自觉的慈善文化。如西南大学后勤集团连续11年开展“春雨助学”行动,号召全体员工积极捐款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共捐款200余万元,惠及1000余学子;还组织职工积极为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捐款捐物,总计价值10余万元;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免费维修活动,还建立了便民联系卡,在教职工中传为佳话;每逢传统佳节和教师节的“特惠师生服务”活动,把服务做成了文化。做好事、行善举是后勤和后勤员工有社会担当的直接体现,但从育人的角度看,这体现的正是一种知行合一的道德境界。后勤员工在长期劳动中所形成的向善价值观和后勤文化中的慈善风尚,是指引和塑造价值体系的良好范本。

4.开辟新媒体阵地,理论研究助推育人功能实现

后勤育人需要顺应时展的趋势,要占领新媒体宣传的有力阵地,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当下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手段,将后勤的理论、做法、闪光点等正能量的信息传播出去。西南大学后勤集团一直致力于打造企业和员工的正面形象,通过挖掘员工爱岗敬业、热心周到、创新服务的事迹,传播后勤企业文化,扩散后勤育人效应。保洁员号召学生爱护公共卫生环境的打油诗、宿管阿姨为腿部受伤的学生织的爱心袜子、学生在母亲节自发给值班人员送的早餐、宿管阿姨写给毕业生的暖心小黑板、食堂师傅号召“光盘行动”“文明用餐”的宣传画……这些事迹不但在微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被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壮大后勤的教育影响力。后勤员工要做好育人工作,除了多了解同行的优秀做法和先进理念外,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多总结、多思考、多谋划,在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把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成果,在交流、实践中检验理论。西南大学后勤集团专门建立了员工科研奖励制度,鼓励员工研究后勤改革的深化途径和后勤职能的充分实现,近年来,在《光明日报》理论与实践版和《高校后勤研究》《管理观察》《中国管理信息化》《人才开发》以及《西南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获得全国性理论征文奖10余次,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做好后勤育人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三、建立后勤育人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后勤育人职能,树立后勤育人意识

要发挥好后勤的育人职能,首先要对这一职能有清楚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师生的认可,学生的接纳,最重要的是后勤内部育人意识的觉醒和育人自觉的养成。

(二)打通部门合作渠道,形成高校育人合力

后勤育人有其独特性,但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一部分,应该遵从高校育人的大局目标和前进方向,融入高校育人的整体氛围,避免孤岛和脱节。以后勤育人平台为基础,建立健全组织架构体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相关学校机构、部门参与,共建共管,协调配合,保证体系的良性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三)设计合理的育人体系,行“有意识”的教育

目前后勤育人还是一个自发的行为,是后勤员工在日常与学生的交往中产生的自然的、无意识的影响,方向不明确,效果不可控,随意性太强。要达成育人的效果,除了后勤员工自身素质和水平过硬,还应该注重育人体系架构、育人内容设计、育人结果运用等方方面面的环节。这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后勤同仁们不断学习思考、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总结修正。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会,2003.

[4]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叶澜.社会教育力:概念、现状与未来指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6]李真.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2(15).

[7]王艳秋,徐勇林.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8]刘强.重庆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发挥育人功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

劳动值周总结范文6

 

金融危机使全球的经济发展跌入低谷,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局势,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风暴般打击。在这“无处可逃”的种种负面因素影响下,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马上改变和加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作为国民经济产业重要支柱的交通经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精神,在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各方面发展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发展促进交通经济发展的觉悟意识,提高市场经济竞争力,持续交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科学技术是交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已经鲜为人知。在现代化社会中,科学技术的主导地位成就了一切社会发展要素的脚步更新。正是这种超前性、指导性将第一生产力推崇至社会生产之始,交通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总看人类交通的发展,本文将其总结为三点,且每次质的飞跃实现都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   (一)蒸汽机的发明和被使用,无疑是第一次科技发展的飞跃。其将社会的工业生产从手动上升为机械化操作,这种前所未有的突破实现了以机器机械等非人的劳动力取代自然生产力的革命性飞跃,而交通行业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蒸汽”机时代。继而,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电力机车、高速列车、悬浮列车、动车组等。   (二)电力技术作为主导生产力的全面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第二次科学技术发展的飞跃。在以近代化学、数学、物理学、热力学、光学等学科为首的发展带动了化工技术、内燃机技术等的全面发展。而恰是这次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电气时代,导致了交通行业的第二次全新质的飞跃。如十八世纪德国第一台汽油内燃机车的研发成功并用于铁路运输,开辟了电力时代交通行业的新纪元。   (三)以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产生的现代科学革命产生,是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的开端。在这次革命的发展中主要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等为重要内容,以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群的兴起和发展为主要内容。使人类再次步入一个全新的以智能高端为基础的,信息化电子时代,而这也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飞跃,更是交通业的再一次超越。目前,我国已掌握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新型列车组,以技术集成、牵引制动、网络等核心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交通工具。可以说,没有科技的进步发展就不会有当今交通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交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交通运输效率得到提高   交通运输效率,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交通道路运输过程中,对于劳动能力的使用耗费和劳动效率的获取对比率。换言之,也可称作劳动的资本投入和所获取的具有价值的劳动产出率两者所产生的比例。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交通经济中的劳动力利用大大的减少,同时也降低了对劳动者由于劳动消耗应所取得的资金回报。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中,虽然表面看来降低了劳动力的使用,但由于劳动技术的简便性,使得工作劳动效率大幅提升。而且在工作中,由于工作环境的改观,无形中使劳动的强度也得到意识中的减弱。显而易见,科技的发展使交通运输效率得到提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运输装备得到改进   交通运输不能缺少运输装备,运输装备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将无形的科学技术变为人类得心应手的使用工具。就单单从交通运输装备看来,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进一步被物化的,也就是说科技进步的脚步决定了交通运输的各方面改进。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各形各色的交通运输方式映入我们眼帘,现代化车辆、公路、水路、航空等大规模的交通运输,改变了以往的单一交通运输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以最及时、最安全的运输质量满足于各阶层社会人员、组织的需求。与此同时,运输对象也由于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而更加规范,装卸、运送实现了全盘机械化。集装箱运输增大了运输能力,增多了运输数量。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交通经济增长日趋合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高的运量和周转量,得到更高的运输收入;另一方面,在交通经济的运量和周转量以及运输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投入的人力和资金。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了劳动力的消耗,使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促进了交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交通经济增长日趋合理。   三、总结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展毋庸置疑的成为当前我国交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且重要因素。依本文浅见,在我国未来交通经济事业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普及对其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会愈发明显。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交通经济体制的发展,我们应全力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深化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在对于新思想、新技术的支持和推进中,使这些新思想、新技术得到全面的研究和利用,从而实现我国人强、国强的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

劳动值周总结范文7

关键词:林业技术;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创新实践

1劳动育人的现实问题

1.1劳动内涵模糊,育人价值淡薄

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内涵认识不到位,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融合劳动教育进行正确劳动观和劳动精神的引导不足;把一些简单的卫生打扫、义务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不注重理论知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

1.2课程考核粗糙,缺乏过程评价

劳动课程常用的分小组考核方法,不可避免导致了“自觉挑担子,偷工撂摊子”的组内不均衡现象,甚至最后抄袭他人实践报告者得分照样高。由于考核方法粗糙,缺乏过程性监管和评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打击积极者和主动者,不利于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培养。

1.3评价内容不全,奖惩制度不明

仅凭学生出勤情况、实践表现以及最后提交的总结材料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评价内容不全,不能客观评价学生劳动实效,不能准确衡量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教育迫切需要科学构思、合理设计的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社团、竞赛、志愿服务等优质劳动教育活动的激励措施不明,对劳动未达标的学生惩罚措施不清,劳动素养状况与学生评优评先、升学、毕业关联不足。急需建立更加明确的奖惩制度为劳动育人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2劳动育人的创新实践

劳动育人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加强劳动育人已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关键在于学院如何将《意见》结合学情落地,书写劳动教育的奋进之笔,对L校农林类专业尤为重要。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在逐步形成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

2.1对标行业人才要求,打造课程劳育

2.1.1摸准林业技术专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分析劳动学情

坚持就业岗位主导,携手专业骨干教师每学年开展“走访一座谈一实践”互动,通过林业技术专业就业岗位考察走访、参与林业项目实施、与企业座谈研讨、召开毕业生座谈会等多方式开展沉浸式调研,及时了解林业就业岗位人才需求,准确掌握当前林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劳动素质要求,分析学生对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情况。

2.1.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劳动教育融入育人体系

对接林业专业岗位要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紧扣乡村振兴内涵,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职业教育内容贯通。一年级开设16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二、三年级开设30学时的选修课《素质训练———劳动训练》,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林业,植根林业情怀,争当乡村振兴的建设者。

2.1.3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提升职业劳动技能

围绕劳动教育建设目标,以专业为切口,把劳动教育与专业深度融合,让劳动教育浸润与专业教育灌输并重并行,做好劳动教育的整体设计、综合运筹、分类开展。劳动理念化育人心,涵养其精神、培养其素质、引导其行动,使之成长为具有劳动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2融入劳动新元素,创新实践劳育

2.2.1劳育与智育结合,升级实践课程

对标现代农林类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以“职业核心素养”为主线,重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通过生活劳动项目、专业劳动项目、公益劳动项目打造,实现劳育与智育相结合。学院自上而下全员行动,全方位、全过程生活化、碎片化灌输劳动意识;与用人企业联合开展专业顶岗实训实习、暑假专业服务活动、专业创新创业活动竞赛,培养专业劳动创新精神。

2.2.2能力与素养并进,锻造金质课程

一方面打造劳动金课。广泛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用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用工作过程逻辑重塑课程设计,提高课程的含金量。以“任务型课程”为驱动,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有收获,追求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注重素质养成。以浙江省实践育人示范载体“1+5”生态素养培育工程项目,全面贯彻劳动教育,根据林业生产周期,用“一课一项目,一项目一技能”,落实生产劳动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劳动中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依托“每天一小时锻炼,每天一小时阅读,每周一篇周记,每月一次拉练”的四个一工程;文明寝室建设、教学场所建设、勤工俭学等生活化项目,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促成劳动素养形成。

2.2.3课内与课外融合,锤炼劳动品质

实施“劳动意识培育、劳动文化浸润、劳动行为养成和劳动服务辐射”四维育人体系,以环境化心、课程化知、实践化行、服务化人,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一是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专题讲座、劳动节日宣传等形式,开展劳动思想学习,加强劳动意识的培育。二是深入挖掘优质的校园劳动资源与空间,让树木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场景说话,充分展现劳动文化浸润的教育意蕴。三是推进公益劳动项目,实施垃圾减量与分类,包干区公益劳动、校园安全巡护、志愿服务活动等,在贯彻落实劳动理念的过程中,促成劳动习惯的养成,逐步形成了劳动服务的社会辐射。

2.3创新教学方式,实施“三全”协同育人

2.3.1三主体共育,打造优质团队

全面落实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成班主任-教研室-学工办三主体共育,突显环境中劳动元素的融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领劳动价值,促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班主任从日常生活着手,对文明寝室建设、班级志愿服务和包干区公益活动等进行指导,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教研室从专业着手,对专业系列活动、教学实训场所和专业实践项目等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突出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把生产实践转化为育人场景,培养学生职业职责感和工匠精神。学工办从公益服务着手,对垃圾减量与分类、校园安全巡护、劳动文化节日活动等项目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热身服务公共事业和良好的社会负责感。

2.3.2创设生活情境,锤炼劳动能力

依托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浙江省“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浙江省名优种苗生产性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将教室搬进基地,营造教学真情实境,教学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以产教融合的理念指导,开展名优果园、茶园、食用菌基地、温室大棚、梯田教室、自然教育基地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创设生产情境,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以劳动生活化、碎片化为行动指南,开展寝室、校园、公共区域等生活场所劳动情境。

2.3.3承接专业项目,提升劳动技能

通过真项真做、假期生产实训,锤炼学生的劳动技能。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证书为平台,实施“真项真做”综合实训项目,用师生共同承接的林业生产项目来代替原来的教学设计项目,承接参与的主要项目有浙江省森林一张图建设、一村万树项目验收、公益林样地检测、松材线虫病防治验收等技术服务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真实生产,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3劳动育人的实践展望

3.1打造“结构化”劳动育人师资队伍

建立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过硬的劳动育人师资队伍是实施劳动育人的关键。以浙江省高职院校高水平林业技术专业群建设,部级农林专业群“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载体,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强化实践指导,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和技能水平。二是遴选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过硬专业实训指导老师、思政专业教师、班主任等组建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三是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进校园,成为劳动教育的传道者,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引领劳动精神和职业道德。

3.2构建劳动课程量化评价体系

根据劳动情境的不同,通过劳动积分法,把劳动定性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劳动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劳动成果展现等3个内容,制定不同项目的评价指标。从劳动师资团队、教学内容、考核指标构建、奖罚措施等内容,构建劳动课程标准评价体系。

3.3探索劳动教育实践长效机制

完善劳动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将劳动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可以置换相应的学分;定期开展劳动教育典型推选活动,设每年的五月、十一月为劳动月,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定期开展“文明示范标兵”“劳动之星”“志愿之星”等评选活动为契机,开展团队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评选活动,树立劳动典型个人和团队,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之一;结合文明寝室建设、创新创业比赛、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积极研究操作性强的活动项目,建立长效推进推广机制。

4结论

劳动值周总结范文8

 

所谓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所费(支出)和所得(收入)的对比结果,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实际成果和收益。马克思指出:“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因此,剩余产品的多少和剩余产品率的高低是国家(宏观)和企业(微观)经济效益好坏的具体反映。剩余产品愈多,社会财富也就愈多,人们得到的实惠也会愈多,其经济效益也就愈好。   要增加社会的剩余产品,提高剩余产品率,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所谓宏观经济效益,就一个国家来说,指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即整体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则指的是局部的经济效益,通常指的是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宏观经济效益则是各个微观经济效益的总和。但是宏观经济效益并不是各个微观经济效益的简单代数和,而是各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微观经济运动的最终物质成果的综合反映。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从本质上决定着我们劳动者的劳动,既是为社会,同时又是为自己的劳动,从国民收入的分配来看,一般说来,我们所得的劳动报酬及各种福利待遇,是为自己劳动的部分;我们通过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量以利润税费和贷款利息等形式上交国家,是为社会劳动的部分。我们创造的剩余产品愈多,国家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的积累就愈多。劳动者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就愈快。我们的国家就愈繁荣富强。由此可见,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前提。   然而,宏观经济效益并不是抽象的,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以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基础、为实体。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效益好,必定是各个微观经济单位的劳动消耗低,劳动生产率高、产品质量好、规格品种对路,也就是说为社会提供的,为社会所必需的剩余产品多。如果各个微观经济单位的效益差,整个宏观经济效益当然也好不了。十年动乱中,很多企业消耗高,质量低,产销脱节,经济效益差,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效益差,很好的例证,这就是说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是统一的,这是它们关系的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就是要下决心、费力气把微观经济搞活,把微观经济效益提高。否则,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是,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在根本一致的同时,也具有矛盾的一面,只不过它处于次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存在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所以还存在着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的相对独立的企业及其劳动者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矛盾方面的根源。但是,宏观经济效益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代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因此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微观必须服从宏观,局部必须服从全局,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在特殊困难时期,国家为维持其机能,有可能对企业采取某种特殊的行政措施,即使这种手段在当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在所不惜。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据我看,只有宏观经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加强对微观的指导和调控,促进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才有可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   基于上述对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关系的认识,就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谈点粗浅看法。   从宏观经济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对国民经济的有效的调控,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政策要相对稳定,不要多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综合平衡,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要加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衔接,要有效而及时运用价格、税收、利率、贷款等经济杠杆,科学引导,少用行政干扰手续。   总之,要取得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必须要有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风格和科学战术决策。否则,要取得健康的、实实在在的宏观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我国经历了不少的挫折;远的有极左时代的“”、“十年动乱”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灾难。当前存在的有我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钢铁企业之间在原燃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出现了恶性无序竞争,涟钢也身受其害,连年亏损,负债累累,究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宏观调控不力所致。另据报导所知,地方政府不仅是土地财政,还置财政支出能力于不顾,入少出多的实际情况,大搞政绩工程,从而出现巨额财政赤亏……。如此等等,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有水份、不实在,令人忱心,令人心寒。我们渴望政府切切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像美国那样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祸及全球的经济危机。   从微观经济方面讲,要不断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在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后,正确决策单位团队的工作行动。要确立内涵扩大再生产和集约经营的指导思想,不断优化工艺和管理流程,坚持走挖潜、革新、改造的路子,提高综合管理能力。要切记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合理设置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经济责任制,收入分配切忌差距过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劳动和工作积极性;涟钢现在实行的厂务公开很受大家欢迎,但还要不断完善和充实其公开的内容,对于关系公司大政和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真心接受大家的监督,使职工群众真实感受到是涟钢的主人,重新树立爱厂如家的“主人翁”思想。   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除了上述所说的以外,当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狠抓产品适销对路入手。估量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不好,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的产品是否价廉物美,适销对路。价廉,主要是指产品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少,成本低;物美,主要是产品质量好,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产品价廉物美不但适合人们消费的利益,而且使产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p#分页标题#e#   适销对路,是产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不造成呆销积压。它包括品种,规格型号对路。   产品不适应社会需要,使用价值就不能成为现实的使用价值,就算不上有效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销不出去,积在仓库里,不能进入流通领域,经济效益就无法实现。更为严重的是久而久之,造成报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率就是一种破坏。   近两年来,涟钢薄板因质量、品种等原因,难以打开销路,同时因财务费用和折旧负担重,致使经营成本高,造成巨额亏本;而我们多年在市场上享有产品盛誉的螺纹钢虽然有较好的效益,但生产能力小,无力抵销薄板的亏损。目前公司虽然采取了增产效益较好的品种钢和堵塞跑、冒、滴,漏,整顿内部市场等强化管理的各项措施,已初见成效,但薄板的市场在华菱的汽车板和硅钢项目尚需5年左右才能上去的这段时间里,公司扭亏脱困的目标可能会处于摇摆不定、时盈时亏的不稳定状态。为此,笔者建议要下大力气抓好螺纹钢的增产:首先通过小改小革使现有生产线年产量达到300万吨左右;同时尽早着手作好新建螺纹钢生产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但可行,即抓紧实施,力争在2013年内投产,使螺纹钢生产量达到公司钢材产量的50%左右,从而为扭亏脱困增添生力军。   二是从狠抓降低成本入手。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关键,而最重要的是降低企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要达到尽量少于社会必要劳动量,这是实实在在的,不带水份的提高经济效益的落脚点。要达此目的,必须加强管理,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工时利用率,近一年多来公司在这力面是作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成效,但仍需继续努力。   三是从剖析利润入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目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利润进行解剖分析,可以起到衡量经济效益的改善是不是建立在以同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实质点上的作用。   a.要剖析资金使用效果。流动资金利润率是了解每百元资金所提供的利润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定的资金所提供的利润越多,说明资金周转愈快,经济效益就愈好。我们定期分析资金利润率的变化,可以找出我们管理工作的薄弱点,总结加强资金管理的经验,促进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b.要剖析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工资利润率反映每个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剩余产品的水平。要经常将利润和工资进行比较,分析工资利润率的变化。当工资一定时,工资利润率的变化如何,可以反映活劳动的经济效益如何,看利润是否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的。   c.要剖析成本利润率。即成本利润之比,看其是否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当商品价格一定时,成本提高意味着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增加,利润就减少;反之,利润则增加。因此,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   d.涟钢过去在狠抓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成功作法,要坚持,而且要完善和发展。   当然,还有产值利润率等也要进行分析,但上述指标是主要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只要数据齐全、准确,分析方法对头,就一定能够起到揭露问题、总结经验、促进管理,改善经济效益的动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