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下科研经费管理中问题和策略

内部控制下科研经费管理中问题和策略

[摘要]高校科学研究作为国家创新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已成为国家科研经费投放的重要载体。为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的价值发挥,以内部控制为研究视域,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并针对内部控制意识、控制流程以及控制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意识、提高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流程的效率性、增强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监督效力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内部控制是各个组织和经济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构建的相互制约的职责分工制度和业务组织形式。从根本上讲,内部控制的出现源于经济管理的实际需要,且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目的在于优化经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内部控制视域下的高校科研经费同样如此,旨在通过高校对科研经费的自我管理,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的价值最大化。

一、内部控制视域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提出了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具体政策,即优化服务、放管结合、简政放权,形成了更为灵活、健康的科研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催生了重大科研成果落地见效。在此背景下,基于内部控制视域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具有以下重要价值:一是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予以规范,提升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率和使用效益;二是对科研经费的财务风险有效防范,规避徇私舞弊问题的出现;三是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激情与动力,提升科研工作的整体质量与综合效益;四是有助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升,确保科研目标的更好更快实现;五是有益于高校科研经费内控管理的强化,促进高校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内部控制视域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认识薄弱

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性要素,要实现内部控制的预期目标,需依赖于系统的实际运作环境。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存在项目级的内部控制缺乏、院系级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等问题,与其内部控制认知不到位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科研人员缺乏正确的科研经费认知。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采用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均以宽松模式为主,激励效果和绩效考评体现明显不足,甚至导致大多数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就是“公款”,并未意识到大部分科研经费都是需要竞争获得,从而造成内控制度难以高质量、高效率执行[1]。二是高校科研助理人员不够专业。由于科研人员的多数精力与时间都投入到了科研项目中,而对于科研项目相关的资产、财务等工作,通常都是由助理人员负责办理,但由于这些人员并非是“科班”出身,致使其难以达到专业化的经费管理要求。三是院系级缺乏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当前,部分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管理采用的是“项目负责人制”模式,科研人员对于经费拥有充分的支配权,但院系管理科研经费的权利却被大大弱化。

(二)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流程效率低

高校科研项目活动并非是独立运转的存在,而是与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之间有着密切往来。随着我国对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不断强化,各单位或机构的业务管理部门对于本部门的业务流程、制度建设等予以高度重视,但由于在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缺乏宏观考量,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体制机制建设存在控制管理重复或冗杂的现象。例如,在经费支出、项目立项、绩效考评、结题验收等多个环节重复性提交资料,且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跑腿”;在经费的具体使用环节存在控制过严、管理过死、流程繁琐等一系列问题,消耗了科研人员的时间与精力[2];另外,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特征,导致部分办事流程难以在内部控制管理中予以体现,造成业务管理部门相互间的业务衔接不够流畅,且常常因此出现办事难、经费使用太费劲等状况。

(三)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监督效力低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离不开内部监督环节的组成与支撑。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监督管理还存在缺失:内部监督的制度建设不完善,监督机构与职责权限不够清晰明确,尚未与内部控制的实施相脱离,且仍以常规性监督为主,在科研经费的绩效评定、业务流程等方面未建立专项的监督体系;高校科研项目数量大、种类多、金额高,但相应的科研经费内审人员却明显不足,导致科研经费的内部管理缺乏实质性的效力;实时跟进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与评价机制未确立,因而审计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监督成效不明显,造成科研经费风险加大;同时,仍以传统的手工审计模式为主,一方面使得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难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导致审计方法无法满足科研经费快速攀升的实际管理需求。

三、内部控制视域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意识

对于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高校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和正确认知,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一是构建完善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制定由学校、院系、项目负责人三方共同负责的三级化管理体系,增强高校的法人责任,真正承担起规范科研经费管理与服务科研人员的义务。二是高校科研经费相关职能部门需要树立“为科研打开绿色通道”的服务意识。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最大程度挖掘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科研力,做到“放、管、服”有机结合,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对于相互交叉的职能与权责也要予以明确[3]。三是强化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积极利用高效宣传栏、报刊、网站、广播站等媒介,加大科研活动相关内容的宣讲力度,深化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活动的理解与认知,促使其能够规范化使用科研经费,并帮助科研人员树立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从而实现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持续优化。

(二)提高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流程的效率性

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要保证相关流程的高效率运作,一是高校科研经费相关业务部门在设计业务流程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考虑院校的科研经费整体控制情况,切实做到统筹规划,不仅要简化手续提升效率,而且要强化与相关业务部门的衔接力度,避免重复性的控制,保障整个流程的便捷与畅通,将非必要控制进行剔除,促使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流程规范化、简单化与高效化。二是建立完整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流程。如,支付审核环节、资产和材料采购环节、差旅费用报销环节等控制流程,既要做到适度把关,又要不留空白区域,确保控制流程全覆盖,切实将高校科研经费纳入到内部控制范畴。三是积极搭建科研经费信息管理平台。为确保高校科研活动紧跟时展步伐,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设置相应的管理平台十分必要。其中,在科研经费信息管理平台上,要包含科研项目的立项流程、执行流程、使用流程以及结项流程等多项子模块,且在科研项目共享系统中要对科研经费的前期预算情况、中期费用支出情况、后期经费审计情况等予以列示,促使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流程的精准化、透明化、公开化与现代化。

(三)增强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监督效力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健全科研经费的绩效考评机制。紧紧围绕“教师为本”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出以提升考评、质量考评为主,奖惩考评、数量考评为辅的激励性考评模式。高校科研人员的具体考评,不但要对科研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和结题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而且还要对科研项目的产出匹配和经费投入予以足够重视,从而推动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使用。对于考评成绩优秀的科研人员,高校可以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与鼓励。采用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不单单能够推动科研工作的有序推进,而且可以优化科研生态[4]。另一方面要制定全方位覆盖的审计监督机制。创建专业的科研经费审计监督队伍,促使审计监督的职能范围能够全覆盖,推动工作程序的规范化,提升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同时,高校还可以从社会上聘请高级审计监督人才,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另外,审计监督工作还要紧密配合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构建相互衔接、反映与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尤其是对于审计监管盲区,要给予最快速的改进与优化,确保高校科研经费能够管的好、用的好。

四、结语

在我国着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全面履行自身责任,保障科研经费的高效管理与科学使用是当前诸多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与此同时,内部控制管理属于一项长期、复杂且系统性的工程,当前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各院校紧密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立足全局,从问题根源着手,制定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稳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真正从内部控制视域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系统化与体系化。

作者:柳昇 卢久进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