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范例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1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尤其是我国的事业单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事业单位面临的外部风险也越来越大,与事业单位紧密联系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也越来越受到事业单位的重视。不断完善、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理论的研究分析,已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中对内部有着这样的规定,所谓内部控制,指的是各个单位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同时也为了能够让资产保存完整,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组织能够实现经营管理系统的措施和程序。可以说,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几乎涵盖了事业单位管理的各个方面,依据会计内部控制目的的不同,可以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2现阶段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事业单位,其仅仅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看成了财务部门的问题,并没有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放在整个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不仅如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本身还不是很完善,目前尚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例如,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不能对资金成本实现有效的控制,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标准和规定,而这些制度有可能会给一些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很多制度流于形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一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很完善,但是大多还只是存在于纸上,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使得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本来应有的作用。在相当多的事业单位,由于制度的制定部门与执行部门并非一个部门,所以制度从制定到执行有很多的阻碍因素,例如有些制度制定的不切合实际,操作性比较弱,以至于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是很顺利。

(3)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受到人为的影响因素比较大。由于事业单位对于员工个人的实际情况缺乏一定的了解,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隐患,我们都希望事业单位能够按照正常的流程和程序去执行,但是有时候又往往会受到来自上级及同事的压力,偏离既定的办事流程,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抵制的现象。如果员工对于制度的建立没有参与到其中,很有可能会引起在执行的过程中抵制执行现象的出现。

(4)信息沟通不及时。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来说,及时、准确并且完整的收集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相关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还没有实现这种及时有效的沟通,信息沟通的不及时也成为事业单位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依据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对内部会计控制定义、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及检查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内部会计控制的涵义为“本规范所称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关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也做了详细描述,“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同时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也做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4关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在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文件中指出,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纵观现代社会,金融工具和产品日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建立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让事业单位朝着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个文件的指导意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将会计内部机构和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合理化。在这方面,一定要将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融入到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机构当中,根据现行的《会计法》规定,一定要对负责会计工作的领导进行明确,而且最好是设定独立的会计部门,并且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建立科学、明确的会计制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并使之处于稳定运作的状态。总的来说,就是各个事业单位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2)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不管是哪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要想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终身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包含学习技能上的进一步深造,还应该在员工的思政政治教育水平和职业操守方面进行教育。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也由来已久。只有从人的思想道德以及职业操守等多个方面来对员工进行教育的和培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整个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才会更加的有动力,发展后劲也才能更充足。

(3)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领导负责制。作为事业单位部门的领导,事业单位领导者应该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应该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和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工作,尽量让财务人员能够避免来自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为事业单位会计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才能有效的对事业单位实现有效的财务监制,也才能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财务环境。

(4)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制度。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执行都是由审计机构来执行的,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检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其主要包含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保证会计资料健全、准确;其次是保护资产的完整;再次是督促员工能够按照内部的管理制度来进行工作;最后是督促事业单位能够守法经营。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直接向董事会或者是高管负责,有的事业单位审计甚至是由财务人员来担任,致使内部的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现象,事业单位最好是能够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此来保护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5)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条件。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类工作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会计的工作也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但是使用计算机虽然方便了,但是也容易受到互联网潜在威胁的影响,所以,各个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一定要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懂得规避来自互联网潜在的威胁,保证会计工作安全进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仍然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逐渐加以完善,促使政府部门、监督部门和执行单位三管齐下,实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科学合理、执行规范可行、监控明显有效的目的,这样,拥有了较为完善以及符合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才会更加的顺利,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也才能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裴敏.浅议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J].财经界(学术版),2015(13).

[2]郄传芬.浅议会计信息化下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J].现代商业,2013(27).

[3]李晓菊.浅议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运行[J].现代经济信息,2011(8).

[4]邓奇凤.浅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J].才智,2009(8).

[5]赵虹.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兼议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1).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2

关键词:民办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

前言

民办学校提供了较多的教育资源,与公办教育互补,为社会提供了参加教育机会,促进教育行业发展,但是政府对民办学校的资金投入较少,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渠道并不广泛,因此如何使用有限的资金完成教育事业,是民办学校需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办学校应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断规范内部管理和资金使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校的整体形象。

一、民办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民办学校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民办学校实现价值提升的关键,民办学校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教学资源和资金来源增加,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增加,管理难度也随之提升,而通过财务内部控制则可有效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提升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增强社会效益,从而加快实现学校价值提升的目标。第二,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民办学校在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诱发财务风险,导致学校资金浪费、资产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影响学校的整体经济效益,而财务内部控制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在财务内部控制的支持下,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可提前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及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将风险扼杀在摇篮。第三,是防范贪腐行为的必然选择,民办学校当前的发展态势较好,其资金来源增加,内部运营资金重组,对教学活动、研究项目、办公设施采购、基建工程建设等投入的资金增加,涉及资金使用环节的人员较多,财务内部控制通过监督可快速发现贪腐行为,并严格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合理使用内部资金。

二、民办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有效的基础环境。民办学校的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民办学校管理层人员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较低,未能全面认识财务内部控制对民办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重心放在教学工作方面,缺乏财务内部控制意识,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缺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落实缺乏有效的支持,制度的作用也难以顺利发挥。其次,民办学校在开展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职责权限设置不清晰,部分关键岗位未能严格按照不相同岗位相互分离原则设置,各岗位之间缺少制衡监督,甚至部分民办高校内部出现一人身兼多职或者一人多岗的情况,容易造成舞弊行为,而且也不利于提升内部控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关键岗位并未完全落实轮岗机制,导致财务人员思维僵化,在工作中可能出现懈怠心理,影响财务管理工作。

(二)财务监督工作不到位。民办学校财务监督工作不到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在实际工作中对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力度较弱,缺乏有效的监督,财务内部控制措施难以有效落实,进而导致财务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以民办学校财务内部控制中的内部审计为例,部分民办学校并未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工作通常归属于财务部门,由财务人员负责完成,但是这也导致出现监督者和执行者是同一人的尴尬局面,由财务人员主导的审计工作无法准确发现学校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审计工作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审计监督作用无法顺利发挥。同时部分民办学校的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学校管理层的干预,内部审计的实际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另外,民办学校的财务内部控制缺少外部监督,财务内部控制中少数问题无法通过内部监督被发现,问题长时间遗留,则会导致民办学校的整体发展受限制。

(三)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部分民办学校的预算管理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其在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预算编制环节,民办学校缺少严格的监督机制,预算编制缺乏监管,导致预算编制内容不具备较高的可执行性,使得预算编制过程中支出的成本未能得到有效回报,而且也导致预算人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降低,预算执行效果较差。少数民办学校的预算执行控制力度较弱,预算执行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大,预算管理的作用难以发挥,预算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整体效益未能达到预期。另外,民办学校的预算管理考核工作不到位,现有的预算管理考核机制与民办学校的实际需求并不完全相符,影响民办学校的预算管理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

三、民办学校优化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财务内部控制环境。民办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财务内部控制,首先,深化财务内部控制意识,鼓励学校全体职工积极参与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加大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财务内部控制能够正常运行是保证学校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民办学校的管理层人员要做好表率,及时转变管理观念,优化管理方式,明确财务内部控制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借助财务内部控制对学校职工的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并且快速找出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梳理财务内部控制流程,使财务内部控制覆盖学校的所有经济活动,夯实财务内部控制基础。其次,民办学校应严格落实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原则,学校内部各个部门和职工的职责必须明确划分,各关键岗位相互分离,并在实际工作中可进行监督和制衡,彼此牵制,减少内部管理问题。民办学校在管理发展过程中,根据内部经济活动、管理事项等对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设置,并建立考核和评价机制,进行内部考评,确保不相同岗位分离机制顺利落实。最后,财务管理关键岗位要实施轮岗机制,制定严格的轮岗制度,而且财务人员的能力素质对财务内部控制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民办学校需加强对其的重视。民办学校要及时掌握财务人员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素养,从而制定有效的人才培训计划,对财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确保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理解程度、适应政府政策等方面都可得到改进,从而提高学校的财务内部控制水平,优化学校的经营决策。民办学校通过落实执行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实现人员流动,合理配置各类人才,为财务内部控制夯实基础,使民办学校的财务内部控制水平稳定提升。另外,民办学校也可利用内部信息沟通平台,加大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宣传,并且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参与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交流会议,综合多方面意见优化财务内部控制。

(二)加强财务监督。民办学校可通过建设经济责任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执行的过程监督,明确各个责任主体和追责机制,以此加强财务监督,而且根据不相同岗位相互分离和关键岗位轮岗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出现舞弊行为。民办学校在内部要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安排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进行全面监督,学校要给与内部审计部门一定的权限,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全面监管各项经济活动、财务收支、负债等情况,快速发现民办学校的管理缺陷,及时反馈至相关部门,由其制定措施进行解决,并找出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措施优化财务内部控制。另外,民办学校可采用内外监督结合的方式加强财务监督,深入优化内部财务监督。比如民办学校可利用公共平台报纸、互联网等征集社会意见,可利用公共平台宣传学校,同时借助社会舆论量对学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民办学校也可积极接受外部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的监督,使其基于客观角度审计监督财务内部控制,将外部审计监督结果与内部审计监督结果结合,根据分析后的数据优化财务内部控制。

(三)改进预算管理工作。民办学校应加强预算管理,尤其要重视预算编制和执行环节。在预算编制环节,民办学校的财务人员需加强与内部各个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掌握最新的预算数据和部门实际需求,综合考虑行业环境、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优化编制预算,并且预算编制过程中,需基于战略目标制定预算管理目标,确定预算管理方向,针对学校的财务收支、经营编制预算。在预算编制结束之后,需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进行审批和复核,保证预算的可执行性,为后续的预算执行工作打下基础。在预算执行环节,则需要加强控制和监督,民办学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考核和监督评价,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保证执行不偏离预算,提升预算执行效率,并且对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预算执行或者预算外支出等情况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惩处。

四、结语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3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内部控制;必要性;有效性

会计集中核算是以记账为基础单位取消银行账户且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及财务自主权不变统一对行政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及监督业务实现融合服务、监督及会计核算为一体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从管理角度来看,内部控制制度是组织保护自身资产安全性,保证财政数据完整性及准确性,促使经营管理政策得到有效实施、提高经营效率、控制经营风险、预防出现营私舞弊行为最终达到组织目标的核心管理制度及重要管理方法[1-2]。为了有效预防单位内部违纪违规问题,必须于核算中心构建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换而言之,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则会计核算制度作用发挥越全面。鉴于此,本文针对会计集中核算内部控制制度必要性及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会计集中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及有效性

作为融合服务、监督及会计核算为一体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会计集中核算是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能力,预防企业内部违法违纪的重要手段,而会计集中核算实行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保证单位资金安全性及完整性,更能增强会计核算能力充分发挥制度自身监督作用[3-4]。同时,会计集中核算实行内部控制制度能严明工作纪律规范运作程序,为保证单位资金安全性及完整性奠定夯实的基础,避免出现“由分散腐败向集中腐败转变”现象,实现单位监督管理不越权、不越位,预防发生单位资金平调问题。此外,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有效则核算中心会计监督责任心越强,促使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大胆监督为政府把好关站好岗。同时,会计集中核算实行内部控制制度真正意义上将单位财务收支总体过程纳入财政监控范围内,客观上树立各个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为实现财政监督关口向前移动奠定基础,并且会计集中核算实行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构建完善的核算中心内部约束机制,尤其是严格的岗位制度能预防单位内部人员出现贪污挪用等侵占行为,避免单位内部人员滥用职权引发失职渎职等行为。此外,会计集中核算实行内部控制制度能帮助核算中心接受公开监督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并且通过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规范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流程,简化各项业务流程实现高效、优质、方便及快捷,大大提高办事效率,赢得社会各界支持。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核算大环境间联系密切,意味着脱离大环境支持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满足其原有需求。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定期更新评估,尤其是会计集中核算后,保持控制目标不变以适应全新大环境为前提条件调整达到最终目标的具体控制措施。同时,加大对于建立内部审计机制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审计机制的作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层面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内部审计标准明确规定“行政部门必须拥有自身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定期检查评估系统管理职能及时向管理机构上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经济性”,客观说明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对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作用深远。

2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内容

会计集中核算一定程度上拓宽会计核算范围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构成方式及基本要素,客观上要求单位结合环境实际情况规范运作程序,科学合理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风险评估正确性构建相应的会计稽查制度。由于控制环境是建立实施内控系统具有重大影响各种因素的总称,会计集中核算必须结合实际控制环境及经济业务循环规范运作流程强化内部控制力度严明工作纪律科学设计内部业务流程、控制点、岗位及各个岗位监督控制主要内容,促使资金使用、资金拨付、传递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稽核原始凭证、处理账务、保管印鉴及领用票据形成全面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同时,各个单位均面临着不同的内部风险及外部风险,风险评估着重强调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适当加大防范力度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5-6]。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大背景下,管理外部环境及管理内部环境均产生巨大变化,核算中心与各个单位间形成会计核算委托及间关系,促使会计人员通过集中核算广泛参与单位经济活动的总体过程实现单位会计监督,但是会计责任主体仍属于单位不是会计核算中心。此外,实行集中核算后经济活动主体及权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仍交由单位自行决定,任何开支必须经过单位同意再交由核算中心进行账务处理。会计核算中心以构建收入审核制度、凭证审核制度及支出审核制度为重点内容,而监督收入主要负责监督单位收入来源渠道是否合法、收入依据是否合法及收入依据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判断收入渠道是否存在违反国家规定乱收费、擅自降低或提高收费标准、擅自缩小或扩大收费范围等问题。同时,审查往来款项业务真实性及准确性,是否存在利用往来款项逃避监督及“坐收坐支”等问题,并且支出审批主要负责审核支出内容是否合法及是否符合相关规章制度。支出审批囊括审核单位支出报销口径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及单位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尤其是审批程序是否齐全。控制活动指以组织目标所涉及的风险为中心采取相应的必要防范措施及减少损失措施,而实行控制活动对于建立会计核算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会计核算中心以会计主体保持不变原则为基础建立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会计核算制度选择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严格遵循账务处理操作流程,结合现金流量实现“限额”及“限范围”管理,避免出现“坐收坐支”及超范围使用现金等问题,切忌挪用代管资金及平调资金,保证资金使用权、资金所有权及资金审批权不受影响。同时,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交由委托单位负责人审核后签字盖章再对外提供,尽量由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妥善保管相关资料,并且科学合理设置相关会计岗位,结合会计岗位差异性实行各自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定岗定职定责,严格把控考核关卡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适当加大工作人员岗位责任感及工作压力激发其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会计核算中心内部人员间积极沟通交流,确保相关工作人员清晰获取其控制责任的具体信息,便于履行其自身岗位职责,形成会计人员选调、培训、考核及奖惩等方面制度,尤其是岗前培训环节。

3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核算大环境间联系密切,意味着脱离大环境支持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满足其原有需求。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定期更新评估,尤其是会计集中核算后,保持控制目标不变以适应全新大环境为前提条件调整达到最终目标的具体控制措施。同时,加大对于构建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有效性层面作用。此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控制的概念及责任指南》中明确规定“内部审计以查明所建立系统是否能保证组织目标及目的有效性及经济性为前提条件”,说明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对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作用深远,客观上要求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向其主要领导提出书面报告确保内部控制处于不断强化状态。

参考文献

[1]何金如.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7(24).

[2]陈丽辉.基层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7(33).

[3]赵俊茹.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2).

[4]张令.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J].才智,2017(32).

[5]高艳.关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7).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4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管理

会计委派制度属于会计管理范畴,其制度内容则主要针对会计行为做出具体规定,以此帮助执行者落实制度并根据制度内容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治理会计信息制度失真现象。但在现实情况中,仅仅依靠会计委派制度并不能遏制住相关经济活动与会计行为乱象。因此,如何通过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将其与会计委派制度有效结合,以此对企业进行强化管理,提升其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的作用,成为相关工作者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会计委派制度在实践中的问题

(一)企业财会职能受到影响

在会计委派制度下,企业财会人员虽然可降低外部因素干扰,以此提升企业财会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其能够依靠会计委派制度提供的独立性环境开展相关工作。但在现实工作中,财务人员直接由上级部门进行委任,导致其工作内容具备一定的行政干预性。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人员是参与企业经营发展分析以及预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会计委派下的财会人员,其工作内容与企业自身经营内容出现一定的分离,导致其在企业中的经营管理职能被削弱,呈现一定的外部化特性。在市场竞争形势愈加激烈,时展愈发迅速的形势下,缺少部分财会功能支持的企业,在实现长期经营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阻碍,不利于其保护自身经营效益,这使会计委派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矛盾,即规范会计行为,提升会计信息真实性与企业经营发展对财务功能需求的矛盾。

(二)缺乏法律保护

会计委派制度在企业落实到自身内部时,部分企业管理者并未针对其制定具体规定,并且会计委派制度自身法律规定内容尚有不足,导致企业部分财会管理制度内容与会计委派制度内容并不兼容,导致其在企业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削弱了其会计监督职能。

(三)工作成本居高不下

会计委派制度下的相关工作内容,需要较高的政府监管成本以及民间审计资源成本,导致其在防治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无法保证工作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并且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工作内容会增加企业经营发展风险。例如,会计委派制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将会半公开化或全公开化,为企业竞争对手读取企业财务信息,获取一定财务机密内容创造有利条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受到损害的风险,不利于企业配合相关工作,甚至部分企业出现内部人员“架空”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人员。一方面,委派会计难以及时调取有效会计信息,影响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委派会计与企业内部的协调性不足,将对企业自身运转效率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员工对会计委派制难以认同,提升了企业落实相关工作的难度。除此之外,委派会计自身的奖励升迁制度内容难以合理制定,也是影响会计委派制度在落实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委派制度有效联系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根据经营发展需求以及自身实际情况所构建的管理制度内容,主要通过整合各工作岗位制度,调整各项工作程序内容,实现企业自我调控。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对企业运转各环节进行控制。其一,组织机构控制,即企业通过对自身组织机构进行管理控制,确保其在企业中能够保持合理有效的结构与职能设置。其二,职务分离与授权及控制,即企业根据各工作岗位职能,将不具备相容性的职务进行分离,以及针对各级人员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管理控制内容。其三,内部会计控制,其主要通过对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内容进行管理,包括会计账簿控制、会计凭证控制、会计报表控制等。其四,内部审计,即针对企业自身经营活动以及管理活动,结合企业经营发展需求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制定标准程序以及手续流程进行控制。除上述内部控制主体内容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包括人员素质控制、目标计划控制、财产管理控制等。基于企业内部制度内容分析,企业结合会计委派制度,建立或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形势下,必须通过建立或更新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剔除部分落后管理工作内容,以此解决在会计委派制度下暴露出的财务人员以权谋私、资产流失、财务控制薄弱等问题,及时延缓并阻止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成效下滑的趋势。2.在时展推动下,企业必须及时建立或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其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与调节功能,以此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内容增加,管理跨度提升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3.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企业适应会计委派制度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影响,使其可以在参考会计委派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以及资产流失等现象,及时作出应对,在满足会计委派制度对企业要求的同时,也能使企业自身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成效。

三、内部控制制度优化途径

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善企业财务环境,在会计委派制度与财务相关法律的交叉管理下强化财务考核可行性,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应性,确保其能够对企业经济活动等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具体通过以下几方面落实相关内容。

(一)凸显董事会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

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决策者,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此,应通过强化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使得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相对统一的权限范围内得到落实,同时也可避免企业董事会在整体控制体系中失位。同时,企业可借鉴会计委派制度内容,同样将企业董事会外部化,使得董事会可以在独立制度的支持下,更好地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监督。除此之外,企业应针对自身管理内容,将董事会精细化,细化为各个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等,使得董事会可以针对财务内部审计、薪酬奖励机制、预算控制管理等方面发挥自身监管作用,以此为会计委派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工作,创造有利环境,进而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为企业实现经营发展目标,维护自身经济效益,保护所有者资产安全完整创造有利条件。

(二)强化企业员工素质

作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员工自身素质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顺利落实与执行。为此,企业应注重培养员工综合素质,渗透内部控制内容。首先,企业可定期开展专项会议,在会议中向员工渗透内部控制制度对其工作岗位的要求以及其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意义,使得企业员工可以通过企业发展视角思考,内部控制制度与自身工作岗位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明确自身职责范围。其次,针对会计委派制度与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内容,企业可通过定期考核等方式,对员工进行考核,确保其能对自身工作职责有较深印象,并在考核的监督下,将其落实到自身工作当中,为内部控制制度创造良好落实环境。最后,企业除专项会议外,也可组织财务人员针对会计委派制度进行沟通交流,对自身在会计委派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下的工作内容变动或影响,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意见,为企业不断完善优化内部控制制度内容,提供一定参考依据。除此之外,企业应结合完善后的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建立企业文化,丰富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核,并通过开展相关文化建设活动,渗透企业价值观与精神信条,使员工能够将内部控制制度下的工作内容与自身新的工作思想理念联系起来,使其在脱离一定监督时,依然可以在企业文化指导下,落实相关工作,为企业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奠定基础,使其可以依靠内控制度,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需求以及企业自身运转形态更新。在强化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基础上,企业在招聘人才方面也可进行适当调整,即在原有面试考核的基础上,从内控制度的角度出发,判断其是否具备相应工作认知与素质,进而吸取合格人才,为自身员工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能降低企业后期工作强调总结等活动频率,使其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内控制度更新优化方面,以此提升企业对会计委派制度以及自身管理变化的适应力,尽快度过管理调整阶段,建立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强化内部审计与会计委派制联系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会计委派制度的协同发展,是企业建立或完善内控制度的重要方向。在会计委派制度下,主管部门虽然通过委派会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管,但是其主要侧重于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监督。因此,企业可参考会计委派制度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内容,完善通过在内控制度指导下更新工作规定等,强化自身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确保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降低外部环境因素对其造成的干扰。

(四)完善考核内容

为确保员工主动配合内控制度的施行与完善,企业应针对内控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即针对内控制度对各工作岗位的要求,完善相应考核内容,将具体工作职责与内控制度联系起来,进而通过专项考核施行奖惩,避免企业员工出于主观消极懈怠,影响内控机制落实,同时也可确保内控机制内容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会计委派制度落实过程中,为降低其对企业实际经营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避免财务收支混乱与资产流失问题,企业应着手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通过凸显董事会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强化企业员工素质、强化内部审计与会计委派制度联系以及完善考核内容,完成上述目标,达到资产所有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彬.企业集团会计委派制的思考[J].会计师,2019(20):5-6.

[2]邢洋.我国国有企业混改会计委派制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19(11):100-102.

[3]刘静.企业集团实施会计委派制浅析———以Q集团为例[J].当代会计,2019(03):82-83.

[4]张智勇.新时期会计委派制在国有企业的实施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12):40-42.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5

关键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

一、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

一般来说,从企业的视角分析,内部控制是指在企业未实现运用指标、保障资金安全性、运营过程中经济性和提升效率的内在管理方式,归纳为自身管控、调节和评估。医院财务和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原理方式上有统一性,然而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和企业比较在构成、经营方式上有巨大的不同,因此,医院和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存在显著的差异。

(二)特点

医院是医疗服务的分支,是为人们提供不同服务的机构。然而,对于医院来说是具有高风险的行业,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为保障医院特点和运营方式全部实施,在设置和执行财务内部控制中要融合医院的实质性医疗措施。为此,在设定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时候,需要提升对有关项目管控的关注度,例如收费内容、药品的信息等,为确保财务管理和医疗安全互利共赢,医院要确保每个环节的安全。

二、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现状

以潍坊市中医院为例进行分析,在公立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制度构成的前提下,客观的解析现有财务内在管理机制情况。

(一)相关制度待完善

1、财务预算系统

财务内部控制系统里财务预算发挥这比较关键的作用,在传统运营机制下医院资金性质是财务管理中的拨款和业务收入。所以,针对预算理解不清晰,当前医院逐步改进在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医院的经营压力,医院管理逐步细致化,实现成本核算机制。然而,财务预算系统创建时部分医院,设定比较随意,对于在市场化的预算系统中不易实现有效的创建。

2、成本预算系统

医院传统系统是在行政管理的前提下,医院在事业单位会计机制的前提下逐渐产生成本核算,堵住存在的不同问题和漏洞。伴随新医改革的不断改进,逐步产生医院成本核算的缺点,例如缺少经营无法创建市场化的成本核算系统,具有的人才不熟悉成本核算过程,很多医院设定了成本核算机构,但是缺少独立性,所以,不易产生正确的成本核算,因此,运营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3、财务内部控制过程

管理过程要全面,具有的环节要详细。当前,没有创建管理流程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关部门存在不规范的会签流程,缺乏投资的绩效评估,考核机制不完善,重钱轻物的状态存在比较多,另外,不科学的管理造成资源消耗大,因此,使得投资活动存在随意性,投资产生异常时内部管控不易有效管理。

(二)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核算的规范方式不一致

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展现出不同环节里,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财务管理有效性,成本降低的时候实现最大经济利润。然而,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比较简单,执行力不够,外加具有行政风气较重,和市场化的运营规律不相符。医院成本核算重点是凭借企业现进管理思路,把医院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因此,逐渐改善原来的核算方式,促使新型管理模式应用。把医院运营活动里的全部消耗情况真实记录汇集,范围非常大。然而具有的规范、方式缺少统一管理,对开展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三)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伴随信息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医院要全面逐渐提升信息智能化水平。这些年,医院在信息化投资中缺乏资金,很多医院利用HIS系统、电子处方与病历等信息化方式,产生的效果参差不齐。此外,内部审计在财务内部控制里是关键的身份,可以更好的适合医院市场的转变。然而,当前很多医院没有创建审计部门,经过财务部门进行监管,因此,很大的减少了内部审计管理的力度。

三、关于医院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思路构架实践

(一)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1、预算管理系统

市场化变革里医院需要完整的预算管理系统,比如预算机制、方式、系统、流程等。首先,创建有关部门设定只要责任人为院领导,逐步确定临床科室和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完善制度的汇编通过管理层审核。其次,创建财务预算过程和策略,严格依照上下融合、逐步汇集和分级汇编的原则逐步确定适合医院发展的策略,执行可行的预算指标。

2、全面成本预算的标准

成本核算工作的进行要结合市场经济中医院财务管控,因此,开展动态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促使医院运营管理提升质量,对不同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有利于创造客观的价值。

3、内部控制方面的改善

对于工作人员重视钱财的状态要及时纠正,主动开展物资消耗管控和降低消耗节约成本,从财务规划入手,保障全面性开展核算,依照医院发展的策略利用科学的方式逐步进行内部控制标准管理,对内部控制的目标、指标进行细分,执行对目标的分解和引导,并制定好执行计划。

(二)精细化管理落实到环节

当前,计算机管控在社会各个方面中应用广泛,例如电子处方、病例等。因此,对于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或数据要精细化的收集、存储、处理及解析,保障管理人把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有效合理利用逐步提高工作时效。做好“小事”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这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要求员工必须付出努力,并胆大心细,才有可能取得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成绩。医院财务所做的各种工作是由无数工作细节组成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每一项细小的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确保内部控制落实到位,依照内控制度并且能够减少工作失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既定的内部控制目标。

(三)医院内部审计监督逐步改善

保障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机制顺利进行,需要高度关注审计机构的创建,医院内部管控里审计部门是主角,当前,伴随中国医疗机构的逐步壮大,执行财务内部控制机制里审计发挥重要作用,积极促进和监管财务管理,可以实现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为管理中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给予依据。针对审计机构来说,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审计工作的进行,实现对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逐步改善和全面梳理,因此,要合理、有效、合规的审计医院财务收支情况,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管作用,产生内部控制机制评价最佳效果,保障改善意见和建议可以有效实施,遵守章程、有依据的开展内部控制和审计工作,促使日常工作有序进行。

四、结束语

总之,为实现医院的长期、有序、健康稳步前行,要全力强化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全面性,通过各个部门的合理利用,真实的做好有效的措施,避免于表面形式。

参考文献

[1]冯艳芬.会计与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综合运用研究[J].商讯,2020.

[2]唐衍军,宋书仪.底线思维视角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探析[J].会计之友,2020.

[3]操礼庆,赵昕昱,张泽云.基于内部控制的医院智能报账体系建设[J].会计之友,2020.

[4]顾霞,李宝智.政府会计制度下医院科研资金会计核算探讨[J].会计之友,2020.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6

关键词: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研究

为了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国家卫计委提出了强化医疗单位审计监督的要求。目前我国医疗单位审计任务重、人员少,亟待提高审计效率。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效地缩小了医疗审计范围,科学地选用了医疗审计技术,准确地确定了医疗审计重点,从而达到了在确保医疗单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其审计效率的目的。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通过了解和调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建立健全及施行内部控制的情况,并开展相应的测试,以对其单位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健全性等做出评估,进而拟定余额测试的方式、规模及重点的程序过程。内控制度审计是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促进医疗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确定被审计医疗单位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

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其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就高,反之就低。医疗单位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首先对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审,以判断并确定其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以决定下一步的审计方案。

(二)有利于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

医疗单位内部有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意味着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抽样审计这一审计技术,以缩小详细审查的规模和数量,以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

(三)有利于被审计医疗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及提高经济效益

经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获得了被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信息,可以通过下达“内部控制漏洞报告”,“内部控制意见书”,“内部控制处理建议书”的形式,就被审医疗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及强化单位内部控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使被审医疗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有利于促进医疗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由传统的基础制度审计转变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这一现代审计的过程,可以促使医疗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学习并采用全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和策略,从而促进医疗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二、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内容

(一)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

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是否都建立了强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措施和方法是否起到事先控制作用,还存在什么薄弱环节,手续是否严密。一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有无健全的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记录、传递程序和报告制度。二是审查其有无内部审计制度,能否起到揭弊、查错、防漏及发挥监督的作用。一般来说,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能防止漏洞和差错的发生。

(二)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

一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布局是否合理,有无把一般的控制点设置为关键控制点。二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内控成本和效益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控制或过多的控制。三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职能是否划分明确,不相容岗位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到位,有无学习培训和职务定期轮换。只有合理设置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才能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是否达到预期的内控目的。一是审查有无医护质量责任制度,有无医德医风考核标准。二是审查有无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财产物资是否定期进行盘点并记录归档管理。如果被审计医疗单位内控制度未落实在行动上,而仅是写在纸上,是不可能取得好的内控效果的。因此,对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制度评审的关键着眼点在于审查其是否在发挥作用,是否被严格执行。

三、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一)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1.医疗单位内控制度在财务管理审计上应实现的目标

一是保证医疗单位相关业务活动符合相关规范制度的要求。二是保证医疗单位各会计科目余额的真实性及完整性。三是保证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各环节处理流程及披露的合理性。

2.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

一是医疗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医疗单位相应财务职责和权限的设置,以及财务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情况。三是医疗单位编制的有关预算的材料。四是医疗单位的财务报表。五是医疗单位的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六是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关联到的其他资料。

3.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

(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形成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要求,同时符合实际状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定期更新。(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3)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是否根据医疗行业的特点,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资金保障机制,明确资金报批和使用程序。(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健全收入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是否根据医疗收入来源和管理方式,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5)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单位各项医疗收入是否由单位财会部门统一收取并进行会计核算,其他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办理收款业务,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6)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变相私分。

(二)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对被审计的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实物和增减变动的内部控制情况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的审计监督。

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

一是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固定资产采购的预算资料。三是招标文件、评标报告和中标通知书。四是相关项目的调研方案、建议书及批复报告。五是评审相关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纪要。六是采购相关固定的凭证。七是建立的相关固定资产台账。八是制作的相关固定资产盘点清查报告。九是所有关联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其他资料。

2.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

(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申请是否履行授权审批程序。(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实施,是否履行询价、议价程序,是否按要求进行招标采购,货比三家。(3)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资本化处理后是否依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及时计提折旧。(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的账、卡、物三者是否一致。(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定期实施固定资产盘点,是否制作固定资产盘点报告,对盘点结果作出总结。(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业务流程、实施标准与台账。(7)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废弃是否履行授权审批程序,是否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8)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出售是否经过审批核准,价格是否合理。

(三)医疗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医疗单位采购内控制度审计是指对被审医疗单位采购各环节和各部门,运用相应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审计,并依据审计结果对医疗单位采购环节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健全性和合理性等做出评估的审计监督。

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

一是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单位有关采购职责和权限的设置,以及采购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情况。三是单位编制的有关采购预算及档案材料。四是有关的采购设计书。五是授权供应商名单。六是采购公示。七是采购的相关凭证。八是采购管理关联到的其他资料。

2.医疗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

(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采购业务的控制。(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包括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采购活动管理、验收与合同管理、质疑投诉答复管理和内部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3)审计被审查医疗单位是否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归档并及时更新与政府采购业务有关的政策制度文件,定期开展培训,确保办理政府采购业务的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对采购业务的关键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发现问题,能否做到随时纠正问题。

(四)医疗单位科学研究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方法

医疗单位科研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是指为了规避医疗单位科学研究风险而对被审查的医疗单位科研经费和科研活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和评估的审计监督活动。

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要提交的资料

一是相关单位科研活动的制度及工作手册。二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立项、申报、具体实施及科研结题等制度性文件。三是各种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四是各种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五是各种科研项目成果的评审及其奖励办法。六是各种科研项目知识产权有关的规章制度。七是各种科研经费相关的收支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八是各种科研活动项目的立档归案管理措施。九是其他有关资料。

2.医疗单位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

(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分管财务、科研工作的院领导是否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负全面责任。(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部门是否负责科研项目管理,财务部门是否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项目负责人是否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按照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是否及时处理相关科研项目的经费结账及项目结题等事宜。(3)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科研经费收入是否真实,有无入账后返还委托方,是否全部收入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经费的开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开展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中是否存在着用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发票甚至于用白条套取科研项目经费的不良现象。(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课题结题后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及时进行财务决算。在医疗单位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审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强化医疗单位的审计监督,以此来促进医疗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并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胜.审计技术和方法[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张连华.内部审计原理与实务[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策略

引言

事业单位是政府部门投入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所设置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服务性公益组织,在教育、文化、科研、卫生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组织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一直以来,事业单位承担着社会服务及公共事务管理等职能,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下运营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国家针对事业单位深化改革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宏观政策调控与市场竞争压力下,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如何重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发挥内部控制管理作用,提升财政资金及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并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和贪污徇私等现象,是事业单位在今后发展道路上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这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基本概述

(一)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截至2017年,国家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颁布了相关的管理办法,明确内部控制管理范围及内容,作为事业单位完善内控管理体系的政策导向。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内部控制管理即在单位组织内建立一套统一的管理体制,通过对业务活动、财政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控制与规范,达到单位既定的运行目标[1]。可以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流程。从内控目标角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与现代化企业的内控观念几乎一致,在强调会计信息准确性、业务活动合法性的基础上,事业单位还需要以公共服务质量和国有资产增值作为其内控目标;从内控要素角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素应当包括内控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但在组织结构、风险类型、业务活动以及监督方式上与普通企业存在差异;从内控特点角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在目标制定、环境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结构、外部行为、管理模式等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且在目标设置层面上以社会效益为主,不考虑盈利性问题,具备明显的无偿性特征;从内控原则和机制角度,事业单位在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过程中要遵循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和重要性四项原则,并建立问责机制和监督部门,在内外部的双重监督下保证其运行活动的高效透明。

(二)事业单位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意义。事业单位贯彻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既是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也是满足事业单位运转发展的必然举措。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落实能够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处理流程,统一各部门的财务数据口径,以财务报告为基础客观反映单位的财政资金收支情况,从而提升预决算质量,也为各项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2)提升单位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管理范围全面覆盖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业务活动以及工作人员等,涉及所有的单位部门和岗位人员。在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下,能够实现对财务、业务及人力资源的系统化控制,从而提升单位管理质量;(3)保证单位资金及资产的安全性。事实上大部分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但由于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收支科目较多,国有资产规模较大,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内部控制的实施能够避免资金及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浪费、闲置、截留、配置不科学等问题,有效提升资金和资产使用的价值性。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高。随着政府监管部门对各单位的财政预算及项目绩效工作越来越重视,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过于重视政绩建设,对于内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即便一些事业单位为了满足政策要求已经被动地建立了内控体系,但内部控制也往往局限于资金控制和预算控制方面,没有将内部控制的管理作用延伸到业务活动、风险评估、市场预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使得内部控制的管理存在片面性[2]。此外,很多事业单位往往将内部控制管理职能落实在了财务部门层面上,不仅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权威性,还加重了财务部门的工作量。尤其是在其他职能部门配合程度较低、对内部控制了解层面较窄的情况下,事业单位无法逐步推进内部控制工作。

(二)内部控制机制有待完善。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着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方面,事业单位内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尚未对决策权和监管权进行分离,也没有细化部门与岗位的职能权限,一岗多职、因人设岗以及不相容岗位未分离等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想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应当将预算管理、收支审批、身份授权、财务报表、固定资产盘查、物资采购、基建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都纳入规范的制度流程中,但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漏洞,无法对单位的资金、资产和人力资源形成闭环管理[3]。

(三)项目预算控制力不足。事业单位项目预算控制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事业单位的运转和管理工作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大,一旦发生政策更新、岗位变动、项目调整等外部不可抗因素,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可能会存在偏差;其二,事业单位的预算项目费用控制难度较大,如专项资金挤占挪用、资金先支后算、预算单位虚增收入等现象频繁,尤其在内部人员思想意识不重视的情况下,不仅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还会引发内部贪污徇私等问题;其三,由于事业单位的项目预算往往要在年终接受监管部门的审核,项目效益未达标则可能会影响单位下一年度的项目申请与预算资金发放,而单位内本身存在着预算资金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因此,一些单位为了实现预算绩效考核指标,采取年底突击花钱等方式,更改了预算事项,从而影响了预算过程监督控制。此外,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经费报销制度,也没有针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制定标准和定额,这也是造成项目预算管控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四)财务收支管理有待规范。在《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下,事业单位需要对财务收支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明确会计核算范围,更新会计科目。但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在财务收支管理方面存在着原始凭证管理不规范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一方面,单位的原始票据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登记造册,也没有及时录入信息系统,票据缴销环节也远远滞后于收入确认及财务报告编制环节,这使得事业单位的长期未销账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了财务收支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单位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尤其在资金收支方面存在着使用标准不一、审批流程不严格等问题,相关人员也没有及时对账户沉淀资金进行回收,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五)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合理性。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重钱轻物”的思想,在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盘点以及报废处置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例如:在固定资产购置环节缺乏事前的投资效益分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无计划购置等行为,造成资产闲置、资金浪费等现象;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相关部门在资产盘点环节没有对新增资产、已处置资产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固定资产盘点不实。

(六)采购管理有待加强。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采购部门,也没有在责任岗位上落实采购职能,采购工作缺乏严谨的审批流程,且大部分采购工作先执行后审批,这不仅造成了采购工作的无序混乱,也无法避免个别人员滥用职权、贪污腐败;另一方面,事业单位频繁采购、无计划采购,不仅会加大采购成本支出,也影响了后续的会计核算及财务审批等环节。

(七)内部监管职能缺失。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纪检部门和审计部门,监管职能局限于事后反馈,无法对经济活动和业务项目发挥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职能,使得事业单位内操作违纪、行为不当等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根除;同时,在监管机构缺失的情况下,事业单位无法定期对各项经济活动及项目开展进行监督管理,尤其是在各职能部门与关键岗位之间尚未形成制衡关系,这使得单位的一些重大项目审计、业务流程整改等处于无监管状态。此外,在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事业单位没有全面考虑独立评估、日常监督、专项审计、纪律监察四项原则,也没有引入外部审计机构参与审计工作,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4]。

(八)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实际上,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财务管理系统和财务辅助软件开展电子账簿管理、网络报销以及电子凭证储存等工作。但一方面,由于单位内投入应用的管理系统尚未实现端口衔接,各系统独立运行且管理口径不一,影响了信息共享的时效性,也造成了内部信息孤岛现象;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仅实现了财务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工作,无法延伸到财务分析与项目预测环节,无法真正实现业财融合。例如:一些单位虽然搭建了OA系统,主要用于内部沟通、业务申报、财务处理等,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单位人员为了简化操作程序,对OA系统使用较少,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化工具形同虚设。

三、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内部控制实施环境。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基础,因此,事业单位要重视思想意识提升,转变从管理层人员到基层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错误认识,通过聘请外部事务所授课来组织内部人员学习内部控制相关政策,让单位人员了解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法律刚性以及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文化氛围的影响下,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另外,单位在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时,应当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作为制度建设导向,通过评估风险、完善制度,整合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多种管理手段,合理保证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金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

(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首先,事业单位要从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入手,将内部控制工作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以某市的少年宫为例,为了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该单位在2016年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内控小组为主体,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由总务处牵头,将办公室、教研室、信息处、活动处、教务处等作为主要参与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在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的作用下,对相关部门的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实物资产管理、法律审核等责任权限进行细化和界定,有序组织各项业务活动开展。其次,事业单位可以以议事决策制度、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作为核心内容,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资金管理、绩效管理等制度规范,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更加精细化。最后,对出纳、会计、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关键岗位制定具体的业务操作流程,采取严格的岗位轮换制,形成良好的岗位制约监督关系[5]。此外,为了进一步贯彻“三重一大”制度,在单位管理层负责的制度下,坚持党组织政治核心,依法完善并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和集体决策制,提升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及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

(三)健全预算控制流程。以预算管理为导向,基于预算编制、预算批复下达、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编报等流程作为预算管理实施过程;同时,事业单位应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现状,发挥内部控制在预算过程监管中的作用。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建立严格的预算调整审批制度,当出现预算执行偏离预算目标的问题时,需要向上级部门申请预算调整,经层层审批以后才能落实,有效避免因预算调整所造成的控制过程乏力等问题;另一方面,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将日常管理工作、重大项目开展以及关键岗位等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对象,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通过缩短考核周期、加强奖惩措施等方法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

(四)重视财务收支管理。针对事业单位在财务收支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全面覆盖单位的财务审批流程和经费报销制度,并要求所有资金的收入与拨付都需要遵守取票登记制度,针对票据建立电子凭证,合理保管相关的凭证发票;另一方面,财务部门要充分了解单位的实际账面资金来往情况,掌握交易发生的具体原因与时间,及时清理未付或未回收的财务款项,并做好账目核销工作。此外,重视账户沉淀资金的回收和结余工作,有效避免资金浪费现象。

(五)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效解决资产账实不符、使用过程混乱等问题,针对采购、使用、养护以及处置等环节分别制定行为规范。一方面,制定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制度,要求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对资产数量、价值损耗等情况进行核查,更新资产科目,保证账实相符;另一方面,制定资产出入库程序,规定各部门资产领用岗位的责任与职能,保证出入库信息要及时录入系统中,做好账务处理工作。

(六)保证采购环节的有序性。事业单位要建立独立的采购部门,对采购工作定职定岗。采购工作要以采购部门为主导部门,在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配合下,编制年度采购计划、填制采购合同信息,并交由经理层进行审批。一些大规模的基建项目则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公开招标计划,与合作商签订采购合同。在规范的采购流程下,采购部门还需要严格遵循采购计划和预算定额,基于采购相关信息开展采购工作,例如:数量、参数、名称以及价格等,提升采购工作的有序性。

(七)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为了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事业单位要从内部管理出发,以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作为核心机构,制定完善的内部监管程序,包括确定审计工作范围、关注重大项目审计、审计会议周期、审计报告编制、审计意见反馈等,并发挥事前预测与事中监管职能,强化内部监管力度;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采用外部监管形式,例如:信息披露制度、第三方机构审计等,在审计事务所的协助下编制完善的审计报告,并在单位官网上公开审计信息,接受社会的监督,以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透明性[6]。

(八)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在大数据时代中,事业单位要想更好地适应外部经济环境、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就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资源三方配置,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事业单位一方面要将会计核算、资金审批、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财务报告编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进行端口对接,打通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统一数据处理口径,在信息共享平台的支持下,加快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传输效率,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管理风险;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的应用下,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可以从简单机械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脱离出来,向管理会计转型。基于大数据功能下可以实现信息数据的集成和交换,因而,会计人员可以以财务数据仓库为依据,深入挖掘业务信息潜藏的价值,以精准化的信息数据分析结果指导事业单位的经济决策和管理工作,提升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搭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既是适应国家政策法规的必然要求,也是单位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基于自身在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优化内控环境、完善内控机制、加强资金管理、强化预算控制、健全监管机构、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式,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事业单位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友忠.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8(4):246.

[2]赵中敏.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现代营销,2018(12):141–142.

[3]严刚,王双蕾,黄军茹,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健全完善内控制度的思考[J].财讯,2018(1):99–102.

[4]谢建达.基于如何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思考[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4):132–133.

[5]董红艳.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9(11):252.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8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企业;监督

引言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优化企业治理结构,规避经营风险,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要建立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决策质量,帮助企业找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优化改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管理风险,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财务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指是由董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是生产经营业务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体系。是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是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各种形式管理控制的总称。企业的规模越大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要求越高,内部控制也就成为衡量企业管理的标志和经营管理的基础。财务内部控制是与资金活动相关的控制,是保证企业经营采取的必要措施。企业的全部资金管理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财务部门对企业的资金支出、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整合、核算,根据资金的使用及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编制财务报告,合理保证财务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务报告的信息完整真实,资产安全得到保证,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风险得到防控,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1]。

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一)提升企业资金的安全性,防范风险。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企业财务工作能够合理开展的依据和机制,使企业各部门在实施中能更加规范、顺畅、合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保障资金支付工作规范,运行过程中资金合理规划,确定资金收付环节人员的职责,使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职权能够相互监督,确保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性,避免财务风险。

(二)提升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财务部门业务开展更加规范,便于财务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企业其他部门按照相关的规定准备资料,减少财务部门工作的任务,在降低工作强度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三)避免违约风险的存在。确定财务控制制度明确认识不同的工作内容,符合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工作内容进行开展,不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则要阻止,有效规范财务工作的内容。企业内部各部门可以根据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相互监督,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违规的发生[2]。

(四)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决策水平。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企业财务人员处理各项财务数据信息的水准,保障财务工作的质量,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为企业的投资方、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精准的财务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提供符合企业发展的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数据为企业制定最优化的投资计划。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缺乏,职业修养亟待提高。近年来,很多企业都把目标放在多元化业务模式的发展上,过分重视业务发展而忽视内部控制工作。对内部控制仅仅认为是个别部门及岗位的职责,对监督和检查流于形式。企业的整体管理程度不足,建立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和需求,控制制度趋于形式。财务人员缺乏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与学习,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善性,不能建立完善有效地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的财务人员仅是账务和报表处理人员,内控意识淡薄,不能也无力解决企业业务运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现过于重视核算工作业务,产生人为判断的偏差,对财务工作缺少严谨的审核流程,因而使企业的资金安全性存在隐患。

(二)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1.财务制度及流程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已建立财务资产管理及相应的流程体系,而有些企业预算、重大资产采购以及相关投融资的制度和流程还不完善。企业的内部岗位缺乏合适的权限约定,财务风控部门权限低,使审批流程和决策机构缺少相应的制约和监督,企业的投融资活动不能得到有效监控。有些企业虽然构建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制定的制度缺乏适应性,使企业不能将其应用,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调整升级[3]。2.风险评估机制缺失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需要重点考虑发挥内部控制的效用,财务工作人员对潜在的风险了解不足,部分人员不重视流程控制,忽视业务流程管控,对重大项目没有利用历史数据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企业存在对往来账款的风险认识不够,很少对往来账款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对往来账款进行管理。使账款账目不清,不仅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还可能会造成企业资产的损失。风险管理部门主要以合同条款审核,内部流程搭建化为主,风险识别工作也是以经验判断为主,很多企业尚未建立能够对选定目标进行风险评估的分析团队,财务部门也未能运用运营数据对目标进行识别风险的分析[5]。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必要因素,是进行事前、事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它要求企业能够准确识别并分析与目标事项相关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3.预算管理不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对资金有一定的限制和把握,但缺乏相应的资金管理条目和预算审核,对审核没有相应的约束制度。企业出台了控制制度,但缺乏相应分监督措施,未明确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以及考核的具体条例。有些企业虽然开展了预算管理工作,但尚未建立起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仅仅停留在财务人员的编制上。预算与实际执行偏差较大,预算数据不能为企业进行预算控制、考核和决策提供依据,不能通过全面预算来强化内部控制并做出调整,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很难实现。4.财务报告信息不真实。企业未按国际或国内会计准则制定会计政策、编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目标是从事中到事前管理的发展,事后控制的出现是对事前、事中控制的检验。事后控制只对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监督,事前在核算及业务处理中,是否全面严格地执行有关制度,事后控制从所提供的核算资料形式上进行审验或接受事前反映的结果是否确实。粉饰报告,误导使用者,财务报告数据失真是企业经常存在的问题。5.信息及数据渠道需要完善企业重要财务信息的收集效率低下,内控与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使内控部门提交的报告更多的是经验的判断,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撑。财务人员应向相关业务人员报送与业务有关的应收、应付款项的余额,账龄和风险分析等资料。企业由于没有设立相关的收款、报销等时间规定,财务人员不便于与相关人员进行往来账款的清对和计划方面的交涉,不能做到向主管领导定期汇报往来账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风险分析报告和解决往来账款可能存在问题的方案。企业不能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比较,不能定期进行核对工作会造成往来账款的不准确,因而缺乏全面的管理与经营,数据财务信息化系统缺乏相互连通性。

(三)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理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包括企业管理部门指示得以执行的程序、制度,还包括对整个控制活动的监督。内部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重要职能,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由于定位、独立性、审计范围、人员等原因的还不能发挥其内部监督的作用,特别是在内部审计中将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与监督作为经常性项目的很少,因而就无法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第一,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第二,不能对财务管理及经营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未设立审计委员会、内审部门等监督机构,从而不能发现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对运营工作进行有效规范。

四、解决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一)企业从管理层要建立严格的内控意识。企业从管理层要建立严格的内控意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水平的财务人员。企业内部通过培训等方式组建专业水平的财务风控团队,定期培训交流,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企业上下都要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主要作用,鼓励财务人员用真实、准确的财务数据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分析,给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方案。

(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流程及内部控制机制。1.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及流程管理。为了有效提升企业财务工作效率,企业需要构建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障企业财务部门相关工作流程、工作核心内容、潜在风险的合理性。保障财务管理流程的有序进行,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得到有效管控,都能落实到位。企业完善财务、资金、预算管理的授权制度,依据制度确保财务制度渗透到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用到相应的流程或机构,对相应制度及流程能即时调配调整。通过授权制度合理进行审批权限,对每一项资金的出入都有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由财务和风险管理部门广泛收集数据,对目标进行必要的识别和分析,对往来账款中存在的问题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后果要按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评估,不只是识别、还要建立,分析和管理相关的风险应对机制[5]。对不同等级客户实行不同的程度和方案,可制定客户信用等级客户资质,对应收款项、偿还能力以及财务状况等指标进行评估。3.建立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编制主体、控制方式、调整方式等要素,按照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方式编制完成预算,定期出具财务分析报告,严抓考核,对预算系统的企业可实行控制,将预算支付审核控制在事前,减少预算单据超预算的情况。4.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信息沟通渠道的建立,利用系统完成财务及经营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使管控部门能根据相关的数据及时对外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技术发展的形势下,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结合企业现状建立内部控制信息通道,实现内部岗位的联通。对业务权限进行设置,实施授权审批制度、会计系统控制、预算管理制度、运营分析等相关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让资金监督、业务管理、审批权限相互分离,不相容职能相互牵制,各项资金进行有效控制,达成企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通过内部信息管理,利用信息系统的快速传递,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信息渠道的管理,对风险评估达到预防识别风险的管控,使内部信息化的风险具有防控能力。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企业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定期进行交流、相互配合、上传下达,做好账款的管理工作。[4]财务部门要联合内审部门关注财务、会计报告和财务信息披露可能存在的问题,保证信息的质量可靠。5.以监督保障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在审计委员会下设立内审部门,定期对企业职能及经营部门进行日常专项审计,给予审计部门授权使其能够客观公正地对企业各项事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发现运营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5]对企业各项事项进行总结与评价,全面对内部控制工作设计与实施,涉及企业的业务活动以企业的全面评价为基础,重视重大业务活动和企业高风险的防范,对组织机构和管理职能中的业务进行优化审计和内部机制的调整,加大内审力度,审计机构的设置应保证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的重点转向内部控制中的测试和监督,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对企业财务制度工作流程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优化以强化内部监督对企业管理的规范作用[6]。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