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十四五”规划下,各级公立医院坚持全面提升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重点谋划新时期医院工作发展规划,以期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医院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医院各项事业发展中的监督枢纽作用,通过探索新型办法,实现信息化审计全覆盖,加快审计工作提质升效步伐,促进医院业务高质量发展。本文深入分析目前公立医院内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存在的问题,并重点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以期为公立医院加强内审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问题;对策

2020年的肺炎疫情,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常的一年,更是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共克时艰,创造极不寻常辉煌的一年。在肺炎疫情精准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公立医院承载着守护人民健康的使命,日常医疗救治及疫情监控工作量大幅提升,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形势、新问题、新契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需要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着力解决审计工作中的瓶颈问题,推进审计质量提升。通过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应用联网审计、跟踪审计、区块链审计等模式,运用大数据分析、实时风险预警等技术方法,促进内部审计的高质量发展。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背景

(一)国家方针政策要求。202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单位积极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始终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督促落实审计整改,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随着新一轮技术改革的不断推进,站在“十四五”时期开局之年,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愈加明显,只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审计工作深度融合,坚持科技强审,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加适应时展潮流,进一步促进审计监督、评价、管理等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内部审计发展要求。国家审计署对审计本质进行界定,提出内部审计应当作为“免疫系统”,同时具备审计抵御、审计揭露、审计预防的功能,在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等方面体现优势。同时内部审计呈现出审计范围广、事项复杂等多重特点,若是以传统的审计方式为主展开工作,必然无法达到预期。因此,新时期必须依托信息技术来创新审计方式与手段,提升内审水平,达到防患风险于未然的效果。

(三)公立医院改革要求。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医保支付方式的改变,我国公立医院经济运营压力日益增加。为了快速适应当前的新经济形式,实现稳健运营与长足发展,公立医院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加强内审信息化建设,加大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事项的监督及评价力度,充分发挥审计管控职能,促进公立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缺失。健全内审信息化管理制度是引导并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一方面,在审计思维受限、管理意识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医院管理层对内审信息化制度认识不到位,针对审计工作的支持重视力度不够,导致业务规范机制不完善,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下内审工作的新要求。另一方面,目前部分公立医院尚未建立完善的内审信息化运行机制,不利于审计工作质量、效率的提升。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短板凸显。经过多年的实践,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全面应用至医院经营活动与医疗服务各领域各环节之中。大多数医院建立HIS系统,快速采集、高效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实现依托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综合管理,同时也不断完善和提高医院内部组织结构与医疗服务水平。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医院内审信息化系统却相对落后,没有全面普及信息技术,部分软件未能融入全院信息化建设,各系统也并未实现有效对接联网,这种情况下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互通,严重制约内审监督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三)内部审计质效有待提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公立医院业务量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工作量和信息量也在骤增。在此前提下,展开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短时间的成效并不明显。信息化时代下,通过加强内审信息化建设可将审计人员从任务繁重的基础性、机械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提升内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而目前内审信息化不足的短板,极大的制约了审计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疲于应付基础性工作,对于审计核心工作的把控不能达到有效预期,内部审计工作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对策

(一)不断提高内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公立医院不仅要提高审计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而且要建章立制,不断提高内审工作的重要性。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将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全院重点工作甚至是“一把手工程”来抓,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对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协调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逐步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以严谨规范的规章制度指导内审信息化,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从管理层到审计部门,都应正确定位内审信息化,将其视为维护医院运营安全与稳定的工具之一,与临床业务、院长办公室、法务、医院财务、信息中心等业务部门等紧密衔接,合力构建内审信息化框架,全力打造医院自身的“免疫系统”;第二,扩大内审覆盖面,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业务流程为线索、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给予内部审计充分的权限,通过院内系统实现快速统计与高效处理,确保数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高度共享与准确传递,进一步实现提速、增效。

(二)着力提升审计人员职业素养。人的因素是首要因素。公立医院应结合新时代内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侧重于提升医院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一要加强能力提升培训,根据内审工作基本要求,创新培训形式,如专家讲座、外派学习等等,加大培训力度,优化考核机制,促使审计人员通过培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更加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需要;二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完善优化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留住人才,同时吸引人才积极参与医院内审信息化建设当中,提出建议、做出贡献;三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数据抓取、清洗以及分析能力,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审计工作,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医院运营过程中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三)打造审计预警机制。公立医院应当坚持防治并举的原则,针对目前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打造全程审计预警机制,实现审计全覆盖以及全流程管理,加强前、中、后三大环节的紧密衔接。首先,组织内部会议,对国家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关注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突出问题等,完成年度审计计划编制工作,确定内部审计的目标、范围、审计小组等等,明确规定审计内容与程序;其次,事中预警常抓不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预警系统,对内审工作展开全方位的实时监控,着重强调薄弱环节、重点领域、风险岗位,将工作重心放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等方面。通过构建预警机制,有效规避内控风险点,提升单位内部管理质量;再次,结合医院医疗项目特性以及战略经营目标,严格事后警示机制,可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内部审计文件,规范审计流程,清晰界定责任,实现职责分离,以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关系,营造良好的内审环境。

(四)实现内部审计全流程管理。公立医院要将内审信息化建设提升至战略层面,合理部署并规划建设方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审计技术等,尽可能增强内审信息化系统的专业性、适用性以及完整性,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第一,引入专业化审计管理理念,与外部专业机构进行合作,结合医院自身的特性,革新审计理念,应用内审工具,智能化分析各项工作中的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实现全流程管理;第二,将招标软件、财务软件、资产软件、信息软件、科研软件等关联部门数据软件与内审工具有效对接,开发新的功能,优化审计数据采集方式,避免人工误差与修改;第三,建立审计风险日常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准确定位风险,把握关键的风险控制点。

(五)加强信息数据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化时代,公立医院内审工作模式发生变化,要想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还应当加强信息数据的安全管理工作。当前公立医院业务量大、业务类型繁多,审计工作任务也愈加繁重,需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提取可用数据、整合数据并分析处理。在建立数据资源库的同时着重加强各项数据信息的安全防护,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保护,保障数据安全。此外,在信息化系统运行过程中,应防范可能存在的数据安全风险隐患以及薄弱环节,由专业人员来负责实施监督控制,确保信息数据绝对安全,系统绝对可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以及新医改持续推进的今天,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今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在内审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有利于凸显内审监督职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医院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推进。对公立医院而言,内审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以及内审工作要点,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政策文件,加强内审制度建设,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提升审计质效,规范审计行为,促进内审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真正为医院改革发展保驾护航,贡献审计力量。

作者:尤敏 王岚 赵辞瑶 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