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谈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摘要: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持续发展高新技术是促成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驱动力。文章以高技术制造业内不同行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熵值法、聚类法,构建指标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据此进行归类划分。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创新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因子分析;熵值法;聚类分析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正稳步发展,科研经费投入总量虽稳步增长,经费结构持续优化,但是和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相比依然存在不足。根据《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基础性研究占比与欧美国家普遍15%以上的高水平相比较差距依然很大,R&D虽然多产出但是欠优化的现象依然需要改善。“大而不优”的现状是阻碍科技进步的劣势所在。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短处,推动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快核心技术的攻关,需要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一、研究综述

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做了研究:李艺(2013)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以安徽省为例,构建了目标层面、准则层面、指标层面指标,对安徽省的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分,提出加大优秀科技成果的评奖力度的建议;张军涛(2011)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视角,运用因子分析,从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载体能力、创新支撑能力四个层面上选取指标,对我国30个省级区域内的自主性技术创新进行综合评价。毕亮亮(2008)以“区域科技创新圈”的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个板块来构建指标,得出了针对省域行政区划的局限,利用“涓滴效应”实现科技创新实力与潜力较强中心城市对能力较弱的周边城市的扩散与辐射。以上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在评价对象上,现研究多选取以省、市为单位来研究区域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很少以高技术制造业内不同的行业为研究单位;其次,建立一套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这就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及行业分类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使用因子分析降维的思想把原始众多变量的共同部分抽取出来。这种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再运用熵值法赋予主成分权重。依据因子分析和熵值法计算的综合得分,对高技术制造业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排名。

(二)高新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为了综合评价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借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衡量指标,构建如下指标体系,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此次研究采用SPSS24.0软件,运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本次实验KMO值为0.616,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符合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要求。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公因子,保留两个因子,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86.803%,解释程度较高,因此,提取两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分别记为F1、F2。为了消除提取的公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让提取的公因子更多地代表原始变量,采用最大方差法为旋转方法。由旋转因子载荷矩阵,以及旋转后的成份矩阵得出,公因子F1在X2(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5(研发机构数)、X6(新产品开发项目数)、X7(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8(新产品销售总收入)、X9(申请专利数)、X10(发明专利数)、X11(有效发明专利数)的载荷值都很大;X2反映的是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X5、X6、X7、X8反映的是企业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经费投入强度和新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收益;X9、X10、X11反映的是行业的专利资产实力情况和科技物品产出情况。因而F1为反映产业技术创新基本要素分配的情况和有效的科技产出成果的情况,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在科技创新中资源要素分配状况越好,企业的竞争力也越强。因此,F1命名为“技术创新竞争力因子”,公共因子F2由于在X4(研发项目数)、X6(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上的载荷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规模和强度,F2命名为“技术创新活力因子”。

(二)熵值法

本文运熵值法,根据输出的F1、F2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得出相应的权重系数w,计算结果权重汇总如表2所示,并根据各因子权重系数计算得出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得分值,如表3所示。由表2可知,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权重系数为0.7453,这意味着行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在评价创新能力时所起到重大作用。虽然提高高技术制造业的行业技术创新需要在人财物知识等资源分配上做到合理调用,但是也需要注重项目产品的研制生产的过程,在科技产出成果上进行有效的保护,综合考虑才能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聚类分析

根据熵值权重系数计算出的指标综合得分将行业进行聚类,将数据录入SPSS24.0操作得到树状图,如图1所示。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将高技术制造业的14个制造行业分为三类,分别为:第一类,通信系统设备制造业,将其看作高技术制造业的“领先型技术创新行业”;第二类,化学药品制造业,将其列为“发展型技术创新行业”;第三类,计算机整机制造、锂电子电池制造、通信仪器仪表制造、中成药生产、电阻电容电感元件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信息化学物品制造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办公设备制造、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电子真空器件制造,将其看作“后进型技术创新行业”。

(四)结果分析

1.据表3可知,综合得分为正值,说明高技术制造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好,综合得分中最大值为6.383,最小值为-1.998,说明不同行业的创新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通信行业处于领先的地位,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竞争力因子”排名第一,但是“技术创新活力因子”靠后,说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竞争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从产业总体来看,我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仍存在核心技能缺失、企业活力不足的状况,这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化学药品制造行业无论在F1、F2还是在综合得分上都名次靠前。但在F1上稍稍落后,就目前我国化学制药行业发展的状况来看,反映在财力上表现为科研制药中面临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反映在技术竞争上表现为我国药品制造处于从仿制药物向特色药物的过渡阶段,未来的转型是必然趋势,技术创新竞争能力也会越来越激烈。

2.据表3可知,电子设备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物品制造业排名靠后。就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形势来看,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由于核心技术的限制以及国内贸易形势严峻,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受挫的同时也对电子设备制造业外部需求和增长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受总体负面发展趋势的影响,全球电子设备市场需求日渐衰退。办公设备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虽然近些年来取得一些发展和进步,但是在款式和品种上依然在“模仿”,这就需要做出转变,加之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需求提高,办公设备制造业必须向精细化、创新化、专业化变革,以适应未来产品发展、转型升级的局面。

3.据表3可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中处于后进型的行业占据多数,说明我国技术创新依然具有前进的潜力和优势。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各行业间的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少数领域的技术创新处于相对先进水平,但是大部分行业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下游。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加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开发投入

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对高技术制造业的R&D活动的投入强度仍偏低,产业加工装配比重仍然过大,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但核心技术能力欠缺,产业链上游环节的发展不足。医药依然有很大的研发空间,应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但是研发能力欠缺抑制了制药产业的升级。为此,要把握未来高技术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如电子设备、制药行业,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对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产业不断升级的领域增加研发投入强度,促进产学研领域深度融合。

(二)完善宏观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着科技人才稀缺、外部环境不确定、财税政策落实不到位、研发能力薄弱、投融资难的困境。对科技人才稀缺问题,采取灵活措施,提高技术人才的收入待遇与社会地位,调整薪酬限制,发挥税收杠杆政策红利,激发研发人员的热情;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顺应环境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找到发展的契机;对于先进技术和管理形式,要加快新产品、新技术、优秀管理形式在中小企业和处于发展与后进的企业中的应用,促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产业升级转型面临融资难和技术改进投资困难问题,积极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吸引民间资金流入。

(三)加强技术资源共享

由于受到地域、行业、时间及地域政策的限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拥有的技术资源的数量不同,应均衡协调区域资源配置,让更多的科技资源贫乏又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也能享有更多的技术资源,使资源能够朝需要的地方流动。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库、高科技人才共享库,让数据开放共享,促进高端人才流动聚集。拓宽资源路径,在科技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作者:陈倩 孙增金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水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