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例6篇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文1

(1)托管合同遵循情况审计。内部审计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财务资料和管理文件,重点审核合同中约定事项是否得到了严格遵循,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对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有关职能部门是否及时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合同违约责任是否按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进行;合同纠纷的处理是否及时、合法、合理;合同规定的经济利益是否已支付。(2)评价被托管医院的战略管理。为迅速扭转运营不善的局面,被托管医院应当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并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进行必要的修改、调整。内部审计部门评价时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在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危机的动态分析中,评价被托管医院的战略是否合理,执行效果如何,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原因,是否需要对战略进行修改。内部审计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双方管理层,使被托管医院的战略管理更加符合实际,发挥其正确的指导作用。(3)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是对被托管医院整体财务运营和控制情况的全面评价,是实施其他专项审计的基础。内部审计师应评估被托管医院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检查各项财政、财务收支业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检查会计记录是否真实、完整,记录的收支事项是否合理、合法,有无真实可靠的原始凭证为依据。对医疗和药品收入审计时,除了查看计价是否准确外,还应该审查药品和耗材加成率是否正确,有无违反国家物价政策、擅自调高或降低收费价格的情况。(4)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组织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组织实现发展战略。内部审计师应当以内部控制的五项要素为主要对象,对被托管医院的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重点关注门诊住院收费、现金收支、固定资产管理、设备和物资(药品)的采购供应等相关内控体系是否合理并得到有效执行。在信息系统普遍应用的情况下,首先应对被托管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5)绩效审计。托管的最终目标在于改善被托管医院的运营绩效。内部审计通过被托管医院的绩效情况作出分析,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托管医院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增强竞争力。在选取绩效评价指标时不能仅关注经济指标,还应当选取社会效益指标(如职工和患者满意度)、医疗安全情况指标(如医疗事故增加率、医疗纠纷赔款占比)、治愈率、病死率和入院三日确诊率等。(6)经济责任审计。虽然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网络促进了管理的透明度,但被托管医院的管理团队是否称职,有无损害托管双方利益的“逆向选择”行为,仍需通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师应当重点审计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资金和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促进被托管医院管理团队规范管理行为和管理程序,防范经营风险。

二、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审计资源

公立医院之间的托管经营期限较长,内部审计应当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预留充足的审计资源。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应注意事后审计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专项审计与财务审计或其他专项审计相结合,审计结果相互利用、相互印证,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如内部审计自身能力不足,应当及时借助于外部专家如律师和管理专家,在保持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2.关注和利用信息系统

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带来了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的改变,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得以实现。随着医院信息化及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医院日常业务及管理的信息治理,对于医院提高管理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3.监督审计整改和反馈

只审计不整改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效果,损害内部审计的可信度和威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监督进展和后续审计程序,对通报给管理层的结果处理情况进行监督,保证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促进审计成果的运用,发挥审计完善管理的作用。

4.合理运用审计沟通

审计沟通的最终目的不是寻找问题,而是通过发现管理不足和盲点,帮助寻找提高管理效率和控制风险的最终方案。内部审计师不仅仅是监管者,更应该是顾问专家。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内部审计师应站在被审计对象立场或认可的角度,客观地提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针对托管合作提出适当的和可操作性的整改建议,并及时反映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情况,让相关利益人尤其是托管双方的管理者能够理解、认识和接受。

5.构建和引入风险导向审计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文2

关键词:公立医院 评价系统 增值型内部审计 平衡记分卡

公立医院承担着我国大部分的社会公共卫生工作,公立医院的发展和改革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环节。随着医疗行业现代化、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公立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尤其是从传统审计发展到旨在提高组织机构运作效率和增加机构价值的增值阶段,若能有效地发挥其增值作用,则能通过降低公立医院风险水平、保护公立医院资产、以及提出行之有效的内审建议等方式,帮助提升公立医院价值,为医院提供增值效应。

一、公立医院对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的需求

公立医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时不短,随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增值的理念也逐步被带入公立医院。只有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才能清晰地衡量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公立医院和被审计部门所作的贡献,才能探究公立医院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需求度。

首先,通过评价过程与结果,公立医院管理层能够直观地看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效,从而保障和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地位,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更好地发挥增值效应;其次,被审计部门可以通过评价结果认识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对本部门运行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提升与内部审计部门沟通交流的积极性,确保合作关系良性发展;再次,通过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能够激励内部审计人员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促进价值创造进入良性循环。

此外,评价过程本身也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通过在对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引发内部审计部门对自身工作方法、流程等的思考,促进其不断完善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增值性。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的重点

(一)评价内容

在公立医院内部,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计工作本身的流程、方法、效率等;内部审计工作在公立医院运行管理中起到的增值作用;以及内部审计工作对被审计部门起到的增值作用。

(二)评价方法

平衡计分卡是在1992年由哈佛大学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诺朗顿研究院执行长大卫・诺朗顿提出,从侧重点不同的四个方面――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将企业战略进行分解,全方位分析和描述实现组织战略的驱动因素。在构建之初,该模型是被运用于业绩评价,随着后来不断改进和完善,平衡计分卡逐渐发展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工具,不仅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更能够帮助管理层对职能部门为组织增加的价值进行衡量,因此十分适用于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所做工作对医院带来的价值增值。

(三)评价程序

对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评价的程序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四部分。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评价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基础,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够明确重点、抓住关键。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进行前期调查、确定评价主体、确定评价准则等。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评价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核心环节,该阶段是在前期准备阶段中获得信息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构件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检查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进而形成初步评价意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初步调查、深入了解、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形成初步意见、编写评价初稿等。

3、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在对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评价之后,针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最终编制完整的评价报告。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综合分析、编写评价报告、审定评价报告、归档等。

4、后续阶段

后续阶段是在对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一段时间后,针对评价意见和建议在进行复审,考察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回访复查、分析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三、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体系设计

(一)评价体系构建

在构建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时,应首先强调医院战略的核心地位,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审计对象、不同审计流程和内部环境,设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设计出具体的评价指标。

随着内部审计发展到增值阶段,其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医院的业务流程和财务情况进行审计,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医院的运营管理中去,针对公立医院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借助于平衡计分法,对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评价应当从公立医院的战略和愿景出发,围绕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从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并分别确立评价指标,借助这些指标来评价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为公立医院创造的价值。采用平衡计分法设计评价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体系如图1所示。

(二)评价指标选取

1、财务维度

财务维度是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最直接的实现情况,这一维度的目标是在控制本部门和医院总体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最大的实现医院价值提升。

财务维度的主要指标包括:为节省医院费用所做的贡献、为防止财务舞弊所做的贡献、购成本下降率、内部审计部门成本的控制情况、为减少外部审计费用所做的贡献、为减少不必要的作业所做的贡献等。

2、客户维度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客户”是医院管理层和被审计的职能部门或个人。该维度的目标是对“客户”提出有价值的内审意见和建议:对管理层,提出完善医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增加价值的意见;对被审计部门或个人,在不影响其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提出规范、优化工作流程的建议。

客户维度的主要指标包括: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的沟通情况、采纳审计建议的比率、内审信息利用率、被审计部门的满意度、与各部门的沟通情况等。

3、业务流程维度

业务流程维度的目标是通过规范内部审计流程、提升内部审计效率、改善内部审计方法,坚持服务与监督并重,从而更好地为公立医院发挥增值作用。

业务流程维度的指标包括: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审计建议的数量、审计流程的优化程度、增值型服务的多样性、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等。

4、学习与成长维度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目标是通过组织学习来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平和道德规范,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综合实力,保障其增值效应能够持续、更好地发挥。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主要指标包括:内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审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拥有资格证书的审计人员比例、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审计经验、沟通能力、继续教育情况、内审人员工作满意度等。

为了增加指标运用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以上四个维度的所有指标描述如表1,其中定量指标给出计算公式,定性指标加以描述: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医院对内部审计及其增值功能的需求逐步凸显。本文借助平衡计分卡法,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业务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四个方面设计出了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每个维度选取了多个评价指标,对定性指标给出具体描述,对定量指标设计出计算公式,使得对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大大增强,通过评价过程和结果,促进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有效的提升公立医院的运营效率,为医院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蒲丽丽.发挥内审作用增加企业价值[J].西部财会,2009,11

[2]罗光平.浅谈如何搞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J].经济师,2010(2):214

[3]高文进,刘介星.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功能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4

[4]石丽娟.我国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

[5]吴卉.我国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

[6]李智.现代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研究[D].南华大学,2012

[7]徐华.基于风险管理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实施[J].财会通讯,2012(03)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文3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医改改革的大力实施,在给公立医院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公立医院面临着的巨大挑战,要想在当前日渐激烈的医疗行业竞争中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自身进行重新的审视,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体制的健全,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在医院内部管理中内部审计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致使内部审计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审计职能转型也在审计实务中得到了更新升级。在2014年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为确认和咨询。这就表示内部审计为医院提升价值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增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面对着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加强分析和研究,从而创造出一条适应当前改革的全新内部审计思路。

一、内部审计概述

(一)定义

在2002年对内部审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进行了全新的界定,指出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提高组织价值,使组织经营和管理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增强而独立客观存在的保证和询问行为。内部审计采用系统和科学的模式对风险和内部管理进行管理和评估,从而实现组织科学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做出了如下的界定,即为组织部门提供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估和监管的活动,它对组织的经营情况和内部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确保组织目标能够依照合法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完成。从上述可以看出,对内部审计的界定国内外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其目的都是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提供服务,内部审计着重强调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所体现出来的职能略微有所差别,国内的内部审计主要强调了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功能,而没有选择咨询功能。《内部审计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条例》经过修订后,对医疗机构的内部审计进行了全新的界定,指出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审计人员对所在单位和机构的财务收支、实际经济活动具有合法、独立的监管和审查职能。

(二)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加强医院的内部审计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内部控制的增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有效降低医院风险,从而促进医院目标的完成。相比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有着极大的不同,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属于医院内部的评估活动。对各种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监管可以借助内部审计完成,通过常规性的内部审计能够提高医院领导和员工的法律意识,确保各类经济活动能够按照经济法规依法进行,促进医院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借助内部审计,能够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检测,确保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能够及时找出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从而使医院内部的控制体系得到完善,建立起一套内部职责明确并相互约束的健康体制,最终使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素质得到增强。

二、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医院内部审计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只有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但是该规定只是针对医院内部审计的相关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中的操作细则并未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规定,这就使该法规不能满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需求,出现了滞后性。在实际的审计工作开展中,审计人员没有可以依靠的准则对业务质量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衡量,只能借助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主观的判定,这就容易造成工作质量和效率差的现象,不能达到领导所下达的要求,不能得到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和重视,出具的审计总结报告也就缺少了相应的权威性和约束性。

(二)缺少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特性,在医院审计工作属于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只有部分具有独立性的审计部门建立在部分公立医院内,其中很大一部分公立医院并未设定独立的审计部门。医院内设置的独立审计部门通常被归为财务部门或医院纪律检查部门。在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其中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财务审计,但是内部审计部门划入到财务科就造成了独立性差的情况,这就失去了先天的优势,审计质量就难以保证。纪律检查部门和内部审计的工作任务和职能截然不同,纪检部门的工作对象比较偏向于人,将审计部门归属到纪检部门内相关的审计工作就很难以开展。此外,一些医院没有名义上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只有全职审计人员、内部审计小组,这些所谓的专业审计人员也不过是挂名存在,而审计小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这些人员还兼职着财务工作,这些内部审计人员和小组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的。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工作缺少相对的独立性,其权威性也就不存在了,从而无法实现对经济行为和活动的有效监管。

(三)审计人员职业技能和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内部审计工作在医院内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就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目前在大多数医院中内部的审计师都是由原来的财务人员经过培训后走上审计岗位的,由于缺少对审计的充分认识,还保留着原有的财务模式,从而造成了审计视野受限,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对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内部审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再加上当前审计行业开始向着信息电子化的方向发展,对新事物不能很好的接受,也就造成了审计人员在处理审计问题时力不从心的现象。另外,当前审计人员普遍存在沟通技巧薄弱的情况,在审计工作中沟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是确保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另外,大多数审计人员在写作技能方面都很薄弱,审计过程还处于尚可阶段,但是由于写作质量差,使审计结果大大降低。

(四)审计内容缺少多样化

通过对审计的定义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当前的医院内部审计主要包括财务、经营和专项审计等,但是在当前的医院中只是对财务进行审计,并且还只是一部分财务。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通常也只是针对食堂、基础设施等二级科室所进行的,而专项审计的开展则是对财政小金库先进行内审,而医院内审工作对经营这一方面的审计很少涉足。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用于验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合法性方面上,并没有深入对审计项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大部分医院的内部审计部分对执行初步决定、领导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审计几乎不涉及,造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内部审计低定位以及组织与授权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等。

三、提高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强化组织保障

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是确保医院实现内部审计功能的重要基础,医院应当严格遵循国家内部审计标准的规定,主要负责人在对医院的直接管理中建立与其他功能单位平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具有明确的地位性和权威性;其次,在实际过程中要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能够独立的制定计划、独立开展检查工作以及独立完成审计报告。另外,在计划制定中强调独立就是为了确保在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任何干扰;独立开展检查工作就是确保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能够与审计所涉及的资料、财产和人员等自由接触,消除内部审计人员个人利益的影响;独立完成审计报告就是保证在对审计进行总结时审计人员不应受到强迫或者因为一些所谓的特殊原因对报告事实进行更改。当然,在这一阶段,医院内部审计不能完全独立,但相对于审计对象而言,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必须得到足够的确保从而保证工作的客观性。

(二)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助于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是审计作用得到充分展现的重要基础。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熟练掌握会计和审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对经济、法律和互联网技术等其他知识学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熟知,在审计需求的时候有必要对某个专业进行进修和培训,使自身的知识面得到扩展,通过审计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

当前,大多数医疗单位的财务管理、收费结算、药品出入库和挂号等实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化管理。相对而言,审计方式就表现出了一定的落后性,医院内部审计没有和医院的其他部门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整体性的监管,造成了审计监督获取的信息不完整性,从而不能将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决策者,对财务和业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不能进行及时的纠正。所以,加强审计方式的多样化,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最大限度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综上所述,在公立医院引入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内审部门要突出内向服务职能,发挥参谋作用,强化绩效评价,增强内部控制,确保内审部门有充分的独立性,内审部门不仅能监督管理部门,还能为医院理事、执行领导层以及各管理部门提供咨询和合理化建议。医院应仿效上市公司的做法,在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内审部门每个季度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同时,内审部门也应接受外部审计,如外部中介机构的独立评价,以确保医院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利娅.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5).

[2]张鸳.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9).

[3]宋延海.浅析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6(9).

[4]梁小群.新形势下县级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2016(23).

[5]朱优红.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2016,33(10).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文4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在当前新医改政策落地实施的大环境下,公立医院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更需要健康的经济运行体系和良好的内部环境。作为医院内部监督部门,内审人员应扎实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为医院的健康永续发展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内部环境。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谈笔者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如何更好地履职,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理解。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

(一)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审计部门作为医院内部的监督部门,独立性难免受到影响。部分医院内审机构的设置完全按照上级部门或政策法规的要求设置,而并非出于医院管理自我的需要,导致内审机构流于形式;或者设置了内审机构,却没有配备相应的内审人员的情况普遍存在,使内审机构难以真正发挥监督作用。(二)对内审工作重视不够。医院内部审计是对医院经济运行的监督,也是对管理层的制约,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层的重视,若领导对内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清或不理解,内审工作得不到重视,很容易导致使内审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同时,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内审人员也存在“审本单位同事,情面撕开难;查本单位问题,检查监督难;对本单位问题,追责问责难”等顾虑,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不到保障。(三)内审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目前,普遍存在内部审计人员从财务抽调的现象,“片面”地把审计工作归为财务类。其实随着医院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内审人员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随之增多。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财务相关知识,更需要具备审计专业知识、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技能,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内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出身,缺少有专业审计知识和必要的经营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内审队伍的自身质量还难以适应新医改政策下医院内审工作的需要。(四)内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医改政策对内审工作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内审工作不能像原来一样仅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收支或物价收费审计,必须打破固有模式,改变单一的审计内容。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及内部控制审计,加强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努力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现代医院经营管理的新要求。

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的对策

(一)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是影响工作状态的根本因素,树立职业责任感是对内部审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开展审计项目,真正做到“敢于发现问题,不怕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二)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在医疗关系已逐渐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当下,作为医院内部监督部门,每一名内审人员都应坚守良好的工作作风,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在工作中能够不断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耐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建议,积极提升工作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内审工作要求。(三)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坚持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学好审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工程造价、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积极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执行能力;与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把学习的成果转变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四)努力增强团队意识。医院的发展凝聚着员工付出的心血,员工个人的发展依托着医院提供的平台。个人与整体密不可分,要提高整体的战斗力,就必须有效调动每个个体的责任心。《审计法》明确要求审计工作必须由两人以上的审计人员开展,因此树立正确观念、增强团队意识、坚持团结协作、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五)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医院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将不断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一成不变的内审流程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日常审计工作的同时,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及时发现审计工作的滞后点,主动优化审计工作流程,积极学习新的审计思路和方法,并用于日常工作中,以最佳的工作思路迎接新的挑战。

三、结语

新时代赋予内部审计新的任务和要求,审计人员要敢于打破常规,创新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反思,利用团队协作找到对策,并且积极地总结经验,提炼工作亮点,从而明确工作新方向。立足实际,勇于创新,使内审工作时刻保持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期满足医院日益发展的新要求,用行动为医院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健康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斌.新医改政策下如何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J].财会学习,2017(8):151.

[2]魏国琛.新医改政策与医院内部审计[J].财经界学术版,2016(19):274.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文5

关键词:公立医院;购风险;全程跟踪审计

一、公立医院采购的现状

采购品目繁多。公立医院因其特有的医疗专业性质,采购物资具有品种多、价值高、专业强的特性。采购品目多达成千上万余种,金额少则几十万元,多则达上千万元。主要包括药品、医用物资、医疗设备、通用设备物资、信息系统、服务和基建等。同时,医疗器械多为临床所需使用,为保证所采购的仪器设备高效、精密、先进,要求公立医院有相当高的采购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人员。采购部门分散。目前,公立医院仍没有实行集中采购模式,部分公立医院虽已单独成立采购部门,但采购前后端衔接还不顺畅。就大多数公立医院而言,采购可以是任何一个部门执行,包括行政办公室、后勤、信息、护理、临床医技等各部门。这种相对分散的采购模式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也很难统一管理和监督。采购方式多样。公立医院资金大多都来源于财政资金,应根据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实施采购,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对于药品、医用耗材、科研试剂等物资的采购,公立医院为积极响应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适应新医改环境下的集中采购供应链模式,构建并完善了集约化、规范化的供应保障体系。

二、公立医院采购的主要风险点

1.盲目采购的风险有些医院在申请预算时,需求部门故意夸大所需设备的功效及产出效能,对设备产生的效益估计编制较为草率,致使设备论证专家给出错误评定;有些医院设备论证不充分,没有调研临床的实际需求,对设备使用人员所具备的技术条件不甚了解,致使买来的设备没有医技人员可以操作;有些医院在申请预算时一味贪大求洋,实际上国产设备都能实现这些功能,致使预算金额居高不下,有违国家对国产品牌的政策倾向引导。盲目采购的结果就是设备闲置率高、预算资金浪费,使医院甚至国家蒙受经济损失。2.暗箱操作的风险有些医院有长期合作或私下早已属意的供应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会采取先试用后的方式,招标实为走过场、拆分项目“化整为零”规避招投标、招标文件设置歧视性条款等方式避免招标,想方设法变相直接指定供应商,导致公开招标不公、不正、不透明。这种风险可能滋生腐败,在公立医院采购过程中,如出现单位与个人接受供应商的回扣,包括医院接受利益相关方的捐赠或科室医务人员、采购人员接受供应商的红包、回扣等,势必加大了采购人员向该供应商倾斜的概率,因优亲厚友而排斥其他潜在供应商参与竞争。3.成本失控的风险公立医院采购缺乏专业的医疗设备采购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会导致医疗器械招标不力。主要体现在采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一般对于设备性能、使用寿命、价格价值、售后服务等信息的掌握程度,卖方更占优势。采购方如果在价格谈判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谈判时很容易被卖方忽悠。如果又遇到事先已同相关科室达成口头协议的供应商,在谈判时会不利于谈判。此外,低价中标高价维保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医疗设备、信息系统等供应商为了抢占医院的市场份额,往往投标报价相当低,但后续的封闭式耗材试剂、设备系统维保费用高昂,如买一套信息系统每年要花费15%~20%的维护费用,导致医院每年的维保成本居高不下。4.医疗安全的风险医疗安全始终是公立医院牢固守卫的“生命线”,不光是对医生技术上的要求,更是对医院所用的包括设备、耗材、试剂、药品等各方面物资的质量都提出了高要求,一旦质量得不到保障,采购与临床脱节,结果往往会是致命的。但目前招标的评标机制并不健全,综合评分法评标价格仍占主导地位,“价低者得”的现象普遍存在。供应商无利不为,价格压低可能伴随着产品质量不过关、售后服务不及时、配件更换频率高等多种后遗症。所以对医院而言价格不应成为唯一或居多的评判标准,医院的供应商如果未对其产品进行时刻跟踪和评价,医院收到患者和医生的投诉,小则整改,大则引起医疗安全事故或医疗安全纠纷,将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5.合同违约的风险对医院而言,合同是保障医院合法利益的有效途径,是供应商违约医院维权的有利证据。但医院大多没有独立的法务部门,有些供应商利用违法合同侵犯医院合法权益,签订不公平条款或条款不明确迷惑医院,如合同条款中未对维保范围和后续维修费用加以明确,导致产品维护需另外收取零配件费用、上门费甚至人工费和税费,增加医院的维修成本;再如合同条款中对到货时间约定宽泛,医院叫货后供应商以各种理由迟迟不供货,造成医院业务开展的延误等。医院对采购合同审核不严或对采购合同管理不细,会造成合同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因违约而被对方追责的结果。

三、针对采购风险的审计对策

加大对医院采购项目全程跟踪审计的力度,包括对预算论证、招标文件、评标程序、合同签订、内控管理等的全面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有效降低医院采购风险,使医院采购能规范、透明、健康、高效地运作。1.加强采购执行前期审计,降低闲置风险一是立项的合理性。内审要对影响采购项目的因素进行分析,知晓医院的采购意向,请购理由是否充分,是否符合科室及医院的发展规划;向使用科室了解医疗设备或耗材的库存和使用情况,请购数量是否结合医院发展需要及实际库存拟定;向财务部门了解设备耗材所涉及的业务收入及费用支出情况。二是论证的充分性。内审要参与采购前的论证,主要是对需购置的医疗设备及耗材的特点、用途、临床应用价值的论证情况,实际利用率和成本回收期等指标,申请论证表内容的完整性及论证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审计,了解项目的开展是否能为医院科研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充分了解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三是程序的合规性。了解项目是否经科室充分酝酿并集体决策,若为“三重一大”项目,是否提交党委会会议同意;物资的准入是否经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项目资金是否已纳入医院年度预算,预算的批复和申报情况是否一致等。相关审查资料包括:请购报告、立项报告、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绩效评价报告、各项审批手续、预算批复文件,项目拨款情况、相关会议记录等。2.加强采购招标过程审计,降低流于形式风险一是市场调研是否充分。采购部门在执行采购前应充分了解市场,政府采购项目若没有公开调研这一步骤,那其招标的公平性将会被质疑。可询问采购部门了解其市场调研的方式,对产品产业发展、市场供给、同类采购项目历史成交信息,以及对运行维护、升级更新、耗材试剂等方面的熟知程度,调研对象是否不少于3家且具代表性。二是招标文件是否合理。《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财库〔2021〕22号文中,明确应将采购需求管理作为政府采购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应当包括内部监督机构。根据文件精神,内审应当参与招标文件的制定,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商务和技术条款是否符合采购项目的需求,包括资格条件的设置是否合理,技术要求是否指向特定的专利、商标、品牌等从而限制潜在投标人;评审因素设置是否具有倾向性,采购进口产品是否必要,是否落实支持创新、绿色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政策要求。三是招标信息是否公开。要确保充分竞争,必须选择正确的采购方式,并依法进行公开。如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符合法定情形。是否在相关网络媒体中披露采购信息,财政项目是否在财政网上进行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并在医院官网上同步公开采购意向满30天后正式启动等,使潜在供应商都有渠道知晓采购信息并有足够时间作准备。相关审查资料包括:采购计划、市场调研记录(咨询、论证、问卷调查等)、技术参数审核表、招标(需求)文件、公示信息等。3.加强供应商报价的审核,降低成本失控风险一是对投标人提前进行审核。为了防止泄密,供应商的投标文件要统一收取,“串标”行为的遏制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内审人员从收取投标文件就开始介入监督会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如审查投标文件是否存在从同一邮箱、同一地址发出的情况,投标单位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等。二是核实报价依据的充分性。内审人员应通过参与价格谈判会、审查投标文件和报价明细等方式对价格进行全过程监督,关注采购报价的依据是否充分,投标报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投标单位相互串通故意抬高价格的情况,包括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性、价格构成的可比性、“隐形捆绑式消费”的强制性,尤其关注不平衡报价,纵向、横向多角度比较价格,如报价高于原合同的采购价格,需进一步核实分析具体原因。三是注重对价格资料的收集。内审监督往往因为专业的缺乏存在“外行监督内行”的情况,可采取到不同医院参观考察各医疗设备或耗材的质量、价格、使用及售后服务等情况,同时应注重采购信息的记录和积累,医院采购的品种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建立“价格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可供日后采购价格作为参考。相关审查资料包括:投标文件(包括电子版)、价格谈判资料、供应商授权委托书、报价明细、历史合同数据等。4.加强供应商管理的审计,降低医疗安全风险一是供应商资质是否符合规定。对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及商资质证照进行审核,是把好入院的第一道关,在招标环节应仔细审核医疗器械注册证、权是否过期等,确保供应商资质符合规定。此外,供应商的诚信也很重要,应关注中标商纳税、社保、廉政等多方面信息,对经核实有商业行贿行为的供应商,及时纳入不良记录,不得购买其产品。二是是否建立供应商考核机制。采购部门应参考使用部门的意见,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内审对考核结果给予合理评价,评价其是否按时、定期、综合各科室意见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产品质量、价格、有效期、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履约情况等内容,是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PDCA闭环管理是否执行。采购部门完成采购后,内审对采购后期管理进行评价,对采购的设备或耗材的运行成本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依据供应商考核和临床反馈、患者体验和投诉等对产品质量、供应商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采纳审计建议并运用于改善业务流程,以PDCA闭环管理模式,可以大幅度降低内耗,实现工作质量的提升和医院采购的良性循环,降低因产品质量、供应商弄虚作假给医院带来的医疗安全风险。相关审查资料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等应标文件、评标报告及中标通知书、企查查等信息平台、供应商不良事件登记表、供应商考核表、产品质量反馈表等。5.加强合同条款签订审核,降低合同违约风险一是合同文本的完整性。关注合同文本是否包含法定必备条款和采购需求的所有内容,是否包括:标的名称,质量,数量(规模)、履行时间(期限)、交付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价款,付款进度,支付方式,验收、交付时间、质保范围和期限、违约责任与解决争议的方法等。特别是医疗设备型号是否准确、附件清单是否齐全、运费和保险费由谁支付等都要明确,以免引起法律纠纷。二是合同流程的合规性。关注采购项目的上述合同要素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一致;合同签订是否按规定流程审签,合同内容是否经相关部门及领导会签,是否由法律顾问审定;合同签订是否及时,是否在中标结果公布后一个月内签订,防止项目被人为搁浅,发生中标不应标的情况等。三是合同签订的有利性。合同双方往往都会提供对自己有利的模板进行签订,内审应关注合同条款是否保护了医院的合法利益。如是否明确供应商交货质保的要求并分期付款;是否明确验收标准,对于如家具类货物运输环节的损坏是否明确了责任方等;对于长期运行的项目,要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及可能出现的重大市场风险;是否在合同中约定成本补偿、风险分担等事项。同时,要关注合同变更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相关审查资料包括: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审批流程、合同原件、上会记录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要想降低采购风险,内审部门就要对采购项目的各个环节提前介入,做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动态融合管控,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从合规性审计转变为增值性审计,规范采购行为的同时也为医院控制价格当好参谋,及时纠正问题,使采购从计划到实施全过程都合法合规,从源头上避免采购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任晓蕊.开展医院采购审计的关键点.中国内部审计,2016(03).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文6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必要性

[DOI]10.13939/ki.zgsc.2017.15.356

公立医院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社会责任。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医院行业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私立民营医院逐渐形成规模,发展较为迅猛,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一方面,缓解了公立医院的接诊压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公立t院持续生存发展的压力。因此,公立医院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发现问题,改进提升。内部审计是公立医院实施监督的重要工具,将为提升管理与创造效益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公立医院面临的宏观改革与行业发展背景

1.1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要求逐步提高

我国在2011年修订下发了医院会计制度,对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财务报告、科目体系建设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改进,为医院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提供了指引与依据。新会计制度实施5年来,公立医院的财务核算基础有了较大的改善,为公立医院实施后续监督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体系。近年来,国家亦对公立医院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旨在通过全面预算,提高公立医院落实国家宏观管理规划的执行力,使得医院的各项工作处于可控状态。

1.2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程逐步推进

2015年,国家对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问题提升到正式日程,发文明确在城市公立医院开始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综合改革赋予公立医院独立经营权,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完善治理结构、制度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责权利体系,为公立医院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医院无法胜任自我管理提升,将被市场所淘汰,面临的风险亦是较大的。

1.3 公立医院行业竞争发展日益激烈

医疗体制改革是我国一直在推进落实的重要工作。医院行业的发展一直不是风平浪静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即出现了民营医院,但市场份额相对较小。21世纪以来,民营医院大规模发展,国家逐步放宽民营医院的准入要求,民营医院获得了发展政策的红利。一方面,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水平,使得老百姓病有所医。另一方面,也使得医院行业逐步向市场化发展,公立医院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竞争态势。

2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内部审计组织机制尚不健全

受原有公立医院体制影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基础较为薄弱。一是医院领导多为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对管理及财务了解甚少,缺乏内部审计管理意识,难以在管理方面取得实效。二是医院内部往往不设立审计部门,审计职能部门的缺失,直接使得公立医院对审计缺乏概念,审计工作难以找到落脚之点。三是审计人员严重不足,有的公立医院没有审计人员,有的公立医院设立了审计岗位,但由于对审计工作缺乏管理机制,使得审计人员素质停滞不前,较难发挥实际作用。

2.2 内部审计制度流程尚不完善

内部审计是一项对公立医院实施全面审计管理的工作,但公立医院在内部审计制度流程方面往往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对内部审计缺乏制度性的约束,使得内部审计要么没有,要么不知如何进行,程序缺失。二是内部审计范围过窄,将内部审计归为财务审计,仅对财务核算进行审计,而缺乏对公立医院具体工作的专项审计,使得审计难以找到问题根源。三是审计方法单一,内部审计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其方法亦在发展中积累了很多种,而部分公立医院满足于查查账、聊聊天,对审计内容缺乏提前研究,缺乏审计方法的勾稽使用,使得内部审计效果不佳。

2.3 内部审计评价提升需持续加强

内部审计不仅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唯有建立审计评价机制,才能在内部审计的改进完善中,取得突破,不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中,一是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评价,长年安于现状,使得审计工作权威性下降,各部门对审计的重视程度降低。二是对内部审计的评价方法单一,不知如何评价,难以找到审计提升的方向。三是内部审计评价缺乏机制建设,仅仅将内部审计作为应对国家政策的一项任务,而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促进公立医院的持续发展。

3 公立医院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3.1 有利于持续提高公立医院的抗风险能力

内部审计是对公立医院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监督的有效措施,可以,通过事中与事后分别建立审计机制,发现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及相关问题,通过披露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将公立医院的风险管控能力逐步提升,发挥有效的改进作用,促进公立医院风险抵御与应对水平的改善。

3.2 有利于适应国家日益提升的管理改革要求

伴随我国新常态发展阶段的到来,经济增速呈中高速增长,为保障国家持续发展,我国经济主要工作提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选择。对于公立医院管理,国家亦下发了多项政策与制度,促进公立医院的供给侧改革。国家政策制度的执行方面是否到位,是否取得了实效,这些都需要内部审计发挥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发现没有执行到位的地方,发现产生实效的多少,将其汇总总结,使得公立医院对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做到心中有数,并能持续改进。

3.3 有利于促进公立医院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

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在长期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大家习以为常的运作体系。在我国经济乃至国际经济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公立医院应认识到内外部面临的巨大市场竞争压力,感受到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改进管理,实现变革,内部审计即是公立医院实施发展变革的主要武器,通过完善内部审计,将有效促进公立医院持续改进,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4 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主要措施

4.1 加强组织机制保障

一是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配置,增加经济管理人才进入班子,分管内部审计工作,在医院治理架构设计中,亦可在公立医院最顶层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加强内审工作领导。二是建立审计部门,增加人员配置,明确内部审计部门职责与各岗位要求。三是持续提升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公立医院业务学习,将审计方法与医院业务有效结合在一起。

4.2 加强制度流程建设

一是建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制度,明确被审计部门与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建立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流程,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每年建立内部审计计划,将公立医院全部业务事项纳入内部审计范畴,根据逐年内部审计结果,区分不同事项的发展情况,评估审计事项存在的风险,建立重点审计与非重点审计事项。三是规范内部审计报告档案管理,由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报告归档管理,实现审计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