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范例6篇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范文1

马晓伟在讲话中指出,过去一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马晓伟强调,要充分发挥试点城市的改革排头兵作用,深刻认识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形势,全面把握“十二五”期间改革任务,推动改革不断拓展和深化。一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对“十二五”医改的总体要求。要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抓住医保、医药、医疗三个重点环节,实行“三轮驱动”。要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和风险还比较突出的问题,加强大病保障,利用好基本医保资金解决群众看大病贵的问题,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在大病诊治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好大病的服务保障工作。二要深刻认识医改新形势下对公立医院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以促进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化发展为抓手,解决城乡、地区和区域之间不协调的问题;推动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协调发展,解决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药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筹改革与发展任务,解决医保、医疗和医药三方面改革发展均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不适应的问题。三要正确理解试点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公立医院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试点城市是政策创新的排头兵、改革成效的观察哨、改革拓展的联络员,在未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马晓伟指出,2012年是公立医院改革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开”的第一年,改革的拓展和深化要在三个层面予以实现:一是按照《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落实好县级医院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二是加大试点城市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的力度。要以“四个分开”为核心,转换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要理顺政府与公立医院的关系,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要充分发挥医保作用,控制医药费用。三是在全国面上进一步开展便民惠民工作,组织好公立医院的大病保障工作,让群众得实惠。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范文2

协议明确,中信医疗投入的资金等资源将与这三家医院现有资产、医疗资源进行合作重组。涉及资产重组、业务整合和人员融合等事项,双方将联合成立一家投资公司,具体操作三家医院的同步改制。

“这是近年来尺度较大的一个公立医院改制案例。中信医疗实现了众多社会资本无法企及的目标,即以资产为纽带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运营。”一位中信医疗下属子公司负责人向《中国医院院长》评价道。他肯定中信医疗“占有股权”,必将实现更好的效益;同时,他透露新医院的建设也在双方计划中。

“不改革,难发展”

考虑到汕尾的医疗资源配置情况,计划建设新医院在情理之中。“协议”签约后的新闻会上,汕尾市卫生计生局局长叶侑升介绍,汕尾市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着“少”和“弱”的问题。

他详细阐述,“少”体现在:一是上规模、上档次的医疗机构比较少,每个县只有一家公立综合医院,有点规模的也只有2家,另外民营医疗机构也偏少;二是病床位数比较少,每千人口病床数为2.37张;三是职业医生数少,全市每万人医生数仅为14.66人。“弱”则体现在:医学学科设置不齐全、配套建设不完善、医学学科优势不明显。

作为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汕尾去年的公共财政支出为110个亿左右。

“和其他省的同类地区相比,少了约30~50个亿。我们的公共服务水平‘欠账’很多。”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汕尾市市长吴紫骊说:“医疗服务领域,不改革就很难得到发展。我们想通过改革,尽快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以存量换取增量。这是此次汕尾市政府引入中信医疗参与三家市直公立医院改制的初衷。“虽然这三家公立医院是汕尾最核心的医疗资源,但它的净资产只有几千万。”市长吴紫骊直言,“靠财政‘增量’的办法已经明确行不通,如果不走改制之路,3年可以做的事,可能将花10年甚至是更长时间。”

政府已经明确了公立医院改制的动力与目标,但也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做更多的探索性工作,“比如国有资产的厘清、职工待遇、群众就医实惠等方面。”

政府明责“不缺位”

“一些同志认为医院国有资产的价值会不会没被充分评估出来,一些对这方面情况不是很了解的群众担心医院改革以后服务水平会降低、收费水而上升等。”吴紫骊向媒体传递的这些问题,确实是政府应该给公众明确交代的重要内容,更是其应担起的责任。

“把好事办实”是市长吴紫骊给予公众的承诺。他强调说:“群众的质疑,将倒逼我们做好工作的动力。特别在下一步协议执行中,我们将按照有利于改制医院发展、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职工基本权益以及有利于为老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四个有利于’)的原则来开展合作。”

面对改制中一些现实问题,中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总经理张继胜说:“风险转化是双方协议的基本原则之一。”他介绍,对于老职工身份问题,将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样过渡性的安排。对现有的职工都遵照国家原有体制安排,保证他们的待遇、身份没有变化。同时合理安排好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对改制后的公立医院完善组织架构。

在对于医院改制之后,政府将承担的责任,吴紫骊明确汕尾市政府“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上,一定责无旁贷。”他承诺,政府将切实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绝不“缺位”。同时,有关职能部门在脱离“运动员”身份后,将更加做好“裁判员”,“加强监管工作”。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范文3

【关键词】公立医院 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我国公立医院的体制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起步,其总体方向是市场取向或“推向市场”。由于缺乏成熟的整体战略和清晰的目标,这个改革过程表现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被动过程,并且缺乏体现自身行业特点的组织与制度创新。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公布,重新确立了公立医院摈弃市场化经营模式、回归公益属性的发展目标。

公立医院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公立医院改革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包括经济增长、利益格局变化、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本身等。第一,经济增长因素。经济增长是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医疗卫生需求日益增长。要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必须用效率较高的制度安排来代替效率较低的制度安排。第二,利益格局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的“利益格局”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医院”二元模式逐渐演变为国民、政府、医院职工及刚刚从旧体制中脱离出来的“职业医院管理人阶层”四方利益竞逐和制衡的四边型框架。①第三,技术变迁。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动态因素,当前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严重滞后,改革是适应现代医学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第四,制度变迁本身。公立医院改革的需求主要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在需求,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不可能发生。改革开放以来,始于放权让利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直接导致医院运行机制发生变革,但是并没有解决公立医院自身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因此“内生”地产生了改革的要求。

公立医院制度变迁目标的动态性

制度变迁是其供给主体在变迁收益大于变迁成本情况下的一种理,获得制度变迁的正效益是其根本目标。②由于公立医院改革之初并没有确定一个一成不变的目标模式,初始的改革策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的知识和信息,类似于经济改革的“摸着石头过河”。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提出了发展卫生事业的新思路:鼓励多渠道办医;对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放权、让利、搞活,实行鼓励创收和自我发展的政策。随后对公立医院实行了“放权让利、扩大自和分配制度改革”。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创收动力趋强,居民医疗费用快速上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渐显现。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此报告被广泛解读为失败由市场化改革所致,公立医院成为众矢之的。此后,公立医院改革几经调整、修正,最终在2009年的新医改方针政策中,国家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对于公立医院而言,其核心在于改变营利性趋势,重新回归公益性。

公立医院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及变迁方式

新制度经济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一样,存在着自增强或正反馈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对制度变迁轨迹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良性循环的轨迹,二是“锁定”在无效率状态下的轨迹。我国公立医院制度改革从政府的放权让利开始,到“医药养医”体制的形成,再到“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存在着明显的“锁定”在无效率状态下的路径依赖。因此,公立医院改革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改革方向的正确,还取决于初始路径的选择。因此在选择改革路径时,既要考虑新医改政策的直接效果,研究它的长远影响和发展,还要随时考察公立医院改革是否选取了正确的路径。如果发现了路径偏差,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在公立医院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制度变迁的依赖性和优越性,以最小的成本推动制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不合理的制度依赖,如不合理的“以药养医”体制、过度医疗等,政府要以强制性变迁方式推动新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公立医院制度的变迁包含了两种形式的变迁,不同时期制度变迁方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公立医院改革具有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征:自发性、边际性、盈利性。改革的切入点、优先秩序的选择都是根据成本收益原则进行的,从放权让利开始,阻力小而收益大,很容易取得实际效果。医院在筹资来源、领导管理体制、财务管理、职工奖金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又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使公立医院从纯福利型转变为政府福利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从政府唯一拨款转变为多渠道多形式办医的预算管理办法。但是,中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不是单纯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不完全是自发秩序的产物,而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既坚持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又充分发挥自发性改革和基层医疗单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公立医院改革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为完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制度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因此,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合,有内在的必然性。公立医院的改革极其复杂,仅仅依靠诱致性制度变迁满足不了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还需要通过国家有组织、有步骤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弥足制度供给的不足,降低制度变迁的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

制度变迁理论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建议

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国家的意义在于其中间性,即充当裁判的角色,而不具有利益集团对制度变迁的主动性。因此,首先,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医院、政府与患者的关系,理顺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内在逻辑。政府应大力培育卫生市场,完善卫生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取消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的行政隶属关系(极少数承担特殊任务的医院除外),不再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医院内部的管理运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医疗领域的责任主要体现为购买服务和监管医疗市场。其次,限制国家的消极作用,有效制约国家权力。我国医疗服务部门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多年来实行医疗卫生国家垄断,政府既是医疗服务的直接生产经营者,又是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者。因此,在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一方面扮演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又是改革对象。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政府,也只有政府才能有效解决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削弱改革阻碍力量,培养改革新生力量,这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必须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重视意识形态辅助作用,摒弃陈腐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属于一种非正式制度形式,它是“软性”的,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它的影响弥漫在几乎所有的其他制度安排中,因此,许多人将之称为最重要的制度安排。③公立医院产权制度变迁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制度变迁发动者和制度变迁参与者有一致的意识形态。制度变迁发动者要通过向制度变迁参与者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让制度变迁参与者相信将发生的制度变迁能给他们带来预期的收益,从而有效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相反,要防止原有的意识形态与改革方向不一致,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绊脚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和医院内部职工需要拥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对改革给予更多的理解。但是,一些陈腐观念还在或正在严重制约着公立医院变革。这无疑要求我们摒弃陈腐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减少改革摩擦、降低改革成本,从而加速我国公立医院改革。

发挥利益集团积极作用,推进公立医院产权制度变迁。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利益集团被视为推动制度变迁的重要组织角色。利益集团相对于国家而言,是更接近于市场型的组织;国家相对于利益集团来说,则是一个强制型的组织。第一,强化政府的中立立场,抑制利益集团的影响,吸收更多相关者参与决策,培养和鼓励原先没有发言权的公众来约束政府的行为。第二,培育新兴医院组织,降低社会对公立医院的依赖程度。利用新兴组织打破“分利集团”,对民营医院的发展给予政策倾斜,用外部压力迫使公立医院改革,培育一个竞争有序的医疗服务市场环境。第三,建构各阶层平等参与的制度平台,注重改革的公正性。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建立法制化对话机制,保证各个阶层及利益群体能够充分表达制度需求,激励政府制度供给,是实现公立医院有效制度变迁的正确途径。在现有的权力结构下,公立医院改革应当是公众、政府、医院经营者和医务人员等多方共同博弈、公平参与的结果。(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注释

①冉平:“制度创新:医院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医院管理》,2004年第1期,第6~11页。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范文4

一、 全市卫生工作推进会议精神

前天下午,市卫生局纪委书记XXX主持召开了有市局机关中层以上干部、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和5个区县卫生局局长、办公室主任参加的全市卫生工作推进会,会议印发了全市2011年1-8月医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通报表,副局长及纪委书记就各自分管工作进行了安排,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XXX作了重要讲话。

XXX副局长就等级医院评审复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对口支援、卫生支农、白内障复明手术、能力建设、规范诊疗行为、无偿献血和公立医院改革等10个问题进行了安排布置,涉及船山的有区医院的二甲评审,白内障复明手术完成较差,无偿献血完成较差。XXX副局长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食品安全、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进行了安排,他要求在11月底以前必须完成健康档案电子化录入,以迎接卫生部、省卫生厅验收,食品卫生国务院10月中旬将进行督导检查,今天必须报自查表和总结,明年麻疹发病率必须控制在1/100万内,任务十分艰巨。XXX主任就卫生宣传、爱国卫生工作进行了安排,船山的改厕工作做得最差,目前完成仅5.8%,远远低于全市53.6%的平均数。XXX书记就人事及纪检监督工作进行了安排,对绩效工资四六开进行了明确,通报了个别单位药品、耗材网下采购,并对节日期间党风廉政、三好一满意、精神文明、综治、安全、反恐、维稳、等工作进行了强调。

XXX局长重点就1-8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民生工程、公共卫生、卫生项目建设、中医药、党风廉政建设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当前存在的基药和综合改革进展缓慢、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加强、部分公共卫生项目进展缓慢、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还在等待观望等问题,并对下半年医改、债务化解、卫生信息、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三好一满意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何局长最后要求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对照目标,找准差距,再添措施,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开创“十二五”卫生事业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上半年工作进展

(一)医改工作稳步推进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资2900万元的区医院住院大楼装修工程已经完工并于9月25日投入使用;高升、灵泉、龙坪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抓紧装修,年内即可竣工。

四是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等10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止目前,已为814799人次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按照“五惠民、四分开、三协作、二发挥、一强化”的要求,实施医院信息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健全医患沟通评价制度,规范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成了医疗卫生单位机构设置和核编定员、定岗工作,正着力制定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确保数量明确、布局科学、配置合理。

(二)公共卫生均衡发展

5、儿童保健。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实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8978人,系统管理率达97.5%。

6、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重点进行基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实施孕产妇系统管理4397人,系统管理率91.3%。

(三)民生工程有序推进

4、开展免费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在全区免费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逐步减少人口出生缺陷发生。

5、儿童重大疾病补偿工作。对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功衷三个重大疾病开展补偿工作,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参合儿童补偿覆盖率达到100%。

其他如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常规工作都顺利推进,卫生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仍然还相当突出。医疗卫生单位核编定员已经完成,但编制相对不足,卫生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部分乡镇卫生院满负荷、超负荷运行现象仍然严重。

二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多、工作量大,十项公共卫生开展数量齐,但部分项目质量不高,进展较慢,如电子档案录入还存在较大差距;公共卫生人员偏少,素质不高;信息化水平低,资源共享差。

三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还存在还存在个别品种难采购、难配送、价格虚高等制约医改推进的制度性问题,村卫生室实施基药难监督、难管理。

四是乡镇卫生院发展不平衡,由于基本药物零加价,补助水平与原“以药养医”时的差距较大,个别乡镇卫生院只能维持生计。

五是个别项目工程进展较慢。高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么多年了还没投入使用,灵泉、龙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内能否完工?。

六是执行力存在一定差距。面对下达的各项工作,各单位均不同程度存在着完成不及时或是软磨硬抗,对卫生局的督查及督办人员要因人而异,对上报资料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表现在到目前为止,有几个单位上交了你们的年初计划、半年总结?部分单位全年未上报一期信息,难道你们一点工作都没做?机关股室也是如此,难道要别人来帮你清理你所做的工作?每天来关心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七是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方面下功夫不够。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座的各位都是坐阵一方,主宰一个单位的生死存亡,你们对单位要走向何方心中有数没有?单位存在哪些问题心中有数没有?如何整改心中有数没有?对事业发展调研没有?不能仅在汇报工作是条条是道、口若悬河,你们有几人写了几篇调研报告上来?交办的工作局长签了分管副局长签,分管副局长签了股室负责人签,再到单位领导又签给副职,就这样循环往复,不知要签到哪一层,批示的内容比文件内容还要多,最终也得不到落实。机关职工更是如此,成天惶惶不可终日,混天度日,对事业漠不关心,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不信我们马上问一下副局长和股室长,从哪一年开始医改的?今年是第几年?全区有几家医疗机构?机关有多少人?卫生系统有多少人?多少高称?多少本科生?多少执业医师、护士?多少张床位?这些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还对得起混到手的那点工资吗?甚至没有几个职工上班,有些同志是一个月都见不到一个人影。这些都有待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正视困难,振奋精神,拓展思路,创新机制,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克服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在最后三个月,我们要聚集精力,恪尽职守,再鼓干劲,再添措施,查漏补缺,以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和创优争先活动为契机,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全区卫生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今年是国务院确定的医改三年五项阶段任务的最后一年,时间紧、任务重,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以区为单位的基本药物采购资金统一支付制度,按照优质优价、就近就地的原则,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本地中标药品配送企业。切实做好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未实施的必须在10月底全面启动。要加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报销制度,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充分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二是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在核编定岗工作完成后,要抓紧完善基层医疗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把绩效工资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倾斜。三是稳步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市上的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即将出台,要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内部运行管理,提升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将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挂钩,严格执行对重点岗位在编人员与单位自主聘用人员同工同酬的分配制度。要切实落实对口支援制度,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格局。四是强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抓好十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让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抓好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人力、财力投入,确保年底前完成省厅下达的城市规范化建档70%、农村60%的任务。

(二)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债务化解

(三)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一要按照中省一村一室和一名乡村医生的要求,对没有村卫生室或者乡村医生的空白村,可积极鼓励有资质人员举办村卫生室,实现今年年底村有卫生室和合格的乡村医生。二要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制度。加强对村卫生室的基本药物供应和使用监管,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全额纳入新农合报销,推进门诊费用统筹报销工作。三要完善乡村医生的管理和培训制度。加强协调,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市支援农村等多种方式,提高现有人员水平。多方争取政策,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确保队伍稳定。四要积极探索推行乡、村卫生技术人员联动机制,乡镇卫生院人员定期到村卫生室驻点服务和巡诊指导。鼓励在不改变乡村医生人员身份和村卫生室法人、财产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

(四)牵头做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

一是要尽快争取区委、区政府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相关部门落实编制,落实人员;二是积极协调食安委成员单位扎实开展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下大力气解决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食品加工小作坊、小摊点、小餐饮、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净化农村食品市场消费环境。

(五)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

一是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推出便民利民措施,确保50%以上科室实行优质护理示范服务,切实改善就医环境。二是进一步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强化医院管理。严格依法执业,认真落实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各项核心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加强药品、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管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三是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完善和落实医德医风建设制度规范,认真开展医德考评,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抵制商业贿赂等行业不正之风,切实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不断提高社会和群众对卫生行业的满意度。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范文5

[关键词] 公立医院改革;卫生政策;执行效果;伦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R-0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138-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本质上是一个政策变迁与重建的过程,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政策安排取代计划经济的政策安排。在这一过程中,政策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与对改革着眼点的选择都影响着医改政策的选择,进而左右医院发展的走向,决定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从伦理学视角回顾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政策的变迁,对于搞好新一轮医院改革将大有助益。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变迁

1.1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变迁试水阶段(1978~1984)

1.1.1 该阶段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制定背景 卫生服务系统在“”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卫生资源严重短缺,“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凸现;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运行机制,也束缚着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全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总需求,要求卫生系统必须改革。在医疗卫生改革当中公立医院改革是关键,就医疗服务而言,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显得更为重要,随之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医疗卫生政策。

1979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医院经济改革开始启动;同年出台的《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指出:“对医院可以实行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费补助。对于增收节支的结余,可以拿出一部分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要用经济管理的方法管理医院的业务活动和财务开支。”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对各级医院提出增收节支的要求,并将已经实行了30年的“全额管理、差额补助”的医院财务管理办法改为“全额管理、节余留用”的新方法。此时医院注重经济成本,加强经济核算,强化了医院的经济管理意识。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

1.1.2 该阶段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该阶段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机构内部做了一些调整,医院的运作上相对放宽,僵硬的管理机制有活跃的迹象,医院的床位利用率相对提升,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本阶段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是恢复与改革之间的过渡期,主要是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并没有涉及体制上的变革[2]。从总体上看,医务人员数量、医院规模、医院工作效率都比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大变化,特别是医院工作效率上更是突出。说明这次改革取得了成效,但“三难”问题仍没有解决,以利益驱动刺激医院服务供给的政策产生,原有福利性弱化,而公益性也没有被提及。这个阶段只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孕育期。

1.2 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变迁第二阶段(1985~1992)

1.2.1 该阶段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制定背景 1985年1月全国卫生局厅长会议上贯彻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部署全面开展城市卫生改革工作;同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由此开始。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1985年医疗改革启动。

1988年11月,国务院又卫生部“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要求对直属企事业单位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1989年11月,卫生部正式颁发实行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和办法。医院按照任务和功能的不同被划分为三级十等,这一办法能更客观地反映医院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在政府的控制下展开有序的合作和竞争。从1985年到1992年,主要任务是扩大医院自,政策标志是“给政策不给钱”,核心目标是“多方筹资”,鼓励医疗机构及卫生工作者千方百计赚钱;政府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市场化逐步引入医疗机构。

1.2.2 该阶段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该阶段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医院规模继续扩大,医务人员数量持续上升, 医院内科室分工细化,医务工作者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

但本阶段改革主要关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医疗机构逐步进入市场化,改革以“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为核心思路的方式正式进行。政府的主导思想是“给政策不给钱”。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的运行严重受到资金困扰,不得不进行创收,以保证自身生存,最后医院表现出来的是不以患者为中心,而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医院的运行开始脱离社会公益性的方向。从伦理学角度讲,有违医家是为患者谋福利的思想[3]。

1.3 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变迁第三阶段(1992~2000)

1.3.1 该阶段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制定背景 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后,公立医院也尝试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模式,“医疗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登上了医改的舞台[4]。

1992年9月,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进一步扩大医疗卫生单位的自,使单位真正拥有劳动人事安排权、业务建设决策权、经营开发管理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允许实行一院两制和一院多制的运营模式和分配方式,允许试办股份制卫生医疗机构,允许以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兴办合作项目,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199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完善院所站长责任制,扩大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自。”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这一阶段的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就以此为契机而开展。

1.3.2 该阶段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1992~2000年,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其运作方式实质是在市场“无形的手”指挥下进行的[5]。医院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综合实力加强,诊疗准确率有极大提高,为广大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时政府对卫生系统仍然是“给政策不给钱”,在卫生部贯彻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之后,大中型公立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的卫生政策影响下积极创收,酿出了“看病”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良后果。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出现,医疗服务的市场满意度低,公平性、公益性、可及性下降。

1.4 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变迁第四阶段(2000~2005)

1.4.1 该阶段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制定背景 此一阶段主要是模仿国有企业改革的轨迹,进行产权改革[6]。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根据其性质、功能的不同,制定实施相应的财税、价格政策,使社会上的各种医疗机构面向市场,规范运营”等,被解读为完全“市场化”的医改开了绿灯。一时间出现把公立医院卖掉完全“市场化”的事情开始操作[7]。通过转制,转变了政府直接办医的局面,形成了医疗市场的竞争格局,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扩大了医疗服务项目,降低了挂号费、药品单价和检查项目单价时,爆发了令人震惊的“非典”,市场化的改革受到质疑,于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的争论开始逐渐深入。

1.4.2 该阶段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本阶段改革主要是就医院产权进行的,实行政医分开,管办分离。然而此期间公立医院市场化的倾向严重,公益性淡化,逐利性增强。反映在人民大众身上是“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医改结果出现这样的问题,公立医院价值取向不再是为人民健康谋福利,这样的改革不符合国家实施医改的初衷。

1.5 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变迁第五阶段(2005年至今)

1.5.1 该阶段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制定背景 2005年夏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表了著名的“医改总体不成功”论。报告称,公立医院几乎完全走进了市场化、商品化的歧路。这一报告让卫生界集体哑然。

2006年年初,国务院颁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新的医改方案开始孕育,医院改革融入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整体改革之中。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接下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08年8月份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再次透露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信息,高强也在会上特别强调:“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国家、医院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既要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又要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公益性、积极性两者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任何一方不满意,都达不到改革的理想效果。[8]”这次会议之后,有关公立医院改革的声浪逐渐趋强。

2010年2月23日,卫生部、中央编办、发改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部等联合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卫生部部长陈竺于2010年8月14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公立医院改革座谈会,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充分认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公立医院改革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让老百姓切实得到实惠。一方面要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另一方面要以公共服务最大化的原则去管理公立医院,提高公立医院的运作效率。三是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充分发挥多部门协调机制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的作用。

1.5.2 该阶段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通过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反思,明确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出台系列措施,进行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和改革效果。当前,这一改革探索仍在继续中。

2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制定的伦理思考

2.1 微观利益诱导型的政策制定具有历史局限性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政策一直本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原则在执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在福利性、公平性上曾获得好评。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完全的福利行为转变为福利性公益行为,政府投入也逐渐减少,大中型公立医院为了生存发展,开始追逐经济利益,渐渐忽视社会效益,最后在改革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公立医院应有的公益性。

2005年之前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成功”,原因是医疗行为中利益诱导的市场化过重,医疗服务公平性、公益性下降,卫生资源配置极不公平。改革的成果可以肯定,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多,其政策根源在于,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延续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调动医院积极性的思路,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医院主要靠自身业务收入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医院自身利益与社会公共职能矛盾日益明显;二是医疗资源配置与机构布局不合理,导致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益低下和无序竞争;三是过度行政化导致医院价值错位,竞争力缺乏,创新动力不足;四是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积极性受到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在医院管理市场化政策下引起的,说明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方向存在偏差,靠利益驱动来诱导医院致力公益是无法实现的。

我国公立医院制度的变迁包含了两种形式,不同时期制度变迁方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公立医院改革具有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征:自发性、边际性、盈利性。改革之初,因为政府投入不足,补助医疗事业不足,通过放权让利,允许医院多开门道搞创收,放开一些医院的管理来刺激医疗服务供给增加是有其现实性的;这也必然推动公立医院在筹资来源、领导管理体制、财务管理、职工奖金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又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使公立医院从纯福利型转变为政府福利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从政府唯一拨款转变为多渠道多形式办医的预算管理办法[9]。

2.2 政府承担着强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职责

中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不能单纯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而应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自发性改革和基层医疗单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坚持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公立医院改革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为完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制度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因此,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合,有内在的必然性。公立医院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保障和增进公民健康的制度安排,其存在的意义在于确保人们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其性质决定了依靠诱致性制度变迁满足不了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还需要通过国家有组织、有步骤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降低制度变迁的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

在公共领域中,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鲜明代表,应当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卫生政策是现代公共生活的重要公共物品,政府承担卫生改革政策供给责任,不仅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作为管理机构向社会作出政治承诺的内在义务。政府在作出迅速回应性反应时,面向的是持有不同期望、不同理解的多元公众群和组织,政府带着服务理念对社会各阶层普遍负有平等责任,公众群和组织也会对政府的政治绩效作出反馈性评估。

在人类的利益欲望无法彻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公平分配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社会成员衡量自身利益实现程度的标准,它关乎人类社会正义的实现。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指出的那样:“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0]而政府在制度供给和保证社会成员利益实现的过程中,是社会正义实现的最为重要的实体和最后的堡垒。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摩擦和冲突面前,政府要提供一整套协调和仲裁的制度与机制,从而实现分配的正义,这一点在卫生政策方面尤为突出。

3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公益化

公立医院改革目前的问题总的来看公益性淡化。回顾公立医院改革历程,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的原因主要起自“不给钱、给政策”的政策上。政府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差、“以药养医”等问题降低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再者,此前的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并没有让大多数人受到应有的保障,加剧了我国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不足。

当今世界,政府在医疗资源公平分配方面的作用力度日益强化。医疗卫生发展的国际趋势是:政府统筹协调效率和公平的力度逐渐加大,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日趋融合[11]。

我国此次新医改突出强调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明确了这次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所在和要达成的目的,是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医务人员服务宗旨,公立医院办院目标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整体体现,是公立医院价值所在,职责所系。

公益性是对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事业性质的界定。这次医改首先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共识。遵循公益性原则,医改方案强调“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把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是这次医改首次提出来的,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首先,它的提出基于把基本医疗服务看作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需求,更加注重公平、共享,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其次,作为公共产品,可以通过适宜技术、基本药物等有效措施,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对于社会来说还具有减少疾病“负外部性”的意义,防御疾病流行,保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东涛.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64-672.

[2] 卢传坚,谢秀丽. 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分析[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10):16-18.

[3] 刘典恩,郭健美,邵明远. 医改与政府责任的伦理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4(2):25-27.

[4] 顾菊香. 非营利性医院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考[J]. 中国卫生经济,2000, 9(10):34-36.

[5] 高丽敏. 对我国医疗经济改革的伦理学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 10(7):42-44.

[6] 姚和平. 以医改为契机推动医疗机构改革[J]. 中国卫生经济,2000,11(6):23-25.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 中国发展评论,2005,1(增刊):58.

[8] 高强. 在2008年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暨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健康报,2008-09-01.

[9] 李霞. 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与对策[J]. 人民论坛,2010,11(11):206-207.

[10]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范文6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和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紧密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各项工作任务,以“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管理、落实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等专项活动及工作为抓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确保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成本核算,控制医疗费用,提升运行效率,全面改善医院服务,切实改善百姓就医体验,让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切身感受到改革发展和加强管理带来的变化。

二、工作目标

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医院服务,全面系统推进优质医院创建工作,引导医院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做到“安全上更有保障,质量上更加可靠,成本上更为合理,效率上更加提高,服务上更为改善”,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改善医疗行业形象,提高患者满意度,努力缓解我市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三、范围与主题

(一)范围

全市各级各类非营利性医院(包括专科医院、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全部参加创建工作。

(二)主题

以病人为中心,保障安全,提升质量,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四、工作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创建工作要紧紧围绕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展开,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改革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方便群众就医。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创建工作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

(二)坚持找准抓手,全方位推进。创建工作要紧紧抓住“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医院复核评价与评审、落实医院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对口支援等专项活动和工作,全方位推进。

(三)坚持围绕改革,有重点创建。创建工作要根据今年省、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在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电子病历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

(四)坚持立足长远,确保可持续。创建工作要在改革体制机制、完善制度规范等方面多下功夫,促进医院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

五、主要内容

(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认真落实省卫生厅党组《关于在全省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卫党〔〕21号)各项要求,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创建优质医院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医院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性,在创建优质医院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和示范带头作用。

(二)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

认真落实《在全省卫生系统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窗口服务单位活动的实施方案》(卫医〔〕23号)和《关于在全市卫生系统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窗口服务单位活动的实施方案》(卫监〔〕7号)的各项要求,全面组织实施改善医疗服务六个方面30条具体措施,结合医院实际,想方设法改善医疗服务,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医疗服务改善带来的实惠。

(三)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认真落实《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方案(年)》(卫医〔〕14号)和《省护理事业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卫医〔〕13号)的各项要求,全面推进责任制整体护理,全面改善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安全、专业、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四)深入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等专项工作

认真落实省卫生厅和我局关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等专项工作各项要求,落实医疗质量安全各项核心制度,以专项工作促医疗质量明显提升,以核心制度落实促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患者安全。

(五)深入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

认真落实电子病历和HIS建设各项标准规范要求,高水平、高质量、高速度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使电子病历和HIS成为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提升效率、加强管理的现代化载体,全面提高医院工作水平。

(六)深入开展大型医院巡查和医院复核评价与评审工作

认真落实省卫生厅和我局关于大型医院巡查和医院复核评价与评审的总体部署。年内,完成对30%二级以上医院的巡查任务。根据《省医院复核评价与评审办法》的要求,完成周期内医院复核评价与评审工作。注重巡查和评价评审的质量和结果运用,以此促进医院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七)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和分工协作机制建设工作

认真落实省卫生厅关于对口支援各项工作要求,落实我市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建设的工作部署。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努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合作机制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分工、双向转诊、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

(八)深入开展医院成本核算和医疗费用控制工作

认真落实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建立医疗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落实省卫生厅关于医疗费用控制的相关措施要求,加强部门沟通协调,积极推进单病种付费和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努力实现年度医疗费用控制目标。

(九)深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工作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各项工作要求,推进东台市人民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和市口腔医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切实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努力完成各项改革目标任务。

六、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

研究制定优质医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我市创建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

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院根据我局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安排。

(二)自评自建

全市各医院对照本实施方案和卫生部相关标准要求,开展自评自建工作。

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辖区内各医院的创建工作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和指导。

(三)推荐遴选

市卫生局根据标准评选出2—3所“优质市级医院”和4—6所“优质县级医院”,在此基础上,推荐成绩突出的医院报省卫生厅参评“优质省级医院”。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要高度重视优质医院创建工作,将其作为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摆上议事日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抓落实,全面动员,全员参与。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局成立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医政处(名单见附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也要成立相关领导组织,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结合实际,努力创新创造

医院工作系统、复杂。各地各单位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创新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开展工作。既要全面完成本实施方案工作任务,又要在重点和难点工作上有所突破,特别要重视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改善医院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