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的管理范例

科研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的管理范文1

关键词:“放管服”;农业高校;科研经费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制度,为创新进一步“松绑”,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本文以农业类高校———新疆农业大学为例,分析和探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表1)

一、新疆农业大学基本情况

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大学,是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校、全国文明校园、首批自治区绿色大学。“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018项,其中主持马产业、民族特色谷物制品、荒漠植物群落等国家科技支撑、重点研发项目及课题近10项,到位经费近5亿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7项(其中,主持完成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项);登记科技成果36项,审定新品种20个,授权专利322项(发明专利80项),软件著作权260项,认定地方标准36项,审定棉花、梨、牧草、玉米新品种20个,育成新大豆27号,新甜玉17号,“雪香”梨,新农大棉1号、4号,实现了成果转化;累计发表各类科技论文4,693篇,其中高水平论文(SCI/SSCI/EI收录)520篇。

二、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收入逐年递增。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纵向科研经费,指来自各级政府指定的科研行政单位立项的课题,包括国家、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委)及地、州、市、县行业主管部门下达或批准资助的各类研究项目,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规划办、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自治区科技厅、社科规划办、农业农村厅、林业和草原局、教育厅、水利厅等单位;另一类是横向科研经费,指企事业单位、兄弟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政府采购招标等取得的各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合作项目类科研经费。近10年以来,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呈逐年增加态势,总经费达8.24亿元,2020年经费最高达1.1亿元,比2011年科研经费增加了近82%,近两年更是突破1亿元大关。随着科研经费体量的逐年增大,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逐渐多元化,为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为学校教师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是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题。(表2)

(二)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逐渐规范。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转变,依据国家、自治区有关科研经费“放管服”的政策规定和文件精神,努力把握政策机遇,用足政策资源和区域红利,结合学校实际,先后两次修订完善了《新疆农业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修订)》,赋予了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明确和完善了科研绩效支出发放流程与绩效评价方式,持续加大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的“放管服”力度,将横向项目绩效管理权由学校下放至学院,横向项目绩效比例提升至70%,更加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营造更为宽松、利于干事业的良好环境和科研氛围,持续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和科技推广动力。

三、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国家、自治区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政策和制度下发后,没有及时结合学校情况,修订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造成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效能滞后。并且对国家、自治区最新科研经费制度宣传、普及不到位,科研人员不了解最新经费管理制度,导致很多一线科研人员不了解最新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务报销制度,没有享受到国家“放管服”改革的红利;一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最新政策了解、解读不到位,没有切实解决科研经费“报销难、报销繁”等科研人员最关心的问题;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落实难”和“落地难”的问题,没有打通科研经费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二)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脱节。科研项目与科研项目经费是密切相关的,然而目前在高校中,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存在脱节现象。高校科研项目包含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一般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其他部门协助。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科研经费管理是核心所在,但科研管理部门作为职能部门更多关注项目的策划及立项工作,认为项目获批后的经费使用管理应由财务部门执行,与财务管理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易造成科研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脱节现象,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三)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机制差。由于学校管理体制问题,部分农业类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交互,并且从财物安全的角度考虑,财务数据和科研管理数据也要求相互独立,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较差,缺乏大数据共享平台。科研项目从科研管理部门申报通知开始,经过项目申报、项目立项、科研经费到账确认、科研经费建账立户、科研项目实施及项目经费使用、项目结项、审计、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科研项目的基础信息和科研经费相关信息,涵项目的立项信息、立项金额、预算明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费用支出明细、科研项目决算信息等,被学校不同的职能部门多次收集、反复使用,然而各个部门又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部门与部门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这就导致这些科研项目的基础信息和科研经费的有关信息需要科研人员在不同部门奔波,通常同样的一份材料需向好几个部门提供,易造成利用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各部门配合协调不畅,没有形成服务教师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机制差。

(四)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科研项目想要获得稳定开展,就必须做好资金预算工作,这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核心前提,对整个科研项目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高校科研人员对财务知识了解不够深入,预算编制时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项目组的经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照原预算支出,存在预算执行效率低、预算支出多次调整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等问题,给科研项目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科研系统和财务系统联动差,项目管理部门不能准确掌握科研经费使用和执行情况,很难准确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预算调剂,导致项目进行多次不必要的预算调剂。

(五)内部监管机制体制不完备。农业科研经费是农业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其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用于科研活动,要保证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及目标性。然而,从科研经费审计情况来看,目前有许多农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常见的是存在一些粗放式管理,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管,即使有确定的监管流程,也缺少有效的监管抓手,内部的监督机制也缺失,使很大一部分经费的支出缺乏可靠性和真实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控,经常出现项目未结题经费已经使用完,或项目已经结题但是未及时办理结账手续,也有一些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长期在学校挂账现象,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进而增加科研管理的成本。随之,更有一些项目主持人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给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和评价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提升对策

(一)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高校既是科研“放管服”政策落实的主体,也是科研改革政策的受益主体。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等各相关部门近年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规章制度及规范性文件,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各相关部委有关制度文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不断建立健全本校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不断规范本校科研经费管理。应把“放管服”文件的精神理解透彻、执行到位,要充分利用“放管服”相关制度杠杆,调动科研人员创造积极性,要不断探索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的创新奖励、激励机制,改进绩效分配制度,实现最大化的激励效果。同时,在绩效奖励方面也要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贡献度,从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管理部门在制定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时,应与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和审计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并充分征求意见和建议,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及可操作性,充分发挥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和审计处主观能动性,为科研经费管理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国家“放管服”改革的好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二)建立科研管理责任清单。学校制定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中,应明确二级学院、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各相关职能处室、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并明确各职能部门权责边界,通过协调科学技术处、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审计处、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二级学院等部门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合理划分各职能部门责任,理清任务清单,强化各自主体责任。

(三)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相对完善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构建信息共享的管理平台,打通财务核算-科研经费管理之间的信息共享通道,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和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最多跑一次”,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让“数据多跑路,科研人员少跑腿”,最大限度帮助科研人员享受政策红利,给科研人员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现代化、科技化管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科研工作的繁文缛节,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学术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服务效能,不断适应新时期各类项目管理及科研工作发展的新需求。

(四)科学编制预算。科学、严谨的经费预算机制可以让整个经费使用过程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提升预算环节的精细化程度。科研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开始之前,就需重点关注预算编制问题,与科研人员一同开展预算工作,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及时召开培训会和政策宣传会,指导科研人员了解预算编制原则,以合理编制预算。根据主管部门和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按照“勤俭节约、专款专用”的原则,科学编制经费预算,据实列支各项费用,同时履行预算调整、审批手续及报账流程,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合规。

(五)完善监督机制,严格规范科研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创新监督方式,强化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逐步构建完善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加强科研项目中期、后期的过程监管,推行信息公开制度,联合财务处、审计处等职能部门动态监管科研经费使用,并实时预警提示。制定负面清单,明确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禁止行为,针对科研人员在开展项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挪用、套取科研经费等行为,通过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完善科研人员失信黑名单制度,对情节严重的失信行为,依规依纪依法进行追责问责,严格规范科研行为。综上所述,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模式,不断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能力,逐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质量是切合“放管服”理念的必要举措。只有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才能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合理、合规,进而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有序、稳定开展,保证科研经费能够真正发挥实际价值和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国飞.浅议“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19.168(01).

[2]张俊芳,沈国辉.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高效使用与有效监管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21.472(14).

[3]袁璨.科研放管服的政策解读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要点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21.36(01).

科研经费的管理范文2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内部控制是各个组织和经济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构建的相互制约的职责分工制度和业务组织形式。从根本上讲,内部控制的出现源于经济管理的实际需要,且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目的在于优化经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内部控制视域下的高校科研经费同样如此,旨在通过高校对科研经费的自我管理,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的价值最大化。

一、内部控制视域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提出了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具体政策,即优化服务、放管结合、简政放权,形成了更为灵活、健康的科研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催生了重大科研成果落地见效。在此背景下,基于内部控制视域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具有以下重要价值:一是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予以规范,提升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率和使用效益;二是对科研经费的财务风险有效防范,规避徇私舞弊问题的出现;三是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激情与动力,提升科研工作的整体质量与综合效益;四是有助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升,确保科研目标的更好更快实现;五是有益于高校科研经费内控管理的强化,促进高校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内部控制视域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认识薄弱

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性要素,要实现内部控制的预期目标,需依赖于系统的实际运作环境。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存在项目级的内部控制缺乏、院系级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等问题,与其内部控制认知不到位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科研人员缺乏正确的科研经费认知。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采用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均以宽松模式为主,激励效果和绩效考评体现明显不足,甚至导致大多数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就是“公款”,并未意识到大部分科研经费都是需要竞争获得,从而造成内控制度难以高质量、高效率执行[1]。二是高校科研助理人员不够专业。由于科研人员的多数精力与时间都投入到了科研项目中,而对于科研项目相关的资产、财务等工作,通常都是由助理人员负责办理,但由于这些人员并非是“科班”出身,致使其难以达到专业化的经费管理要求。三是院系级缺乏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当前,部分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管理采用的是“项目负责人制”模式,科研人员对于经费拥有充分的支配权,但院系管理科研经费的权利却被大大弱化。

(二)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流程效率低

高校科研项目活动并非是独立运转的存在,而是与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之间有着密切往来。随着我国对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不断强化,各单位或机构的业务管理部门对于本部门的业务流程、制度建设等予以高度重视,但由于在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缺乏宏观考量,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体制机制建设存在控制管理重复或冗杂的现象。例如,在经费支出、项目立项、绩效考评、结题验收等多个环节重复性提交资料,且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跑腿”;在经费的具体使用环节存在控制过严、管理过死、流程繁琐等一系列问题,消耗了科研人员的时间与精力[2];另外,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特征,导致部分办事流程难以在内部控制管理中予以体现,造成业务管理部门相互间的业务衔接不够流畅,且常常因此出现办事难、经费使用太费劲等状况。

(三)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监督效力低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离不开内部监督环节的组成与支撑。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监督管理还存在缺失:内部监督的制度建设不完善,监督机构与职责权限不够清晰明确,尚未与内部控制的实施相脱离,且仍以常规性监督为主,在科研经费的绩效评定、业务流程等方面未建立专项的监督体系;高校科研项目数量大、种类多、金额高,但相应的科研经费内审人员却明显不足,导致科研经费的内部管理缺乏实质性的效力;实时跟进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与评价机制未确立,因而审计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监督成效不明显,造成科研经费风险加大;同时,仍以传统的手工审计模式为主,一方面使得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难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导致审计方法无法满足科研经费快速攀升的实际管理需求。

三、内部控制视域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意识

对于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高校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和正确认知,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一是构建完善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制定由学校、院系、项目负责人三方共同负责的三级化管理体系,增强高校的法人责任,真正承担起规范科研经费管理与服务科研人员的义务。二是高校科研经费相关职能部门需要树立“为科研打开绿色通道”的服务意识。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最大程度挖掘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科研力,做到“放、管、服”有机结合,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对于相互交叉的职能与权责也要予以明确[3]。三是强化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积极利用高效宣传栏、报刊、网站、广播站等媒介,加大科研活动相关内容的宣讲力度,深化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活动的理解与认知,促使其能够规范化使用科研经费,并帮助科研人员树立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从而实现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持续优化。

(二)提高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流程的效率性

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要保证相关流程的高效率运作,一是高校科研经费相关业务部门在设计业务流程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考虑院校的科研经费整体控制情况,切实做到统筹规划,不仅要简化手续提升效率,而且要强化与相关业务部门的衔接力度,避免重复性的控制,保障整个流程的便捷与畅通,将非必要控制进行剔除,促使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流程规范化、简单化与高效化。二是建立完整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流程。如,支付审核环节、资产和材料采购环节、差旅费用报销环节等控制流程,既要做到适度把关,又要不留空白区域,确保控制流程全覆盖,切实将高校科研经费纳入到内部控制范畴。三是积极搭建科研经费信息管理平台。为确保高校科研活动紧跟时展步伐,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设置相应的管理平台十分必要。其中,在科研经费信息管理平台上,要包含科研项目的立项流程、执行流程、使用流程以及结项流程等多项子模块,且在科研项目共享系统中要对科研经费的前期预算情况、中期费用支出情况、后期经费审计情况等予以列示,促使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流程的精准化、透明化、公开化与现代化。

(三)增强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监督效力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健全科研经费的绩效考评机制。紧紧围绕“教师为本”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出以提升考评、质量考评为主,奖惩考评、数量考评为辅的激励性考评模式。高校科研人员的具体考评,不但要对科研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和结题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而且还要对科研项目的产出匹配和经费投入予以足够重视,从而推动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使用。对于考评成绩优秀的科研人员,高校可以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与鼓励。采用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不单单能够推动科研工作的有序推进,而且可以优化科研生态[4]。另一方面要制定全方位覆盖的审计监督机制。创建专业的科研经费审计监督队伍,促使审计监督的职能范围能够全覆盖,推动工作程序的规范化,提升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同时,高校还可以从社会上聘请高级审计监督人才,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另外,审计监督工作还要紧密配合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构建相互衔接、反映与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尤其是对于审计监管盲区,要给予最快速的改进与优化,确保高校科研经费能够管的好、用的好。

四、结语

科研经费的管理范文3

当前情况下,国内各个高校对科研经费都运用课题制进行管理,相关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全程对科研的立项和科研项目的验收、组织经费的使用等进行管理。但是某些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只是一味的提交科研项目,但是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没有引起高度的关注,某些高校没有很好的执行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甚至某些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严重的缺乏相关的监管手段。基于此,在开展高校科研工作时,或多或少的会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某些高校为了增强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基于报销制度的欠缺,有的科研工作人员并没有科学合理的使用及其有限的科研经费,有时将自己的开支收据借科研的名义进行报销。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应该采取的措施

1.在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注重其效益

高校科研经费的提供者关注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也是判断科研工作人员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部分高校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不到位,监管力度也不大,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没有效益,严重的浪费了科研经费。鉴于此,就应该强化效益审计,对高校科研经费的运转状况、进行科研活动的效益性要进行一定的评价以及检查,保障科研经费科学合理的使用。另外,科研项目在立项时,重点关注其是否科学、合理以及适用,是否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以及评估等。在科研项目结题时,是否依照相关的规定申办项目结题手续、结账手续,再者科研项目的成果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

2.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进行审计

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要加强管理,那么高校就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着手,尽力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突出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完善。面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就要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实行责任制,同时明确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相关的财务人员运用科研经费的权限。除此之外,在高校建立全额成本核算制度,通过对搞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而且有利于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权限。

3.对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和使用状况进行审计

首先对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进行管理,不仅保障科研工作按原定的计划进行,而且能有效的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良好的控制,财务预算对其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其次是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收入进行管理,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是运用各种手段取得的,但是不管运用何种手段,都会作为学校的收入;因此在平时对高校各科研经费的收入状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财务部门要对各科研经费进行统一管理。最后是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管理,高校对科研项目的开支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检查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按照科研项目合同规定或者是科研项目管理方式,并且严格控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标准。

三、结束语

科研经费的管理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科研经费全周期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路径,提高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方法:在科研管理系统中设置经费管理模块,分别从经费的预算、收支和决算管理等路径着手,配置相应的信息化功能,并和财务、资产、审计、监察等系统进行数据对接。结果:科研经费全周期的实时信息化管理能明显优化预算编制流程、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完善预算审核调整、加强经费支出的审核监管等环节管理。结论:科研经费全周期信息化实施路径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科研经费管理难题的信息化方案。

关键词:科研管理;预算;数据对接;信息化

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仅实现经费管理的信息化会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科研管理系统中功能完整的经费管理模块,并和财务、资产、审计、监察等系统进行数据对接是实现科研经费全周期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1基于科研管理系统的经费管理模块

科研管理系统以项目全过程管理为核心分五大管理模块,包括系统用户、申报评审、过程管理、系统应用和系统管理,以此实现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拨款、支出、执行、中检、验收、审计、结转、奖励和转化的全过程管理。其中,过程管理是项目申报获得批准后的执行模块,分项目管理、事项管理、经费管理和成果管理四部分,其数据环环相扣、互联互通密不可分。经费管理功能模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能明显优化经费预算编制流程,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完善预算审核调整,加强经费支出的审核监管等环节管理,是科研项目得以具体实施和深入执行的财务保障工具,伴随研究进行的全过程,经费管理全周期信息化得以精确而完整的实现(图1)。

2经费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功能路径

2.1设置预算科目参数系统预算科目参数可分四级设置,一级科目为不可变参数即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二级科目以不可变参数为主,但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经费不同来源增加。比如,直接经费下的二级科目不可变参数有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医疗机构的药物临床试验费等则可作为二级预算科目的可变参数进行设置;三级科目的设置则更为灵活,主要根据科研项目实施和执行的具体需求进行设置,可增可减。比如,设备费下的三级科目有购置费、试制费、改造费、租赁费和维修费等。四级科目的设置则更为接近科研单位科研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比如,三级预算科目交通费下的四级科目可设置飞机票、动车票、高铁票、船票、出租车票、长途车票、地铁票和市内公交车票等。

2.2编撰预算规范说明预算科目设置后,系统对每一参数在不同项目类别中的编制规范给出说明提示。如,劳务费科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1],劳务费是指支付给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和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的劳务费用,以及项目聘用人员的社会保险补助费用;上海市科委规定[2],劳务费是指支付给项目(课题)组成员、因科研项目(课题)需要引进的人才以及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这两者开支范围和标准也不尽相同。申报人员在线编制劳务费预算时,系统会根据项目类别自动提示不同的劳务费预算规范说明。

2.3形成个性化项目预算表预算科目及其规范说明的设置为系统开放项目申报端口,形成个性化项目预算编制表奠定了基础。设置项目预算表时,管理端可根据项目标书模板对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下的二级科目进行选择,系统由此形成个性化的某一项目标书的预算编制表,以适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各省市科委等不同类别项目对预算科目的不同管理要求。

2.4项目预算的编制审核项目申报时,申请人员结合项目研究特点,根据不同类别项目对预算科目的要求和解释,充分利用和参照系统的预算规范说明,填写预算金额和分类明细,并列出测算依据及其说明。预算表通过系统提交,科技和财务管理部门分别进行在线审核,按照不同项目分类管理。同时,申报人随时通过系统查看审核状态和反馈意见,并可反复修改。

2.5提交合同批准预算项目获主管部门批准后,项目负责人在系统中修改原项目任务书,使其与主管部门批准的纸质版本完全一致,其中包含了对项目预算表的修改。科技或财务部门会对修改后的预算表进行再次审核处理。如果上级部门批准的预算表与系统中的预算表有差异,则需通过系统退回项目负责人修改,直至与批准的预算表完全一致。

2.6经费预算变更管理鉴于科研活动的自身规律及其不确定性,项目负责人会向管理部门提出调整预算的请求。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直接费用中除设备费外的多数科目预算可以自主调剂。间接经费则严格按预算执行,不得调整。系统自动识别经费预算变更要求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并予以提示。允许调整的预算科目按相应权限由管理人员在系统中直接审核后批准。

3收支管理信息化的功能路径

3.1到款入账经费到款由财务人员根据银行来款凭证或科技处呈批报告,在科研管理系统中导入或逐笔分期分类录入。系统会记录同一项目每期经费的到款时间、入账时间和经费来源渠道,并与唯一的财务编号对应。财务编号是重要的会计核算识别号,执行预算时通过财务编号来区分不同的科研经费是保证减少差错的必要手段。

3.2提取项目间接经费经费到账入款后,系统根据各项目预算表中的额度提取间接经费,由项目依托单位统一管理统筹使用,不留在项目的经费中。系统分别形成项目依托单位管理经费和绩效经费收支管理的两个子系统,详细记录间接经费的收支明细和余额,并具查询统计功能,科技和财务等管理部门对间接经费的管理将更为科学、规范和高效,也便于会计核算和审计,控制间接经费管理和使用风险。

3.3事项审批报销审核项目负责人通过账号、密码登录科研管理系统,根据批准的任务书执行预算实施研究项目,并向科技处提出与之相关的科研事项审批。其中,利用科研经费采购设备和材料的审批数据还与单位资产管理系统对接。实际支出经费时,项目负责人通过报销申报端口根据项目类别、经费归属选择支出经费所对应的预算科目,填写经费用途及报销金额,系统自动显示该科目下的经费余额和经费预算依据说明,避免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相符,发票和相关附件等报销和审计凭证通过扫描仪或手机等获取数字图像上传至系统。若申请未被审核通过,项目负责人也可通过系统及时了解原因,并根据审核的反馈意见修改重新提交经费报销审核申请。

3.4经费明细余额查询每笔科研经费经审批同意后,数据会自动显示在经费明细列表中,列表的主要字段包括支出日期、支出金额、会计摘要、用途说明、经费归属等。同时,科技和管理人员能够实时跟踪各类科研经费的拨款金额、使用金额和可用余额,能在项目执行、中检、验收、审计和成果转化的过程管理中提醒项目负责人,这样既能遏制预算超额使用,又能避免临近项目结题突击使用经费等情况的发生。

4经费决算结转管理信息化的功能路径

4.1科研经费决算审计

根据经费支出的实际明细,系统自动生成项目决算表,这种创新的信息化财务决算服务能让科研人员更潜心于科学研究。对审计部门而言,系统也提供了各管理环节的数据共享,有效解决各方管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如负责人的经费支出与项目进度是否相符,财务部门对经费预算编制控制是否合理,科技部门对经费资金进度的跟踪是否到位,结余经费是否合理等,由此形成一个闭环审计监管工具。甚至可以将审计部门的工作前置,对有充分理由怀疑的关联交易、虚假经济事项及大额支付等,可先由审计部门介入审计,确保科研经费合理使用。

4.2经费结转项目终止

在项目启动时就对项目结题验收后结余经费的结转时间、结余用途等做出约定,自动提醒项目负责人结题验收后到管理部门办理结转手续,期间该项目在系统中的经费支出功能会被自动关闭。同时,系统自动形成依托单位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子系统,全程记录结余经费的收支明细和余额。

5小结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加快,政府对科学研究投入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日益增长且来源更趋多样化,预算管理的复杂性显著增加,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凸显[3-4]。基于科研管理系统的科研经费全周期信息化方案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上述各种复杂问题的管理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真正实现科研经费全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作者:王伟民 孟晓凡

医院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篇2

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是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坚实力量。目前笔者医院有立项的科研项目多达500个且时间跨度长;科研项目分类将近20种。例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人才等等。科研经费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来自财政性的专项拨款;二是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横向拨款;三是医院自筹的配套经费。以往单纯靠财务软件以及手工科研经费本管理科研经费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医院对科研经费的综合管理,因此2014年笔者医院引入了科研管理系统,并于2015年正式使用。科研管理系统不仅为科研相关人员提供极大便利,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更加透明、高效、科学,而且提高了笔者医院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

1科研系统优化科研经费的报销流程

在未使用科研系统填写科研报销单的时候,一方面科研人员并不严格按照原定的预算科目使用科研经费,而且也不知道该如何填写报销单,不仅金额容易填错,而且大小写也不规范。科研人员经常因为报销问题来回跑财务部,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以及传递不及时等原因,财务人员无法通过科研项目的原始预算,审核科研经费的报销内容是否符合预算要求,因而容易造成实际经费支出与预算科目有出入,为科研项目决算验收工作带来困扰。在使用科研系统后,笔者医院提高了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的科学性、透明性,提高了科研经费工作的灵活性和管理效率,使科研经费管理不再处于被动式的管理状态。对于科研人员而言,首先可以随时登陆科研系统查看自己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其次可以严格按照预算科目报销科研经费;最后科研报销单不用再手工填写,可以自动生成,科研人员只需要打印即可。科研系统将科研人员从繁冗的报销手续中解脱出来,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并且科研系统提高了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一是由于科研系统引入的预算管理功能,因此可以通过预算科目审核每笔科研经费的报销内容是否符合规定;二是科研信息数据通过接口,实现科研系统和财务系统互相导入,保证两个系统数据的一致性,解决了以前用科研经费本手工登记明细账和财务记账明细账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达到了信息公开、透明、共享的目的。第一,科研人员在科研系统填写立项信息、项目预算等相关内容提交科教科审核,审核通过后,通知财务人员下达到账经费。财务人员按照不同的到账来源,分别填写相关到账信息。第二,发生科研经费支出时,科研人员在经费支出模块首先选择报销类别(专项、横向、配套),再根据预算科目的可支出金额填写报销金额,具体内容还可以在备注栏注明,然后提交科教部门审核。当科研人员遇到实际报销和原始预算有出入的时候,也会及时提交科教部门调整预算的报告,再进行报销,规范了科研经费的使用。第三,科教科审核通过以后,科研人员打印科研报销单,再提交相关人员签字,最后凭审核签字无误的相关原始凭证至财务部审核,并予以报销。财务人员通过科研系统审核通过后,相关信息数据由科研系统接口传输给财务做账软件,并生成相应凭证;凭证生成后的第二天,再由财务做账软件接口将前一天所有相关科研凭证信息回传给科研系统,以保证每一条科研经费信息完整性和有效性。

2科研系统提供多样的科研经费查询方案

未使用科研系统前,不论是科研人员还是财务人员,想要查询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都比较繁琐,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一是科研人员手工登记的科研经费管理本经常会出现少登、漏登现象,而且登记的内容也不完整。科研人员无法通过科研经费管理本,真正了解自己科研经费使用的情况,对于未报销部分的科研经费,也不知该如何合理分配使用;二是财务人员是从财务做账角度出发,科研经费内容也是根据会计制度要求列支相应的会计科目,与科研经费的预算科目并不一致。每当科研人员要查询课题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财务人员需要先将财务数据从财务软件中分年度导出至EXCEL表中。财务数据中的科研经费明细,如果有部分不明确的信息,还要去档案室翻查原始会计凭证,来确定具体报销内容金额,再将所有数据按照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目重新整合,才能获取科研经费真正的执行情况,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在使用科研管理系统后,软件为医院提供了多样的查询方案,不仅满足了不同人员对于科研经费管理的需求,而且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医院对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2.1科研项目查询灵活方便

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立项信息中任意字段,例如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来源、财务账号、所属科室等等作为查询条件,单独或者组合条件进行查询,并且可以导出到EXCEL表中,满足日常科研管理和汇总科研经费的需要。

2.2科研经费管理透明、科学

每个科研项目都有立项信息、项目成员、预算结余、衍生成果、到账经费、经费支出这六大模块,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透明、更加科学。不仅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经费使用情况一目了然,而且在预算结余模块可以自动生成预算执行情况,有助于科研人员对自己科研经费使用进度和执行率做到心中有数;有助于科研人员合理安排科研经费的使用进度;有助于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时,不需要再手工计算填表,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缩短了验收工作的时间,加快了结题验收的进程。

2.3提供多样化的科研经费报表

科研系统可以根据医院管理的需要产生各类个性化的科研经费报表。在目前已有的报表中,对于财务工作最有帮助的就是项目经费汇总表和支出明细汇总表:一是在项目经费汇总表中,可以显示各课题在不同时间段的收支汇总情况,有利于财务人员及时了解各课题科研经费使用进展,尤其是财政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便于财务人员督促科研人员及时使用财政专项经费,提高财政资金的执行率;二是在支出明细汇总表中,每条数据都是根据财务软件中所涉及科研经费的记账凭证,通过数据接口传入科研系统的,包扣财务支出时间、凭证号、内容、金额、预算科目、项目名称等等,这为将来科研项目结题审计时提供了方便,只要输入财务编号就可以直接生成项目经费支出明细表,而且数据准确可信,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科研系统有待改进的地方

科研软件系统在这几年的运用中,虽然为科研人员提供不少便利,简化了报销流程,缩短了报销时间,提高了医院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但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1打破网络局限性

目前科研软件系统只能在内网中使用,存在地方局限性,建议可以在外网中使用,尤其是做成手机APP的模式,会更进一步提高科研软件的使用效率,成为科研人员的好帮手,让科研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询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报销进度等等,提高科研经费的执行情况。

3.2实现网上签字功能

目前在报销环节最困扰科研人员之一的问题就是找领导签字。科研人员会经常找不到领导签字,无法报销科研经费,耽误课题研究的进度。如果能开放网上签字功能,尤其是在两院区时代,可以大大压缩报销时间,并且减少了科研人员因为签字问题来回奔波的苦恼。

3.3加强对电子发票的管理功能

自国家推出增值税电子发票以后,在监管上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并且加大了财务工作的困难:一是由于电子发票可以多次重复打印,也不需要额外再加盖红印章,这就很容易发生科研人员重复报销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在科研软件中建立电子发票的数据库,在报销界面增加输入电子发票号码字段要求。科研人员在报销电子发票时,需要准确地录入12位发票代码及8位发票号码,此时系统会自动查重,一旦发现重号,就会提示并且不予保存,这样就能很好地起到防范电子发票重复报销的风险;二是电子发票存在被修改的风险。如果要保证电子发票的真实性,最好的方法就是科研系统与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对接,科研人员对每张需要报销的电子发票,都扫描二维码,系统自动识别发票的真伪性。

3.4实现自动计算差旅补贴功能

根据《浙江省机关工作人员差旅费管理规定》的最新通知,细化了各种差旅费报销情况。科研人员在报销差旅费时,经常会遇到不会填写差旅报销单,不知道差旅补贴该如何计算的问题。因此可以在科研系统增加一个差旅费报销界面,科研人员只要输入往返地点、使用的交通工具、出差人员等相关信息,系统就会根据差旅费管理的规定,自动计算差旅费补贴。这样操作不仅提高了科研差旅费报销的准确性,而且简化了科研报销的流程,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3.5增加科研经费报销的灵活性

在科研经费管理条例中,对部分预算科目是允许相互调剂使用,部分预算科目允许上浮或下调相关比例。但在实际报销环节,如果科研人员需要调剂使用相关额度,还要提交科教科申请,才能修改预算金额。如果科研系统在预算科目中制定相关规则,实现相关预算科目的自动调节,就可以增加科研经费的灵活性,方便科研人员填写报销单。

4结束语

在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越来越严格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一个动态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网络化科研管理平台势在必行。笔者医院在科研系统运行4年多的时间里,通过不断完善科研管理系统各方面的功能和完善科研业务流程,不仅进一步提升了笔者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也由事后控制转为事中控制,由被动式管理变为主动式管理,实现了医院对科研项目的全面管控,达到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一体化共融,使医院科研管理水平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艾萍 单位:浙江医院

医院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篇3

科研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1]。近年来,医院课题项目数以及获资助经费额度快速增长,但是医院科研管理却不能同步提升[2]。如何改进科研管理方式、提高医院整体科研水平成为医院科研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3]。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中的重要内容[4]。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管理科研经费,可以更好地为医院科研人员服务,既提高其工作效率,又促进其科研积极性,从而提升医院整体科研实力[5]。作者以杭州市某医院为例,分析医院既往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不足,探讨某平台优化对医院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

1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医院构建了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与最初的人工核算相比,更加便捷、准确、省时、省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1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之间缺乏关联

为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涉及到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多个部门各自构建了一套系统。如科教科试剂、耗材、设备采购系统,总务科试剂耗材出入库系统,设备科仪器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科科研经费报销系统等。多个系统间缺乏关联,经费每次发生变动,科研人员或管理人员需在多个系统填写变动原因、变动金额等,否则各系统间信息无法同步更新。例如根据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材料费不够,在保持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设备费、差旅费、劳务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合作协作研究与交流费等可调配至材料费。课题负责人向科教科提出申请,科教科审核通过后,在其管理系统进行金额调整,但是财务科的科研经费系统里不会自动更新,财务科必须在收到科教科的通知后,人为进行调整。又如科研用试剂耗材采购,首先科研人员需从试剂耗材采购系统采购;采购完成后,科研人员需要进入总务科的管理系统进行试剂耗材名称、数量、单价、金额等信息登记以及进入财务科系统进行报销单填写。因此,既往多个系统的状态,一方面需要科研人员在多个系统操作,增加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以及科研经费使用的复杂性;另一方面,需要管理人员在各系统间互相沟通,及时更新信息,也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1.2科研经费使用流程繁琐

1.2.1科研用试剂、耗材、设备采购与报销流程。首先,科研人员登录科研用试剂、耗材、设备采购系统,填写订购单,课题负责人确认。随后,科教科人员登录科研用试剂、耗材、设备采购系统,根据项目合同书,对所购试剂、耗材、设备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通知经销商送货,经销商送至总务科。总务科通知科研人员到货后,由科研人员登录总务科管理系统登记试剂、耗材或设备信息。总务科根据到货的试剂、耗材或设备,进行核对,并办理入库手续。科研人员填写领用单,总务科为其办理出库手续。报销时,科研人员在财务科管理系统填写报销单。报销单生成并打印后,附上报销发票、发票验证证明、总务科出库单或其他凭证。科教科、财务科对报销单进行审核,再由科研人员找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医院财务总监、院长进行审核签字。所有审核完成后,科研人员将报销单及其凭证交给财务科,出纳根据报销单支付。1.2.2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差旅费、会议费等经费使用流程。这些经费的使用比试剂、耗材、设备采购与报销流程简单,无采购环节以及总务科出入库环节,其他步骤同试剂、耗材、设备经费使用流程。可见,既往的医院科研经费使用流程涉及到多个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以及多科室、多领导审批,而且各领导不能越级先审,科研人员通常需要多次往返各办公室,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2优化后某平台在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

2.1某平台优化内容

2.1.1多个管理系统整合。根据多个部门(如科教科、总务科、设备科、财务科)管理科研经费的具体需求,将现有的多个科研经费管理系统(试剂、耗材、设备采购系统,试剂耗材出入库系统,仪器设备管理系统,报销系统)整合成一个系统。经费发生变动,科研人员只需填写一次,各管理科室相关模块内容自动更新。2.1.2发票验证。某平台建立与国家税务总局全国发票查验平台链接,经费报销者将发票进行真伪验证,某平台系统保存通过验证的发票信息,经费报销时只能选择通过查验的发票。2.1.3线上逐级审批。科研经费使用者在某平台上填写执行单,并通过附件上传发票、凭证等以后,通过该平台的协同办公功能,自动提交,完成逐级审批。如果在审批过程中有疑问,在审批意见栏附有报销发起人的电话,通过系统,直接发起电话,方便联系。

2.2某优化平台上医院科研经费使用流程

因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会议费等使用流程只需执行试剂、耗材、设备流程的一部分。以医院科研用试剂、耗材、设备采购及报销为例,介绍某优化平台上的科研经费使用流程。2.2.1科研用试剂耗材采购。科研人员登录某优化平台上的科研用试剂、耗材、设备采购平台,按医院相关规定采购,并将采购信息填入平台,生成采购单,并提交。采购提交后,系统自动转给课题负责人确认。课题负责人提交后,该平台系统将采购申请转给科教科,科教科收到采购申请后,对照课题标书进行审核。科教科审核通过后,经销商收到订单,进行配送。另一方面,该平台系统将订单信息发送给总务科。2.2.2总务科验收。经销商送货至总务科,总务科根据某平台的采购信息进行核对,核对后将核对结果提交给科研人员,并发出消息,提醒领用。2.2.3试剂耗材领用。科研人员在某平台上点击领用,总务科确认后,生成出库单。2.2.4财务科报销单形成。出库完成后,某平台自动生成报销单,提醒科研人员在平台上验证发票以及选择通过验证的发票进行报销,并通过附件上传发票以及其他凭证的图片。2.2.5财务科审核。财务科对报销单审核后,提交至下一级审核。2.2.6线上逐级审批。财务科审核通过后,某平台逐级递交报销单至分管科研副院长、财务总监以及院长进行审批。2.2.7纸质材料提交。所有审批完成后,系统将报销单转回至财务科出纳,同时提醒课题负责人将纸质发票和其他凭证提交至财务科。2.2.8流程结束。财务科出纳完成支付,报销结束,最后归档。2.3某优化平台应用于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优点2.3.1简化科研经费使用流程。以往医院科研经费使用流程需要逐一在各个部门的管理系统上填写,某优化平台将多个部门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整合,科研人员只需填写一次经费使用信息,该系统将该信息逐级传递给多个管理部门。因此,某优化平台通过简化流程,减少科研人员花费在经费使用上的时间。2.3.2协同办公、提高效率。所有流程均在某优化平台上完成。在完成上一级审批后,平台将工作消息发送至下一级,无需科研人员多次往返于各办公室,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3.3实现无纸化办公。某优化平台的无纸化办公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及表格印刷费用。

3结论

医院既往的医院科研经费使用流程涉及到多个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以及多科室、多领导审批,具有各管理系统彼此独立、信息不能联通等缺点。另外,科研经费使用和审批流程繁琐、科研人员需往返于各管理部门获取审批,花费科研人员大量时间等。2017年,“最多跑一次”作为浙江省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被首次提出[6]。为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的号召,同时也提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科研发展,医院率先通过某优化平台,整合多个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简化流程。从采购、报销到审批,全程在优化平台线上完成,借助协同办公功能,有效克服了既往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不足,实现了科研经费使用“最多跑一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颜,戴姣,董杉,等.加强研究型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6):183-184.

[2]王程荣,张玥,张迎媛,等.医院科研用试剂耗材采购与管理的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8,31(2):154-157.

[3]周健,沈佚葳,李琦,等.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医务人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39(6):908-911.

[4]彭博识,郝佳彤,李鹍,等.我院构建现代医院科研管理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6):71-72.

[5]郭雪.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7,30(5):338-341.

科研经费的管理范文5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会计核算

科研经费,是指科研小组或科研单位从财务部门或财务部门以外的单位或者主体取得资金。它有着指定的科研项目用途,科研项目完成后需要报送项目基金用途决算,使用书面报告进行资金流量汇报的一种专项资金。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我国科研项目的专项资金管理普遍有些混乱,没有相对的支出制度和结余制度,对其加以约束。特别是支出没有规定的报销范围和具体的报销标准,导致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普遍过低,部分科研经费并没有真正用到科研工作上去。科研小组负责人与学校财务处缺少有效的沟通,财务处也很少真正参与后期科研项目小组的科研经费管理,没有一份科学的预算情况分析系统、科研项目的内部审计系统,以及后期的会计核算系统。导致科研团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有一些随意性,有些开支甚至不能正确匹配科研项目,使得科研经费账目混乱不堪。科研项目完成了,但是科研经费的报表却没有完成,所以对科研经费进行查证时,混乱的账目就容易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给了那些有不良企图的人钻管理制度的空子,从而套取国家的财政专项资金,以权谋私致使国家财政蒙受巨大损失,一些真正需要科研资金的科研团队却没有得到帮助。因此,综合来看建设严格、科学、系统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在科研经费的支出过程中具体情况如下:

(一)科研项目经费支出随意,经费下拨到高校时,高校扣去基本留成经费后,其余款项就交由科研项目小组自由支配了,当中因为缺少财务处的监督,造成了某些科研人员只要是和科研项目有关的活动就随意支出,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混合在一起,给后期科研经费的全成本会计核算增加了难度。

(二)科研项目经费报销出现一些违规现象。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大多实行项目组负责制,项目负责人有权对科研经费进行支配,部分项目负责人自行审批,使大量不合规范的发票和不在科研项目的开支都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尤其是“其他”项目支出比例不清不楚,支出比例过大,致使财务将官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查证和监督无处下手。科研项目完成后不及时对科研经费进行结算,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结算工作。

(三)科研资资金的浪费和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科研工程的重视,高校经费大幅度上涨,有的导师将从社会争取到的科研项目资金挂靠在学校账目外,避开科研单位对这部分资金的管理和利用,并将这个账户内的科研经费以各种名义转出,甚至据为己有。在科研设备上,除了每个高校科研团队“专用设备”的采购,还出现各课题组存在着重复采购科研设备的问题,使得高校的固有资产和设备没有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造成了科研经费不必要的浪费。

二、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及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完善惩戒制度和管理方式

高校要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经费管理制度,并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切实推广下去,严格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来做,使科研经费的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有章可循,同时,高校财务监管部门应当完善监管体系,充分指导科研经费的使用和支出,对违规使用的单位和人员绝不姑息。科研课题小组要结合本课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经费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可以以国家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主体,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加强各个部门的沟通

规范科研经费预算,为了规范和约束科研项目的财政支出,科研项目在进行立项时,高校财务处要对科研项目负责人和本课题专业人员进行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对科研资金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预估。财务处要加强后期对科研工程的帮助和监督,安排专门的人员对科研经费进行系统的跟踪服务,协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好的投入到项目研究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任务的进展。

(三)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结余管理和会计核算

目前,部分科研单位虽然加强了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但是却忽略了对科研项目结束后的结余管理和会计核算,部分科研项目存在着项目完结但是科研经费没有结余的情况,影响了后期对科研经费的会计结算工作。对此我们可以鼓励高校将科研经费结余主动上交,作为该科研单位的下个项目的启动资金,利用结余资金进行自主科研项目的研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四)会计核算信息化

高校可以利用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对会计核算进行优化和改进,确保每一笔的科研经费都有源可溯,及时了解到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和项目经费的结余情况。并进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加大相关部门的监管制度,对从中想投机取巧者严惩不贷,从而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

三、结语

科研经费的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对策

自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科技投入日益增加,科技事业发展空前绝后。高校是开展科学创新工作与学术研究的主战场,大量科研经费投入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后勤保障支持,呈现出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使用时间跨度长等特点,但与此同时,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因此,为了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使科研经费能够真正为科研做贡献,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内审机构的作用,减少审计风险发生,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已成为当前内部审计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围绕科研经费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学校资源,是否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效益。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开展学术研究的两个主要阵地,如何将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对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至关重要,开展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大势所趋。当前,面对着高校科研经费数量和规模如“井喷式”增长的实际,监督管理却滞后乏力,不可避免导致高校科研经费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内部审计,促进制度健全和有效执行,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在目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加强高校的职能部门强化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科研管理部门在内审部门及内控制度联合约束下,会逐步开始从长远利益考虑关注科研经费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漏洞,切实保证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监控。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部门机构管理不完善

高校的审计部门无论在机构设置还是在人员配置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的出现了与其他职能部门分担审计职能的情况;对审计职能不够重视,专职审计人员不够专业;高校主管审计的领导层级较低;高校审计部门受到种种管制,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独立性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内审职能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的发挥。此外,高校的荣誉、排名与获取的科研经费密切相关,因此,很多高校的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不合理的项目支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科研审计丧失真实性。

2、审计时效性差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大多以事后审计为主,由内部审计部门在项目结题后对科研经费业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查、监督。事后审计虽然能发现问题,但是缺乏对科研项目的全程追踪调查,不能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时间的滞后会导致既成事实难以及时整改,顺利结题受到重重阻碍。要想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审计就应介入,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审计,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

3、内控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内控机制薄弱,呈现出“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的局面。完善的内部控制从根本上保障了科研经费安全和有效使用,同时内控制度也是科研经费审计的重要依据。此外,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审核报销票据层面,无法对内控进行全局把握,重点不突出,审查不深入,并且审计人员并没有全程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也就无法对一些支出是否真正应用于科研工作中给予准确的专业判断。因此,资源有效利用和项目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内部控制,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会减少审计的工作量和降低审计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4、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性

就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科研项目数量增多、经费资金量增大,内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短缺的内审人员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项目审计需求;此外,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同一时间大量科研项目集中送审的现象,在这样审计工作量如此之大,人员又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审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如何协调有限的审计资源和繁重的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性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5、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对科研经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而忽视了对效益性的审查,致使科研经费在使用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因此不适宜的审计评价标准会弱化审计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是有效开展科研审计的依据和前提。

三、突破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困境的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机构部门管理,发挥内审的独立性

首先,明确审计部门职责,做到各职能部门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审计部门要严把监督审核关,并密切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将预算支出控制到位。为使高校审计人员对科研知识掌握更加专业化,审计部门可以分派审计人员到科研机构参加培训,接受科研专业知识,增强审计人员对整个科研项目的宏观把握,使得审计工作更加适应项目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高校的审计工作往往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使得审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因此审计部门要熟习科研经费财务报销制度,并据此对项目支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独立检查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审计部门应积极与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协作,对科研经费进行联合控制,在项目进程中,对科研经费事项进行仔细校对,遇到含糊的账目要及时与项目负责人沟通,提出疑问并且要求解答。

2、加强科研经费审计的全程追踪控制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要与科研项目的实施相结合,因此应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审计体系,形成全过程跟踪审计,这样便于在项目进程中实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整改,增加审计的时效性,充分体现内审工作的灵活性,发挥了内审工作的监管职能,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促使科研经费得到合理规范使用,保证科研项目有效运行。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净化高校的内部审计环境。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可以降低审计风险,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充分贯彻执行。其次,高校要做好科研经费审计的宣传工作,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认识,学校各部门都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减轻审计人员工作压力,同时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第三,高校应建立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组建专业的审计团队,购置先进的审计软件,共同创造和谐的科研经费审计氛围。第四,不断完善“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级内控制度,促进三级内控得到落实。第五,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管理作用,保证科研经费支出规范有效。

4、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高校应配备一支知识全面、结构优化、专业素养高的内部审计队伍,并提供充足的审计经费。学校应扩大审计后备力量储蓄,重视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可通过聘请校外审计专家方式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引导审计人员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并鼓励内审人员开拓视野,不仅学习国家最新的财经方针、政策,还要熟悉会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全面掌握科研管理知识,充分了解科研经费管理的全部流程,对每一笔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5、构建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体系

绩效审计的核心是指标,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效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根本条件。科研经费的审计内容不仅体现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上,还体现在效益性上,如经济和社会效益。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建立科研经费常规绩效评价指标来衡量科研项目的综合效益,比如年度科研收入完成率、年度科研支出完成率,科研成果转换率等。设立评价指标应立足于我国高校实际,利用一些财务标准、经济指标和一些非财务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机制能促使科研项目负责人真正在科研上有所作为,将科研经费切实用在刀刃上。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关系到高校科研事业能否顺利运行,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科技进步。因此,高校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认识,完善法律法规,改革创新内部审计制度,净化内审环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监督和服务职能,保证学术研究合理有序进行,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参考文献】

[1]郑克强,林星,沐得力.关于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1)53-55.

[2]吴小玲.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创新.中国市场,2016(29)245-246.

[3]任琳.浅谈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3)10-11.

科研经费的管理范文7

关键词:科研事业;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实施方案

一、前言

科研事业单位,是我国推进和推广科研项目的重要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化管理,科研项目的推进和发展赖于科研事业部门的管理机制,由于科研事业单位自身属性的原因,科研事业单位的职能更倾向于公益性,研究和探讨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对科研项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的重点。为支持和推进科研事业的发展,中央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科研经费,然科研经费在科研项目上的使用率却不足50%,大量的科研经费脱离科研项目本身,为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政府部门下达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科研部门重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完善其机制,使科研经费有效的利用到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中来。

二、科研事业单位当前的财务管理现状

基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依旧存在着巨大的漏洞,管理方法的欠缺,管理手段过于单一,资金使用环节相对薄弱等。管理者只注重科研项目的开发,忽略研发经费的使用限制和内部控制,对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意识,国家政治执行不到位,科研经费使用缺乏合理的、准确的预算编制,没有实施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项目资金预算调整过于随意。同时欠缺内部沟通,科研经费使用虽然专款专项,但经费的独立性不代表各职能部门的独立性,各部门之间没用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对项目资金预算和使用的有效监督机制。

三、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

科研经费是科研项目研究开发的保障和基础,科研经费有效管理,是科研项目得以发展和推进的基础保障。同时,加强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是科研行政单位落实行政执行能力的基本要求。科研经费不应只停留在支出管理上,日常的经费管理不应受到忽视,更不该只任由项目组自行管理和支配,否则财政部门无法进行对科研经费有效监督。而且,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政府和市场的需求。只有建立一个系统的,健全的、行之有效的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让科研经费的支出使用、项目预算、回收报销等流程清晰明朗,才能使得科研经费得以有效利用,才能为科研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措施可行性实施方案

(一)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为让科研经费得以有效利用,保障科研项目的工程质量,做好研究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势在必行。首先,要成立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由科研事业单位牵头,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等协助配合,明确项目经费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各部门要清楚自身的职责范围,对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同时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科研项目的支出预算,项目工程进度,经费的收支等情况,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用,让科研经费收支情况的监督工作得以有效进行。

(二)设立风险评估小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科研事业单位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对项目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的防范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国家政策,财政法规执行没有监控到位,导致违纪行为时有出现[2]。因此,设立风险评估小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风险小组在项目申报阶段开始评估项目的潜在风险,对申报科研项目准备材料进行科学性,准确的评估,找出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同时,风险小组要为财务组制定风险评估方案,加强业务疏导,对每一项科研项目设计进行规范化控制。实施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内部工作行为,工作小组职员要遵纪守法,相互监督,使风险管理机制变得更加的健全和完善。

(三)增加内部沟通协作机制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要做好,单靠项目小组去执行是很艰难的,它需要各个科研事业单位内部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并通过沟通、讨论之后提出有效建议和意见。各职能部门应当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和办法提出有效建议,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对项目的预算、开支等问题进行研讨,提高项目的预算方案的规范性,可行性和通过率。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导,提高科研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观念,树立依法执行,依法处理,依法办事的行政责任感,增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责任意识,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行政环境。

五、结语

科研事业的发展,象征着国力的发展。科研事业应从实际出发,考量科研项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做好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依据法律法规,结合相关制度对科研项目进行审批和管理。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要做到公正公开,坚持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方式的创新性、有效性及合理性。增强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财政管控意识和规划能力,让科研经费有效的投入到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的使用中。政府部门也应对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如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与部门绩效挂钩,结合绩效评估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使科研事业单位处于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让科研事业单位为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民武.科研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11):50-51.

科研经费的管理范文8

1.1全国R&D经费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不断增加

R&D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大多数国家在制定本国科技发展目标及规划时都要把这一指标作为重要的参量。R&D经费投入分为两大类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即R&D经费投入的金额,相对指标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规模日益扩大,2000年以来,全国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不足900亿元,到2012年总支出为10298.4亿元,突破万亿元,增长了11.5倍。近十年来R&D经费投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2.33%;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00年1%,到201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一般认为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说明该国R&D活动处于初级阶段;在1%到2%之间,则说明该国R&D处于中间阶段;大于2%的,则说明这个国家创新能力比较强。对比世界上主要的科技强国,R&D经费投入强度美国由2001的2.64%增长到了2.79%,日本由3.07%增长到了3.34%,德国由2.47%增长到了2.92%。虽然我国与上述这些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年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

1.2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过度行政化。

目前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等环节均由行政部门主导,项目进程几乎完全按照行政命令进行运作,经费由财务主管部门掌握、管理,经费管理的规范性不强、经费使用效益低下,造成科研经费使用的巨大浪费。

(2)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

课题负责人缺乏一定的财务预算知识,课题组也缺少会计专业的成员,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经费预算常常超过项目实际完成需要,或不足以支撑项目研究工作的完成;课题立项评审专家往往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预算审定不足。

(3)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往往项目开展与经费使用的进度不一致;科研工作者的“马太效应”造成一个科研团队可能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造成经费混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4)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互独立。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是项目承担单位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职能划分明确,导致科研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科研管理部门只重视争取项目,对于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管理不足;财务部门由于对科研管理的相关规定不熟悉,只能判断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管理规定,无法判断费用使用是否具有效率。针对我国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度,科技主管部门应配备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检查队伍,不定期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审计,实时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的数量非常巨大,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达到34958项,此外,“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一系列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每年累计批准资助高达数十万项,要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科研项目经费全部进行监督检查是不现实的,必须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管理中,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各个主体之间,建立一种互信的承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进行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把审计检查部门的职能与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机制有效结合起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过程控制。

2国外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借鉴

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体系,是提高科研经费分配的规范性,保证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的重要举措。世界各主要科技强国都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中,例如,德国的法律、各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研究机构的各种规定及管理条例都强调科研人员的“良好科学行为”,以保证科研经费的正当使用并取得最佳效果;美国卫生部的总检察长办公室工作计划中对卫生部主要政府资助项目进行监督,对信用差的经费使用单位进行重点监督。美国则非常强调科学法治、责任性、科学诚信和透明度等科学道德信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现实运作,具有一定的标杆作用。科研经费的诚信管理主要围绕预算诚信、金融诚信、管理诚信等,每年NSF必须遵循联邦政府的有关法令,定期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交相关报告。比如,涉及管理诚信方面,NSF的首席运营官(COO)在首席财务官(CFO)行政秘书支持下,对管理控制方面的结果进行调查并提供评估意见,然后上报基金会主任;由CFO领导的高级管理诚信小组(TheSeniorManagementInte-grationGroup,SMIG)就机构运营的概述性情况提供财务和管理控制报告,并由主任助理和员工办公室主任就机构的内部管理控制情况提供申报报告。国外政府注重以正确的理念引导科学家的理性选择,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并加强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的信誉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家信誉制度,对于信誉好的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减少监督的频次和力度,对信誉不好的重点监督。由于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信用评估、信用监控、信用风险和信用惩罚4个方面已经深入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过了科研经费信用管理这一阶段,而中国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

3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研究内容呈现出三维结构,涉及信用管理的主体,包括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中介机构;对整个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信用管理,包括申请阶段、评审阶段、研究阶段和验收阶段;信用管理的程序,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相关科研经费信用信息采集阶段、信息分析及对主体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流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工作。因为信息采集是进行后期信用评价,进行信用管理工作的基础,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技人员组成信用信息征集管理机构。选择合适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方法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评价。参考国外信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对被评主体的信用状况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其等级。分析评价阶段包括定量指标的初步评价、定性指标评价、撰写信用评价报告等。审核公布阶段,对各相关主体信用记录的信息和进行信用评级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公开透明,一方面可使得科研经费相关主体的失信信息迅速传播,接受全社会监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满足科技交易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减少科技活动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除了上述的信息采集阶段、分析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外,还包括前期准备阶段和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成立评价专家组和工作组、制定信用评价方案、信用评价通知等。动态跟踪阶段是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定期跟踪被评主体信用等级的变动情况。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需要定期对管理主体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补充更新相关信用数据,重新进行信用评级。

4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设计

国家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是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有效进行的手段和条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以及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4.1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和管理文件

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法律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对科研经费进行信用管理已经成为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为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学术诚信档案,财政部和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评价和记录的信誉度,作为今后项目申请及评估评审等活动的重要依据。虽然,已经有不少文件涉及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相关内容,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足,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统筹规划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相关问题,此外,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文件协调和衔接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和科研项目的关系;另一方面,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政策制定的本身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制度的设计要具体和明确,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具有可行性。

4.2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中,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是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基础。设计和确定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多个层次,其中指标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科学、实用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必须与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文件内容相符合;二是一级指标应能适应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特点;三是二级指标包含的要素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科研经费信用状况;四是要求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按照评审对象的不同,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大板块,即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体系。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进行信用评价的体系。众所周知,项目承担单位不仅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更是科研经费的主要使用者,是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过程都是围绕其展开进行的。为了能让每一个科研项目都分配到适合的科研承担单位之上,我们从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组织声誉3个方面着手,设计了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费预算包括预算栏目是否全面细致,金额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虚假承诺,自筹经费是否到位;是否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科研经费年度预算的执行效率。经费管理包括对项目经费是否进行单独核算;对各项目经费审查的胜任能力;对各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能力;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科研经费结存结余情况。组织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次数。该体系可以全面衡量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过程中,是否遵循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则、程序和办法。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评环节。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极其强调创新性,其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只有内行的项目负责人才能够很好地在监督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为了促进创新,项目负责人的权限往往较大。对项目负责人的信用评价,包括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经费验收,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经费预算包括是否编报虚假预算,套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经费管理包括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经费验收包括是否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是否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是否发生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是否发生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职业道德包括是否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发生的次数。项目评审专家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广泛涉及到科研经费相关知识的运用和信息的处理,任何单一层面的评价都不能反映两者的科研经费信用,从评审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关联信用3个层面来评价。评审胜任能力,包括对科研经费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的熟悉程度;评审专家研究领域与评审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职业道德,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关联信用,包括对评审项目科研经费信息的保密情况;经费评审的客观公正性;与被评审对象的关联性。对于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主要从机构声誉、金融信用、审计信用3个方面来考察。机构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金融信用包括机构的财务状况;机构偿还债务的能力。审计信用包括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4.3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

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包括建设和完善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1)制定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统一标准是科研信用数据库建设的关键和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并逐渐成熟的全国征信系统有11315企业征信系统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而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科研经费征信系统。为了对科研经费进行规范而有效的监督,全国范围内对科研项目经费信用进行征信势在必行,信用数据库建设需要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建议有关部门按照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记录、整理、使用的要求,研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总体方案,构建总体框架,设计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全国统一标准。

(2)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的共享使用。

科技经费主管部门,建立科研经费信用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经费信用信息共享的作用。应把信用信息作为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仔细查询相关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以及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确保经费信用管理贯穿于项目申请、评审、立项、预算、实施、结题、验收等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

4.4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评级和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根据相关主体科研经费信用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对相关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收集,对收集到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则由聘用的专家进行评价。进而对相关主体进行信用评级。评级分值按100分计,结合国际上对信用的5级划分法,将科研经费信用等级分为5类,即AAA、AA、A、B、C。信用评价分值90~100的信用等级为AAA,80~89的为AA,70~79的为A,60~69的为B,60以下的为C。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科研经费监管模式,分级管理,重点监督,准确评定其信用等级,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等级越低监管越严,应该对相关主体信用等级为A、B的,加大重点巡视检查的力度;而对于信用等级为AAA、AA减少巡视检查或抽查;对于信用等级为C,一般不予立项资助,直至整顿整改,信用等级提高。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