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计划管理范例

科研计划管理

科研计划管理范文1

关键词:科研项目;进度计划;控制

1项目计划管理

项目计划管理是项目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项目目标控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计划管理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科研项目由诸多子项目组成,各个子项目之间、子项目内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相互影响,须利用系统的计划管理进行整合。动态性。项目的环境和条件常处于变化之中,使计划的实施偏离项目基准,因此计划要随环境和条件变化不断调整修改,以保证项目目标完成,这要求计划管理必须具有动态性。

2某科研项目特点

某科研项目有着创新性强、课题范围广、参与单位多、研发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需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思路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2.1创新性强

某科研项目是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依托项目建设,研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建成示范工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高科技、高创新性的项目。

2.2课题范围广

此科研项目课题包含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新型技术研发、关键设备/材料研究、条件保障等课题,涉及设备制造、设计、建设、原材料、试验验证、安全等领域,范围广泛。

2.3参与单位多

有几十家单位承担了相关课题研究,参与单位更是多达上百家,作为牵头实施单位,在科研管理方面要承担任务量巨大的协调管理工作,包括政府部门、技术授让方、课题承担单位、协作单位等。

2.4项目周期长

项目实施周期长达十几年时间。在这期间,项目环境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项目计划要有动态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5影响因素多

此项目一方面由政府主导、企业牵头实施,受政策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安全问题关注和重视度高。项目的实施还受技术转让、设备研制、技术攻关、合作单位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

3科研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及建议

3.1某科研项目进度计划管理

科研进度计划管理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针对项目复杂、系统性、动态性强等特点,运用项目管理、目标管理和节点管理思想,借助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形成科研项目计划管理体系。

3.1.1形成科研进度计划分级管理体系

根据实施方案,总体实施单位编制一级进度计划,包含了各课题的总体目标,各实施单位编制了二级进度计划,各课题牵头单位编制三级进度计划,课题三级进度计划由课题责任单位、控制。

3.1.2建立了科研二级进度计划评估预警机制

根据二级进度计划,借助项目管理软件,每月统计计划和实际的对比情况,并进行分析、评估,对关键路径上进度滞后的课题进行预警。

3.1.3通过年度计划进行年度工作总体安排

年度科研计划是对年度工作的总体安排。年度计划必须符合二级进度计划的控制节点要求。我们引入目标管理的思想,将年度计划的主要内容分解成“年度关键节点”,要求各课题单位使用结果性的句式,确保关键节点的具体、明确、可检查、可评估。

3.1.4通过课题任务书/年度课题目标责任书落实任务、明确责任

课题任务书由牵头单位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课题全周期的任务和责任。年度课题目标责任书由公司主管领导与课题负责人签订,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研发责任,明确研发任务和进度目标要求,保障年度主要研发目标的完成。

3.1.5建立月度协调会机制

月度协调会是科研进度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推手。月度协调会积极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协调解决影响项目实施的问题。在月度协调会上,各课题承担单位围绕行动项落实情况、计划总体完成情况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工作安排、专项管理经验等内容展开。月度协调会解决了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理顺了各项工作之间的接口关系,加强了对关键节点的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

3.1.6建立了科研进度计划的定期检查评估机制

为掌握科研进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重大专项实施工作的困难、问题,确保重点工作年度关键节点目标的实现,建立了重大专项课题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及课题月度报告机制。通过检查评估及课题月度报告,不断督促课题任务承担单位改进工作,提高计划完成率。

3.1.7以年度科研主要业务目标及课题年度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

每年一季度组织编制、审查、签订年度科研主要业务目标及课题年度目标责任书。每年年底,根据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开展年度科研主要业务目标、课题年度目标责任书的考核工作。

3.2科研进度计划管理体会及建议

3.2.1加强进度计划编制的准确性、系统性

(1)进度计划编制是计划管理中的首要工作,计划编制质量高,切实可行,才能作为计划管理和控制的依据。计划编制必须有一线科研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参与,因为一线的科研人员和生产人员,最了解具体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和工艺流程,由他们参与编制的计划才具有可实施性,而计划管理人员由于整体计划包含的课题众多,往往并不了解具体课题研究内容和工艺流程,由他们编制出来的计划并不是最准确的,他们的作用更主要是把计划正式化,并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进行统计、分析、控制等工作。(2)科研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但是可能一个科研课题的各子课题之间,或者两个科研课题之间逻辑关系不强,这也是科研项目的一个特点。科研项目不同类型的课题往往由不同牵头单位承担,这两个课题相互之间可能没有必然的联系,是相互独立的。虽然课题之间似乎没有相互关系,但是在整个项目的研发过程中,他们是处在其中的某一个阶段某个环节,如果他们没有在既定的时间段给出既定的研究成果,可能会影响下一阶段相应课题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后面更多的课题进展,这样通过重大专项总体计划系统性的管理,会加给他们一个约束条件,各个课题之间就间接地建立了逻辑关系。

3.2.2提升进度计划管理的全面性和精细化

进度计划管理涉及各种管理要素,计划管理的全面性,包含进度、经费、质量、技术、风险、资源等,把他们融合到计划管理中,能更有效的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控制。作为牵头实施单位对各课题的综合掌控较为重要,在时间进度的基础上,必须结合费用、质量、风险和资源等进行综合管理,做到进度和经费的匹配,保证质量,控制风险。作为牵头单位,面临众多课题的管理,众多的承担单位,在人力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可采取节点管理的思想,在进度计划中预先选定对应的进度节点、费用执行点、质量检查点、风险控制点等进行综合控制。对具体的课题承担单位而言,要加强对课题的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控制,建立任务层层分解、制定计划、分配资源、落实责任、执行分析、考核反馈的循环体系,加强计划的严肃性,对课题进展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在可行的前提下任务分解的越精细,越容易对进度、资源、费用、质量、风险等进行最有效的控制,只有步步实现才能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加强计划的控制,在重大专项科研计划管理过程中,由于课题实施单位地域范围广,不能及时到现场了解到课题的最新进展信息,这就要求利用P6软件等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进行课题进展信息统计反馈。

3.2.3注重经验反馈

科研项目管理过程包括立项管理、过程管理、验收管理和项目后评价等阶段,每一阶段都包含若干管理内容,需要重视经验反馈,计划管理亦是如此,因为各项目标是否完全实现,在项目验收时往往难以得到充分而又客观的评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后,通过经验反馈,可以发现重大专项计划目标本身以及在立项、实施、验收等各个时期存在的问题或者更好的做法,从而在新的项目中进行完善和改进。

3.2.4加强科研计划和工程计划的有效衔接

科研成果最终要通过工程实施来实现,科研工作和工程实施是密不可分的,是工程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只有把科研工作和工程实施密切结合,最终建成示范工程,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4总结

在科研进度计划管理过程中,针对项目特点和组织情况,要积极利用组织管理、团队管理、项目管理和目标管理的思想、方法,制定可行的计划,组织有序执行,并在过程中间进行检查评估,建立协调机制,及时进行考核和评估,积蓄力量,培养人才,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最终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袁家军.神州飞船系统工程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2-110.

科研计划管理范文2

关键词:科技推广;林业科研;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科技在林业的发展中重要性日显,近年来,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 年的 48% 提高到2021年的55%[1]。但是,我国林业科研管理和科技推广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林业向更高水平的发展。结合林业科研管理工作实际,对林业科研管理和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林业科学研究目标是“服务国家目标、满足行业需求、解决林农疑难”[2]。科研管理是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一项科研成果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结晶,而且是管理才能的体现。科研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潜在 的资源,需 要 开发和研究。包括了科研计划 管 理和科 技成果 管 理两大方面[3]。

1 林业科研计划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林业科研计划管理模式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和林业长周期性属性决定完全竞争项目申报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的林业科研项目的管理。按照林业发达国家经验来看[4],资金来源多元,林业产业融资发达国家开展完全竞争项目申报较合适。有的亚洲林业发达国家林业科研项目管理分为政府固定拨付和自 由竞争 良种方式,既解决了固定拨款的研究效率低下,又兼顾了林业科研长周期的问题。考虑到我国实际,虽然林业资源分布丰富,但是林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社会资本进入林业产业,特别是传统的森林培育行业积极性普遍低下,这就造成林业科研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过度依赖政府拨款,缺少自主创新从而争取社会、企业等林业投入资金的局面。另外,林业科研成果使用管理体制,收益分配管理,也限制了科研主体争取政府外林业科研资金的积极性。现阶段项目管理应该采取自由竞争和政府拨款俩各种方式并存方法,在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高的林业领域,科研项目管理应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效率优势。在经济效益慢、周期长、生态效益显著、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底的传统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等领域应该考虑政府拨款方式。

1.2 林业科技计划参与主体

林业发展中存在大量的各级规划,这本身对林业的发展至少在设计上是为了促进林业发展的,林业科研中也是如此。但是各种规划的制定多是由领域内少数专家执笔制定的,虽然在正式生效前,会广泛征求意见,但是作为林业科研成果的最终使用者,林业生产实践者很少参与[5],这容易造成规划和林业生产实际脱节、林业科研与生产实际不一致、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各级规划制定和科研计划管理在保密工作允许的条件下,应该让从业者参与。

1.3 林业科研资金经费不足、渠道单一

林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是最特殊的行业之一,有非常强的效益外溢性,除了为人们生活,社会生产提供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外,还存在普遍的巨大的生态效益。此外,林业在保障林区林农基本生活、在乡村振兴中有重要地 位。林业 最突出的特点 是周 期长,这就决定了林业的科研周期更长,因此科研经费的充足与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林业具备的多效益属性和长周期特点相比,林业科研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不稳定。不用说和工业、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就是和农业相比,林业每年在各级项目立项中的比例非常低。这就造成林业科研水平不高、延续性不强等问题。分析其中原因,除了林业自身特定以外,我国林业的产权归属、经营主体、社会对林业的认知等都或多多少的造成了林业科研经费来源单一、经费不足的局面。黑龙江省最好的森林资源一般为国有或者集体所有,占有权、收益权、处置权也是如此。林业从育苗造林到经营利用的所有环节都是国有或集体性质主体在操作,虽然这种模式在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上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现在看来其效率不高的缺点始终存在。随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化,森林资源的流通会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从而林业科研的社会投入渠道也许会打开。集体林之外的大量国有林的改革对黑龙江省林业发展尤为重要,在确保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改革的目标应该是经营主体多样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现代林业体系。随着林区人口结构的改变,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效益会更加明显,林业科研投入不足、来源单一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2.1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已经提高了不少,但是在林业科研实际中存在大量难以推广转化的技术成果,如果按照研究经费投入产出比计算,林业科研成果产出比更低。一些科技成果转化较好的成果,一般集中在非木质资源利用方面,在传统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生态等领域成果转化非常困难。这固然和林业生产周期长有关系,但是要看到林业科技成果在实用化上存在一定问题,脱离了林业实际和市场需求。

2.2 林业科技转化平台建设不足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对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极为重要。林业科技成果集中于各大科研院所,而科技成果的使用者往往是各类企业和林业基层生产者,双方信息交流不畅,难以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现在以各级政府牵头,建立林业科研单位与地方林业推广部门和使用者直接对接的各类机制,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渠道。但是应该注意到这类机制的效应发挥应该有各类机制的保障。

2.3 林业科研成果系列化集成化不足

林业科研成果往往针对某一生产环节展开,解决的往往是全套技术中的一环,而生产实践要求从原料到产品,或者从种苗到采伐(收)利用的一系列技术。这种需求的不一致往往影响了立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4 林业科研激励机制存在偏差

现有林业科研激励机制注重奖项、新品种(系)、论文、专利、标准等形式成果,在鼓励科研人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各类林业科技推广课题很难在再形成这些形式的成果,同时推广项目课题组人员名单需要技术支持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共同组成,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的科研单位人员不可能是主持人,而且参与人员排名靠后。这就造成推广项目对科研人员晋级作用不大,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2.5 林业科技转化基层工作人员等专业素质不高

现代林业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林业相比农业对从业者的文化要求更高。但是现实中,无论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层单位还是林业从业者普遍缺少林业知识,对林业的认识停留在“栽树砍树”的原始阶段。基层林业推广单位地位不高、待遇不好,林业直接从业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龄普遍偏大[6]。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人们对林业成果好坏的判断、采用的意愿的高低、实施效果的好坏。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只有科学合理的采用,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才能有示范和技术辐射能力

3 意见和建议

3.1 改进林业科研管理

在各类科研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在保密工作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多争取林业基层单位和林业从业者的意见,做到编制专业性与实用性兼得,学术与生产兼顾的科学规划。在项目管理上注重分类管理,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容易形成各类成果的项目应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优势,周期长、经济效益不显著或不直接的项目应该增强计划性,发挥计划性长期稳定的优势。此外,林业科研工作不应只是关注当前热点,用综合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林业领域(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等)和新兴林业领域(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的关系,注重不同层次不同时间跨度的两者的主次关系。

3.2 改进人才激励和管理机制

注重各类成果的同时,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合力纳入评判标准。相信科研人员、依靠科研人员,增强宏观管理和计划执行,减化管理环节,抓结果和效果,减少过程干预,做好服务工作。让一线科研人员有独立思考空间、自由工作时间,有工作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发创造性。要让科研人员自身价值实现和个人发展与科研实践和科研管理协调一致,只有目标一致才能勠力同心,把林业科研工作做好。

3.3 持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林业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关键,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从根本上理清产权关系,是促进各类要素进入林业的必由之路和长久之 计。林业 产区制度 改 革是综 合性、体系化改革,需要一系列政策制度保障。关键是找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既能放活林业产业,又能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林农的基本生活。难点与重点是做好国有林区产权制度改革。改革产权,搞活林业产业,最终才能拓宽林业科研资金来源渠道和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空间。

3.4 提高林业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科研计划管理范文3

关键词: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比重的不断增加,科研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大多使用手工的方式或是借助简单的办公软件来收集、分析与储存科研数据,导致科研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因此,降低工作人员工作难度、精简工作流程以及提高管理效率是科研院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

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电子平台,用于科研管理工作,主要由科研项目管理模块、科研成果模块、基础维护模块、查询统计模块构成[1]。

(一)科研项目管理模块

一个科研项目从筹备到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流程:项目立项、项目审核、科研过程以及项目验收。与之相对应的子模块有:(1)立项管理子模块。需要科研人员根据不同的科研项目类型对相应的项目申请书进行填写,在审核时也需要结合项目类型的分级情况;(2)合同管理子模块。在项目立项审核通过后,进行项目合同书的填写;(3)费管理子模块。记录各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情况的透视,对经费支出的情况进行记录;(4)过程管理子模块。负责对科研项目的所有阶段性评审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记录;(5)变更管理子模块。负责记录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执行科研项目的计划出现更改,需要进行合同变更的情况;(6)验收管理子模块。与项目最终科研成果相结合,召开结题验收评审会。

(二)科研成果模块

科研成果包括软件产品、专利、著作、研究报告、会议论文、期刊论文、成果评审、成果鉴定等[2]。结合最终完成科研项目的情况,进行相关成果的申报。

(三)基础维护模块

主要包括维护个人申报资料、人事管理、文档定义等。在这里可以对上传文档的格式进行规定、将不同的管理权限下发至各不同级别的科研人员、对个人项目立项资料进行完善等工作。

(四)查询统计模块

可以对科研项目的进度进行查询,能够使科研院所的科研信息得到全面地展现,以真实、准确的数据为制定管理办法和科研政策提供有效支撑[3]。

二、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所需环境

系统结构为B/S,主要是对WWW浏览器技术进行利用,通过与浏览器的ActiveX技术和多种Script语言相结合,能够使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接近其它的专用复杂软件,降低开发成本。该系统需要具有一定的开发和运行环境,需要Windows的操作系统、SQLServer的数据库、Eclipse的开发软件以及Struts+Hibemate+Spring的程序框架。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客户端应用环境,在硬件方面最低配置也需要20G硬盘、10/100M网卡、128内存、PIII500CPU;在网络环境方面,需要通过Internet,在同意IP/TCP协议的基础上,对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访问。

三、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处理数据的流程

首先,科研人员通过本机浏览器打开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登录界面,然后输入相关系统管理员事先分配的用户账号和密码,正式进入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立项管理模块中,需要对不同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填写,在填写并确认完成后进行上报。接下来上报的项目需要经过各级审批,在审批得到批准后才能确认项目立项。立项完成的科研项目,需要科研人员结合相关的管理办法,在合同管理模块中对相应的合同进行填写。在对该项目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对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过程管理模块进行利用,来达到监管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的目的。

四、系统设计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

广大的科研人员是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使用人员,所以,应该在详细了解科研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科研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工作,使系统能够迎合大部分科研人员的使用习惯,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反馈[4]。

(二)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提高

在设计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会受到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直接影响。所以,科研院所应该重视普及和培训信息技术的工作,有效提高科研院所全体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水平,能够使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与科研管理需求相结合不断进行系统优化

不同的科研院所发展阶段对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基础的信息数据到分析数据,都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对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在多个方面支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所以,应该与不同的业务需求相结合,对系统的功能进行调整与优化,使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以不断完善。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借助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手段管理科研项目,从而较好地推动科研院所管理手段进步,使科研院所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希军,秦荣艳,合斯莱提.科研院所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项目经费管理的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17(2).

[2]李媛,李君.基于B/S模式的科研仪器设备动态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C].探索“智慧水利”推动科技创新——2017(第五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论文集,2017.

[3]王涛,周丽丽,陈庆文.基于云计算的科研院所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3(07):57-58.

科研计划管理范文4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核心载体。知识创新是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促进知识创新,是我国高校绩效管理者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创新驱动导向,探讨科研绩效管理抑制知识创新的原因及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影响知识创新的机理,提出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优化对策,有利于我国知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校科研创新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

科研绩效管理;创新驱动;影响机理;优化对策

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如今日益凸显其重要性。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核心载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重要的科技引领作用。为了满足知识创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以更好地激励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一、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知识创新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其包括知识生产、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1]。高校科研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激励和帮助高校教师取得优异绩效,促进知识创新。现有文献资料对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多是针对高校这一独立主体,对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内容、分类、评价及优化途径的研究,对高校知识创新能力与科研绩效管理关系的原理及作用过程的分析较少涉及。盛运华和赵宏中重点探索了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内容、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绩效考核[2]。陈娟梳理我国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的研究现状,结合当前存在的不足剖析我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3]。周景坤和程道品研究当前高校科研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4]。高校科研绩效管理设计和评价的文献较多,如张欣和卜龙基于PDCA循环理论设计校—院、院—系两级循环的教师科研绩效管理模式[5],程卓蕾运用SSM和利益相关者理论[6],研究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组织结构特点的科研绩效管理理论框架和较为完整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闫华飞、姚木云和胡百灵等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发展的特点,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高校科研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平衡计分卡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对高校科研绩效管理进行了分析[7,8]。本文基于知识创新驱动视角,凝练高校科研绩效管理抑制高校知识创新的原因,并分析了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影响知识创新的机理,剖析我国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优化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二、科研绩效管理抑制知识创新的原因

在知识生产领域,高校教师的工作投入难以被完全监督,具有较强的信息不完全性。根据工作绩效来实施奖惩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可以增强对高校教师外在的约束,克服管理者由于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的弊端,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抑制知识创新的现象:其一,当前许多高校对教师绩效考核通过僵化的量化指标,如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来判断教师工作任务的完成成效,并采用与绩效相挂钩的津贴制度,忽视了高校教师群体本身及其产出的特殊性。高校是非盈利组织,主要通过知识创新和知识扩散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科研绩效管理的对象——高校教师,相比于一般群体有较强的成就需要,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引导能力,僵硬、量化的科研绩效管理不一定能激励高校教师完成组织目标,反而有可能走向预期的反面。此外,高校教师知识产出不仅包括有形的知识,如公开发表的论著、提交给政府的咨政报告、申请的专利等,还包括许多无形的思想和观点。因此量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容易忽略教师工作的隐蔽性特点,打击其创新的热情。第二,高校知识创新体系运行的核心活动是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及知识生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知识创新重要的模式[9]。除少数成果如个人独创的学术论文以外,绝大多数知识成果均为团队合作产出。以结果为导向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针对知识生产结果,都是激励创新知识的第一个提供者,如许多高校计算教师科研工作量,一般只奖励第一作者,即胜者拿走一切。这种“赢者通吃”的知识生产激励制度抑制了知识创新合作。第三,以经济激励为导向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作为一种激励制度,影响高校教师知识创新的相应报酬。理性的高校教师会根据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权衡报酬,报酬引导知识生产者是否选择生产知识、生产什么知识、如何生产知识等等。以经济激励为导向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会导致对知识生产投资取向的扭曲。高校教师追求短期快速目标的实现,不愿意潜心投入长期的基础知识研究,使大量的知识生产资源被投入到应用知识生产领域,从而出现基础知识生产投入不足的现象,基础知识生产的不足又将导致知识生产的不可持续,最终影响国家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

三、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影响知识创新的机理

(一)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流程

绩效管理源于企业,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组成部分的整合,并使他们与公司的经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10]。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累积的持续管理过程。根据这个定义,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管理可以解释为,在持续沟通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推动个人、团体绩效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并实现持续循环改进的过程,主要包括:科研绩效目标确定、目标分解和实施、绩效评价、评价反馈。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通过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对校院两级组织目标、对高校教师完成相关组织目标的情况进行评判、分析与修正,能够逐步完善实现校院两级组织目标的激励、导向与监控机制,促进知识创新。

(二)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驱动知识创新的路径

Harten等(2002)、Özbag等(2013)研究表明,科研绩效管理实践通过加强员工的角色行为,长期的定位、协调性以及组织承诺,促进创新,进而提升组织的竞争优势。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能够通过促使员工创造、转移、应用和制度化知识来推动创新。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包括战略目标确定、目标分解、实施、评价及纠正反馈等环节,以全过程和持续改进为核心,以目标、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政策制度为基础,能更好地对有关知识创新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增强知识创新的能力预期。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五个环节从不同方面驱动知识创新。确立绩效目标对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的战略高层针对高校内外部环境分析和发展方向制定符合高校特定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二级学院的院领导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分析组织内部结构及其核心任务,将其分解为适合本院发展的局部战略目标。高校对外部环境和自身知识创新的基础水平进行分析,识别可能的发展机会,有助于知识创新的方案纳入组织发展目标,并推动高校内部革新和决策实施。在大学科研绩效管理中,目标是大学院部处、教师及科研团队付出努力后的期望结果。根据目标设定理论,合理科学的考核目标能够激发高校教师的自我价值和内在工作动机,而自我价值动机和内在工作动机是促进教师进行知识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当高校教师形成较高的组织目标承诺时,便会积极利用各种主体和客体条件进行知识积累、生产、应用和扩散。目标分解是实现高校知识创新目标的基础。校级管理者首先将高校绩效目标分解为适用于各二级学院的局部目标。二级学院管理者将进一步细化局部战略目标,形成各系办或科研团队的工作目标。通过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形式在学院内部充分讨论,根据不同学科发展背景及教师实际情况,形成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流程,并使每位教师认同个人绩效目标。这一事先的长远发展目标的分解和绩效计划的制订,提升了高校教师的组织承诺和意识,容易获得各层管理者的认同和支持,为高校实施知识创新提供人财物的保证。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校级管理组织对二级学院局部目标实施必要的辅导与考核,并完善组织的业务流程,能够及时识别创新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提高科研绩效管理的效率。二级学院则设定监控程序以了解教师执行情况。一般而言,绩效考核可以分为评价型和发展型,前者重视薪酬、奖罚、职务晋升等,很容易导致高校教师之间人际竞争,不利于团队协作与知识共享;后者比较重视对高校教师互惠偏好的培养,重视教师与组织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知识生产团队个体成员间隐性知识的转移并提升教师知识创新能力。定期绩效评价与反馈,要求高校全员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对外界压力和信息做出迅速反应,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创新行为。同时,将高校内部优秀的技术、经验规范化和标准化,沉淀为组织的惯例思维或行为方式,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内部和外部的整合能力,推动下一步的创新决策,形成良好的科研绩效管理循环。总之,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五个环节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相互促进、同步向前发展,确保高校创新活动的完成及创新绩效的获取。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促使高校设立创新绩效目标和管理结构、诱导组织学习并且增加创新合作从而增强了创新能力。

四、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的优化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创新驱动下的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应进一步完善积极的驱动效应,避免产生抑制知识创新的因素,从而提高高校教师的知识创新意愿。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首先,由于部分知识产出的不可测度性,高校在建立任务考核追求结果绩效的同时,更应该采取行为导向考核来关注高校教师的行为,即在高校科研绩效管理框架下体现结果绩效和行为绩效的融合。没有量化的结果绩效指标,科研绩效管理缺乏操作性;而缺少人文关怀的行为绩效,使科研绩效管理体系过于僵硬。因此,在制定绩效考核体系时,应多一些能触动教师内心的、对教师行为有影响的因素,配合带有人文关怀性质的良好福利安排。组织在加强工作过程的考核、监控与指导的同时,还应当尊重高校教师个体的差异和偏好,充分考虑其潜能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其次,形成差异化的科研绩效管理理念。高校教师的个人创新能力、意愿和偏好是有差异的,科研绩效管理的原则在于承认个体差异,通过教师绩效产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帮助其制定改进措施,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形成区分性的科研绩效管理理念,帮助那些希望发展的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找出其能力与经验的不足,制订有针对性的目标实现方案,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支持,改进知识创新效果。对于成熟型的高校教师,则要给其一定的评价压力,督促其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创新。另一方面,从事基础知识生产与从事应用知识生产的评价标准应有所差异,加大基础知识生产的评价系数,确保基础知识生产的基础报酬高于应用知识生产的基础报酬,以增加基础知识生产的投入。再次,优秀的科研绩效管理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约束,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调整高校教师的创新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使其在特定条件下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行为经济学家研究表明个体是有限理性和有限自利的,不仅关心自身收益、他人的利益,还关心利益分配的公平性。高校应有意识地培育一种合理和公平的绩效评价文化,避免因情感因素导致管理行为的不公平,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适应管理的新要求,提升科研绩效管理效果。最后,知识生产是创新的源泉,知识团队合作是提高知识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高校应构建有利于知识生产协同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借鉴知识团队互惠合作的相关成功经验,建立共享而有意义的团队目标,营造与互惠偏好相适应的知识生产环境。因为,对于有较高成就需要的高校教师,当其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的程度,信任、关怀和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比金钱更能满足重要的心理期望和价值观,从而对其形成内在的隐性激励,能促进高校创新绩效的持续改进。

作者:巫朝辉 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颜晓峰.论知识创新的能力[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4):31-36

[2]盛运华,赵宏中.绩效管理作用及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4(2):89-91

[3]陈娟.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6):120-124

[4]周景坤,程道品.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186-191

[5]张欣,卜龙.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两级循环联动模式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2):94-98

[6]程卓蕾.高校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与设计[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7]闫华飞.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管理[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8):22-26

[8]姚木云,胡百灵.高校绩效管理的综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4(19):120-123

科研计划管理范文5

关键词:实体零售业;微信平台;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

随着新一轮产业升级和消费体验升级,实体零售业迎来新的发展,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等概念层出不穷,对消费者数字化及数字化资产的使用权和加工权的争夺加速,对消费者资产的识别、服务、转化、增值的能力面临新挑战,(线上线下融合、大数据驱动、场景化营销、全新消费体验、“人、货、场”商业元素重构等使零售行业展现了巨大的成长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零售重要的核心之一是人的管理,而传统的会员管理模式已经失效,具有更强社交属性的社会化客户管理(SocialCustomerRelationManagement)才是新的客户管理风口。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以数据和链接为核心,通过对用户的内容、互动、搜索等行为进行分析,并与企业的客户数据打通,建立更清晰的粉丝画像,提供集服务、营销与协同为一体的平台化服务。SCRM的有效应用,将全面提升零售企业全渠道数字化运营能力,更加深入挖掘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微信自2011年上线以来,不断快速迭代,朋友圈、社群、公众号、支付、小程序等成为用户流量触点,服务涵盖社交、支付、媒体、生活和企业等各个方面,微信生态正在崛起。目前,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已达11.12亿且用户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这个超级流量池几乎是所有零售企业用户的合集,是零售企业获取、转化、留存、运营流量和用户的最佳中介及通道,微信已经成为强有力的数字化助手。实体零售业如何将传统的CRM变革到基于微信平台的SCRM,各界仍在不断探索中,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实体零售业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实体零售业微信SCRM新模式及相应策略,为实体零售业在微信平台上进行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提供参考。

一、实体零售业基于微信的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体零售业微信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微信发展至今,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服务、人与商业的连接,微信支付、公众号、小程序等工具,一直都服务于零售业,帮助零售商实现从到店前的线上获客和推广,到店后进行精准推荐和高效转化,直到离店后全方位客户运营等全链路运营效率提升,优化用户体验,以此实现对整个用户生命周期的高效连接,并将其价值最大化。实体零售企业纷纷搭建微信SCRM数据平台,大胆尝试与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促进了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1.与客户的互动关系不断加强,为零售商开辟新的获客和流量来源

SCRM强调与客户深度沟通,实现流量的沉淀。微信的强社交属性让零售商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频繁而紧密,微信支付、小程序、公众号、社群、朋友圈等可实现多场景和客户互动,除了买东西,还可以产生娱乐性、服务诉求等,两者关系呈现出动态性和多重关联性。如天虹百货在数字化管理方面,与微信合作,采取支付即会员的方式获新,向顾客发送小程序,邀请顾客一键开会员卡、领取全渠道优惠券,通过微信支付优惠活动吸引顾客使用小程序,购物后直接获得停车优惠券,享受微信无感支付停车服务,通过一系列服务数字化及全方位多点互动、触达,天虹与顾客建立了稳定可持续的互动关系。

2.线下流量数字化程度大大提升,对客户有更深刻的洞察

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前实体零售业的数据资产、流量资产一直没有充分开发。零售门店在线下没有太多消费者触点连接,线下零售的数据不能形成全链路自闭环,闭环仅在POS中,而POS系统是相对封闭、私有化的系统。门店在哪、售卖哪类商品、有多少人对商品感兴趣、选择商品放入到购物车等数据闭环没有串联起来。微信是驱动消费数字化的顶级应用之一,数据闭环先天存在,线下商店使用微信支付、小程序,加快了线下场景的数字化,而其社交属性可以进行很多裂变以收集更多维度的数据,从而能建立更全面清晰的用户画像。如永辉超市在使用微信多个工具之后,顾客数字化的程度从30%上升到了87%,商店部署人脸摄像头等传感设备,客流数量、店铺的热点区域在哪里、顾客逛店时怎么走全面数字化,自助购、扫码购等小程序为实体零售导流的同时,也沉淀了海量客户数据资产。零售终端借助微信平台实现了内容数字化、导购在线化、所有交易流程全链路化和电子化。

3.线上线下相互融通,形成一体化的消费体验,大大改善对顾客的服务

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同步更新,用户消费行为变得理性,该线上买时就线上买,该在线下买时就线下买,线上营销到店成交、到店体验离店成交,线上线下的零售边界彻底消融,实现了线上线下货物销售体系打通、粉丝一体化运营、广告与营销的闭环,为用户带来线上线下一体化、高效便捷的新消费体验。如万达广场通过小程序接入全国235个万达广场的微信公众号,打通全国线上线下数据。用户到达万达广场附近并打开定位、小程序,可浏览门店促销及优惠、体验券,并且通过多业态融合的方式与各类智慧服务打通,实现多重智慧服务的一体化,提升顾客服务数字化体验,增加顾客黏性。

(二)实体零售业微信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实体零售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以客户为中心的微信SCRM平台,支撑全渠道业务模式持续优化,为企业与用户的强连接提供了保障,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仍然在战略思维、业务流程、价值链重构及数据资产挖掘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战略思维有待提高

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不是简单地在传统CRM中加入社交媒体平台就可以的,它是利用社交网络的服务、技术和思维来帮助企业全渠道经营客户,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Social强调的是一种全新的客户经营理念,注重客户的参与和双边互动;客户不再是静态存在,更多是以品牌的关注者、聆听者、建议者、共同创造者存在,SCRM让客户更加拥有归属感、趣味感和成就感。但遗憾的是,很多零售企业从上至下没有深刻认识到社会化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没有进行由内而外的全面变革,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建立与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相适应的社会化战略,只是在经营中加几个Social元素或者在CRM中添加几个Social的功能,以为拥有这些社会化工具和技术就可以成功实现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然而这往往又让企业面临线上线下冲突、数据资产割裂、沉睡等问题。

2.社会化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支付、朋友圈广告、企业微信、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实体零售企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创新手段,传统零售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将会被重构或颠覆,其组织形式将不再是商业帝国而是商业生态系统,组织结构松而不散,整个生态系统实现平台化、数据化、协同化和自组织进化,业务流程从经营商品为主走向经营顾客为主,客户关系管理强调社会化和双向互动。但目前大多数实体零售企业只是利用微信平台对组织结构、流程进行一些细枝末节的调整,仅仅成立一个新部门去负责新业务的运营,如开发微信商城或开设智慧零售店等,没有真正重新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型组织,没有实现企业决策社会化。

3.全方位构建合作价值链意识不凸显

实体零售企业多端多元链接着企业、员工、顾客、商业合作伙伴,借助微信等社交工具,链中每个节点均可双向互动、相互影响。顾客的每次消费都会关注社交内容,关注每一个体验。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员工、外部供应链及合作伙伴的每个行为都在不同的触达点影响着顾客的最佳体验。目前,实体零售企业还没有建立互补相依的社交型、合作型、生态型的商业关系,异业合作有待拓展,全新价值链还没有形成。

4.沉淀的数据资产有待进一步赋能

微信平台的多个工具为实体零售进行了多层导流,已经沉淀了海量的顾客资产,但数据价值挖掘、输出和赋能不够,多触点消费者精准抵达及个性化互动、推荐等潜力没有全部开发出来,数据资产的效益转化率仍然不高,数据驱动的组织变革乏力。

二、实体零售业基于微信的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模式设计

(一)模式设计思路

在信息技术推动零售模式变革的浪潮中,实体零售企业要完成从理念到战略、从系统架构到渠道认知的全面转变,从提升顾客体验、真正服务顾客内在需求切入,进行业务流程数字化再造,打造微信SCRM用户生态数字化运营平台,辟出一条联结消费需求、顾客全程参与、无扰购物、无感支付、多业态融合的智慧零售之路。

1.延续客户关系管理核心结构

社会化CRM的核心还是企业营销管理,依然覆盖客户服务管理、销售过程自动化、经营预测管理等主题,只是融入了社会化工具后,能以用户为中心,全渠道连接客户触点,通过CEP(CustomerEngagementPlatform)互动平台与用户持续互动,沉淀用户数据,通过CDP(CustomerDataPlatform)数据平台将数据价值变现,优化互动,助力企业在市场营销、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中实现数据化运营,实现智能化精准营销。

2.打通微信SCRM营销闭环,根据用户不同场景需求提供匹配的服务

实体零售业普遍面临着线下客流下降的情况,而通过微信平台沉淀的粉丝越来越多,如何识别客户,更精准地发起二次营销,增加基于关系的离店交易,进一步将粉丝转化为商业业绩,是实体零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SCRM的作用之一便是帮助企业实现流量—获客—转化的营销闭环,微信生态圈中的公众号、社群、小程序、支付、企业微信与零售交易体系全面打通,实现零售行业线上线下跨场景的智慧连接,让识别顾客、有效沟通、精准触达、行动交易、再营销的循环过程顺畅转动起来,通过数据分析和会员运营,深入洞察消费者,提供全流程的会员识别和权益匹配。

3.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及新理念

运用人工智能、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改造优化线下实体的零售形态及业务流程,让消费场景无处不在,渠道互联化、体验智能化、营销精准化,并通过产业延伸推进业态多样化发展和智慧化运营。商品基于区块链生成一品一码,以实现追溯和防伪功能;通过智能合约创建符合联盟标准的自定义积分通证和各种卡票券通证,实现资源聚合,权益实时互通;可以将个人流量价值货币化,消费者控制主权,自己来定义自己的消费价值。

(二)微信SCRM模式的总体框架

社会化媒体时代,实体零售企业需要转变观念塑造社会化企业,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实施与社会化战略相适应的组织架构、管理方法等,真正实现社会化决策。本文从社会化企业平台、业务平台、数据平台、互动平台着手构建了零售企业基于微信的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模式。

三、实体零售业基于微信的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实体零售企业通过管理思维的转变,选择应对策略,创新社会化客户管理模式,深化经营管理变革,实现业务数字化转型,重塑竞争优势,获得新成长。

(一)树立客户思维,将客户互动融入企业战略中

企业对客户必须足够透明、诚实、开放以获取客户的信任,借助微信等社交平台,与客户进行交互性、融合性、个性化的互动,提升客户活跃度与忠诚度,创造更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体验。

(二)倡导体验思维,借助智能科技优化线上线下多场景用户体验

对实体店进行精致化、智能化改造,通过扫码购、刷脸无感支付、微信等,把顾客广泛导流至门店,让零售商更贴近顾客,同时打造更好的消费体验,与顾客深度关联。

(三)突出数据思维,数据化运营提供增长新动力

对多渠道全域用户行为特征数据的追溯与整合,构建知行合一的顾客模型,研究顾客消费场景,主动预见和感知需求,为顾客提供精准化推荐和个性化服务,从而创造顾客独特价值。

(四)培养协同思维,实现内部协作和多业态融合

科研计划管理范文6

随着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在开展计划管理过程面临部分理念误区,通常更为关注编制计划、生产性计划、短期行为,而对于企业经营性计划、长远计划、计划管理控制忽视,尚未将计划目标指导功能最大限度体现出来。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提升计划管理认识,通过观念的转变,实施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企业计划管理;短期行为;经营性计划;计划目标

由于现阶段企业管理的一项关键内容为计划管理,在当前高速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企业理解计划管理粗浅,甚至将其当成市场经济对立面。这也就使得企业计划管理不善,各项经营活动管理缺乏方向感与预测性,势必会对经营战略决策正确性造成影响,提升企业效益特别难。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企业计划管理面临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1现阶段企业计划管理面临问题

一是理解不到位,关注度较低。一些管理人员认为政府出于计划经济阶段企业下达的各项命令性计划属于企业计划。要想达到政府计划目标,做好管控计划,层级分解计划目标,严格管控,以便可以实现命令性计划。可是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并不下发命令性计划,绝对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需求产品。另外还在变化的市场背景下,在变化的形势下,计划根本跟不上,那么计划制订意义比较小,受到这样含糊理念,使得关注计划管理程度较低,计划管理相对松散。二是忽视长远计划,关注短期行为。一些企业往往关注眼前利益,往往关注短期行为。这主要是长远市场环境具备的不可预测性与变化项,部分企业关注长远计划比较低,即便部分企业确立长远计划目标,然而根本没有明确的手段确保实时长远计划,更多流于形式,使得短期行为脱离或者偏离长远计划,无谓消耗企业战略资源,威胁企业发展甚至生存。三是忽视经营性计划,关注生产性计划。由于相对容易管控生产性计划,部分企业可以轻松管控生产性计划。可是经营性计划存在着外部特别难预测的市场环境与特别高的运营资本要求,还有的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延续的思维定位,特别多的企业忽视经营性计划,关注生产性计划,阻碍企业效益的稳定与提高。四是忽视管控计划,重视编制计划。一些企业特别关注计划编制,然而一些企业监督、管控、检查执行计划不到位。尤其是受到时间跨度大的影响,长远计划存在特别多的不可预知元素,部分企业初期计划效果比较差就失去自信,尚未积极调控,使得长远计划没有很好执行,使得短期行为引导功能丧失。企业编制特别关注短期行为,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应该周详,编制通常耗费几个月时间。另外管控考评方式联系不密切,使得考评指标偏差计划指标特别大,计划管控缺乏相应措施。五是计划系统不全面。基于时间不符企业长远计划延续性比较差,远景目标模糊。基于计划部分企业总体计划系统不全面,脱离企业总体计划,还有企业设计产品、开发新产品计划与技术革新计划作为相关专业部门计划执行,阻碍优化整合企业总体资源。六是计划脱离实际,计划目标指导功能尚未充分体现。根据不确定市场环境,各种资讯有复杂来源,可靠性比较差,导致比较容易在计划遇见与决策环节出现偏离,一些企业不关注调控计划,使得实际与计划存在更大偏差。还有一些企业计划编制太保守,这也就导致计划脱离实际,尚未将计划目标指导功能充分体现,严重阻碍企业员工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2现阶段企业计划管理水平提升的对策一是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确立计划管理理念,市场经济阶段计划管控着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在当前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当企业没有生产经营计划,根本就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氛围下处于有利位置,全部企业发展甚至生存的必须条件就是强化计划管理。二是构建完备计划管理体系,确立全面计划管理组织架构。各个企业必须确立全面系统企业计划管理组织架构,构建完备计划管理体系,切实保障企业计划管理的实施。三是做好企业计划管理,将依据提供给计划制定,还发挥计划的落实、组织、管控、协调、监督等正面作用,基本上计划管理根本工作有计量、定额管理、统计数据、原始材料等。四是树立大局观念,为计划的严谨性提供保证。计划管理工作应该牢固树立个人服务集体、小局服务大局。企业内部的所有单位目标服务企业大目标,这也就是各个分厂、部门目标服务全厂目标,各个车间目标服务分厂目标,各个班组目标服务车间目标,各个专业目标服务总体目标。与全局观相互关联,应该严谨计划,企业内部的各个单位、部门应该对待整个企业计划目标。更改目标应该让之前编制单位根据规定管理制度办理,根本不会出现越权更改、执行。五是计划管理必须效益优先。企业计划管理必须按照效益优先要求,计划决策错误肯定会出现严重损失,再好执行也会发挥不了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企业计划管理应该根据效益优先。另外计划管理存在着资本运营理念,应该在计划管理范畴内纳入企业的流动资本、货币资本、商业资本、固定资本、别的非物力资本,统一的安排与运行,以便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够最好提心出企业经营效益。六是运用好计划综合平衡。计划管理人员必须实施细致详尽调查研究工作,凭借着调查工作来做好大量一手数据的掌握,基于此研究分析所掌握的技术以及经济学理论,对比若干个方案。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还应该广泛的征求群众的意见与建议,以便让职工讨论制定计划与现实施行环节当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使得制定出来的方案可操作性更强。除此之外,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完成计划,计划指标必须积极可靠与合理科学,如果太保守的计划比较难将职工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出来。计划的制定过程当中还必须预留一定空间,使得可以将存在的意外情况考虑进来,安排计划进度与部门任务应该做到全盘性考量。七是有效的将企业计划决策与预测能力提升。计划管理人员在计划制定之前必须对企业现阶段所处的外部环境全面评估判断,比如市场实际需求、同行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必须将企业内在的优势与劣势考虑,基于此基础所完成计划方案才可以将能够依赖依据提供给决策。

参考文献

[1]梁昌娟.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生产运营中实施计划管理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05):40-42.

[2]左敏.浅谈EPC项目的计划管理与进度控制[J].钻采工艺,2011,(06):105-108.

[3]上海市审计局课题组,宋依佳,林忠华.审计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方式方法创新研究——基于一项问卷调查的研究[J].审计研究,2011,(05):35-39+34.

[4]周文略,马毅敏.基于矿业集团化经营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11,(06):32-36.

[5]陈锦洪.浅谈发电企业集团管控下的全面计划管理[J].经济师,2011,(01):267+269.

科研计划管理范文7

关键词:科研经费;特殊性;内部审计

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力量,国家每年对其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付,因此,在管理和使用上面呈现出很多特殊性,导致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重申报轻管理、预算执行难、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特殊性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高校科研经费应与高校的其他收入一起纳入高校财务进行统一管理,但由于科研经费本身具有特殊性,如果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简单地搞一视同仁,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高校教师申请科研经费的积极性。高校科研经费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经费来源渠道广,项目数量多但金额小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纵向课题的国拨资金、横向课题的社会资金、高校本身的自筹资金。不同的资金来源,对应不同的监管依据。首先,对于国拨资金而言又分部级、省级、地市级的科研资金,这部分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高校申请到这部分财政资金后,由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直接把资金转到学校,这部分资金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关于财政资金监管的法律法规来执行。对于横向课题的社会资金,按《民法》及《合同法》的规定,属于高校教师通过承揽合同收到的合同款,与财政资金有本质区别,监管方式应以社会委托方的要求为主,目前主要是通过社会审计的方式确定资金支出的合法、合规性。经费来源构成的多样性,使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具有复杂性。其次,不论经费来源如何,高校科研经费项目总是呈现小、散、乱的特点。这与项目经费申请以教师个体为主,除个别团队外,很少有人能具备承担大型课题能力的现实状况相吻合。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的这一特点,导致对其进行内部审计时很难捕捉审计重点,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项目变动概率大,经费预算编制困难

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体现在项目预算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开始做预算时很难对未来的走向进行准确判断,导致项目预算变动可能性大。同时,由于申请科研经费的多寡不仅是考核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也对教师评定职称、评先选优影响巨大,这就使得教师在科研经费项目编制预算时漫天要价。最终造成在后续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预算的执行流于形式。另外,按照《预算法》的相关规定,预算一旦审批通过便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变更。预算变更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若未经审批变更预算属于违法行为;若预算频繁地进行变动审批,又影响科研工作的效率,这就使科研经费预算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使预算环节成为内部审计中问题的多发区。

1.3忽视智力成本,经费管理体制脱离实际

科研项目研发是一项高度依赖智力投入的工作,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题组的科研能力及劳动付出。但按照现行制度规定,一般具有事业编制的课题负责人不允许从科研经费中列支自己的劳务支出,只有不具有工资性收入的群体如在读研究生或外部聘请的专家,才能以劳务费或咨询费的名义从科研经费中列支报酬。这一规定不符合科研项目以智力主导的特征,也是导致出现课题负责人套取项目资金等违规行为的诱因之一。二是科研完全成本与高校收付实现制之间存在矛盾。按照相关规定,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需要按科研项目进行完全成本归集。要做到这一点,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高校适用事业单位会计的收付实现制,对与科研有关的机器设备等不提折旧,造成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困难。针对上述问题,高校管理层,特别是内部审计部门,在对科研经费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审计工作,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2内部审计在监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从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构成看,主要包括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部分。其中内部审计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在监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突出表现在利用内部审计全过程监督的优势,在服务高校科研工作的同时,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从预算编制、执行到决算提供了全过程审计监督服务。内部审计由于处于被审计对象内部,有条件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程有效监督审计,能够克服外部审计事后审计的弊端,加强对中间过程的问责。同时,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并举,为落实科研经费预算制度做出了贡献。目前,高校在校级和学院一般会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岗位负责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控制及决算工作,但课题组层面缺乏熟悉预算制度的专门人才。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属于高校的内设部门,其独立性受到较大限制。同时因为科研经费的申请关系到高校与教师的切身利益,为了保护教师申请科研经费的积极性,高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内部审计在揭露相关违法违规问题方面积极性不高、在执行审计制度方面不够严格等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由于科研经费审计有其专业性和复杂性,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1内部审计对相关违法违规问题揭露力度不够

首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许多明显违规的问题由于司空见惯,在内部审计中见怪不怪,相关问题长期得不到整改。例如当前多数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上,依然沿用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基本由项目负责人一人负责,他们对于经费如何列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当内部审计指出科研经费中不合规的开支,但在课题负责人强烈坚持的情况下,高校为保护教师申请科研经费的积极性一般会支持课题负责人,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又如,科研项目结题后长期不结账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重视程度不够,对科研经费的效益性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当前,高校财务部门的角色基本是科研经费的出纳,只要课题负责人要求支付,不论合理与否皆予以支付。高校科研部门专注于项目经费的立项申请,对项目经费管理知之甚少。内部审计部门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中应重点关注项目费用支出与项目是否有关,支出是否合理、真实等方面,但实际审计中很多只是查看报销发票是否真实合法,对实际支出去向缺乏监管的动力和有效的手段,对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课题研究费全成本核算不但要求包含与科研有关的直接成本,也应包含相关水电费及固定资产折旧等间接费用。但目前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下,对于间接成本的构成却一直没有准确的计算和分摊方法。虽然这一问题是由高校会计核算适用收付实现制造成的,但这一问题长期存在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内部审计仍然负有一定的责任。

2.2执法不严与无据可依同时存在

内部审计部门在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未能严格执行相关审计制度,执法不严与无据可依同时存在。首先,部分高校对于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现行制度并不能有效约束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导致科研经费管理中不合规的支出仍大量存在。内部审计对这部分问题的监督不力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合规问题的长期存在。其次,由于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项目审计中缺少相应绩效评价指标,内部审计缺少依据,导致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中形式大于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由于科研项目的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在项目成果不佳时,高校教师付出的智力劳动得不到承认,许多内部审计部门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反映,但并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2.3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与科研项目类似,都是高度依赖人的智力的工作。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勤勉工作,才有可能揭示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较深层次的问题。但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缺少必要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堪忧。首先,部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状况堪忧,在内部审计中尚不能完全做到严格执法。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主要是合规审计,存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无可厚非,也不用非得坚持原则对问题进行反映。这些不正之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部门权威性,对于内部审计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其次,从专业能力看,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很多高校对于审计工作岗位重视程度不够,用事业编制人员从事审计工作,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一些事业单位的不良习气,比如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重心放在研究领导喜好上而对钻研业务知识缺乏耐心和动力。另外,由于受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的限制,在进行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过程中缺乏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导致审计工作很难深入。科研项目本身具有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与之相适应。

3内部审计优化与创新路径研究

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监督引导作用,是一个永恒话题。一方面要转变高校领导层观念,不能把内部审计看成科研项目开展的阻碍,而应看成是查错纠弊的助手。另一方面必须建章立制,严肃内部审计的纪律。同时要注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创新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果意识,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3.1加强宣传,转变意识,配齐内审力量

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高校管理层及科研项目组人员意识到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良好的科研经费审计氛围。同时,高校层面应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投入力量,从人员配备及经费预算上给予保障,为审计部门开展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3.2确定内部审计的依据,加强内部审计管理

针对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制度要先行。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细则,将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区分开来,明确内部审计的制度依据。高校应该从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入手,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实际,对经费申请、管理进行制度落实,确保各个部门的权责进行明确的划分,防止出现问题后各部门互相推诿扯皮。同时注意相关制度及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最后要强化制度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内部审计必须严肃审计纪律,对重点领域发现的问题绝不姑息。在内部审计中必须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问题多发的重点领域进行重点关注,比如重点关注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支出,关注科研经费中劳务费的支出,关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是否被私分滥用等,一旦发现问题,必须严肃问责,绝不姑息。另外,可以试行在内部审计中引入考核机制,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果理念,提升工作能力。

3.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部门管理

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只有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有所提升,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审计效果,因此,可以在高校内部试行轮岗制度,让内部审计人员到科研小组中挂职锻炼,了解科研项目流程,熟悉科研项目的背景知识。此外,还应该从审计工作整体出发,加强政策性培训,让相关人员了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规定,在内部审计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科研经费审计模式的创新。比如可以试行科研经费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科研经费审计作为审计重点。也可以探索跨年重大科研项目经费的年度审计模式,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进行分阶段评价,减少结题审计的压力。同时可以试行在科研小组中配备财务审计人员,强化科研经费全过程监控。内部审计作为学校的内设部门,兼具监督与服务的职能,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能够积极指导课题组完善相关预算,能够有效落实科研经费预算制度。另外,内部审计弥补了政府审计覆盖面低、社会审计成本过高的不足,成为科研经费审计的主力。综上所述,与其他类型的财政资金相比,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本身有其特殊性,由于目前一视同仁的监管策略,导致内部审计在科研经费监管方面存在揭露违法违规问题力度不够、执法不严与无法可依等问题。只有配齐内部审计力量、严肃内部审计纪律、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创新审计方法等多管齐下,才能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管理层应进一步重视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注重审计整改状况的跟踪,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震慑力,使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小玲.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创新[J].中国市场,2016(29):245-246.

[2]熊枫,李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法律困境及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6(10):121-125.

[3]张浩,王瑞龙.基于风险导向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6(34):78-80.

科研计划管理范文8

关键词:企业;科研经费;会计核算;规范

一、前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的发展与国内的发展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依然存在,对于各个国家而言,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因此,我国十分重视科技的创新,不仅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这样一个目标,而且也逐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促进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在这一发展环境之下,有效运用科研经费成为企业在经费管理中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在科研经费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导致科研经费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影响了多个方面的发展,为此,需要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从而促进企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科研经费,从概念的角度来理解的话,指的就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以无偿的形式给企业拨付用于科学研究的费用,企业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无论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此,在提出解决对策之前,这一章节首先对企业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一方面内容的明确,从而为后续的探讨奠定基础。(1)预算编制意识淡薄,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预算之于企业的科研经费管理正是如此,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对于预算方面工作的落实却没有采取重视的态度,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在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预算编制意识淡薄,不仅表现在科研人员对经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将申报项目争取成功就算成功,从而没有对项目进行精细的编制与测算,而且也表现在于财政部门沟通不够,影响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第二,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这一问题的存在,会导致原先估计过高的预算会遭到削减,而原先估计过低的预算会遭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良好开展。(2)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缺少高素质人才。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参与其中,由此可见,工作人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开展质量,因此,在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拥有工作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科研经费管理得到良好开展。然而,在实际发展中,在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研经费管理其实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项目,二是财务,这两个层面都具备的人员是较少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经费管理的顺利开展。第二,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工作人员能力不强、素质不高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胜任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进而影响了整体的进步与发展。(3)制度不完善,管理难度系数增高。科研经费管理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企业中,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或者是还没有有效建立,导致实际的工作不能在制度的作用下进行有效开展,除此之外,相关的激励制度也不符合发展,无法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科研经费的来源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务会计核算出现复杂化现象,进而导致会计核算以及经费管理的难度系数得到增高。第三,与纯科研单位相比,企业还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生产单位,因此,日常的生产核算与科研项目一般而言是同时开展,若出现多个项目并行的情况,难免会出现混用的现象,假若企业处理不当,会影响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三、做好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以及促使会计核算规范化的措施探讨

企业的科研经费管理,本身就属于会计核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中也体现着这一方面,因此,要想做好企业的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将会计核算规范化也予以有效落实。为此,这一章节就主要针对于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来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可以为实际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借鉴意见,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一)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提升工作人员职业素质

为了做好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以及促使会计核算规范化,所能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提升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以此来有效落实目标。针对工作人员方面所能采取的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对外的人才招聘环节红,企业要拓宽人才招聘渠道,争取从社会中招聘到“不仅懂技术也懂得管钱”的人才,与此同时,企业要提高人才准入门槛,从多个角度去衡量前来应聘的人员,以此来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在对内的人员管理环节中,企业针对内部已有的工作人员,可以采取的措施为:一是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活动中不仅要包括知识的学习,而且也要融入技能的锻炼,希望在培训活动的作用下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加强宣传力度和激励力度,促使工作人员重视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学习,以及积极学习和运用新信息化手段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以此来更好的胜任相对应的工作。

(二)立健全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为了做好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以及促使会计核算规范化,所能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制定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是能够发挥保障作用,从目前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可以发现,企业的科研经费管理在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企业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具体来讲的话,就是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由于企业的科研经费来源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该将科研经费纳入到企业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二,需要根据科研经费的不同来源进行不同的合理分类,并且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立相对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制度的作用下能够明确各自职责,以此来做到有章可依;第三,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针对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以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对于表现不合格的人员,给与一定的惩罚,以此来发挥警告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会计核算,以此来促进整体发展。

(三)加强预算管理,做好预算安排

为了做好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以及促使会计核算规范化,所能采取的第三个措施就是加强预算管理,做好预算安排,从而促进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在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表现在预算方面,因此,要想解决预算方面的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意识影响行为,行为的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意识的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意识领域上真正认识到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从而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预算编制要坚持“三性”原则,也就是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之后采用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发展变化,以此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第三,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离不开监督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从而保障科研项目经费安全、高效的使用。

四、结束语

科研经费管理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发展时代下,做好科研经费管理,促使会计核算规范化,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此为探讨点,提出了上述几个对策来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可以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秦长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解读[J].新理财.2015(12).

[2]赵心宇.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企业专项科研经费管理研究[N].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