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范例

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范文1

传统的科技哲学观念包括三个基本假设:第一,科学命题具有普遍性,理论是研究的最终成果,存在一种科学知识从地方性到普遍性的过程,最后的科学知识一定是普遍化的,这个过程被称为“去地方性和去语境化”;第二,实验、观察等科学中因素与理论相比处于从属地位,理论处于第一位;第三,研究的地方性场所、实验建构及所需的技术设施、研究人员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研究中遇到的实践性难题,都视为科学知识产生的偶然因子。所以在传统科学哲学观念视野中,对科技文化的内容主次地位理解便是:科技知识处于核心地位,具有统御性,因为科技知识是普遍性和适应性的。其他的科技制度、科技教育等往往处于从属地位,是围绕着科技知识进行的,基本构成了“众星拱月”式的科技文化观。而科技实践哲学则不同,在对传统科技哲学批判的基础上,以实践为核心,它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文化观念。第一,它认为根本不存在完全独立的客观世界,“只有介入世界,我们才能发现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实践就是世界活动的一部分。第二,科学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科学知识和其他理论知识相比,并不具有优先性,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科学知识本身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再适应”的过程,而不是“普遍性展现”的过程。第三,观察实验和科学知识本身相比不是次要的,从属的,而是必须的,他们使得科技知识变得“普遍适应”。由于科学实践哲学对科学技术完全不同的理解,其科技文化观念便截然不同。正像第三点所描述的,它认为科学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能分出主次,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地位是非常平等的,构成了“平行”式的整体科技文化观。美国媒介理论家和批评家尼尔•波斯曼在其著作《技术垄断》中曾有深刻的描述。“技术变革不是数量上增减损益的变革,而是整体的生态变革。”在他眼里,新技术的诞生是一堆黑火药里面送入了一个火苗———并不是牛顿范式下机械论所描绘的简单增减替换,而是一个整体的化学反应。技术并非作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生态的整体而存在,“重要的(技术)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仅仅导致这个技术群的变革,而且也将导致整个相关的社会生态的变革。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实践哲学的整体科技文化观,下面将围绕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科技文化建设来展开。

二、陕甘宁时代科技文化建设成功缘何可能

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便开始着手进行陕甘宁边区建设。当时陕甘宁可以说科技文化全面落后,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知识匮乏。陕甘宁迷信泛滥,广大群众旧意识、旧习惯严重存在;卫生防疫知识空缺,边区疫病肆虐,人畜死亡率很高。农业生产基本是粗放式经营,基本靠天吃饭,使用原始技术和工具,农作物单产低下。工业技术非常落后,基本只有零星的轻工业,严重依赖外援,一半以上县份的人民不懂纺织。二是科技教育落后。陕甘宁边区学校极少,文盲占90%,有些村庄100%的为文盲。曾任边区主席的林伯渠曾经这样描述道:“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学校稀少,知识分子若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稀少。在某些县如盐池一百人中识字者有两人,再如华池等县两百人中仅有一人。平均起来,识字的人只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一。至于小学,全边区过去也仅有一百二十个,并且主要是富有者的子弟。整个边区的中学生是屈指可数的。社会教育简直是绝无仅有的事。”初期文化教育与传播极端落后的矛盾使得科技文化建设形同虚设。三是科技体制空白。由于地处偏远,这块地区基本上没有任何的科技政策支撑,也没有任何科学研究机构涉足,更谈不上科研团体的出现。按照传统科技哲学中科技文化观的观点,在如此愚昧落后的地区开展科技文化建设,应该以科技知识为核心,其他的科技教育以及科技体制为辅,才能真正开展起来。但事实不然,由于陕甘宁边区科技文化建设极端落后,简单地普及科技知识并不能达到科技文化建设的目的。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反而遵照了科学实践哲学的整体科技文化观,每一块都下足了本钱。

(一)科技知识建设

科学知识在传统科技哲学看来是普世的、客观的,不受到任何约束的。但是在实践哲学看来,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并不具有优先性。要使得科学知识变得“普世”和“优先”,必须辅之其他的技术方法,最难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让受众能够接受。陕甘宁边区当时虽然落后,但是本土的地方性知识基础非常牢固:迷信普及、传统靠天吃饭的耕作等等加剧了科学知识建立其权威的难度。特别要指出的是,科技知识还面临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念———从事农业生产中传统农民所选择的“安全第一”的原则。詹姆斯•C•斯科特在考察东南亚农民的生存状况后认为,农民经济的活动并不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而是遵从“安全第一”的原则。因为在传统的农业中,农民的生活环境恶劣,依附于地主的情况加上自然规律的不确定性,不得不选择自保优先。“如果说把农民看作面向未来的熊彼德式的企业家,忽略了他的主要生存困境,那么,通常的权利最大化假设则没有公平地对待他的政治行为。”在陕甘宁边区的科学知识建设过程中,边区政府在技术推广和知识普及中最难做的一环也是让大众能够相信并且接受。在医疗方面,边区政府教育和动员群众,同分散在边区各地的二千多个巫神作斗争,取缔他们的活动,揭露他们的骗人伎俩,直接消灭了旧有知识滋生的土壤,为卫生防疫普及铺平了道路。紧接着大力提倡建厕所、立猪圈、挖水井、灭虱子、勤洗晒、新法接生等,改变群众中的不卫生习惯。边区政府充分发挥千余名中医、二百余名西医、五十余名兽医的作用,发动和组织他们到农村或疾病流行地区服务。在农业技术上,边区政府遵照“利用原有的落后生产工具和技术,在可能条件下逐渐进到新的”指导方针,注重推广和发挥新式农作技术和先进工具的重要作用。光华农场成立于1940年,是边区唯一的农业试验场。这里集聚着一批由林伯渠亲自从延安各单位抽调来的优秀的农业、畜牧、兽医专家。尤其是在1942年,甘泉等县流行牛瘟,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光华农场派兽医前往防治,在试制免疫血清和疫苗成功后,用铜制造注射器,用瓷瓶代替玻璃瓶,仅用半年时间,就扑灭了边区牛瘟,在群众中树立起了科学知识的权威。农场推广农作物、蔬菜、家畜良种,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狼尾谷,两年间推广到17个县,面积一万余亩。农场逐步摸索出一些增产丰收的科学方法。诸如,加强试验农场、扩大良种、研究和改良工具、精耕细作、广施肥料、防治病虫害,改进植棉打卡,兴修水利,营造气候林,改良畜种等,改进羊的饲养管理及防疫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利用,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变农业落后面貌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靖边农民说:“先种麦子插黑豆,黑豆地里带萝卜,旱涝保收。”就是光华农场向农民推广的结果。经过边区政府不断运用科学技术这一武器让广大群众能够耳闻目睹,尤其是在破除迷信以及医疗上的受益,边区老百姓终于能够接受科技这一强大武器,并且对科学知识开始接受。但科学知识还需要普及,而且科学知识本身并不能代替科学文化建设,科学技术的运用只是第一步,要科学知识扩大范围并且完全占领思想阵地,还需要科学教育的传播建设。

(二)科技教育传播建设

科技教育传播建设在边区并不是科技知识建设的辅助,反而成为了非常核心的一环。但科学教育的传播在当时的环境下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正向我们前面所说的边区的文盲众多,不要说普通的农民,就是共产党员都有很多人不识字,更谈不上普及科技知识。陕甘宁边区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经费极端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对教育经费的调拨、学校干部的配备、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尽力给予支持,使边区文教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边区根据关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示精神,落实了以干部教育为主,国民教育为辅的方针。具体次序为:干部在职教育、干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儿童教育。干部在职教育被放到全部干部教育的首位来抓,贯彻“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的精神,坚持每日两小时的学习制度,联系实际,进行业务、政治、文化和理论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在职干部不断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为了培养革命干部,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边区政府的倡议下,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先后创办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马列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行政学院、军事学院、延安大学等二十多所干部院校,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分赴抗日战争的各条战线,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陕甘宁边区的群众教育以扫除文盲为中心。边区政府提出,把广大群众从文盲中解放出来,普遍地进行普及教育,使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为此,采取创办识字组、夜校、半日校、冬学等形式,进行抗战政治文化教育。到1941年,全边区这四种组织共有3940处,人数达4707人,对提高边区人民文化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尽快扫除文盲,在的支持下,林伯渠与吴玉章等一起,发起了新文字学会,积极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在边区创办新文字报刊和学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过边区政府不断努力,抗战期间,边区共有中等学校7所,其中中学3所,师范4所,在校学生2487人。1943年,边区有初小、完小444所。1944年边区政府提出“民办,公助”的政策以后,各县创办了570多所村学和150所私立小学,到1945年上半年,小学发展到1377所,学生达34004人。还有边区各地的三千三百多个读报组。从这些实践中我们看到,科学文化正是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整个边区的科学文化这个时候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范式的转换。但是科学文化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尤其是科技本身,需要不断给予新鲜营养,才能不断提升,这迫切需要边区政府在文化建设上更上一层楼,从体制上加以保证。

(三)科技体制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科技体制建设,自1939年开始,便颁布了各项政策,在院校规制、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建设,随后在党中央的支持和鼓励下,各种科技团体也如雨后春笋涌现,活跃了边区科研气氛。1939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边区科技政策的任务为开办实用科学研究所,以发展工业、植物、土木工程、动物、化学、地质等的科学研究,造就科学人才,以供应发展国防经济之需要。1939年5月便创办了自然科学研究院,同月在《发展国防教育提高大众文化加强抗战力量案》中,提出了发展边区教育的创设技术科学学校,造就建设人才等7项办法。1941年颁布了《发展边区科学事业案》之后,建立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1942年5月的《关于建设厅技术干部待遇标准的命令》和《1943年度技术干部优待办法》,将技术人员分为四个等级,分别在津贴、衣服、住宿、出差、饮食和书报供给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建立了科技团体。如,1938年2月6日设立的边区国防科学社;1940年2月5日设立的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1940年6月成立的国医研究会和延安中国农学会;1945年3月成立的中西药研究会。

三、经验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改变了边区的落后面貌,发展了边区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教育积累了经验。就科技文化理论探讨本身来说,则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

(一)在科技文化建设前期,必须树立起科学知识的权威

由于原有的地方性知识植根很久,要使得科学文化知识被群众接受,必须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范式转换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漫长而且涉及面广。正如陕甘宁边区所呈现的那样,涵盖从迷信认识到医药农业等。要取得成功,一要靠科学技术本身的威力,使得当地老百姓能够获利,二要靠系统性的推广。

(二)在科技文化建设过程中,科学教育必须从核心抓起

陕甘宁边区在文盲率高的情况下,坚持自上而下的方针,先干部后群众,这样有计划地推广便于普及到全边区,尤其在普及过程中坚持了政治教育和科技教育相结合的方针,保证了宣传的有效性。

(三)在科学文化建设巩固后,必须建立起推进机制

科学文化建设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稳步提升的过程,体制建设不仅是保障,更是一个促使科技不断前进的动力。在普及任务开展和落实中,边区政府适时地出台相应的体制政策,是科技文化稳重提升的保障。

(四)科技文化本身既是理论建设的过程更是实践过程

科学实践范文2

农业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为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模块化、项目化设置课程,即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在“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中,把性质相近的课程可综合在一起,如将《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课程综合为《植物生长环境》,《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可综合为《普通化学》等。再以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有针对性的补充实用性的新知识。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中,要有特定的职业岗位技能方向,课程内容要有明显的指向性,侧重于应用性、从业性,而且以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为主。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中,根据学生选择的从业方向,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补充相关知识,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从业要求。

二、根据职业能力,明确课程目标

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极强的行为,教师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依据课程的目标来制定和实施。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而具体地与将来的职业岗位相对接,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条件,以缩短高职教育与就业目标之间的距离。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根据专业培养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以及就业需要合理制定各门课程的目标,同时要体现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以及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

三、合理设计内容,突出技能培养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综合生产实践”。基础实践突出以化学为核心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多设计综合性、探究性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要突出对学生现代生物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实行多课程联合实习和综合教学实习,以实现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综合生产实践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应用性)和综合技能(强调实践性)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突出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的培养,建立“生产体验—技能训练—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

四、依据课程性质,选择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问题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所应用的基础理论是统一的。这就要求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尽量做到情境化、问题化。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提出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的方法因课程性质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实验、操作、操练、实习、见习、社会调查等。

五、依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以校内实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为依托,实施产训一体、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产训一体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2学期):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基础性实践技能训练,如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常规理化分析,作物形态识别和基本的农事操作技能等。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基地管理,并对每天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撑握的技术等做好记录,使学生对生产的各个环节产生感性认识,这不仅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第二阶段(3~4学期):在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能训练,即是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训和生产实习,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技能培训。如中草药栽培与加工专业的学生可在“百草园”进行药用植物种类、品种识别;营养诊断和施肥;灌水排水;病虫测报和防治;采收和分级;防寒等单项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5~6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即是在学生全面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毕业(顶岗)实习进行综合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能力,实现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目标。另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应组织学生开展送科技下乡、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和操作技能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的管理要有一定的制度做保障,因此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文件,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和提高质量的前提,包括《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课程标准》、《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考评方案》、《毕业(顶岗)实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教师实验(实习)操作技能及教学考核方案》、《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才能使各实践环节制度化、规范化。实践教学管理应以目标管理为核心,放活过程管理,强化对能力目标的考核。在管理上应实现时间、内容、形式、空间上的开放。

七、注重考核评价,灵活考核方式

科学实践范文3

1.1增加实践课程学时

使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接近1:3,继续加大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重点突出素质教育,使内科学实践教学真正体现知识、技能、素质并重的原则。

1.2将诊断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有机整合到内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技术的内科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眼,动脑,动手,体现内科学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并在治疗方面适当向外科治疗与中医中药治疗延伸,体现全科医学的整合性。

1.3参照《临床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的实训内容

规范实训实习项目及制定统一实用的内科学实训课程标准及评分标准,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建立更新的适合临床医学全科学专业的内科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4大力发展床旁教学,分组讨论

小教室授课等多种临床教学形式,灵活运用病案式、参与式、互动式、PBL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模拟”转变为“实战”,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5利用课余时间与休息日

开展医疗义诊活动,使学生充分接触广大群众,学以致用,培养体恤患者的高尚医风医德、爱伤意识,注重临床实训课程的综合性。

2内科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性

2.1观念创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突出内科学能力、素质培养与理论应用并重的原则,尤其注重实用性。

2.2教学指导体系创新

通过编写出更切合实际的不拘泥于教材的内科学实训课程标准与评分标准,规范优化内科学实训项目及制作特色内科学实训课件,有助于建立更规范合理的内科学实践指导体系。

2.3教学思路创新

融合诊断学技能于内科学实践教学之中,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动眼,动脑,动手,践行教、学、做一体化。并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4教学形式创新

大力发展床边教学,分组讨论,小教室等特色授课方式,不拘泥课堂、实训室,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实训与见习相结合,见习又与后继实习相承接。体现内科学教学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3内科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科学实践范文4

一、激发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敢于实践

小学科学是一门非常神奇的课程,尤其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讲,科学课是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最佳的途径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小学生的好奇心入手,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等等方式认识更多科学现象,掌握更多科学规律与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倘若要到达这样的教学目标,则教师必须在科学课设计方面追求新颖,要突出科学活动的趣味性,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兴趣;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与教师产生互动,为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教学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水是怎样溶解物质”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准备食盐与高锰酸钾,并且设置问题“谁的溶解更低调?”小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形式感到十分好奇,怎么会用拟人化的方式来阐述这个问题呢?为什么溶解现象可以用高调和低调来区分呢?这个问题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他们更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后续,教师可以分别演示这种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将食盐放入水中,学生们看到很快就获得了无色、干净的溶液;当把高锰酸钾放入在水中之后,学生们看到了紫红色的溶液。两种不同的现象,让学生逐渐明白了为什么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学生更加渴望自己通过实践去证明“谁的溶解更低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手实践验证了这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是“食盐的溶解当然更为低调,因为溶液无色、干净”。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重要,而我们也应该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

二、精心设计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规律,并且科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设计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要能够引导学生按照规范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要尽量避免因为实验操作的随意性而出现操作风险。例如,在教学“物体浮起”这部分知识时,物体浮起的实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通过物体形状的改变能够产生浮力的变化”这个原理。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个原理比较抽象,很多学生都不太能够理解其意思。因此,为了能够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笔者认为在实验设计上要尽量简单地,适合学生进行操作。比如,可以利用水槽、水、橡皮泥这些物品来作为实验道具。为了加强实践效果,笔者建议在开展实验之前,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看一看哪个小组能够让块状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时,还必须对实验要求提出明确的规定:第一,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完成实验;第二,只能使用教师所提供的这些实验物品;第三,严格规范进行实验,保持桌面整洁。这个实验本身就具有“玩中学,做中学”的学习特点,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书籍,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科学实践范文5

科学理论来源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中渗入生活化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是引领小学生步入科学世界的重要课程。生活是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支撑点,因此,开展小学科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科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对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活化;实践研究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只讲授传统的知识,忽视教学的实践操作的渗透。而科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到科学知识,使科学知识富有生命力。因此,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能让学生真正了解科学,与社会和谐相处,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下面就对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指出:要从生活的角度展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的兴趣。课堂导入得好坏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假如学生无法了解科学的实践意义,那么就无法从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从而逐渐降低研究欲望。因此,小学科学的课堂导入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导入中可以引入一些例子,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在教学中与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强化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同时,还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收获科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在学习“热胀冷缩”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将会喷水的小娃娃引入教学中,玩具对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当学生看到这一玩具时,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学生会对这个喷水娃娃有着好奇心,与之相关的问题都会在学生脑海中浮现,从而促进学生探究问题。

三、探究方式生活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操作尤为重要,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些材料,这是实现小学科学探究的主要条件。对于实验室内的实验仪器来说,大多数小学生是陌生的,这时可以采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这样让学生运用生活器材展开科学实践。比如,在学习“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中,教师可以将原本的酒精灯、石棉网以及蒸发皿等器材,用生活中常见的蜡烛、汤匙等代替,采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实验的道理,而且还能节约时间,避免酒精灯不安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深入了解科学知识。比如,在讲授“做一个生态瓶”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制生态瓶,实验需要用到玻璃容器、小型水生动植物等物品;这时学生则可以将生活中的材料利用起来,用大塑料瓶代替玻璃容器,再去浅水池塘收集一些小型水生植物。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加深入了解相关的知识。

四、课外活动生活化,提升科学教学质量

生活是科学的来源,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小学教学要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让小学科学走出课堂。实现学生从“认识知识”到“实践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对自己家乡的水污染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考察自然水域,认识家乡水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对整治家乡水污染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使科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这种方式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从科学走向社会。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趣味,真正实现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将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这门课程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构建“科学始于生活”的思想,开展课堂导入生活化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施探究方式生活化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组织课外活动生活化,提升科学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收获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王瑞霞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五小学

参考文献:

[1]厉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07-180.

[2]冯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16(14):114-115.

[3]魏文杰.浅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45.

科学实践范文6

一、讲授创造发明故事,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在小学阶段正是引导孩子认识科学、了解科学走入科学的起步阶段,虽然大部分小学生会以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若教师所呈现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则不高,此时学生更不愿意参与到科学实践过程中。为此,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合理方式为学生呈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实践兴趣尤为重要。基于大部分小学生会对创造发明故事更感兴趣,像与“电灯是怎么来的”“电风扇是如何运转的”等内容有关的故事会更好的吸引到小学生注意力,此时学生对本节课呈现出的内容感兴趣程度更高,他们会在发明故事的激励以及刺激下,产生自己也想要动手进行实践、进行创作的想法,学生对科学知识、实践活动感兴趣程度更高。但是为了提升小学科学文化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有效性,科学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创造发明故事前,还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当前学习需求、对哪方面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创造发明故事更感兴趣。

二、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书籍,打好学生实践基础

仅仅通过几堂课来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并提升小学生实践能力是不现实的,要想促使小学生可以在该阶段学习科学知识时,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就需要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科学教材延伸到课外科普书籍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对小学生的了解及分析,建议小学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书籍,通过为小学生提供不同方面的阅读书籍名称,让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要看的书籍。此时小学生在自身兴趣带动下产生更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增强。在小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后,其会全面了解该方面科学知识,拓宽了小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后期进行实践活动时,可以获得理论支持。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昆虫记》等书籍,当学生对海洋世界更感兴趣时,他们就会阅读《海底两万里》,后期引导学生开展“海洋动物”研究时,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理论支持。

三、启发学生观看科教节目,培养科学实践精神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现阶段已经开展了多个科教节目,这些科教节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以另一种方式吸收知识,此时学生科学文化水平更高。我经常启发班级学生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观看科教节目,并为学生布设相对灵活的课后任务。如“你在节目中受到哪些启发”,“通过这一节目你学习到了哪些科学知识”,“你在节目中科学项目的引导下有什么好的想法”等等。让小学生可以在观看《走近科学》《我爱发明》《探索发现》等科教节目后,产生探究意识与实践精神。科学教师在后期审阅学生所写的科教节目观看日记时,可以更好的记录每一位学生对哪方面知识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对哪方面知识有深入研究,后期开展具体实践活动时,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真正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能够在自身科学实践精神的影响下,投入到具体实践之中。

四、基于科学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只是让小学生从教材、科普书籍以及科教节目中获取科学知识是不够的,且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让学生动手参与的学科,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就要基于教学目标、学生最近发展以及教学内容开展实践,让小学生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基本都能够应用于学习以及生活之中。此时,小学科学教师就要抓住教学时机,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以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时,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眼睛看、耳朵听、手触摸、鼻子闻、脑袋思考以及言语表达等方式,详细描述班级中的某个部位,并通过该节课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及时记录下自己认为有趣的、有意义的内容,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习惯,真切提升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五、总结

科学实践范文7

一、从做中学 知行合一——小学科学趣味型教学的背景和目标

(一)“从做中学”趣味学习的背景

小学科学拥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可以借助人力资源、自然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等探索科学。在小学阶段,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口耳相传”模式教学,此种教学方式相对枯燥呆板,使小学生无法积极融入科学课堂,对科学学习失去兴趣,导致科学成绩难以提升。学生觉得学习科学是件无聊的事情,因此不愿意学习,把时间都浪费在玩乐上。通过“从做中学 知行合一”教学模式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科学学习,同时真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科学实践、敢于创新科学精神,为将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从做中学”趣味学习的目标

小学科学“从做中学”趣味学习,旨在学和教两个方式结合重新组建的体验式学习,以注重考查生活为基础,以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为学习内容,以疑惑难解的问题探讨解答为认识提升,以教师情感、认知以及行为取得平衡为核心目的。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学生对知识需求的准备工作,善于从学生的立场探索问题,同时整理出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的答案;其次,需健全枯燥单一的说教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动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遵从预定目标,完成对新知识探索,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同时找到合作的喜悦。

二、从做中学 知行合一———小学科学趣味型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意义

“从做中学 知行合一”趣味型课堂学习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从做中学知行合一”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科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其中蕴含了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点,依次是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等有关科学知识,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意识的重要来源。唯有让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开展科学学习,使其在科学探究中保持高昂的热情,从而深化对科学奥秘的感知,切身体会科学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二)有利于形成正确习惯

兴趣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原动力,对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促进作用。当学生拥有相应的自学能力之后,就能够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如教学《造一辆救护车》后让学生自己动手造一辆救护车,教学《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后让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轨迹等。长此以往,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并且从生活中学会发现、探索、提出和思考等问题,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有利于发挥学生优势

兴趣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形成正确学习习惯,更能促进学生个性以及优势的发挥。详细分为,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般会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实施教学,以此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师教授的内容符合学生兴趣,对于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学生注意力会加倍集中,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分析中,有效提升学习能力,使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三、从做中学 知行合一——小学科学趣味型课堂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观念传统,教育方式单一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是从“填鸭式”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极大影响,小学科学教学中通常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学生在不理解教师教授内容的基础上以死记硬背的模式记住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实验结论,以提高学习成绩。通过此过程,小学生无法积极去探究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原理,长此以往,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取不到成就感,学习严重受挫,对科学产生厌烦情绪,直接阻碍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教师演示实验,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实验

一直以来,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即在多数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详细讲解科学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细节,最终得出和教材相同的实验结论。此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开启小学生科学启蒙思维,但是小学科学教师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使学生自主参与科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主动备好实验所需教材,切身体会科学实验操作环节,主动思考和探究实验成果。以此让小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用科学开启智慧,为小学生打开科学的大门,感受科学的魅力。由此可见,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教师演示实验代替了学生自主实验,直接导致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不好。

四、从做中学 知行合一———小学科学趣味型课堂学习的实践研究策略

在了解了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后,借助相关实例探讨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成果,使小学生以实验为载体提高科学素养。详细计划可以分为完善教学模式,将德育融入教学,营造良好实验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科学实验。

(一)完善教学模式,将德育融入教学

小学生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阶段,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注意力也不持久,无聊枯燥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得不到孩子们的青睐,教师在教学中需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活跃、生动、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选择情境教学方式,创建和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

(二)营造趣味型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营造趣味型课堂使学生倍感放松,从而激发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加入科学课堂中,去探索新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由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顺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科学教学需求,创新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打造轻松活泼的趣味型课堂,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带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如“一颗种子发芽了”这一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会想到很多问题,如为什么自己的种子没有发芽?而其他同学的种子发芽了呢?怎么让自己的种子也快快发芽长大呢?此时教师不用急于向学生解答,而是可营造一个比较轻松和活泼的学习氛围,引导鼓励学生探究、创新,使学生自己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以及探索。此种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印象更为深刻,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自主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实验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传道授业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是“教”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能够取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设想在此种情况下,小学生如何收获知识,提高个人素养和个人能力?又如何获得长远性的成长和进步?由此,身为教师,需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以学生学习为本,尊重学生,引领学生主动融入科学学习活动中,多动手动脑,积极思索探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和个人能力。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并完成科学实验的操作步骤,以此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推动小学生以实验为载体快速进步和成长。如在教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这节内容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主尝试分析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的实际情况。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学生对溶解一词有了新的认识,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和全面。所以,相较于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科学实验所起到的作用显而易见。

科学实践范文8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