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技术范例

科学发展技术

科学发展技术范文1

关键词:农机推广;宣传;农业现代化

1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其大面积的推广普及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而发展农业机械化,又离不开农机技术推广。由此可见,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不可被忽视。第一,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传统的农业生产,以人力为主,效率低,成本高。这些年,科技的进步,现代农用机具的推广普及,使着农业生产领域涌现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机具,农业生产机械化的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第二,增加老百姓经济收入水平。推广农机技术可以让更多的农民知晓和使用农业新技术,可以大大减少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需的劳动力,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第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做好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有利于扩大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范围,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人工劳动力效率低下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机技术的普遍运用和推广将促进农业生产逐渐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2农机技术推广普遍存在的问题

2.1农机推广受重视程度不够

受制于历史原因,农机推广不被重视依然存在。总体来看,农机推广力量薄弱、服务范围小、推广功能差。需匹配农机推广要求的人、财、物等等,得不到应有的扶持,农机推广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2.2对农机正确认识程度不够

由于对农机缺乏正确认知,加上频有农机伤人事件,老百姓不愿接受新事物,使着农民宁愿多辛苦也不不愿意购置农机具。同时,山东多地老百姓收入低,难以负担高昂的农机费用,价格因素也成为其购置农机的重要障碍。

2.3农机推广形式较为单一

以往农机推广工作,基本上以自上而下展开。现阶段,农机交易市场化趋势明朗,被动接受农机具已成为过去。农户购机不再是上行下效,而更多依据农业生产需要、个人偏好购机,这就导致农机推广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多元化尊重市场需求的农机推广形式备受民众关注。

2.4推广农机使用率较低

山东地域特点来看,丘陵地形占据主导,加上农业生产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导致现阶段推广的大机型普遍使用效率不高。除此之外,还影响农机使用效率的几个关键因素有:受燃油价格的影响,农机化使用成本居高不下,个别农户嫌燃油费用过高,既是闲置在家也很少使用农机具。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小块农田的非连续作业,很难提高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受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机具闲置时间较长,造成农机资源的损耗。

2.5农机推广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差

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农机推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而导致专业能力差的原因有:第一,区级负责人员工作时间段,虽然有学历,但是处理日常琐碎事务多,用于农机推广的精力有限,很难将这项工作做好。第二,基层负责农机推广的人员,普遍为兼职,学历低,不愿接受新事物,缺乏专业业务培训,宣传工作不少流于形式。这些诱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机推广人员很难兼顾农户切身利益,严重影响农机推广的效率。

2.6农机推广缺乏定向和实质性支持

由于农机推广工作的不被重视,导致农机推广缺乏必要的定向和实质性支撑,农机推广工作明显后劲不足。实际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当前农机推广服务经费不足农业总产值的2%,而加上地方财力有限,尤其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关财政支出仅能满足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导致上级有指示,下级无落实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农机推广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3强化农机技术推广,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思考建议

3.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

做好农机推广整体规划,完善农机推广监督制度,加大农机推广奖惩力度,提高农机推广重视程度,为科学发展农机化保驾护航。同时,在地方财政可控范围内,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确保老百姓能领到足额补贴,调动民众购机积极性,确保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大农机推广宣传,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

将农机推广政策落到实处,离不开强有力的农机推广宣传。第一,将农机化好处深入人心。基层尤其偏远乡村,对农机化缺乏正确认识。就此,应做好农机化宣传,将农机化深入人心,激发民众购买欲。第二,将购置补贴宣传到位。以文件的形式公报群众,还难以在老百姓群众中形成影响力。由此,购置补贴宣传务必要通俗易懂,尝试多种宣传形式,生动讲解农机购置补贴。同时,对老百姓关注的热门机型,还要重点宣传。此外,还要完善补贴信息公示,公开所有文件、资料等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第三,将安全农机理念深入人心。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老百姓宣传安全使用农机的重要性,以增强民众安全使用农机的意识。同时,利用好农闲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农机维护保养技术培训,为民众安全使用农机提供技术保障。

3.3提升推广人员专业素养,打造高能力农机推广团队

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养高低,直接影响新型农机及技术的推广普及。某种程度上而言,农机推广人员新技术娴熟水平、新农机操作能力,直接决定着老百姓接受新技术、新农机的上限。由此,应注意提升推广人员专业素养,打造高能力农机推广团队。其一,建立健全人才约束机制,吸引更高层层次人才加入农机推广队伍。其二,优化农机推广人才队伍结构。政府牵头做好人才引进,引入高素质优秀毕业生,为农机推广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调离非专业人才,精简农机推广队伍,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农机推广团队。其三,做好典型示范。全区范围内挖掘示范单位,宣传农机推广经验,扩大农机化影响面。其四,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目标责任机制,推行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其五,做好人才再培养。利用函授班、田间学校、职业教育、专业培训、远程网络培训等等,注意提高在职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以提升农机推广的整体水平。

3.4注意优势农业农机推广,使农机化更好服务本地农业

就山东地形地势来看,山地种植苹果、樱桃等果树为主。而平原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为主。由此,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就不能照搬模板。重要的是,推广符合农作物生产特点的农机具。像是果树管护必须的微耕机、微灌机、除草机、打药机等等,都应将其作为针对性推广农机加以普及,以确保推广农机具效益的最大化,以便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3.5以需求为农机推广切入点,注意创新农机推广模式

传统的农机推广工作,势单力薄,推广影响面窄,实际农机推广效果不佳。在此,建议注意培育农机推广新型经营主体,重点自农机专业合作社、培养农机专业户着手切入。其一,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机制造与农机生产间建成桥梁纽带,避免生产与需求的脱节。以合作社为联系纽带,一方面有针对性将先进农机介绍给农户,另一方面能及时反馈农机需求信息给生产制造商,研发老百姓更需求的农机具。其二,培育农机专业户。当前,以老百姓的财力而言,购置农机是一项不小的财力负担。多数在购置农机方面,还持有观望的态度,很大程度上限制农机的推广普及。而培育农机专业户,一方面,政府出面给予购机优惠补贴,保证专业户优先购机,能确保周边民众最直观的感受使用农机带来的便利,起到不错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农机专业户在村里算是一个“门面”,村里做农机推广更具说服力,老百姓也更愿意接受农机推广的意见,更利于扩大农机化影响面。此外,农机专业户与合作社之间,能起到很好的对接作用,更有利于农机推广交流,便于形成合作社、专业化、农民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机推广模式。

3.6加强农机监督监管,做好售后农机的服务工作

加强农机监管,很重要的两方面是:其一,做好补贴农机的事前监管,避免出现劣、差农机进购置补贴目录,力求将适用性强、高性价比的农机具推荐给老百姓。其二,做好购置农机补贴的监管。加大补贴资金审查力度,避免出现套现资金的情况。及时公示补贴农户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避免出现倒买倒卖的行为。一旦发现,严肃处理,追究责任。做好购置机具的售后服务,随着农机化的推进,老百姓持有农机具的增多,现有的售后服务网点难以满足售后服务的需求。加上,个别维修点人员素质低,专业技术匮乏,故障维修率低,严重影响农机具的使用寿命。由此,作为农机推广部门,应根据推广农机的情况,适当扩建售后服务点,加大财政补贴完善售后网点。同时,注意加大维修点监管,聘请专业维修师傅,提高维修质量,最大程度减少农机户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李永盛.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及对策[J].江西农业,2019,(4):138.

[2]张艳梅.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8,(15):28-29.

科学发展技术范文2

关键词:实验技术人才;教学观念;管理体制;队伍建设

0 引言

实验室,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索,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的场所,也是一所高校科研水平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打造国家高校重点实验室是高校的重点课题。教育部明确支持高校重点实验室基本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 100 万,鼓励各高校重点实验室开展自主研发,实施创新培养发展战略。目前,高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性实验教学及实训方式,以适应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和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而实验技术人才是学校和科研机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学技术研究、教学工作、科技实践与创新的基石,他们不仅承担着实验室的设备日常管理工作,还肩负着实验教学、创新研发、科研、对外服务等。

1 实验室建设情况

我国高校实验室大体主要将实验室分为专业实验室、公共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部级重点实验室等[1],以科技学院为例,根据学院学科实验教学建设需要,把实验室分为系部实验室、院专业实验室、公用实验室等。系部实验室实验设备较少,面向专业院系开放,实验教学任务主要由系部自主安排,教研室负责组织管理,设备利用率低,专业性强。院专业实验室及公用实验室设备仪器多,面向全部院系开放,实验教学任务教务处统一安排,大部分由院系教师完成,少部分由实验技术人员完成,以基础实验室为主,设备利用率高。由此可见,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主要由教务处及院部教研室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资产设备管理处进行实验室建设及设备采购,如图1所示。

2 实验技术人员现状

近年来,高校的实践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对实验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还仅仅是在实验室设备管理及日常管理上,不能有效发挥其专长,这对实验技术人员自身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1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由于部分高校把实验技术人员定位“教辅”人员,对技术人员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招录以本科,研究生为主,部分人员是从各岗位分流而来,年龄跨度大,专业和相关工作不对口,学历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实验系列职称已经多次改革,但客观因素科研参与率低,科研成果少,无法与专任教师相提并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低,并且由于进人机制的限制,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人数与学生数量不成比例,又加重了实验人员的工作强度,没有给予充分的成长学习空间,实验室技术人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充满时间,大部分从事简单的日常管理工作,少数参与学院实验科研工作。造成实验技术人员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占比少。

2.2 实验室管理现状

由于实验室技术人员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工作分为课前准备工作、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参与实验科研工作等,包括,实验室准备工作、实验室维护管理、实验室卫生管理、实验室资产管理、实验室仪器维护、实验室安全管理以及各类全国技术考试的准备、安装、调试,实验教学科研工作等,高校根据实验室运行与建设、科研设备方式、实验室科研教学、实验室科研仪器维护管理等工作情况,将高校实验室管理对口部门分为以下几类。⑴ 网络与实验管理中心类,网络数据中心与实验管理中心相结合共同管理,网络数据中心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高校网络及数据等,下设实验管理科,资产处负责实验室设备的采购及报废,教务处负责实验教学管理,实验管理科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实验技术人员主要以日常管理工作为主,较少参与实验教学科研工作。⑵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类,设立实验综合科、实验管理科和设备管理科、实验室安全与设备维修管理科等,主要工作包含建设项目组织、行政、人事、对外联络工作,规范管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队伍、资产报废调剂、计划管理、教学设备采购、协作采购、设备安全运行、维修管理,基础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⑶ 实验管理处类,独立与其他部门,比如清华大学的实验室管理处归口管理实验室工作、仪器设备类资产购置与使用工作。内设机构有实验室建设办公室、安全与健康办公室(辐射防护办公室、核材料管制办公室、生物安全办公室)、危化品办公室、采购与招标办公室、合同管理办公室、综合办公室等。从以上实验室管理部门分类可知,网络与实验管理中心类的工作职责侧重于对实验设备的管理。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类侧重于设备在实验教学科研的使用情况,教学与设备的结合情况。而实验管理处类侧重于实验室的建设及科研设备的作用发挥。

3 实验室技术人员现状问题分析

3.1 实验室管理职责定位不明确

⑴ 由于实验室管理工作涉及到教务、资产、保卫、后勤等多个行政部门,实验室环境建设及学科建设前期缺乏参与,后期又要对实验室设备管理维护,对实验学科进行建设,前后不衔接的管理模式造成实验技术人员对自我岗位职责不清晰。⑵ 由于实验技术人员被定位“教辅人员”或其他系列,缺乏重视程度,在职称、学历、专业等方面没有足够的晋升空间,时间多被繁杂的事务充斥,导致实验室技术人员无暇进行开发、研究,部分人员找到机就会转岗,教师不愿意从事实验岗位工作,工作积极性较低。

3.2 实验技术人员地位差异大

虽然高校教学中强调实践创新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实验及实践阶段被压缩,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实验技术人才在高校中处于“教辅”的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2],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工作上的劳动成果也得不到尊重,虽然实验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却不能参与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无法和一线教师一样,在相关课程的培养人才及教学计划中参与度低,没有话语权,不能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地位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这就打击了实验技术人才对实验工作的认可和积极性。

3.3 实验技术人才学历要求高

实验技术人才主要是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是加强科技实践与创新的重要力量,部分高校对实验技术人才学历水平要求较高,忽略了实验技术人才实践创新水平。因此,部分学历较高的实验技术人才想转任专任教师岗,或想方设法继续深造,提升学历水平,脱离实验系列。而一些有专业技术能力又十分适合实验系列岗位的人才,因达不到学历要求而被拒之门外,可见,只注重学历要求无疑使得高校实验技术人才缺失。

3.4 实验技术人才的认知差

异实验技术人才的日常工作繁杂,主要为辅助专任教师的实验开展,实验设备的维护,日常实验室卫生管理,资产管理以及实验室的开放管理等,这些日常工作常常使得实验技术人员一身灰尘,他们的付出与成果不成正比,与专任教师相比,难免缺失职业幸福感,而且实验工作难以量化,取得的成果也难以体现。在培训方面,由于工作性质,外出培训机会少,提升能力受到限制,这些情况,打击了实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也导致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

3.5 奖惩机制不完善

在各高校的引进人才中,对于教师科研系列制定了详细的优惠政策,如职称晋升、住房、科研资金、奖励方法等,根据教师自身擅长的领域,有各自的发展领域,如,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主、以教学科研为主等,不同教师侧重倾向不同,发展成长考核不同,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繁杂,评定标准不清晰,不同岗位的实验技术人员实行一套考核标准,缺乏针对性,对于实验技术人才的引进、退出机制、进修学习、职称晋升等规章制度的缺乏[3],造成了实验技术人才工作岗位意识缺乏,很多奖罚机制缺乏设计,忽视了实验技术人员岗位的不同差异,实行“一刀切”,弱化了奖励机制的功能和作用,也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福利与待遇的差异,部分实验人员想尽办法调岗换岗,真正的实验技术人员减少。

4 实验技术人才科学发展措施

4.1 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幸福感

打破传统对实验技术人才的观念[4],将原来被动的科研服务转变为主动的实验设计与研发,在职称评定中,将其划入评定中,确保实验人员的参与度,以实验教学为主,将教师岗位与实验岗位联系起来[5],增加实验人员的职业幸福感,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实验技术人才的工作中来,做到真正的有名有份,建立研究实验技术人员保障机制,分层次、分类别的给予肯定,突出实验技术人才的重要地位,摒弃教辅人员的偏见,工作上得到相应的尊重和认可。

4.2 建立各类奖励机制,吸引人才

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6],激励实验技术人才的责任心、事业心,增强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岗位津贴、补贴方面给予相应的特殊优惠政策,对在教学上,科研上表现突出的实验技术人才奖励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相关的实验工作中来,对于表现尤为突入的实验技术人才,给予相应的荣誉,给予实验技术人员具有优于专任教师系列的晋升机会[7],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归属感,增加实验技术人才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增强岗位的专业技能,通过参观考察,进修学习,短期培训等措施,明确培训经费列支范围,保障实验技术人才接受培训的机会,并鼓励实验教学人员学历深造,提高其学历层次,提高整体素质和实践技能[8],改善工作面貌。

4.3 建立梯度组织队伍结构

明确任务需求和岗位定位,增加人员编制,实行聘用制、编制、临时聘用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分配人员组织队伍,将实验技术人才根据年龄、学历、职称、专业作为参考项,优化管理体系,有梯度划分岗位职责,把实验室岗位分为实验教学科研岗位和实验室管理岗位,实验教学科研岗位分为实验教学岗位、实验科研岗位,将实验管理岗位细化为实验综合岗、实验室设备管理岗、实验室安全管理岗、实验室资产管理光,合理人数调整,依照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打造一支符合现代化教育模式的实验人才队伍[9],更好的服务于实验科研及实验教学,发挥实验室应有的职能,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如图2所示。

4.4 加大实验室技术人才专业培训

作为高校发展的根基,实验方法和技术在不断的改变,实验设备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对实验技术人才的要求不再是一成不变,提高实验技术队伍专业水平,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实验室技术人员职责分工不同,按照培养方向,应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实验技术人才进行专业培训,熟练掌握新时代最前沿的技术要求,科学有针对性的制定实验教学方案,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鼓励实验技术人员深造,探索实验教学方法及科研方向,为高校实验成果的突破奠定基础,提高实验人员的学历结构。

4.5 构建实验技术人员研发平台

由于高校存在专职实验室人员职称低,无法参与到实验教学及科研工作当中,有些高校甚至不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由专任教师全程辅导,实验实践内容得不到真正的开发应用,这样导致实验人员没有提升的空间,有些技术能力强者无法参与到实验教学及科研中,在这种环境下,长此以往,实验技术无法进步,创新科研能力薄弱。因此应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成长,构建实验技术人员研发平台,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合理、规范的提供相关政策,参与到实验教学、实验设备研发及科研中去,摒弃“教辅”人员地位,将教学科研与实验做到真正的融合。

5 结束语

科学发展技术范文3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发展;科学技术

一、我国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背景

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水平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经济水平较差导致国家对于经济管理的改进与完善不够重视,所以使得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处于较低水平,这不利于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近些年随着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我国对于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视逐渐加强,不仅对相关的管理方法以及标准进行完善,更重要的是将现阶段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经济管理中,这对于经济管理与分配的合理性提高至关重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经济基础。

(二)我国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对现代经济管理进行积极的创新与完善,这是国家以及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对于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在现代经济管理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薄弱、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以及专业性管理人才数量较少。只有将这些问题在未来发展中进行合理解决才能促进现代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重视现代经济管理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重视现代经济管理与发展科学技术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十分必要,想要提高现代经济管理水平就要在以往的管理基础上对相应机制以及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使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经济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各项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想要使经济在国家以及企业的发展中起到更加高效的积极作用,就要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合理的经济管理能够促进经济的循环,使国家以及企业的发展在快速的基础上还能保证稳定。

二、我国现代经济管理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在我国现代经济管理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较为严重。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需要相应监督机制的支持,内部监督机制能够较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对于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缺失,导致经济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监督,管理的积极性以及管理效果明显降低。现阶段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外界市场因素的影响造成经济风险种类逐渐增多,这对于企业的成长以及与其他企业的竞争来说都十分不利。想要降低企业面临的经济风险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对经济管理工作水平加以提升,其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内部监督机制是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提高现代经济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就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二)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薄弱

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薄弱也是我国现代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十分不利。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在国家政府重要部门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最主要职责就是要对企业的资金运转以及项目开展等重要内容进行及时的管理与控制,积极主动地发现与处理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提高企业运转效率,是企业获得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管理意识薄弱导致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时不能对问题及时有效地发现以及处理,从而造成经济系统不能稳定地运转。

(三)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信息化是我国现代经济管理发展中十分重视的内容,只有达到经济管理信息化才能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但是由于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对于信息化的了解不够全面与深入,所以不能将信息化合理应用于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导致信息化不能发挥其在数据分析以及信息交流中的优势。信息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不仅需要我国企业加强重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具体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与实际应用。信息化技术是一种十分专业的技术手段,其相关概念与原理是近些年才出现并得到实践验证,企业想要提高信息化管理程度就必须重视管理人员基本素质的加强,提高其对信息化技术掌握的标准。现代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我国想要保证经济管理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更大优势就要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完成。

(四)专业性管理人才数量较少

专业管理人才在现代经济管理发展中主关重要,目前相关的经济管理人才总数处于较少的状态。专业性管理人才数量较少主要是国家教育重视力度不够所导致的,同时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量要求不够严格。只有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与专业性,才能促进经济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企业方面也应该对专业性管理人才提高相关要求,同时加强对专业性管理人才的薪资待遇,这样能够促进广大青年对经济管理专业的积极性。专业性管理人才数量较少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十分不利,企业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占有优势就要对创新要有一定追求,所以专业性管理人才数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三、加强现代经济管理与发展科学技术的措施

(一)创新与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想要加强现代经济管理与发展科学技术,首先就要创新与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根据内部监督机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来对监督机制的具体内容进行必要补充。补充后的内部监督机制要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个方面都能发挥有效作用,使管理工作能够更加及时地进行,同时保证管理结果的有效性。创新内部监督机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要在我国对于经济管理发展的相关要求下,对其内部的监督机制进行合理创新,以达到更好的监督效果。

(二)增强管理意识与重视管理标准

增强管理意识与重视管理标准也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基本前提,对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国家以及企业的管理部门要对经济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经济管理意识是保证管理工作及时进行的关键,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各项风险逐渐增多,所以只有提高经济管理意识才能降低经济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建设打好基础。管理标准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的重要依照,所以这就要对管理标准进行必要的统一,同时管理标准必须要保证严格,在管理过程中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三)提高现代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现代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对于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想要提高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首先就要完善相应的管理系统,将管理系统的信息进行有效共享,以便于对数据的分析。提高现代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最为主要的就是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包括所有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相关信息。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国家经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四)重视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

加强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就要提高教育宣传力度,使更多青年选择经济管理这一专业,同时国家应当对经济管理的教育模式以及方法进行改革,进而有效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工作能力企业方面也要重视,首先要严格筛选,保证其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具有处理具体问题的应变能力。在正式工作前,企业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培训过程中企业要对管理人员的具体表现进行考核,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其及时改正,这对于管理人才日后的工作具有积极意义,进而提高专业性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四、结语

现代经济管理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虽然目前经济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相信经过努力,现代经济管理成效将更为有效地表现在具体工作中,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将现代经济管理水平加以提高,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好前景,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更多的优势,对于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来说是重要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梁晨,吴倩雯.经济管理现代化及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141.

科学发展技术范文4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针对文献资料的论述方式,分为综述类文章、技术类文献、调查报告类文献、发展战略类四种类型。2.3学科分布特点根据林业学科的基本分类和文献资料研究主题,将收集的文献分类为: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森林经营管理、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林业建设、森林资源、园林绿化、林业信息技术、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及其它研究等12类。

3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分析

3.1分布情况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文献资料数量的变化:1970~1979年期间,科技文献数量最少;1980~1989年和2000~2006年两个阶段发表的文献量最多。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海南林业建设方向。20世纪60年代,开荒耕种,引种栽培,建设海南的热潮涌起;20世纪70年代,由于社会的动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生产和林业研究也受到严重阻滞;自1980年开始,国家非常重视海南的林业建设,提出“保护、恢复和发展并重”的林业建设方针,科技人员备受鼓舞,重新投入生产建设中,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同时林业科学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随着林业建设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海南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禁止采伐热带天然林,海南林业进入转型摸索阶段,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重视实际工作,但是科技论文的编写仍没得到重视;从2000年开始,林业建设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对林业科学技术需求不断增强,鼓励科技创新。同时,由于对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总体上看,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文献量呈上升趋势。

3.2文献类型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海南省林业文章以综述类居多,占总文献量的56.8%;技术总结性文献居第二,约占总文献量的37.4%;调查报告类文章占4.8%;发展战略类文献占1%。技术报告类和调查报告类文献一共才占总文献量的42.2%,与综述类文章相差较多,表明海南省林业技术类研究及成果偏少。

3.3文献分类结构分析

表2显示,我省林业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森林培育研究,占总文献量的22.47%。共涉及如柚木、黄桐、降香黄檀、黄胆、海南龙血树、洋椿树、棕榈藤、竹子等海南乡土树种的栽培技术、育苗技术、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松树、桉树、马占相思等树种的营林技术研究。这与我省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建立乡土树种基地的林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占总文献量的10.65%。说明林木良种繁育研究得到重视,内容包括林木生物技术、林木常规育种、种源收集等,这与当前林业的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森林生态学文章占总文献量的10.24%,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森林破坏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后果、热带原始林保护示范研究等等,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类文章占文献总量的9.59%,数量颇多,说明海南较为重视林产工业及化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森林经营管理类文章占总文献量的5.0%,内容以森林可持续发展、分类经营、森林资源为主。园林建设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占总文献量的1.82%,这与城市园林建设、城市森林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相关,促进了该学科的研究进程。林业经济管理类文献占0.53%,说明海南对此项研究偏少。林业政策类文章仅占总文献量的0.12%,数量最少。

4结论

通过海南林业科学技术进展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重视林木育种工作。但是科技含量较低。在林木生物技术方面,虽然该类文章相比较多,但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树种的研究尚未开始。(2)森林培育技术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尤其在造林模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3)海南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够,尤其对森林昆虫区系、害虫生物学、生态学及其经济意义方面的研究很少,资料也缺乏。(4)在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方面,海南先后得到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GTZ(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使森林得到有效恢复和前所未有的发展。(5)在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海南省森林资源卫星遥感信息系统、森林公安指挥中心、森林火灾监测系统、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信息局域网络、林业视频会议系统、科技信息网等林业高科技网络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农业科技服务“110”这一新型服务体系,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还是比较领先的。(6)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5讨论

虽然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水平同国内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着林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也制约着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1)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明显滞后,尤其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薄弱,明显落后于国内外许多城市。对种源的收集偏少,对已收集资源的保存、研究、开发和利用不够;(2)乡土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停滞不前。不少重要乡土珍贵树种的育种以及规模繁殖技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新品种数量少,研究手段落后,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满足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3)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4)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生产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普遍存在只抓生产不顾技术研究的现象。(5)林业生产方式和设备陈旧落后,对林业先进机械运用较少,基础条件落后,还停留在原始的工具,如森林清查角规、测树仪等仍是森林清查的主要工具;劳动力老化,没有活力。(6)由于林业发展具有长期性、艰难性、复杂性、地域性等特征,收入和产出的不协调,造成了科技人员浮躁,无法安心科学研究。同时,高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匮乏,尤其是国内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少,科技资源配置与优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少,而且已有的成果也无法及时推广,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建设。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制的不健全,基层林业部门科技力量薄弱,致使林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率极低,也是阻碍当前海南省经济的提高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8)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较低,研究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9)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明显落后于海南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p#分页标题#e#

科学发展技术范文5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技术发展最早的国家,其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直代表着当今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我国一样,日本教育技术学也是受美国教育技术思想的影响而发展的。教育技术学在日本被称为“教育工学”。1962年,日本教育工学奠基人坂元昂先生在日本的《学习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教授工学”与“教育工学”这些日本特有的概念。1971年,坂元昂先生在他的著作《教育工学的原理与方法》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工学的定义。1984年,日本成立了教育工学协会(Japan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Technology,简称JAET),作为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机构。

二、日本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

明确的学科定位对于一门学科能否快速高效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坂元昂先生认为,广义的教育工学不仅指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且包括班级管理、学校经营、教育计划的研究在内,囊括了在教育领域中积极地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一切尝试。而狭义的教育工学研究对象仅限于教学方法,它属于旨在提高教学方法的效率而研究并阐发引进科学技术成果的方法论领域。最终,教育工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可操作的因素加以分析、选择和控制,然后进行实验性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科学。学科的定位要依据其教育对象、研究范畴和领域来确定。日本的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研究范畴和领域都是以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的思想和手法的研究,因此,日本的教育技术学是定位于教育的。

三、日本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

日本教育技术学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术理论体系,下面选取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领域来进行阐述:

1.认知领域

教育技术学以人的学习过程为研究对象,因此教育心理学是其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之一。其中,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影响最大。1983年,日本成立认知科学学会。近年来,除了关于人的内部知识的处理,关于人与外界事物及他人关系的研究也大大增多,提出了很多新概念。现阶段日本把教育改革目标由为经济服务转向了注重人本主义精神,希望建立一个尊重个性而又丰富多彩的终身学习型社会。

2.媒体领域

日本教育技术学十分重视教育媒体及应用的研究。日本教育媒体研究领域大致可分为4大部分:媒体种类(应用于教育最突出的广播电视教育);视听觉教育(以视听觉教育机器为首的学习研究曾是日本教育技术学的一大领域);媒体研究(包含影像技术与影像本体研究);知觉认知(进一步探讨媒体、学习与人类信息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3.计算机网络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远程教育、网络学习越来越普及。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学习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关注重点从前的“如何教”转向“如何学”。这是日本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变了日本传统的学校教学,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灵活,而不是单一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学习。日本各级教育系统中也开始使用新的支持系统,如CSCL(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信息素养成为日本教育信息技术网络领域的研究重点。可见网络学习在将来的信息教育的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4.教学设计领域

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设计、开发、评价、管理,以促使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发生的系统过程。教学设计有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课题的确定;②学习者特征分析;③确定教学内容;④制定教学目标;⑤对教学内容排序;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⑦将教学内容设计为有利于传输的教学信息;⑧选择适合于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和教学信息的信息传递方式;⑨设计测验,以了解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5.教育技术学一般理论

一般理论的研究项目与研究方法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例如“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计算机、网络、新媒体拓宽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此领域还会用到科学认识论、现代教育思想等研究思想。

四、日本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

日本教育技术学明确定位于教学,培养目标面向企业和学校。由于没有本科层次的培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会通过开设先导课程来增强学生的教育技术基本素养。按照AECT94定义中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对课程进行分析,由于在日本评价和管理常在同一科目,因此可归为评价管理类,再加上每门课程必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可将课程分为六类。本文对日本12所大学的课程进行了分类归纳和统计分析:其中,设计类课程所占平均百分比为10%。设计包括过程设计和资源设计,在实践中往往主要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将学习资源的设计整合到教学过程设计的过程中。日本的大学中设计类课程有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媒体设计、项目设计、课件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等科目。开发类课程所占平均百分比为20%,可见日本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开发类课程占有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开发就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物理形式的过程。开发类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工作和就业十分有帮助,熟练的开发技术反过来也可以改善先前的设计。开发类课程包括硬件开发、多媒体软件开发、技术类课程(如动画制作、编程语言等)、教学材料开发等科目。评价和管理类的课程在六类课程中所占比例最少,仅为5%,但这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评价过程不仅有检测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功能,同时也能够确定设计、开发、利用过程是否合理,为设计、开发、利用过程提供反馈以改进这三个过程。这类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开设的科目有教学和学习评价、项目和产品评价等;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日本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设本科课程,因此需要设置较多的基础理论类课程,所占平均百分比为30%。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通过设置基础理论课,使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增强学生的教育技术基本素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基础理论类课程包括学习理论、系统科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技术导论等科目。研究方法是一门通用课程,是对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研究生必需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因此这方面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其所占平均百分比为10%。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统计学、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科目。

五、结束语

科学发展技术范文6

1946年,世界第一台通电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它是由数万个电子管组成的,是一台又大又重的机器,足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运算次数达5000次每秒,并且在当时制作一台这样的计算机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这就意味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始,逐渐的走入信息化时代。然而到了20世界的60年代至80年代,计算机的科学与技术受到了各国的重视,许多的国家的政府部门或者国营单位都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管理和处理内部的一些问题。后来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因特尔CPU处理器和windows软件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捧,进一步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个人形式的计算机的诞生,使得计算机在原有的制造成本上大幅度的降低,计算机的先进技术从这一刻开始只能在政府、航天和军队中使用,用来储存和计算国家比较机密的数据参数。经过一段时间后的完善,计算机慢慢的走进生活,普通的企业甚至家庭也渐渐的投入使用。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2.1普及性以及深入发展性

在1978年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地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新的领域上的突破更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把利刃,它的攻击性立竿见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言而喻是现今社会发展科技的主要力量。就目前阶段而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渐渐的被全世界的人所认可,家家户户也得到了普及,世界各地的人去对计算机的认识已经越来越熟悉,都开始利用计算机计算和解决实际的问题,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学校里课程的学习,网络上富含丰富的知识,可以查阅资料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企业中需要对完成的数据进行储存,数据的传递都是离不开电脑的;文化遗传的恢复,都需要电脑进行合成和复原等等。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态势下也终究也会走进新的时代。

2.2专门化和综合化

目前计算机已经越来越得到全世界人的认可和接受,其中专门化和综合化应用的特点也渐渐的凸显出来,在各个家庭中慢慢的开始使用智能化的电器,都是通过电脑进行编程控制这些家用电器的使用,多年以后网络化的管理模式终究会代替原有的手动操作的复杂模式,不仅解放了“手”,同时也代表了科技在进步。从另一方面讲,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适应某些某些经济政策的发展需求,计算机技术多方面的专门化又必须强调整个系统的综合性能,能全方位的解决政府部门遇到的问题。因为在政府或者某些企业中,有些文件和数据都是具有保密性质的,互联网的安全保障性还是蛮高的,发表的信息依然可以在网上公布出来,其作用还是蛮大的。

2.3突破性与深入性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种娱乐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的功能将会更加的明确,也促进了计算机在该应用领域的重大突破,挑战更多的世界性的难题,最主要的是能够深入到社会更深次的领域。例如目前比较火的企业,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是互联网的顶级企业,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还是很大的。这种互联网的突破性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更新上,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至今,计算机经历了很多的更新换代,从而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因为当时计算机的设计面临着很多科学难题,致使计算机的诞生产生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利用简短的几十年的时间,从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计算机变成现在只有三分之一桌子大小的计算机,是多么大的一种突破性。现如今,根据使用人群的不同,又设计出一种能够随时提走随时工作的笔记本电脑,在今后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计算机的发展进步将按照从事的工作性质的不同来进行分类设计,制造生产出适合各个行业的专一性的计算机。

3计算机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3.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向信息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的组成中的地位已经慢慢凸显出来,网络技术的普及各个家庭中,古语说的好:“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在这形容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十分的恰当。宽带、光纤等的上网服务已经成为没加每户的必须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各种不同的发展技术在未来将会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计算机的普及,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知识量,还拓展了视野,就算没有出去旅游也能了解到世界发生的新闻和趣事,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世界的新鲜事物,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并且能从中获得我们想要获得的信息。目前,人们利用计算机的科学与技术所提供的便利,普及到企业、学校、事业单位和家庭等不同的领域,有效的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智能化在各个行业得到了重要体现,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向更深层次发展。

3.2计算机科学技术日益普及、向更深层次领域发展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与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生活的物质需求,计算机已经成为我国乃至直接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他功能的强大性已经涉及各个行业,它的重要性在各个领域都得到重要的体现。各个行业都存在着计算,自然都少不了计算的投入使用,这样的发展趋势不但体现在国内,同时在国外也一样并存,并且向多领域、多方位的延伸。计算机领域存在于家庭的各种电气设备的布置中,企业的技术文件资料储存中,银行以及邮局金融的计算当中,更有者向建筑、会计以及设计领域发展。自20世纪初以来,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火箭卫星的发射必然少不了计算机的帮助,需要计算机精确的对火箭发射需要的燃料、脱离地球引力需要最大发射速度以及穿破臭氧层进入外太空的表面涂料的厚度等等。现阶段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可以根据手中的笔记本进行学习、查阅资料和工作等等,为生活和工作大大的提供了便利。

3.3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快、性能高

目前,计算机、手机与汽车一样,跟新速度越来越快,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针对计算机中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且解决问题和更新软件的速率也逐渐加快。由于各个行业的不同,对计算机的要求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玩游戏对计算机的要求是硬件,需要高配置的CPU处理器、显卡和内存条;一些企业多用于储存数据文件信息,对硬盘的大小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办公时需要的电脑配置就是比较低的,只是用来打印和生成一些文件;对于设计行业来说,计算机的要求就比较严格了,能适用于多种画图和设计软件,能满足设计师的基本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因特尔对CPU处理器的要求比较严格,最高的计算机已经采用上万计算机的并行方式处理,我们应当把计算机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能有效的解决难题。

4结束语

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和学习的工具,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不但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简单直接的解决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它通过其人性化的理念,随之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人的强力追捧,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已经向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是与时俱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就好比一股尖端力量,可以渗透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各个领域,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模式,将人们枯燥无聊的生活变得有乐趣,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将社会推到了更深层次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青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08):136.

科学发展技术范文7

关键词:教育发展;课程改革;经济数学

经济数学基础课由三门课组成,分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以及《微积分》。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发展进程的增快、科技进步推动了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的脚步,使得我们国家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在逐步拉近。经济管理学科的定量分析乃是重中之重的,所以,经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务必紧跟时代的脚步,顺应时代的发展。但是纵观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数学教学模式以及内容改革甚微,完全没有发挥其特色,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大多数大学生理解不到其价值和重要程度,甚至觉得经济数学,不足挂齿,微不足道,缺乏积极与热情,严重影响教学成效。

1经济数学教学尚存的弊端

1.1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经济数学教学模式就是对教材的压缩和简化,跟其他学科一样,删繁就简,没有什么特色,特色内容较少,概念缺乏背景,问题脱离实际生活,与学生们的体验相差太远,缺乏应用型问题。

1.2教学方式单一,单纯应付考试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一味“口口相传”的讲授理论知识,内容乏味枯燥,一味灌输式的授课做题,这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方式与现实脱节,教师只注重考试成绩,只训练学生们的考试技巧,忽略了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也不知道为何学习该课程,只是单纯地觉得考不要挂科就行,通过课程之后再也没有摸过这个课本。

1.3生源质量下降

近几年来,高校的招生数量愈发庞大,建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背景、地区以及数量差异甚大,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的话,不但有悖因材施教原则,而且影响教学成效以及质量,严重影响对人才的培养。

1.4师资力量不足

首先,有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在高校轻教学重科研的趋势之下,教师授课缺乏激情,内容乏味枯燥,学生们不感兴趣,上课打瞌睡;再者,部分教师教学技能水准有待提高、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其次,主讲理论,忽视其在生活中、在经济中应用的讲授以及解答,现如今的经济数学教材仍偏于纯数学的理论计算,最后倘若授课教师水平有限,授课不能够进行相关的拓展,那学生们的成绩自然而然地上不去了。

2对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2.1教学内容的完善

2.1.1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

在传统经济数学相比,教学内容比较生硬,经济应用较少,内容孤立,数学理论知识融合不顺畅。教材的内容应突出重点,特点鲜明,既要考虑基础性、适应性,还需尽可能体现现代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的防范以及思想,同时内容保证完整性。

2.1.2内容以经济应用为主

经济数学教学内容应密切相关实际经济问题,应以经济活动为原形,尽量联系实际经济应用。例如,建立导数运算以及将其应用于经济活动,根据经济相关模型引出微分方程,传授解法后再运用微分方程解决实际相关经济问题;以物资调运问题引出矩阵。在密切联系经济同时,适当降低难度。对复杂数学证明、抽象数学定力以及严密数学定义等内容都有所舍取,但同时也需要扩展其他经济数学相关知识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会放弃学习数学。

2.1.3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1)明确经济数学教学作用以及地位,引起学生们和教师重视,提高其警觉。明确数学、财经以及管理学科的优势以及要求,并作为教学内容的依据,让学生们以及教师都了解学习目的以及未来道路方向。(2)从解决问题出发,从各专业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体系内容构架,这样既能教有所学,学有所教,又能提升学习效率,达到教学效果。(3)要从培养应用人才方面更新内容,经济数学当服务理论技术需要,并尽可能延伸,它不仅是实用数学工具,更是锻炼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数学素质以及数学思维的载体,压缩目前课程实际不用的内容,结合专业背景,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数学方法、思想以及概念的能力,消化专业原理的能力,把实际问题用数学模型解答的能力,形成数学经济学体系,学生信心将会有所提高。

2.2教学方法的改进

(1)转变考试方法,要按当代教育观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使考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相配套,引导学生的成才之路。考试改革大致如下:首先考试目的体现人才培养要求,考素质、能力以及知识;其次考试方法多样,除闭卷外,可行开卷、实验等方法;再者可加强平时的考核,纳入平时分系统;最后及时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行质量分析。(2)丰富教学方式,由于培养应用人才,所以课堂教学应创设职业情境,从实际生活经济着手,引出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以及定义,加强学生们能力培养,淡化复杂运算,着重讲解常用思想方法,将问题融于数学。(3)建立多模块的教学模式,随着扩招,学生的差异越来越大,经济数学教学不能还同一要求,教学要分目标进行,针对现行因材施教原则,可尝试多模块教学模式,如把经济数学课程分为提高模块、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以及选修模块。①提高模块对数学有更高要求而设定的,因为目前考研人数较多,所以在提高模块中要有体现,保证提高模块后,能应对研究生考试,提高模块应加入现代数学方法,使学生对最新数学有所了解。②基础模块内容要保证满足每个学生对数学的基本需要,它是经济数学最基本内容,是必修课,教师应细讲,通过最基本数学,使学生掌握常用数学思维和工具,满足后继课程的需要以及使学生具有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拓展模块要实际问题密切联系,比如,价格调整、新产品推广、资源开发效益、边际与弹性、连续增长量现时值、市场供需以及库存活动分析等,其教学内容可由专业教师商定,模块授课方式可用讨论或者讲座形式,可由专业教师承担,这种跨学科式设置对学生们的应用能力以及思维的拓展有极大的帮助。④选修模块可为数学建模以及实验,数学实验强调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更真切直观感受数学原理及理论,这种感受会激发学生兴趣,另外,建模所涉及的实际问题没有固定求解方法以及答案,它具有创造性,能极大培养和锻炼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2.3师资力量的建设

授课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理论知识,更需熟悉经济管理,需要丰富的经验,在教学中多引入实例,如实阐述数学工具性。但目前我们国家的教师,大多前沿知识不够、结构不足以及知识单一,完全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所以,高校要安排数学教师培训以及进修,多参加学术会交流,使教师能力水准不断完善。

2.4经济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达到目所使用的手段,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但实践收效甚微,因为现在的教育守旧的作风根深蒂固,传统填鸭式教学依然是主要形式,课堂讲授枯燥无味,学生没有思考空间,教师滴水不漏讲课,学生没有开动脑筋,结果是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提升;另外,学生们激不起兴趣,甚至望而生畏,丧失了积极性。因此,应从下面四方面改革。(1)正确处理“学教”关系。课堂教学关键在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巧设“障疑”,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开发拓展学生们思维主动性,教学过程多设“障碍疑点”,刺激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高校可按能力分层分级教学,不同班级不同教学难度,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同时对突出学生个别指导,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4)加强数学经济学相融合,注重基础方法以及理论方法的应用,做到“你总有我,我中有你”,使其有机结合,这样就不会因基础不好而耽误学习。

3结语

为了达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顺应当代经济的发展,经济数学课程改革趋势不言而喻,但是,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也需要领导的支持。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地探索,笔者相信,定能取得好成效。

参考文献

[1]赵文强.经济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142-143.

[2]宋桢桢,顾银鲁,冯娟婷.高等职业教育《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教育,2017(5):181.

[3]庞媛媛,杨进峰.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知识经济,2018(19):150-151.

[4]李红菊,丁健,濮明月,等.定位应用型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1):119-122.

[5]张文,张健,赵军产.数学与经济学交叉方向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5):24.

科学发展技术范文8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全球的教育由悄然变化汇成了汹涌发展的洪水之势。在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和加强以多媒体电脑为手段、以因特网为载体的教育方法,自1992年之后,就实施了多项大范围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几乎100%的中小学拥有网络,从而实现从小学到大学的网络覆盖,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教育交流,极大推进了教育手段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中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中小学教育中融入更多的教育技术,加强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媒体的建设和使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出现了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课堂为教学主场的教学方式大致可分为接收式和探究式两类,信息技术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中的作用是大不一样的。

接收式的教学过程是以创设教学情景为开端,引导学生感知知识、理解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进而巩固知识来达成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育更多凸显的是教学手段,而教育技术主要是为了改进教育信息的传递效果和效率,给课堂丰富内容容量出现,利用信息传播更形象化的这一特点克服课堂教育过于抽象的弊端,信息技术在此只是给课堂内容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展现方式,它通过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破解教学重难点,只是课堂中一块有声有色的“黑板”,主要是辅助性工具的作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从设置问题情境出发,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问题解决模型,验证问题的解决方案,交流问题的解决效果。在这一教学方式中,通常利用信息技术做引导,创设问题的形象情景,搭建问题解决支架,这一过程中教学的着重点是教学过程本身,是从信息方便控制的角度,对教学行为进行控制,使课堂教育避免过于随机的弊端,它们虽然促进了师生对话与交流,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所起的仅仅是辅助性教学的作用,并没有改变课堂教育被设计,强调规范性这些特点。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理念的随之转变,教育传统的课程观受到了巨大冲击,对现行教育中教学内容的统一和课堂的规范化、教学过程的被设计、教学方式的单一、师生角色的明显定位、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等多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课程不再是知识的重复记忆和知识使用的机械模仿,而是一种发展变化的过程,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体系的承载体,课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而师生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更以学生为主,提供了更多参与的可能。这种开放性的课堂不再局限于一堂课、一道题、一个班级,而让学生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更容易接受的、更方便的方式去学习知识。学习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用多种学习方式解决学生差异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安排问题,重视课堂交互和延伸。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给更多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与探索的多种角度,知识的数字化,交流的便利化给更细致的差异化学习提供可能,这变成了教育变革的主要方向。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又产生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微课、手机APP学习软件,“在线教师”咨询等各种学习方式,实现了远程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相融合的混合型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感知、理解、体验和应用知识的工具,帮助教师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发生转变,重构课程和教学,支持差异性自主学习,让学生积累课程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基本学科思想和素养。在信息技术这一载体中,数学教育展现出其基础学科的魅力,利用数学跨学科和综合化的特点,从强调积累转变为发现和使用,通过信息技术的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技术支持的丰富环境中去体验知识的出现、形成和发展过程,学习理解和运用知识,积累课程经验。

多种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而通过多样的信息技术和交流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思考、探索、创新的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角度和方向,也带来了弊端,给学习过程的认定,学习效果的判定带来了很多新问题。这给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考核认定造成了很大冲击,我们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正面影响逐渐壮大,我们也期待着前路不一样的风景。

作者:陈婧 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