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科普知识范例

科技科普知识

科技科普知识范文1

关键词:科普知识;初中化学;化学课堂

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化学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化学教师把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作为重点内容,提升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可以认识社会和化学、人和自然等问题,并做出理智科学的思考与判断。而科普知识讲解主要是指利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各种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巧妙渗透科普知识,有助于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技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本文针对科普知识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巧妙渗透进行深入分析。

一、结合书本知识,巧妙渗透科普知识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讲解的知识点与当下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进行结合,更好的对科普知识进行渗透[1]。例如,在讲解碳族元素与新型材料时,教师可以把最新的碳纤维材料知识介绍给学生们。在教材中,介绍了新型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属性及其应用。针对碳纤维材料,没有进行过多的介绍,并且也没有阐述该种新型材料对国家战略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地位。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补充讲解,丰富课堂内容。碳纤维材料为军民两用材料,在国外,日韩等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较为领先,这些国家对于我国的碳纤维技术与制品出口一直处于谨慎的态度。我国在20世纪后期,开始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在航空航天技术产品中、民用体育休闲用品中,碳纤维材料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讲解这些内容以后,教师可以教育学生要学会自力更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科技方面上谋求发展,才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此外,教师还可以把实物球拍展示给学生,对球拍的制作材料:木质、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感受,使学生可以钢架感性的进行感受。再如,在讲解硅元素时,教师可以对硅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技术与材料的发展介绍给学生,其中可以包括美国硅谷属于新兴的高科技高技术的城市、摩尔定律等等。然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结合身边的电子产品更新速度,对科技发展进行感受和体验。

二、结合生活与社会热点,巧妙渗透科普知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更多的体验化学、生活、社会魂晶相互联系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可以在情景中对化学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2]。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与社会热点问题,对各种知识进行阐述,进而使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判断和认识。例如,在讲解水资源的利用及保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淡水属于地球上非常宝贵的资源,而我们身边经常出现水污染事故,这些污染的成因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哪些影响?造纸和化工排水污染的成分,具有哪些后果?怎样才可以使经济与生活一起发展?如何高效廉价的进行海水淡化工作?我国经常和的电解质饮料是什么?能否自己配置运动以后喝的电解质饮料?在视频安全中经常所说的添加剂和防腐剂成分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通过在生活问题与热点问题,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讨论,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对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认识与理解,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物质观。

三、结合课外科普读物,巧妙渗透科普知识

科普读物,属于课本的延伸,特别是在如今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3]。课外读物可以是书本、网络资源、记录片等等,只要教师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仔细筛选与推荐,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其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通俗易懂,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优秀的课外资料不亚于教师,其可以不断的为学生传递前沿的科普知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巧妙渗透科普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保证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巧妙渗透科普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科技发展,使学生了解人和自然的平衡。在渗透科普知识时,教师需要注意相关内容给的深度,并找准切入点,不要过于追求难度和深度,但是需要注重重点内容的突出,做到精选求新,进而使学生可以学会学习和生存,对当下的生活更好的进行适应。

参考文献:

[1]刘昌年.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前沿科技知识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v.19;No.205(08).

[2]毛善云.让生活走进化学课堂——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知识的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8).

科技科普知识范文2

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二、活动时间

2013年5月17日(星期五)上午9:00—12:00。

三、活动地点

县中心文化广场。

四、参加活动单位

(一)县人民政府领导;

(二)县抗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镇人民政府。

五、活动内容

(一)综合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单位:县民政局、科技局);

(二)消防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单位:县公安消防大队);

(三)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四)水旱灾害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单位:县水利局);

(五)农业生物灾害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单位:县农业局);

(六)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单位:县卫生局、红十字会);

(七)林业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单位:县林业局);

(八)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单位:县气象局);

(九)防治禽流感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单位:县水产畜牧兽医局);

(十)地震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单位:县地震局);

(十一)安全生产知识宣传(组织单位:县安监局);

(十二)学校安全教育(组织单位:县教育局);

(十三)安全用电宣传(组织单位:县供电公司);

(十四)环保知识宣传(组织单位:县环保局);

(十五)农房保险知识宣传(组织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支公司);

(十六)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单位:县司法局、民政局、水利局、法制办、气象局、地震局、交通运输局);

(十七)制作防灾减灾公益广告并滚动播出,宣传活动集中报道(组织单位:县委宣传部、广电局)。

六、工作要求

(一)请县民政局协调做好“防灾减灾日”活动现场总体布置等工作(活动所需桌椅由各参与单位自带,县民政局负责指导统一摆放);

科技科普知识范文3

关键词:科普志愿者;素质教育;科普活动;服务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志愿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把自己的闲暇时间贡献出来,做一些公益活动,志愿者也就应运而生了。联合国定义志愿者是“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而科普志愿者对于传承文明、答疑解惑无疑具有更多的价值,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是文明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对于普及科普知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由于科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一支相对专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可以调动公众参与科普服务的积极性,对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更有助于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

1科普志愿者发展情况

近年来,科普志愿者队伍已基本形成,科普志愿者作为中国科技馆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广泛在全国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有利于城市之间的交流,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科普知识的传递、科普知识的普及,甚至对于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科普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科普志愿者队伍、科技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问题;科普培训机制不够完善,科普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并且现有的工作人员在现阶段工作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基于这样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高水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2加强科普志愿者素质建设的措施

2.1发展高素质、高层次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要建立高水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应该提高与完整科普志愿者的选拔机制。目前科普志愿者多数都是大学生,一些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参与公益行为,他们普遍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的时间短、上手快、知识储备和接纳都比较容易。可以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学生群体是科普志愿者的中间力量,可以多吸纳在校的高校生,通过在高校安排面试,选拔高素质、学习能力较强、有爱心的大学生加入科普队伍。大学生志愿者从学校一轮又一轮的面试讲解中脱颖而出,入围的学生经过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科普志愿者。成为科普志愿者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有的学生曾经担心参加科普志社会志愿服务会耽误学习时间,而事实证明,成为科普志愿者,能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能够帮助学生更奋进积极、更全面、均衡地发展,这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加强科普团队建设,还需要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实现科普志愿者队伍的管理规范化和和科普知识的专业化。专业教师可以帮助科普志愿者队伍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技巧,指导志愿者队伍如何正确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想要继续发展扩大科普志愿者队伍,打开服务的大门,就要总和资源、充分利用资源,达到共同志愿、共同服务的目的。科普基地要多和各大高校合作,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志愿活动,各个志愿者团队之间定期交流与互动,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又提高了志愿者服务的多元化。

2.2发展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

众所周知,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强烈,面对一些科技现象、科技小游戏透出的技术或者体验都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会带动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索欲,甚至会有不少小朋友就此树立将来做一名科学家的理想。这也是科普志愿者应该主抓的一部分人群,一方面可以去发展科学思维的外延,给他们传递更多的知识和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激发这个群体的兴趣感和认同感。可以到中小学去“布道”,通过开展一些课外科普活动,设立校外科技辅导员,成立更多的知识兴趣小组,在几何中小学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活动,比如在一些天文活动比较壮观的时候,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相应的天文观测等活动。通过培养一些优秀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提高青少年对于科普活动的兴趣,形成基本的科普意识,增加知识储备。因此,在中小学培养课外科技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培育高校的科普志愿者到校园去传授、组织、展示更多的科普知识,通过授课、游戏、活动等来激发青少年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邀请老专家、老学者,甚至离退休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科普知识传递中,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通过和青少年一起活动来增强科普凝聚力和知识的传播率。

2.3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

科普知识传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组织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可以更加直观和有效地让参与者了解其中的现象和结果,并且辅之以专业的知识传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策划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比如可以组织参观者观看科教展品,通过观看科技展品,使参观者了解声、光、电磁力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可以让参观者直接动手操作,通过亲自操作更容易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拓宽青少年的视野,增强青少年的科学意识。针对不同的群体组织不同的科普活动,才能因材施教,并且取得应有的效果。科学技术馆受众群体还是以青少年为主,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因此针对他们的教育就应该更加耐心,并且把基本的科普知识传授下去,这就需要科普志愿者具备较高的素质,能够潜移默化地把知识传递下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技展示中,比如穹幕影院可以达到裸眼3D和4K效果,此外,5D动感影院等都可以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的普及活动也是推动中国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不断地延伸和拓展,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普志愿活动,激发全体民众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4完善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

2.4.1建立完备的志愿者招募机制

设立数字化档案,要充分了解高校、中小学、社区,甚至包括一些更加低龄化儿童对于科普知识的需求。近年来很多家长愿意带着自己的孩子参与一些科普知识参观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求知欲。科学技术馆要积极引导和梳理这种需求,让科普志愿者参与其中,积极地答疑解惑。

2.4.2建立完备的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机制

众所周知,科普志愿者队伍是一个流动性比较强的队伍,需要不断地培训、积累,通过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和体制,才能快速地建立起自己的队伍梯队。

2.4.3加强科普志愿者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通过合众连横地交流和学习,不断取长补短,进而探索科普社会化的发展途径。科普志愿者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2.4.4建立科普志愿者的管理机制

只有拥有一套良好的管理机制才能让相对松散的志愿者队伍变得严谨、规范和有序。要建立专人负责和管理制度,建立自己的人才数据库,并配以奖惩机制。

2.4.5建立科普志愿者的激励机制

只有建立了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调动科普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比如,可以每年组织一次评比表彰活动,大力宣传优秀科普志愿者的先进事迹;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产生更大的激励效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科普志愿者队伍长久稳定、有序衔接。

3结束语

科技科普知识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探讨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气象科普信息的传播正逐渐从传统方式向新媒体传播方式发展。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优势特征分析,结合气象科普新媒体传播现状,就如何进一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好气象科普信息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比特征

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和书籍等,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短信、微信、微博、移动电视和触摸媒体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如下特征:(1)新媒体传播方式实现了双向传播,而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和不可选择的。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信息接受方式也从固定到移动。(2)新媒体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3)新媒体可以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传播速度实时化,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处理等。(4)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者。(5)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从单一实现了交融。

二、传统媒体传播气象科普信息的主要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气象科普信息的传播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方式,主要是以线下现场转播方式为主,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通过电视直播,组织气象专家为社会公众开展气象基础知识、气象防灾减灾防御以及气象为农服务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二是编写出版气象科普知识丛书和印制气象科普知识画册等,并向社区、学校等免费发放;三是制作气象知识科普展板,在重大活动中进行展出;设立气象科普宣传长廊,帮助公众了解气象基本常识;四是开展对外开放活动,接待外来参观。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全国宪法日”和“中国航天日”等重大纪念活动期间,对外开放气象科普馆、天气预报业务平台、气象影视平台、气候研究平台、暴雨研究平台等气象科普平台,接待社会公众的参观,并为参观者提供现场专家咨询以及发放气象科普宣传资料;五是走出去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组织科普志愿队伍,走进乡村、社区、军营和学校等场所,开展气象科学知识讲座,现场讲解气象科学知识。(2)传统气象科普信息传播方式虽然形式多样,也取得明显传播效果,但也存在问题:一是传统传播方式属单向传播,均受时间、地点、场所以及参与人员的影响,受众范围有限;二是传统传播延续性不强,均有阶段性,传播活动结束,科普宣传也随之结束,三是传统传播中的受众均为被动接受科普知识,主动学习气象科普知识的主动性不强。

三、新媒体环境下气象科普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气象科普信息在保留传统方式开展传播的同时,也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气象信息,主要形式有:(1)通过网络科普专栏气象科普知识。各省市县气象部门均利用门户网站开设气象科普专栏,结合气候特征或重要天气现象实时科普知识,内容涉及灾害防御、各类气象服务等,力求紧密贴近百姓生活,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2)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及时推送气象科普重大活动方案、活动内容、科普宣传作品及科普动画产品等,让社会公众实时了解气象科普工作进展、特色气象科普活动和科普新产品。(3)开展气象科普网络直播和互动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活动,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与社会公众开展网上互动与交流,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讲座,网上解答公众对气象科学的提问。

四、新媒体环境下气象科普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近年努力探索利用新媒体传播气象科普信息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气象科普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但气象科普信息的受众面仍然不广,社会公众对气象的关注度仍然不高,对气象科普知识的自主学习不够,气象科普信息的传播仍然处在“自己搭台自己唱戏”的阶段。主要原因有:(1)从事气象科普传播的人员不足。目前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科普人员大多为兼职人员,而且人数少之又少,严重缺少专职气象科普工作者,虽然有时会对外招募志愿者参与气象科普活动,但参与者并不多,气象科普传播工作在人员方面得不到充分保障,气象信息的传播受到影响。(2)气象科普队伍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不够。目前从事气象科普的人员总体上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对新知识特别是对新的网络技术的运用掌握不够,对新媒体认识不深,而总是习惯于线下开展科普活动,线下活动一旦结束,气象科普传播也随之停歇。(3)气象科普传播经费不足。近年气象部门虽然逐步重视气象科普工作,但仍然没有充足的专项经费支持,大多是从其他业务经费中支出费,气象科普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五、新媒体环境下气象科普传播的几点思考

(1)要进一步强化气象科普传播的重大意义。气象科学的传播和普及,有利于帮助社会公众提高对气象防灾减灾的认识,是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特别是要认识利用新媒体传播科普信息的意义,首先应该提高决策和管理者的认识,要站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重视气象科普的传播,将气象科普列入政府和部门的重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搭建好传播平台,切实提高气象科普传播工作的社会地位。(2)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气象科普机构。目前,气象科普工作存在多头管理,气象部门内部多个职能部门都负责相关科普工作,这对科普工作的协调提高了难度,有时还会出现科普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完善和规范气象科普机构,明确气象科普职责任务和分工,是当前气象部门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急需解决的问题。(3)要打造专业的气象科普传播队伍。网络时代的气象科普传播工作不仅需要气象预报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懂得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开展科普传播的策划宣传的人才队伍。一方面应该加大对现有气象科普人员在新媒体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科普传播的认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引进专业的传媒和传播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从专业的角度改变传统的气象科普信息传播思维,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将气象科普信息向社会公众传播,从而提高公众对气象科普信息的关注度。(4)抓住重大气象事件,利用新媒体实时传播气象科学知识。气象科学知识的传播必须抓住人们关注关心的重大事项来开展,才会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比如,2020年6月28日,湖北省荆门出现了罕见龙卷。气象科普人员就抓住这一重大气象事件,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及时对龙卷形成的原因和龙卷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现场直播,多家新闻、网络媒体和网站均进行了同步直播,此次龙卷的科学普及效果十分明显。又例如:2020年初湖北发生肺炎病毒疫情,学生无法上学,针对这一情况,气象科普工作者开通了网上直播和互动,将气象科学知识送到学生的家中,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和肯定。这种结合重大气象事件,利用新媒体多渠道实时气象科学信息,大大提高了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受众面和社会关注度也明显提高。

六、结束语

利用新媒体传播气象信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逐步提高人们对气象科学知识传播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人们利用新媒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主动性,同时要得到决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完善气象科普机构,建立专业的气象科普队伍,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优势和特点,结合重大气象事件,不断创新和丰富传播内容和形式,将气象科学知识广泛普及到校园、社区、街道、农村、工厂和军营等社会的角角落落,帮助人们认识气象,关注气象,学习气象,从而自觉利用气象科学知识做好生产生活中的防灾减灾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定真,董丽丽.气象服务信息有效传播能力探讨[J].气象科学,2010(04).

科技科普知识范文5

关键词:科普教育;动画视频;高校;新媒体

0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新媒体行业搭乘着这辆“时代快车”蓬勃发展,其中视频凭借生动有趣且可视化的特点在多媒体大潮中尤为出众[1]。而科普与动画视频这一新颖结合,使原本枯燥严肃的科普教育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重回大众视野[2]。科普视频旨在向受众传递科学知识,而这种科普教育在高校中显得尤为重要。截止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9.89亿,学生群体已成为新时代的网络生力军。现如今,互联网普及率已超70%,互联网已是当代大学生接收新鲜事物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这为在高校中推出动画科普视频提供了极大优势[3]。

1传统的科普教育存在的弊端

1.1呈现方式趋于单一化

传统的科普主要以电视节目、报纸等形式展现。由于电视科普节目的内容选择、节目来源都比较单一,每一集最多只能容纳1小时的节目容量,且档期重复播出频率很高,受众的收看时间、信息接收量都非常有限,无法及时对信息进行处理[5]。这使得传统科普教育难以传播,无法真正起到科普宣传的作用。

1.2科普内容趋于抽象化

以往的科普教育执着于将科普知识传递给大学生群体,不曾考虑有效的传播方式,囿于大段的文字说教,忽视了科普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抽象化的表达方式以及晦涩难懂的专业性知识通常使得大学生望而却步,科普教育的传播收效甚微。科普教育的展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普及率急速攀升和新媒体技术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为科普教育与现代互联网视频技术相结合,打造呈现方式多样化、科普知识大众化的科普动画视频提供了机遇。本文以“数说青春”栏目组为例,对高校将科普教育与动画视频相结合所带来的成效进行归纳介绍。

2运用动画视频进行科普教育的优势

2.1“声”入人心,带来沉浸式体验

“数说青春”栏目中大部分视频中的科普知识大多是以“软软”和“阿笺”2个虚拟人物为主体进行讲解,“软软”和“阿笺”取名源自“软件”,扮演在校大学生,将科普知识以动画的形式进行传播,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动画视频会同时传递听觉和视觉两大刺激。视频中特点各异的人物形象,代表了高校中形形色色的大学生,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会因为其中某个似曾相识的情景而引起共鸣,从而深化理解其中传递的科普知识。其实不止“软软”和“阿笺”,画手创造出不同的形象、配音者恰到好处的声线使这些形象展现出不同的性格,这些虚拟形象仿佛是学校中特点各异的同学,使大家在观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到视频所构建的情境中,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到科普知识。人格化的科普方式,使科普教育从以往的刻板说教变得轻松愉快且易于理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科普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覆盖率和普及率。在此基础上,栏目组还尽量应用图表、动画等直观的形式,以期能更好的传递科普知识。因为对于科学传播,传播者应当将传播的信息尽量以形象的方式表达,从而降低受众对于所接收信息的费力程度,使得所传播信息的效率增加。人接受图像信息的能力较强,对外界信息量的获取90%来自于视觉。而人所感知的信息有60%以上来自于形体图像对视觉的刺激。表格、图画、动画比文字更具视觉节奏并且能更好地构成知识结构[6]。这些都增加了观众在观看视频时的沉浸式体验,也让这种形式的科普视频更加深入人心。

2.2理性客观,用数据说话

作为科普视频创作栏目,“数说青春”旨在以数据为依托,理性客观地在高校间进行科普教育。肺炎疫情期间,秉承着向大学生群体传递真实客观的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识,“数说青春”援引权威机构和媒体的疫情信息和数据,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与知识普及。科普动画视频的制作过程注重平衡科普知识的专业性和娱乐性,或许博人眼球的内容可以使热度攀升,但理性客观地传递知识才是一个科普栏目的立身之本,长远发展之道。

2.3短小精炼,直击重点

生活在“快时代”,大学生忙于学习、社团和其他各种活动之中,习惯于“吃快餐”,利用碎片化时间吸取知识。这就要求视频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吸引受众并清晰表明核心内容,做到精简、直白并具有吸引力。“数说青春”栏目所创作的视频,标题精准凝练,视频时长均控制在3~5min,力争通过有限的时间,简明扼要地传递科普知识。

2.4顺应潮流,多平台联动

在多媒体行业百花齐放的时代,跨平台联动运营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多种需求。“数说青春”栏目拥有哔哩哔哩、抖音、微博等多个媒体平台账号,多媒体平台运营是“数说青春”被时代烙上的特别印记。在肺炎疫情期间多平台互动效果更为显著,例如“一个病毒的自白”在哔哩哔哩等多个平台同时,为大学生群体科普肺炎知识,通过庞大用户群体的点赞转发,扩大了科普知识的覆盖范围。多媒体跨平台联动的运营策略,不仅可以提升科普视频的普及率,同时可以促进科普知识传播效果的深化,加深受众理解与认知。

2.5动画科普视频成效显显著

互联网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信息碎片化现象日趋凸显,而大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建立完全,容易受到各类声音的影响,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正向的思想引导刻不容缓。“数说青春”栏目作为高校进行科普教育工作的创新型平台,将科普知识以一种有趣且可视化的形式传递给大学生,在增进知识的同时给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大学生及时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对于高校疫情防控来说极为重要,通过制作动画视频科普抗疫知识,可让大学生了解到疫情发展动态,掌握防疫知识,客观理性地甄别网络上纷杂的信息,同时感受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自“数说青春”栏目创立以来,一直立志创作幽默有趣的动画视频向大学生群体传递科普知识。曾凭借优秀的作品在第五届天津市科普微视频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以及最佳创意奖。在肺炎疫情期间创作的作品“一个病毒的自白”紧跟时事,用通俗易懂的讲解和生动有趣的动画制作将的科普知识传递到大学生身边,引起了观者强烈的共鸣,获得了大量的点赞转发,同时还被“科普惠”公众号所采访报道。

3结语

笔者以“数说青春”为例,总结出了高校科普知识传播和教育的创新化策略,分述如下。

3.1趣味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晦涩难懂的知识是横在大学生和科技之间的障碍,因此科普视频应是以趣味性和客观性为“双翼”。能够在保持专业性的前提下将科普知识以一种有趣且大众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极大地提升科普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

3.2互动性有待进一步凸显

视频平台兼具社交媒体属性,即受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转发与视频制作者进行互动。科普视频主打向大学生传递专业的科普知识,互动可以有效解决受众在观看视频后产生的疑问,从而使科普知识的传播达到更好的效果。创作者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反馈,有助于提升视频创作的质量。

3.3普及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每天接收的信息斗量筲计,普通民众更倾向于以一种简单甚至是“傻瓜式”的方式吸收信息或知识。通过化繁为简,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科普知识以一种大众化兼具趣味性的方式展现,会极大地提高科普知识的普及率,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严小芳.移动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和媒体机遇[J].东南传播,2016(2):90-92.

[2]杨东伶,马月飞.科普短视频的传播特色与价值分析[J].视听,2020(5):172-173.

[3]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07-109.

[4]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1):4-9.

[5]余潜飞.科普类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关于疫情期间典型传播案例的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7):105-107.

科技科普知识范文6

一、我国健康科普存在的问题

(一)科普信息供需失衡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权威、规范的科普信息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渠道。2018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了“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探索行为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我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为20.96亿,同比增长20.18%,其中健康和医疗主题是科普搜索指数的增长引擎。快手与中国科普所联合研究项目发现,2018年全年快手平台上的科普内容类短视频已超过360万条,播放80亿次,获赞150亿次,其中,与健康、医疗、食品安全相关的视频内容占全部内容的40%,可见人们对健康医疗科普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7.06%,同时,加上大量伪科普的存在,且目前很多健康信息依然停留在健康知识的普及上,即告诉受众“是什么”,仍缺乏“如何做”的信息[5],科普内容与受众需求对接不精准,科普宣传仍是杯水车薪,科普信息供需严重失衡。

(二)缺乏有效的信息审核机制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信息的门槛降低,缺乏专业的信息审核机制,致使健康科普知识参差不齐。很多健康类的信息来源不清,论据缺乏真实性、充分性,没有清晰的时间界定,未引用政府、权威卫生机构或专业机构的行业标准、指南和报告[5],以及有确切研究方法且有证据支持的文献等,有些甚至只是道听途说或者主观杜撰,打着医学科普旗号的“伪科学”大肆传播;内容逻辑混乱,可信度差,严重误导民众[6],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腾讯“企鹅智酷”调查数据显示,网民中至少看过一次假新闻及不靠谱信息的用户高达98%,而希望得到更多知识科普和谣言揭穿的用户达72%,迫切需要权威的机构、平台、媒体将正确的科普知识和健康教育传播给社会公众。

(三)缺乏专业的、高层次的健康科普人才

目前健康科普的作者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医学科研、临床的专家和骨干;二是有创新精神、有个性的年轻的临床一线工作者、医学生;三是部分非医学的科普作者。从当前情况来看,靠谱且优质的医学健康科普内容和从事医学科普的人才依然不足,而且广大医务工作者、各类卫生专业人才科研、临床工作繁重,精力有限,参与科普工作受限。科普人才要呈专业化发展,亟须专业的、高层次的健康科普人才。

二、医学学术期刊进行健康科普的优势

医学学术期刊作为专业医学知识、科研成果的传播媒介,具有大量专业和权威的医学资源,对科普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7]。第一,医学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一般是医疗行业的学会、医院、高校、研究院等,拥有专业背景强大的主编、编委会,能准确地把握行业动态;第二,医学学术期刊的作者主要是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医护管理人员、医学科研人员,医学院校的教授、教师、学生,具有专业、系统的医学知识,为健康科普提供了优质的作者资源;第三,医学学术期刊有各学科的外审专家,都是各学科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者,得天独厚的专家资源为科普知识的权威性、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四,医学学术期刊刊载大量的医学研究类文章,均可以作为科普的素材和选题方向,最大化地利用期刊的内容资源,满足人们健康的需求。

三、医学学术期刊进行健康科普的途径

(一)设立科普栏目或出版科普增刊等

根据期刊宗旨及作者、读者需求,设立科普栏目或出版增刊是医学学术期刊进行科普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8]。例如,《福建医药杂志》2019年设置了“健康教育”栏目,不仅扩大了稿源,丰富了期刊内容,还贯彻了健康中国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意识,有利于增强全民健康意识;《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开设了生殖健康科普专栏传播生殖健康相关的科普知识,不仅可以增强杂志的可读性,吸引更多的读者,还可以增强医学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我和宝贝》也设立了科普园地栏目,关注妇儿身心、保健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普及妇儿健康相关的科普知识。我们还可以借鉴《中华骨科创伤杂志》固定大型专栏、《武警医学》刊中报的栏目方式进行科普宣传,其版式新颖活泼,内容通俗易懂,不仅能增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还能扩大受众面,提升期刊知名度[8]。当前很多杂志出版增刊,如《Nature》《Science》《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科学时代》等,虽然增刊饱受非议,但如果能利用好增刊这个渠道,也不失为科普宣传的有效途径;还可以借鉴《读者》原创版、海外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读者定位,将期刊分为A、B版,一版是学术期刊,一版是科普期刊,既保持了学术期刊的特色和专业性,又扩大了读者群[9]。

(二)开展科普讲座、论坛或健康义诊

目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践行,很多医院、医学院校、学会、社区等均组织了较多的健康科普讲座及公益义诊活动。期刊可以与以上单位合作,精准对接人们的健康需求,共同开展针对性的健康科普主题讲座或健康义诊。例如,以“携手基层医生推进呼吸疾病防治”为主题的中华医学会百年华诞系列活动中,王辰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在碧海社区进行义诊,指导社区老人进行呼吸病康复锻炼,并解答了老年患者提出的问题;钟南山院士进行了“健康掌握在你手中”的专题演讲,不仅帮助人们了解更多的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等知识,还有利于推动科普知识的传播,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传递健康理念。同时,期刊还可以对活动进行报道,如《自然杂志》举办“自然论坛”科普讲座,并将讲座的相关内容整理成文进行刊载,这不仅可以充实期刊的内容,还可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甚至还能为期刊培养一批优质的作者资源。

(三)举办医学院校宣传活动

医学院校具有接受系统、科学的医学教育的新生力量,是期刊潜在的、优质的作者资源,也是健康科普的主力军。期刊可以与医学院校合作,举办科普宣传活动或科普知识竞赛,进行“志愿科普”宣讲,招募科普宣传志愿者、讲师,推进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如共青团广州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等举办的广州医学生讲师招募大赛,不仅促进了医学生积极学习健康科普知识,增强了青年人群的健康意识,丰富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医学生科普实践能力[10],还培养了一批优质的健康科普人才,壮大了健康科普人才队伍,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途径的改变,新媒体在健康科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医学科普迎来了新的时代。2019年8月,CNNIC(中国知网)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达8.4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网络视频用户达7.59亿,占网民整体的88.8%[11]。新媒体是目前医学学术期刊最主要的、周期最短、时效性最强的科普途径,科普传播媒介也日趋多样,可在期刊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设置科普栏目发表科普类文章,并与公众互动;还可根据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突发状况等,充分利用“互联网+”联合新闻媒体对医学科研成果、科普热点、科普知识等进行科普宣传、应急科普,如肺炎疫情期间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应急科普宣传;期刊还可以与医学健康科普平台合作,打造权威的医学科普内容,如百科医典联合《协和医学杂志》合作共建权威健康科普内容。腾讯与《健康时报》达成战略合作,促进医学科普的规范化,打造权威的互联网医学科普内容。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短视频、直播呈爆发式增长,在流量上占据了领先地位。期刊可以在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采用短视频、VR技术的方式进行科普传播。同时,还可以鼓励期刊作者提供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幻灯片等,进行科普知识传播[12]。《2019年健康科普视频洞察报告》对近9000名网络用户进行健康科普视频用户现状调研,统计结果显示,92.1%的人看过健康科普视频,55.3%的用户观看健康科普视频是关注健康生活方式,44.3%的用户认为广告会降低视频公信力,50.9%的用户付费方式选择会员费。获得WebMD超过60000篇医学科普文章的中文版独家授权的腾讯医典,与由中国医师协会指导,与《NEJM医学前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出版集团旗下期刊)联合主办青年医生短视频大赛,激发青年医生的创作活力,为公众提供科学有趣的科普内容,打造医学科普的新生态。《大众医学》作为中国第一本医学科普期刊,始终走在医学科普传播的最前沿,其官网开设了音频、视频专栏进行健康知识普及,科学、具体地指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健康行为,为普及医学知识、服务大众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期推动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思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科技科普知识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食品安全科普;重要性

曾经深刻地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他特别提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理解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学普及。党的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技发展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强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强科学普及,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的重大任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全民科学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科学普及、夯实创新土壤,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全社会和政府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中心《全国食品药品科普状况调查(2017)》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较强,但安全知识较为薄弱。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饮食要求已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转变,对食品安全问题也愈发重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谣言搭乘网络这辆“高速列车”广为传播。人们对这些“舌尖上的谣言”不能正确识别,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宁可信其有,从而转化为“食品安全恐慌”。食品安全恐慌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食品工业技术的落后,政府监管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媒体为博眼球的大肆渲染。食品安全恐慌的根源主要是出于人们对食品安全认知的缺乏以及食品安全知识薄弱,不能正确识别食品安全的危害程度。要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首先应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加大食品安全科普宣教,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普及食品安全科学知识,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宣传科普的机构群体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团体、高科技企业、大众传媒以及各种公益组织等。高职院校在国民科普教育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其保持职业教育的本色,不盲目跟风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通过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专业素养。

一、我国食品安全科普现状

1.居民对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需求高。石鹏对北京2024名社区居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调查发现,居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不高,但获取知识的兴趣较高,而文化程度越高对获取食品安全的兴趣越大。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教育程度和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明显上升。随着食品生产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聚集密度的增大,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获取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2.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相关政策大力扶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国家也加大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力度。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重点强调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倡导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通过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行动及“双安双创”工作,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加大日常抽检力度,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行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等,加强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全国各地区通过宣传标语,发放食品安全手册,提供食品安全免费快速检测,食品安全宣传进社区等方式开展食品安全创建工作。在“科技三会”上强调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政府通过项目支持、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自由行等活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市民参与到全民科普中来,提升居民的科学素养。3.虽然有政府主导和统筹,但科普资源整合有限。由于政府重视,政策扶持,越来越多的机构、学者、专家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目前开展科普宣教的主力军有政府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民间公益组织等。初期这些机构或个人的科普宣教局限于本单位或熟人圈,宣传面十分有限。但是如今形成了以政府、协会为组织单位,统筹各个机构在科普嘉年华、地球纪念日、食品安全周等重大节日开展大型的科普展览专场,进行资源共享与整合。同时,政府还通过组织一些大型活动,将各个科普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尽管如此,效果依旧不是很理想。因为每年的活动只有寥寥数次,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导致虽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依然差强人意。所以应从顶层设计建立沟通渠道,将个人项目与社区、老年人大学、科普基地联合起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科普效果。4.科普宣传手段新颖,形式多样。传统的科普方式大部分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受众主要是被动接收,主动性比较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涌出,互联网+的兴起,现在的食品安全科普宣教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易懂。目前食品安全科普宣传通过制作科普动漫、科普话剧、科普微课、科普微视频等形式增加科普的趣味性;采用宣传手册、墙报、宣传栏等方式加强科普宣教的持久性;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科普App,建立科普公众号等,加大科普知识宣传的广泛性;整合博物馆、科技馆、科研所等场地用于科普宣教,加大科普宣教的力度;举办科普讲座、科普会谈、科普培训等活动,并增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或者体验活动AR、VR,以增加科普活动的趣味性;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对科普活动进行集中报道,增加科普活动的影响力。

二、高职院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重大,为承担全民科普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设了食品专业的高职院校,具有专业的食品安全相关教师,开设了食品安全相关的课程,并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同时还有大量的学生作为科普新力军,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来说,高等职业院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职院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具有以下重大意义。1.彰显服务社会职能,提升学校的影响力。高职院校的职能应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全民教育的发展,二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教育部、财务部把“社会服务领先”作为示范院校入选的基本条件之一。高职院校应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打造特色专业,提供有特色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一方面有利于食品相关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本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学校与社区、企业,以及其他高校的学习交流,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系为例,拥有广州市级的“营养与健康教育科普基地”,每年服务学校教职工、学生、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等多达五千人以上,参加科协、科创委等部门组织的大型科普活动,影响人数上万,科普基地成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名片,大大提升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2.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普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把教材上的专业内容,或者研究成果照本宣科地传达出来,而是需要教师仔细研究科普内容的实用性,并要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句高度概括,采用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广大市民容易理解接受。首先,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应用知识,还要仔细观察生活,选取的知识点是市民生活所需要的,并且还要时时关注社会热点,及时作出调整。其次,教师需要保持随时学习的习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的形式也在不停地发生着改变,由传统的宣传手册、宣传栏到现在的AR、VR等,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科普形式,增强科普效应。再次,教师需要保持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丰富更新科普模式,提升科普效果。3.促进教学教改,改进教学设计,加强特色课程建设。针对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教学模式死板的现状,高职院校一直在做课程改革创新,采用以项目为驱动、岗位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并鼓励教师采用信息化手段,运用雨课堂、微课、网络课程、慕课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将课本知识活化,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重知识介绍、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兴趣不浓等现象。在高职院校鼓励开展科普教育,在科普知识的制作过程中,促使教师深入研究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促进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同时,在与学生团队协同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需求,掌握学生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在高职院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教可以真正做到以科促教、以学促教,实现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4.建立科普小组,加强青少年食品安全教育,提升市民素质。科普宣教的方式不管是采用宣讲、讲座还是现场活动,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协作。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科普团队以教师为主要成员,科普小组每年从新生中进行招募,对他们从专业知识、科普意义、科普内容等方面进行培训。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科普,影响的不单单是某个学生或者某一届的学生,而是对所有学生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不断扩大社会中的科普队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于高等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深奥的理论知识不能静下心来专研,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强,对实践的东西感兴趣,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科普教育,并引导他们投入科普宣教活动中来,对学生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系的学生为例,加入了科普团队的学生,由于经常参加科普活动,这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度,以及对专业的热爱程度普遍比其他学生要高。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宣教、培训,是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最佳途径,并能有效地壮大科普主力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科普人才,为创建创新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的建议思考

科技科普知识范文8

一、2019年工作总结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县科协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和同级相关单位配合,因地制宜,以全面提升各类人群科学素养为重点,组织活动,开展培训,各项工作均取得成效。

1、举办2019年全国科普日。9月20日上午,由科协主办的2019年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正式举行,此次活动以“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为主题,以文艺演出和科普宣传为重点,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深入有效。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柴占聪同志发表讲话,县科协主席李必成、县老科协、县教体局、县文体广电局、县卫健局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后,开始2019“全国科普日”文艺演出。演出邀请了县老年体育协会和夕阳红艺术团,将科普知识融入舞蹈、独唱、快板、京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中,共计800余人观看了此次演出。此外,活动现场还开展相关内容的科普知识宣传:县科协工作人员免费发放科普宣传册和科普宣传单,现场发放宣传单和宣传手册600余份;县卫健局专家现场讲解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预防和以及叶酸片的功效等医疗常识,受到群众的热烈好评。同时,包括县四中农村科技馆在内的多家科普基地也开展了科普日巡回宣讲活动。

2、主办2019年“科技活动周”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系列活动。5月29日下午,科协、科技局主办了2019年“科技活动周”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围绕“科技强国,科普惠民”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县原政协主席、县老科协主席史崇森发表讲话。活动现场,通过科普文艺演出,展板展示、发放科普宣传资料、举办航模展览、举办少儿书画展览等方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展现科技创新新成就,为促进科普惠民提供优质服务。活动中,县科协工作人员共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300余份(册),观看群众达500余人。

3、深入农大实验站参观学习。7月2日,科协、老科协一行5人到农大实验站进行参观、学习,考察,并于三位教授达成共识,将在2020年在全县因地制宜示范大田作物,特种蔬菜等特种作物。随着实验站不断筛选作物的新种类、新品种,以及相应的配套技术,老科协会密切配合,力所能及做出科技含量高,可操作性强,特种作物的实用技术,积极落实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准扶贫、共建美丽乡村”的伟大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