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教学论文

科技教学论文范文1

分析了目前高校重点实验室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以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和绩效的特点为基础,设计了一套综合的高校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重点实验室持续有效的发展提供正确引导和科学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

高校重点实验室;绩效管理;评价指标

加强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绩效评价,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通过绩效评价掌握不同高校重点实验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并作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不断提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不同的高校重点实验室在绩效评价结果的横向比较中审视自身不足及存在问题,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为高校重点实验室实现绩效目标奠定基础。科学的绩效评价对于高校重点实验室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1]。高校重点实验室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其相应的“功能定位”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类型重点实验室采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显然是存在问题的。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就不能有效促进各类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建立一个适合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关键。目前,高校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指标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平衡,评价的导向结果与预定目标的初衷存在差距。基于重点实验室绩效的特性和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我们从科研、服务、教学三个方面出发,设计了一套综合的高校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高校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高校重点实验室在绩效指标设计时要从上至下根据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从组织到部门再到岗位及科研人员,从而保证重点实验室战略的顺利实现,以实验室工作的变化和需求为主导,不断调整和完善绩效考核指标。

1.1科学原则

高校重点实验室在重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绩效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科学、客观反映所有对象的实际绩效水平。重点实验室科研绩效指标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承担科研项目、科技论文、专利和科技著作、奖励成果、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对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奖励成果、高层次的论文等给予较高的评估分值,引导科研人员投入到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要严格按照实验室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单位实际,尽量选取能真实、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指标,科学合理的确定其权重。

1.2分层次原则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权重就是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通过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各因素对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得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1.3定量易操作原则

为提高绩效评价的客观准确性,定量化的绩效评价指标易于被评价者接受,也便于评价人员操作。绩效评价指标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设计的指标能够有效的缩短评价信息的处理过程乃至整个评价过程,达到反映评价的目的即可;同时,评价者能够比较容易的了解绩效评价系统,掌握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而且易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沟通,评价工作参与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也容易解决。

2高校重点实验室师资队伍绩效评价指标

高校重点实验室主要职能是高校的一种科学研究机构,我们认为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学科建设及实验教学是高校重点实验室基本职能。因此,高校重点实验室绩效应该从科研产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学科建设及实验室教学四方面来评价。我们在广泛调查论证并结合我校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指标均可通过依据权重和依据相关统计数据直接得到其具体数值。

2.1科学研究

包括科研项目及经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项目、国家纵向项目、省部级项目、专项项目、校级项目、企业项目)、学术论文(权威期刊论文,核心期刊论文,一般刊物论文,国际/国内会议论文)、论文收录(SCI、EI、ISTP等)、科技成果鉴定及成果获奖、授权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成果转化合同经费等。

2.2人才培养

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研究生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培养等。

2.3社会服务

包括校企合作项目、技术与技能培训、开放性实验项目等。

2.4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

包括指导各类竞赛、指导研究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编写教材、教研项目、教学论文等。

3结语

作为高校主要科研机构之一的重点实验室,在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高校重点实验室进行绩效评价,本课题从重点实验室作为高校科研机构的角度的考虑,设计了一套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为高校重点实验室持续有效的发展提供正确引导和科学客观的评价,也可以作为其他科研机构绩效管理提供参考价值。

作者:朱为国 孙全平 吴建华 单位:淮阴工学院 江苏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郑凌莺,胡守忠.地方工科类(应用型)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91-93.

[2]李元元,王光彦,邱学青,等.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7):59-65.

[3]王克臣.实验室的绩效管理评价初探[J].经济管理,2007(4):25-27.

科技教学论文范文2

第一次见到赵先生,到现在,赵先生一直是我心里的偶像,是我心目中的主编.百度上查到,从1978年到2019年,赵先生撰写的书籍有47部之多,6部书获得一等奖.赵先生对中国物理教育的贡献,蜚声海内外,学生遍天下,在2016年,国际物理教育奖章(ICPE-Medal)授予赵先生.这个时代,我们不缺院士,也有研究在世界前沿的科学家,但缺鲜有拥有一大批学生,默默耕耘在教学领域,追求物理教育真谛,竖起领航大旗的教育家.赵先生对中国大学基础物理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拥有一大批精神粉丝.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大学物理》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物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从评选规范到评审专家,到审读每篇文章,赵先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渊博精湛的学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一直影响我至今,《大学物理》始终是我心中一流的学术期刊,无论是在《大学物理》的编辑岗位,还是目前的期刊服务工作,赵先生的精神始终激励我全力以赴高标准完成工作.

印象最深刻的一篇稿件,是赵先生约彭桓武先生给《大学物理》的投稿.按流行评价期刊的指标,作为一本学术类教育期刊,《大学物理》并没有令人咋舌的SCI数字,但在中国高校物理教学领域的影响,首屈一指,这点从彭桓武先生投稿《大学物理》可见一斑.彭先生既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非常重视我国物理的教育,将自己弥足珍贵的笔记整理成文章,将珍贵的史料共享给我国物理教育界,彭先生并不是看重《大学物理》的影响因子,看重的是影响力,一本期刊的数字指标并不等于他的影响力.在《大学物理》9年的时光,先生们的高尚人格和学识都深深的感染和激励我,是我学习的榜样.对赵先生最感兴趣的专著,是《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物理学照亮世界》.《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赵先生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生动地、巧妙地与当今物理学前沿如粒子物理、生物物理、天体物理、对称性分形结合起来,用朴素的语言结合物理学思想、方法,为读者打开一个奇妙的物理学世界.《物理学照亮世界》以历史的大视野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用物理学的原理,古今纵横、上下环宇,格调清新、启人心智的方法剖析中华古文物瑰宝里的奥秘.这两本书的大视野大格局,影响着我的思维、做事风格.

赵先生做《大学物理》主编,严格把控《大学物理》的每一篇文章,熟悉每个物理概念定理公式,跟踪监控每一篇稿件,不放过任何疑惑,与编委们报持密切联系,始终关注编辑部的各种运行,同时也非常关注物理前沿进展,吸引优质论文投稿,为《大学物理》持续健康发展尽职尽责,是我心目中的神圣偶像和学习榜样,是我心目中的一流主编.

科技教学论文范文3

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模式应该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既具有可衡量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综合评分法(syntheticscoredmethod)作为医学综合评价方法的一种,能够综合分析比较数据的优劣,是一种较为适合绩效考核的科学评分法。其原理为根据评价目的及对象的特征选定必要的指标,并针对指标订出等级和赋值。以恰当的方式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数,并通过选定累计总分的方案以及综合评价等级的总分值范围,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最后决定数据的取舍。应用到教师绩效考核中时,根据日常教学工作数量、完成质量、教学贡献三个方面设计测量维度。教学工作量维度是以一个班级的中文理论授课课时作为衡量日常教学工作量的一个基本标准系数,教学工作质量维度按照360度评分法采用百分制测量。教学贡献维度按照业绩程度赋值,同时对每个维度中的相关指标设计相应权重,将工作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建立系统的绩效计算公式,计算各教学人员的一年工作绩效。绩效考核总公式如下所示:工作绩效得分(P)=教学工作量(按标准化课时统计)(M)×工作质量系数(Q)+教学贡献(C)

2各维度指标的构建

2.1教学工作量

教学工作量是指一段时间内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活动所实际达成的工作指标数。其中标准课时数是指一个学时的中文理论课程按1个标准课时计算,其余教学工作量均按此进行标准化处理。

2.2教学工作质量

教学工作质量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的产出,具体包括对学生的产出,是否能使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感到所学内容生动有趣;对自身的产出,通过参加教学活动,能否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不断改进教学水平的目的。工作质量的判定主要根据相关人员的评分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获得。

2.3教学贡献

教学贡献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建设、教学课题、教学论文及教学获奖等方面所产生的杰出成果,并由此对学院的学科发展所带来的不同程度效益。

3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

3.1评价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挂钩

设定最低绩效值,未达标的教师将由医院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约谈、周会通报批评、取消授课资格等相应处理。对每科室教学排名靠前的教师,在年终时进行教学表彰,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教学风气。

3.2评价结果与教师岗位聘任及职称晋升挂钩

绩效考核连续三年有优异表现的,可以优先考虑晋升其教学职称。如果连续两年教学分数没有达到最低标准值的,将暂停当年教学系列职称晋升评比资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和“教学一票否决”制。凡年内拒绝接受教学任务、发生教学差错事故、出现严重师德教风问题或在教学质量检查考核中不及格者,在岗位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3.3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将考评结果纳入年度医院核心人力资源考核体系,所占权重为总体考核分数的10%。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进行挂钩,每年的绩效考核结果将计入教师档案。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将定期向人事部门进行通报,考核结论作为教师每年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和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

4绩效考核时需注意的问题

4.1考评分值和系数的设置

本考评体系仅限于借鉴已有的考评系统及相关文献资料,其系数和权重的设计不可能完全适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因此,需要通过德尔菲法或头脑风暴法来尽可能多的收集专家意见,将赋值精确化,权重科学化,项目全面化。另外,将计算考核系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权重值,达到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体系的目的。

4.2日常工作量与教学研究、获奖的权重分配

由计算公式可知,本考核体系只设计了具体工作情况的权重,但是并没有针对日常工作总量与科研获奖情况再设计总比例系数。

4.3允许合理差异值的存在

科技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类实验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大学生实验课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除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接受本专业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外,还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第一环”,基础实验课程应着眼于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由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在知识吸收、思维逻辑、实践探索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具有“打好根基”的重要意义[2]。

1电类实验课程现存问题及分析

电类实验课程主要面向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多年来,课程内容呈现出重复性、陈旧性、单一性等特点,课程教材偏理论性,考评体系单一,不能覆盖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教师队伍也普遍存在年龄断层,年轻教师较少的状况。针对上述现状,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简称中心)从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和保障机制对电类实验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包括根据教学需要修订实验课教材、考评体系更侧重于人性化与灵活性、教师团队引进了6名年轻教师,从而有效地加强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中心的电类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6门课程。本文分别从教学内容、考评方法和教材修订三方面对这些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其可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1电路实验

2.1.1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7次实验,1次测验。更新后的实验内容增加了一次测验。其中,卓越班的实验内容没有测验,增加“回转器”实验[3]。

2.1.2考评方法

(学分0.5分)普通班的电路实验总成绩由考勤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试构成;卓越班的总成绩由考勤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构成,最后一次实验的分值偏高。

2.1.3 教材修订

新版的《电路实验基础与实践》教材,相比旧版,更新内容主要有仪器仪表图片、使用方法和步骤中涉及的操作要求等。其中,仿真实验章节的修订:Multisim[4]软件替换原来的EWB软件,包括Multisim10.0使用说明、Multisim仿真实验和部分新增实验,对所有章节中所涉及的文字、图表等进行修订。

2.2电子技术实验

2.2.1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6次实验,2次综合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字符编码显示电路的设计、数据选择器和数据分配器应用实验、单管交流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555定时器兴趣实验、数模电综合应用实验[5]。

2.2.2考评方法

(学分3分)该课程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进行了合并,新的实验课程更名为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总学分为3分。该课程成绩由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构成。

2.2.3教材修订

《电子技术实验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2.3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2.3.1教学内容

设计内容:8个设计项目。设计项目包括压控函数信号发生器、线性V/F转换、线性F/V转换、带通滤波器[5]、生理刺激反应、音乐播放器、按键扫描、频率计[6]。

2.3.2考评方法

该课程与前述的电子技术实验合并,考评方式略有调整,主体部分与原考评体系保持一致。

2.3.3教材修订

新版《电子技术实验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对原教材进行了修订,增加“综合实验设计”章节。新版《数字电路系统设计》,在原教材上进行更新:更换所有实验内容的仪器仪表图片,采集实验室内最新的仪器仪表图片;仿真软件由原QuartusII9.0更新到QuartusII10.0版本[7];并对相关部分的文字、图表进行修订;增加了“数字电路综合实验设计”章节。

2.4认识实习

2.4.1教学内容

实习内容:4个环节。元件认识与仪器使用、软件仿真两个环节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2.4.2考评方法

每环节成绩由考勤、操作及报告构成,总成绩为各环节成绩总和。

2.4.3教材修订

新教材《电路实验基础与实践》。该教材在原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订:所有实验的仪器仪表图片都进行了更新,采集实验室内最新的仪器仪表图片。

2.5课外科技活动

2.5.1教学内容

设计制作内容主要是:花仙子音箱、四位时钟,以及基于PCB设计制作系统设计功能性电路板,并自制作品。

2.5.2考评方法

(学分1分)每个环节成绩由考勤、实际操作和设计制作构成。最后的总成绩是课外科技活动与认识实习加权计算综合值,作为生产实习的一部分。

2.6学科竞赛

2.6.1教学内容

主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上海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台达杯”高校自动化设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邀请赛(TI杯)、“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竞赛、“宝山杯”大学生创新大赛。

2.6.2考评方法

初选方式包括实验课选拔、创新实验室人员推荐及协会报名选拔等;复选方式包括校内赛选拔、专题培训选拔、模拟赛选拔。通过两轮选拔的学生参加省部级或者国家级赛事。

3实验室建设

中心实验室建设,经历了“三步走”的发展过程[8]:第一步,2014年,在原有实验室配置基础上引进了100台新型信号源,主要为电信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使用。第二步,2015年,进一步建设和新增了3个实验室,分别是:焊接技能训练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验室。第三步,2016年至2018年,学院成立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进一步扩展了实验场地,并加强了资源整合。现有电类基础及综合实验室12个、基础技能训练室2个、学科竞赛专用创新实验室2个、智能感知实验室1个。此外,中心将所有仪器设备等资产以实验室为单位,落实到相关负责人,进行资产与管理的有序对应,确保实验室资产使用及保管的规范性,便于及时清查与更新,提高了实验室资产管理的效率。

4保障机制

学院指派教学经验丰富的理论课教师作为实验主讲教师,确保实验队伍承接的有序性;学院为中心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教改项目,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学科竞赛协会,包括NUEDC创新协会与科创未来智能协会。基于易班网络平台,中心上传实验相关内容,便于学生实验预习与沟通。建立网站,引入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相关内容,上传实验教学、学科竞赛、专题培训、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等信息,进一步促进有能力的学生在课下时间能够深入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在做中学”[9]。

5改革实践效果

电类实验课程经历了5~6年的发展和改革,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以2019年为例,参加竞赛的学生队伍获得国际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东部赛区一等奖2项,上海市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上海市优秀组织奖1项;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奖6项。此外,学院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中心学科竞赛实验室。以2018年为例,有10项国家级和上海市创新项目来自创新实验室,成功立项的创新项目数量占了学院当年立项项目总数的90%。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获得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并实现上海市级项目零突破。以2019年为例,学院公示的10个教改项目,有6个项目来自中心。中心的科研项目也实现零突破:2016—2018年,成功申请到3项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一区SCI论文1篇。实验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大大增加:2014—2018年,中心发表实验教学论文共计30多篇。2016—2019年,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共同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软件著作权1项。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师团队都得到进一步发展。2018年,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6结语

科技教学论文范文5

 

1引言   自1982年《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将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确定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以来,英美文学教学在中国的教学实践已有三十年历史。它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已是国内英语教学界的共识。然而,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轨迹堪称曲折,其现状也值得深思和探讨。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和世纪末所施行的三个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可见中国教育界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认识的几番转变。最早一篇英语文学教学论文《谈英语文学教学》发表于1986年,作者杜瑞清指出:“文学课在英语教学中的一席之地正在日益巩固,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确确实实成为一门‘重要课程’。然而,对文学课在英语教学中所应起和所能起的作用,以及对英语文学课教学实践和经验的探讨、研究和总结都远远落后于教学实践。”[1]受英语工具论的影响,在1990年的《大纲》中,英美文学课被降为选修课,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比较了解”。   直到1999年,这种认识误区才得到纠正。1999年的《大纲》终于将英美文学课重新定位为必修课。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改为“熟悉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自此,英美文学教学才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者的关注。通过观察二十多年来发表的英美文学教学相关论文,笔者发现在1999年之前,有关英美文学教学的论文数量年均不足5篇。但是,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高校英语专业文学必修课的增设和推广,自2000年以来,相关论文数量开始逐年增加,至今已有500多篇。近几十年来,英美文学教学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师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得到集中体现。新大纲激发了他们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反思和探讨,研究数量的增加既反映新大纲此一影响,也说明了英美文学教学依然存在盲点和困惑。基于近三十年所发表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论文,下文将从“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教学法”和“教材建设和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概括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宏观和理论上的认识,凝聚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清楚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英美文学研究中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对英美文学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课程设置的探讨。   纵观近三十年英美文学教学的历程,其核心问题围绕着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之争,文学教材良莠混杂,文学教学边缘化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近十年来许多学者围绕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诸如此类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多种解决策略。陈立华和王娜(2003)将文学教学中存在的分歧归纳为两个倾向,“一种主张以史为主,认为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发生、发展是文学课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另一种则认为文学贵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2]。他们认为“由于美国文学有着极其独特的历史,只有将文学史的讲授与文学精品赏析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从宏观上去了解和把握美国文学的经纬,从而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每一部文学作品”[2]。   另一部分学者则持不同观点,主张文学教学应回归文本,脱离“文史结合”的模式。王守仁在2002年《郑州大学学报》专家书面座谈中曾提出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即以文本为中心,读完整的作品而不是片断。而罗云(2009)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课时的严重不足”和“学生浮躁的阅读心态”两大问题,所以“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到文学史纲的教学上,为学生提供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阐释,指引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文本解读和赏析”[3]。“读文”与“读史”之争反映出教师教育理念上的分歧,但是理念本身并不存在对错,问题的症结在于它是否适应当下的教育模式和学生需求。课程设置尤其能反映教育者此方面的考量。比如,范谊和芮渝萍(2005)就提出应区分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差异,在本科阶段应以阅读体验、文学常识和批评方法为主,研究生阶段则应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为重。但是,程爱民的课题组曾于2002年对全国50多所高校进行英美文学教学调查,发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出现随意性大、选修课少、课程单一、课时偏少等诸多问题。   总体而言,英美文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加速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然而,国内学者对此议题的持续关注,也说明了英美文学教学仍然是问题与革新并存,英美文学教学者与研究者任重而道远。   3教学法   教学法是教学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因而围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展开的讨论最多。回顾历史,我国教师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法呈现出三个方面的转变:1)教学手段趋于多样化和现代化;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3)教学理论更丰富成熟。在新型教学手段的开展中,多媒体网络教学受到普遍关注。王守仁和赵文书以南京大学英语系研制开发的英国文学网络课件为例,指出:“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目前高校英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推进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具有实践意义。”[4]   另一部分学者提出构建语料库以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文学语料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可用于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模式,进行文学,特别是作家文体风格研究,最终达到提高文学和语言修养的教学目的。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被用于实践和研究中。郭翠云(2005)探讨了“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提倡在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鼓励学生讲,老师同学共同听,然后再进行评论和补充的方式。姜淑芹则提倡主题教学模式,认为“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习者认知习惯,教学效果好”[5]。张聪认为,反思性教学模式下,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应该“文学史学习与作品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研究能力,以及发挥网络优势等”[6]。教学理论的引入是对教学法的升华和补充,对英美文学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除了传统的作家、作品或国别的比较研究,最早引入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界的西方理论是读者反映理论。1995年,黄海军对读者反映理论及有关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探讨。之后,陆如钢对读者反映理论做了系统的概述,并就它对英语文学课的借鉴价值作了简要论述。他认为:“以读者反映为理论根据的文学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积极的再创造者,重新评估了学生的参与作用,从而克服‘满堂灌’的弊端。”[7]一部分学者开始结合读者反映理论提出具体的教学实践策略。王军(1999)基于读者反映论提出新的阅读模式: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朱小琳(2005)则探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优化教学,提出加强学生的读者身份意识,增加学生与文学文本之间互动沟通。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更多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如女性批评、超文本、互文性、原型批评等。郑红艳(2006)提出将女权批评引入文学教学,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文学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能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李喜芬(2009)探讨了超文本语境下的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提出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讲授型、讨论型、研究型等。宁东(2010)则在互文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倡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互文性意识。#p#分页标题#e#   除了研究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外,跨学科的研究也在逐渐扩充英美文学教学的理论体系。张晓舸(2005)提出在教学中践行建构主义教学观,修正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樊文娟和袁凌钰(2010)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国秀玮(2005)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探讨如何实施开放教育,从而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体现学生个别差异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同样是基于该理论,吕洪灵(2009)提出应该重视情感智力培养,并探讨了情感智力培养与英语文学课程结合的可行性、方法以及两者结合的多元价值。另外,宋慧平(2007)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以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设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焦虑感和自信心等三方面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教材建设和课程考核   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利器,也是耗时耗力的一项长期课题。根据部分高校的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程爱民发现“既有完备的科学体系,又符合不同教学特点和需要的教材还不多”[8],建议新编教材着眼于灵活性、启发性、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特点。另外,教材过多过杂,体例陈旧,也限制了教学质量。有鉴于此,改厚古薄今为厚今薄古,重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已成为主流观点。   在具体操作层面,于建华(1999)建议文选教材的编选不妨采用“逆时”方法,即由今到古选择文学材料,分段编写。孙琳等(2003)根据对北京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则提出教材的选编应尽量覆盖不同风格、不同文体和不同时代的作品,考虑加入非文学作品。顾弘和杜志卿(2004)提出教材革新应考虑增加题解和推荐书目,介绍文学批评方法,史选合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这些构想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然而真正得以实行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并不多见,反复讨论和反映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大抵是由于编写者和一些院校未能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考虑教材的使用,教材未能为教学服务,教学却因教材而无法跳出窠臼。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上。程爱民等的调查报告中,特别指出了考核方法上存在的典型问题是有超过50%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形式。   刘玉红和胡蕾也认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法的改变最终要通过考试来落实,因此,必须改变从前考试方法单一,客观题量大的旧套路,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考力和独创性,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功夫”[9]。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课程考核,石云霞(2010)提出在多元化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应结合课堂教学,构建英美文学及选读多元化评价模式,包括书面测试、口头测试、课堂表现等。从长远而言,英美文学教学中若想提高课程考核的有效性和作用,需要教师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针对实际情况,展开量化研究,而不仅囿于泛泛而谈。   5结语   近三十年来我国英美文学教学从无到有,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理念更加完善,理论愈加先进,教学法趋于多样化。尽管如此,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受到传统的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先进的教学理论未能真正运用于教学实践,存在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重视终结性评估,忽视学生情感道德和个性的发展等诸多问题。由此看来,目前我国教师和学者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仍需反复钻研,并付诸行动,及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科技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医学用途英语;进展分析;教学研究;中国知网

作为外语教学的英语一般分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和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两大类。根据不同研究目的来划分,ESP又可以细分出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EOP)。其中,EAP包括跨学科性质的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EGAP)和为特定学科服务的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ESAP),国内针对ESP的研究至今已逾四十年[1]。2011年5月7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旨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水平[2],这标志着我国ESP教学和研究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该领域研究也进入了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医学用途英语(EnglishforMedicalPur-poses,EMP)作为ESP大家族下的特色分支也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经过多年发展后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现阶段学界还缺乏针对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及总结。本研究以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和起点,对此后十年(2011−2020年)我国学术界发表的医学用途英语学术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和进展分析,对其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等进行聚焦回顾和概要总结,以期承前启后,为我国未来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一、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论文发表情况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来源,以“医学英语”和“ESP”为主题词,在该平台进行组合检索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发现自2011年至2020年的近十年间,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相关主题论文合计342篇(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热度多年来保持整体平稳态势;其中2015年医学用途英语文献发文量达到顶峰,共发表学术论文51篇。从文献来源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三位的期刊为《校园英语》《中国ESP研究》《海外英语》等人文社科类杂志;其次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等医学教育类杂志(见图2)。但经过筛选后发现,发表于“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非常少,仅有26篇(占比为7.6%),其中包括《教育探索》(3篇)、《黑龙江畜牧兽医》(3篇)、《外语电化教学》(2篇)、《黑龙江高教研究》(2篇)。这一研究现状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医学用途英语既有研究成果尚存在研究层次不高、重复研究等问题,相关主题研究质量有待继续提升和突破。从作者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依次为刘瑛(牡丹江医学院,9篇)、许丹凌(牡丹江医学院,6篇)、焦培慧(赣南医学院,6篇)、刘婷婷(包头医学院,5篇)、闫伟静(河北医科大学,5篇)、罗江霞(赣南医学院,5篇)、李晓微(牡丹江医学院,4篇)、刘彦哲(河北北方学院,4篇)、王焱(中国医科大学,4篇)、覃胜勇(中山大学,3篇)。从作者所属机构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机构分别为河北医科大学(13篇)、牡丹江医学院(13篇)、包头医学院(11篇)、哈尔滨医科大学(10篇)、西安医学院(9篇)、赣南医学院(9篇)、中国医科大学7篇)、广州医科大学(6篇)、济宁医学院(6篇)、南京中医药大学(5篇)。以上数据表明,国内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主体仍然以高等医学院校的外语学科教师为核心力量。从医学用途英语的主要文题分布看,现有文献多聚焦于ESP、医学英语、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大学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等主题(见图3)。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从医学用途英语所面临的挑战、需求分析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等角度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视角

(一)医学用途英语面临挑战

首先,对于医学用途英语的定位和认识仍然含混不清。蔡基刚(2018)认为,ESP在中国被广泛看成是专业英语(或科技英语)和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代名词[1]。与此类似,医学用途英语往往被认为等同于医学专业英语。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医学专业的基本概念、专业词汇教学等学科知识上,主要由医学专业教师授课;而医学用途英语是为满足医学英语学习者特定需求而开设的一种语言教学,主要训练医学英语语言交流技能,并不基于专业的医学学科知识内容开展教学,一般由语言教师进行授课。其次,医学高校开展医学用途英语教学存在众多挑战。周一书等(2017)认为,高校ESP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理论、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材编写、师资建设、测评方式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制约其完善和发展[3]。在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用途英语教学还面临以下困境:医学英语在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不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英语教学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规划管理,教学团队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医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评估等方面都有待改革和完善[4]。

(二)医学用途英语需求分析

尽管面对争议和挑战,但专门用途英语(ESP)被普遍认为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5],学术英语(EAP)应该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6]。对于医学类院校、理工科院校和其他专业类特色院校而言,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方向应当以开展ESP和EAP教学为主流,培养大学生有效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英语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用英语熟练地查阅专业文献,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能够用英语在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上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7]。不少调查结果都证实,医学用途英语(EMP)作为专门学术英语(ESAP)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刘艳峰(2013)等针对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对EMP课程具有明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但同时也发现学生需求与EMP实际教学效果之间存在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医学生对EMP课程整体满意度较差[8]。李丹云(2014)基于ESP需求分析理论(needsanalysistheory)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从目标需求、学习需求、环境需求三个角度对临床专业本科学生进行医学用途英语需求分析,认为医学用途英语教学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和改进[9]。同样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张艳艳(2019)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对选修ESP课程的学习者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ESP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文理科学生在ESP学习需求的学习态度、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建议各院校结合学习者的需求,根据不同学科类型、专业需求和学生水平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ESP系列课程[10]。

(三)医学用途英语教学模式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一直围绕专门用途英语(ESP)与通用英语(EGP)的取舍问题争执不休,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以蔡基刚为代表的学者提出,ESP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EGP应当边缘化并逐渐被替代;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EGP应继续主导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以文秋芳为代表的学者则持折中立场,力推ESP与EGP并存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11]。受上述三种不同思想的影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医学用途英语教学模式也出现分化。一方面,陈丕(2013)、高晓茜等(2019)主张在医学院校构建EGP+ESP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将通识教育(公共英语)和专业教育(医学英语)相结合,并认为该教学模式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同时也符合英语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12−13]。另一方面,针对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EAP轻EOP的倾向(例如重视医学研究论文、同行互评、推荐信等书面医学英语教学,但轻医患沟通等方面的职业英语教学),刘冰(2020)提出医学院校的ESP教学与实践应走EAP与EOP相结合之路,因为我国快速发展的医疗国际化需要培养类似医学英语口笔译等EOP医学职业人才,必须采取措施促进医学院校与医院、专业英语教师及医务工作者三方有机融合,才能满足我国医疗国际化对EOP日益增长的需求[14]。

(四)医学用途英语教学改革

医学用途英语教学改革话题一直是过去十年的研究热点。张姮(2011)、秦一竹(2015)、娄强(2019)等认为医科院校ESP教学应该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以及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同时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例如:可以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视为医学用途英语的教学目标;在促进EGP和ESP教学衔接、突出专业特色、引进优秀教材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张通过开设“大学英语视听说”“高级读写译”等通用英语课程、“医学英语词汇学”“医学英语泛读”等共性特征领域的医学英语课程,以及重点开设“医学文献阅读与翻译”“医学专业文献翻译与写作”等专业领域医学英语课程的方式来推进医学用途英语课程的有效改革[15−17]。有不少研究针对具体的医学用途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实验。刘冰(2016)对医学英语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教学形式进行了尝试,认为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医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可以切实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和医学生医学英语的应用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学用途英语教学方法[4]。曹秀平(2016)基于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教学理念,对医学院校研究生开展了ESP教学试验,认为CBI教学理念注重学科知识与语言的融合,对医学用途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18];张姮等(2018)则基于RICH教学模型对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了ESP护理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19]。此外,秦一竹(2016)等还介绍了如何在医学院校开展ESP任务型语言教学法[20]。

(五)医学用途英语教材编写

教材等有效ESP教学资源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学用途英语良性发展的一大瓶颈。国内ESP教材在内容、编排、取材、任务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引进国外ESP教材又会产生与国情、校情等水土不服的问题[3]。编写医学用途英语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更好地开发适合我国医学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ESP教材,才能更好地配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刘红艳等(2015)对国内已出版的各种职业英语教材、学术英语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梳理,认为这两类教材的共同特点在于语言难度大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发现我国ESP教材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将双语教材与ESP教材混为一谈[21]。笪立(2015)提出在编写医学用途英语教材时必须遵循“整体观”“时代观”“实用观”和“精品观”的理念。具体做法如:医学英语教材不是简单地堆砌医学专业词汇,需要涵盖“什么是医学”“医学伦理道德”“医改、医患纠纷”等鲜活主题;选材要反映医学发展的新成果、新趋势、新技术、新方法,满足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教材编写者既要充分考虑医学生现有的专业知识水平、英语基础和实际需要,还要注重教材内部的知识衔接,致力于编写高质量的医学用途英语教材[22]。

(六)医学用途英语教师发展

高等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既擅长英语语言教学又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人才,由此导致大学英语教师在讲解医学英语文本、专业医学英语词汇时缺乏深度和广度,使教学流于表面[23]。在ESP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趋势的前提下,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主动、积极谋求向医学用途英语教师的转型发展。早在2008年,刘利梅等就对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为医学英语教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24]。孔祥国等(2014)认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发展面临较大的困境,例如,大学英语学科归属不明制约职业发展,教师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知识结构陈旧,职业倦怠较为普遍[25]。王传功等(2017)在对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困惑进行问卷调查后认为,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竞争意识,学校需要开展ESP相关培训,这样才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向医学用途英语教师成功转型[26]。焦培慧等(2019)结合ESP教材开发等实践经验建议大学英语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合作,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以此方式助力实现大学英语教师向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同时认为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主动适应教学改革才是实现课程转型与自我发展的关键[27]。

三、结束语

科技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

1总体思路

运用“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培养”模式,笔者与课程组教师对《气液传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以培养高质量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为主线,完善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博世力士乐虚拟融合实训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了O2O(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数字化实训资源,满足学生和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模式。同时,做好政(政府)、行(行业协会)、企(用人企业)、教(本校和外校)四方融合,进行了三大建设(师资、教材、实训基地)。

2课程实施成果

本项目成果,集政、行、企、校的集体智慧:首先,按照液压气动工程师(JYPC)的职业标准和要求,结合机电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通过校企联盟共同探讨和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其次,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发基于Flu-idSIM仿真软件+WS200操作平台的优质教学项目共享和应用库;通过WS200操作平台的项目共享和应用库,对那些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项目进行虚拟仿真实训;同时,针对真实项目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进行了VR虚拟仿真,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完美对接;并结合项目特点和六步教学法,开发编写适合双证书的本土化教材《气液传动控制技术》,完成了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最终,按照“互联网+”视阈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三届学生的实践,为企业提供了合格的专业人才,得到了用人企业的好评。

2.1政、行、企、校四融合的立体化教师新队伍,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相互补充的结构,培养学生“工”心“匠”能

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要求,针对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气液工程实践经验的问题,充分利用区域产业优势,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有序安排本课程的青年教师到托克斯冲压设备有限公司、长河液压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基地开展挂职锻炼,使他们既丰富了工程知识内涵,又快速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目前,为了该课程更好的实施,已经建立了“舍弗勒实训基地”、“慕贝尔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实训基地”等12家校外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改善了学生实践和学习的环境,同时也是教师的学习场所,更实现了校内实训的互补,使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教、学、练、做的高职教育特色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资源共享,从而发挥优质工程教育资源的力量。校企联合开发的虚拟融合实训平台(博世力士乐),以德国标准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虚拟、仿真实训,建设了O2O(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数字化实训资源,满足了学生和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需求。并且,聘请了数十位企业专家为本专业兼职教师,其中张振中、翁兆岐等5位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本课程的校外专家,参与到课程标准制定和课程项目选择中来,以及产业前沿报告等工作;张勇等7位技术骨干为企业导师,负责实践基地的教学工作和实践项目的难题解决;李元元等4位优秀毕业生作为课程的助理讲师,负责工厂现场的讲解与实践技能培训,多方位、多措并举,构建了一支政、行、企、校有机融合的教师队伍,并配合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建立了较强的工程意识(“工”心)和较扎实的实践技能(“匠”能)。

2.2产教融合,赋予知识教育丰富的工程内涵

课程教师始终以工程实践、产业实际为导向,围绕关键技术、设备、工艺和共性问题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同时,反复与工程技术人员研讨,精选实践案例,及时将科研成果和典型案例编进教材,融进课堂。目前课题组教师已主编出版教材5部,2015年课题组成员为中职院校编写出版的《气动与液压传动》教材被评为国家“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教材被全国数十个中专院校使用;2017年,课题组成员结合课题经验和课程改革需要,编写出版的《气液传动控制技术》教材被评为AHK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示范教材,目前使用院校有25个左右,得到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评。

2.3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及企业现场教学,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六大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慕课(MOOC)、私播课(SPOC)等在线教学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将知识点的学习放在线上,在线下开展工程实际案例的讲解与讨论。在线下讨论阶段,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六步法教学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互助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头脑风暴学习等,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时间不灵活、理论与实践结合弱、工程案例讲解少、学生与教师互动少、教学效果差、学生团队合作不足等问题。尤其避免了学生上课不动脑、下课玩游戏等现象的出现。目前,该课程获得江苏省开放课程立项,课程资源在爱课程、泛雅平台等网站进行公开,目前爱课程网站中该课程选课人数达到1844人。同时强化现场教学作用,把课堂搬出学校,移到企业现场,解决了传统课堂比较枯燥、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托克斯冲压有限公司现场参观,让学生了解冲压设备压力的选择和压力回路的设计要求;到长河液压有限公司等液压企业,请研发负责人讲解液压缸设计标准,请技术骨干在产线分析液压阀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请总工程师为同学们开展液压发展前沿讲座,了解我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在液压和气动技术方面的差距,让学生深入了解液压气动技术在国家装备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切切实实地使学生增强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拓宽了专业视野、提高了创新热情和合作精神,实现了工程素质和人文素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步提高,有效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融合。

2.4政、行、企、校四融合,构建多维路径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本课程在“工程能力链”打造中采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培养方案内与培养方案外多维复合构建多元工程与创新的实践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工程能力,从而让学生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变得游刃有余,解决了传统课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学生本着自愿和兴趣为主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项目或教师的横向课题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项目或教师横向课题的部分内容。近3年,学生作为第一发明人,申报国家专利3项,学生参与申报的国家专利12项;学生获省创新大赛12项;学生主持的学院创新大赛获奖项目20余项;省、市各类技能比赛、创意比赛等获奖24项。

2.55S管理进课程,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

对接企业,需要按照企业管理规范进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企业中的5S管理理念引入到课堂和实训室管理中。5S管理作为一种成功、成熟、高效的管理方法,课程引入5S管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养成,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就能够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无缝接轨,有效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示范与推广

该课程模式实践成效显著,成果丰硕,且与“新工科”理念高度吻合,实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该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在教改课题、教学论文、教材建设、学生竞赛、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东,陈国宏.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9(23):167~168.

[2]张春月,王伟.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8(20):107~111.

[3]李国华.5G时代前应用型本科“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223~224.

[4]谢志红.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实验课程“全过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9):154~155.

科技教学论文范文8

一、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方面的因素造成我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学时分配不合理

高校为物理实验教学分配的课时一般为两个课时,教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并介绍相关器材,学生需要撰写实验原理,两个课时的时间对实验教学来说捉襟见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在试验中遇到问题,大部分都是向教师请教,得到答案就万事大吉,虽然这样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但是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何谈思维发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大学生认为学习物理只要背会定理和定律,能够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就足够了,忽视了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学生认为只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物理实验对自己的就业和未来没有什么帮助;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缺乏完善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器材、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愿投入人力和物力,造成教师和学生以应付的态度对待物理实验。

(三)实验项目不够新颖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即使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高校物理教师仍然坚持老旧的教学方法,实验项目也很少更新。学生虽然能够获得足够的实验理论知识,但是创新能力很难提高,部分高校甚至照搬中学的物理实验,毫无新意,项目陈旧。

二、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高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一)应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合理使用快速发展的网络和计算机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多变性和趣味性,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学生缺乏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使实验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学生也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实验的正确步骤,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积极性。此外,高校物理实验中有一部分较为抽象,在实验室中难以完成,如光的干涉实验、热量的传导实验等,这种抽象实验的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验现象中的科学原理,这就能够弥补实验室的不足。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教师应该注意适度,不能顾此失彼。

(二)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物理现象,增加对物理的认识,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不够全面,对物理实验中的某些知识不甚了解,在实验中产生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和教师都应正视这种错误,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故意犯一些错误,引发学生对错误的思考,并进一步对物理实验展开自主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思维和能力。但是教师还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防止这些错误成为学生学习的阻碍,如果这些错误降低了他们的自信心,那就得不偿失了。举例来说,在和电路有关的实验中,学生往往会将线路接错,造成短路或者其他错误,导致灯泡不亮,实验台也会发出警报,于是部分学生就不敢接通电源实验,害怕引起重大错误,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动手,让学生知道在实验台上有电路保护装置,即使短路也不会产生危害。这样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实验环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加强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并且为学生设置开放的实验室

传统的物理实验内容陈旧,很难提起学生兴趣,高校可以根据当前教学内容,结合基础性实验,增加一部分设计性实验。这样,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物理知识,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物理实验。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力学中的碰撞实验,设计出诸如“匀加速运动物体特性”的设计性实验。高校应该使实验室由封闭转向开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前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实验,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的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高校可以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等策略,增加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加深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以将学生培养成高水平人才,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张昆 单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学校

第二篇

一、实验内容多元化

(一)综合性实验

该层次实验项目涉及的仪器设备较为复杂,知识综合性较强,实验内容难度较大。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分析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实验仪器的能力,培养在比较复杂的条件下,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验异常现象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性实验

在掌握基础性实验和具备综合实验知识及能力之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尤其是为了科学实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开设的。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对学生实验技能及实验设计思想的培养,是一个再学习、再深化的过程。

(三)研究创新性实验

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为实验教学服务。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新疆凝聚态相变与微结构实验室、新疆碳化硅复合陶瓷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生联合培养“产学研”基地,这些重要平台将学科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使实验中心的实验项目富有特色,与时俱进。我院丰富的科研成果为实验项目提供了保证,如玻璃化转变研究实验、力学谱测量、介电谱测量、全息光学测量等。这些实验是由实验中心老师和科研课题组老师共同开发的。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故障及异常现象等能力。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两个层次的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从实验教学中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该层次的实验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法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视实验数据的获得,而对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反而不够重视。但是,从培养学生实验素质和实验能力方面来看,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强化实验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及提高实验素质的过程,也是正确、合理地获得实验数据的重要保证。首先,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方法及实验仪器的构造和运行机理等基本知识。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会跟着实验教师的引导主动、积极地思考,充分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实验兴趣,从而发挥了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也是实验课成败的关键。其次,引导学生在综合应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新知识、新方法的应用,这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实验教学与相应理论课中的知识密切相关,但它们之间又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实验教学中,更多的是综合性实验,即一个实验要用到几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点,而且更强调实验的方法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多元化的实验内容采取分层次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基础实验教学中,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做的实验教学方法,采取学生相互讨论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分析和解决的方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

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写出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自己进行合理搭配,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最后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整个实验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仅做针对性的指导。研究创新性实验,是在第二课堂中进行,不占用计划学时,主要针对那些学有余力或对实验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创新训练和培养的活动,同时也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提供服务。在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丰富教学内容。实验中心建有自己研发的具有特色的物理实验网站,可以实现学生下载教师电子教案、实验报告、学习资料,了解教学资源、设备管理和实验项目管理等。这些资源能满足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需要,并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

实验考评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普通物理实验共开设四个学期,第一学期主要开设基础类实验,考核方式为平时实验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其中,期末成绩为实验理论综合考试,采取闭卷形式。其余学期的实验成绩考核方式为平时实验成绩占40%,期末操作考试占30%,设计性实验小论文占30%。平时实验成绩包含实验预习、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纪律、实验仪器的正确规范使用、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实验报告等各项指标。小论文根据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小论文的规范性等要素进行成绩评定。操作考试让学生以抽签的形式随机抽取实验项目及试卷,考试时间为20分钟。采取上述考核方式的目的在于表明对实验成绩的考评更注重实验过程及创新,消除了以往仅根据实验报告的好坏给成绩的弊端。

四、改革效果

通过对应用物理学专业实施上述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有所提高。近三年,物理实验中心支撑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8项,一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自治区优秀奖。关于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向兄弟院校学习,旨在通过不断改革,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李祯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三篇

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的认知问题学生普遍不太重视物理实验,通常在做实验之前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没有预习、没有准备,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带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来上课,让同学报告;即便是来上课的学生,也不是所有的都认真听课.另外,实验课基本都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实验,用相同的方法、同一类实验仪器得到的数据和结果也大致相同,这样导致有些学生照搬别人的做法,不加思索地得到结果应付了事.总之,学生学学物理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

1.2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师通常在开设实验课之前首先讲授误差理论的相关知识,然后再分班抽取必做实验和选作实验.在开设的物理实验中,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一般都是照搬教师的操作过程,被动地接受知识和实验方法,任务性地完成每一次实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无法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较差.

2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1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并用

2.1.1开展物理演示实验学生可在实验室预约时间,由专门教师在该时间带领学生参观物理演示室,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讲解物理学发展历程、展示物理现象,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思维.物理演示实验室面积100m2,历经多年的提炼与改造,现有实验项目20余个,参考资料100余种.物理演示实验积极配合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体现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的特点,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教学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物理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自然的意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1.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实验室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物理实验网上教学与管理系统,包括实验背景、仪器介绍、预习要点、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分析思考等窗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预习,下载相关资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利用Flash软件,开发了虚拟物理实验.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操作,仿真实验,并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可帮助学生实验预习、自学和扩展知识面,加深对物理思想和方法、仪器的结构和原理的理解,学习实验技能.同时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

2.1.3建立自学实验室为弥补演示设备的不足和不能演示的物理现象,实验室建立自学室,放置各类型实验仪器、设备,面对学生自由开放,学生可在该室进行课前预习、课后研究.同时,积极开发物理实验教学课件,并挂到网上教学与管理系统中,鼓励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仿真与模拟演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1.4开设研讨讲座定期开设师生研讨讲座,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自由报名参加.该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新生的特点,重在激发新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具有科普性质,涵盖面广,涉及电子、光学、计算机、机械、环保等各领域.教学角度新颖,如“如何求解问题——融合启发方法的应用”、“经济中的数学方法”、“光镊——研究微观世界的新手段”、“数学中的逆问题”等.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演示、学生自由讨论等手段,启发学生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1.5拟开设百年诺贝尔物理奖系列讲座为了加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拟开设百年诺贝尔物理奖系列讲座.以百年物理学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事件为线索,剖析重要事件的背景和作用以及当事人取得成功的经验,展示科学家的风格与科学精神,探讨科学发展的规律、理论与实验的关系、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拓展学生的思路,强化物理文化素养教育.将人文精神与物理学相结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科学思想,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2.2实验技术研究与应用

物理实验室将把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际应用中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引入实验中,采用了光纤传感技术、数字存储显示技术、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技术等,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物理实验课程内容中去,使物理实验教学更贴近科技研究前沿.如将光纤传感技术应用到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中,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对以后专业实验课的学习帮助很大.

2.3精选实验项目,优化设计实验方案

为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精选出一些物理思想突出、体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方法技巧较强的技术性实验项目.如良导体膨胀系数的测定、扭摆法测定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光栅衍射实验等.大幅增加综合性、设计性项目.如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原理与使用、液晶电光效应的研究、微波模拟光和X射线的特性等.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注重“设计”性.例如:物理电学设计性实验中,实验室提供的是各种类型的电子元器件、电表等独立元件,而不是成套的仪器,由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实现一定的功能,学生完成该实验后,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豪感.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2.4推进应用型教学方法

为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应用性的小题目供学生讨论和研究.如在“霍尔效应实验”中,提出如何将霍尔器件用于汽车里程计的设计;在“声速测量”实验中,如何用声波测量距离和定位;在“光纤传感器实验中”,提出如何用光纤传感器测量压力、温度、杨氏模量和储油罐液面的高度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把应用型教学的思想贯穿各级物理实验教学的始终.对于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施直到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只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传统实验教学所采用的把学生相对集中在某一确定时间进行实验的方法,由于时间紧,学生难以消化,效果差.为此,采取开放式教学管理办法,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

2.5实行开放式教学管理

实现了“时间、内容和空间”上全方位开放的教学管理模式.建设了基于校园网的物理实验网上教学与管理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实验、下载讲义、仿真实验、查询成绩,实现了上网浏览主页进行异步学习,下载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拓展了知识传授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实验教学的安排,各实验室的功能、要求以及开设的课程与实验内容.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对实验教学、人员设备、资料(软件)进行管理,并可报表统计等,使实验室管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在时间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在实验内容上,开设足够多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实验项目.在空间上,通过科技创新、科技竞赛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内外、实验室内外、网络平台、图书馆、虚拟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突破了传统物理实验室空间的约束,扩展了实验教学的空间.在实验教学仪器的安排上,每个实验室配置16或32台(套)仪器.同时在自学室配置本学期实验项目各1台(套)仪器,用于实验反复、失败重做,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2.6设立《1+1应用创新实践》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给“拔尖”学生提供创新训练环境与条件,实验室建有大学生创新与应用实践平台,把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宗旨是创立一个开放、流动、联合的创新和研究环境,选拔学有余力的优秀本科生以多种方式来实验室学习,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交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观察力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张晓鹏 孙杨 韩仁学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实训中心

第四篇

1有利于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有两个条形磁体放置,在每一根条形磁体上放一根铁钉,当两极相互接触时,小铁钉会A.相互靠近B.相互远离C.落下D.静止不动在讲授磁极和磁体内容时,把此题作为课堂练习,先让学生们思考.接着欢迎学生们回答.部分学生认为:由于两条形磁体是异名磁极相接触,而两小铁钉由于磁化,因此要相互靠近,选择答案A.通过讨论之后,老师运用实验来验证,可知:小铁钉会落下,应为答案C.这种无可辩驳的事实,能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理由的热情,教师再总结归纳,从而对磁体和磁极的本质和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2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一位教师在巩固“电路的三种状态”这一知识点时选取了下面一道例题:某反恐小组的拆弹专家在拆除恐怖分子设置在飞机上的定时爆炸装置.如图3所示,为使爆炸装置停止工作,应剪断线(填“a”或“b”).拆除前起爆器上电流通过,拆除后起爆器上电流通过.(填“有”或“没有”)这道题对于刚接触电学、对拆弹问题并不熟悉的同学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该教师第一节课对这道题进行教学时只通过电路图带领同学进行分析,效果并不理想,结合大家的建议,该教师将电路图转化为实物图,并现场模拟演示后很多同学豁然开朗,轻松突破了难点,且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例如在进行电学教学时,对于电路的分析是学生的一大障碍,从而使部分同学望而怯步,但在习题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去分析问题对于帮助学生去跨越障碍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如图4所示的电路中,当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时,有几只灯泡发光?当同时闭合S1、S2时,情况又怎样?试分析其中道理.通过实验演示,可知当S1、S2都闭合时,发现L2灯不亮,这样学生认识到短路的效果,通过分析之后把这一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给分析电路奠定了基础,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4小结

总之,充分利用好物理实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中,通过思考把知识点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正符合实践—理论—实践的哲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王金梅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教研室

第五篇

一、层次化

1.教学内容层次化

为了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删除一些陈旧的实验项目,增加一些反映新技术的实验项目。同时将实验项目层次化,将实验项目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基础实验,此实验教学阶段着重于对学生物理实验基本知识的培养,基本仪器的使用。通过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常用仪器的用途、用法并能熟练使用: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熟悉基本实验方法,掌握基本物理量的基本测量方法。其次是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复杂程度,提供了许多内容广泛、实验类型齐全、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实验项目,及时将物理学前沿内容、科研成果经过浓缩提炼转化到实验教学中。许多实验采用了计算机数据处理、数字示波器、传感器等现代化的实验技术。最后是设计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最大特点是补充了代表当代物理学发展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手段。因此开出了传感器系列实验、相片的摄制及图片处理系列实验和微波系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与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半导体、激光、材料、微电子、计算机等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新时代要求将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2.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在对实验项目层次化以后,首先完成必做的基础、综合和设计实验。对于必做的基础或基本实验,我们的要求并不放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作了改革尝试:首先,对于一些最基本的实验采用实验室开放的方式来进行。然后对本学期所有开设的实验,分期开放相应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预习实验的良好条件。除此之外,还利用课程网站提供预习方式。在保证有良好预习实验的前提下,我们尝试着改革了目前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指导教师首先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包括提问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步骤等部分内容,其次检查预习报告,在合格的情况下学生开始进行实验,指导教师不进行原理、仪器、步骤等内容的详细讲解,只是对该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强调,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损坏实验仪器。课程前段时间,要求学生自主实验,互相不要交流,有问题由指导教师帮助解决,在课程后半部分时间,允许学生相互交流,交流实验的体会、过程,讨论实验内容和步骤,完善实验数据。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般只进行提示指导,不帮助具体的操作。所有的实验内容一般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另外,在规定的实验项目完成后还有部分实验项目可供选做,实验教学方法开放,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只负责提供实验条件、指导咨询及课堂纪律检查等,具体的实验步骤、数据采集及取舍直至做完实验完成报告,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其目的就是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实践,培养锻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知识综合、提高,全面灵活地加以运用和发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队伍的层次化

为了统筹兼顾各层次的学生都受到良好的实验训练,确定的物理实验项目对学科分布、不同专业更具有针对性,因此需要教师不仅具有熟练的实验技能,还要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和教学精力,为了使指导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指导进行研究性课题的学生方面,可采用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协助指导一般实验的方法,降低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完成研究性课题的学生可由其它教师指导,并给予相应的工作量,减少了实验课指导教师的工作压力。这就迫使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二、系列化

按同一物理现象(原理)观测(验证)的多种方法和同一物理方法多种应用的一组实验组成实验系列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创新。新体系将实验教学分为:激光器系列实验、示波器系列实验、光纤信息系列实验、CCD多功能系列实验、超声波系列实验、光学平台系列实验、相片摄制及图片处理系列实验、微波系列实验、传感器系列实验、物理仿真系列实验10个系列模块。不同的系列实验服务于不同的专业,以超声波系列实验为例,其系列实验项目有:超声声速的测定、多普勒效应测量超声声速、超声驻波中的光衍射与声光调制、超声测液位、利用超声测量厚度、超声光栅的应用、超声无损检测的原理与应用。超声波系列实验主要服务于机械类、土木类,这些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此系列中的相关实验项目,从而获得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与技能信息。

三、多样化

我们利用学生上实验课的轮空时间,每学期安排一次集中演示,介绍全息存储,彩色编码,超声测距、光纤通讯、半导体制冷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实验,激起了学生对高新技术学习的极大兴趣。这样会缩短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的独立设计与科研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使他们对最新的科学进展及其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四、基于层次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的预期效果

1.学生的专业素质明显增强

基于层次化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是在结合学校的学生的基础,学科分布及培养目标,进而确定的物理实验项目,并针对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如电气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必做传感器系列实验,土木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必做超声波系列实验等等,该体系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2.学生的实验能力明显提高

采用层次化、系列化、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各系列模块的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在每个功能模块中又形成层次化结构。通过同一方法解决不同问题和同一问题采用不同方法解决的对比,启发学生纵横联想、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作者:侯秀芳 陈亮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物理化学学院

第六篇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实验人才

高分低能的现象在民族地区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教师队伍中也表现得很明显。高校的发展要求新进教师既能进行物理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又能胜任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事实上,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能引进的教师往往是在这两方面都不是很精通的人才,若是有上进心及责任心的教师,在教学中一边教一边学,还有望尽快度过这个两方面教学都艰难的过渡时期。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较中东部落后很多,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师资力量大多来源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培养。虽然随着教学水平的发展,目前引进的高校教师至少是研究生学历,但是,学历不代表实验教学能力,大多数高学历的物理实验教学能力往往不及多年专门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却只有专科学历的实验师。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被高校引进的教师在高中阶段都没有实际操作过物理实验或是操作得极少。作为一名高校物理教师,进入高校一年多以来,常常看见不少刚进的硕士和博士上实验课时由多年从事物理实验教学的老教师领着艰难地前行着。然而更多地凭经验教学的老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往往相对较为薄弱,知识相对陈旧,所以从物理实验教学的长远发展来看,也不足以胜任物理实验教学带头人的角色。

2学生因素导致的实验教学困难

2.1生源没多大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所招收的学生是由中东部等教学水平更好的学校录取后才有机会选择的。因此,进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也较差。因此,若是奢望他们自己能更多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物理实验创新是不切实际的。

2.2网路信息环境的充斥妨碍了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处在这样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他们往往不再像我们以前一样担心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无法完成,老师课后留的思考题下次课前无法回答,只要“百度一下”往往都不会令自己太失望,若是在分享他人资源前先经自己思考或是对他人的资料或是见解经自己消化后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倒也有其优势,问题是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共享资源。

2.3一群特殊的学生无法专注物理实验课

目前就读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大多数属于留守乡村的务工子弟或是少数独生子女。对于留守乡村的务工子弟,他们虽然从小就很少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对于初步成熟的她们,父母艰辛的劳作他们往往都能明白,在贫困的乡村,如今考上了大学更是家人的骄傲,最初的他们很想通过好好学习来为以后的担当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实践表明美好理想的实现几乎要求他面面俱到,通过几次现实学习成绩的不尽人意,使他们觉得距离理想好远,若是在这时期没有很好的心理疏通,渐渐地,他们就不能很好地专心于学习,物理实验课也不例外。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大多有娇惯的抚育背景,使得他们悟性虽好,但往往缺乏吃苦精神,在繁重的学习任务及相对高中较为宽松的教学管理模式下,他们往往选择过关的心态对待学习。在两名学生同组的实验课中,往往有一群学生只坐着等同组同学报出数据后做好记录,却不进行操作。当老师说其数据有问题时,他马上指着同组同学以“是他在操作”来回复老师,虽然在课上对于此类事件严加指正,但是实验课中抄袭数据图过关的学生也大有人在。

3总结

本文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现状是根据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总结而来,由于刚涉足该课程的教育教学,经验及水平有限,可能有不全面之处还待以后在教学过程中细心发现。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物理实验课的教学。如何来实现教学的改革,使物理实验教学课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且实现“宽进严出,低进高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至少需要加强资金投入,且教师在上课之余更要努力学习,教师备课的同时一定要备学生,真正把因材施教贯彻到物理实验课中,使高校物理实验课能更好地实现其魅力及价值。

作者:黄意 单位:凯里学院

第七篇

一、石家庄经济学院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组织情况介绍

(一)第一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高学生创新和协作能力,2011年物理实验中心组织了首届竞赛,竞赛分为初赛、实验操作和答辩三个环节进行,报名与参赛均以组为单位,每组两人。初赛以笔试形式考查报名选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操作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选手也可以自选设计实验题目。实验操作中要求两名选手团结协作,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仪器调试、数据测量、提交报告。

(二)第二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总结第一届竞赛的经验,2012年该校举办了第二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1-4人组成一个参赛队,报名同时提交物理实验竞赛参赛申请报告。竞赛项目及要求:利用简单材料设计制作静电起电机,并演示与静电有关的现象。应用物理原理进行实验制作。要求作品具有创新性及实用价值。对物理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进行改进,使操作更加便捷、测量更加精确;对物理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进行重新组合,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完成新的实验功能;基于物理实验中心现有实验项目,提出新的实验方法。

(三)第三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总结前两届竞赛的经验教训,2013年该校继续举办了第三届竞赛,这次采用了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的题目及组织方式,设置了四个题目。题目一:设计和制作一种机械摆的实验装置(单摆、复合摆、耦合摆、倒立摆、混沌摆...),并研究其运动规律。题目二:自组实验装置研究霍尔元件的物理特性,并利用霍尔效应制作一应用装置。题目三: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物理思想清晰,物理知识点明确的实验制作。题目四: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物理思想清晰、与实验相关的科研论文和教学论文。教学论文包括物理实验内容和方法的改进、现代测量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以及实验数据处理优化等。论文限3-5页,按《物理实验》期刊格式撰写。

二、物理实验竞赛推动和促进了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改革措施

1、分实验逐一考核,加强基础训练。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是在已有基础上的创新,是过去经验的积累遇上新问题而做出的及时反应,不根据自身特点、不加强基础训练、不根植于实际的创新是胡思乱想,是想入非非。对于基础实验我们严格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每两次课进行一次操作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老师逐一检查并给出评判。经过三轮考查每一位学生都要掌握力学、光学、电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2、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提高实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要想创新,必须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学习具体知识更重要。正可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团队协作能力也是教师的一个培养目标。在综合提高实验阶段,教师应改变教学思路,只进行启发性讲解,重点介绍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实验背景和需要了解的知识,不演示、不包办代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课下以团队的形式分工合作,自主学习,共同完成综合性实验,并在课上进行交流讨论,回答另一实验团队以及指导老师的提问。

3、讨论、辩论式教学,总结、反思,鼓励创新思维。除了传授基本知识,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之外,更注重实验内容的拓展,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鼓励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在完成两个同类型的综合实验之后,老师会组织两个实验团队进行辩论。共同分析实验中的误差来源以及可能改进的方向。对有新想法的同学提出嘉奖并记录在案。

4、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平时,注重动手及创新。考核既是“指挥棒”,又是“风向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础实验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注重动手,每个基础实验满分10分,共占60分;在综合提高实验阶段,每次考核教师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记录,例如学习态度、提出问题、问题回答、仪器操作、故障判断、答辩表现、辩论表现、创新思维等都会记录在案并决定其每个实验的成绩。每次课占10分,共占40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综合提高实验阶段直接参加物理实验竞赛,制作出有创新点的作品给予加分奖励。

(二)教学改革成果

1、实验室开放利用率大幅提高在基础实验阶段,学生要想在操作考试中顺利通过或是想拿到好成绩都需要在课下多多练习。在综合提高阶段,学生为了讲好课,以及在辩论中获胜,要多次在实验室备课、研究和练习。为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和预习、操作时间,实验中心增加开放时间,实验室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2、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物理实验中心新增一个“学生科技活动室”,并准备了各种元器件、工具、原材料和一些淘汰的旧设备,给参赛选手和爱动手的同学提供一个发挥潜能和创造力的空间。物理实验中心成立了“物理实验协会”,在校园开展科技宣传活动,每周组织同学们进行科技制作展示交流会。竞赛选手获得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申请国家专利一项,获“挑战杯”河北省二等奖一项。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