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方案范例

科技发展方案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养老特色小镇;购物特色小镇;亲水特色小镇

苏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鼎盛、历史传承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具有优质的特色小镇供给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发展,是苏州乡村振兴的重要助推器①。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标准②,合理处理产业与城镇功能的关系以及产业与特色的关系,坚定产业立镇,综合考量开发城镇功能和开发特色③。以此为标准探讨苏州养老特色小镇、购物特色小镇和亲水特色小镇的建设方案与发展。

一、养老特色小镇建设

(一)市场需求分析

截至2018年底,苏州市老年人口达到1830923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6.02%,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由于苏州在70年代开始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本地老年人的后代多以独生子女为主,经常出现一对年轻夫妻要赡养4位甚至8位老人的现象,这就给苏州的养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比如家政护理、医疗保健、保险理财、文化娱乐、健康咨询、法律咨询和老年人再教育等。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13到15年后养老产业将会替代房地产业,成为中国第一大行业,成为新的超级大产业,预计到高峰的时候,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容量大体上要超过一百万亿④。目前苏州的养老模式基本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但是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凸显,家庭养老将逐渐向社会养老转化。目前社会养老的主体是公办敬老院和私营养老院,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今年8月的暑期社会调查表明,这些养老机构除了少数几家高端化的之外,普遍存在居住环境较差、床位不足、护理人员不够、老人休闲娱乐和户外活动较少等问题,约有30%的入住老人表示不满意。

(二)资源和选址分析

根据国内外成功的养老小镇,比如德国的福利德纳村、英国的贝克斯希尔小城和我国乌镇雅园的建设经验,养老小镇需要具备环境优美、远离尘嚣、设施完善等特点。苏州自然环境优美、经济高度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具有极其丰富的养老小镇开发供应资源。苏州西部山水秀丽,工业化侵蚀相对较少,是开发建设养老小镇的理想区域。苏州西部主要包括望亭、通安、镇湖、光福、胥口、金庭等建制镇、街道以及科技城,其中望亭是以农业开发为主、通安和科技城以工业化创新为主,剩余镇湖、光福、胥口、金庭等环太湖区域城镇都具备养老特色小镇建设的供给资源。根据环境、交通、公共设施、人力资源等相对评价,镇湖、光福、胥口、金庭等环太湖区域城镇中,胥口最适合开展养老特色小镇的建设,详见表1。胥口是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域,南临太湖、北靠穹窿山,真正的依山傍水,绕城高速穿镇而过、交通发达,公共设施较为完善,同时镇内的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可以为养老小镇的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相对来说金庭和镇湖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公共设施建设稍显落后,在人力资源上也不具备优势,光福的私营企业较多,同时军用机场也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养老产业是典型的低环境成本投入、高产出的“绿色GDP”产业,是苏州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特色小镇必须在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下,通过企业经营、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在创新和协同方面做出突破。第一、创新养老模式、增加发展动能。养老特色小镇不是简单地把家庭养老转变为社会养老,而是要创造一个“小社会”环境,给老人以正常生活的感觉。普通小镇具备的商店、超市、医院、邮局、银行、餐馆、咖啡厅、酒吧、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美容美发室等场所在养老小镇都应该具备。把养老小镇建设成为一个多姿多彩,和外面的世界一样的多功能社区,可以增加对老人的吸引力。第二、政府和企业协同、减少资源投入。养老特色小镇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不适合完全由企业建设和管理,否则必然导致资源投入过多,一方面增加企业负担,另一方面企业急于收回投资,必然急功近利,改变养老小镇的公益性质。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协同,首先由政府规划和建设,尽量利用胥口当地的现有资源,比如闲置的旅游、商业房产等,然后企业入驻进一步优化和管理日常事务,最后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管,保证养老特色小镇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购物特色小镇建设

(一)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上升,苏州居民的消费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产生了新的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教育、文化、娱乐、家政等服务类需求和禽类、薯类、蔬菜和食用菌等健康食品消费需求的增长以及中高端保健品和耐用消费品需求的上升。购物特色小镇比之传统的商场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高端需求。首先购物特色小镇基于某种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的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比如苏州居民都认为藏书镇的羊肉比市区的更正宗。其次,购物特色小镇具有传统商场不具备的生产和生活功能,可以给予消费者更多更好的体验,比如法国尼斯达拉斯香水小镇就兼具香水生产、香水历史展示和旅游住宿功能。购物小镇尤其是特色工业品小镇的建设有助于强化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定位、完善产业链体系。

(二)资源和选址分析

苏州自然物产丰富,珍珠、丝绸、大闸蟹、太湖三宝名闻海内外;传统工艺产品众多,刺绣、旗袍、玉雕、檀香扇的生产源远流长;作为我国仅次于上海的制造业城市,苏州还具有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大部分国际知名的工业产品都在苏州有生产。由此构成了丰富的苏州购物特色小镇建设资源。苏州购物特色小镇的选址应着重考虑产品的知名度和交通的便利性,先期可以选择阳澄湖和东沙湖作为试点。阳澄湖和东沙湖的交通条件非常优越,沪宁高速和中环东线在附近都有出入口,距离园区高铁站均在8公里范围内,即将贯通的地铁3号线同时连接两地。阳澄湖购物小镇的核心产品是大闸蟹和珍珠,两者都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同时具有互补性。大闸蟹用餐饮的形式丰富了购物小镇的消费模式,珍珠则淡化了大闸蟹的季节性,两者围绕养殖、加工和餐饮给予游客更多的体验。东沙湖购物小镇是把苏州各大工业企业的知名产品集中起来展示和销售,比如博世的汽车零配件、百得的电动工具、三星的家电、飞利浦的小家电等在普通商场不容易直接购买或者品种不齐全的工业产品齐聚一堂,让消费者逛一个东沙湖购物小镇就可以买遍世界大部分知名工业产品。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购物特色小镇提供了一个高效、集成的产品展示和销售平台,不仅有助于企业有效增加产出和营收,还降低了资源成本的投入,因此购物特色小镇的发展本身就有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法国尼斯达拉斯香水小镇的成功经验,购物特色小镇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客的过程性体验,即让游客体验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阳澄湖购物小镇可以让消费者实地参与到大闸蟹和珍珠的养殖、加工过程中。东沙湖购物小镇则可以通过VR、视频、模型等方式展示产品的历史、研发和生产过程,从而增加消费的乐趣和附加值,增加购物特色小镇的发展动能。同时,购物特色小镇必须持续保持产品的品牌优势,不断吸纳高品牌价值的企业加入,保证产品的先进性和全面性。购物特色小镇同时应具备餐饮、居住和娱乐功能,以增加对消费者的黏性。阳澄湖购物小镇可以建设农家乐、渔家乐形式的餐馆、旅馆和星级宾馆,东沙湖购物小镇则可以建设快捷酒店和星级宾馆,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三、亲水特色小镇建设

(一)市场需求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亲水是人类的本能,2018年中国旅客出境游十大目的地中,济州岛、普吉岛、巴厘岛等亲水旅游胜地分列3到5位,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水的热爱。苏州是“东方威尼斯”,是建立在水上的城市,水不仅给苏州带来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物产、流通的财富,更是已经融入了苏州人的生活,“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水就是苏州的名片。苏州人对于亲水的渴望可以从每年暑假个个爆满的游泳馆略窥一二,尽管某些游泳馆被曝光卫生不达标,但仍不能阻止苏州人的热情。亲水小镇是以水上娱乐为主题,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和游泳馆相比具有更多的功能和优美的环境,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于亲水的需求。从夏威夷到巴厘岛,从马尔代夫到马洛卡,亲水项目都是久盛不衰的旅游热点和城市名片。亲水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助于强化苏州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分流主城区附属功能、协调经济和生态发展、创造“绿色GDP”。

(二)资源和选址分析

苏州是江南水乡,湖泊众多,知名的就有太湖、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澄湖和尹山湖等20多个,其中太湖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这些湖泊环境优美、具有三级以上的水质,比较适合建设亲水特色小镇。特别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农场村和澄湖西岸的吴中区大姚村,两地分别位居苏州市西部和东部,交通便利,吴江农场村属于吴江太湖新城区域,距离东太湖大桥5公里,吴中区大姚村距离绕城高速车坊出口2公里;周边工业设施较少,生态环境优美。可以利用的湖域面积较大,超过5平方公里,同时远离水运主航道,积极开展各项水上运动。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2

关键词:农业科技;转化率;农业资源;管理体制

农业科技发展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农业科技发展同时也是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体现。详细分析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因、问题与对策,认识到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农业经济三大支柱,进一步带动农业经济进步,利用科技研究成果,奠定社会发展的基础,发挥农业经济价值。农业科技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利用农业科技发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挑战。

1农业科技发展动因分析

1.1振动乡村发展战略的推动

会议中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提出明确指示,并且针对农业具体发展做出明确要求,加大对内生驱动力发展力度,积极在农业生产中渗透科技元素,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与标准化生产。通过智能化以及良种化等手段,协调其他产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重视绿色农业科研技术研究,不断增加农业资源产值,从而实现乡村经济的振兴。

1.2处理好农业发展不均衡问题

农业科技发展,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不均衡、可持续发展不到位等问题的关键。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生产效率一直提升缓慢。地域广阔,区域之间的资源与农业发展不均衡,发展差距被拉大[1]。城镇化建设与土地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能力退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必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有效处理农业发展不均衡问题。

1.3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能力

农业科技发展成因中包括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通过经济转型与农业现代化变革,农民在当前收入基础上期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利用农业科技发展实现“降本增效”,提高农业生产价值,结合精准扶贫国家政策,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2农业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农业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近些年虽然提升了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但是在管理体制方面却一直得不到有效完善与优化,导致科技机构出现定位不清晰现象,部门职责重叠,无法及时排除农业科技研究风险。第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够理想,这一问题直接限制农业科技研究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仅为50%,科技成果孵化不到位,无法真正提高基层农技能力,影响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2]。第三,投入的研究资金不够,相比其他科技研究,农业科技研究资金明显不足,无法满足科技研究需求,加上科技研究结构不科学,导致农业科技研究陷入低效益恶性循环中。第四,农业科技研究人才不充足,没有专业的研究团队。人才作为科技研究的核心,人才力量的缺失直接限制了科技研究的进步。第五,农业科技研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并没有针对性的保障制度或者法典,科技研究产权维护意识缺失,威胁科技研究的深入、长远进行。

3农业科技发展解决对策

3.1健全农业科技研究管理体制

制定健全的农业科技研究管理体制,抓住政府为农业发展提供的契机,处理好农业科技研究与市场之间的促进关系。制定宏观科技研究管理制度与具体制定方案,确保所有科技研究工作都能够顺利展开。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建设一体化农业科技研究产业链,改变农业科技“孤岛现象”,实现农业科技的全面化研究。

3.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与投入力度

结合农业科技研究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创建多元化研究管理机制,稳定农业科技研究资金链的同时,明确农业科技研究目标。组织更多力量投入到农业科技研究中。制定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计划,通过农业科技研究供给体制的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营造更适合农业科技研究的环境,利用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升级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增加农业科技吸纳能力,实现全范围农业科技推广。

3.3提高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是维护农业科技研究的重点。利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制的优化,明确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与知识产权价值。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行力度,利用奖惩机制的健全,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综上所述,农业科技研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科技研究中的问题,必须详细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认识到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性,利用有效的农业科技研究与管理发展策略,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志威.新时代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因、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No.294(07):16-18.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3

农业科技竞争力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以及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的实施,所反映的一国(地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总量、实力和科技水平与潜力,以及对科学技术支撑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能力与贡献程度[3]。按照这一概念,农业科技竞争力属于竞争力研究范畴,具备竞争力研究的所有特征。农业科技竞争力不仅仅是科技总量和综合实力,还是一种潜力,要体现在支撑、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农业科技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共性等特征,这使得农业科技竞争力研究与其他竞争范围的竞争力研究具有明显区别。

2农业科技竞争力发展的特点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4]。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与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农业的外部性、公共产品性、弱质性和不稳定性等经济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进步主要具备以下5个特性:

2.1渐进性

大量的科技进步一般都是以渐进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技术原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无数大小不等的改进使科技本身不断完善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4]。

2.2区域适应性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时也应该因地制宜,这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转移性较差。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必须有与之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需要事前进行多次试验和适应性研究。

2.3系统性

农业科技进步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密不可分,由于某一项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向其他领域推广转移和渗透扩散,促进其他产业科技的发展,逐步形成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出现更加协调和全新的局面。

2.4合作性

保障农业科技资源综合集成及有效配置,应广泛凝聚科技力量,以项目为载体,将项目做成凝聚力量及集聚资源的平台及载体。

2.5复杂性

农业科技发展的复杂性表现为:①由于经济、社会、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难以控制、调节,不可能持续地保持农业科技进步的最佳环境。因此,只能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内,实现科技进步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②农业科技进步内容的复杂性。只有各种科技进步内容的有效化组合,才能形成较大的社会生产力。③农业科技进步结构的复杂性。只有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才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④各类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必须坚持农业科技应用的生产可行性、先进实用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标准,注重农业科技的连锁反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科技进步体系。农业科技进步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农业科技发展的硬件,还要考虑到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新的方针政策、新的经济体制等软件条件。

3竞争力评价常用方法

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是竞争力综合评价在农业产业领域的应用。从已经收集的文献资料来看,竞争力评价最常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方法。

3.1传统的TOPSIS法

TOPSIS法,全称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anIdealSolution,是C.L.Hwang和K.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TOPSIS法根据有限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是在现有的对象中进行相对优劣的评价,是一种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法,该方法只要求各效用函数具有单调递增(或递减)性。“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是TOPSIS法的两个基本概念。所谓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优的解(方案),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中的最好的值;而负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劣的解(方案),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中的最坏的值。方案排序的规则是把各备选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做比较,若其中有一个方案最接近理想解,而同时又远离负理想解,则该方案是备选方案中最好的方案。TOPSIS法在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中经常被研究者使用,慈斌(2012)、刘贵文(2011)、张洪(2010)、王小建(2009)等均使用TOPSIS法进行了相关行业或产业的竞争力研究。

3.2灰色系统理论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是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程度和数量的表现。通过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可从整体上或动态上定量分析事物之间的关联程度和影响程度,为确立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提供数量依据[5]。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系统态势的量化分析比较,其实质是若干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列与理想(标准)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几何形状的接近程度,几何形状越接近,其关联度越大。关联度则反映各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其中灰色关联度最大的评价对象为最佳。与常规研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不同,灰色系统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广泛的灰色性,即信息的不完备与不确定性。灰色系统理论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它根据系统某些层次的观测资料以及相关的数学处理,达到对系统内部变化趋势、相互关系的深入认识。石宝军等(2011)、迟国泰等(2006)、陈光潮等(2004)均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了竞争力研究。

3.3因子分析法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4

关键词:信息科技;农业发展;价值;促进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均耕地面积和世界平均耕地面积进行比较,还是处于较低水平,耕地面积小,生产率也比较低。与此同时,我国耕地面积的稳定性还会受到生态环境、建筑施工、自然灾害、农业调整等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的整体发展环境较为复杂。所以,我国农业部在2017年11月的时候,印发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及《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在这两个计划中提出,在我国,目前农作物中化肥以及农药的应用总量要远远超于欧美国家,我们需要以我国的实际耕地需求为参考,适当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农业信息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为提升农业发展价值奠定了科技基础。

1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是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一直存在人均耕地面积小、生产效率低的问题。2017年末我国耕地总面积为20.23亿亩,仅仅只占国际总耕地面积的9%;而人口数量为13.9亿,占据国际总人口数的19%[1]。人均耕地面积太少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要尽可能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加大人均耕地面积,这是农业能够继续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对我国在农业发展的成效上有较差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应该在“人多地少”“生产效率低”等等问题上重点关注,丰富和完善相关的资源配置,积极探索信息科技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其次就是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问题,过度使用会导致耕地以及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大大降低,对耕地造成一定的破坏。需要应用信息科技来关注农药等的使用,分析使用农业化肥的最佳用量,总结农业生产的最优数据,增强对绿色肥料的研究力度。最后,我国在农业发展上还会受到许多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当遭受旱灾、水灾时,我国农业的总产量会大大的降低,水资源利用率也过低,从而影响农业发展的总体效果。信息科技需要重视用水量过大的问题,加大对数字化灌溉技术的研究力度,数据分析农作物的用水问题,既节约用水又可以增加农业产收。

2信息科技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在如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科技参与农业发展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发展价值[2]。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信息科技在农业上主要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工具来促进农业发展,网络数据如此普及,农业信息资源也是越来越丰富,从而致使我国的农业能够高效生产。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同时准备好相应的监测设备,运用无线传感技术,远程监控并且进行科学管理农作物,将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制定科学有效的农业管理方法;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农作物的产量、每天的天气以及病虫害的影响,制定合理及时有效的应急方案。农业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共同组成,我国信息科技在农业发展上的研究方向可以朝着这五个方面前进[3]。要想综合提高农业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先进的信息科技,对农林牧副渔这五类进行一个系统的数据分析,然后进行合理的规划布置,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产量和质量。目前我国还未将信息科技完全应用于整体的农业发展,这也是我们在以后需要仔细关注的方向。我国的农业种植模式总共可以分为两个种类:大田种植以及设施种植。其中设施种植在成本上的要求比较高,需要种植人员有很高的种植水平,此外,在种植所需要的设备上,也是需要较为先进的,因此,设施种植常常用来进行对花卉、水果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此同时,它还有植物化工厂以及温室大棚两种种植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收益。而大田种植则没有如此多的要求,所以这种种植方式是应用于小麦、玉米等等粮食作物,但是苹果、橘子等小部分经济作物也被包含在其中。目前,大多数都是运用物联网技术来监测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气候、温湿度以及农作物生长情况等等方面,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4]。

3农业信息科技发展会遇到的问题

在当今这个时代,农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过程中,不断总结相关的农业发展知识和经验,迎接不同的挑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发展需要不断钻研,朝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这就对我们的技术资金等问题提出了一个挑战,融资问题为我们带来了艰巨的压力,稳定、可行的农业信息科技发展氛围很难营造出来,因此,我国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大对信息科技在农业发展上的关注和宣传力度,注重相关企业发展,为融资的发展制造条件。此外我国农业信息科技的发展经验较少,农业整体的自动化水平比较低下,大部分农业资源没有充分地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人才紧缺也是现如今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高新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已经成为农业信息科技发展的重点问题。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民学习先进农业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朝着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既促进农业的发展,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力度,钻研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应用方向,从而提高农业发展的产量和质量,用信息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强.以信息科技提升农业发展成效[J].人民论坛,2019(19):86-87.

[2]于恩晶.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研究[J].河南农业,2016(32):61.

[3]林广毅,王应宽.初创企业视角下中美等国家农业信息科技发展的趋势[J].科技导报,2018,36(11):22-31.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5

关键词:产教融合;信息技术专业;专业群建设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对接区域产业、职业岗位,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指导意见。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借鉴双元制模式,促进产教融合‘双元’育人”的改革方案,为推动产教融合的“真融”与“真合”指明了方向。福建工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学部以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协同学”理论为指导,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探索“校、企、政、研、创”五方联合机制,围绕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改革,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产教深度融合下“四阶段、三团队、双导向和一中心”的人才培养改革,为新时代下中职学校的专业群建设提供范式。

1产教融合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的背景

1.1乡村振兴和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2018年,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推进计划(2018-2020年)》提出:“根据产业发展基础,主导产业规模,产业链配套等情况,优选一批主业突出,特色明显,成长性好的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和发展,包含计算机、通信设备、广电设备、视听设备、智能终端等产品组成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产业集群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组成的数字经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福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技能人才。我校结合福建乡村振兴战略和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校、企、政、研、创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调整和优化专业群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为助力乡村振兴和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2信息技术专业群自身调整和优化的需要

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本地的中职学校共16所,问卷调查320位老师,文献和线上查询有关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的信息16篇。通过对调研的数据分析归纳,发现当前信息专业群建设存在两个突出不足:一是存在群内的专业名称相同、数量相近、培养方案相似的同质化现象,培养人才与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不高;二是专业对接产业呈现碎片化,产教融合存在不深不实现象。表现在群内各专业各自对应某一个行业企业的产业,各自互不相干,造成资源建设要素浪费;产教融合存在以协议代融合现象,校企之间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师资互派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开发等明显不足。为此,探索建立基于产教融合面向乡村振兴和产业集群的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2产教融合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策略

为更好服务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我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学部突出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载体,通过校企共商共建专业,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促使人才培养成为驱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

2.1聚焦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1],其建设的核心要义是群内集合的各专业要具有共同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领域。专业结构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要素,其“对接的产业,面向的技术或服务领域以及原有专业结构,决定了专业群的组合、数量以及核心专业的确定”[2]。我校信息专业教学部根据产教对接、供需匹配的专业群动态调整开发范式,聚焦服务乡村振兴和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对区域政行企校开展广泛调研。调查对象有:福建电子信息集团、福建鼎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有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福建宁德周宁县政府、福建三明尤溪县政府、福建尤溪县联合镇政府等,调研详细了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和职业岗位,借鉴美国的对接职业群建设专业群、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和一些先进学校的做法,以福建有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的产教深度融合为载体,以企业各产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为导向,对原来结构单一、特色不明的信息技术专业群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建立由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平面设计、物联网技术应用、动漫与游戏制作、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等7个专业组成的专业群,并重新确立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为核心专业,形成“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服务”聚合裂变、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专业群建设格局(如图1)。

2.2构建“双导向”培养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以校企双方根据共商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纲,结合信息技术专业群内职业领域相近、专业学科基础相似和课程内容有共同点的特点,进行优化设计的由一系列课程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产教融合教育和校企共同育人的桥梁[3]。我校信息专业教学部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和农村信息化改造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成长路径,实行因材施教,确立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双导向”培养体系。“双导向”培养体系以升学有门路、就业有出路、创业有思路为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依照信息技术类各专业“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独立、选修课程互选”的思路,把学生应知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三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打造具有产教融合特色,对接职业岗位群标准的信息技术专业类课程体系(如图2)。遵循感知岗位、接触岗位、适应岗位的递阶产教融合培养模式[4],把对接企业实际生产的任务、项目贯穿于教学内容中,并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中,积极挖掘融入乡村振兴育人要素,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实用型和本土化人才。

2.3构建“五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探索“政、行、企、研、创”五方联动,构建“四阶段、三团队、双导向、一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与福建有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明市尤溪县联合镇政府、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福州市气象局、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合作,创造性融合“校、企、政、研、创”五方优势资源,构建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如图3)。通过校企共建“产学研创”实践中心,达成“产教一体、校政企研创协同”实践平台的构建,在准确把握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阶成长培养和因材施教”人才成长路径,探索出把企业的“智慧农村项目植入校园”的方法。搭建了由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福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创业指导中心组成的分别提供农产品特性类数据、农作物成长气象要素数据的技术服务团队,提供创业指导及支撑。依托校内产教融合平台,以项目实践、项目开发、创业服务为牵引,精准服务智慧农村、数字农业,满足乡村振兴对信息技术类人才需求,实现企业、政府、科研部门主动聚向校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产教融合的目的。通过这些举措,解决了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主体地位缺失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教育要素、创新要素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要素不足,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要素转化为学校的教育要素、教育场景的途径不畅,人才培养难以持续受益等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学生核心实践技能及创新创业训练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具体实践上,我校依托五方资源开设“有伦班”,“有伦班”学生由在校就读信息技术专业群的二年级学生抽调组成,并按“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创业人”四阶段闭环培养。企业把自己的智慧农村“1+N”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水质生态监测两个项目引进课堂,“有伦班”的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部分课程,进入校企共建的“产学研创”中心实践,在企业师傅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和制作,成为准职业人。企业师傅负责学生每日课堂考勤,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期末成绩。对学习成绩优秀、善于动脑和动手的学生,企业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学金。“有轮班”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两个去向:一是直接就职企业,由企业安排工作岗位,成为职业人,对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由企业委培进入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继续深造,并在企业创业导师和企业师傅指导下在政府提供的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实践,培养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创业人才;二是学生可以选择升学深造,毕业后,可以继续选择进入福建有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业,也可以选择进入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学习深造。“有伦班”的师资队伍按照专兼结合,校企创互聘共同组建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创业导师”组成的三个混编教学团队,即负责理论教育的学校教师(为主)或企业师傅(为辅),负责项目开发的企业师傅(为主)和学校教师(为辅),负责创新创业指导的创业导师(为主)或企业师傅(为辅)的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的培养途径上,安排学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来培养专业能力,并由企业师傅或创业导师培养学校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安排学校教师培训企业师傅和创业导师的教学能力,以此培养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3结束语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6

关键词:金融科技背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

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与冲击比较大,想要适应时展变革,除了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也需要做好内部审计转型规划与策略实施,在有效避免银行发展风险的同时,也能够提升银行业务发展水平与经营管理质量。另外,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加入,不仅为银行开展业务与工作管理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

一、金融科技的发展背景

(一)概念简介。金融科技的概念主要来自于美国,主要指的是利用科学技术等手段,实现高效的金融服务。作为金融领域的最新、最热的发展概念,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不仅能够突破商业银行传统时期金融服务存在的高门槛限制,也能够利用金融科技实现银行发展业务的改革与创新目标。

(二)发展现状。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背景下,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公司开始陆续涉足金融领域,尤其是近年来众多网络支付平台的兴起,不仅为网络交易提供了诸多便利,也让消费者拥有更加广阔的消费机会与途径。商业银行作为实体交易平台,在初期阶段确实受到较多冲击,但随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计划调整,紧跟时展趋势也让银行获取到比较有效的竞争收益[1]。

二、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遇到的困难

(一)金融风险项目增多,急需转型改革突破。时代的发展永远伴随着商机与挑战,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背景下,同样遭受了较多风险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技术与系统管理上的风险问题。由于金融行业本身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作为银行系统的核心因素,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审计,为银行系统的发展增添了较多不可控因素,尤其是在员工对于系统操作还不熟练的情况,一旦发生技术问题或者情况,比较容易影响银行正常交易与管理;其次,数据与交易风险。大数据等分析技术在有效搜集客户信息以及交易数据的同时,也让银行获取的数据来源变得更加广泛,信息技术基本都属于程序化操作,缺乏一定的人工智能处理与信息记录筛选与判别能力。其中,一些数据可能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以及安全问题;最后,监督管理风险。金融科技虽然有效提升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并没有脱离金融服务的本质属性以及专业需求,其中涉及的风险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具有逐渐提升的趋势,想要控制精通风险,不仅需要相关人员尊徐行业发展规则与秩序,也需要根据当前的法律法规情况,做好金融监督管理业务[2]。

(二)中介职能被弱化,需要做好内部审计转型。传统金融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务的“中介人”,在实际业务操作期间存在客观性与准确性的指导作用,但随着金融科技背景的深入人心,大众与各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网络金融平台完成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被动“缩水”,想要保障银行的发展稳定性,就需要根据时展变化,做好相应的技术改革与转型。其中,适应时展形势,积极转变审计思路是重要的改革发展策略。商业银行想要深入改革内部审计方向,除了创新与改革,也需要工作人员与管理层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及时研究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与业务、服务需求,进而确定审计管理的核心基础。

(三)工作环境变化较大,审计人员职业素养不足。金融科技发展环境下,审计工作人员需要适应技术发展变化,改革工作任务与业务需求,传统内部审计工作明显存在一定的欠缺与不足,适应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形势才能够有效适应银行发展需求。但是想要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性,不仅需要做好相应的技术改革培训,也需要为工作人员做好心理建设,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者工作经验与创新意识不足的员工,比较容易受高压力工作环境氛围影响,丧失工作改革积极性,进而提升银行资源成本投入与时间、人力资源成本。

三、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策略

(一)明确改革转型方向,合理利用科技发展优势。科技改变生活与工作,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门,想要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效率与质量,不仅需要明确改革转型目标,也需要适应金融科技技术。结合银行本身的发展情况与转型需求,制定严谨的业务改革计划,加强宣传与培训,在有效提升员工发展改革认知的同时,也能够避免过激的改革措施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首先,银行需要树立科技引领审计的工作发展理念,利用审计科学技术应对金融科技发展变化,在有效建立员工工作自信心的同时,也能够提升银行管理水平与效率。其次,细化分析工作改革需求,确立清晰的管理制度体系。员工本身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思维惰性,领导安排什么任务就完成什么任务的工作人员比较常见,想要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绩效考核与内部工作业务创新激励的方式,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欲望。尤其是在审核管理与业务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革上,可以积极听取员工的工作改革建议,在有效提升员工改革配合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员工的实际掌握情况。最后,纠正员工工作思维。金融科技中运用的技术手段相对比较单一,主要关注信息储存量以及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版块,可以利用思维模式引导的方式,提升员工的思想能力与工作积极性。避免固化的思维模式影响工作态度与效果。转型期间可以利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本身的独立性进行创新与完善,树立员工清晰的工作意识,避免审计期间处理的数据信息问题,影响工作效率与银行服务质量。

(二)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审计人员在工作期间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比较复杂,进而对于员工本身的数据处理能力与专业素养要求也比较高,银行想要构建严谨、高效的审计人才队伍,处理并优化审计队伍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能够提升审计人员对于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认知。首先,提升管理层人员的转型意识,通过专业技能审计人才的引进与培训,优化内部审计结构情况,利用网络招聘平台,聘请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讲师与专业人才进行内部授课,也可以聘请一些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结构,培训出适合当前银行发展改革的人才队伍。其次,细化业务流程,完善业务管理系统。审计人员本身需要熟悉银行各个业务系统以及系统内部的数据读取方式,将业务流程进行精简优化,不仅能够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能够利用一些审计模型等高新技术手段,提升业务预测与分析效果,及时预估银行发展期间存在的矛盾点以及发展风险。不仅能够有效减少银行发展损失,也可以利用数据信息对比等方式,梳理银行改革管理的总体脉络,为制定决策提供帮助。最后,积极引进先进计算机技术以及专业人才。相对于企业内部本身的员工培训,合理进行技术人才的引进能够有效拓展技术人才团队的规模与业务能力。金融科技背景下,具有创新能力与复合型工作能力的员工并更加适合当前时展需求,银行业可以结合工作岗位与转型发展需求,适当引进一些技术复合型人才,或者结合内部人才选拔机制,提升员工的工作创新积极性,在有效提升银行业务工作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提升银行内部的团队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

(三)转换风险预警方向,丰富审计系统功能业务。智能化管理与发展已经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样化的数据分析平台不仅是科技发展需求,也是商业银行日常监督与现场设计项目的主要风险控制线索。为了全方位实现审计系统的风险预警有效性,可以转变传统审计管理与工作业务发展思路,结合实时性与数据风险分析检测等技术创新,实现立体式的风险管理预警。完善信息数据“仓库”,丰富银行“生产”系统。多方位采集信息数据,结合不同数据分析思路全面监督审计项目风险,不仅能够为银行领导层决策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审计风险预估方案,也能够利用动态式的检测工作方法,提升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与数据分析能力。

(四)转换办公管理形式,丰富技术办公手段。相对于传统形式中各执其能的审计管理模式,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多元化的审计工作办公形式更加能够适应金融市场发展需求。可以利用优势互补等工作发展思路,建立一些“移动”办公系统,打破传统的办公模式,同构多元化数据信息库的建立,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实时查阅以及监督指导的信息交流功能,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时期存在技术约束以及时间、资源浪费束缚,也能够利用不同属地办公的优势,提升银行的数据分析能力,避免审计人员由于业务知识比较单一,无法完成高强度的审计管理工作。

四、结语

金融科技期间应运而生的多种先进技术,为商业银行审计改革转型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合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不仅能够优秀奥提升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管理与工作效率,也能够提升银行审计工作的信息处理水平,通过多元化技术管理手段的应用与推广,在有效提升发展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能利用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拓展,推动银行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妍.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策略[J].商品与质量,2018(28):89.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7

一项水利工程是否能够顺利的完工,不但需要拥有完善的技术,还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意识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科技大爆炸带给水利工程相关人员的不单单是现今的施工技术,还有先进的管理技术。文章通过分析将水利工程的技术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并对RTK技术进行了分析,力图对提升水利管理的技术贡献出力所能及的力量。

关键词:

水利工程;技术;管理

引言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程均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中,与工农业的生产、人们用水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产业———水利工程更是需要在国家的支持下,跟上时展的脚步,大力发展。目前的社会是科技大爆炸的社会,同时也是知识全球化的社会。各种先进的知识通过网络平台充斥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中也不乏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这种情况对水利工程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员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避免被时代所淘汰,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需要加快自身的知识含量,完善知识结构,改善管理手段,增加管理技术含量,从整体提升管理队伍的水平。

1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含量

水利工程管理技术的提高可以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环境。农业一个国家民生的重要保障。但随着现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某些地方政府忽视了农村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有些甚至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目前,很多农村出现了脏乱差的现象。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面广。污染面积广;其二,点多。受到污染的农村地点较多;其三,污染的来源过于复杂。农村环境的污染不是由一个原因导致的,其形成的原因过于复杂。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可以运用到改善农村的环境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有利于降低城市民生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浪费,防止水污染。城市的过快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某些企业缺乏水资源的保护,无形中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形成浪费。另一方面,工厂等的大量废水没有达到排放的标准就直接进行排放,严重污染了相关的水域。面对上述情况,怎样通过提高水利管理技术来解决问题是相关人员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在通过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增强技术、安全以及信息管理。其次,利用法律的手段进行约束,保证管理工作的开展均符合法律的规定。再次,增加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思想上得到提升。最后,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连接,统筹协调发展。

2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水利工程的信息化能够及时的向相关人员提供洪讯警报,有助于相关人员及时制定预案。在目前的水利工程信息化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无法向主管行政的领导给出与行政相关的决策服务。针对这一问题,管理部门需要在系统中加入相关的防汛预案,在洪水可能出现的情况下提出预警,当出现该预警时,可以根据洪水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相关领导者可以根据方案制定出更加合适的方案,并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防汛的方案。

3RTK技术的应用

RTK是实时动态测量,对于RTK测量来说,同GPS技术一样仍然是差分解算,但不同的是实时的差分计算。RTK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与计算机的普及,能够使得传统作业模式得到革新,工作效率极大提高。RTK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RTK技术相比于GPS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RTK技术如何应用在水利工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各种控制测量传统的测量、工程控制测量中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测量,不仅费工费时,要求点间通视,而且精度分布不均匀,且在外业不知精度如何,采用常规的GPS静态测量、快速静态、伪动态方法,在外业测设过程中不能实时定位精度,如果测设完成后,回到内业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还必须返测。当在水利工程中运用了RTK技术后,与传统相比,能够随时定位精度,并在已经得到所要的数据后,就可以停止检测,提高了效率。RTK技术还可应用到地形测图中。在过去测地形图时一般首先要在测区建立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架上全站仪或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图,现在发展到外业用全站仪和电子手簿配合地物编码,利用大比例尺测图软件来进行测图,甚至发展到最近的外业电子平板测图等等,都要求在测站上测四周的地貌等碎部点,这些碎部点都与测站通视,而且一般要求至少2~3人操作,需要在拼图时一旦精度不合要求还得到外业去返测。而如果采用了先进的RTK技术,只需要一个人通过仪器在所要进行测量的地区停滞几秒钟,同时将相关的特征编码计入,并可以随时通过手薄了解点位的精度。当把相关的区域测试完成后返回室内,借用专业的软件将所需要的地形图输出即可。这种RTK技术的运用,既节省了人力,又可避免自然条件的制约,增加了工作效率。

4结束语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水利管理可有效地保障水利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水利工程的难点。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如何在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提高整个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是确保提升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技术人员的重要议题。通过将先进的RTK技术投入到水利工程中,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芦恩宝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宗亚东.浅谈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2).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8

一项水利工程是否能够顺利的完工,不但需要拥有完善的技术,还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意识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科技大爆炸带给水利工程相关人员的不单单是现今的施工技术,还有先进的管理技术。文章通过分析将水利工程的技术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并对RTK技术进行了分析,力图对提升水利管理的技术贡献出力所能及的力量。

关键词:

水利工程;技术;管理

引言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程均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中,与工农业的生产、人们用水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产业———水利工程更是需要在国家的支持下,跟上时展的脚步,大力发展。目前的社会是科技大爆炸的社会,同时也是知识全球化的社会。各种先进的知识通过网络平台充斥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中也不乏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这种情况对水利工程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员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避免被时代所淘汰,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需要加快自身的知识含量,完善知识结构,改善管理手段,增加管理技术含量,从整体提升管理队伍的水平。

1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含量

水利工程管理技术的提高可以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环境。农业一个国家民生的重要保障。但随着现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某些地方政府忽视了农村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有些甚至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目前,很多农村出现了脏乱差的现象。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面广。污染面积广;其二,点多。受到污染的农村地点较多;其三,污染的来源过于复杂。农村环境的污染不是由一个原因导致的,其形成的原因过于复杂。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可以运用到改善农村的环境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有利于降低城市民生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浪费,防止水污染。城市的过快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某些企业缺乏水资源的保护,无形中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形成浪费。另一方面,工厂等的大量废水没有达到排放的标准就直接进行排放,严重污染了相关的水域。面对上述情况,怎样通过提高水利管理技术来解决问题是相关人员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在通过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增强技术、安全以及信息管理。其次,利用法律的手段进行约束,保证管理工作的开展均符合法律的规定。再次,增加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思想上得到提升。最后,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连接,统筹协调发展。

2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水利工程的信息化能够及时的向相关人员提供洪讯警报,有助于相关人员及时制定预案。在目前的水利工程信息化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无法向主管行政的领导给出与行政相关的决策服务。针对这一问题,管理部门需要在系统中加入相关的防汛预案,在洪水可能出现的情况下提出预警,当出现该预警时,可以根据洪水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相关领导者可以根据方案制定出更加合适的方案,并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防汛的方案。

3RTK技术的应用

RTK是实时动态测量,对于RTK测量来说,同GPS技术一样仍然是差分解算,但不同的是实时的差分计算。RTK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与计算机的普及,能够使得传统作业模式得到革新,工作效率极大提高。RTK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RTK技术相比于GPS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RTK技术如何应用在水利工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各种控制测量传统的测量、工程控制测量中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测量,不仅费工费时,要求点间通视,而且精度分布不均匀,且在外业不知精度如何,采用常规的GPS静态测量、快速静态、伪动态方法,在外业测设过程中不能实时定位精度,如果测设完成后,回到内业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还必须返测。当在水利工程中运用了RTK技术后,与传统相比,能够随时定位精度,并在已经得到所要的数据后,就可以停止检测,提高了效率。RTK技术还可应用到地形测图中。在过去测地形图时一般首先要在测区建立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架上全站仪或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图,现在发展到外业用全站仪和电子手簿配合地物编码,利用大比例尺测图软件来进行测图,甚至发展到最近的外业电子平板测图等等,都要求在测站上测四周的地貌等碎部点,这些碎部点都与测站通视,而且一般要求至少2~3人操作,需要在拼图时一旦精度不合要求还得到外业去返测。而如果采用了先进的RTK技术,只需要一个人通过仪器在所要进行测量的地区停滞几秒钟,同时将相关的特征编码计入,并可以随时通过手薄了解点位的精度。当把相关的区域测试完成后返回室内,借用专业的软件将所需要的地形图输出即可。这种RTK技术的运用,既节省了人力,又可避免自然条件的制约,增加了工作效率。

4结束语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水利管理可有效地保障水利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水利工程的难点。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如何在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提高整个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是确保提升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技术人员的重要议题。通过将先进的RTK技术投入到水利工程中,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芦恩宝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宗亚东.浅谈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