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科技发展思路

高教科技发展思路

本文作者:钱建平 单位:同济大学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七八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际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1科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的产物,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马恩全集》第19卷,第375页).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恩全集》第23卷,第664页).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的社会现实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内部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并不与这三要素相并列,而是渗透于三要素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效能大大提高,通过教育手段和途径,还可以使劳动者的技能大大提高.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n.这里的n就是科学技术.因此,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今天,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渗透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推动生产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首位变革的作用.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50年代至70年代间)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50%,其中有的国家高达60%~80%,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1985年~1989年)为40%左右.当前,高科技的崛起及其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为愈来愈多的人士所认识,为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有力论据.据预测,未来农业新增产六分之五,未来工业经济增长的70%~80%都将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当今科学技术产生的前所未有的生产力,表现为: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亦即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二是科学技术成果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三是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创造了丰硕的经济效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现实生产力都是人类知识力量的物化产物,都是科技成果进入物质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

1.2技术经济与知识经济

在科技立国、科教兴国已成为许多国家基本国策的今天,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正在演化成知识与经济的关系,技术经济正在进化成知识经济.现代经济要求用较少的投入来获取较多的产品,用较低的成本来获取较高的利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人们认识到,知识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只有知识劳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现代社会是信息发达、知识激增的时代,以知识劳动为支柱的知识经济将逐渐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体.所谓知识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用以指当今世界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美国未来学家彼德•德拉克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变时期,即将到来的社会中,真正有影响力的不再是资本、土地或人力资源,而是知识.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上首富者乃是美国微软公司的创办人比尔•盖茨.在20年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石油大享.在半个世纪前,是汽车商人,可是经过半个多世纪,不但财富转移了,而且致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将不再倾心于如何巧取豪夺成为暴发阶层,而是转向通过高科技及知识集约型的企业获得发展.知识已成为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人类社会之所以能进步,就在于知识的不断生产和使用,在于知识的创造、储存、学习和使用方式的变更.科学研究制度的兴起,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印刷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储存知识的方式;教育制度的革新,改变了人类学习的方式.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发生了根本变革.在这样一种新型的经济社会中,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将成为人类的重要活动.

2现代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纵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近代历史上的每一次产业革命、技术革命,都引起了相应的教育革命.在现代社会,教育与科学技术互相制约、共同发展,已成为促进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两大要素.同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内部结构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也必然地对教育和生产力的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要素的现代社会生产力,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日益雄厚、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又必然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提出日益迫切、多样化的要求,使现代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要素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教育也必然具有日益重要、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教育作为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将成为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杠杆和支柱.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日益明显.

2.1现代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高等教育创造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提供了强大的认知手段,以及控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新方法和力量,增加劳动者的知识存量,进而以更高的效率、水平配置资源.有关资料表明,在现代产业更新的收益增长中,只有40%是由机器设备的变化,而60%则是新产业所要求的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造成的,而且在科技进步的影响下,劳动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尺度、行为方式和情感体验、综合素养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同时,科技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团体、个人的价值取向,它通过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进步作用来影响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使人的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得到充分发展,使人格得到完善.高等学校的学生,通过在校期间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哺育,提高个体素养,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毕业后在用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服务社会、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将优秀的校园文化带向工作岗位,幅射整个社会,提高整个社会成员的需求层次,创造着社会的精神文明.这种影响是深刻的、广泛的、持久的.这是高等教育的科技专业知识教育所带来的效益.#p#分页标题#e#

2.2现代高等教育具有使科学技术传递、积累、发展、创新的功能

科学技术知识与成果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是优秀文化的结晶,是科技进步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科技发展是一个不断传递、积累、发展、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高等教育的传统功能也有了新的拓展,现代高等教育日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与日俱增,高等教育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选择、整理、储存的任务日益重要.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知识、交叉学科层出不穷,各专业学科界限淡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缤彩纷呈的格局,知识量激增,高等教育的传递、融合功能增强.三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缩短了国际交往的时空距离,科学无国界,从而使高等教育对国际间科学技术知识的吸收、传播功能增强.现代高等教育在科技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强基础科学的传递,使人类优秀科技文化得以世世继承、代代相传,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发展、创造新的科学技术,开拓新的专业领域,来丰富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不仅再生产科学技术,而且还创造新的科学技术.

2.3现代高等教育具有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功能

科学理论只有转化为生产技术,才能直接形成生产力.高等教育是潜在的生产力.我国高等学校中学科门类齐全,专家学者荟萃,科研设备先进,信息灵敏,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畅通,具备了进行跨学科、尖端学科、新兴学科研究的条件.正如现达国家中的著名高校一样,我国拥有一大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中心”的高校,高等学校在培养高层次建设人才的同时,也成为为社会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的源泉和重要基地,具备了从科技到生产力所要经历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中间实验、定型生产等转化功能.同时通过利用高校的优越条件,成为创造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也就是高校不但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再创造新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能研究试制新的生产工具、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因此,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现代高校可以创造生产力的全部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使科技第一生产力由潜在变为现实.同时,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必须有现代高等教育的参与——即通过教育使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学技术进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给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提供新的科学技术理论,丰富教育的内容,提供新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开辟新的教育途径,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增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

3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科技功能的对策

现代科学技术在客观上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而高等教育又客观地是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生产力向直接生产力转化的中介环节,那么,通过发展教育来发展科学技术,通过教育来发展生产力,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必然要走的历史道路.高等教育应当担负起这样一个历史重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探索高校与社会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

3.1在教育思想方面,要把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从办学的指导思想上说,要真正落实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来确定高教改革的思路,建立起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和协调的办学机制.我们对适应的理解,不能狭隘地看作高教与经济是“服从”和“对口”的关系,而应广义地理解为“应变”和“创新”,使高校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正常运行,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使“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方针落到实处.同时,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实现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性转变,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科技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劳动中出现智力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开发人力资源的同时,应十分注重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育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崇高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优秀的品格、健康的体魄,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们不仅需要造就能获取诺贝尔奖的英才,更需要为祖国建设事业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将才.

3.2在教育结构方面,要逐步建立起培养各种人才的完善体系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结构和知识结构将不断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必然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并集中体现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结构不仅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直接影响到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的作用.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教育、职前教育、职后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目前高校比较重视研究型、传播型的人才培养,忽视应用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对教育所面临的资源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的动态需求,加强教育预测,确定各级各类科技人才需求的合理比例,按需培养,因材施教.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各学科的知识体系趋于统一,表现在高等教育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上.为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人才规格要向通才方向发展,实施通才教育,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向应用型、开拓型、创新型方向发展.同时根据社会需要,适时地改造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增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急需专业,扩大知识面,增加选修课,加强人文科学、经济科学等软科学与工程技术硬科学的相互渗透,将智能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造就一代新人.

3.3在教育体制方面,要逐步建立起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办学运行机制#p#分页标题#e#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教育是潜在的生产力,通过发展教育来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这是走向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动社会积极参与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参与教育,教育面向社会,产学合作办学,产学共同繁荣.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与社会企业中有一定理论素养的技术人员,可以互相兼职,建立高校教师学街双轨制,让具有“工程师-讲师”、“会计师-讲师”、“律师-讲师”职称的教师授课,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创造型人才.重视建立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高校要从以往相对封闭的学院制办学模式逐步走向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科技、生产联合体的办学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教育是基本,科技是关键,生产是基础.现代许多国家积极发展以大学为依托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科学园区(Sciencepark),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大学为核心,联合社会上的科技、生产力量,积极推动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这样一种三结合的联合体,使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4在教学方面,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正确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应实行改革,改变以往重视书本、轻视实践,重视理论、轻视应用的做法,使学生从灌输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使学习方法由接受性学习(Learn)向研究性学习(Study)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在注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应把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及进展,但不一定成熟的理论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有机会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可以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学术讨论,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在教学环节安排上,应保证一定时间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基层,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同时,可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学生课余科技发明活动,学以致用,使学生及早进入科学研究发明的领域.通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生产实际,为大学生提供发挥智力潜能的用武之地,同时也可以在大学生中倡导崇尚科学、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风气,可以培养大学生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形成大学生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有效机制.

3.5校企合作,发展高新技术,发挥高等学校的先导作用、中介作用和源地作用

自从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高校科技工作已在进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转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意识逐渐强化,并已在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在我国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经济发展由地区倾斜向产业(高技术产业)倾斜转变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应主动地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先导作用:就是利用大学自身的学科发展优势,引导本地区科技发展的潮流,率先推广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这在教育、科研、生产发展一体化的当今时代,对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二是中介作用:就是沟通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渠道.通过发挥高技术、多品种、小批量的“孵化”作用,通过创办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的方式,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发育提供服务.沟通科技与经济、科研与生产、高校与企业联系的渠道.三是源地作用:就是出成果,出人才,通过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几方面的力量,不断地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新的研究成果,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此同时,不断发展完善高等教育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