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毕业实践报告范例

计算机毕业实践报告

计算机毕业实践报告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针对高等教育机构中工程类专业教育所实施的专门性认证,它可以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能够有效地保障高校的工程教育质量。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和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具备一定的组网和网络应用能力。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该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在培养复合应用型定位的高校中,将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与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之间的相关度不够

首先,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中涉及网络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网络安全等内容,在体系结构的每一层都存在一系列的协议。如果简单按照教材框架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虽然可以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学术性,但是知识内容抽象和分散,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次,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快,教材中部分知识陈旧。随着各种新型网络技术出现,在课程教学中需要梳理和删减已经淘汰的知识,适当引入前沿的网络技术。再次,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该课程本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可是在教学中实践环节偏少,这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向产出导向的理念。

1.2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多数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动施教者,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没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很难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1.3考核方式不合理

首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性强,目前以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期末考试没有根据该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设计,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再次,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并没有根据课程达成度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反思,无法改进后续的教学活动,不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理念。

2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

为了解决计算机网课程教学中的上述问题,提升教学效果,我们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教学提出改革措施和建议。

2.1制定面向产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教学内容服务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一步讲,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以学生毕业五年后应具备的能力为导向,应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1)教学内容需要突出工程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例如交换和路由)、各类网络协议配置、企业网络构建和典型网络应用等。教材内容的选取,可以按照计算机网络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另外,避免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太强,在讲授网络体系结构和数据通信等抽象内容时,可以根据分层结构按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引入各层知识点,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而非全面性,重点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2)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需要包含本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例如移动互联网、云网络和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使教学内容融合基础、实用和前沿于一体。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学生能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体现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中融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和新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3)教学内容需要加强实验设计等实践内容。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要能够针对本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数据包的捕获与协议分析、虚拟局域网(VirtualLocalAreaNetwork,VLAN)配置和访问控制列表控制等实验,熟悉PacketTracer和Wireshark等网络分析工具的使用,掌握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网络设计的工作流程。学生通过搭建和配置域名系统(DomainNameSys-tem,DNS)协议服务器和文件传输协议(FileTransferProtocol,FTP)服务器等实验,可以熟悉Windows和Linux系统环境下的网络协议配置方法和流程,提升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4)教学内容需要面向工程问题。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需要掌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知识。因此,除了计算机网络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点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面向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工程问题,尤其是相关企业技术难题,以实际应用和项目课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解决方案。

2.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

(1)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和协助学生学习。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使得学生不再单方面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围绕老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过程,主动参与交流互动和各个教学环节。针对课程的知识难点和重点,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启发,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例如路由协议配置、DNS或者FTP服务器配置等内容。面对更加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和微课等形式提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并讲解该问题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原理。在课堂上,教学活动主要以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师引导对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保证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2)从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各个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建模、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在有了计算机网络的知识背景以后,教师可以适当邀请行业专家开展技术讲座,还可以深入信息领域相关的企业调研技术难题和具有工程价值的课题,鼓励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讨论和制定解决方案。这种与实践充分结合的教学环节,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课程知识的实践应用和最新进展,又能够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企业网络搭建问题为例,问题可能涉及到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Network,VPN)、静态路由、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DHC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penShortestPathFirst,OS-PF)路由协议、边界网关协议(BorderGatewayProtocol,BGP)等知识点。因此,学生应该掌握教材中的上述技术原理,还需要自学网络模拟工具的使用,包括模拟器中的热备份路由器协议(HotStandbyRouterProtocol,HSRP)分组、优先级、端口跟踪、计时器设计和状态检查等操作,同时还需要了解问题所涉及的各种潜在非技术因素,以保证所提出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在任何环节出现失误,学生都有可能不能顺利完成课题。这要求学生必须经过问题分析、制定方案、协作讨论、反复验证等环节,才可能解决本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形成合理有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反馈机制

(1)为了适应所提出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核不局限于期末成绩,还应该包括课堂小组讨论、专题报告、工程应用、实践环节和报告撰写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上各个教学环节,分别制定评价规则并折算成相应的分数值。(2)期末考试的题型和考查的知识点应该符合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例如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等题型通常是为了考查学生工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分析题、综合题和设计题等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考查的知识点,需要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所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来确定。(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把持续改进作为核心理念之一,要求建立一种以评价、反馈和改进为特征的考核机制。因此,在该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根据课程达成度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反思,进而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质量,并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

3总结

制定了面向产出导向的教学内容,突出工程基础知识和引入前沿知识,加强实践环节和面向工程问题。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合理有效的考核反馈机制,持续改进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提升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7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周凌波,王芮.从《华盛顿协议》谈工程教育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6-14.

[3]张东民,尚慧琳,郑刚,等.应用型本科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讨[J].价值工程,2017,36(32):138-140.

[4]高光,王宁,任国恒.应用型地方院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4(5):112-115.

计算机毕业实践报告范文2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舆情;计算机

0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爱好和兴趣是各不相同的,新时代学生的思想也很复杂,而学生更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择业标准。网络舆情主要是社会公民通过网络对社会各种事件进行评论,它是指社会公民的思想反馈,对社会多方面给予自身的见解和态度。因此,如何让与专业相关的网络舆情给学生就业带来正能量,是至关重要的。

1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

目前,IT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要想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适应当下的信息发展,对于淮南师范学院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必须要深思的问题。首先要想让学生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了解网络工程专业的自身专业特点,根据这些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就业,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要求,对于薪资的要求,以及结合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爱好的不同,在择业时会有很多差异。对于新时代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也有也许多不同的就业方向,如程序员、网络工程师、网络监测员、网络管理员等,当然还可以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等,因此学生的就业选择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2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淮南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从2012年开始进行网络工程专业的招生,最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甚是明朗。我院第一届2016届毕业生网络工程专业两个班,共81人,考取研究生4人,其中考取“985”院校1名,“211”院校2名。在这些就业的毕业生中,以三方协议形式与用人单位签署协议的毕业生有3人,签署劳动合同形式就业的有47人,灵活就业的25人,考取公务员3人,其中在上市公司就业的有9人,在国企工作的3人。2020年,20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乐观,毕业人数122人,就业人数120人,考取公务员4人,考取研究生5人,签订三方协议34人,自主创业2人。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学院在学生就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为了网络工程专业今后就业工作能更好地开展,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这些调查问卷发现;80%的学生仍想继续从事网络工程专业的相关工作,他们的意向单位大都是公司企业,10%的学生希望继续考研深造,另外10%的学生希望考取公务员。

3计算机学院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具体做法

计算机学院为了解决学生就业困难,做出了大量努力。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于学习困难,毕业困难的学生,先给予学业指导,通过优秀学干帮扶,教师单独指导,给予学生精神支柱和学业指导,进一步再通过推荐工作等方式解决其就业问题;二是对于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给予就业资助,如报销找工作的来回车费等,并给予推荐工作。学院还通过给学生创业指导,鼓励学生创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通过邀请创业典型人物给学生开展创业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就业创业处举办的创业指导课等。学院近年来创业工作也是卓有成效,分别有宫运祥同学成立的“淮南市感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郝北平同学创立的“尖扎县启创广告”;陶熠同学创办的“淮南知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余波同学的“淮南团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张宇同学的“淮南鑫途网络有限公司”;朱杰同学“淮南咪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王顺子同学等在上海创立的“上海掘智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上海运营良好,前景很是乐观。计算机学院对于学生就业做了详细的分块,除了创业按照专业对口就业、考取公务员、考取事业单位等进行模块指导。对于专业对口就业的学生学院每年安排优质的实习单位对接指导,带领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打开工作的大门,这些实习单位都是经过再三考察衡量选出的适合学生专业对口的最佳实习单位。我院近些年来考取公务员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从国考到省考都是收获满满,其中有三个学生已经分别在淮南市公安局和政府部门工作,还有遍布浙江、黄山、安庆、宿州等城市的国税部门。这些学生目前在单位的发展也是非常顺利,进步很大。对于这些考取公务员的学生学院每年都会安排他们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公务员考试指导,低年级学生受益匪浅。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性质,学院每年带领学生参加网络安全竞赛,学生通过竞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是自己对专业前景又更深刻的了解。学院给学生安排多次专业知识讲座。17级网络工程对口三班邢树生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指导与鼓励,最终通过华为的HCIE考试,这是很多985院校学生都很难通过的考试,也是我们学院顺利考过的第一例,该生虽然还未到毕业季,但是已经是处于好工作随他挑的状态。由此可见,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在学生就业学业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日见成效。疫情期间,计算机学院做了大量的就业帮扶工作,邀请企业通过钉钉平台给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包括线上授课指导等,并开展了线上模拟面试,效果不错,学生表示很有收获。

4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只有搞清楚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加明朗。网络工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通信网络紧密结合而成的重要的技术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时代背景下经济的一片繁荣,网络工程成为信息技术界的热门专业之一,也是飞速发展并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重要学科。社会对这一学科的需求,造成每年约有20万人的网络技术人才缺口。网络工程师岗位,相对于IT行业某些岗位大刀阔斧裁员的状况,是裁员风险非常小的。另外,网络工程师相对较重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很适合基础薄弱者学习和掌握,相比于IT行业的其他职位,更为容易入门。如果能成为专业的高级网络工程师,集系统开发、系统集成、网站维护的能力于一体,将肩负着重要的管理职责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他们的工作表现将直接影响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公司的中坚力量,属于市场稀缺人才。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网络设备市场调研报告显示,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是非常广泛的,科技发达今天促进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和通信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特别是应获得较大型网络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本专业是专门为网络领域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迫切需要而设置的专业。IT企业的发展,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步入春天,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60%的淮南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后的薪资在6000元左右,薪资在4000元左右的比例为15%。部分优秀的学生在毕业当年薪资可以达到每月1万元以上,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差异直接造成毕业后的薪资差异。同时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中,三年之内普通职员的比例达到80%,仅有20%的学生在毕业三年后可以成为高层管理者或者部门经理。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职位级别指数为4.13,与其他专业相比,职位级别指数为中等偏上。9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季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10%的学生在毕业半年或一年以后实现就业。基本上在毕业前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可以达到90%以上。从就业市场的调查报告来看,一般来说,IT企业的IT技术职位根据工作性质可以分为管理岗位:企业主管、技术总监、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等;技术岗位:程序员、网络工程师、软件测试员、软件工程师和大数据工程师等。从近几年的社会就业数据显示,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走势较好,有以下几种选择:(1)进入小型企业,成为网络管理员;(2)进入大中型企业,从事同样的网络管理工作,但会存在明显的工资差异,尤其成为部门经理时,这种薪资差异会更大;(3)通过网络工程师资格考试,进企业做网络工程师;(4)扎实网络工程专业基础,做网络存储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新资就可以达8000元以上,企业效益好的前提下可达万元以上。所以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发展态势为:两年以上的小型企业→四年左右的中型企业→大型企业或跨国集团公司。毕业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部分学生会就业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武汉、成都、南京、合肥等城市。网络工程专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专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学生只要专业知识过硬,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必然可以在网络工程领域游刃有余,因此,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是一个专业水平特别高的人,那么前途是绝对光明的,而如果你的专业水平特别一般,那么只能干一些网络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职业生涯也不会一帆风顺。

5网络舆情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影响

计算机毕业实践报告范文3

(一)课程目标理论性倾向严重

我们反思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课程目标,思考结论为,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过于突出理论基础。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读书、教学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从历史与逻辑两个角度都可以证明理论基础扎实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把握了理论就可能抓住规律,预测未来,有眼光,有见地,就可能远离浅薄和摇摆。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理论课天然地居于主流,成为授课的主要目标。而实践课程由于其自身往往是附属于理论课程的存在,而在实际教学中,被屈居于次要,也很少体现在课程目标内。除了学校自身的教学定位,我们还能发现在课程的实施程序上,学校也是遵循着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思路。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这些最重要的实践环节通常都是在三四年级,是被认为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才可能从事实践活动。然而,事实上,由于一二年级过于突出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实践环节被忽视,或者难以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也是不扎实的。不少调查表明,等到三四年级集中实习时,前面所学的书本知识也被逐渐遗忘了。这种两段式的课程实施办法是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根源。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忽视教学实践环节

以往研究表明,在计算机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常常处于辅助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广西十一五期间一项教改工程研究报告中揭示出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低,在总学分中各类实践课程不到25%,在专业课总学分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则不到20%;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滞后,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少,系统综合设计开发能力训练少,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质量不高;缺乏公司与企业实践经历,不了解社会需求,即使进入公司实习,也难以参与项目设计开发,多半从事的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缺乏有效锻炼,表现为体验式的而不是参与式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的缺失,直接导致一方面使得老师在教学中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传授,无法将理论有机地与实践经验结合授课,极大地影响到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实践环节的缺失,也影响到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课程的讲解是建立在实际操作之上,缺乏实践经验,单纯讲解高深玄奥的理论知识,既枯燥又不直观。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枯燥的理论过度排斥,进而影响到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感观。

(三)实践教学受滞后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

由于实践教学地位不高,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实践教学师资也难以受到重视,常常被定位为教学辅助人员,入职门槛低,入职后在培养提高、工作条件等方面也难以有好的机会和改善,甚至还存在随便抽调一些人来应付的状况。在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中,不少人的成长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自身缺乏公司企业实践经历,也不够了解社会需求状况。这种状况是造成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重要原因。从学校和教学院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分析,人才培养的空间分布主要是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以读书为主,以校园为主。实践基地虽然也有,但是公司和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结合程度普遍不高,真正把公司作为人才培养的内在有机环节的学校并不多。同时,公司把参与人才培养作为自觉意识、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的更不多。学校和企业之间本应以产学研为纽带紧密结合,但由于法律,利益等诸多方面原因,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在校外、在企业不容易落实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地处二线城市的高校情况更为突出。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问题对策研究

(一)创新课程目标,把实践能力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追求

前面讲过,按照分类培养的思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必然要创新课程目标。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经常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我们主张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规格,希望现实掌握完整、扎实的理论基础,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潜力,后劲大,因而,理论课成为课程的首要目标,在课程体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为了学生的就业,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我们不得不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虑其应用性,然而,理想与现实出现较大的反差,结果是我们顾此失彼,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好。不少人感到,只有把理论课排够、上足,充分掌握理论才能达到本科生的培养规格,否则,就可能沦为专科生。这是一个误解,是我们顾此失彼的思想根源。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5年搞的一个调研报告很有说服力,充分证明了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完成理论教学培养目标的重大价值。他们把实践教学分为八项内容,分别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践、论文训练、课外比赛、SRT计划、科研活动、企业项目。相对应需要考量的是五个方面的影响,分别为促进理论学习、加深内容理解、提高职业技能、培养思想素质、激发创新精神。问卷分析总的结果证明“,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大”,其中,对于提高职业技能,激发创新精神作用更突出。这个材料说明,凸显实践能力培养不仅不会影响理论基础的培养,反而会促进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

《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建议中强调,从根本上讲,计算机科学是一门技术科学,科学的成分有,但工程技术的含义更多。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的建议是真知灼见,把实践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价值追求,不仅是专家的意见,更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是人才培养的趋势。我们在创新课程目标时应该明确这一点。笔者所在的学院积极探索课程目标创新。在知识体系方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行业需求,构建合理的工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进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课内实验与课外创新活动相结合,校内实验和企业实训相配合,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逐步建立水平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信息教育教师队伍。

(二)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的重点在于实践课程。首先,要给予实践课程重要位置,确立它的主导地位。将实践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其次,要优化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两大体系、五个环节实践课程体系。两大体系是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和校外实践课程体系。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和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践活动,实验室的开放性,规范建设和培训,毕业论文训练。校外实践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基本模式。采取“订单式”“、工学交替式”、“顶岗实习”“、校企共建”等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努力将实习与科研开发、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关于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课外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描述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高校自身课程建设,积极推广五个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对于我国高校信息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地影响。统筹考虑和综合利用校内外两种课程资源,才能形成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才能有效地解决实践教学在的突出问题,优化的思路,通过统筹安排整合课程资源。

(三)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计算机毕业实践报告范文4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由来已久。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却一再出现了一方面IT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众多的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1]的矛盾现象,进而造成了这几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招生呈现明显下滑态势。对市场调研显示,与早期相比,企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岗位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准入门槛,而目前大多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尤其是项目实践能力。虽然近年来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并积极联系企业,主动为学生找就业门路,但是收效仍然强差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个重要的因素所造成的。本文从生源和专业教学的角度出发,针对普高类生源的学习特点提出了改革思路与方法,并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自身的岗位实践技能为目标,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普高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解析

(一)传统学习模式根深蒂固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的是计算机工程技能型人才,需要学生要有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和意识,而普高类学生由于长时间备战高考,习惯于填鸭式教育、被动式学习的传统学习模式,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一条工程对象实例的主线来贯穿整个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对对象实例的理解差异,常常造成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了,可是对整个内容无法形成一条知识链,各部分知识之间无法达到最佳衔接,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虽然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可是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普遍感觉吃力,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理论和实践脱节

学生到企业工作和实践少,缺乏对实际工作岗位和对象的认识,对教学内容和实际的应用难以结合在一起,尤其体现在理论和实践没有真正形成统一理解,仅仅是在实训中简单地印证部分理论知识,缺乏技能融合和思维拓展。

(三)普高类学生的认知局限

高职普高类学生普遍缺乏对行业企业对象的背景认识,不理解岗位技能实践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能有机、系统地接受知识。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大多涉及具体的工程项目或案例,学生普遍感觉课程难学,对知识和技能的把握缺乏针对性。除上述的学习特点外,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自学能力较差,缺乏适当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注重知识点讲解,在课堂教学中集中表现为提问、复习、引入、讲授、讨论、总结、作业布置等固定流程,虽然近年来引入项目教学,但是教学过程仍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材,教学互动仅仅限于师生之间的问答,理论和实践分离,难以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教师的考核,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对知识点的考核,评价内容里基本没有涉及整个教学环节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2]。高职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满足就业岗位需求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高职教育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3]。因此,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要转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更多地体现在技能训练活动的组织和知识的运用上,对学生的考核应注重对职业基本素质及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技能水平。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能从所引导的教学活动中学到多少有用的技能和相应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本文通过教学探索后发现,在专业技术学习方面,高职普高类学生普遍参与意识强,对于技能的训练非常感兴趣,只是缺乏对实际工作岗位和对象的认识。这表明只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他们接受正确的知识引导和技能训练。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理念上和教学实施中进行了3项转变,一是坚持引企入校,根据企业用人岗位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依托校企合作,强化校内项目实践,实现工学结合;三是以教师教学活动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为中心,制定教学内容与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坚持引企入校,改革并实施933分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现状及发展定位,坚持引企入校。如对专业中的软件方向,引入了赛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东方标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对专业中的数字家庭方向则选择与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中的企业合作。与合作企业一起针对岗位目标和职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933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并签订订单式合作协议。该模式具有“基本能力九个一,专项技能分方向,人才培养三阶段,资源平台三方建”的特点。其中,基本能力九个一,指的是以9个IT基本技能项目为教学主线,完成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从入学开始至毕业前必须完成:组装一台创意电脑、组建一个办公室局域网、制作一个小型企业网站、设计一个在线商城数据库、编写一个小型Web系统、抢救恢复一个硬盘的存储数据、开发一件IT代表作、参与一个企业IT项目开发、走进一家IT公司岗位实践;专项技能分方向,指的是以IT专项技能为训练重点,在基本技能基础上,针对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及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通过生产性项目的开发,分方向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技能;人才培养三阶段,指的是专业能力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职业基础能力学习积累阶段、职业核心技能分方向强化实训阶段、职业岗位技能准就业实习阶段,以三阶段递进培养人才,按4+1+1进程安排,即第一至第四学期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基本能力,第五学期分方向强化培养职业核心技能,第六学期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资源平台三方建,指的是以学校、企业、社会机构三方作为人才培养平台,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企业的就业资源、社会机构的培训模式,发挥高职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的优势,将企业培训模式与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相融合,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优势与项目资源,实施“按专业方向、集中式模块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考核方式、职业资格鉴定到就业与企业共同完成。#p#分页标题#e#

(二)依托校企合作,强化产学结合,实施基于项目的集中式模块教学

1.开展集中式模块教学。针对IT行业的工作过程和管理要求,专业实践课采取集中时段强化训练的方式,以企业项目为引导,实施模块式教学,分阶段集中完成各模块的教学,通过项目模块实践,提高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学生抗压的能力。

2.按照项目开发流程组织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模拟企业实际工作情境,将学生转化为“员工”角色,分成学习小组,组长是“项目经理”、教师是“技术总监”;以团队形式完成一个全真的项目,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技能。每一模块以完成项目的过程以及作品质量进行考核。

3.项目实践按照企业工作模式每天完成任务报告,定期进行项目汇报与演示。每次实践课后要求学生按IT企业工作模式撰写任务报告。一方面,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任务报告,了解学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写任务报告,反思当天所学技能,学会了与教师的交流,提高了个人的表达能力和文档写作能力。定期汇报项目进展,在完成不同模块任务后,进行作品展示与演示。对在展示中获得好评的学生,给予表彰,将作品展示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

4.构建三层次校内实训基地,分层次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已有教学实践条件,强调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在校内建设由基本技能实训中心、专业核心实训中心、院内双师工作室三层次构成的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根据项目需求,进行生产性实践。通过院内双师工作室,由教师引导对专业技术感兴趣、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开展技术拓展和技能训练,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九个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1.以基本技能促专项技能,构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核心,以培养IT职业基本技能为基础,并以突出“九个一”为主线,构建出了一套突出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变目标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应试能力考核为学生应用能力考核。

2.针对职教和专业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在专业建设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的专业技能和培训技术来改造和完善现有的专业。采用教育部NIT-pro认证指定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顶岗实习、项目实践和实训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建立了具有教学效果好和职业前景看好的Java软件开发、数字家庭等2个特色专业方向。

3.引进优质的企业培训课程,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模块课程。针对高校IT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项目实践技能的不足,大胆地引入企业培训的优质课程和实践项目。针对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需求,与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一起联手打造教学做一体的优质项目实践课程,开发了一系列的项目实践模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技能和职业技术能力。

四、改革效果

(一)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九个一”技能项目训练以及校企合作的开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近2年来,中级职业资格证获取率100%,高级证获取率达到63%。涌现出大量优秀学生作品,部分学生作品被企业或学校采用。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类技能比赛中共获奖近20项。

(二)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通过向用人单位和个人发放调查问卷,开展电话访谈和座谈,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得到统计结果。本专业毕业生总体上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学习和掌握技术的能力、集体协作精神、独立工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在基层岗位上,一致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都较为称职,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并对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素质给予较高评价。

计算机毕业实践报告范文5

1基于工作岗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明确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   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接诊、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DSA检查、超声检查等。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对毕业生能力的考查,对毕业生关注度较高的依次为操作能力(93.43%)、理论知识(91.24%)、合作沟通能力(81.75%)和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81.75%),具体见表1。因此,我们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3种。基本能力包括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核心能力包括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及操作能力、常用影像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能力、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能力及其超声检查与诊断能力;综合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毕业生职业能力标准(见表2)。   2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工作和学习的真正融合   2010年,围绕岗位要求,着眼工作过程,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修订,逐步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原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课(9门)、专业基础课(7门)和专业课(8门)3个课程模块,共设置课程24门,作为职业必需课程;同时开设了12门选修课作为素质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并制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修订完善了各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实践课教学大纲和实纲。同时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CR系统(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等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9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先后建立影像解剖学和影像诊断技术两门网络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自主、开放的学习和实训环境。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按照能力分层递进规律,分别对应岗位能力要求(见表3),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表4)。   3基于工作需求,开展实践教学评价,保证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考核内容方面,增加应用性知识,强调每门考试课试卷中应用性知识的比例不少于20%。同时,增加考查课对学生课堂表现、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意识的考核。考核方式方面,一是单列实训考核成绩,采用多阶段、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任务评价、项目评价、综合实训评价等多种形式,分别由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综合评价合格方可进入临床实习。二是在理论课考试中,根据课程特点以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2010年,我们与临床专家一起开展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通过课程基础理论知识评价、实习单位评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尽管目前考核评价体系仍不完善,但通过改革,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进一步完善。   我校与河南省人民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洛阳正骨医院等45所教学医院签订了实习教学协议,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使其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基本要求。   作者:王挺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毕业实践报告范文6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软件人才特别是高级软件人才匮乏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探讨了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教师与学生的紧密合作,以及学习与工作的平稳过渡。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数据库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

0引言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但就业专业对口率不到30%;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截至2014年7月1日统计得到的结果显示,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70%。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存储与计算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在给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挑战。那些对新技术掌握比较好的毕业生,多数能够实现顺利就业甚至未毕业就预定完,而一般传统型毕业生则面临着职业转型的情况。严峻的就业形势与软件人才特别是软件开发高级人才的匮乏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软件协会秘书长胡昆山表示,现阶段我国软件开发基础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国500多所院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培养方式各具特色。如何培养出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或管理人员,缓解中国软件人才供需矛盾,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得思考的问题。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框架。该课程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相关理论,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及数据库管理工作。目前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主要是面向工程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国内教育工作者紧跟教育理论发展步伐,提出了一系列符合重点高校、普通院校、高职高专等层次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1-4],如基于问题教学、项目引导教学、任务驱动、项目驱动、行动导向、就业为导向等。目前多数普通本科院校数据库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下列问题。⑴教学方法依然重理论而实践应用能力不足,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新技术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XML技术、云存储、分布式存储与计算、并行计算与集群等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带来严重挑战。⑵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教学多采用统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呆板,教学目标、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比较抽象,难以实施。⑶教学内容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没有紧跟上开发工具和新技术发展。⑷课程之间衔接不够,没有实现有机融合,系统性不强,教学内容重复、重点遗漏现象严重。⑸双语教学表现欠缺,对竞赛、考证等方面重视不够,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我们就当前多数本科院校存在不同专业开设数据库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团队的经验、切身体会及教学效果,对当前软件行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软件项目需求驱动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

1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需要师生采用多方位互动的教学模式,从培养本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移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实行多方位互动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记忆—理解—使用”过程,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结果是让学生倾向于掌握大量理论及实践工具,却不知该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后来教学工作者提出了建构主义[3]及基础上的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注重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有意识地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将学习过程由原先的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地自主构造。之后出现了许多具有一定效果的诸多教学模式,但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仍显露出许多不足。这就要求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进行综合改革,实现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和社会实践的进一步结合,确立基于课程讲授和实践的互动模式,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探索教与学的新方法。

1.1明确数据库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必须明确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本科阶段学习数据库课程主要是为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和管理。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整个数据库课程体系结构应体现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的有机结合。

1.2课堂教学

⑴教学内容取舍、新知识引入数据库教程数量很大,教材层次不齐,许多教材存在问题。有些只注重理论,有些只注重实践,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软件产业及技术发展很快,需要注重新知识(技术、标准、工具、管理模式等)的引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了解新工具的发展及应用情况,实现与软件开发企业有机对接,与人才需求市场接轨。授课中新知识以专题化形式呈现,注重介绍流行的且成熟的技术、工具及相关的国际标准,拓展学生的视野、明晰软件技术的发展方向。⑵数据库管理工具、开发平台的选择与使用在数据库课程教材方面,一般重点本科院校多选择数据库原理等,普通本科既重视原理又注重应用,而普通高职或三本院校,多选择结合特定类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侧重于应用。当前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在数据管理、分析、挖掘方面要求不强,多采用中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大型企业,采用Sybase、Oracle等中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有些院校开始了数据库分析与设计、高级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挖掘等数据库相关的选修课程。由于存在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可以考虑以专题方式,讲解部分高级数据库的知识,给那些在数据库方面感兴趣的学生一个指引。⑶重视双语教学与实践现有的开发工具和开发资料英文居多,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外语语言能力。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纷纷将双语教学列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数据库课程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国际共通性,词义、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诠释遵循国际惯例,其有既定的国际标准,因而往往率先成为进行双语教学的试点课程。双语教学需要学生和老师都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中国大学生虽从初中甚至是小学就开始开设了英语,但要娴熟的应用还很困难,数据库双语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⑷注重教学互动性首先必须保证教与学的互动,如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发表对案例的看法,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其次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互动,实现网上全程辅助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基于网络的平台互动。⑸章节习题案例化一般来说,每章后面都有一些习题,可以考虑把一些典型的、具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作为案例,给学生讲解,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习题。后面的几个章节可以考虑把习题与项目实践挂钩。

1.3项目实践

注重实践教学是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当前的实践教学,一般认为只是增加上机时间,其实增加上机时间只是一种手段。在上理论课的时候,以案例方式给出展示实践环节的内容,让学生实践时,教师要多加强过程性指导。项目的开发涉及到调研、开发、运行、维护的生命周期。数据库系统也涉及到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的过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为软件的运行提供数据支持和服务。特定项目、项目的特定软件开发方法,对于数据的组织、管理有不同的要求。软件的开发,以功能为导向,以性能、安全、设计约束等其他需求为前提。这就要求在选好课题的前提下,按照软件项目开发流程规范,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实践。⑴组建项目开发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如年龄、性别、个性、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和语言能力等),把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小组,促使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信任、互相学习。组员人数要适中,一般每个小组3-5个成员,每个小组由其成员推选出1名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本小组的开发计划,并负责本组成员的工作任务分配、监督实施等各方面的工作。⑵给定部分课题,学生选题数据库是一门工程学科,它与许多课程可以做到有机互补,如C语言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及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及课程设计)、软件工程等内容有许多交叉知识点。在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对这些课程(知识点)进行整合,教师给出一定数量、一定难度的课题,学生也在教师同意前提下,自己拟定课题,最终实现统一选题。⑶实施严格的过程监督、结果考核对课题的实施过程及结果实行严格考核。开题阶段:以系统需求为基础,撰写开题报告,包括课题主要内容、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说明、各成员角色、时间安排等。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系统开发。中期检查:根据计划表检查开发进度,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与解决。验收:学生演示系统,说明和解释运行效果。项目完成后可进入答辩。答辩:各组指派一名代表进行陈述,然后进入教师提问环节。课程设计报告:主要考查总结工作、撰写文档的能力。包括报告是否内容完整、充实、条理是否清楚,格式是否符合科技文章规范。现代企业数据库应用基本上是工程化的合作开发,要按软件工程学的原则进行组织。将软件工程学基本方法融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尽早建立起工程化的概念。按照工程化的规范,严格撰写系统开发阶段的文档。

1.4教学考核

要改变课程成绩以考试成绩为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参加项目实践,参与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许多教学研究者探讨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甚至给出了理论考核、课内试验、课程设计以及平时考核的各自所占比例,提倡提高实践部分考试的比重。总体来说,就是在考察学生对数据库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的掌握情况下,重视他们进行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技能、团队合作、人际交流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将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应用和数据库设计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数据库系统的总体结构,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评测也从这三方面着手,建立评测框架。⑴数据库原理部分:主要评测学生在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设计、数据库系统总体设计以及数据库安全保护方面完成的工作。⑵数据库设计部分:主要评测学生如何将现实系统的数据通过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利用DBMS系统提供的功能,完成结构及其约束的建立。⑶数据库应用部分:主要评测现实系统业务逻辑的实现,即用特定程序设计语言、开发技术和工具,在数据库设计以及DBMS平台支持的基础上,实现系统业务功能,为用户提供友好和人性化的业务操作界面。

1.5鼓励参加竞赛、考证及培训

软件用人单位对于IT人才的要求会考虑两大因素:“即招即用”和“潜能”。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可以挖掘其特长和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参加软件及相关技术的认证考试,可以深入掌握相应的技术及应用,同时,有了认证书更加可以吸引用人单位。当前有许多各种培训机构,提供系统的培训,可以在短期内很快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经过竞赛训练、考试认证、正式培训等环节的毕业生,就业优势比较明显。

2教学效果分析

近年来,学院不断完善软件专业教学模式和学生实践环境(校外基地20来个、学校有一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一个创新中心、多个开放的专业课程试验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三年来,有近100名学生参与老师主导的多项校企联合项目的开发,项目都顺利结题;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或国家二等奖1名,湖北省一、二、三等奖10余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及论文成果及质量明显提高,获得了20余次湖北省大学生毕业优秀论文一等奖,二、三等奖若干个;毕业生实习及毕业就业获得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今年对往届毕业生的近200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统计显示,学生对学校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达98%。通过不断的改进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明显提高,达到了软件工程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该模式符合“按需施教,按需育人”的理念。

3结束语

本文对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随着今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计算机软件相关人员将迎来新一轮机遇。

作者:李超 谢坤武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鸣,郑旭东等.基于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4.5:47-50

[2]宁黎华,陈光喜.数据库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6:60-63

[3]林钦.新建本科院校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2):25-26

[4]周民,段云涛.以创新基地为依托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16:73-75

[5]马力,时念云,龚安信息化时代数据库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88-91

[6]王晓东,吴雅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45-46

[7]晏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13(4):122-124

计算机毕业实践报告范文7

 

1目前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1.1招生规模扩大,供大于求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进入极度扩招的跃进期,初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以就业为导向迅速跟进。在这种跃进态势下,原来只有几所国办高校开设本二以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格局被打破,全国95%以上的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并不断分支拓展细化。   国家政策又鼓励社会办学,招生计划不断膨胀,全国国办和民办高校几乎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比如动画行业,就是个极为明显的例子,近几年这一专业非常热门,生源激增,呈现出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1.2校企对接存在落差,专业岗位需要再培训   高职院校由于体制和培养模式的原因,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而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例如很多动漫专业、软件开发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想要从事相关行业,也就是说无法进行零对接,需要二次培训经费和时间的投入,毕业生和用人企业都不愿意进行二次培训经费和实践的投入,这就导致这些专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企业也不愿意与学校或学生签订招聘协议,而选择与校外专门的培训机构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1.3就业定位脱离实际,企业要求有技术、能吃苦   蓝皮书中指出,毕业半年后的高职高专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材料与能源大类,就业率达92.9%,最低的是法律大类,达79.1%。从报告的结果来看,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工科类的专业好就业。   对于工学毕业生来讲,他们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有一技之长,企业喜欢有一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也是必然需求。计算机类专业属工学类,在校努力学习,完全可以掌握一门基础技术。   毕业后只要结合实际钻研学习、探索创新,完全可以胜任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对于相对偏文科的专业,如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专业,或者在校学习一般,不想从事专业技术的学生,他们所应聘的岗位可以更广泛一些,如做管理类、销售类,服务类等。只要肯吃苦,就业是不成问题的。在行业工作多年的毕业生,若认为具备了职位晋升的基本条件,则更应深入学习专业技能相关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并协调拓展社会人脉关系。但目前一些毕业生的心理很不成熟,存在着时而过于自负、时而过于自卑的倾向。心想,我堂堂大学毕业生怎么能干这些中专生、甚至农民工干的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呢!一旦不能应聘自己心仪的岗位,迅即转成自卑,自认什么也没学好、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干不好。这种缺乏自知、自信、甚至转向自卑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2面临生存危机———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现状   民办院校靠民营资本办学,学费收入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民办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招生的指挥棒转。关系生源的招生办必定是其最重要的部门,什么专业时髦、热门、好招就开设什么专业,不顾条件如何,不计长远发展,只为眼前抢生源争开热门专业,招生门槛一降再降。“捡到筐里都是菜”的招生模式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高职招生难。尤其是面对河北省高考报名人数连续3年递减的严峻局势,我院也为了顺应形势求生存,应急开设并迅速膨胀招生规模,如:工程造价、会计、体育健康等热门专业,而缩减长线冷门专业。   激烈的生源竞争造成学生素质下降。生源逐年萎缩,高校录取率攀升,招生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导致激烈的“生源争夺战”。前两年高考成绩400分以上才能录入高职高专,而今200分以上就能被录取,甚至出现了高考成绩100多分的大学生。未来很有可能出现“注册即入学”的高招局面,缺乏选择的招生将无法保证大学新生的基本素质,对师生之间和教学双方都带来困难,把控不好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近几年,港澳台和海外知名高校也投入到争夺中国生源的大战中来,竞争“再生枝节”,优秀生源流失很多,加剧了争夺生源的紧张局面。这就从深层次提醒我们,只靠录取政策来抢生源尚属“低级阶段”,只有靠高端的教育质量、教育投入的高回报来“抢”好学生,才真正有利于展开生源竞争。在众多国内外知名高校、国办高校面前,我们民办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生源素质就无法提及了。   “生源危机”倒逼高校教育改革。有评论指出,假如认为高校的生存危机仅仅是来自生源,恐怕同样有些低估了形势。事实上,生源锐减顶多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的生存危机罢了,而这一危机,即便是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其实也已经显现出来。不少地方出现的高考考生的弃考现象,正是说明他们对某一批次高等院校本身较低的性价比,产生的不认同。   3因地制宜,推进课程改革实践   3.1增加设备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增加设备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在国办院校有政府投资。而民办院校教学经费完全自筹,主要依靠学费养活自己,学院总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到招生好、就业好的重点专业上。每年定期拨较大数额的专款改善计算机机房的通用公共耐用设备,似乎不太可能。而计算机相关专业由于近几年招生人数下滑,逐渐下降到次要专业,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计算机专业就越发展不起来。而计算机设备的更新速度又日益加快,新购进的电脑往往使用3-4年就需换代,无法满足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需求,只能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种类似商场经营的模式:学校提供场地,学生提供电脑。具体做法是:学校提供一间教室,负责安全,并按计算机机房建设标准提供机房公用设备。如:稳压电高璐: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实践45源、交换机及网线机柜、甩出网线接头、桌椅等。学生一入学,自行购买与专业相匹配的适度配置的电脑,由学生自己使用,统一管理。#p#分页标题#e#   通过这种方式,既弥补了机房建设经费的不足,提高了专业机房的硬件配置,又加强了学生管理,减少了学生通宵上网事情的发生。   3.2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确保教学质量   从制度上引导教师改善学历。建校初期,由于师资匮乏,不得不聘任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当教学一线教师,少数基础课教学尚可勉强,一届学生或许可以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水平与能力差异渐渐拉开距离,但这些年青教师勇于担当的精神和热诚的教学态度确实值得赞叹,但从长远计必须从制度上引导教师提升学历、晋升职称,鼓励教师考取全日制或在职的研究生或工程硕士。   从制度上引导教师下企业锻炼,鼓励教师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双师型教师在教师中的比例。年青教师多是出校门进校门,没有经过企业的实践锻炼,学院人事部门与所在单位部门互相配合,作出规划,安排青年教师每年暑期到一些校企合作单位有目的、目标地去实习锻炼,这要成为每位教师必须履行的硬性任务,到企业实习的成绩直接计入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条件。提倡工科毕业生的毕业环节采纳来源于企业的实际课题,由教师指导,开展真刀真枪的实际锻炼,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   3.3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操作技能   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是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传统教学过分注重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真正涉及应用领域的内容不多,学生实践教学停留在程序设计上,缺乏项目型实验。   这将导致学与用脱节,学生会抱怨“学校学的没用,有用的没教”。   (1)加大实验学时,改革授课方式。课改前,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是1∶1,如周学时为4的课程,以前的授课方式是2学时多媒体理论教学,2学时上机实验;周学时为6的课程,分单双周,基本保证理论与实践学时1∶1。   课改后,总学时不变,减少理论学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增加一项集中课程设计的学时。如大一下学期讲授的“C语言程序设计”,总学时数为72学时,原来是周4学时,理论、实验为1∶1,课改后,教学实施计划为:前14周按照每周2学时理论、2学时上机的进度进行日常教学,后几周,根据学院总体安排,集中到2—4天,每天至少4学时的课程设计,由主讲教师布置若干课程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进行课程设计,题目不难,主要由教师指导完成,最后仿照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上交。成绩评定包括平时、实验、期末成绩,按照3∶3∶4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对于一些注重实际编程与开发能力的课程,如Asp.Net程序设计、电商网站设计等课程,理论与实验学时按1∶2设置。   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改革,主要是改多媒体讲授为到实验室边讲授边实验,理实一体化。如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Dreamwever网页设计、Flash动画设计、微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   对于一些前期需要理论做基础,后期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如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等,不拘泥一次理论、一次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前几周连续上理论,中间几周连续实验,最后几周理论总结。实验也不是断断续续的,一个教学班,一次实验就是一下午或一上午。学生反映相当好。   (2)改革考核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加大实践考核力度,注重过程监管。考核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方式。目前的成绩评定早已放弃了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方式,而更加注重过程监管。现阶段主要采用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式。根据具体课程性质的不同,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不尽相同,不再局限于过去的1∶3,可以是1∶3,也可以是1∶1。   教考分离是有效的考核手段。近几年,在期末试卷组题上我们采用公共基础课建立考试题库和专业课程教研室内部集体出题这两种命题方式。   在学生成绩评定上鼓励学生参加部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其他资格考试,采用资格证与课程对接的模式,获取相应专业或课程的资格证后,该课程可以免修,并根据资格证的级别与成绩核定这门课程的成绩。   例如:通过河北省或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以免修;通过国家二级C或者VB或者JAVA或者C++的学生,免修大一下学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通过国家三级网络部分的学生,免修“计算机网络基础”;通过国家三级信息管理或数据库部分的学生,免修大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基础及SQLSever200X”。其他诸如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的一些资格认证,与课程对接后,虽不完全免修课程,但可以折合一定的考试分数。   为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知识竞赛、技能竞赛,采取学生报名、择优选拔的方式,选拔参赛的学生,对接课程可以期末免试,竞赛取得二等奖以上的成绩,该课程成绩评定为优秀。针对不同的专业,我们鼓励他们参加符合本专业特点的竞赛项目。如:鼓励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微电子及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制作大赛”;网络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技能大赛”;软件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软件设计大赛”;也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专业要求不高的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系列大赛”等。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我们采用以赛代考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如:“网页设计大赛”、“动画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汉字录入大赛”、“平面图像处理大赛”等。   (3)教师评聘分开,严格管理。除学生外,对教师的考核也实行以赛代评,如:每年一次“教案比赛”、“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青年教师说课、说专业比赛”以及“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期中、期末两次教师考核评定,每学年进行一次职称聘任,均以数量、所带学生参加比赛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教师各类教学比赛中取得的名次进行量化打分,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可低职高聘。#p#分页标题#e#   建立学评教、教评教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每学期举办至少两次学生座谈会,学生对教、学双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教务处对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并对教师的教学改进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促进教学相长。   3.4就业教育贯彻始终,缩短学校到企业的距离   学院一贯重视就业教育,但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仅针对大三毕业生。从2009年开始,就业指导课由原来的38学时增加到42学时,平均分配到第一、二、三、五学期。使学生从一入学就树立就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和应聘技能,培养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意识。   由于IT开发行业很少使用实习生,即便有,也仅是针对国家重点院校的准毕业生,很少有接收高职学生的单位,或者接收后,也是要求学生做销售类或售后服务类等工作,很少涉及专业项目实践。鉴于这种情况,我院从2010年开始,除要求学生每年利用假期至少参加1个月的社会实践或暑期实习外,在大三上学期,缩短授课时间,课堂教学只上10周,10周之后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们可以准备专接本考试,可以参加专业培训,也可提前联系毕业实习单位,寻求就业去向。   企业需要干得了、坐得住、学得会的毕业生,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就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加强职业意识,加强就业教育。目前,就业指导课归属素质教育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在教学方式上准备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改革,如定期模拟公司化管理运行模式,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各项管理,融入到企业中去,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时间,把原本留给企业的员工培训提前到学校进行,这也为毕业生入职就业创造了条件。   4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就业难,既有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与创新的机遇,教学改革是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要与时俱进,根据学院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提供不同层次、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课程改革命系专业,更命系学校。

计算机毕业实践报告范文8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应用型本科

1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融合的紧迫性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2.0时代的创客进一步推动了众创空间的形成,因此,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

1.1应用型本科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意味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建设“应用型本科”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新常态,融入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把人才的培养转化到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转移到校企合作、转变思路服务地方经济上。目前,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远不如高职高专,《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0.9%,而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2.2%;三年后本科毕业生2.8%的人自主创业,而高职高专有6.9%的人自主创业[2]。从数据上看,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低于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创业意识,专业紧跟市场发展需要,创业门槛低。因此,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迫在眉睫。

1.2计算机行业发展新趋势为大学生创业带来更多机遇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计算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成为我国工业支柱产业之一[3]。首先,我国从事计算机软件行业技术的重大缺口和软件人才的短缺,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计算机专业特点具有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专业性、应用性强等特点,相比较其他专业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就业渠道面广,这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创业更容易成功,有着先天的优势[4]。同时,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远远滞后于市场的需求,课程体系的设置难以同计算机产品和技术同步,毕业学生很难达到用人企业要求,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1.3长三角地区软件发展需要更多创业型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与行业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业的发展为计算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计算机行业在全球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下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从产业规模、环境、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软件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江苏与上海、浙江形成软件产业基地,各具特色的软件产业园快速崛起,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28.9%。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中小软件孵化成长需要大量的创业型专业人才,行业的发展对计算机专业创新教育的推动作用是全面而持久的。因此,高等教育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融入专业教育元素,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

2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应用型本科全过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从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理论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实践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工作室培养机制相结合3个方面,融知识与能力、培养与创新于一体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2.1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理论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仅停留在,大部分是在学生大四学期开展模拟训练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内容也只停留在训练计划、竞赛、模拟演示等内容,授课教师往往为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导致学生不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使之成为修学分、被动学习、临时应付的课程。因此,创新创业课程需要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创业教育内容与计算机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表1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按照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计算机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课计划内的深度融合。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为课程类型、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3大部分,其中,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三大块。每种课程类型又包括不同的课程模块,以专业必修类型为例,包括大类基础、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4个模块。其中▲表示该理论课程中可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ava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等专业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2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课程的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实践课程是深度融合核心,主要将创新创业实践嵌入到大学4年的整个过程。计算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下,如图1所示,分成4个部分,包括公共必修部分的基本创新创业能力、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中的硬件应用创新能力和软件程序设计创新能力,以及贯穿于大学4年的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具体的实践课程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题体系中用★表示。基本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面向大一学生,由创新创业教育和计算机专业导论两门课程引入,通过专业方向介绍、专业知识讲座、“微软”创新大赛等方式,使得课内和课外环节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此同时,计算机专业工作室通过专题讲座和创新大赛,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培养。硬件应用创新能力和软件程序设计创新能力,是在学生学习完主干专业课之后,配合专业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品质,通过完成子项目,锻炼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创业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包括认知实习、生成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模拟创业活动、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2.3创新创业教育与工作室培养机制相结合

目前流行的工作室培养模式,以企业模式为依托,以学生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产品的开发,建立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合作的技术团队。工作室的培养方式尤为适合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养,我校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创新创业培养结合理论和实践课程,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承接横向项目、参与科研课题、提供“众创空间”孵化基地4个方面培养学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各种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中,工作室学生两年内获得了70多项奖项,其中包括多个部级特等奖、一等奖。承接横向课题包括网站建设、手机APP开发、游戏开发、虚拟现实漫游系统等。科研课题方面主要参与教师的课题申报、专利申请、等,同时还组织和指导工作室学生参加各种“众创空间”项目路演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品质,也锻炼了学生各种能力,真正实现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3存在的困难

目前,国家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逐步增加,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逐渐深入,但是对创新创业的教育仍处于业余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意识不明确、师资力量薄弱、考核机制不完善等,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3.1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意识不够明确

受传统观念影响,创新创业课程属于辅修课范畴,尽管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其本身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够深入,知识传授局限在理论知识,没有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创业实践剖析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将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开设,脱离专业课程体系,脱离实践体系,那就是一门单一创业课程,没有导向作用,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

3.2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师,一方面,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团委、辅导员、行政人员等,既没有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经验,也没有创业的实战经验,更无法带领学生进行专业上的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以教学研究型为主,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高校需要加大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投入和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力度。还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要求教师既要有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功底,又要有软件项目实战操作,同时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经验和行业开拓能力。

3.3创新创业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还未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考核机制,学生从内心就对创新创业不够重视,不感兴趣,而是把精力集中在考试、修学分等方面。高校需要改革传统的创新创业考核机制,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学分置换支持,政策倾斜创新创业突出的学生,量化考核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结语

总之,通过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执行,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实践体系、课外工作室体系,配套相关的政策保障和师资建设,才能真真正正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7-08-29].cy.ncss.org.cn/cyzc/256267.shttnl.

[2]陈亮,王燕萍,邹建华.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模式实践——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2):76-78.

[3]黄潮.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3(1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