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讲座总结范例

大学讲座总结

大学讲座总结范文1

关键词:微型讲座;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知识

刚刚进入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希望能成为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但是大一与医学有关的只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中医学概论,其他都是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常常会有疑问:“学习这些知识有用吗?我们是西医临床,为什么还要学习高深莫测的中医?”由于学习的知识与学生梦想相差甚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会大大降低。因此,面对厚厚的医学专业书籍以及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学生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受挫感。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只有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占据主动。比如美国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入校一周就开始接触患者,包括角色体会、床边访谈等,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入门教育非常有必要[1]。但是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刚入校就去临床接触患者是不可能的。如何在大一学生中有效渗透临床医学知识,让学生在入门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接触到临床。我们学校是由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学生的工作,班主任主要从学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因此,为了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知识,我们班从大一开始就组织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学生微型讲座,使学生对临床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1微型讲座的模式

大学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对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学术讲座一般是专家将知识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演讲传授给学生[2]。学术讲座一般专业性很强,对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在“听天书”,达不到讲座预期的目的。我们组织的这种微型讲座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讲座,学生是主角,即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然后自讲、自评、自我探究、自我总结和分析的小型班级讲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讲座的主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与学术讲座有所不同,微型讲座强调的是小、实用和有效。“小”指的是针对一个临床小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开展的班级活动;“实用”和“有效”强调的是讲座主题要围绕与临床或正在学习的医学基础知识展开,其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疑虑和神秘感,减小学习医学的难度,了解医学基础知识是临床的灵魂,并充分体现了临床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

2微型讲座开设的步骤与方法

2.1选择合适的主题

在大一开展微型讲座,一定要选择好主题,所选临床有关的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难度不能太高,要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理解和学习,才能有效达到学习的目的。第一次讲座选择了“感冒”这个主题。因为生活中“感冒”这种小病十分普遍,所有学生都有过感冒的经历,也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儿科疾病大多数都与感冒有关[3]。目前西医对感冒的治疗普遍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相当普遍[4]。在感冒并发细菌感染时,此类治疗方法是有必要的。但在感冒初期,滥用抗生素弊大于利。因为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引起菌群失调和双重感染、腹泻、肝肾功能损害,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5]。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尤其在感冒的治疗方面有很多疗效很好的良方。由于我们是中医药大学,学生在大一的时候正好在学习中医学概论,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医学概论的学习,所以第一次讲座的主题确定为“感冒的治疗与预防”,讨论普通感冒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着重介绍感冒的中医药防治。

2.2分组准备资料

将班级分为4个学习小组,布置任务。教师告诉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怎样获取知识点。每个小组学生自主查阅与感冒相关的文献资料,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准备,收集、整理资料和图片,并制成精美的PPT。

2.3微型讲座的具体实施过程

经过认真、精心的准备,第一次讲座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正式举行。学生积极性很高,由小组代表轮流上台汇报该组收集和总结的有关感冒的资料。第一小组讲解了感冒的主要病因:普通感冒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一般在受凉、淋雨和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发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腺病毒等引起,抵抗力低的人容易并发细菌感染,如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6]。中医认为感冒是指身体感受风邪或者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7]。第二组介绍了西医对感冒的治疗[8-9]:抗感冒西药主要是减轻感冒的症状,根据作用效果不同可分为五类:(1)收缩血管药物,如伪麻黄碱,可减轻鼻窦、鼻腔黏膜血管充血,解除鼻塞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新康泰克、力克舒和白加黑等。(2)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可缓解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和鼻塞等症状,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嗜睡、疲劳等。(3)解热镇痛药,如果伴有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要选择解热镇痛类药物,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该类药物对胃、肝、肾有一定的副作用。(4)抗病毒药物,由于感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在感冒初期运用抗病毒药,可以抑制病毒增殖和释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副作用比较多,常用药物有金刚烷胺和盐酸吗啉胍等。(5)止咳祛痰药物,可选择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第三组重点介绍了中医对感冒的治疗:中医将感冒分为实证感冒和体虚感冒两大类。实证感冒又可分为风寒、风热、风燥和暑湿四种证候[10]。中医对不同证候感冒的治疗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风寒型感冒是由于人体承受不了六气的剧烈变化,当天气突然转凉时就很容易感染风寒。其症状有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头痛、脉浮、无汗、畏寒与低热并存、吐稀薄白色痰、苔薄白等特点,治疗风寒感冒的原则应以辛温解表为主。传统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和小柴胡汤等,也可用中成药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颗粒、柴连口服液和通宣理肺丸等药物[11]。风热型感冒通常有发热重、便秘、鼻窍干热或流浊涕、痰液黏稠呈黄色或带绿色、口干和喉咙痛等症状,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中医方剂桑菊饮可达到明显改善病情的目的,其主要功效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中成药如桑菊感冒片、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颗粒、羚羊感冒片和感冒清胶囊等,同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12]。风燥型感冒要注意与风热型感冒区分,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风、唇干鼻燥、咽喉干痒甚至伴有疼痛感,舌苔薄白干或薄黄等,治疗应以辛凉宣透、润燥生津为主。用于该类型感冒治疗的中成药有杏苏止咳颗粒、桑菊感冒片和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暑湿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恶风或发热、口淡无味或粘腻、头痛头胀和胸闷心烦等症状。主要治疗方剂有:新加香薷饮是治疗暑湿型感冒的良方,白虎加苍术汤既清热又化湿,为治疗暑湿病症之名方;中成药有六一散、藿香正气水和银翘解毒丸等[13-14]。第四组讲述有关感冒的预防[15]:一则需避免诱因,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年老体弱易感者更应注意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二则需增强体质,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

2.4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对4个小组依次进行点评,挖掘学生汇报中的亮点,对学生给予鼓励,尤其是对学生整理的中医药治疗感冒评价非常高。同时教师也强调西医治疗感冒方法有限,而临床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较多,但是要运用中医理论分清感冒的类型,才能正确选择中成药类感冒药。如果辨证不清,错误选择感冒中成药,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还与全体学生分享了自己或家人感冒时的一些治疗经验,使学生获益甚多。最后,要求学生将这次讲座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整理和总结。

3微型讲座开设的收获和反思

大学讲座总结范文2

1.实习经费短缺

作为工程类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地点远离大城市,需要长途旅行才能到达。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在逐年提高,导致生产实习所需投入的交通费、住宿费等均在逐年增加。但学校能用于生产实习的经费却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与之同步增加,由此导致不少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实习经费短缺这一难题。

2.实习组织工作压力大

各高校扩招以后,学生数量均大幅增长,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也不例外。在指导教师有限的情况下,难免使得实习队伍规模与扩招前相比有大幅增加,学生及教师的交通安全、实习现场安全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无形中加大了实习组织工作的压力和难度。

3.难以真正参与生产环节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必须结合工程生产实际来进行。但现实情况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参与者(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均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允许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环节。这样一来,在工地现场的生产实习不得不采用以参观为主的教学形式,难以真正参与生产环节成为困扰生产实习教学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二、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是生产实习教学的核心目标。针对上述生产实习教学中所存在的难点与问题,近几年西安理工大学以确保并不断提高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为宗旨,贯穿实习前期准备、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及后期考核总结等各个实习环节,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的放矢地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以提高质量和节约经费为前提,优选实习方案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一直选择单一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工地进行定点实习,这样尽管实习组织工作相对简单,但实习的工程类型相对单一,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而且单一的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工地往往远离学校,交通及住宿等费用相对较高。面对物价普遍上涨而实习经费有限的现实情况,这种做法在不少高校已经难以为继。因此,为了做到既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又节约实习经费,在实习的前期准备阶段进行实习方案的优选就显得十分必要。实习方案主要是指以实习目的地为核心,关于实习环节的规划、各个环节实习内容的计划及实习费用的预算等。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在前期准备阶段,在多方调查的基础上,拟定了较为可行的2个省外实习方案(长江上游的溪洛渡大型水电站工程、大渡河中游的大岗山大型水电站工程)和1个省内组合实习方案(省内6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分别就这些方案制定了实习计划并编制了实习经费预算。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实习预期效果及实习费用等方面对各个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最终选择采用“性价比”较优的省内组合实习方案。从实习实施结果来看,省内组合实习方案真正收到了在有效利用时间、节约经费的同时,又能切实确保实习质量的良好效果。

2.从专业知识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优选实习的工程类型组合

水利水电工程类型众多,既包括水库枢纽工程,也包括水电站工程、防洪工程、引调水工程等。从学生在校专业知识学习的实际需要以及将来就业后主要的工作方向来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应尽可能涵盖所有工程类型,以便让学生通过生产实习,见识、学习不同类型工程中所蕴含的不同的工程知识,并积累较多的初步工程经验。因此,实习的工程类型组合对于确保实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制定实习计划时,应将优选实习的工程类型组合作为实习计划制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在前期准备阶段制定实习计划时,基于上述选择的省内组合实习方案,立足于省内在建及已建的水利水电工程,在与陕西省水电设计院及水电十五局等单位积极联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李家河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工程(在建)、南沟门土石坝枢纽工程(在建)、石头河土石坝枢纽工程(已建)、渭河咸阳段综合治理工程(已建)、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在建)及二郎坝梯级水电站工程(已建)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工程作为组合实习对象。从实习实施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反映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并积累了多种工程类型的工程经验。

3.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相结合,强化教师指导力度

生产实习中的指导教师是实习教学的灵魂之所在。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做好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更要发挥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做到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的有机结合。为此,强化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为强化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首先有针对性地选择在专业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经验两方面均兼备的教师组成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其次在现场实习以前的校内实习阶段,安排具有不同专业课程教学背景的指导教师给学生举办相关的专业知识讲座,为现场实习做好必要的专业知识准备;再次结合专业知识讲座,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相关工程的音像资料、参观相关教学模型及实验室,以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在各个工程现场参观实习期间,除由现场特邀的专业技术人员讲解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外,还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具的优势,安排指导教师深入讲解各个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思路及技术方案等,从而使现场实习的效果得以升华,使学生从所实习工程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专业知识。从实习实施结果来看,这样做对于提升实习效果作用显著。

4.将工程参观与专家讲座有机结合,深化实习效果

针对现场实习以参观为主、可能流于形式的问题,为使现场参观实习的效果得以延伸和深化,辅以邀请直接参与各个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等)的专家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专题讲座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各个工程工地条件有限,因此为确保专家讲座的学生学习效果,专家讲座宜主要安排在校内进行,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宜与工程参观交替进行。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结合上述6个实习工程,有针对性地按照工程参观的先后顺序,在校内穿插安排了9场专家讲座,在工地安排了2场专家讲座。通过专家针对所参观工程技术问题的深入讲解,丰富、升华了现场参观的学习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5.加强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建立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实习时间短、相对于学生来说指导教师人数相对有限,因此如何确保实习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有序展开,并获得预期的实习效果,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面临的又一关键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建立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是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主要做法包括:(1)高度重视实习动员环节,在明确规定实习纪律及安全要求的同时,向学生明确说明关于实习成绩的考核评价办法,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如达到40~50%)。(2)在实习过程中,加强考勤和纪律监督,做好学生纪律操行记录;不定期检查学生实习笔记,做好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记录。由此积累进行学生平时成绩考核所需的素材。(3)实结阶段,指导教师认真评阅学生的实结报告,重点考察学生的实习认知水平、实习收获与体会等富有个人特色的内容,由此判定学生的期末成绩。从实施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反映这样做对学生学习起到了有效的督促作用,同时成绩考核体现了公平与公正。

6.认真开展实结活动,积累经验,为逐年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年年组织,而生产实习的主客观条件也在逐年发生变化。但是每年的生产实习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认真开展当年实习的总结活动,为来年的生产实习积累经验,以便为逐年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创造条件,这也是在当年生产实习的后期应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主要做法包括:(1)在实习后期,召开全部师生参加的实结大会,鼓励学生自发上台发言,畅谈实习收获与体会,并发表关于本次实习的意见和建议。(2)邀请学生代表,和指导教师一起深入研讨、交流实习经验,归纳总结本次实习在实习方案、实习计划、实习过程管理及实习成绩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改进措施。(3)召开所有指导教师参加的实习工作总结会,专门研讨本次生产实习教学的主要经验和教训,并融合上述由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形成对来年生产实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生产实习教学工作后记》。

三、结语

大学讲座总结范文3

本科生课程设计是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开设9学分的课程设计。通过对2010级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介绍以及效果分析,体现该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在学生对设计内容、设计方法、方案确定等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标。

关键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课程设计;组织;问题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学科,学生仅仅通过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远远不够的。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意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与此同时,结合实际的工程设计,了解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增强收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课程设计,能够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

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本科生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第四周至十六周共14周,成绩总计9学分。课程设计内容主要以“空气制冷”、“供热锅炉”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从冷热源到末端的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步骤

(1)布置设计任务。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的教师团队共同商讨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以及内容要求,针对以往同学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细化设计任务,制定详细的综合课程设计指南及任务书,并且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设计对象为某高校办公楼供暖空调系统设计。(2)授课讲座答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在课设中出现的问题,围绕课程设计的重点、难点,分阶段集中不定期安排几次专题讲座,如典型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工程案例剖析等。通过专题讲座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并能熟练使用标准、规范和设计手册等资料。(3)导师监督考核。为了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同时锻炼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采取分组导师制度,每位教师负责3~4名学生。(4)课程设计答辩。课程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在第11周以及第17周,分别进行供暖和空调设计答辩,答辩方式为集中答辩,所有教师分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提问,独立给分,最后全体教师汇总给出综合答辩成绩。

(二)课程设计讲座与内容

为了使学生了解整个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并且增加对内容的了解,由课程设计负责老师安排一次课程设计动员及任务布置,选择两名研究生作为助教,由于他们对本专业内容熟知,并且熟悉课程设计流程以及内容,易于引导学生更快的从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设计中,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地沟通机制。具体的授课讲座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采暖空调系统设计引论。综述本科生在前三年里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针对暖通空调设计基本常识,让学生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同时介绍在设计中基本注意事项,避免出现设计失误。(2)采暖负荷计算及常规设备选型。首先回顾学过的《供热工程》等相关课程,提出设计必须遵循行业规范,让学生逐步从学习转向设计,讲座教师介绍采暖设计步骤,为学生们详细讲解采暖中走廊、卫生间、楼梯间等供暖常见问题,避免学生走进误区。(3)锅炉房设计。结合《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以及锅炉房设计规范,从锅炉容量、循环泵流量、扬程确定、软化水系统、补水系统、定压系统以及送引风系统等各个方面介绍锅炉房设计的步骤。(4)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结合《空气调节》课程,以及前面关于供暖设计的相关讲座,学生独立完成空调系统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中体会到设计与理论知识的不同,设计中应当结合建筑中各领域的要求,融合到一起,完成设计要求。

(三)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分为导师考核和集体答辩两个方面,各个设计阶段的考核,由各位指导教师灵活安排、分工负责。集体答辩分为两个部分:供暖设计以及空调设计。组织全学科部教师分组答辩,每次答辩每位学生限时15分钟,学生汇报8分钟,教师提问7分钟。最终的考核成绩总分为100分,学分为9学分。

三、课程设计的效果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有:(1)学生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课程设计初期,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对于工程会犯一些常识性问题,比如管道的设计中,没有考虑阀门的分类和使用。经过锻炼,学生能够很好的更加全面的考虑问题,考虑实际工程的需要,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更好的结合。(2)自主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都是书本上的,而实际的项目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规范,与同学探讨等方式,不仅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与行业规范的了解,更加加强了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与教师的沟通能力。得益于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培养团队意识;教师的直接指导,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交流,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

通过本次的课程设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能够对整个暖通设计的流程及基本的设计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从平时的答疑、课程设计讲座的提问及答辩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的课程设计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现主要提出以下几点:(1)设计手册及节能规范的熟知度不够。工程设计手册及国家、地方行业规范、标准作为暖通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理应是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理论教学难以涵盖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需要从这些参考资料中寻求答案。由此看出,面对诸多暖通行业的参考资料,在理论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读与学习很有必要。(2)系统方案的确定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有力的依据。供暖、空调系统形式的确定是整个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很多同学在系统形式确定这一环节只懂得选用而不懂得比较。从最终课程设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方案确定这一环节,不同方案的思考与评比这一内容还有待完善。(3)水力计算部分有所不足。风系统及水系统合理的水力计算不仅关系到冷热源部分所输出的冷热量能否按需分配到末端用户,更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有效、节能。水力计算的理论学习往往是最难掌握的部分,一个简单的小系统就需要很大的计算量,不同的系统形式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计算步骤繁杂,虽然很多同学的水力计算部分能够完成,但其中的步骤并不明晰。如何寻求理论设计与软件辅助设计的平衡变得极为重要。(4)分类设计理念不强。同一建筑往往有不同形式、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尤其对于综合性建筑,很多房间的使用时间不一,所以,对不同的房间、空间,应有不同的分类,同时应划分不同的系统。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情况来看,系统划分单一。另外,对各类型房间的供暖、空调的形式不明确,对特殊类型空间如走廊、楼梯间、卫生间、地下车库、门厅的设计知识缺乏,是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无论在参考书籍还是在理论教学中,往往重视供暖、空调的共性而忽视适用于不同类型空间的个性。所以,此方面理论的学习与指导还有待加强。(5)对系统的认识缺乏整体性。无论是空调系统还是供暖系统,都是与冷热源机房相连。所以,冷热源侧与用户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设计应该有整体的理念。但很多同学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锅炉房需要有补水定压装置,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空调系统需要补水定压,只知道用户侧需要水力计算而不会机房侧的管路平衡与确定。多数时候,理论教学教授的是共性的知识,但往往,这种共性没有推广到个性中去,这同样是理论教学有待完善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对于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于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根据课程设计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教学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尤其对于工程知识,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针对一些重要的工程常识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解。(2)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对于一个完整的设计,缺乏整体的认识,指导老师应当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这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沟通,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与恰当的指导。(3)课程设计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由于课程设计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需要多次进行修正和完善,这就需要在每一个阶段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进行设计的总结,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老师能够总结经验,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更好的指导。

作者:潘嵩 王新如 李娜 王未 许传奇 王云默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陈超,蔺洁,李俊梅,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南(第二版)[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

[2]谢静超,刁彦华,毕月虹,赵耀华.探讨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必要性[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

大学讲座总结范文4

第二届国际档案理事会年会暨第九届欧洲档案大会于2014年10月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球各国的学者和专家围绕“档案与文化产业”这个主题,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关于档案与文化产业共融共进的看法。与此同时,我国也加速了实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步伐。2016年文化部等多部委共同制定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把文化文物的创意产品开发事项作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作为文化的母资源,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不容小觑的宝贵资源。档案文化产品是随着档案工作的阶段性发展而出现的新生概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通过使用档案而形成的一切产品,既包含了有形的文化产品,也包含了无形的文化服务和使其他产品增值的部分内容。狭义指的是有形的文化产品,是把档案文化由精神状态转化为物质状态而形成的档案文化产品,大致包含各种史料汇编、档案展示、论文著作、影像画册、名人字画、档案仿真复制品、电影电视、有声读物以及档案工艺美术品等。教育教学需求可以从两方面去界定。一是教育,教育注重过程。从广义上来看,一切增强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的思维品行的活动,均属于教育;包括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维品行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成熟的各种活动。二是教学,教学注重结果。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配合完成的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有步骤的引导下,快速、系统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发展各方面能力,增强心理和身体素质,从而形成特定的思想品行。因此,教育教学需求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对象上看,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和在校学生;从场所上看,包括课内课外、室内室外;从方法上看,包括理论、实践;从目的上看,包括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心智,塑造思想品德和人格。

一、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面向教育教学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研究成果,基本体现在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义、开发以及营销等方面。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是融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于一体的消费品,借助抽取和转变档案中的历史文化内容,把档案文化元素依附在某种载体之上,产生为人们所认可、接受、获取、利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理论依据,大体包含文化资本理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档案艺术开发理论、档案情感理论以及档案多元理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主体主要是档案馆和高校。档案馆拥有大量档案资源,但是部分档案馆角色缺位,因此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研发需要采用社会化合作理念。高校是非盈利机构,其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应注重对档案内容的深度挖掘,创新开发和宣传方式,重点实现社会效益。

2-国外实践现状

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时,突出开发与美国核心文化有关的档案资源,同时对“签名文化”“饮食文化”等主题也高度关注。其现有的400余种档案文化商品交由美国国家档案馆基金会借助线上购物平台进行售卖,从定价、配送、安全和隐私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和维护。英国国家档案馆的举措包括:一是在官网上开设“游戏”栏目,比如以镇馆之宝《末日审判书》为来源,开发了“末日审判游戏”,借助游戏的方式引导人们使用档案信息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探究;二是研发“建造防空洞游戏”,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轰炸伦敦城的历史档案设置游戏环节,用户通过游戏取得建筑材料用于修建防空洞;三是与英国时装协会合作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出颇具特色的服装,于时装秀上精彩呈现。法国国家档案馆的活动主要有:首先是跟谷歌艺术学院联合推出项目,让民众能够在线观看3D全景档案展览;其次是开发档案电子游戏产品,借助游戏寻宝与配对等形式,使大众在游戏里获得对馆藏内容的认知,进一步学习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知识;最后是专门为青少年设置了艺术体验式档案活动项目,为外国公民提供多种语言的法国历史讲解,为一般大众举办公民权利讲座等。纵观国内外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虽然各有特色,但是没有突出满足群众和学生对教育教学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的介绍和分析,提出此类产品研发的趋势。

二、针对教育教学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及其分析

1-针对教育教学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

在各级各类档案馆和学校举办的以“档案”为主题的学术报告类档案文化产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具体案例有:2018年7月6日,四川省泸州市档案局特别邀请了《仕奇档案》的创建人朱仕奇老人,为市、县(区)档案局的员工作题为《家庭档案见证改革开放》的报告。2018年10月9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8讲邀请北京市社科院满学研究所哈斯巴根研究员为主讲,题目为《宗族组织与清代蒙古八旗牛录——以国家图书馆所藏档案为例》。

2-针对教育教学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分析

1.此类档案文化产品的优点

第一,拓展档案馆功能,促进听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档案馆“收、管、藏、用”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休闲文化的需求,档案馆应该拓展其文化机构宣传教育的功能,引导人们走进档案馆,走近档案馆。举办档案学术报告无疑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不仅是档案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要素,增强了档案馆传播文化的功能,还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让档案讲述的真实故事提高人们对历史的认知。第二,深化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在学校举办档案学术讲座,不仅具有鲜明的靶向性,还能激发师生参与的兴趣,有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此外,档案学术讲座往往凝结了主讲人对某一专题多年的研究心得,是科学研究的宝贵成果的呈现。通过举办档案学术讲座,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资深人士、学术精英与观众进行思想交汇、智慧碰撞,传播先进理念和方法,对深入科学研究和扩展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2.此类档案文化产品的缺点

首先,讲座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一,主讲人与听众之间存在知识结构的差异,导致讲座内容对于某些听众来讲有一定难度,部分听众的思维跟不上主讲人的速度,思考的时间不够,提出的问题不多,收获也不大;其二,讲座的形式一般为口头讲述,交流不多,形式较为单一,容易引起听众的困倦和分心;其三,讲座一般为2个小时左右,时间不长,容易造成听众被动听讲,听众参与性和融入性不高。其次,讲座资源再利用困难。有些讲座内容因为主讲人享有知识产权或者涉密,所以不允许讲座举办方录像,影响了讲座资料的再利用;有些讲座即使允许举办方录像,也仅限于存档,不允许对这些音像资料二次利用,讲座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针对教育教学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研发的趋势

1-加强对学术讲座各阶段的管控力度

为了保证学术讲座的成功举办,充分发挥讲座的效果,应该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分阶段加强管控力度。第一,做好学术讲座前期控制。组织方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前期宣传,可以从内容和途径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着力推介主讲人及其讲座内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二是采用多种途径宣传讲座,除了在档案馆或高校官网张挂宣传海报这些传统方式,还可以通过官方App、微博、微信等进行宣传。一方面有利于听众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另一方面有助于听众提前做功课,有备而去,增强学术讲座的效果。第二,做好学术讲座中期控制。主要体现在主持人介绍和总结、主讲人讲座布局和时间掌握、交流互动三个环节。如果把一个学术讲座比喻为一幕戏剧,那么主持人介绍就是开场,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主讲人身上;主讲人对讲座布局和时间掌握就是戏剧的精彩呈现,让观众在知识的海洋和学术的殿堂遨游徜徉;主持人总结就是尾声,为学术报告做一个简短精辟的结语;主讲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则是掀起的另一个高潮,是每个人思考、认识、领悟的汇聚和碰撞,是自我知识水平的提升和涵养情操的升华。第三,做好学术讲座后期控制。要延长学术讲座的生命周期,一是要把学术讲座的内容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充实教育教学素材宝库的活力;二是要把学术讲座的成果纳入后续科学研究中,发挥其服务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效力;三是要把学术讲座的形式纳入文化建设中,发挥其活跃学术氛围、丰富文化内涵的实力。

2-打造档案文化学术讲座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解决针对教育教学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主要是学术讲座)的上述缺点,可以考虑以片区为单位,建设档案文化学术讲座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首先,平台的建设带来的好处主要表现在:第一,提高受众获得优质讲座资源的概率,弥补单一机构学术资源有限的缺陷;第二,作为报告信息的平台,为受众在众多学术报告之间高效、快捷地选择感兴趣的讲座提供引导;第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讲座的社会效益,不但使现场受众获益,还能让其他不在场的感兴趣的人士受益;第四,打破学术讨论的时空局限和领域壁垒,令更多的参与者有机会自由讨论、充分交流;第五,强化单位文化建设,为受众提供有效的持续学习的渠道。其次,共享平台的现有模式中,影响较大的“中国讲座网”建设模式、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运营模式、网易云课堂等开放式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模式,可供选择或借鉴。“中国讲座网”是“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的频道之一,是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持的服务全国高校的学术报告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是由国家图书馆发起并于2010年12月16日组建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是由全国公共图书馆自愿参与的非营利性行业联盟,成员馆上传其自有资源以供共享,将会获得相应的资金奖掖。网易云课堂于2012年底正式运营,特色是提供在线实用技能课程学习资源,借助与教育机构和教师个人合作取得课程资源,为企事业单位和大众提供收费性质的课程以赚取收益维持平台运营,打造学员、教育机构、网易三者一体的生态圈。最后,共享平台建设模式的选择上,档案文化学术讲座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主要目标是拓宽单位获取优质讲座资源的范围,改善学术报告资源数量和质量上分布的不平衡性,平台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不建议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因此,可以由某个档案馆或高校牵头,构建某个区域范围内具有行业特点的档案文化学术讲座资源共享平台,各参与共建单位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投入共享平台建设,共同分享平台建设成果。

3-推动针对教育教学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衍生品的研发

大学讲座总结范文5

1概述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从2004年办学至今,利用寒暑假及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但因活动繁多,个别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走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笔者通过教授《管理学》课程的一些思考,结合近几年亲自带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感受,一直努力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管理学》课程相互结合的有效方法。力求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让学生感知管理学理论知识的魅力所在,并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热情,激活他们勤于观察思考的内在潜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最终将《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于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培养,助推学院的转型发展。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是巩义籍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为造福桑梓、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于2004年捐资创办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以经济、管理、财会专业为主,兼顾文理工科各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目前各个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有社会认知型实践、专业认知型实践和专业研究型实践三种。在暑假社会实践座谈会上的反馈、辅导员交流座谈会、对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得知:我院大部分学生参加过社会认知型实践,少部分学生参加过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三本院校的学生很少参加专业研究性实践。社会实践工作大多也是院团委老师进行安排部署,专业课教师几乎很少参加。学生实践的内容大多是从团学工作的角度出发进行部署,几乎没有和学生在校所学课程进行结合。而《管理学》课程在我院管理学系、会计系、商学系均有开设,对于经管类高校来讲涉及面极广。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多教师在课程上进行“一言堂”、“满堂灌”、“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并没有教会学生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去,用管理学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我院掀起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热潮,课程教学改革也在助推转型发展。笔者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有效载体,击开《管理学》课改新思路。

3将两者有效结合,提出课改新思路

通过近期担任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后,深刻体会到学生仅通过课堂教学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需要知识进行外延。结合以往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将社会实践和《管理学》教学工作两者很好地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带着问题深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具体思路如下:

3.1社会实践活动要改革。

院团委号召各个系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上能尽量贴合专业实际。各个系部有效的利用建立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最好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这样教师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把学生将要到达的实践活动场所情况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为学生后续带着问题去参加社会实践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2014年7月初,笔者带领13级部分会计系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巩义市豫联集团参加社会实践。这个项目是系部2014年年初签订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之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就给学生安排好如下题目:豫联集团的企业概况是什么?多个企业为什么合并重组?背景是什么?豫联集团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豫联集团的标准化体现在哪里?豫联集团的人性化体现在哪里?豫联集团的利润率大概有多少?要想成为豫联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从豫联集团中层管理人员看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管理素质?豫联集团的目标管理体现在哪方面?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紧紧围绕《管理学》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激活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

3.2教学方法要改革。

《管理学》课程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没有去豫联集团社会实践之前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豫联集团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将涉及到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豫联集团社会实践时寻找到的答案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从而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引向更深层次。另外,有些理论知识可以进行有效地串联,通过模拟教学法,运用合作小组形式,设计管理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运用管理原理、理论和方法,完成系列实训作业。

4结果反馈

通过近一年半的教学实践,将《管理学》的教学工作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进行改革,效果显著,顺应了高校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要求,契合了学院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标。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与《管理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非常欢迎和赞同。同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社会实践活动带队老师要尽量从教授《管理学》课程的教师中选择,所选实践地点要尽量结合《管理学》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相互结合的优势。第二,学生对于已经讲授过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没有学到的理论知识如果实践过程中遇到同类问题教师要善于提醒学生要有印象,为后续课堂讲解铺垫好基础。通过学习、实践、体会思考、再实践、然后小组讨论、教师最后总结发言、学生再巩固这样一个良性的学习机制,抽象难学的《管理学》课程自然就变得易学、易懂、易掌握。

作者:钟克明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研究

一、以学生满意为本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生为本原则。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回报社会,为今后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社会实践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需求为核心、以学生获益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彻底改变“走过场、玩玩打打”的不良现象。将被动变为主动、形式变为实质、体验变为收获,将社会实践评价作为评价自身进步与否、成熟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和方式,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练品质、增长才干。同时,评价的指标体系还要有利于促进实践者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发挥,鼓励学生自主地开展实践活动,不断地强化主体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第二,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大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用实践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努力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选题时,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社会需求与锻炼提高相结合,将奉献青春与发挥作用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知行合一,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实践实干实用型人才。

第三,全面评价原则。

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不仅要考查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考察其为人处世、情感态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现有的评价方法大多关注于学生怎样做事,而忽视学生怎样为人。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要树立综合性、全面性思维。要通过社会实践的评价,引导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做事成人的平台,将个性与全面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综合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全面性,保证客观、真实、准确。

2.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一,组织策划评价指标。

组织策划是活动开展的首要环节和先决条件,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而言,组织策划阶段主要包括学校重视、组织动员、主题选择和方案设计等。从宏观层面看,高校首先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规划,规定学时和学分,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并保证专项工作经费到位。其次,高校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加大社会实践基地的投资与建设,与实践基地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长效的实践机制,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准备。从微观层面看,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开拓眼界、增长才干,实践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基础前提。方案设计应该包括实践目标、实践形式、实践培训、实践保障、实践成果等。方案确定后,还应围绕实践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包括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和教师指导等,进一步完善实践内容、备齐实践物资、做好实践准备等。组织策划阶段的评价指标至少应包括:一级指标(组织策划),权重占20%。二级指标包括学院组织动员情况与实践基地(单位)联系情况,各占10%;实践方案策划情况、接受学校培训情况、实践经费落实情况,各占20%;实践队伍搭配情况占5%;指导教师参与情况占15%。

第二,实践过程评价指标。

实践过程是社会实践的核心,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身情感情绪的体验,直接影响实践者的体验成效和收获质量。因此,从学生满意度的角度,实践者的态度和能力是实践评价的重要指标。实践者既要围绕实践目标和内容,认真记录访谈资料、拍摄实践影像、撰写实践日志、感悟实践体会等,保证积极的实践投入态度;同时,实践者还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应变挫折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等,展现出众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社会实践实施阶段,评价指标不仅仅停留在表层成果的产出上,即实践者的态度上,还应该有针对性地体现在实践者的能力上,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或实践地评价等方式,展现实践者的实践能力,保证实践评价的科学性。实践实施阶段的评价指标应至少包括:一级指标(实践过程),权重占50%。二级指标包括实践者团结合作的情况、实践者爱岗敬业的情况、实践者的积极主动性、实践者沟通的能力,各占10%;实践者应变挫折的能力、实践者资源利用的能力、实践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占20%。

第三,总结评比评价指标。

总结评比是对实践过程的系统回顾和认真梳理,是评价社会实践活动优劣的核心指标。实践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实践成果,因此,总结评比阶段评价的指标可以围绕实践成果来设置,评价它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产生具有价值或影响的物化成果以及实践者答辩的表现情况等。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方面,可以用完成实践计划情况、宣传媒体报道情况、高校和实践地对实践者的评价等指标来进行评价。物化成果是实践者通过实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提炼的文字、照片或视频等材料,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体会感悟类和总结报告类,体会感悟类可用真实性、生动性、实用性来进行评价,总结报告类可以用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来进行评价。实践答辩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实践者对实践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考察实践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总结提炼能力等,可用表达的准确性、语言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来进行评价。总之,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指标一定要引导学生到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上去,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有所受益。总结评比阶段评价的指标至少应包括:一级指标(总结评比),权重占30%。二级指标包括完成实践计划情况、媒体宣传报道情况、高校对实践者的评价情况、实践地对实践者的评价情况,各占10%;总结报告类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体会感悟类成果的真实性、生动性、实用性,实践者的答辩情况,各占20%。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效果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社会实践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社会实践评价工作以学生满意度为根本,是高校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对学校而言,学生对社会实践评价工作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服务工作的评价结果,进而影响到对学校的总体评价。对社会实践主管部门(一般指校团委或学工处)而言,其评价的结果直接反映出了主管部门的工作导向、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为实践者进行社会实践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和改进主管部门服务学生的工作水平。对实践者自身而言,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断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而提升实践者为人处世的能力和水平。因此,社会实践的评价一定要以学生满意、学生受益为宗旨,不断提高社会实践为学生服务的水平,创造成长平台,提供成长服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深入调研,满足学生对社会实践多样化的需求。

社会实践主管部门或组织者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前要通过问卷调查、交心谈心、采访座谈等方式加强调研,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在主题选择上,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量多地提供实践的主题;在实践模式上,不要千篇一律地选择支教或者实习体验,适当鼓励就业单位挂职、志愿服务、感悟体验等模式,鼓励学生朝多样化趋势发展;在考核评比上,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实践模式的特点,淡化实践影响,注重实践过程,强化实践体验,凸显实践受益。

3.建立制度,保障社会实践评价工作的常态化。

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载体,有着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生活中,由于高校的中心工作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再加之实践评价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导致了科学公平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难以形成。因此,要保障社会实践评价工作的常态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参与院系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结果作为重要的指标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之中。要建立以带队老师和参与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组织,建立以学生满意为导向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流程,确保实践评价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价时,要注重比较与分析,既要看它现有的物化成果,又要联系它过去的实践过程,还要看到它对今后的发展影响。因此,必须按照评价的要求与流程建立相关的制度规章,保障社会实践评价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作者:肖述剑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第三篇: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模式

一、项目化社会实践的概念

项目化社会实践,是指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有机结合,并按照科研立项的管理形式给予科学规划指导的一种模式。将项目化管理模式有效运用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学生活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成本,有效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变化分析

人文学院是佳木斯大学最大的文科师范类学院,针对“当前学校课外科技活动大多以讲座、论坛、刊物等形式开展,缺乏有效载体,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不明显”的现状,自2013年6月开始探索实施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组分别选取2010级和2013级男女生数相同的200人作为样本,并分别于2013年5月和2015年6月组织了问卷调查。经过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愈加强烈,创新热情竞相迸发。

2013级学生比2010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申请教师参与大学生科研课题的指导,他们对于参加“创新活动”的内涵比较了解,对“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有特别大的兴趣,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个人就业之间呈正相关,创新热情空前高涨,参加创新活动的人数、次数远高于2010级。所以说,通过两年的引导,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得以加强。

(二)大学生创新素养显著提高,创新思维逐步养成。

2010级中仅有8.2%的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现可以应用于创新活动的主题,而2013级恰恰相反,约有44.7%的同学能够时常发现创新活动主题,在回答“通过何种形式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问题时,2010级学生认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参加学术报告和讲座、做学习报告和专题社会调研,而2013级学生则恰恰相反,认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题社会调研、参加学术报告和讲座、做学习报告,2010级学生中有21.7%参加过日常讲座及创新方面的选修课,有6.5%参加过创新为主题的竞赛,37.7%没有参加任何活动,没人参加过“挑战杯”辅导等专项讲座,而2013级学生中达到51.5%参加过日常讲座及创新方面的选修课,12.9%参加过以创新为主题的竞赛,22.4%参加过“挑战杯”等专项辅导讲座,仅有2.6%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很显然,经过两年项目化活动的开展,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学生的创新素养得到显著提高,创新思维更是得以逐步养成。

(三)大学生创新智慧充分涌流,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2012~2013学年度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公开仅4篇,学院未曾开展项目化社会实践,没有院级立项,校级立项13个,省级立项4个,任何级别的奖励都没有。而2013~2014学年度学生5篇,开始实施项目化社会实践,院级项目52个,校级项目22个,省级项目8个,校级奖励6个,没有省级奖励。到了2014~2015学年度学生30篇,院级项目89个,校级项目34个,省级项目略有下降,但仍有4项,校级奖励13项,1项冲进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可以说,经过两年的实践,全院学生的创新智慧得以充分涌流,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第二课堂培养模式———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构建

(一)健全组织架构。

健全的组织是夯实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基本前提。为了保证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有序,一是要建立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亲任组长的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化社会实践工作宏观指导,主管副书记和教科研副院长主抓工作落实;二是应从院内外遴选出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组成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顾问委员会,负责指导制订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方案、课题指南、项目论证、项目评审等工作,进而有效提高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层次和质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成果;三是应以学院团委为依托设立项目化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安排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日常工作;四是要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吸引有志于支持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负责指导学生书写立项申请书、开展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论文等;五是应该建立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服务中心或者在学生会建立科技部等学生组织,专门为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服务。

(二)完善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是项目化社会实践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为了保证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执行,必须要逐步制订并完善相关制度。此外,还“可以制定大学生实践管理准则,明确大学生管理和培训、权利与义务、量化考核等相关内容”,需要构建物质和政策保障机制、激励机制、项目培育机制等。

(三)规范项目申报。

规范的社会实践项目申报程序是帮助学生提高科研素养、熟悉立项申报程序、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基本策略。每学期开学伊始,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就应该召开调研会、工作会和研讨会,按照、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大学团委关于学生暑期“三下乡”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实践的实际需要、学院区域特色文化研究方向和学生专业实践需求,科学论证、明确主题,加强对学生立项的宏观指导。而后,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顾问委员会按照相关精神,编制课题指南、制订本学期工作方案、开展相关培训和讲座。按照工作方案,学院团委应秉持“严格规范学院组队,大力支持学生自组团队,积极鼓励学生个人实践”的组队原则,注重学生团队在专业、性别和年级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引导学生打破系别、年级和专业的限制,自行组成项目化社会实践团队进行项目申报。学生自主申报后,顾问委员会根据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对自主申报的项目进行严格的评审和定级,严把质量关,最终将获准立项的项目确立为项目化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和一般项目,并对不同等级的立项团队给予不同金额的资助,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建设科学平台。

科学、协调成体系的科研平台构建,必将能够有力促进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成果快速转化。搭建科学、系统的科研平台,具体说,一个是项目拓展平台,一个是成果转化平台。此外,还要就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以及成果参赛的方向构建另一个平台,在引导大学生参与项目化社会实践,完成调研报告、发表科研论文、参与出版成果汇编的前提下,支持大学生携带成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作者:王久才 李宏伟 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应用

一、社会实践平台的种类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年一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由团中央发起,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深入到农村广大地区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与农村实际需要相结合,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紧密结合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有益于高教体系建立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途径,一般学校里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形式以支教、调查为主。大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丰富自己人生经历,提升了自身素质。

(二)义务支教

作为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一环,义务支教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战技能的直接考验,更是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查缺补漏的良好机会。由于我国农村以及城郊地区常年缺少正式教师,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到这些地区从事教学工作是对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可以说义务支教无论对大学生本身,还是义务支教所在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双赢模式。

二、音乐专业学生在实践平台的活动方式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

1、理论普及宣讲。

重点在高校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和学生理论学习社团中招募组建实践团队,结合全国高校共青团学习宣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深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厂矿企业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与国家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

2、科技支农帮扶。

重点在涉农高校和综合院校的涉农院系中招募组建由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到相关县域与当地农业部门或农广校合作,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农业科普讲座、先进农技推广、为农民提供“田间地头”的生产实践指导等服务活动。

3、教育关爱服务。

重点在师范类院校或专业中组建实践团队,到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县(乡),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开展教师培训,帮助当地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组织大学生团队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等活动。

4、文化艺术服务。

重点依托高校各类学生艺术团(队)和文艺类学生社团组建实践团队,以弘扬时代精神、倡导文明新风为目标,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精心编排基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基层生活实际的文艺节目,到乡镇农村开展巡回演出。

5、爱心医疗服务。

重点在医学类院校或院系中组建专业实践团队,重点到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农村基层,开展流行性疾病防治宣传、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等活动,为农民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病治疗,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捐送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协助建设乡(村)医疗站。

6、环境保护实践。

重点依托设有相关学科专业的高校及学生环保类社团,招募组建2支重点团队,到农村基层、县域城镇和城市社区,围绕环境污染、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气候异常、资源开发、自然灾害预防等,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

(二)义务支教活动方式

以音乐专业学生为例,由学院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联系有需要的乡村学校,编排课表,整理教案,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提炼成教学内容,丰富被帮助学校的文艺课程,还可以组织学生编排文艺节目,定期开展演出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实践平台对音乐专业思政工作的作用

大学讲座总结范文6

1.1开展“诚信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相关人士和优秀校友,做中华传统文化、道德模范事迹等诚信教育报告和讲座,深化诚信文化意识,提升诚信文化素养。

1.2开展大学生诚信文化节活动。开展以诚信教育宣传展、廉政文化教育周、有奖征文、短信征集、校园DV大赛等诚信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诚信文化节,集中宣传和弘扬诚信文化,廉政修身,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倡导学生诚信行为。

2、实施诚信导航工程,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与入学和毕业教育相结合,将诚信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2.1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第一课”。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组织学生学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问答,开展诚信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入学诚信宣誓,帮助学生提高诚信意识,树立诚信理念,为大学生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2开展“诚实自荐诚信履约”毕业生教育活动。组织诚信教育讲座、报告会和宣誓活动,强化在择业诚信观念,培养诚信品德素质。开展以诚信就业为主要内容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结合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诚实自荐,诚信履约。

2.3开展“职场人生从诚信开始”系列报告会。邀请成功人士为青年学生做报告、共交流,引导学生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将诚信理念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3、实施诚信学风建设工程,锻造学生诚信精神

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加强考风考纪和学术道德建设,锻造学生诚信精神,营造勤学惜时、善思笃行的优良学风。

3.1开展考风考纪建设先进集体创建活动。开展考试无违纪创建和考风考纪建设先进集体创建活动,采取诚信考试承诺、考风考纪讨论、案例警示等开展考前动员;期末考试后对考风考纪建设活动进行总结表彰,进一步加强考风考纪建设,营造诚信考试氛围。

3.2开展“无人监考”试点建设活动。开展“无人监考”考场试点工作,推出由老师监督考试转向学生自律考试的试点改革,培养学生诚实做人,诚实做学问的良好品德以及自信、自尊、自主、自律的意志品质。

3.3开展诚信学术系列教育活动。开展诚信学术沙龙、毕业生论文诚信承诺、典型案例教育等活动,抵制学术不端,弘扬诚信学术,倡导严以致学,诚以处事,坚持学术诚信,勇攀科学高峰。

4、实施诚信助学工程,塑造学生诚信品质

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还贷、信用做人观念,教育学生自立自强,受助感恩,励志成才,回馈社会。

4.1开展“助学贷款助我成才”主题教育活动。为贷款学生进行政策解读和信用教育,组织贷款毕业生进行还款确认和诚信教育,开展贷款毕业生违约案例警示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珍惜信誉,诚信还款,诚实做人。

4.2开展“诚信评选阳光助学”系列教育活动。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助学体系,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引导他们诚实申报奖助学金,诚信履行评选程序,砥砺品质,诚信做人。

4.3开展“砺志感恩诚信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砺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开展“三个一”感恩教育,即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恩信、献一次爱心,化感恩之情为进取之志,树立贫而弥坚的精神和诚信感恩的品质。

5、实施诚信修身工程,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挖掘并发挥先进典型引领和示范作用,倡导诚信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将诚信转化为自觉行动,全面提升学生诚信道德素质。

5.1开展诚信体验系列活动。通过设立诚信报刊亭、诚信阅览室、诚信驿站,采取学生无人看管、自助服务的方式,营造诚信自觉氛围,倡导学生诚信行为。

5.2开展诚信典型征寻活动。寻找身边的诚信事迹,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记录身边的诚信之举,使学生互相示范,共享感动,共沐诚信之风。挖掘校园诚信典型人物和事迹,开展诚信道德标兵、诚信团队等诚信典型表彰活动,印制“最美诚信大学生”事迹录,以诚信典型引领学生提升诚信道德素质。

大学讲座总结范文7

以服务民族为指导,充分考虑地区特色,指导学生关注在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领域的科技需求,重点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环境污染预防与治理的相关研究。在实施创新计划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试验设计、研发创新,让学生把握环境热点和方向,从选题、方案设计、创新实践等方面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1.主要教学内容

(1)以水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探索具有创意的节能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回用技术、污泥处理和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以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通过试验探索新兴污染物的环境归趋、污染预防和评价技术。(2)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参与国内外专业竞赛和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活动。

2.选题

节能型废水预处理技术研究;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污水处理厂节能型污泥处理技术研究;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污水处理厂提标增效优化技术研究;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污泥调理剂研发;除磷剂研发;地域特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根据实际情况,这些内容皆可适当调整。

二、“创新工作室”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工作室”课程顺应时代需求而产生,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有别于传统的课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创新工作室”课程主要采取下列方式进行。

1.现场观摩

发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以及研究室研发项目的优势,通过现场观摩,介绍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开发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技术机理、技术基础,指出创新点在哪里,研究什么内容等,让学生对科研项目有全面的了解,并产生感性认识。

2.专题讲座

通过专题讲座形式,介绍项目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实现途径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接触环境热点,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发现问题、研发符合社会需要项目的能力。

3.选题与分组

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在此过程中,学生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4.资料综合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数据处理、资料分析、论文写作、申请专利等。锻炼学术论文、科技研究报告、专利申请文本的写作手法和内容、程序等,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采集、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的能力。

三、“创新工作室”课程授课方式和考核指标

授课方式:以学生参与为主,配合专题讲座、现场讲解和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考核指标:每人提交完整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1篇;或研究报告1份;或课题小组1篇;或课题小组获奖作品1件;或课题小组申请专利1项。总成绩比例分配:提交的最终成果得分占60%,平时(包括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完成试验质量等)表现得分占40%。

四、“创新工作室”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创新工作室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如下:第一点,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基本技能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实践,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选题、方案设计到实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点,考核环节突出实效。除考查平时综合表现外,重点考核训练效果,以论文、竞赛获奖、专利等形式结课。

五、“创新工作室”课程取得的实效

自2009年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类专业将“创新工作室”课程纳入到本科培养方案以来,2013年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总计107名。本届毕业生作为负责人总共取得了29项成果,含学术论文17篇(其中EI收录英文期刊论文1篇,中文双核期刊论文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奖4项。取得成果的学生共62人,占学生总数的58%。也就是说,本届毕业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通过创新教育取得了学术成果。本届毕业生作为负责人还完成了大连民族学院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部级)3项,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第六批“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小额资助项目(环保科技应用类)1项,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太阳鸟”科研项目20余项。此外,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培养,大学生的双语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本届毕业生共获得大连民族学院第二届(2013)学生优秀英语论文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六、结束语

“创新工作室”课程顺应时代而生,在大连民族学院经历了四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大学生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学习和训练,达到了如下效果:

第一,把握学科热点,接触专业前沿,学会从环境热点中发现问题、抓住机遇。

第二,创新的基本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从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到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最后进行资料综合,掌握对专业知识进行全方位运用的思维方式。

第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支撑。通过参与专业实践,促动对专业理论的认知,通过理论学习和对科研试验结果的总结,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大学讲座总结范文8

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几套科技英语教材和观摩本校及周边高校科技英语授课,笔者发现当前科技英语教学主要存在教学内容不实用、教材编写不合理和授课模式传统三大不足。在教学内容上,现行科技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重语法、句法、文本特点、翻译技巧等语言能力,轻语篇分析、阅读技巧、信息汲取和观点批判等学术能力,而后者才是提高学生专业内英语运用能力的关键。在教材编写上,首先,作为课文的文章或写作年代久远,不具时代性,或观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或知识太过专业,给学生理解造成很大障碍,或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其次,课后练习题型死板,多为传统的阅读理解选择题、词组翻译、单句翻译和段落翻译,而缺少交际能力中重要的一块———听说训练。在授课模式上,由于大部分院校的“科技英语”课程由“大学英语”的授课教师教授,其授课模式与精读精讲的综合课类似。即: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侧重语言细节尤其是词汇的讲解,甚至逐句翻译,轻视文章的语篇布局和观点辨析,阅读成了单纯的语言活动,造成学生获取的新信息少,阅读速度慢,分析能力差。显然,这种费时低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当今信息密集的时代要求,更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二、科技英语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原则

(一)充分发挥以内容为依托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科技英语属于外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它的理论依据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理论或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教学法将目标语作为获取学科内容的工具,而不是作为直接的学习目标。Leaver和Stryker(1989)总结了CBI教学法的四个特征:1.围绕学科知识而非语言形式进行教学,学习者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习语言;2.教学中使用的课文来自真实语言材料;3.教学任务是学习新信息,即学生未知,需要探索的信息;4.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满足学生特定需求,即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需求服务。Kasper(2000)提出:如果语言教学能基于某个学科知识或某种主题进行,效率会大大提高。其优势有四:第一,关注内容能降低外语学习的焦虑感;第二,引入学科内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第三,内容学习的阅读量较传统语言教学大大增加;第四,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知识和一定深度的认知互动有利于语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科技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充分发挥CBI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区别于传统基础英语教学,由精读转向泛读,由关注语言本身转向关注信息的获取,由侧重语言技巧转向侧重篇章结构,由教师翻译讲解为主转向学生探索分析为主。

(二)教学改革的原则

蔡基刚(2012:233)指出,在CBI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分科英语(科技英语属于分科英语)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就是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的汲取和交流、搜索本专业的文献、听本专业的英语讲座、用英语写论文和进行科研成果汇报等。因此,课堂提问是围绕文章信息的汲取和理解,而非对中心思想的挖掘;分析是对文章观点(尤其是不同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评论,而不是接受文章传递的思想;活动就是学生通过在项目中搜集信息、辨别信息对课文加深理解,而不是开展无病呻吟的活动;讲解就是讲解阅读、引用、写作技能而非解题技巧。由此看来,《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各种学术技能来开展,包括阅读、写作和词汇技能,专业内的听说技能,以及从事专业知识学习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技能。

三、科技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课文选择

为达到上文提到的教学目的,笔者建议科技英语教材在文章的选择上要遵循语言真实,内容实用多样,难易适度,阅读量大的原则。课文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是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而非人为加工或编写的,且写作规范,能为学生撰写学术文章或一般议论文提供示范;2.文章主题是当今主流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体裁和题材多样,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他们今后工作的需要;3.文章难度适中,内容主要为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介绍和热门话题讨论,尽量包含大部分该领域的基本词汇,不应太偏,太专业,以对学生的理解稍微构成一定挑战为宜;4.为保证阅读量,每单元设置三篇长度在1500词左右、同一主题的文章,前两篇文章为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不同观点或视角的学术文章,供学生在课内分析总结使用。例如蔡基刚(2012:235-236)提到了香港城市大学Stephen Bolton教授在一堂介绍环境科学的英语课上使用的两篇阅读材料。一篇是关于米老鼠象征含义的学术文章,另一篇反驳了第一篇文章的观点,并提出了关于如何看待米老鼠象征意义的不同观点。每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为课外阅读,主题要轻松有趣,用于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

(二)教材编排

笔者建议科技英语教材按教学时长安排8-10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学科主题,均设置如下三个部分:1.与单元主题相关且有趣的导读问题2-3个,用于学生课前预习。通过课前搜集导读问题的答案,该学科领域的背景知识被激活,引起学生阅读兴趣。2.三篇课文(上文已论述课文的选择)。并提供主要专业词汇和其它实用生词的注解。3.课后练习。每个单元的练习设置借鉴教育界公认的较成功的分科英语教材English for Psychology(由美国Garnet公司2010年为准备攻读心理学课程的高校学生编写,其目的是教学生在这个学科领域内的听、说、读、写的技能)的练习模式,分为词汇练习和技能练习两个板块。词汇练习包括解释该学科常见术语和词汇,介绍学术词汇的词根词缀、复合词、缩略词、同义词、词汇搭配、讲座词汇、衔接词汇等。技能练习涵盖听说读写的训练。听的技巧有:如何准备听学术讲座、如何预测讲座内容、如何理解讲座结构、如何判断讲座重点、如何有效记笔记等,练习形式是让学生听或观看一段和单元主题相关的讲座后做选择题、填信息或做笔记。说的技巧有:如何用笔记做小组发言、如何做小组讨论、如何提问、如何要求讲座人澄清观点、如何做陈述演示、如何回答问题等,说的练习可与课文或听力材料结合开展。读的技巧包括预测、略读、寻读、搜索关键词、推测词义等,练习是基于课文的阅读理解题,形式尽量多样。写的技巧包括学术写作规范、如何报告研究结果等,练习形式为分小组进行项目研究和小论文写作。

(三)教学模式

陈国华(2008)指出“语言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文秋芳(2008)也用实例论证了增加学习密度的观点。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科技英语”总课时为32、48或72,每周2-4课时,开设1-2学期,这种断断续续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笔者建议“科技英语”课程实行集中强化教学。每周开设6课时,开设8或12周,一学期完成。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各部分活动的设置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来开展。课前活动为学生分小组就“导读问题”搜索资料,并就搜集的资料在课堂进行讨论。课堂教学主要包括:1.阅读技巧和词汇知识的介绍。2.阅读训练。建议的活动形式有:学生自己就文章设计问题,要求老师或同学解答;学生总结整篇文章或某一段落;区分文本的主题、论点、论据;全班限时快速阅读;两篇同主题文章对比阅读等。3.课堂阅读笔记。要求学生阅读时将主要概念写在左半栏,将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写在右半栏,并就自己的学习笔记在小组中讨论。4.学科知识学习。师生讨论课后阅读理解题,澄清学科知识点,同时教师分析语言难点,学习专业词汇。课后活动可采取笔者践行有效的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课后阅读每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或教师提供相关主题的课外文章)并填写阅读记录表。记录的内容包括“文章题目”“阅读时长”“有用的句型”“有用的生词”和“阅读反思”五个部分。一方面监控学生的阅读速度,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语言知识和思考文章观点。二是学生分组就每个单元的主题设计一个子论题,鼓励他们通过网络、期刊杂志、学术论文和图书馆等资源搜索与论题相关的信息,就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并按照一定的学术规范写作陈述报告。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综述文献观点、评价不同观点的学术思维和写作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