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评估范例

审计评估

审计评估范文1

关键词:风险导向设计;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应用分析

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程序分析

(一)制定审计计划

1、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环境了解

人民银行在实际的审计工作当中,要想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则需要不断加强完善其相应的审计程序,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环境了解,及时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其一,相关内审人员需要结合当前影响人民银行履行职能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与掌握,进一步明确影响其实现工作目标的环境因素,并及时作出相关的应对策略。其二,内审人员需要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例如,风险报告、自我评估报告、以及相关风险资料。并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分析,做到对风险控制关键环节的识别,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商讨影响人民银行目标实现风险因素。

2、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

人民银行内审人员需要在实际的审计工作当中,需要建立以风险评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并根据风险评估的内容及类型,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进一步明确审计项目与审计范围。相对于高风险的下属部门而言,要加强对其审计频率,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化。而对于较低风险部门,需要适当的调整审计频率。因此,内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制定审计时间与审计频率,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实施环节

在现代风险导向内审实施环节,内审人员需要采取适当的设计方法。传统的设计方法在具体的实施中,过于注重对内部控制系统审查,这种审计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审计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较为关注各项风险因素管理层面。其一,控制测试。主要为了实现内控的有效性,以便在后续的审计中适时的依靠它,从而全面提升审计质量与工作效率、其二,执行实质性测试。审计人员通过实质性测试对各项重要业务进行测试,确保人民银行高校履职。其三,修改审计计划。随着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人员会逐渐意识到审计计划存在的不足。

二、人民银行现代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设计得以进行的重要保障,准确的风险评估,对于提升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人民银行系统面临最重要的难题,便是如何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与审计风险。因此,人民银行在进行风险审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内部实际情况,研究国外先进的风险审计经验,建立一套适合人民银行的风险评估体系。做好人民银行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分析与考量,进一步评估与分析人民银行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科学的制定审计内容

人民银行在确定设计内容时,需要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加强对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突出审计重点。目前,人民银行内审模式在实际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账项审计、制度基础设计、风险导向审计三个发展阶段。基于目前的发展阶段,风险防范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关键,也是当前人民银行内审的重点。而风险导向审计,则需要相关内审人员强化对风险的意识,根据风险评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审计内容,加强对内部设计的控制管理。并做到将风险评估与审计计划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全面推进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管理,培养内审人员的职业怀疑意识。促使内审人员时刻保持着较高的警惕性,并做到对可能会出现风险进行预测,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此外,人民银行需要全面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其职业判断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人民银行在实际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当中,需要立足于当前的审计风险,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环境了解与掌握,对当前审计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内部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体系,严格内部审计程序。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而提高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综合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审计评估范文2

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责任。要实现企业中长期的战略目标,近期的各项指标,管理层应该保证组织拥有健全的风险管理过程,并确保其能发挥作用。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应该在确定组织是否建立恰当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这些程序适当有效运作等方面起监督作用。一般情况下,企业风险管理层级关系主要是:由董事会负责战略方向的确定;在高级管理层中分配风险的归属责任;在执行管理层分配剩余风险;在操作层人员分配持续的确认、评价、减缓和监测职责。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定期评价和确认工作,管理和协调对风险的管理过程。内部审计部门在履行正常职责的过程中确认并评价严重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发生变化和偏重,并可以有不同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大多数企业依照《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审计人员,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制度。而且,内部审计也已经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审计工作,但是,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工作还主要集中在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内部控制、工程预决算等方面的审计。应该肯定地说,这些年来,内部审计在上述方面的审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客观地说,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评估方面,特别是比较规范地、系统地对本企业(集团)、本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很少,这是企业风险评估的现状,也是内部审计的不足和缺失。

四、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求内部审计逐步开展风险

评估并促进企业改善风险管理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单位和细胞。企业要生存、发展,要做强、做大,必然要面对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有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如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资源及市场变化,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等;有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不合理、不完善;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管理利用不恰当;经营活动的单一性,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强等内在因素。这些因素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阻碍企业正常运营,妨碍企业实现其目标。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以确保企业正常运转、运营。首先,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评估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这项职能,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每年至少对本企业(集团)系统地、全面地进行一次风险评估。同时,要考虑风险评估的时效性,如果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还要适时地开展风险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内部审计首先要根据企业目标、战略规划等内容来识别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影响程度;第三,根据评估结果,相应地建议管理层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

五、内部审计要不断探索、创新企业风险评估的技术手段

审计评估范文3

关键词:内审质量;质量评估;层次分析法

2012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机制初步形成。2017年7月在国家金融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加强金融机构管理,提升防控金融风险能力”;2019年4月银保监会《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银行资产风险分类标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内部审计质量,进而提升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水平。截至2019年6月末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共有4?597家,呈现出规模扩张快、电子银行以及各类电子支付方式大力普及等发展趋势,但也出现管理复杂、防控难度快速加大等不利现象①。截至2020年1月银保监系统共向银行行业机构和银行从业人员开出3?160张罚单,平均每天开出10张罚单,前十家罚款均在500万元以上,共计1.3亿元②,其中2019年民生银行全年领罚数量超过50张,被罚金额4?558万元,位居股份制银行罚单数量第一。因此,本文基于当前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出现的以上严重性问题,以民生银行L分行为例有针对性地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来对其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估,找出影响其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基础

国内外学者关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两个方面。其中“评估什么”方面,Knechel.et.al(2013)从审计输入(专业知识)、审计过程(审计师和审计实践的考虑)、结果(报告)和背景(审计师工作期)四个维度来考察审计质量[1];慕金强、姜猛(2012)发现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宏观层面是否构建了完备的内审工作规范和法律,操作层面是否具备专业胜任能力高的审计人才,审计环境层面内审部门自身是否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2];王芳芳(2015)以平衡计分卡原理从内审增值、客户、内审人员和业务流程四个层面构建综合内审质量评价体系[3];吴灿欣(2018)结合5M1E分析法,通过人员、机器、材料、测量、方法、环境六方面对银行内审质量控制状况进行分析研究[4]。“如何评估”方面,主要有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关键绩效指标法、5M1E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以及风险模型等,比如Gordon和Alexandre(2008)以风险为导向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进行指标分析得出以风险性VaR模型[5];MessierandSchneider(2010)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内部审计质量指标进行赋权[6];AmyFredin(2012)发现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审计可以增加全面性[7]。以上研究为金融机构如何增强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提出了理论研究基础,但针对具体金融机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基于《内部审计评估办法》、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民生银行L分行实地调研构建评估体系;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明确L分行内部审计质量现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评估体系构建

内部审计质量能够显著改善组织的财务报告质量、提升企业绩效,并能降低外部审计费用(李曼、姜林佑,2020),在银行评估中发现内审效益与审计质量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杨淑慧、潘德宝,2014)。虽然《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2012)提供了合理化、可视化、可利用化标准,其主要目的是推动内部审计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所以侧重于内部审计人员对准则遵循情况评估,而较少关注审计质量管理及后续审计等内容;另外,该评估手册主要针对企业,不完全适合于金融机构。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评估主要是由上级内审部门和本行的内审部门相互配合完成的,绝大多数银行除了总行内审部门以外并没有引进专业的外部审计机构,评估分数赋值并不十分符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本文通过走访调查多家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在对《评估手册》中相关指标进行删减调整的基础上,从内部审计的内部环境、人员素质、审计流程、审计效果四方面、十二个评估要素、三十二个评估指标来构建评估体系(参见表1)。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L分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的应用

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和136份有效问卷构建评估子集并分别计算出一到三级指标的权重;其次运用10位专家打分计算得出L分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得分。(1)确定评估对象集:P=民生银行L分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2)计算二级指标的权重①μ={μ1,μ2,μ3,……μ12}={机构的管理与设置,制度管理……审计建议}②本文向L分行共150名相关从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6份,有效率达90.7%。采用1-9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R,对问卷结果进行平均样本处理后得出各层次下判断矩阵和权重系数(Wi),运用yeahp软件进行处理,分别得出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出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4.13,评价随机一致性指标RI=1.24,一致性指标CI=0.043[CI=(λmax-n)/(n-1)],一致性比率CR=0.035<0.1(CR=CI/RI),确定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在可接受范围内,权重系数的分配合理,故W=(0.25,0.14,0.15,0.46)可作为一级标准层的权重(具体权重见表1)。(3)确定评语等级集合,建立评估集V本文将评估等级分为V=(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很差),同时定义“优秀=5,良好=4,中等=3,较差=2,很差=1”的分值,进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量化。本文邀请了10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对评估指标进行打分(均值见表1),据统计评定表得到32个评估指标的判断矩阵Ai,评估指标得分Mi=UC×(V×Ai)T(UC:三级指标权重,V=(5,4,3,2,1),T:评估专家总数)。根据计算出32个评估指标得分和汇总平均得分∑Mi=3.2,为中上等水平(三级指标具体得分见表1)。(4)评估结论通过权重的计算分析发现,一级类别中审计效果、内部环境、审计流程和人员素质占比分别为46%、25%、15%、15%;二级评估要素中机构的管理与设置占比超过50%,但专业能力与前期准备占比均小于0.1%;三级具体指标中内审质量占比62%左右,内部审计章程、项目质量评估、内部评估、内审人员资质占比介于12%-16%之间,审计报告及时性与清晰性达到8.3%,其余基本均小于4%。从专家打分来看,总体上看该银行对内审运行能够按照制度进行,尤其是工作底稿得到5分,但内部管理、审计师审计技术应用、审计师后续培训、审计评价以及整体对内审的满意度等不同程度出现分值不高的情况。

四、对策与建议

审计评估范文4

关键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职业能力  审计风险  风险评估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组织结构及经营活动日益复杂,行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为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新审计风险准则,新准则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作为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高专的审计学教学工作也面临新的难题,如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新审计风险准则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新审计风险准则修定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ROSM)×检查风险(DR),新的模型中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考虑了被审单位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审计重心为风险评估,运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新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彻于审计全过程,审计人员应正确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控制制度,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以充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出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汇总风险。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适合的审计方案。对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培养学生如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合理评估风险是审计教学的难点之一。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的拓宽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合理、有效地评估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被审计单位作为被审计对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是处于经济蛛网的一个点,只有将其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分析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外,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着眼点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以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的副产品,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所依存的环境,基于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等,从而考虑对财务报表各项认定的影响,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会计、审计和企业营运方面的知识,审计人员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分析经济、法律等外部环境导致错报风险的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实施由外至内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客户的经营战略分析着手,其中审计人员特别要关注行业的专属问题,例如化工行业的环境污染、赔偿和法律监管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基于经营风险推导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风险源于不同的经营风险,而不同的经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对象不同的行业、监管、市场、战略等众多因素。审计师只有恰当地分析并掌握了这些环境因素,才可能合理关注每个被审计对象不同的风险状况。

    (二)基于价值管理的风险识别能力

    现代普遍认可企业的财务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存在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自主创新等因素中,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可能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认定层次或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能局限在会计的范畴,应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基于价值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

    (三)有效沟通能力

    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最重要程序之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第三者要通过有效良好的沟通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力对风险导向审计起着关键作用。

    (四)行业分析能力

    了解被审单位主要产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状况,将被审计单位的关键业绩指标(销售毛利率、市场占有率等)与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企业进行比较,所在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能源供应与成本,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等。通过对其业务风险的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三、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的教学措施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能够跳出会计数据而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计、会计专业水平,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行业分析、企业战略风险等审计职业能力。传统审计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风险评估能力,如何改进审计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强化审计风险教学理念

    审计学教师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风险理念,认识风险评估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提高审计职业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审计风险模型,意识到风险评估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理性面对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实施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以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p#分页标题#e#

    (二)增加审计学的前导课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从被审单位所在行业、市场等外部因素和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经营风险分析等内部因素推导错报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具备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等知识才能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高的层面分析审计客户。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考虑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舞弊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对人和行为的理解有助于舞弊风险评估。因此,高职高专在审计学的前导课程有必要增加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组织行为和心理学等课程。

    (三)审计教师队伍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审计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审计相关知识更新快,教师应及时更新业务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教师还应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丰富实战经验。授课过程列举实例和自身体验,增加课程生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课后能查阅企业管理、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为特聘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改进审计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如何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产生职业怀疑。枯燥的讲解学生没有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就要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具体生动的案例能让学生有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能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风险导向职业能力。目前审计计案例主要涉及会计处理、错帐等,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舞弊方面的案例较少。无法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因此,要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需要改进审计案例。

    此外,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首先给出引导式案例,引导式案例设计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初步的风险意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对审计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在具体分析各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中,主要使用分析、讨论式案例。例如,在学习了解管理层和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评估风险时,列出某公司在2009年度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0%的基础上,公司董事会确定的2010年销售收入增长目标为20%。公司管理层实行年薪制,总体薪酬水平根据上述目标的完成情况上下浮动。W公司所处行业2010年的平均销售增长率是12%。通过课堂讨论得出结论:可能存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治理层确定的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8%的销售增长率,且管理层的薪酬与销售增长目标挂钩,所以有可能会虚增收入。最后运用综合性案例,对行业背景、企业管理分析,网上资料查询问卷调查评估可能产生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审计风险。

    (五)适应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情景模拟实训和实践教学

    加强审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中突出现代审计风险导向的作用,培养学生作为审计人员所具有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实训中,对学生分组,模拟审计人员实践过程。小组成员运用询问、分析程序和观察等方法。通过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项目组内讨论,给出审计意见。模拟实训中的向客户的询问、访谈还可锻炼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

    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联系,安排学生审计实习,将学生置于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动态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其灵魂,且能灵活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各行业、经济管理等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经济环境中磨练并通过实践来分析和发现问题,使审计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实践期间教师要全程关注、适时给予指导。

    (六)考核方式多样化、嵌入研究性教学等

    为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审计职业能力,审计课程考核方式相应要多样化。例如,开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形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其中考试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演绎、推理等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对审计知识的记忆。

    结合最新的科研和实务发展动态,将审计理论发展的前沿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讲授出来,例如,在最后一次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嵌入一个研究性的主题。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地深入了解审计风险,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探寻更佳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体手段。

参考文献:

1. 吕春峰. 创新审计教学提高学生素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7,(4):26-28.

2. 何秀英. 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会计之友,2007,(5):32-36.

3. 孙永亮. 高职审计教材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6-9.

4. 马利锋. 关于审计案例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4):11-13.

审计评估范文5

由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到评估指标项目的得出要有一个逻辑的过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后者仅关注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传统审计模式将财务记录分成经营、筹资和投资三部分。这是与资金流动各自特点是一致的:经营活动是资金由货币—实物—货币转换的过程,投资活动是资金流出形成权利或实物的过程,而筹资活动则是资金流入形成义务或权益的过程。在传统审计模式下,这种分类是有其依据和逻辑性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关注逐步转到了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使传统审计下审计对象的分类失去了逻辑依据。在新的审计模式下,重新进行逻辑性讨论,对审计重分类是很有必要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风险评估指标项目,是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概括与总结,是浓缩版的经营活动。那么,如何使这些项目更准确、详实地反映经营活动中的风险是项目设定的重要原则。一般认为,依据一定的审计规则,以经营活动为起点,逐步推导得出的指标项目能更好地反映经营活动风险。这样在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和评估指标项目间有一个逻辑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指标项目探讨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于风险导向审计下风险评估过程中。风险评估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发现风险,那么指标项目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代表风险。风险导向审计之所以取代了传统的符合性审计的重要原因是后者审计量太大,有限的审计资源不能够发现全部重大错报。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在于剔除对审计影响小的风险,而重点关注对审计有重大影响的风险。这样就极大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指标项目的探讨要顺应这一趋势,在重大错报环节中能代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指标项目的选择要利于描述和可操作。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承担繁重的工作量,要面对众多的工具资料和证据资料。指标项目作为重要的工具资料,其是否直观有利于描述,会对会计师的工作效率影响重大。指标项目要具备可操作性,指标项目在设计中要尽量与实务环节相匹配,将实务过程真实再现,反映出过程的特点。也就是具备了可操作性。指标存在的目的就是应用,可操作性越强,其应用的需求就越大。

评估方式要尽量遵循科学、直观和便于理解的原则。风险评估方式具体是指风险评估程序,要遵循科学、直观和便于理解的原则。科学是指评估程序中引入数学模型,计算过程要与风险评估达到的目标一致起来。例如,计算风险大小的评估引入了数学模型,一二级指标项目风险由下一级相应指标风险数值相乘得出的。模型的引入一方面符合风险评估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上级指标下多项下级指标存在风险会造成上级指标总体性的重大风险。直观是指风险评估程序要能分成若干环节,环节与环节间界限要清晰,层次鲜明,能用图表加以描述。用图表加以描述是直观性的重要形式,图表不仅在视觉上更易理解,而且能将评估环节独立的进行罗列。随着探讨的深入,评估方式的选择一定会更多采用图表形式的内容。便于理解是风险评估方式服务于会计师审计活动的重要原则。不仅是指标项目,风险评估方式也应遵循这种原则,为会计师能够高效率完成审计工作提供服务。

风险评估理论推导要和理论应用相结合,通过相互印证,逐步改进来完善评估方式。风险评估理论体系是以相关理论为前提得出的,相关理论是指风险理论、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战略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相关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存在多方面假设,这些假设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单纯通过理论指导得出的结论不能作为已完善的结论加以运用。这样就需要与理论运用相结合。认识论上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理论的应用是检验理论正误的标准。理论的应用也就是实务中风险评估的应用,即对被审计单位关键风险的归集过程。现阶段,风险评估理论的应用主要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实务主要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因此,对风险评估理论的改进要和审计实务及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结合起来。风险评估理论的研究者要能取得与会计师的沟通,通过交流对风险评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能吸取会计师对评估工作的个人观点和看法,提取有益的部分,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实务环节。改进的评估程序要尽快在审计实务中应用,以实现理论研究的目的。

审计评估范文6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演进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沿着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   世纪至世纪初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审计技术和方法相对简单,企业规模较小、业务简单,这一阶段的审计模式以账项导向审计为主,运用详查法对会计事项进行审查,审计的目标是查错防弊。   世纪年代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日益完善,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确定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范围的制度导向审计逐渐得到广泛运用,但这种审计方法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   世纪年代以后,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使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企业处于高风险的经营环境之中,审计风险急剧上升,制度导向审计的缺陷日益显著,制度导向审计已不能适应充斥的风险的审计环境的要求,审计职业节开始考虑将风险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现行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之中以降低和控制执业所带来的风险,一种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产生。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以满足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风险审计模式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大致可细分为类: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战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模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程序并没有脱离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它实质上是发展了的制度导向模式,它针对制度导向审计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不能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的缺点,引入风险理念和方法、建立风险模型,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测试。在传统风险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根据审计风险I固有风险J控制风险J检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并根据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审计程序、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这种审计方法既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又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风险,但传统风险审计导向模式只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忽略从宏观方面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战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世纪年代随着企业财务欺诈案的不断出现,国外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改进,创造出一种新方法,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也称经营(商业)风险导向审计。战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依据系统论和战略管理论的观点,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战略及业务流程为审计起点,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战略风险审计方法使审计人员容易掌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有利于节约审计成本,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但该方法也存在局限性: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评价和持续改进的需要;二是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要求较高,至少承担审计项目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是复合型人才,有能力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   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为提高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发现舞弊的能力,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原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出改进。在BC年月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B年月对征求意见稿进行最后修订,在年月日正式执行。新修订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扬弃了“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引入“重大错报风险”将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要求审计工作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和导向,根据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区分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不同应对措施;根据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业务流程由原来的)大块改为$大块: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二、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分析   年!月+&日财政部颁布的)%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单独列示了一组与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有关的准则。其中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计划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一组审计准则充分体现了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现具体分析如下:其一,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准则中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审计工作应建立在“职业怀疑态度”的假设基础上。要求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第十六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经营风险。第十八条强调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根据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第二十条提醒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其二,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计划审计工作》准则中第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制定的总体审计策略中应该考虑影响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包括初步识别可能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另外,在第十条补充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总体审计策略中清楚列示:向具体审计领域调配的资源,包括向高风险领域分派有适当经验的项目组成员,对高风险领域安排的审计时间预算,注册会计师根据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结果对上述内容予以调整等。第十五条强调制定的审计计划应当包括:注册会计师计划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其三,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特制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准则。该准则指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必要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实施一系列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通过扩大询问对象以获取对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有用的信息。此外,该准则还专门列示了一节内容要求注册会计师组织项目组成员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并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讨论的目标、内容、人员、时间和方式。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识别潜在错报的类型,考虑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准则还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注意若在实施审计程序中获取的审计证据与初始评估获取的审计证据相矛盾,应当修正风险评估结果及时修改审计程序。#p#分页标题#e#   其四,《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准则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此外在其他条款中还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实施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评价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是否仍然适当。新准则中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的影响,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评价错报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重要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审计准则的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概念,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审计风险至可接受低水平为目标,对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进行修正建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由此认为我国新建立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这不仅满足了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审计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同时拉近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标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距离。

审计评估范文7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活动。”与传统的的内部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特征包括:

1.审计对象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结果为基础导向。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对传统风险审计方法的不断改进,其显著特点是重点关注企业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从企业面临的风险出发,在对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关注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相比传统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仅是某项现有制度或流程是否被遵循,而是通过审计实施确认企业的制度或流程,也就是企业的管理现状是否能够实现对风险的管控,更关注企业目标是否实现,重大风险是否受控。

2.审计范围包括企业管理中影响风险的各方面。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关注的是影响风险因素的控制程度,而不仅仅是一个制度或一个流程的合规或执行情况。风险管理和制度流程的管理处于管理的不同维度,同一风险可能涉及多个制度或流程,而同一制度或流程也可能涉及多个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从风险管理的维度出发,通过审计实施确认企业的管理现状对风险管控情况。

3.审计结果更体现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作用。

传统的以制度和流程为基础的审计,从企业现有制度和流程出发,重点关注的是现有管理模式的落地和执行情况。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局限于现有制度流程,从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评估管理角度,评估现有管理模式的落地和执行情况,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出目前企业尚未管控盲点,以及过度管理和不必要的控制。更体现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作用。

二、风险导向模式在我单位科研课题专项审计中的应用

我单位科研课题主要包括一些科技部资助课题、首发基金课题、集团公司的课题,以及我单位为提高科研水平自筹资金设立的院内课题。为规范科研课题的管理,我单位将科研课题专项审计纳入年度计划。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为更准确的关注单位科研课题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审计项目的效果,参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探索实施了审计过程。

1.在审计方案中突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在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编制时,应立足于我单位科研分析总体目标,并对管理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了解单位科研课题管理现状评估面临的业务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形成项目审计方案。

1.1识别和评估。

方案编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环节即是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到正确识别。审计组参照《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初步梳理风险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管理人员和领导进行访谈进行补充完善,完成了对影响管控目标实现的风险的分析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重要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科研课题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②科研课题实施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成本不受控、或研发失败。针对①来说,与该风险相关的子风险包括四项:一是科研发展规划对行业领域内的领先科技、前沿技术研究跟踪不足可能导致课题选项立项项目落后;二是医院科研发展战略不清晰,重点学科和发展方向不明晰,可能导致课题选项立项与医院长远发展不一致;三是科研课题未经过论证或评估,或论证评估的专家组构成、论证流程不合理,可能导致选定项目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四是未能编制项目预算或预算编制不合理或缺乏相关的分级审批,可能影响选择课题项目的决策或资源的不合理使用。针对②来说,与该风险相关的子风险包括六项:一是科研课题项目设备的配备,人员配备不合理,难以保障科研课题目标的实现;二是科研项目方案不够详细,对项目跟踪不够及时,很难保证课题研究目标的顺利实现;三是课题预算监督和调整不合理,可能影响科研课题的成本不受控或资源浪费;四是课题研究过程中,资金使用存在不规范现象,且相关审批程序未按要求进行,可能导致资源浪费、腐败等问题,进而出现廉洁风险;五是科研课题与其他单位合作研究,未对相关分工、权利、成果归属等进行规定或规定不明确,可能对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造成影响;六是未开展验收,或验收未经专业人员的独立评审和验收,可能难以保障科研难以发挥科研课题的作用。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对各项风险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其中子风险第二项“医院科研发展战略不清晰,重点学科和发展方向不明晰,可能导致课题选项立项”;以及第九项“科研课题与其他单位合作研究,未对相关分工、权利、成果归属等进行规定或规定不明确,可能对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造成影响两项因发生可能性评估较低未纳入审计重点。第五项“科研课题项目设备的配备,人员配备不合理,难以保障科研课题目标的实现”,因考虑到审计能力所限,未纳入审计重点。

1.2确定审计重点。

依据上述筛选出来的相关子风险,对子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点内容及主要流程,并将其整理为重点审计内容,与风险因素联系密切的子风险包括7项,分别为①科研发展规划对行业领域内的领先科技、前沿技术研究跟踪不足可能导致课题选项立项项目落后;②科研课题未经过论证或评估,或论证评估的专家组构成、论证流程不合理,可能导致选定项目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③未能编制项目预算或预算编制不合理或缺乏相关的分级审批,可能影响选择课题项目的决策或资源的不合理使用;④科研项目方案不够详细,对项目跟踪不够及时,很难保证课题研究目标的顺利实现;⑤课题预算监督和调整不合理,可能影响科研课题的成本不受控或资源浪费;⑥课题资金使用不规范,审批不规范,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可能导致腐败,引发廉洁风险;⑦未开展验收,或验收未经专业人员的独立评审和验收,可能难以保障科研难以发挥科研课题的作用。这七项子风险管控重点分别为:①科研发展规划制定流程;②课题立项审批;③课题预算编制与审批;④课题计划、跟踪情况;⑤课题预算执行及预算调整;⑥课题资金使用和审批;⑦课题结题验收。

2.审计实施和评价。

审计实施和评价时,参照《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单位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外部制度法规要求,确定评价标准和依据。通过选取部分代表性课题项目,对上述七项重点流程进行测试,通过观察、提问、分析、调查,评估等方式,搜集审计资料,评价相关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审计评价中一是评价是否遵循了相关制度和要求,同时最重要的是评估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管理目标是否实现。审计中发现科研预算管理、项目经费审批等流程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制度和流程缺失,并提出了管理建议。

三、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专项审计实施的思考

我单位科研课题专项审计,只是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初步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确定审计项目——发挥关键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审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且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成为新时期必然发展趋势。本次实践结果显示,被审计目标确立后,以实质问题为根本,更加重视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主要因素,并将其纳入到审计方案和计划中,为确定审计对象夯实了基础。但同时,在审计项目选择时通过利用企业的风险评估结果,关注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风险,确定审计项目时更需要风险导向模式的运用。

2.审计模式转变——与风险管理工作密切相关。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需要参考借鉴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部门的工作,比如风险管理部门年度重大风险的评估结果对审计项目的选择很重要,同时在具体审计项目中,对于业务风险的识别和认定,同样需要借鉴风险管理部门的成果。在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单位,内部审计可以利用风险评估的结果,而在没有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单位,内部审计师需要同时担负起风险评估的职责。

3.改变传统判定标准——风险审计认定模式面临一定挑战。

审计评估范文8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用建筑企业、难点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审计对象以及审计目标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内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将风险评估管控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起点,并将风险意识融于审计的全过程,结合风险评估情况编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日常运营以及风险防控等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优化方案。按照内部审计、风险防控的相关理论,可以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纳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审计对象,这三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其中风险管理是核心,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流程和途径。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审计目标不在局限于财务活动的真实性以及各种业务流程的合规性等内容,而是拓展到要以风险的全面有效监督为主要途径和手段,为企业总体价值的增加提供保障。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适用的基础理论

研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适用以下三方面的理论基础:一是受托责任理论。受托责任理论的形成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前提的,即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相互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受托责任理论正是基于此而产生,而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核心则是内部监督,内部审计成为了内部监督的首选途径。二是风险管理理论。按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具有相对客观性,所以对具有客观性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是十分必要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以风险防控为核心的思路与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关理念是紧密相关的。三是战略管理理论。企业在围绕战略目标对运营管理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也是在逐步增加的,因而更具有强化风险管理的需求,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与战略管理的这些需求是相互契合的。

三、建筑企业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收紧以及新常态发展趋势的长期存在,建筑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建筑企业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以及对大规模的资金需求更增加了其潜在的风险因素,因此在其内部建立并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十分必要。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帮助建筑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体制。二是可以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的审计效率,进而提升其综合的资源配置能力,规避资源浪费行为。三是能够有效改善建筑企业的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内部审计在企业总体运营管理中的地位。四是在建筑企业内部实现内部审计模式的迭代更替,有效控制内部审计风险。五是能够为建筑企业带来显著的增值效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从整体的视角来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风险因素等进行内部监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从而推动企业价值的增值。

四、建筑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具体思路

(一)计划环节

在审计计划阶段,建筑企业应当按照以下步骤实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审计计划制定。1.利用SWOT分析法全面充分识别建筑企业在运营管理中的风险因素。结合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本企业在资源品牌、经验、人才、技术以及产业链方面的潜在优势;从生产周期、资源增长的充足度、企业发展的动力、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劣势因素;从国家重大战略的积极影响、并购重组等方面分析潜在机会;从宏观政策的不利变动、日益激烈的竞争、技术上的调整、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等方面分析威胁因素。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全面识别建筑企业的风险因素并形成风险清单。2.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有效评估,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审计重点。结合上一步骤所识别的所有风险因素,利用相关人员的专业经验以及一些技术方法对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评估,将重大风险、中等风险因素纳入审计重点。3.结合所确定的审计重点以及建筑企业自身的资源情况着手编制具体的审计计划。对于审计重点内容应当优先安排审计计划,并将最好、最多的资源分配给这些审计区域,达到最佳的审计结果。

(二)实施环节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实施阶段核心在于设计清晰的实施流程,其总体思路是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内部控制测试程序,并据此来对建筑企业所实施的风险应对措施效果进行判定,然后识别出剩余风险,进而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该流程可对建筑企业来说,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剩余风险主要集中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风险要素中,因而可从如下两个维度提出具体的风险应对策略:一是要从提高市场和政策研究能力、注重把工程建设成果转化为市场经营成果等途径改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集中度,以此来化解尚未纳入管控的剩余风险。二是要积极探索拓展市场空间的新方式,改善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化解风险能力。

(三)报告环节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模式的审计报告阶段流程与其差异总体不大,二者差异的关键点主要集中在报告内容的侧重点方面。传统内部审计的报告主要集中在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以及执行是否适当等方面,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报告不仅要涵盖上述内容,它还需要将审计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整合分析,并结合建筑企业的行业特点、资金状况等提出切实可行、具有较强体系性的应对策略机制,充分发挥出新内部审计模式在风险导向和价值增值方面的主要作用。需要关注的是,在内部审计报告编制过程中需要充分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并将其纳入最终审计报告范围形成审计档案。

(四)跟踪审计环节

跟踪审计环节作为建筑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最后阶段,也是该模式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关系着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风险应对策略机制是否被有效执行以及取得了何种成效。在此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应当结合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结果回应的积极程度以及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后续跟踪审计的重点,然后查找原因,针对被审计对象的整改情况进行重新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和报告,通过该途径最终将所有的风险要素全部纳入管控范围,发挥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五、建筑企业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难点及解决途径

(一)建筑企业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主要难点

1.在新内部审计模式下机构和人员无法保障实质独立性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难点问题。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虽然从实践来看当前多数建筑企业已经建立了形式上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但是从实质来分析,这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实质独立性并未得到有效保证。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经费、薪酬来源与企业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因而机构和人员在开展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工作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可能受到不利影响。2.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不足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短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特性以及风险识别环节的存在,决定了其对内部审计人员识别和评估风险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建筑企业要想用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强化审计监督作用,内部审计人员的识别和评估风险能力是核心。而审计人员在此方面能力的不足会成为新内部审计模式应用的难点问题之一。3.风险评价体系标准和风险信息数据库方面较为薄弱。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的中心发生了转移和变化,其关注点主要转变为经营管理相关内容和战略风险相关内容。要实现上述转变,在实务中应当充分了解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行业状况,并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估。要获取这些信息并完成整合分析,不仅仅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高度的信息敏感度,及时获取与风险评估相关的有效信息,同时还要依赖一些信息化手段来构建健全的信息资料库,并具备较强的数据信息分析能力,建立风险评价的标准体系才能实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目前建筑企业在此方面较为欠缺,因而其成为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难点。4.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被形式化。风险的抽象性使得在实务中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具备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和评估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中应用较少,这也是审计风险评估缺乏模型支撑、审计程序中目标与认定的对应关系表没有建立、审计抽样的样本选样方法和样本量有效性没有纳入考量范畴的主要原因。这些程序的形式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在建筑企业中应用的难度。

(二)建筑企业化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难点的主要途径

1.从多角度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实质独立性提供保障。结合建筑企业运营管理特点及模式,建议其从以下角度改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一是健全和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实质独立性提供保障,即建筑企业可利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体系,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在组织架构中的地位,为其创造一个较为独立的组织环境。二是创新应用联合审计模式,外部审计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天然独立优势,因而将内部审计与其相结合建立联合审计模式可以为新内部审计模式的应用提供一个独立性较强的审计环境。2.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配备复合型人力资源库。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复合型的人力资源是较为关键的,在此建议其从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在引进内部审计人才时要打破侧重财务专业的格局,适时引入复合型人才,从根本上改善内部审计人员总体的业务知识结构。二是要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非财务专业知识的培训,特别是行业、经营风险方面的分析能力培训。三是要形成学习型的内部审计组织,从多角度增强内部审计人员对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拓展其内部审计工作思路。3.依托大数据和信息共享技术建立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和数据库系统。大数据和信息共享技术为建筑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务中建议建筑企业依托大数据和信息共享技术在企业内部建立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收集、整合和分析能力来全面搜集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并利用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至集成化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平台与企业审计工作相对接的数据传递渠道,在为新型内部审计模式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库信息的同时,为其开展动态化、全过程内部审计监督创造条件。4.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提升建筑企业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能力。风险预警体系建立之后,内部审计人员可根据具体会计事项以及审计目标设定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科学、准确地确定风险点和控制的薄弱环节,从而更有利于推动审计目标的实现。本文以风险管控为主要理论背景,以建筑企业的相关内部审计业务为参考,分别从计划、实施、报告以及跟踪审计四个环节分析了建筑企业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具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以及可以采用的化解对策,希望能够对建筑企业内部审计水平的改善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王爽.HL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8(05)

[2]李龄杰.JX建筑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20(06)

[3]瞿庆冬.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分析[J].财经界,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