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转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范文1

我国农村山区、丘陵较多,机械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机械化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我国拥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占地约70万平方公里,其它区域一般为山地、丘陵等地形。对于我国农村地形,更是以山地、丘陵为主,这种地形结构不利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可以看出,在1991~1996年机械化动力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从2008年开始出现急剧下降。从而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机械化水平发展的局限性。机械化水平低除了地形原因限制外,其它因素的影响也非常关键。如我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我国农村农业从业人员较多,农村居民较多,而耕地少,人均耕地非常有限。大部分农村人均耕地不到0.4亩。这种生产模式下,农户不需要通过机械就可以完成,如果勉强使用机械化水平只会增加生产成本。城乡生活水平、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存在差距,但是差距逐渐变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差距是反映农村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而降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与生活条件差距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支持,99%的农村已经实现水泥马路到家,农村师资、医疗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并且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城乡资源共享水平越来越高,许多农村居民购物也较以前便利,很多农村孩子在县城读书就业。可以看出,在1990~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但是在2002年之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缩小,特别是在2007年之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大幅度靠近。但是,城乡的差距依然存在,并且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文化水平的差距非常大。我国农业生产产量持续增加,但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企发展困难。农业企业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农企结构和实力的改善是实现农村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2001~2010年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幅超过20%,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经超过15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6%,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的年均速度显著高于GDP增长速度,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大。目前,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已经超过22万个,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500万。但是我国农企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主要为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严重不足。第二,我国农业企业人才不足,管理水平有限。第三,我国农企资质不佳,在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中,只有100多个达到国家二级企业要求,所占比例不到3%。第四,我国农企规模小,融资困难,企业升级艰难,这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专业化、技术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足,农村商品贸易、物流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比较城镇发展情况,农村基础设施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农村企业发展的道路、水电等基本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第二,生活与娱乐设施不足,农村居民生活依然靠打牌等自娱自乐,缺乏政府引导,没有经常举办活动的娱乐组织;第三,医疗、教育、通信、购物条件不足,农村居民生活依然非常不便利。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服务的不足,很多农村地区只有邮政可以到达,其他快递物流服务缺失,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都产生了重要的限制;二是商品贸易发展的不足,农村商品存在质量无保证不合格商品充斥、商品种类与品牌单以及商品贸易环境不足等问题;三是各种中介与技术服务缺失,这对农村企业产业升级产生重要影响。

二、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存在的主要困难

第一,农村各种条件的改善需要大批量资金,但是基层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支撑。我国城镇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这期间中央、省市等各级政策和资金都集中在城镇发展中,农村的大批量资金也进入城镇当中。但是当前,各级政府虽然在倡导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战略,但是我国对城镇的扶持也必不可少的。中央以及各级政府虽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是投入有限,主要依靠基层政府的支撑。近年来随着医疗、教育等条件的不断改善基层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即使在上级政府的有限支持下也难以满足农村庞大的资金需求。比如说每一年一个县的农村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电力设施的开支非常庞大,每年耗费数亿元。如果要增加其它各种设施,大多数县级政府都无力承担。

第二,农村企业效益水平较低,薪资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条件与城市企业存在差距,无法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吸引农户放弃农耕,导致农村土地无法集中生产,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薪资水平一直是吸引劳动力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国劳动力大批量往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的关键原因。相比城市与农村企业,除了薪资水平无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外,企业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管理规范化水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但是农村富余劳动依然很多。农村企业对富余劳动力吸引不够,导致大量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中,导致小农经营的现状无法改变,也将影响土地的集中生产,不利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模式的实现,而这些是农村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

第三,农村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农户,信贷困难,满足率低,不利于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不利于农户生产条件的改善。近年宏观经济不稳定,农村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但是由于规模小,资产有限,无法在正规金融机构实现信贷,而在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利息较高,生产的效益无力支撑,导致农村近年来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对于市场前景好的农村企业,由于信贷无法实现,融资不足,规模无法适时扩大,影响企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小额贷款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但是依然供不应求。同时对于农户来说,在没有关系和担保人的情况下,基本很难实现贷款。目前我国农村的信贷满足率不到40%,这还不包括一些有贷款需求但是没有贷款意识的农户。

第四,除了信贷业务外,其他金融业务发展严重不足,不利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生产风险的分散(保险行业发展不足),也不利于其进行投资和融资活动。城镇各种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一方面可以降低意外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投资工具,也可以作为集中零散资金的融资工具,可以说金融业务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各种金融业务在农村发展严重不足。首先是保险业务。保险对于居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来说越来越重要,可以有效降低意外风险事故,降低个人和企业承担风险。但是我国农村保险业务除了基本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外,生育保险、意外保险、大病险以及农业生产风险、企业生产风险等各种关乎居民生活和农村生产风险缺乏推广和应用。其次是金融投资与融资业务在农村的应用不足。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闲余资金越来越多,但是农村居民的投资意识却不高,一般存在银行等着贬值或者将现金留在身边,这样不利于农民增收,不利于改善城乡居民差距。实际上,农村闲余资金在增加的同时,农村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农户或者中小企业要扩大生产或者农户想从事非农活动,在自身资金不足时就需要向外融资,但是农村融资非常困难。这就形成了大量的农村闲散资金和农村融资困难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农村金融业务发展不足的重要体现。

三、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现状

为了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度,政策对农村金融支持在不断加强,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支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减免,如《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5万元以下)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二是定向补贴和奖励支持。近年来政府对农村信贷实行贴息政策,即对常年亏损的农村信用社保值贴补利息给予补贴的政策。同时为了引导引导金融资金进入投入到农村地区,支持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啊站,对农村专项贷款实行贴息政策,例如自2008年起财政部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费用补贴《;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达到一定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上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2012年财政部将小额贷款公司也纳入了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的试点,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据统计,2012年中央财政向农村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定向补贴了36.21亿元,2013年已经超过了41亿元,增幅非常大。目前,我国对农村金融的支持政策已经覆盖了所有农村区域。可以看出,政策上我国对农村金融的支持程度越来越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策支持依然集中在国有银行的涉农贷款定向补贴,针对个人的支持度较少,此外针对地区性银行的支持度较低;二是政策的实施与规定目标偏离,这是因为我国农村经济与县域经济的界限不明,很多银行将资金投入到县域经济而非农村经济中,但是其也能获得涉农金融政策支持;三是,虽然政府对农村金融支持的额度越来越大,支持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其支持资金相对于农村经济转型的庞大资金需求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而实际上,我国财政力量有限,仅凭政策补贴来实现农村金融发展满足农村发展需求的路径行不通。因此,农村金融机构依然供给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转型与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第一,金融机构的数量不足。比较城市各种商业银行,随处可见,包括国有银行,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以及地方性银行等各种规模的银行机构,但是农村的银行非常局限,主要是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非常少,其网点也非常少,这不仅影响农村的金融规模,也影响农村居民办理金融业务的便利性。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在县级以下区域退出。在1998~2007年,四大国有银行相继撤出了3万个县级以下机构,近年来撤并还在继续。当前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空白。农村信用社成为勉强支持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主力军。第二,金融机构业务规模总量的不足。我国城市经济依然在稳步发展当中,其中资金需求量非常大,很多金融机构的资金集中投向了城市,而农村的配额非常低。例如我国农村的贷款额度,从下表可知。2013年我国农村涉农贷款余额大约为20万亿元,同比增长率才3%,而我国金融机构总的贷款余额为72万亿元,涉农比重为27.8%。也就说,我国绝大部分资金投向非农领域和非农区域。第三,我国农村金融业务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首先体现在贷款上。我国农村贷款不满足率达到72.4%,也就说只有27.6%的满足程度,大部分的农村贷款得不到满足。同时在我国农村借贷中,正规借贷(金融机构借贷)的比例非常低,为27.6%,绝大部分贷款需要依靠民间借贷来完成。大部分家庭因为资质不合格不会提出申请,而提出申请的有三分之一的可能被拒绝。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借贷的缺口很大实际上,我国保险等其它业务的缺口更大,只是由于没有推广,潜在需求没有被开发出。

(三)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与影响

第一,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血脉,是农村经济转型重要的资金来源。从农业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储备资金不足,如果要提高机械化水平进行扩大生产,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而农业生产风险可以通过保险等业务来分散。从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来看,虽然通过项目来实现,但是项目的实施基本需要通过银行融资贷款来完成。目前基层政府入不敷出,很多提前支出也需要依靠金融机构来实现。从农村企业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中小企业扩大规模,还是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都离不开银行的参与。农村经济转型的任何方面都需要资金进行依托,而金融是资金的主导者,因此农村经济转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发展。

第二,金融影响农村经济转型的速度和方向。金融直接影响农村经济转型的速度,这是因为金融的发展情况,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程度,是否满足农村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转型的速度。如果金融能够大力支持农村经济转型,能够满足农村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那么农村经济转型的实施速度就会加快。同时,金融业影响了农村经济转型的方向,这是因为资金的去向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就影响了农村金融转型的方向。例如,如果金融机构的资金大量流入某个农村区域的水稻加工产业,那么该区域水稻加工产业在资金充足下会扩大规模生产,在加工技术上也能够大幅度提高,并且在加工需求下水稻种植需求也会大幅度增长。

第三,金融影响农村经济转型的质量和效果。农村经济转型的质量和效果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农村经济转型的目标和金融支持的方向是否匹配;二是金融支持的程度是否满足区域农村经济转型的速度和要求;三是农村经济转型的战略和政府政策的正确性和匹配性。可以看出,前二者都与金融相关,并且是实施成功的关键。具体分析,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质量与效果的影响如下:金融机构与业务的丰富性影响农村经济转型后经济的稳定性,金融机构越多,其资金实力越雄厚,支持程度越高;金融机构和业务发展的稳定性影响农村经济转型实施的顺利程度。近年来经济不稳定,金融不稳定,导致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不够屡见不鲜。如果农村金融发展不稳定,存在各种风险,那么其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也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就不能为农村经济转型提供稳定的资金供应以及其他金融服务,这将影响农村经济转型的顺利程度。

四、基于农村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农村经济转型环境的改善需要依托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转型的问题需要金融来协调解决,而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问题实际上还是金融问题。基于农村经济转型的需要,为促进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笔者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策略:

第一,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构建丰富的、具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解决农村金融供不应求的问题应该从多样性着手,允许社会资金进入金融行业,以需求为基础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多样化金融市场。当前民间资金非常多,应该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正规金融机构,放宽农村的金融供给,同时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也需要不断规范,加强管理。

第二,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建立适宜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比如我国保险业应该针对农业经济设立各种保险业务,以分散农村生产风险。各种金融融资工具和业务可以适度创新,吸引民间资金进入,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和放贷能力。

第三,为加强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匹配性,应该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在此政府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农村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好三者联系的桥梁,实现资金与需求的对接,使得农村金融真正落实在农村,服务于农村。

经济转型论文范文2

(一)区域经济是地方中职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区域经济满足了地方中职教育办学需求。从人才角度而言,区域经济的从业者主要来自于地方。虽然全国范围内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外来务工者不能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而对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无论是本土员工还是外来务工者,都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地方中职学校就是这种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机构。学校教育不仅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从业者,而且承担着本地务工者和外来务工者适应本地区经济岗位能力的培训任务。另外,地方政府有解决本地区适龄青年就业的职责,中职教育作为一种就业教育,同时也承载着政府的这种责任。当然,区域经济接纳中职学生就业,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其次,区域经济决定着地方中职教育的规模和特色。一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决定着中职教育的办学规模。由于中职教育是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而地方经济的规模决定着对人才需要的多少。地方经济规模越大,需要的从业人员就越多,相应的中职教育规模就越大,学校的学生人数就越多;否则相反。同时,地方经济技术进步的程度,决定着中职教育的程度。地方经济发展越是先进,从业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就越高,中职教育的办学水平要求也就越高(包括师资水平、实习实训设备的水平),校企联系的程度要求也越高。二是地方经济的特点决定着中职教育的特色。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既有其面对大众生活的共同性内容,也有一些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地方。如计算机专业、汽车专业、饮食专业等,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共同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不同地区的经济优势产业往往成为中职教育的特色,如珠三角地区的制造类专业、对外贸易专业等。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方面,而且也反映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地区的中职教育中,由于地方经济科技水平不同,对于操作能力的要求就有很大的区别,反映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就形成自己不同的特点。

(二)区域经济与中职教育相互促动。区域经济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并非单纯的需求,中职教育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也并非单纯的服务。由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使“需求”中有“满足”,“服务”中有“改变”。首先,区域经济在对中职教育提出“需求”中的“满足”。区域经济的运转和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数量和规格的需求,这种需求满足了中职学校的建立、运行和发展。而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税收的增加,政府对中职教育发展的经济投入越来越大,从而满足了中职教育深入发展和扩大规模的需要。其次,中职教育对于地方经济“服务”中的“改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职教育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整体的文化素质,而且提高了他们技术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中职教育能够促进企业从业者提高理论水平,从而由经验型从业者变为经验与理论结合的从业者,为改变操作程序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充分的依据。区域经济与中职教育这种相互促动,既是一种自然过程,也是追求双赢的结果。

二、湛江经济转型

湛江经济转型主要是结构转型,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结构转型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结构布局调整等。

(一)农业主体转型为工业主体。

湛江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现有人口约700万,其中农村居民占近80%。农业资源丰富,尤其是雷州半岛西部实施改水治旱工程和建设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大搞农业开发,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粮食、糖蔗、水果、外运蔬菜、水产、畜牧和林业几大类农业商品经济。但由于经济形式单一,结构不合理,农业的发展并没有给湛江经济带来显著的效益,影响了湛江更好、更快的发展。从总体情况来看,湛江经济总量排在全省的第九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湛江是一个人口大市,人均GDP排在全省第十五位,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湛江经济腾飞,历史地摆到了湛江人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广东省提出了“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即“双转移”战略,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西、粤东、粤北转移,这就为湛江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湛江市政府抓住这个时机,创造有力条件,积极接纳“双转移”,建立了“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尤其是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引进了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和中科合资广东石化项目。在此基础上,园区建成工业项目101个,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特种纸业、机电通讯、生物医药、包装纸刷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农业主体向工业主体的转型已初见成效。

(二)湛江作为粤西及环北部湾经济圈区域中心的定位。

湛江地处粤、桂、琼三省地理中心和三省交通要塞,拥大西南出海主通道,为海南省进出大陆的门户,天然形成粤西和北部湾区域中心。在经济方面,北部湾经济圈的加快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提速,我国重化工业逐步向沿海布局等,都为湛江进一步发挥边缘区位和港口优势提供了重要机遇。截止到2012年,湛江有8大方面共80个重大项目同时铺开建设,总投资超过2000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自身实力和影响力,提升在北部湾经济圈的战略地位,把湛江建成经济腹地较广、辐射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的设计正在实施之中。为了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湛江确定了“工业强市、以港兴市、生态立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并紧紧围绕“全力推动五年崛起、加快建设幸福湛江”核心任务,积极调整结构,着力发展15个产业,重点是“五大五新五特”产业,即大钢铁、大石化、大纸业、大旅游、大物流等五大产业,新海洋、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等五新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家电、特色农具、特色食品、特色文化等五特产业,使湛江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清晰呈现出来,经济转型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三、中职教育的结构调整

伴随湛江经济转型,其整个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业主体代替了农业主体,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湛江经济发展的全新面貌。为此,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必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从而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中职教育结构完善的和谐统一。

(一)湛江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湛江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背景中建立和发展过来的,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中职教育始终与这个背景处于一种游离状态,但这种经济背景对其影响依然是明显的。面对湛江经济转型,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现状,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抵触。第二,湛江中职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者和从业者观念保守以及其知识与能力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并没有完全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去办学,从而导致湛江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普教化倾向,与湛江经济缺少联系。第三,政府缺少办中职的热情,投入严重不足,办学者和教师及家长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学生没有上中职的热情,各个职业学校之间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以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等。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湛江中职教育的发展,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处于不死不活的维持状态。第四,湛江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缺陷,中职教育规模很大,高职教育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湛江市没有一所由政府承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唯一一所民办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文理职业学院。这使湛江职业教育整体层次存在明显的缺陷,中职教育的学历层次缺少有效提升的途径。湛江许多中职学校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课程设置、无论是能力培养还是就业导向、无论是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还是层次性,不仅与原有的经济发展需要相游离,而且与转型中的经济发展和变化需要相去甚远。上述几方面直接导致了湛江中职教育总体结构不合理,其服从、服务于湛江经济发展的意识淡薄,就业导向缺乏。

(二)湛江中职教育结构调整、优化设计及实施。

首先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充分发挥统筹作用。为此,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树立“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就业和再就业,就是抓投资环境”的观念,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其具备充足的发展动力;二是在充分认识湛江中职教育规模优势的同时,要具体看到中职学校规模小、资源不足以及专业重复等问题,并通过政府统筹进行合并和重组,使规模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三是伴随宝钢钢铁项目、中国与科威特合作的中科石化项目及晨明造纸等湛江三大主导产业项目的落实推进,加快湛江石油化工学校、湛江钢铁学校等建设进程。其次,中职学校借助政府统筹强化与地方经济的联系,发展自己的特色。根据湛江市委市政府的规划,要“打造一个职教基地,两个突训中心,五大职教集团”。目前,一万亩职教基地已在湛江市西部湖光农场开工建设,职教基地拟进驻十所学校,以工科为主,兼顾第一、第三产业服务院校,使各学校突出个性、优势互补,并带动其他学校和专业的发展。这种整合既是形式整合,也是内容上的整合。其结果就是各个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也在整合中获得凸显,扩大其价值和意义。湛江市借用有丰富办学经验、办学成效显著的学校带动和整合一般学校,促进湛江中职教育层次的整体提升。其中,“两大突训中心”是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和支柱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建设的起点高、层次高、标准高、为职业教育和企业提供高技能实训和鉴定服务的大型工科教育公共突训中心。“五大职教集团”即以湛江机电学校为龙头,创建机电职业教育集团;以湛江财贸学校为龙头,创建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以湛江卫生学校为龙头,创建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以湛江高等技工学校为龙头,创建技工教育集团;以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打造粤西农垦三大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农垦职业教育集团。这既突出了湛江职业教育的个性和优势,又实现了对湛江经济领域的全覆盖。再次,伴随经济的发展,提升湛江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这是中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湛江中职教育应同样以经典引路的方法,逐渐向全面推开。机电、财贸、卫生、艺术、体育学校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条件,如湛江机电学校与湛江市业余大学合署办公,大专、中专两个层次并存;湛江财贸学校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举办大专班,积累大专层次的办学经验;湛江卫校与广东医学院联合招收普通大学生,培养临床、护理专业学生;湛江艺术学校与星海音乐学院办成人音舞等大专班;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与湛江师院联办体育大专班等。这些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的尝试使这些中职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对此今后应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这些学校的尝试成果,对其进行规范化升级,使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改变湛江高职教育空缺的局面;二是充分利用这些学校尝试中所获得的宝贵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新建的湛江石油化工学校和湛江钢铁学校中加以运用,使湛江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和层次调整,与湛江经济发展变化实现同步。

四、结语

经济转型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经济转型;经济建设;企业管理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中的管理工作也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出相应的改善。就企业的生产经营而言,企业的管理工作对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在正确的管理方式下,可以实现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使得企业在进一步扩大生产方面有有效保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企业,需要将自身的管理工作不断进行强化,适应好经营转型,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在经济转型下企业管理意义

在经济转型这个大背景下,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就需要将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把经济建设的相关工作和管理工作有效结合,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想要完成经济建设这个发展目标,就需要将管理吗,模式进行创新,并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从而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经济转型之前,企业采用的管理模式,大多是将国内经济建设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而就目前而言,这种管理模式已满足不了当代企业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将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目标进行改善,加强管理模式和全球经济建设相联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时,不仅需要将发展模式向开放类型转换,还要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方向转换,确保企业的长足发展。

3经济转型背景下央企管理经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分析

3.1发展思路讨论

面临经济转型的市场大背景,央企日常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对现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实施不断创新与合理优化,从而为企业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立足于这一背景,对企业现有资源配置进行创新,等同于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具体来看:①应当转变自身的发展观念,将思想理念与企业日常运营内容当作是主要前提,确保两者可以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②应当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企业应当结合社会市场实际情况,迎合市场需求,生产符合自身深层次发展的铲平,并在落实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与之相关的服务与技术,从而实现统筹全局发展的重大目标,进而为企业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稳步提升企业日常运营的效益。③央企如果想要完成创新管理,就应当加强非金属性内容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中涉及企业组织结构、文化、流程以及众多管理体系等。同时,企业应当立足于日常经营管理的各方面流程,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实际情况落实全方位的管理工作,积极引入先进管理理念,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指导。④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应当结合现有制度具备的指导性与规范性作业实施进一步强化,全面落实制度化创新工作,不断提高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不仅如此,作为央企日常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组织建设机构的整体水平也应当引起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需要结合不同职能部门实施科学规划,为企业日常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有效对策

面对经济转型大背景,为切实提高企业管理经济建设的质量,各大央企应当加大科技投入,转变管理思想,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并不断创新与强化管理方式、方法,加快经济建设。具体来看,主要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指导思想

企业管理经济建设工作,应当将创新思想理念当作是首要任务来抓;在思想理念不断创新与提升的基础上,企业自身管理与经济建设水平、质量才可以得到进一步增强与提升,才能够为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详细来看:①企业应当加大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入,为企业日常经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获取提供可靠的理论思想指导;以央企为例来看,应当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思想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变,并以此为基础,稳步提高企业管理经济建设落实的质量。②企业应当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与安全防控意识,确保能够更加从容面对企业日常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③企业应当以创新指导思想为基础,依托企业现有管理与经济建设存在的机遇进行针对性的选择,确保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抢占市场先进,占据主导地位,赢得更大发展空间。④创新管理理念是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落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央企日常管理工作的主体,管理人员在落实各项管理工作的时候应当始终坚持“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日常经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在社会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3.2.2创新企业现有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央企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落实的基础。央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依托于企业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央企资源分配最大化的先决性条件及其合理性,取决于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而对于企业组织结构而言,具备如生产工艺、管理条件等不同类型的硬性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营工作以及组织结构变化等。因此,如果想要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企业需要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迎合市场发展需求,对组织机构建设进行优化。不仅如此,还需要对企业现有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推行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组织机构。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不断引入先进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进一步推动管理技术的创新,推行业务外包、网络企业以及虚拟企业等多种类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方面降低日常经营管理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3.2.3健全管理制度

若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或者规范,则企业极易面对资源大量浪费、财产损失、经营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从而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做好企业的制度规范工作,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想要进行经济建设,就需要完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企业重组、法人责任制等,可以有效将企业的元的主动性提高。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管理制度需要企业具备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组织机构,从而使得企业的组织机构得到有效运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3.2.4加强企业的检查监督

企业在将其管理制度健全之后,还需要对其执行情况认真进行检查监督,对违反制度的人员需要严格处理,对违章不改人员需要极力处理。只有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体制能够相互制衡,有效运转,企业的发展也可更加稳定。

3.2.5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作为企业创新的主体,人才还可以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由于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中就包括知识,且知识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和谐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企业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想要在经济转型这个大背景下实现企业的经济建设,就需要加强在组织机构、人才、监管方面的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京敏.基于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转型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1):282+284.

[2]李波,王林丽.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8,26(09):72-76.

[3]左莉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转型研究[J].纳税,2018,12(24):125.

经济转型论文范文4

在现阶段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考量中,必然要回答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问题。首要包含着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这一实践活动结果的有效性评价,即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否培养出了合格的共产党员,是否培养出了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性的评判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便是这一工作结果的有效性,而对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追求,其落脚点也正在于这一工作结果的有效性。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结果的有效性,也应该关注这一结果对党和国家现实需求的满足度,关注这一工作与其结果效用性的确立之间的因果联系。在这一有效性评价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标准予以评判。

(一)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是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这一工作有效性的最终评判标准。现阶段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基本可以实现,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有思想、讲政治、有专长的党员干部,大学生党员已经成为党员发展的“新鲜血液”和“主力军”。但同时应当看到,部分大学生党员思想达不到党的要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化思潮在大学生党员中普遍存在,党性教育未能植根于每个大学生党员心中,对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还不够彻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与党的要求程度还有距离。

(二)教育管理主客观的统一度

在考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时,主客观的统一度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统一。一方面对象主体的培养改造须符合这一工作的主观要求;另一方面对象主体的改造结果须保证其自身主客观的统一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须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党员符合党研究的要求,也要保证学生党员对党的主观认识与其自身的实践活动相统一。考察现阶段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可以发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客观未能达到较高的统一度,主要表现在党员入党动机教育效果较差,部分扭曲甚至错误的入党动机未能有效纠正;一些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难以凸显;部分学生党员思想认识与其实践活动脱节,言行表达与其现实行动未能统一。

(三)教育管理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水平的契合度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目的和内容能否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们广泛地接受、践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否真正有效,最终决定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与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水平是否契合,直接决定着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的———内容系统是否有实现性、有效性。纵观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水平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可以看出,当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已经落后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水平,较之于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速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已明显滞后,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新的科技变革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仍因循旧的思维与模式,与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各要素有较多冲突,致使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实现出现偏差。从现阶段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评判标准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基本可以实现,但是这一工作在主客观的统一度和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水平的契合度两方面还有欠缺,说明当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须把握“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需要性”的原则,以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讲求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客观的统一性,并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水平相契合,最终保证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的完美实现。

二、教育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现阶段影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组织环节、教育体系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这些方面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实现产生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究其根源,主要含摄政治、经济、科技和观念四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的影响

政治方面表现在当前阶段社会生活中总体政治色彩较淡,政治敏感性减退,全民政治意识不强,高校政治教育地位不突出,导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在高校日常工作中重视度不够,政治理论学习质与量两方面均有欠缺,经常被知识性、技术性学习所冲击。

(二)经济方面的影响

经济方面表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西方价值观和自由主义思潮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进一步加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有所抬头。由于受市场利益的驱使,公民社会活动中经济利益的考量比重增加,经济浪潮进一步冲击校园文化,使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三)科技方面的影响

科技方面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造成冲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对科技发展成果的利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新媒介、新技术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正面影响十分有限,而教育主体对科技的过分依赖和沉溺导致政治信仰的弱化,进而影响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四)观念方面的影响

观念方面表现在学生党员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工作成效未显,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仍延续旧的理念和方法,重视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未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渗透性教育、隐形教育的观念尚未被真正接受和采纳,教育的传统面具比比皆是。

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碰撞、渗透,给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冲击较大。加之学生党员年龄尚小,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锻炼机会,有些负面影响必然在学生党员的思想中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给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当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面临以下问题。

(一)学习形式单一和内容缺乏针对性

政治理论的学习是党员教育的基本要素和着力点,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学习中由于政治理论难点较多,理解不易,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导致政治理论的学习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较为突出,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知识性的学习,高校教育的政治性不强,总体政治意识较为淡薄,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有所欠缺。据安徽农业大学在对600名学生党员的问卷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党员反映学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以支部集中学习和民主生活会为主,注重文件、政策的宣讲和传达,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学习效果较差。组织大学生党员进行讨论时往往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理论支撑,讨论无重点、无深度,流于形式,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学生党员的学习浮于表面,单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新颖性、深刻性和先进性,导致学生党员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显,极大地影响党员教育的效果。

(二)再教育机制缺乏持续性

学生党员的教育应该涵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但是现阶段高校在党员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将工作重心放在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上,在积极分子培养阶段,党组织通过团员推优、专人考察、马列主义培训、党校学习等形式,对其进行层层考察和重点教育,而对预备党员的再教育和培养工作明显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得力。预备党员的转正秉承无错误期满即可转正,对预备党员的培养学习没有更高要求,客观上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成为预备党员就是进了“保险箱”的思想,导致这部分学生“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成为预备党员之后思想松懈、动力不足、纪律散漫、学习下滑,甚至出现个别违纪现象。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大都以党支部为载体开展,考虑到教育教学实际,各高校党支部的建立一般以年级或者专业来划分,这就导致学生党支部过于强调专业或年级的归属,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支部间的沟通交流很少,对党员的教育过分的依赖上级党组织的安排,支部工作缺乏主动性,学生党支部工作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监督体制,学生党员党内民主权利意识淡薄,教育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三)主体地位缺失

随着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不少学生对党的认识不够深入,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物质社会的影响,对自身作为党员主体地位的认识存在偏差,错误的认为入党能带来利益或方便,扭曲了入党本应有的崇高信仰———坚信共产主义。一些大学生在入党前表现非常积极,尽心竭力为班集体和同学服务,特别是在党组织面前表现的尤为突出。但是入党后,甚至还是预备党员时,就经常不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会,觉得党课培训枯燥乏味,完成组织下达的任务都要一催再催。少数党员缺乏党员意识,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进入党组织队伍后,思想松懈、政治觉悟不高,不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自身在纪律、学习、工作方面的表现放松了要求,未能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模范作用。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化,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不少学生在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足,尤其是不能将成材动机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振兴联系起来,一味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党的培养目标有明显差距。

四、教育管理有效性的途径

现阶段存在于学生党员教育中的这些问题具有深层次原因,只有深度剖析、全面考虑,才能更进一步加深认识,提出对策。一方面要讲求方法,把握规律,紧扣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目的,根据新情况,不断改革教育手段和方式,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另一方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必须紧扣时代主题,适应新时期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要求,做到党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促进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提高。

(一)教育管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在进行学生党员教育的同时,必须结合高校实际,注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对党员的教育要涵盖党员培养的各个阶段,不断提高党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如:苏州大学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坚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通过举行党内辩论赛、知识竞赛、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结合当前时政热点和学习实践活动重点,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加深对党的现阶段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平湖市用“微故事”讲党性,用党员“微故事”传播正能量。该市广陈镇各基层党组织每月会结合党员教育活动开展党员“微故事”交流点评,党员之间互相介绍交流,会后,再将党员“微故事”在党务公示栏上公示,并上传至党组织微博。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励故事中的人、写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更能让党更贴近群众,真切感受着党就在身边。

(二)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管理的推动作用

突出实践锻炼环节,丰富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活动载体。采取邀请老革命、老干部、模范党员作报告的形式,让广大学生党员与先进模范面对面交流学习,接受活生生的模范教育。通过参观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战史馆、革命烈士陵园等活动,让他们走近党史、了解党史、亲身感受党的发展历程中的艰难困苦,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通过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形式,整合校内外党建教育资源,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党员投身社会实践,从而更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系学生第三党支部与西安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联系,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弘扬中国梦,我们在行动”地铁志愿者服务活动,该活动自开展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累计义务服务5000小时以上,使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党员深入社会,真切体验社会生活,体察民情,了解国情,拉近了与党、国家及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三)以新媒介和新技术促进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新媒介、新技术的发展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以互联网技术为表征的新技术革命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载体及方向,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微博、微信、飞信等新的通讯媒介在大学生中应用广泛。因此应该以校园网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信息、新媒介,建立健全党建教育网站,设置“红色网络”站点并由专人管理,通过“党建之家”“党员社区”“党建BBS”等形式,大力推进网络党建工作,使之成为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阵地。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介的优势,建立党建QQ群、党员朋友圈等网络小环境,积极开展党组织与党员网上互动,为大学生党员提供一个可以互动交流和倾诉请教的途径,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次尝试将主题为“中国梦•青春的选择”的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在其官方微博、“联小络”微信平台相关事迹,校内外网络中反响热烈,网络浏览量超过2.2万人次。

(四)再教育与管理工作链条的完整性

经济转型论文范文5

1关于开放获取利弊分析的已有研究

目前,已有的关于开放获取的利弊分析多是基于成本(cost)和费用(fee)(广义的成本包括费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人们大多认为开放获取运动的直接原因与连续出版物危机(serialscrisis)有关,连续出版物危机给图书馆造成了财政困境,从长远来看,仅仅通过增加连续出版物预算是无法解决的[5,6],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开放获取[7].后来,随着文章处理费(articleprocessingcharge,APC)的引入,人们发现开放获取本身也需要投入,增加了一些新的成本,从而提出包括订阅成本、文章处理费和额外管理成本的总出版成本(totalcostofpublication)概念,并分析了23个英国机构在2007~2014年间的总出版成本数据[8].目前,在OA2020国际开放获取行动和S计划(PlanS)的推动下,人们希望可以把当前用于期刊订阅的经费转换为支持开放获取出版的资金,快速实现大规模开放获取出版的同时,不增加或尽量少增加总出版成本.涉及收益的开放获取研究鲜有报道.2009年1月,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InformationSystemsCommittee)发布研究报告,尝试着分析替代学术出版模式的成本和潜在收益(替代学术出版主要指开放获取出版和自存档,即金色开放获取和绿色开放获取)[9].不过报告中关于潜在收益的分析,核心是成本的节约,关于可访问性的收益没有实质性展开,并且该报告发布后引起很大争议[10].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全世界经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全部由作者自行存档(绿色开放获取),它将产生40倍收益/成本比[11].

2学术传播净收益概念的提出

开放获取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究其源头仍还是以学术出版为代表的学术传播问题.为了搭建全新的分析开放获取利弊的框架,基于整个社会或某个特定国家的视角(类似宏观经济学的宏观视角),一个新概念被提出:学术传播净收益(netbenefitofscholarlycommunication,NBSC).对应的两个概念为学术传播收益(benefitofscholarlycommunication,BSC)和学术传播成本(costofscholarlycommunication,CSC).学术传播净收益(NBSC)=学术传播收益(BSC)–学术传播成本(CSC).本概念基于以下常识.(1)学术传播有收益(benefit),比如:知识传承(教育角度)、成果转移转化(经济角度)、促进人类文明(社会角度)等.经济学中,收益通常指财富的增加.广义上的收益可以是实际物质财富的增加,也可以是精神上获得的满足;既有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的,也有不可直接用货币计量的.(2)学术传播有成本,无论传统的订阅成本还是文章处理费.为了简化处理,不再区分成本和费用,统称为成本.经济学中,成本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的代价.从图书期刊的产业链看很容易理解学术传播成本,编辑加工、排版、印刷、发行等均有实实在在的成本发生.(3)理性决策,对于开放获取利弊的分析,不应只关心学术传播收益的变化,也不应只关心学术传播成本的变化,而是应该测度学术传播净收益的变化.经济学中,净收益通常是收益与成本的差额.用净收益的变化,而不是收益或成本的变化去评估目标对象(特定企业或项目等),在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被普遍采用.这些概念并不复杂,只是将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经常使用的收益、成本和净收益等概念与相关理念,简单移植到学术传播相关问题的讨论中.此概念只基于宏观视角,不涉及微观的特定企业或机构的学术传播成本、收益和净收益分析.

3基于学术传播净收益概念的开放获取利弊

分析新框架基于前文的学术传播净收益概念,分析开放获取利弊,变成论证如果实施开放获取,学术传播净收益的变化ΔNBSC是否大于零,大于零则开放获取有利于学术传播,反之则不利于学术传播.而ΔNBSC大于零,可能的实现路径有4种.路径1:ΔBSC>0,ΔCSC<0.这条路径最理想,即开放获取不仅增加了学术传播收益,也节约了学术传播成本.路径2:BSC不变,ΔCSC<0.这是目前讨论较多的路径:开放获取是否节约了学术传播成本?路径3:CSC不变,ΔBSC>0,即开放获取后学术传播成本其实没有变化,但是学术传播收益增加了.路径4:ΔBSC>0,ΔCSC>0,但ΔBSC–ΔCSC>0,即开放获取既增加了学术传播收益,又增加了学术传播成本,但学术传播收益的增加超过了学术传播成本的增加.此分析框架非常简单,但这一理性分析框架有助于从根本上思考开放获取的利弊得失.此分析框架同样适用于分析我国是否应该“拥抱”开放获取.开放获取很可能使我国的学术传播成本增加.根据大致的测算,由于历史上定价参照标准较低、我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相对欧美国家较少等原因,我国目前支付给全球大型出版社的订阅费用,占全球大型出版社销售额的比率一般不超过10%.这个数据也可以从已经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市的大型商业出版社的年报信息中得到一定的验证.如果简单化处理,假设我国学术研究成果全部金色开放获取,文章处理费总额通常按照发文量计算,基于SCI数据库的简单统计,2019~2021年我国(香港、澳门、台湾除外)论文在全球占比均超过20%且继续增长.因此,可以推测开放获取很可能会使我国的学术传播成本增加.但开放获取给我国带来的学术传播收益很可能更大,足以弥补开放获取给我国带来的学术传播成本的增加.开放获取可以直接造福我国庞大的研发人员和学生,促成工程师红利和科学家红利.我国研发人员数量和研究生数量均居世界前列.《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7%,从2016年的387.8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509.2万人/年,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12].2021年,我国招收研究生117.7万人,在校研究生总数增至333.2万人[13].如果我国和世界的科研成果是开放的,所有这些研发人员和研究生都可以立即从中受益.开放获取可以助力我国的经济转型.创新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国继续追求增长质量而不仅仅是增长速度,以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持续过渡.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关注研究的大学和关注应用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通过提高科研成果的可见性,促进对科学数据的公开访问,有助于促进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整体上判断,开放获取给我国带来的学术传播收益的增加额足以弥补开放获取给我国带来的学术传播成本的增加,因此我国应该“拥抱”开放获取.当然,对学术传播净收益的准确度量非常困难,此结论尚需更加严密的测算和论证.期待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一研究中.

4我国推行开放获取的可能行动

经济转型论文范文6

美国一直以其优质的高等教育吸引着全世界的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大学的学制、教学及其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中国可以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之处,认识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调整教育结构,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育制度;教学模式;教育管理;教育改革

美国一直以其优质的高等教育吸引着全世界的学生。在201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前10的学校中美国占7所。美国的高等教育世界闻名,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大学拥有开放包容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学团队、严格的教学管理,研究美国的高等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很多方面值得中国借鉴。

一、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美国的高等教育区别于我国高等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的教育行政管理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权不在联邦政府,而在各州政府或私人机构。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很有限,其主要职责是向各州分配教育经费,以及向美国国内的学生提供奖学金等。美国各州设有州督学或教育总长,负责制定全州的教育政策,领导并贯彻这些政策,而私立大学由校董事会掌管行政权,公立大学的校董事会对本校的各项制度也有很大的自主权。

(二)美国大学的学制

美国大学的学制分为两个层次,即两年制和四年制两种,类似于中国的大学本科与高职的两级学制。四年制学院和大学提供学士学位课程,多数四年制学院的专业设置范围包括文理科的一般教育(LiberalArts)、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及一些比较专门的或应用型的学科,但入学要求相比两年制学院要高。美国的两年制学院提供初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学生完成两年的课程之后即可取得准学士学位。两年制教育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当于四年制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即一般性教育,在申请四年制大学时,所修的学分可以累积;另一类是职业教育,学生所学的课程是实用型的,毕业后就可以从事相关技术工作。两年制学院的名称,翻译成汉语为地方学院或社区大学(CommunityCol-lege),这类学院通常是地方政府主办的。两年制学院学费比较低廉,入学要求也不高,不仅能够提供优质课程,还和名牌大学有固定的转学关系,现在许多中国学生开始认识到其优势,越来越多的人将美国社区大学作为申请常春藤大学的跳板,曲线救国。

(三)美国大学的教学管理

美国大学的教学管理严格,本科生淘汰率非常高,是真正的宽进严出,很多大学四年制学生无法顺利毕业。美国学生成绩共分为13个档次,成绩对每个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比如,如果学生有5科成绩在“C”(包括“C”)以下,就会收到学校的通知,要求学生短期内必须提高成绩,否则会被退学。再比如,以医学、法律两个专业的研究生申请为例,这两个专业在美国非常受欢迎,因此竞争十分激烈,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成绩单中出现一到两个“B?”、“B”或“B?”,就有可能会因为不够优秀而遭到淘汰。根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匹兹堡大学的四年毕业率62%,华盛顿大学的四年毕业率为25%。因此,美国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很大,学生都很勤奋。美国学生凌晨一两点睡觉,早六七点起床的现象非常普遍。在2014年美国厚仁教育的《中国留美大陆学生现状白皮书》中,通过对515个留美被开除的中国学生案例进行研究发现,留美学生被开除的主要原因为GPA(GradePointAverage),即平均成绩点数过低,占到62.1%,其次为学术不诚实,占21.4%,并且学校排名越高,淘汰率越高。在这一点上,说明美国大学十分注重教学质量,中国大学则相形见拙。

(四)美国大学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美国学生如果要取得学士学位,除了需完成四年制的全部课程,即掌握多学科的广泛的一般性知识外,还需在某一具体的领域里,掌握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本科阶段,学生每周上两至三次大课和若干次小组讨论课(Seminar)。在小组讨论课上,教师不讲课,而是事先布置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查找资料,参与讨论的方式来上课。学生在讨论课上的表现,是教师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教师每学期会布置大量的论文,学生需通过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或在实验室进行的独立研究后,才能写出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论文。而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的设置,是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评价本专业最前沿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教学模式,目的都是通过学生自由探索和表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

中国的高等教育与美国有共同之处,高等教育也分三年制的专科(也称作高职高专)和四年制本科两种。在国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后,中国高校实行了大规模的扩招,但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问题的原因涉及很多方面,但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是否合适、中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方面是企业用工难,一方面是就业难,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社会急需大量的高级技术人员,包括各种高级技术工人。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而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还远远不够,老百姓从思想上不认可职业教育,尤其是高校扩招及适龄人口的减少,使职业教育的生源成了大问题。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结构有关,如果国家想让职业教育真正为国民经济服务,还需多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例子,在教育结构及教育政策上进行调整。

(二)高等教育的管理问题

与美国大学类似,中国高校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这对提高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高校行政权力和教学管理权力的划分改革,却阻力重重,大有举步维艰的迹象。中国的高等教育沿袭长期以来的管理模式,行政性管理大于学术管理,要做到真正地尊重学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等教育改革,缺少的不仅仅是破釜沉舟的勇气,还需要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改革的成功。

三、美国高等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因此,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美国的地方院校(CommunityCollege)的发展模式,重新调整我国的高等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调整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结构,适当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投入,加强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适当减少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缓解就业压力。其次,缩短高职院校的学制,改三年制为两年制,节约时间成本。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可采用“快餐模式”,在最短的时间里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这样学生和社会两者都受益;第三,加大对高职院校及应用型本科的投入,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采用类似于义务教育的培养方式,对这部分学生减免学费,鼓励更多的学生报考;最后,采用灵活的学制,解决学生的上升通道问题。对于想升入上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认同其在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阶段所修课程的学分,效仿美国,可累积并免修相关学科,实现不同学制之间的有效衔接。

总之,通过调整结构、缩短学制、减免学费、解决学生的上升通道等方式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鼓励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或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便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结束语总之,中美教育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美国教育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能够认识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调整教育结构,使人才培养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作者:刘昕 马冬虹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东江,美国、加拿大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5).

〔2〕韩梦洁,张德祥.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市场机制[J].教育研究,2014,(1).

〔3〕戴维•拉伯雷,周勇.复杂结构造就的自主成长:美国高等教育崛起的原因[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7).

〔4〕韩梦洁.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11).

〔5〕陈小尘,胡弼成.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J].高教探索,2010,(1).

经济转型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有效策略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暴露出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发展速度明显慢于高校教育的发展速度,尽管各高校不断采取措施扩大审计范围,不断深化审计工作,但是,其发展明显还是不足以满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暴露出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高校内部审计存在认识偏差

目前各高校将主要精力都花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要,不重视甚至忽视日常内部审计工作。尽管部分高校设置内审机构,但是却不配备专业审计人员。甚至还存在一些学校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展开会影响财务部门的日常运转,而不设置内审机构。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认识偏差,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电算化、信息化程度不足

传统模式下展开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针对新型经济转型状态做出有效风险评估,只能单纯的展开事后审计工作。基于信息技术展开高校内部审计,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内部审计电算化、信息化程度严重不足,基于手工查账,展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值得一提的是,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审计能力不足以满足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也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产生消极影响。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弱

内部审计独立性具体来说,是指高校专门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受到高校领导等相关人员的干涉,独立展开内部审计工作。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无论是内部审计的业务,还是行政方面都有悖此独立性要求。

(四)审计深度不足、制度不完善

当前展开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采用传统模式下的审计方法,单纯的审计高校内部财务收支问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往往侧重于审计财务数据的准确性,而忽视审计财务收支的合理性,不重视甚至是忽视针对高校财务收支情况展开定性分析,即审计深度不足。除此之外,高校内部审计没有完善审计制度,对高校有序、有效展开内部审计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二、高校内部审计有效展开策略

为了保障高校内部审计的有效性、高效性,首先高校领导应该注意纠正自身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偏差,更新内部审计理念,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增强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展开:(1)针对内部审计人员从业资格提出高要求,从根本上杜绝低素质审计人员参与高校内部审计。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应该注意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组织培训等活动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2)切合实际巧设审计委员会,监督高校管理工作,有效避免其他部门干涉内部审计工作。

(二)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电算化建设

基于信息化技术,展开信息化、电算化内部审计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高校注意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电算化建设,注意建立和优化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逐渐由原有的“单机审计”过渡到智能型的“网络审计”。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加强审计信息反馈建设。

(三)强化内部审计服务职能

为了保障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应该注意扩展审计工作的范围。具体来说,指除了现有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还应该注意高校内部审计在经济责任、经济合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渗入。值得注意的是,还应该注意增加内部审计的深度,不同于以往的事后查错防弊审计工作,如今的审计工作应该更多的侧重事前、事中审计。

(四)强化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在展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时,应该注意加强制度建设工作,注意不断增强审计制度的可实施性、全面性,并不断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具体来说,审计制度主要包含一系列相关政策以及相关程序,为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做出重要作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自身管理水平,值得高校管理者重视和思考。

三、总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于高校不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希望本论文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这一内容展开的分析,可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婷.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5):83-84.

[2]高仙芝.经济转型视角下大学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6,30(03):70-72.

经济转型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作用;创新

一、探析“互联网+”在农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重要作用

(一)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时代环境下,科学合理地应用“互联网+”农业模式,可以有效地使广大农户生产成本实现进一步减少,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业收益。由于互联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全面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从中及时有效地获取更多、更准确的市场环境相关资讯和信息。现如今,市场环境日新月异,变化速度十分快速,在这种环境形势下,就应当进一步增强自身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农户可以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技术构建起良好的网络交易平台,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成本,各流程也更加便捷,使农产品流通速度进一步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农产品发展也是十分迅速,农业整体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科学合理有效地应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使传统农业模式迅速走向技术型模式发展,促进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对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用“互联网+”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互联网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内容较为全面,且有着独特的服务性等特点。互联网信息绝大部分都是对外开放的,这样一来,农户就可以实现在终端查询有关信息和数据,进而充分有效地应用这些数据信息,对农产品的种类和定价等进行科学合理地选取。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及时有效地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对自身农产品结构作出及时有效地调整。在互联网网络中有着各行各业、林林总总的数据信息和资料。所以,广大农户可以应用互联网网络对产品的当前发展状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综合有效地了解和把握,进而具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农产品的种植、生产等规划,进而有效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高效、灵活地应用各种新技术,并利用其自身网络平台向社会公众展示各种不同的产品。由此,在农业发展中,也可以积极寻求与之相适当的发展方法和措施,不断增加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总体增长,这对于其他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从而得到充分有效地将“互联网+”的价值和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二、探析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创新

(一)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现阶段,在一些农村地区市场建设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会计信息系统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且已经逐渐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开展相关业务交流工作。但总体来讲,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业务实施过程中,还会受到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信息系统平台还需做进一步的更新。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对系统平台进行更新,还应当充分结合农村当地自身发展特性及要求,以确保农村会计核算业务得以更好地落实下去。对于信息系统平台内容的更新来讲,需要进一步强化平台绩效评估,并对核算水准做有效地制衡。与此同时,还需对平台的应用对象进行科学合理地确定,以确保各种对象在应用信息平台过程中得以科学有效地取得相关信息资料。另外,系统平台还应当进一步更新和完善自身组织结构,构建相应的反馈体系,从而有效地增强业务核算质量和效率。此外,农村区域还应当要积极采取电子核算方式,该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将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应用互联网科技具体体现出来。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核算方式不再受到以往的纸质会计核算的限制,有效革新了农村区域的会计核算方式。农村区域在将会计核算的基础数据落实后,利用网络来输入信息,进而分析电子信息,这便是电子核算的具体流程。此方法能够有效处理核算过程中的差错部分,并且深入核查会计核算业务,确保其具体核算效果,进而保证农村的核算需求得到满足。

(二)对内部贷款审核制度做进一步完善

(1)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社信用评价体系。在对农户信息等级进行评价过程中,应当以走访调研的方法来对相关农户、企业等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并对其收入、贷款目的等开展全面、系统性地研究和评估,严格按照相关信用等级评估制度来切实落实好评估工作。与此同时还需以各等级实际情况来作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贷款额度,以免在后续发生纠纷问题。(2)贷款利率的制定。在对农村地区贷款利率进行制定过程中,应当对农户实际情况做全面地了解,或是让农户主动参与进来,以建立具有较专业性和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进一步增强农户对相关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深入了解,进而更好地推进信用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3)对小额贷款流程做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对农户建立相应的信用档案,同时对各项基本资料进行全面地了解,以确保贷款人各项资料、信息等具备较高的真实可靠性。如可以科学有效地将信贷人员审核、村委会推荐以及集体评审等多种方式有效结合起来,并对各项流程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另外,在贷款后的相关工作仍需全面落实好。如在贷款后发现假借、转借等问题的应当对贷款进行及时收回;对于一些具有一定还款能力但却不按时还贷的农户,应当积极与村委会结合起来加大督促其还款,如有必要还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三)对会计结算规范性做进一步强化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讲,应当充分重视起来,禁止出现随意放贷行为。当农户或企业向农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的过程中,需对农户或企业的信誉、还款能力及经济实力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综合地考量。另外,还需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对当前大数据系统进行综合有效地研究和分析,并最终对是否放贷作出最后的决定。当贷款完善后还需落实好相应的跟踪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全面落实好回访、资金回笼情况的跟踪,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户或企业具有足够的还款能力。农村金融机构还应当进一步增强自身会计结算机制的可行性。如加强自身员工在规章制度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不断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自律能力,并加强监督管理和控制,全面提升农村金融会计结算的整体质量。

(四)强化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对于金融机构的发展来讲,会计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加以重视,切实落实各项培训和学习活动。如,可以从会计从业人员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着手进行强化和提升,以确保农村金融机构会计结算具有较高合法性,使会计从业人员对各项业务知识更好地掌握和熟练运用,以确保会计结算质量。另外,还应当不断强化会计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并不断增强会计人员对于各项风险的认知,以使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得到有效增强。此外,还需要强化网络人才交流。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的限制因素能够发现,其核算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技术水准的影响。出现此限制因素的原因在于农村缺乏专业的技术性会计核算人才。所以农村可以有效运用起“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注重网络人才交流,从而弥补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技术上的不足,从而确保相应核算业务得以高效进行。进行网络人才交流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区域的会计核算质量与水准。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安排相关专业会计核算人员来开展地域性培训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农村整体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如此,会计核算人员还可以和其他单位开展人才输出交流,确保培训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出来。

(五)强化农村机构会计核算的保障措施

第一,进行观念保障。受到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业务也在快速革新,所以农村村民也需要让其观念与时俱进。而实施观念保障则能够让农村居民正确意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并且可以全面了解“互联网+”时代能够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通过将其观念统一后,便能促使农村民众能够一个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到支持与监管会计核算业务工作当中。第二,实施制度保障。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进农村会计核算时,国家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来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与发展。例如,完善会计法规制度、设置农村会计管理核算体制等。此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求农村区域的会计核算工作者能够结合地方具体经济情况来逐步优化会计核算业务体系,让相应的体制可以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贴合。不过需要注意是制度保障不单单要将农村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全面考虑在内,而且还要求能够在第一时间来调整与处理在制度方面的不足与差错,以切实确保农村机构的会计核算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在农业经济转型背景下,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均有着一定的推进作用,而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对农业经济发展及其生产结构转型也有着极大的联系,所以,就应当对“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进一步创新,以便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冰.”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转型与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8(2).

[2]刘坤宇.“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

[3]邓文波.浅议当前金融机构会计核算失真的现状、影响及对策[J].金融经济,1994(1).

[4]陈骐.“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6(12).

[5]翟政婷.农村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探究[J].纳税,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