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下疫情对农业发展影响

科技创新下疫情对农业发展影响

摘要: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如何保证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不动摇,如何保证国内农产品供给不受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本文研究了浙江省在疫情冲击下农业科技暴露出来的短板,如种业进口依赖问题、农业生物安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以及农产品储运方面的短板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肺炎病毒;农业科技;育种;农业生物安全;农业生产方式

2020年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贸易带来巨大冲击,也深刻影响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在疫情冲击下,浙江乃至全国农业生产链、供应链和创新链都面临巨大挑战。指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疫情对浙江农业科技的主要影响,并提出了以创新“第一动力”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化“危”为“机”的对策建议。

1疫情对浙江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

1.1农产品供给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浙江是全国第2大粮食主销区,近十年,粮食自给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快速下滑,目前仅为25%左右,产需缺口超过1.5×107t。今年1~2月,浙江粮食和食用植物油进口同比下降44%和92%,稻谷和大米进口同比下降42%,豆油和食糖进口同比下降100%(表1);2019年我国从美国、巴西等国进口的大豆占国内消费量的近85%,主要被加工成食用油、饲料;食用油65%以上的市场份额被掌握在外资手中;玉米市场份额目前主要被美国“先玉335”等国外品种占据[1]。随着疫情扩散,世界粮食计划署预测,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短缺的人口可能增至2.65亿,全球陆续已有十余个国家宣布暂停粮食出口,全球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2]。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内,浙江粮食供给的压力也将持续增大。

1.2种业“卡脖子”问题日益显现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加入WTO后,欧美等国优良品种开始涌入。据调查,我国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有50%以上依赖进口[3]。以生猪生产为例,国内多采用生长快、瘦肉比例高的“外三元”(长白、大约克、杜洛克)国外品种,浙江在新品种选育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经过多年发展已研发了一些新品系,进行了一定的国产替代,但优质本地猪(嘉兴猪、金华猪)覆盖面还不广,高端蔬菜花卉品种进口比例还高达90%以上。以西兰花为例,全国95%以上的种子为日本进口。近年来浙江选育的西兰花新品种实现了进口替代,使国外西兰花种子市场占有量下降到7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综合来看,全省种业“卡脖子”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1]。调研中部分农业企业反映,浙江南美白对虾、菌种等被国外掌控的品种受输出国疫情影响,进口受到限制,生产企业已面临高价购买甚至“源头断水”的威胁。如何解决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高产保供以及农业品种的“卡脖子”问题,都对当下浙江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

1.3农业物资进口依赖触发产业风险

随着各级政府的通力保障和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国内农资批发零售渠道已恢复畅通,浙江春耕备种、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生产物资供应问题已逐步解决,但部分进口依赖程度大的行业原料供应问题仍然突出。例如,浙江木材对外依存度高达80%,随着国际疫情持续蔓延,木材出口大国新西兰目前已停止一切木材出口,约有一半木材加工企业出现原料短缺问题。据省海关今年1~2月数据显示,浙江原木进口量同比下降33%(表1),由此引发木材价格已暴涨30%以上,对下游木材加工业及防汛、基建等影响巨大。此外,据珍珠产业龙头企业欧诗漫集团反应,由于目前化妆品行业部分原料主要被巴斯夫、禾大等国际化工巨头垄断,部分进口原料存在断供风险。

1.4农业生物安全引发广泛关注

农业生物安全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重大动植物疫病等多个方面。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体现在3个方面:(1)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流失严重。据业内专家估计,我国生物遗传资源的引进和输出比例大概为1∶10。由于基础力量薄弱、保护意识缺乏,很多特有、珍贵、稀有的生物遗传资源,通过研究、合作或其他途径流失到国外的现象时有发生[5]。(2)重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对经济社会影响巨大。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以及草地贪夜蛾、松材线虫等外来生物对生态安全已造成极大的威胁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6]。据专家测算,2019年非洲猪瘟入侵导致我国直接经济损失达1万亿元。而浙江作为国内松材线虫病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仅2020年就计划投入6.58亿用于松材线虫病的除治工作。(3)进口农副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存在安全隐患。浙江食品、农副产品、肥、药、饲料等农业生产物资进口比例较高,由于检疫检测技术手段所限,生物安全技术评价精准度不高,进口产品对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存在潜在风险。

1.5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弊端尽现

浙江农业主导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在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和疫情期间劳动力流动不畅的双重压力下,农业用工难问题进一步凸显。据疫情初期调查数据显示,浙江规模种养主体长期雇工人员39.5万人,其中省外劳动力10.5万人、占19%,尤其从事蔬菜、茶叶、水产、畜牧等种养殖的省外劳动力占比相对较高;农产品加工流通与休闲农业等企业用工135万人,其中省外劳动力51万人,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此外,从生产方式来看,浙江大多数农业主体生产方式仍偏传统。以畜禽养殖为例,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程度普遍不高,畜禽养殖所带来的面源污染和疫病问题时有发生。疫情后,全国许多省市出台规定,禁止销售活禽并关闭交易市场,对禽类养殖特别是特种养殖更是雪上加霜。全省野生动物养殖企业及养殖户约1万家(户),从业人员超5万人,年产值约30亿元,受本次疫情影响或将血本无归。

1.6储运流通环节短板效应放大

疫情以来,各地农产品运销环节受阻严重,供应链堵点、断点问题频现。今年1~2月,浙江茶叶和水海产品出口总额跌幅分别达40.4%和35.8%,苹果出口总额跌幅达100%(表2)。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在生鲜农产品收贮运过程的采收、商品化处理、包装、保鲜、贮藏、物流等各环节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缺乏高效完善的冷链物流技术体系支撑,导致疫情期间一方面是供给端农户大量农产品滞销、囤积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是需求端农产品短缺,造成价格上涨。此外,受疫情催生的消费习惯变化影响,农产品销售迎来冰火两重天。一方面,线上消费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线下销售受人流量大幅减少影响,下滑严重。以寿仙谷药业为例,今年春节后公司线上销售激增40%左右;而线下销售同比下降约45%。内需拉动和网络消费将成为今后农产品销售的重要趋势,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储运、保鲜及物流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外,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基本达到85%以上,预冷果蔬占比高达95%~100%,而我国分别只有19%和10%,导致我国每年仅果蔬一项的损失就达上千亿元。

2科技应对疫情影响的对策建议

2.1以新品种选育为突破口,加快种业国产化替代

调整农业新品种选育方向,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着眼点,推动育种目标从“优质、高产、多抗”向“高产、优质、多抗”转变[7]。加强对地方特色品种的改良和提纯复壮,抓紧选育一批进口替代产品,加强豆类、油料等转基因产品的技术储备,强化优良品种的制种繁种技术研发攻关。在选育方式上,强化育种专项的持续稳定支持,培育和巩固农业育种人才队伍。组织并实施“百品万亩”工程,推进育种专项优良品种在全省的示范推广。此外,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建立商业化育种资源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优势、区域优势、专业优势的龙头骨干种子种苗企业。通过做强种子这一农业“芯片”,提升浙江农业种业整体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2.2以农产品保供给为目标,推进“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聚焦“米袋子”,加强农田修复和低丘缓坡垦造耕地、沿海滩涂耐盐碱地的改造技术攻关,强化以高产为目标的水稻、旱杂粮高效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研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推动浙江水稻和旱杂粮产业快速发展,增强粮食应急性科技储备。聚焦“菜篮子”,加快速生蔬菜绿色丰产栽培技术研发示范,开展果菜多茬口栽培模式研究,构建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的现代蔬菜生产基地,提高蔬菜有效供给能力。聚焦“油罐子”,加强木本油料和油菜新品种的选育研发及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强食用油供给能力。聚焦畜禽蛋奶,加快规模化生猪立体养殖应急性技术攻关,提升猪肉供给力;加强优质家禽、草食动物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优化肉类供给结构。

2.3以农业生物安全为底线,构筑农业生产安全防控体系

加强新发动植物疫病防控的研发攻关,重点针对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松材线虫等重大突发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研发和建立综合性技术防控体系。加强进口食品、农产品、投入品检验检疫技术和装备研发,围绕抗生素替代、绿色安全高效等目标,加快进口饲料、肥、药的国产化替代步伐。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通过实施重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数字化专项,建立完善浙江省种质资源数据库,加强浙江特色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开发和利用。

2.4以生产方式变革为路径,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浙江劳动力紧缺、土地资源匮乏,“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三率低下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利用工业领域先进技术成果,通过跨界融合再创新的模式,跨越式变革农业生产方式,以工业化思维推动农业生产。充分发挥浙江互联网技术优势,在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等经济效益较高的领域率先启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启动实施智慧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领雁计划”专项,开展土壤环境信息感知技术、水产、畜牧、植物等生物关键信息获取技术与传感装备、智能作业装备与农业机器人、智慧植保等研发;加强智能植物工厂、立体式智能畜牧工厂、水产数字化智能养殖工厂集成应用示范,构建智慧农业的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带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变。

2.5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针对农业企业研发能力、研究基础条件、研发人才普遍偏弱的问题,以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为抓手,在现代种业、智能种养殖业、食品加工、农产品储藏及保鲜物流等领域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引领示范作用明显的农业科技领军企业,逐步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围绕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向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实现园区“整链条延伸、配套式发展”,成为一二三产衔接联动、产供销一体化协同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动区。

2.6以科技特派员为主力军,强化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服务支撑

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抗疫情•稳生产•保供给”专项行动,动员科技特派员出资出物出力,支持并服务前线抗疫。加快《农业生产先进适用应对技术手册》的数字化推广,提高对农业生产指导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扎根计划”,通过科技特派员带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使浙江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农业防灾减灾和“重要窗口”创建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任静,邹婉侬,宋敏.跨国种业公司并购形成的国际种业竞争新格局变化趋势研究———以知识产权为例[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39(07):108-117.

[2]陈志钢,詹悦,张玉梅,等.肺炎疫情对全球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20(05):2-12.

[3]魏金销,郭宏文,孙彦琴,等.中国畜禽种业发展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8,38(03):58-6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统计数据———浙江省主要进口商品表[Z].2020.

[5]朱洪云,董海龙,芮亚培,等.西藏生物遗传资源的流失及其保护的紧迫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270-273.

[6]马玉腾,韩玉莹,金鑫,等.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及其难点和突破点[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21,43(3).DIO:10.3969/j.issn.1008-0589.202004004

[7]李明珍,李金霞.浙江省农业科技“十二五”发展情况及相关对策建议[J].科技通报.2018,34(09):60-62.

作者:李明珍 劳慧敏 田甜 单位: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智江南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