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发展对农业经济的贡献和成本控制

农机发展对农业经济的贡献和成本控制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农机化生产在我国已经基本替代传统的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正向着自动化方向进步,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通过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论述了农机化发展过程对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说明了农机化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给出了农业经营成本控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机化;农业经济;贡献;经营成本

0引言

农业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模式向全程机械化转变,农机化的大范围普及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有效助力。2020年全年,我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66900亿元,占我国GDP总值的16.47%,充分体现了在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经济也实现了突破与跨越,这与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等众多有利因素密不可分。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就是现代化,这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高质量应用关系密切,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农业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更转变了几千年来农业耕种的固有观念,使农业与现代化实现了更密切的联系。未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还将促进农业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1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1.1生产经营模式

生产经营模式对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效益影响很大,总体上看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式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业生产的大区域内出现农产品种类差异明显,且同一种农产品也存在品种上的差异,致使农产品产出的品质不同一。同时,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导致耕地与耕地之间出现明显的界线,界线所占用的耕地面积往往无法种植农作物,使土地的利用率降低。此外,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模式导致其即使应用了农机化生产的理念,由于耕地面积过小也难以应用大型先进的农机化设备,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1.2生产经营理念

受到我国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的制约,大部分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生产经营的过程主要延续传统模式,对于生产经营过程的新技术引进、经营模式转变等新思维接受程度很慢。由于经营的方式不当,常造成农产品产出后销路匮乏,造成农产品的实际附加值降低。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够接受农机全程化生产、网络营销、合作经营等新理念的农民往往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1.3生产管理水平

现阶段,农业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管理,一方面农民对于生产过程的管理粗放性明显,农艺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的使用、生产资源的分配、经营成本的控制等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无形之中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最终影响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从政府对农业管理工作的角度看,对于农业生产行为的管理与支持工作,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没有对生产经营者实现良好的管理方式指导与提升,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1]。

1.4生产相关政策

国家及地方政策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明显,一方面政策与制度对于生产方式、作物种植种类、生产经营模式等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国家统筹规划农业经济的合理化发展。另一方面,良好的政策与制度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起到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生产热情,提高农民应用新农艺新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过程的合理化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1.5生产者能力

生产者也是农业生产各项细则的实际决策者,生产者的农业技术、农机应用技术、农业管理技术、经营理念及接受新事务的能力都与农业生产的最终经济收益直接相关。总体上讲,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平均能力与农业技术及农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很多新型农业机械及其配套的农艺技术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农民所接受。导致农业生产始终维持落后的技术模式,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6生产设施水平

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对于农机技术的有效应用影响很大,尤其对于先进的中大型农机设备而言,其对于耕地附近的道路、卫星基站、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依赖性很高,要利用现代化的高效率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生产设施的水平必须要先一步实现提升。

2农机化发展过程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农机化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跨度,其起始于20世纪70—80年代,截至2022年已经发展了近50年,在农机化发展的早期,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过程并没有形成有效结合,导致农业机械化生产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作用十分微弱。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型农机具在我国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小规模、分散性农业生产和小型农业机具相配合,有效弥补了我国农业生产力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农业生产由传统的人力作业模式向机械化作业的过渡。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生产经营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为提高效益,对农业机械的重视与需求量明显提升。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先后实施,农业机械发展迎来黄金时期的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总值也实现了连续增长[2]。2020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生产合理应用的保障下,农业产值仍然实现了3%的增长,农业相关产业的总体投资额实现了19.5%的大幅增长。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这主要体现在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广泛普及、先进农机装备的科研攻关、农艺新技术与农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农机品种的宜机化发展。充分体现了科技应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农机化发展与农业经济关系分析

农业机化生产的普及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农业机购置和使用成本的增加,导致生产投入的增长;二是因农机化应用而带来的农业实际产出的增长。农业机械化生产应用不仅使农业生产过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表现为生产力技术的提升,促进农业的整体发展。以此为基础国内国外的众多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为此建立了多种数学模型,例如:CharlesCobb和PaulDauglas所建立的C-D模型,赵琨等[3]利用C-D进行优化,建立了更简单直接的农业经济发展变化模型,结合农业经济劳动力及成本投入等众多因素得出农业总产值与生产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式为农业机械化直接影响农业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长期应用农业机械化生产使农业生产的总体投入明显减少,同时间接促进农业总产品产量的提升,进而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转变指数,促进农业经济向好发展。

4农机化的实际促进中作用

4.1促进生产的规模化

农机化生产的普及要求农业生产的模式符合农业机械作业的要求,从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来看,要更好地实现农机化生产,就必须保证农业机械的性能得到有效发挥,这要求农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时间的延长,农民通过合作经营和承包经营的模式将土地整合,能够更好地保证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充分发挥性能,避免了小块耕地大型农机先进性难以发挥的问题。农机化使规模化经营不仅效率提升,同时单位面积的种植量、产出量等同步增加,使规模化的优势得到有效凸显。

4.2促进农产品质量统一化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开展较为随意,农户通过小规模种植在品种选择、种植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临近地块产出的农作物品质、种类等不统一,为粮食收购造成了品质鉴定的难度,很多农民在经营过程投入成本和劳动相同,却得不到相同的收益。农机化生产有效促进了生产方式的统一,随着农机化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农民在生产过程的品种选择、种植方式选择上将趋于统一,以便于农业机械的高效率、低成本作业,这更利于农产品产出品质的统一。

4.3有效规避生产风险

农机化生产具有高效率特点,能够更好地争抢农时,确保农业生产在科学的进度下实施,尤其对于可预测自然灾害下的抢收,利用农业机械的高效作业能在短时间内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于农业中常见的大规模病虫害问题,利用现代化的宽幅喷杆喷雾机或植保无人机能够快速完成农药喷施,降低农作物减产风险。对于农业旱情,利用现代化的管路灌溉技术,通过喷灌、微灌、滴灌等方式能够利用最少的水资源完成灌溉,有效抵御旱情。

4.4促进先进农艺技术应用

随着农机技术的发展,农机农艺实现了更好的融合,农业机械逐渐成为了先进农业技术实施的关键环节。例如,保护性耕作技术、变量喷药技术、秸秆再利用技术、土壤深松技术等都需要依赖相应的农机装备完成,农业机械装备的应用也有效促进了科学耕种、土壤保护、秸秆还田等先进农艺技术的普及,农机与农艺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效果,有效保证了农业经济向好发展。

4.5促进生产价值最大化

农机化生产形成了以农业机械为主体的生产流程,先进的农业机械机型已经全面覆盖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甚至逐渐向农产品深加工的方向延伸,利用农机化生产不仅农作物产出的粮食、果蔬等农业品产量及经济价值得到有效提升,还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成本、资源消耗等支出,甚至随着秸秆回收政策的推进,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废弃秸秆资源也逐渐转化为可回收的有价值资源,使农业经济增长点得到有效拓展。

5农业经营成本控制

5.1生产规模优化控制

生产规模的优化是农业经营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通过改善现阶段小规模经营的生产模式,利用政策引导农民实现以村集体或农户之间合作经营的模式,扩大经营规模,将传统的小块耕地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中大规模生产模式,能有效控制农机购置、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置等生产性要素的投入,并利用有限的生产资源和设备更好地完成农业生产任务,实现利用最小的成本完成最大面积的农业生产工作。

5.2生产力优化控制

通过生产力控制农业经营成本,主要从两方面实施:一方面,尽可能的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主要通过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替代传统的人力作业模式,实现人工开支的有效缩减;另一方面,有效减少农业机械的数量,农业机械做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现阶段存在着设备数量过多、大量闲置等问题,尽可能引进多功能整合的机械设备,实现以最少的农机设备完成农业生产任务。农机设备数量的缩减同时也能减少农机驾驶员的数量,有利于人工成本的同步控制。

5.3附属生产成本控制

附属生产成本包括农机使用维护成本、农机存放及库房建设等成本、农业管理软件成本、农机技术咨询与学习成本等。在生产开展的过程中,应通过合理规划有效控制以上支出。例如,通过建设系统的农机使用条例,规范农机使用维护维修的过程,避免不合理使用与维修,造成应急成本的增加,或是利用网络及新媒体平台开展农机技术咨询学习,能够有效降低线下学习的费用。

5.4生产效率因素

生产效率是生产成本控制的直接影响因素,通过农机化生产和科学的生产管理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能够有效缩短农业生产各个工序所需时间,从而使用机成本、农机故障率、人工成本等各项投入相应缩减,从而有效控制生产经营成本。

6结语

综上所述,农机化发展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先进农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能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相关产业及农民经营收益的提升,带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德,王洋.家庭农场成本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21(28):138-140.

[2]姚玉洁.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辽宁经济,2014(11):50-51.

[3]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作者:祝恒蕊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