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管理范例6篇

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管理

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管理范文1

法规制度安排农机安全属于社会管理范畴,而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规范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行为客观要求加强法规制度建设。2003年10月28日,国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范了上道路行驶拖拉机的行为,并法律授权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行使有关管理职权。2004年6月25日,国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范了农机产品质量、维修、使用和安全宣传、教育、管理等行为。2009年9月7日,国家公布《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建立健全了农业机械生产、销售、维修、使用操作、事故处理、监督管理等制度。农业部相继公布了有关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安全管理配套规章及业务规范性文件。全国有28个省(区、市)公布或修订了农机管理或监理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时在技术规范方面还公布了有关农业机械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全国农机安全生产制度及技术标准的实施,维护了农业机械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了农机安全生产。

组织建设安排2010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农机安全监理机构2901个,省、地、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参公管理比例分别达到83%、66%和31.9%,县以上农机安全监理人员近35万人。一些地方采取在县级以下设立农机安全监理派出机构,在乡镇、村设立农机安全监理员或农机安全协管员等形式,延伸了农机安全监理基础网络。全国已基本形成了部、省、市、县、乡、村6级农机安全监理体系,有专(兼)职农机安全管理人员11万多人,在组织上保障了法律和行政法规赋予农机化主管部门的职责任务的履行,并为农机安全实施社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社会机制安排社会管理涉及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政府重视、部门支持和社会组织的参与。2006年,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通知》,各地积极响应并组织开展创建活动,把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融入地方政府工作之中,形成了“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积极推行农机安全监理业务规范化建设,公开办事依据、业务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二是大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着力增强农民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三是组织开展农机执法、专项治理行动,加强与公安、安监等部门配合,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大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切实搞好农机事故预防。目前创建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实效,“平安农机”示范县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积极探索并构建了适合农民、农业、农村实际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了对农机安全生产投入,充分调动了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参与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发挥了创建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基层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

技术体系安排2007年农业部将“全国农机监理信息系统”纳入了国家“金农”工程建设内容,逐步建立全国农业机械登记、农业机械驾驶人员、农机事故、农机安全监理体系管理四大基础数据信息库和全国统一的应用平台,以信息化促进农机安全监理业务规范化建设。全国有1/3的省(市)建设了区域农机监理信息网络,实现了农机监理系统网上办理业务。2009年农业部实施了《移动式拖拉机安全检测装备项目》,为全国100个基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配备了移动式拖拉机检测设备。在项目建设的示范带动下,全国已有北京、山西等20个省区市在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下,启动实施了地方的农机安全监理设施装备建设项目。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将农机安全监理装备纳入了建设内容,2010年已先期启动了600个粮食产量大县。农机安全监理装备技术与信息化建设的体系的初步形成,为农机安全社会服务提供了支撑、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提高了农机安全监理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农机安全监理主要功能分析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2012年中央1号文件再一次提出“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要求,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机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我国农业机械主要由农民个人拥有为主,量大、面广,涉及农村千家万户,流动、分散,贯穿于农业生产、流通等产业整个过程。目前,我国农业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推进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农机事故易发期,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提,加强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社会管理新形势、新要求,正确分析农机安全监理主要功能,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农机安全监理改革,面向社会需求定位,从技术上强化服务,更好地履行农机安全社会管理职责和公共服务要求。

1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保障安全促进发展发展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其发展的量和质、深度和广度是不相同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其中包括安全发展这个基本要素。安全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安全能减损,保护生产力,安全出效益,发展生产力,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农机安全监理承担着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重任,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农机安全监理第一要务。因此,应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贯彻实施好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履行好职责任务,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公平性、效率性、责任性的依法行政执法原则,执行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行政执法要求,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使农业机械化更加发展、农民生命财产更加安全、农民生产生活更加殷实、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2提供农机安全公共服务,推进农机安全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在加强农机事故预防和控制过程中,研究和运用社会管理的理念和知识,结合实际创新农机安全监理方式方法,有效维护农机作业秩序和各方正当权益,加强事故应急处理,化解社会矛盾,提高行政执法效果和公共服务水平,是农机安全监理在新时期新阶段所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目前,农机安全监理在服务方面还相对滞后,如农机安全监理办理牌证业务在一些地方仍存在传统的等业务上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法牌证率、检验率和持证率,无牌无证农业机械造成的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在依法加强安全监理的同时,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特别是针对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特点和农民的需求,从方便农民、服务农民出发,创新服务方式方法,以服务提升监理水平,让农民在接受监督管理得到方便的服务,自觉增强安全法制观念,减少农机事故发生,充分享受现代农业工具带来的安全发展文明成果。#p#分页标题#e#

3改善执法与服务技术条件,提高农机安全监理能力2010年7月5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定期对农机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等要求。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能力建设,是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也是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应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培训,提高广大农机监理人员,增强法律素养,普及专业技术,提高软实力。另一方面,应积极争取对农机监理科技投入,研究农机安全监理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搞好农机监理检验、培训、考试、宣传教育、事故勘验、安全检查、监理信息等装备设备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不断改善农机安全监理手段,提高农机安全监理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增强硬实力。安全科技是构成安全生产的重要要素,代表安全生产的发展水平,应不断推进安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机安全生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农机安全监理创新途径选择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管理方面,创新更多地体现在方式方法的变革。因此,在实施农机安全监理社会活动过程中,引入服务等要素或把行政执法与公共服务等要素相互融合,更有效地实现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目标。引入服务要素,实现服务创新,不仅会给服务对象带来不同于从前的新内容、新感受,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而且还会提高安全监理能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在目前农机安全监理服务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应结合实际研究服务内容,选择技术实现途径,以服务创新农机安全监理。

1以送业务技术服务下乡为试点,加快农机安全监理服务观念创新农机安全监理面向农业和农村,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农民。在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区别。从农机安全社会管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一是乡村较多,居住分散,集中度低;二是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其类别多,品种复杂,农时作业季节性强;三是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多,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的存在给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相对人带来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大多数农民距离县城较远,办理安全技术检验、技能考试及申领牌证等业务往返不便,且增加费用支出。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农机安全监理系统应主动从方便农民出发,积极转变观念和作风,开展以送业务下乡为试点,变“有求必应”为主动服务,推进服务创新,提升监管水平。送业务下乡不仅可行而且会产生新的效果。其一,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年度计划,分区域分时段实施,少数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可采取预约方式处理。转变业务办理方式,虽然增加了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工作量并付出更多的辛苦,但贴近农民、方便农民,换来是农机经营使用者的方便,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二,送业务下乡还会增加农机安全监理费用支出,但节省了农民费用,相对增加了农民收入,且总体费用支出是相对减少的,节本增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三,送业务下乡对广大农民来讲是农机安全法规、安全生产技术知识现场示范教育,有利于扩大影响,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2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推动农机安全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在稳定和巩固现有农机安全监理行政执法组织体系同时,应从社会管理出发,积极推动农机安全技术组织模式创新,充分发挥社会成员组织在安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扩大提供安全生产技术服务组织群体。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机械化发展主体,也是影响农机安全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中,据统计,2010年全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17.15万个,呈现出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8万个,比上年增长46.02%,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高,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规模化经营的主力军,也是促进农机安全生产主导力量。因此,应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通过对其农机安全生产技术引导和规范,加强安全生产自治型治理结构建设,搞好其会员的安全管理与技术服务,形成农机安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机制,实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安全自治自律的良好状态。同时,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等积极参与农机安全自律,促进基层社会成员安全自我服务组织建设,实现良性互动,广泛营造农机安全生产氛围。

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管理范文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上有所改观,但质量安全事件仍屡见不鲜,出现了“质量免检产品”三鹿奶粉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事件,“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过期劣质肉类事件;而一些加工作坊的问题更多,如生产豆芽,为改变豆芽色泽而使用漂白剂,为防止烂芽而使用农药兽药,为了高产和好看使用无根剂等。分析以上事件的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流转过程,发现其供应链模式与监管都存在问题。因此,创新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刻不容缓。

2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农产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的稳定,如今我国农产品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然而,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依然不尽如人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1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但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有所涉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倍加关注,由于农产品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许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认知水平不高,缺乏常识和判断,在购买农产品时,追求精细、注重外观,而且对价格反应敏感。部分生产经营者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在农产品的“卖相”上大做文章,掺杂使假,违规添加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带来质量安全问题。

2.2监管体系基本建立,但监管过程依然困难重重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并不断完善,2014年重新修订了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国家标准。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到2014年底全国已有86%的地市和71%的区县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农产品安全监管职能分解在农业、卫生、工商、质监、药监、商检等部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构,存在监督职责不清、监管接缝现象,出了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诿,均称“不归我管”。我国农产品安全标准制修订远滞后于发达国家,比如我国现有农药残留限量仅1000多项,欧盟有14.5万项,日本有5万多项,缺少标准增加了监管难度。

2.3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但质量安全隐患依然较大

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较高,近年来,公布的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均在93%以上;2014年蔬菜、畜禽和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6.3%、99.2%和93.6%,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三品一标”快速发展,“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得到大力发展,至2014年“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0.7万个,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然而农产品仍存在多方面的质量安全隐患,一是农药、兽药残留超标;二是违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三是个别地区个别产品重金属污染和生物毒素问题突出;四是保管不善、病原微生物污染等原因造成产品变质;五是转基因农产品安全存在不确定性。农产品要从安全抽检合格率发展到“产品安全优质、消费营养健康”还任重道远。

3现有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质量安全监管困境

农产品供应链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都会产生影响,不同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通过对各环节的有较衔接与管理,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户+批发市场”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户(基地)+企业”模式、以农产品销售商为核心的“农户(农企)+销售商”模式。

3.1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运作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目前仍是主要的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批发市场作为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将农户、合作社、零售商等各方随机地组织起来,使农产品从生产地进入流通领域,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这种模式交易较为自由,参与者众多,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质量安全监管困境:在我国,大多数批发市场基础设施非常落后,造成农产品的交易环境较差。另外货源供给分散,以短期、个体交易为主,信息链在批发市场处容易断裂,信息的传递不畅通。农户的市场地位低,收益微薄,漠视自己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责任,主要靠市场抽检等末端控制方式,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3.2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运作模式:个体农户通过契约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按照加工企业的规定,分散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生产出的农产品交给企业,企业大多开展品牌化加工后再统一推向市场。这种模式,克服了个体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设法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明确加工企业为安全责任主体。质量安全监管困境:这种模式加工企业需要一次性投资较大;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两大环节进行管理,生产环节农户极度分散,给监管造成困难,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难度大,有限的资源消耗在过多的方面,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有时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履约成本高,在利益驱使下,经常会出现违约现象。

3.3以销售商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运作模式:由销售商负责协调管理整个供应链上的农产品流通,农产品从农户手中生产出来,经由批发市场或者加工商后到达终端销售商。销售商通过进货合同的约束,促使供货商在农产品品质和食用安全方面进行把关;在大城市超市逐渐成为购买农产品的重要场所,由于具备物流配送体系,购物环境好、管理水平高、具有保鲜措施,在销售过程中较好地控制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质量安全监管困境:由于生产加工过程跨度长,销售商监管难度大,不能做到实时、实地的监管;为保障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产品供应商的选择需要花精力与时间,进货成本会上升。作为核心企业的大型销售商,为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自身需要建立高水平配送体系,有的需要采用全程冷链,在设备、人员上投资较大。

4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

现有农产品供应链的三种主要模式,在质量安全监管与控制方面都有局限性,存在着风险与隐患,为更好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需要创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本着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以正向监督、逆向追溯的质量安全管理思想为理念,提出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新模式-合作社与加工(流通)企业双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

4.1双核心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基本架构

合作社与加工(流通)企业双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环节以合作社为核心,加工(流通)环节以企业为核心,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农户通过契约入股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资本实力的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筹集资金、建立组织构架、聘请技术能手,提前的生产资料、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回收等服务,农户按照规定进行生产,合作社对社内各成员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监管,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合作社作为组织载体与相关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供初级农产品给企业,农产品经企业(部分进行加工后)进入流通领域,最终到达消费者。

4.2双核心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下的质量安全监管优势

这种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较好的保障。一是两个核心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加工(流通)企业主要面向市场,更了解需求,降低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开展深加工、创建品牌,提升价值;合作社专心组织生产,注重技术,提供优质安全的初级农产品,稳定货源。二是合作社的供应能力强了,谈判时双方地位相对平等,有利于利益均沾,使合作更稳定。三是为了长期利益,促进开展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紧密型合作;双方既重视与依赖对方,又可通过契约等方式相互制约,提高违约成本,促使各自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减少相互监督成本。四是生产方组织化程度提高,有利于建立质量安全信息平台,避免农产品信息散乱,形成完整的信息链,使信息流通畅、准确;也利于政策落实,便于监督管理。

5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创新

为有效发挥新模式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上的作用与功能,需要供应链上各方信息互通、相互协调、加强合作,建成相对稳定的供应链,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5.1组织运行机制

构建长期紧密性合作的组织运行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利益分配一般都是通过合同来实现。新组织模式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进行谈判,签订合同,使生产方提升组织水平,平衡供应链各主体的市场地位。完善供应链组织的内部运行保障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各主体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与义务,激励参与各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5.2信息共享机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包括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预警系统、追溯系统和查询系统等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从农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进行信息化处理,使农产品都有各自的“成长档案”资料,相关信息在供应链间畅通传递,保证各主体间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流。明确各主体提供农产品信息的内容与要求,确保农产品“成长档案”在流转过程中不断完善。信息平台对供应链上各主体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和协作方面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能有效查明质量安全问题的结点,并作出快速反应。

5.3协调反馈机制

研究“双核心”供应链各参与主体的合作与协调机制,消除因目标不同而造成的利益冲突。两个核心主体对各参与者之间的物流、信息流、技术流和收益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在质量安全控制上做到目标统一,分工协作,明确各方的义务与责任划分范围。建设安全追溯系统,一旦出现问题能查到责任者,并有相应的处理预案。建立有效的合同约束与信誉约束机制,提高违约成本,确保各利益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5.4评价激励机制

科学设计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进行关键危害控制点分析,明确各环节(结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指标与标准。对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保障质量安全水平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价,激励各主体树立品牌意识与竞争意识。探索二次分配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最终取得高收益后,可对供应链上的各参与主体,依据考核进行利润再次分配,实现利益均沾。通过各环节的考核评价,可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控制,并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

6实施创新型农产品供应链的保障措施

为顺利实施基于质量安全的创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双核心农产品供应链,需采取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保障。

6.1落实制度保障,培育壮大“两核心”

农产品生产过于分散,监管难是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要彻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培育壮大农业合作社与加工(流通)企业这“两核心”。一是要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建立统一的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二是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使土地相对集中,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是政策扶持,加强管理,提升“两核心”的实力,强化各自优势。从保障农资供应、农机补贴、农技服务来扶持合作社,合作社内部要规范管理,增加凝聚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通过金融支持与税收优惠来助力加工(流通)企业,企业自身要勇于开拓市场,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的深加工,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政策引导,通过诚信机制与合同约束,促进“两个核心”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为双核心农产品供应链打好基础。

6.2提供设施与技术保障,构建安全高效供应链

打造安全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要有先进的设施与技术作支撑,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推进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加大信贷支持,鼓励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购置先进的储运设施设备,提高设备保障能力;二是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方便公众查询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曝光问题农产品,推动“三品一标”论证与商标注册,便于人们识别农产品的优劣。三是技术革新,开展设施农业建设,推进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开展生鲜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开展连锁销售,实施配送,加快流通;供应链实施关键危害控制点分析(HACCP)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四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如质量标准、设备标准等,使生产规范化、产品规格化、设备通用化。

6.3发挥市场机制,健全完善监管体系

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管理范文3

XX镇位于XX省XX市北部,全镇人口X人,耕地面积X万亩。南依洛XX市区,北接XX水利枢纽。下辖X个行政村和X个社区,共68个自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6268元。近年来,我镇坚持稳粮强基,突出特色,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品质,调整结构,注重效益”的发展方针,以产业结构调整为载体,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以发展优质小麦、花卉、药村、无公害蔬菜为重点,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一、创建基本情况

2020年以来,XX镇创建“平安农机”促进乡村振兴活动,在市、县农机、安监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机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机安全管理新格局,推动了全镇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截至目前,全镇共有农机85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86台、联合收割机161台、手扶拖拉机、小型耕整机等小型农机500台,年机械耕整5万亩、机械收割4.8万亩,全镇农机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无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已创建xx和xx2个“平安农机”示范村。

二、创建主要作法

1、加强组织领导。我镇始终把农机安全生产作为加强农机管理、促进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职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全镇“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坚持定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各村相应成立了创建工作专班,使“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网络向基层延伸。建立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机制,与各村委会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管理范围。

2、强化宣传力度。把创建平安农机示范镇、示范村活动与农机安全宣传相结合,充分利用微信、大喇叭等媒体,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农业部关于拖拉机及驾驶员管理规定的宣传力度,共发放《“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倡议书》和《农机安全生产知识读本》等资料两千多份,增强广大农机手和农民群众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引导机手自觉遵守农机安全法规,自觉维护农机安全生产秩序。

3、健全管理网络。一是各村专门设立农机岗位责任人,负责农机安全监理、推广、培训等项工作,在村委会成员之中挑选一人兼任农机安全员,负责村级农机安全工作,建立镇、村安全管理网络。二是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组织,组织合作社机械安全优质地服务本村及周边耕整、机植保、机收割。三是挑选一批有经验的机手聘为农机监理业务联系人,协助开展安全宣传、技术培训和监理业务咨询等项工作,推动农机安全管理进村入户。

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管理范文4

[关键词] 农机 监理 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28-01

农机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是实现农机安全生产的关键。近几年,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类农业机械得到迅速发展,农机违规操作、黑车非驾、非法改型、客货混装、酒后驾驶等违章现象呈上升趋势,农机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为降低农机事故发生率,有效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确保农机安全生产,迫切要求加强农机监理。

一、积极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机手安全意识

农机监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图版、宣传单、广播电视、媒体、短信和设立安全教育宣传咨询台,组织安全宣传小分队,调动村级安全员等多种形式做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1.抓好春节、五一、国庆、中秋等重大节日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2.抓好“年检审”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发送督促检审短信,邮寄督促检审通知。

3.抓好农机“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日”活动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制定重特大农机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事故预案演练。发放安全手册、宣传单,上平安农机宣传课。

4.抓好农机重点作业区域和主要交通路段,村镇集市的过街横幅的悬挂和张贴工作。

5.做好庙会,农资交易会期间的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努力做到安全宣传无盲点,确保对农机手和公路沿线群众农机安全宣传覆盖面达到100%,对农民群众的宣传覆盖面达到90%以上,从根本上提高农机手的安全意识。

二、积极开展农机安全检查,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由于农业机械量多面广,执法环境特殊,农机监理部门在做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农机安全检查,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隐患,把农机事故消除在萌芽之中。

1.做好季节性农机安全检查

农机监理部门要结合当地农机作业特点积极开展春季、午收、三秋和冬季农机安全检查活动。要建立安全巡查和故障检修制度,深入农家场院、田间地头、乡镇集市、停车场、码头和农机作业现场。做到有违章必纠正,有隐患必排除,安全事故零容忍。

2.做好农机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2.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解决农机监理部门对上道路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执法困境,推进公安农机联合执法,落实公安农机联合执法实施办法,共建农机安全隐患信息通报平台。

2.2.集中开展农机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农机监理部门要与安监、公安、交通等部门密切协作,在农机事故多发期,积极开展涉牌涉证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和校车安全专项整治等农机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三、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安全监管,提高三率

1.要建立健全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各项安全管理标准和农机安全维护、检修制度,设立专兼职安全员和建立安全员考核制度。

2.农机监理部门要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库、油料库、维修间等场所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库设施步局合理便于安全通行。

3.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要组织农机监理人员采取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对合作社人员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操作培训,力争实现合作社农机挂牌率、检验率、办证率达到100。

四、规范业务办理,推进阳光政务

1.农机监理部门要将各项服务项目、办理程序、收费标准、办理时效,在服务窗口上墙公示,切实做到文明监理、优质服务。

2.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检验、驾驶员考试等重点环节。要实行首问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职责,将岗位责任细化分解到人。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切实落实责任追究制。

3.设立行风投诉热线,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4.积极开展实地检验,做到服务送上门,法规送到户。

五、层层签立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筑牢农机安全生产防线

1.政府主管领导、各乡镇长、农机局长、监理站长以及村级农机安全员,签订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2.监理站长、检验员、考试员、登记员、事故处理员、外勤执法人员签订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3.监理站与农机手签订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六、积极推进平安农机创建,营造创建氛围,抓好农机源头管理,构筑农机安全生产防线,为构建和谐乡村提供保证

七、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提高农机监管水平

农机监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将农机监理装备纳入政府预算,提高农机监管水平,切实推进农机驾驶人员理科考试无纸化,术科考试电子化,检验检测制动化,事故处理迅捷化。

八、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提高监理人员执法素质

做好农机监理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农机监理队伍建设是关键。

1.要认真组织农机监理人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以“三严三实”为统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领导班子和全体农机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积极引导农机监理人员严格执行《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管理规范》,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困、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观念。

2.要积极开展培训。农机监理部门要定期开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农机实地检验办法》、农业部41号、43号令专题培训和现代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做好农机监理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管理范文5

论文关键词:农药滥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安全,市场失灵,政府失败

一、引言

近期发生的“毒豇豆”、“毒豆芽”、“毒韭菜”、“毒大米”等等诸多食品源头安全事件引起了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极大担忧,并且使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管控效力备受质疑和指责。因此,如何有效防止类似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防止农药的滥用,重新树立公民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大多采用加强机构设置、制定完整法律措施和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积极作用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大规模推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及可追溯系统来对食品安全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明确责任。近几年,我国学者结合国际成功经验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具体研究和有益探讨,比如,范春光认为,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全过程的信息披露制度,实现食品安全的监管目标[1];学者刘亚平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破解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局,不只是监管机构撤并的问题,而是要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 反思现有监管模式[2];沈红则通过近几年对市场随机抽查的结果汇总分析得出,要在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和的网络体系[3]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除以上四个方面毕业论文提纲,学者徐晓新认为应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促进消费者的参与[4];刘为军等人指出,由于外部性、人的有限理性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市场本身无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通过政府管制来解决[5]。

以上研究及实践表明“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是政府实现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而农产品则始终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 食品的质量安全也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保障[6],因此农田管理理应成为我们监管过程中首要高度重视的问题,然而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较少。根据2008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至2006年末,我国共有农业经营户2亿多户,农业经营单位39.5万个[7],全国耕地面积约18.2574亿亩[8],户均耕地面积仅有9亩左右,小规模经营农户在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如此多的散户经营,使农田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显然,如果没有良好的农田管理,食品安全后续监管过程的努力只能付诸东流。因此,对农田管理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而农田管理的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农药的使用。

二、农产品安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原因分析

(一)农产品源头的安全隐患——农药的使用

农药作为一种可以增加产量的药剂为各国所普遍使用,关于它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最重要的是农药滥用问题,尽管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资料客观反映这一情况,但每年农药中毒事件频频见诸报端的事实不可否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对于我国建国后才开始推广使用农药而言,国外使用农药的历史较早,因此,对农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更为深刻。澳大利亚学者Clevo Wilson和Clem Tisdell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农药的使用不仅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而且对环境的污染是长久的,其成本大于收益,最终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9]。美国学者JohnS. Wilson和TsunehiroOtsuki则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粮食生产必须在安全和经济之间的进行适当取舍,要全力清除农药滥用及制定更为严格的农药使用标准[10]。加拿大则大力推行有机农业,尽量避免使用农药[11],由此可见,农药的负面影响是确定无疑,发展生态农业是趋势。

但是,根据相关专家的说法毕业论文提纲,通常情况下施用农药后因病虫害引起的农作物的损失会保持在35%左右,而不施用农药则损失可能会达到70%左右[12],因此,一方面,农药的使用在保证我国粮作物供给上功不可没,就目前来说农药的大规模使用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如果减少或不使用农药,农民损失是相当大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还非常低的情况下不可能让其自觉的控制农药的使用,但这也成为了农产品安全的最大隐患。徐晓新甚至指出由于农民的素质比较低和利益趋使,农民购买并使用剧毒的农药,这是食品安全问题最初的源头[13]。

就我国国情而论,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大范围使用是不可避免,但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农药的使用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以及如何鼓励农民去生产绿色有机产品从而逐步摆脱农药对农民收入的制约,使农民保证农产品安生的情况下利益仍然能得到保障或补偿。

(二)市场失灵原因——不能区分农产品品质的好坏

众所周知,市场之所以能发挥其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的生产能力,消费者在消费之前必定通过市场来获取与之相关的可用信息来确定其是否购买某种商品。但是就我国农产品市场来说信息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从而产生了卖者和买者的信息不对称,其结果是不能以质定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就农产品本身而言,其产品本身是具有经验品和信用品的双重属性[1],也就是说,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食用后有不良反映)、口感、新鲜程度等方面的品质特性来说是经验品,因为这些方面消费后是可以明显感知的;但是如果从其农药残留(食用后人无明显反映,但确实对人体有伤害)状况、是否含有激素、内部营养元素的构成及含量上讲又是信用品,消息者消费后一般不可感知。农产品所具有的这两种属性,特别是其具有信用品的特点是有利于生产者隐瞒一些负面信息而使购买者事前不能获取与商品相关的全部资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出现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一方面使得消费者难以区别农产品品质的好坏;另一方面促使农户使用各种农药去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变产品外观观感和提高口感度等等,而忽视其真正的内在品质,诸如高营养,无公害等等,使优质与劣质农产品相混淆,使得农民因生产安全农产品所付出的代价不能得到补偿,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就消费者而言,与其它商品一样毕业论文提纲,对农产品品质及食用安全的评价是根据其价格[14],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偏向“价格优先”,绿色消费意识不强[15]。对于一些农产品,消费本身并不能从外观上或其品质上区别孰优孰劣,从而视为同一档次,所以也出现了以价格优势为标准进行选择的行为,盲目追求所谓的“性价比”,使市场失灵现象更为严重。总之,消费者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政府失败原因——不能有效监管

政府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主要职责便是监督、纠正市场的失灵,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市场失灵进行内部性政府管制,消除信息不对称,使市场机制能够顺利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频频出现的食品特别是农产品安全问题反映了政府在管制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 管制成本过高。

从理论上讲,对每一种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全面监控,是最完全的监

控,但相关的监控成本将是政府所承担不起的[16]。因为政府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就必须实现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督、就必须对农产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和要求农户及时的信息披露,但是上文已经指出我国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各地方政府不可能做到到家到户的监督,政府所做出的种种监管决策不能真正有效落实,农药滥用现实仍较为普遍。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早已完成了农业产业化转型,大模型标准化生产成为其一大特点,加之各类第三部门的广泛存在,使得政府监管对象集中、监管压力较小,决策易于落实,所以其政府监管也较为成功。

第二,处罚执行成本过高。

对于一些违反食品安全的行为,政府都有相应的法律处罚措施,但是,我国农产品销售渠道非常灵活,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不论村庄多么偏僻,都会有小商小贩开车进村收购,然后再集中卖给其它中间商。就整个农产品收购过程来说大多没有实现对农产品安全的检测毕业论文提纲,即便是进行了检验,也是集中收集后再检测,导致出现了问题也很难区分具体责任人,追溯到农户个人的难度较大,从而使不少人怀有侥幸心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也正是因为这样,国外流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以及HACCP在我国难以大规模推行。此外,紧缩农药的使用,会减少农民的收入,其后果可能会使农民与政府监管部门产生较大摩擦,甚至会演化成对抗问题,使农产品安全更加不能保障。

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政府真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落实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督及对每一违法行为进行惩戒,其结果则很可能将高昂的监管成本转嫁到农产品成本上,这反而促使农民想各种办法人为去增加产量以实现预期收入,其中最为主要的办法就是使用各种不安全的农药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的有效组织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建立中介组织。这个组织不但可以使分散的小农联合起来,统一管理、合作经营、共同面向市场,又能够代表农户利益,使农户利益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统一,这个组织形式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17]。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市场失灵

首先,合作社可以通过注册商标品牌来将自身与他人相区分。

农产品市场是一个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一个人所生产的产品基本同质,这样的产品市场使单个农户不可能去宣传自己所提供的商品的优越性,因为不仅效果不佳,而且成本过高。但是合作社则可以发挥其规模大、标准化生产、安全高效等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商标注册,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反过来又促使合作社更为注重其品牌声誉,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另一方面让消费者掌握更多的购买决策信息,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所带来的决策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失灵给消费者和农户造成的损失,实现优质优价。

其次,合作社能实现对农户的利益补偿,推进绿色产品的生产。

保证农产品安全,尽量少使用农药是全社会的共识毕业论文提纲,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最紧迫的任务。经济主导型的特征是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以获取最大收益为目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所创造的额外利润是驱使他们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的最根本动力,因为谁也不愿意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而去放弃本可以获取的利益。只有当一部分农民在发展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得到更大收益时,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就会使得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推动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从更大程度上保障农产品安全。而合作社就可以做到保证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补偿农户由于减少农药的损失,并提高农民的收入。它通过为农户提供农资产品购买、农业技术和产品销售服务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销售收入等方式弥补农民为生产绿色产品而产生的损失;它可以联合农户开发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著名产品,注册登记农产品品牌,通过优质优价,或获取品牌收益,来提高农民收入;而大型合作社还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使农民在农产品销售链上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合作社中进行绿色产品的生产。

案例:隆丰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是甘肃省民勤县的第一家注册合作社,该合作社主要从事的是洋葱的生产和销售,并且是当地最大的一家洋葱产销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购销。为了便于与其他洋葱生产者相区别,合作社不仅注册了商标,而且将其商标品牌印刷在其专门定制的红色包装袋上,在洋葱的销售过程中必须用这种包装袋。在市场上不仅中间商很容易将其识别,而且据了解,其品牌也在消费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认可程度逐年上升。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有利于缓解政府失败

首先,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有机相联,减少了监督及执行成本。

各农户通过合作社易于迅速集中,使得政府的农业服务部门透过合作社向农户进行监管,节省了政府机构与分散农户联系的成本,而合作社进一步通过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使用肥料、统一治虫施药和统一农产品检测及销售来实现对合作社成员生产全过程监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所生产出来的是绿色、无公害的优质产品,使政府难以灵活实施的各种监督举措内部化毕业论文提纲,极大降低了政府监管的成本,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沟通摩擦所带来的争执,将政府在农田管理上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得到较为有效的解决。

其次,利益相关者的一致压力从很大程度上遏制成员农药滥用。

虽然政府机构无法掌握分散农户使用农药的情况,但处于同一村庄的农户对邻居生产用药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信息。同时,处于一个相对狭小范围内的农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熟人社会”关系:如果某合作社成员隐瞒了使用烈性农药的情况,极有可能出现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会使整个合作社的声誉和收入遭受损失,该农户不仅受到来自于合作社的惩罚,而且还要承受周围人群施加的道德谴责,其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极为广泛的联系基础,能够纠正农药滥用问题中政府监管失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案例:民勤县金光高效农业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该合作社主要从事的是蔬菜的产销。为了保障农产品安全,合作社严格掌控农药的使用,统一农药采购及使用,并对农药的使用请专家进行指导;合作社本身有育苗中心,一直积极探寻更为优质的品种。上级主管部门每次只随机抽检部分农户便可以掌握全部成员使用农药情况,政府也经常利用合作社定期及不定期的社员大会来宣讲各种农业政策,加强与农民的联系与沟通。

四、多中心治理——政府、合作社、其它社会组织三者缺一不可

由奥斯特罗姆等一批学者发展的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对公共事物的良好治理不仅仅依靠于政府,而且还需要吸纳更多的社会组织(第三部门)参与其中,强调自主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于农产品安全,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它社会组织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明确各方职责,相互配合在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的调节作用才能解决农产品安全的源头问题。

三者关系如图一:

图一

政府应该在法律法规上进行完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应的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标准以及违反该标准的严厉惩罚措施,使安全生产成为农户的自律行为;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和强化其在安全生产上以及将分散的农户联合为一体的优势,让合作社成员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更利于政府的监管,并积极推进合作社的品牌建设;定期食品安全检测公告,推优警劣;扶植其它社会组织的发展等。为农产品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合作社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组织,更应该发挥其贴近治理对象的优势毕业论文提纲,成为农产品安全保障的主体,发挥其在产供销上的一切影响力,保障农产品生产源头的安全,将政府在农田管理中管不了、管不好的方面尽量内部化,并积极扩大其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农户,追求更高品质;合作社也应该配合政府的监管行为,积极提供便利,自觉带头遵守《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并且应该加强与其它社组织,如合作社联合会、消费者协会等等协会之间的联系,共同为农田管理出谋划策、承担起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力军。

其它社会组织,如消费者协会、养猪协会、蔬菜协会、金融保险机构等等。消费者协会应该发挥其联系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功能,探索调节二者之间矛盾的积极解决方案,成为联接双方的桥梁;各种行业协会则应该积极探索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以及推广,弥补政府在食品监管中的死角,分担政府的工作压力,并且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各种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生产技术能力,以及介绍引进品质高、效益高、无农药依赖的优质农产品品种;此外,应该充分利用保险机构的风险保障机制,将一部分保质期短、易变质、产品运输风险大的绿色农产品进行投保从而确保农户利益并生产出更多的市场信息以利于消费者选择。

五、总结

农田管理作为农产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农田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农药滥用及残留问题。但是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现象使农产品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农产品不能因其品质高低而获取相应的社会认可及收益。本文认为必须明确政府、合作社、其它社会组织在确保农产品安全中的职能定位,特别是要发挥合作社为作为一个主体在解决该问题上的独特优势,三者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解决在食品安全中难于解决的瓶颈问题——监管及农民利益补偿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春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及其借鉴——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信息披露制度[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3):96-98.

[2]刘亚平.中国食品安全的监管痼疾及其纠治——对毒奶粉卷土重来的剖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3):84-93.

[3]沈红.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J]. 食品工业,2011(5):89-91.

[4][13]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5]刘为军、潘家荣等.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J]. 中国农村观察,2007(4):67-74.

[6]王华书、徐翔.微观行为与农产品安全——对农户生产与居民消费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3-2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OL].

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管理范文6

(二)围绕粮食安全,着力抓好农业生产。一是加强服务指导。切实抓好双夏生产,认真做好早稻收割各项服务工作,加强连作晚稻秧苗培育管理,尽早部署冬种生产,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和指导意见,加强秋收冬种服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二是突出高产创建。实施“甬优种业双千工程”,开展单季稻千公斤和连作晚稻800公斤攻关行动,大规模推进高产创建活动,粮食“双千”实施面积扩大到15万亩左右,努力实现粮食稳定高产。三是稳定“菜篮子”产品生产。以“粮经结合”高效农作制度创新为抓手,以“万元地”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创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加强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场建设。全区经济作物“万元地”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创建畜禽“两化”示范场100个以上。

(三)围绕农业水环境治理,着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按照制定的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方案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强化责任落实,认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是推进畜禽养殖场整治行动,落实生态消纳地,加快标准化水禽场和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完成省农业厅下达的各项治理任务。二是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监管机制。在全面完成5个县级无害化处理厂和142个收集点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无害化处理监管机制,提高日常运转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确保处理中心发挥作用。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等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普及农药、化肥减量技术,加强沼液、畜禽排泄物和农作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扎实推进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9个示范区和29家示范企业建设,开展1个省级农作物秸秆利用试点县和__区、__市、__市等3个省级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县建设,实现化肥减量3050吨、化学农药减量450吨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

(四)围绕机器换人,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抓好各项农机扶持政策落实。做好第二批中央购机补贴资金安排和管理,加强作业补贴督导检查,落实单季稻、连作晚稻机插面积,确保补贴资金用到实处。二是加快农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设施大棚面积200万平方以上,加快蔬菜等特色产业机械推广,推进农机科技项目建设。三是提升农机服务能力。以农机合作社和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为重点,大力培育社会化农机服务组织,实施农机合作组织提质工程,创建农机示范社15家和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1个,全面提升农机服务能力。四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较大事故防控专项行动,深化“平安农机”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全员农机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规范农机监理队伍机构。

(五)围绕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扶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相关企业加快电商平台建设;完善智慧畜牧业系统,研发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远程视频监控、动物诊疗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模块,深入挖掘系统在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开展“农技通”应用试点工作,建立农技专家库,推广“农技通”终端应用,加强用户培训,提高农技人员在线服务意识。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监管领域的应用。加快智慧农机、智慧农资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推广应用农业执法移动客户端;建立全区耕地质量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全区耕地质量现状和建设占补情况动态化、矢量化管理。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行政管理上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农业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畅通咨询投诉等问政渠道,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六)围绕提质强农,着力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