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研讨式教学模式

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研讨式教学模式

摘要:研讨式教学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手段的丰富。同时,与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目标、特点及其人才培养上契合度更高。因此,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引入探讨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培养出更多、更高层次的涉外法律精英。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双语教学;国际经济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家、各经济体之间交流不断深化,由此产生的纠纷也与日俱增,未为适应此发展模式,国际经济法也在不断做出新的调整,因此,要想深入系统学好这门课程,其难度也越来越大[1]。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授课教师则应该不断探索适合该课程教学所使用的新方法。近年来,随着科研不断深入,部分学者在实践研究中指出,将探讨式教学手段应用于该课程教学中,收效显著,但同时,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有待解决。

一、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高质量教学资源匮乏

首先,优秀教学资源缺失,往往会导致高质量教学无法开展。虽然研讨式教学的开展对教材的依赖程度较低,但是,也需要学生在对教材基本内容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就当前国内国际经济法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要么是国内学者编注、要么则是来源于外国教材的直译,因此,这也是导致研讨式教学活动受限的重要原因。其次,案例是开展国际经济法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源,但现阶段,我国与之相关的案例库仍然处于筹备中状态,这也是导致研讨式教学活动无法深入进行的原因之一。

2.师资力量不足

国际经济法内容广泛,体系复杂,所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精通外语、具备实时政治的把握能力、专业的法律知识,同时,还要拥有涉外教学的实践经验。但是,从当前各高校实际教学现状来看,同时具备上述能力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大部分教师都是在专业领域拥有较高的造诣,但是却缺乏涉外实践教学经验。除之之外,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上相对薄弱。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是泯灭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所以探讨式教学中所提倡的“大胆表现、自主探索”目标是很难实现的[2]。

二、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开展的策略分析

1.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要促使高质量研讨式教学的开展,则必须需要借助更高的外部条件来完成。所谓的外部条件,主要涵盖以下两点:即生源水平和师资力量。其一,为了促进研讨式教学的开展,首先则需要对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案例资源进行完善,提高中英文教材的编注和翻译能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近年来,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法学科中优秀的教材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在诸多的优秀教材中,将学科特点作为主要的编写依据,同时兼具中英文对照且加入案例解析的、讨论的教材仍然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将其作为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考虑的因素和发展的方向。

2.优秀师资资源的引进和培养

各高校在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应多鼓励教师走上讲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该在教育资源和基金允许的前提下,多为优秀教师提供国外学习及其到实务部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3]。

3.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探讨式教学的开展,除了要甄选高质量的教学资料及其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外,还应该注重学生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交流创造提供良好机会。以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闭门造车现象。因此,各高校可以配合教学实践,开设“第二课堂”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交流平台的完善、课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以便于为学生的课下钻研和探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综上所述,近年来,众多在教学实践中推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高校,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众多的实践结果表明,将研讨式教学应用于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对于促进教学时效性的提高价值显著。首先,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热情的激发,其次还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英语水平及其实践、创新。交流、概括、表达及其分析等能力的提升,虽然,现阶段,国内研讨式教学的开展仍存在诸多的困境,但相信,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引导以及社会高度关注的大环境下以及奋斗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钻研下,在不久的将来,势必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未该学科培育出更多的优秀涉外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王俊妮.论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研讨式教学模式[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0(5):61-67.

[2]郑丽珍.从"语言型"迈向"专业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创新——基于国际经济法课程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7):54-56.

[3]曹培忠.论双语教学关键因素的确定和制约因素的消除——以《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为例[J].山东农业教育,2015,22(4):28-32.

作者:范知智 单位: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