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课程化路径探讨

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课程化路径探讨

摘要:职业标准课程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课程化为例论证了职业标准课程化路径选择的必要性。在教指委专家的指导下以学校骨干教师为主导、以区域性国际贸易企业专家为补充,校行企三方深度合作,分解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融入区域外贸企业人才需求,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具有特色的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引入外贸企业专家融入课堂,或植入企业课程,或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加强校企黏性,不断交流人才培养成效,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课程化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8158-2011《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与资质管理》(后文简称《标准》)已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国家标准将国际贸易人员职业类别细化为国际贸易业务运营类、单证类、财会类和翻译类,并对这四个类别规定了职业资质要求以及管理要点。《标准》的出台规范了国际贸易行业标准与岗位标准,同时对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相关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到课程体系的搭建,再到课程教学大纲编撰,甚至一个单元教案的设计都必须与《标准》实现对接,实现《标准》的课程化。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应用型,更强的地域适应性。培养的人才应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因此,必须正确选择将国际贸易职业标准的课程化路径,以区别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通过分解与重组来构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是落实《标准》的要求。这种课程的生成方式与传统分析学科逻辑、知识之间关联的课程开发方式截然不同,也就决定了在职业标准课程化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生成路径,必须做出新的路径选择。

二、职业标准课程化研究综述

最近几年来对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的对接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张麦秋等人在《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分析》(2008)一文中,强调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确定、职业能力设计、课程设计都应融入职业标准。吕红等人《试论从职业能力标准到人力培养标准的转化》(2008)一文认为,应以能力标准为基础分解专业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龚雯《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教学体系模型》(2009)一文认为,应按照职业等级要求的层次性设置课程,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应紧跟社会职业技术和观念的变化进行调整。梁裔斌、白景永在《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的高职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2010)一文中认为,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就是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和职业对该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要为导向。钱华生在《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2013)一文中提出,应该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姚晓燕在《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2019)中提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计基准点应是职业标准,其核心应是职业能力的养成。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职业标准的课程化研究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深入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阶段,并已经开展了有意义的实践与反思。但是,《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与资质管理》出台后,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将国际贸易相关岗位标准课程化是提高专业课程体系科学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以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课程化为研究标的,尝试建立科学的职业标准课程化路径。

三、校行企深度合作是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课程化的必然路径

在职业标准课程化过程中,课程化推动的主体必须是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的设计团队,而课程化的对象则应为区域化后的职业标准。这是人才培养特点的一部分,通过适当的路径转化成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或课程中的项目任务。在职业标准课程化过程中,必须将国家职业标准和区域特色人才需求相融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职业标准课程化的关键,或者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是职业标准课程化最重要的一环。

(一)构建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课程化项目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生成方式的转变决定了在职业标准课程化过程中,不能仅由学校专职教师完成课程转化工作,必须引进社会/企业的主体,构成课程化专业团队,共同完成职业标准课程化任务。

1.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专业课程体系由各学校自行设计。落实到执行层面大多由1—2名专业负责人或教师设计,很多学校还存在着因人设课的现象。其结果就是导致各个学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异很大,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来自全国各地,各位委员立足所在区域,对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提出建议是教指委委员的重要任务。因此,教指委应该在职业标准课程化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积极聘请当地教指委委员,指导课程体系设计。结合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指委委员应该将教指委对专业建设的整体意见,结合国际贸易职业标准和区域特点,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教师是培养方案实施的主体,也应是课程设计的主体。因此在职业标准课程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平台,一个克服单打独斗去设计课程的局限性的平台。因此,在教指委的指导之下,构建一个教师团队,去实施职业标准的课程化。在教指委的指导下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避免认知上的局限性,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必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3.区域性行业协会与外贸企业专家。职业教育带有浓厚的区域特色,因此,我们没有办法,也不应该去要求全国所有开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校采用完全一致的培养方案。将区域性外贸行业协会或区域外贸企业典型代表引入课程化过程之中,显得尤为重要。区域性行业企业专家的加入是保证一个学校的国际贸易实务培养方案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培养的人才也才能获得地方外贸企业的认可,从而完成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

(二)校行企深度合作合力推进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课程化

在构建了具有校行企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后,有效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是实现职业标准课程化的重要保证。因此,深入开展校行企合作,是实施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课程化的最优路径。将职业标准区域化是区域性行业协会或外贸企业参与职业标准课程化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区域人才需求的人才重要途径,具体实现路径见附图1。在实践中,一是要合作分解职业标准,构建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专家团队分解职业标准应结合区域人才能力需求,以职业标准中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部分内容为基础,解构职业标准,细化能力任务目标,进一步构建典型工作任务,为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奠定基础。二是要校行企合作实现岗位标准向课程标准转化。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课程化,搭建了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实现了职业标准的课程化。但工作并没有结束,还需要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紧密合作。三是要校行企良性互动,推动基于职业标准的培养目标实现。现代国家职业标准导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实训过程中,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效果必然大打折扣。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到实训课程体系设计、实训室建设、实训任务实施全过程中,提高实训人员任务设计的合理性与实训任务实施的有效性,合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与用人企业保持紧密沟通,及时听取用人反馈,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区域适应性依据国际贸易职业标准,搭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区域外贸公司需要的专业国际贸易人才还需要专业人才培方案的有效实施来保障。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更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如何吸引企业持续投入人才培养,增加校企黏性,国家、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措施在这里不赘叙。下面从学校的角度结合专业,将实践效果较好的措施归纳总结如下:

四、实践与总结

(一)嵌入企业课程,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与区域内典型外贸公司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构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在校内组建冠名订单班,订单班学生选修企业课程,企业派出专家负责/参与订单班企业课程的实施。通过订单班企业课程选修,将企业员工培训,特别是新入职员工培训的大部分内容放在学期内开展。学生毕业后进入协议企业工作,对企业而言可缩短新员工入职培训,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与时间成本。经过嵌入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协议企业外贸业务操作技能,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嵌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也了解了企业的文化与待遇,在获得认同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就业。因此,毕业生在进入协议企业工作后会很快融入集体并相对稳定。这些内容,都是企业通过社会招聘无法获得的优势。因此,通过订单班嵌入课程可以节约企业成本,吸引企业持续参与校企合作,不断反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根据实际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嵌入式课程的内容,校企形成良性互动,可以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二)引入真实项目,开拓企业需要的市场

吸引外贸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在校内实训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外贸公司校内工作坊,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借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手段,推动项目实施,保证项目完成质量,为外贸企业创造效益。为保证校内工作坊实施有据可依,与外贸企业合作制定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重要的前期工作。为保证校内工作坊的实施质量,在工作坊实施前,邀请企业参与制订课程标准,设计工作坊典型工作任务。在校内建立企业工作坊,专业推出传统贸易工作坊与跨境电商工作坊,由企业骨干入驻现场指导学生完成外贸相关真实项目任务。在传统贸易工作坊,由外贸企业业务骨干来校挑选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入驻工作坊。开展寻找潜在客户、撰写开发信、寻找供应商的基础性业务项目。在能力得到锻炼后可以企业骨干为业务经理组建业务开发团队,独立开展外贸业务。在跨境电商工作坊,则由跨境电商企业的经营能手带领学生团队,从基本的开设跨境店铺开始做起,做产品维护、店铺维护、店铺运营工作,直到学生团队可以独立完成店铺运作。工作坊的开设既为企业培养了人才,又为企业拓展了业务,同时节省了企业的办公成本,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增加了校企的黏性。企业具有极强的动力帮助学校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甚至是课程标准、教案设计企业都要投入精力参与制定。

(三)开展“四技”服务,填补企业技术短板

科学研究特别是专业科研课题研究,是有效黏合校企双方,开展深入合作、深度融合的催化剂。既要推动服务于教学的项目化课程改造,教学改革研究,也要推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专利申请、生产与管理优化等方面的课题,让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双赢,是校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重要推动力。在江苏省内,除去几家大型外贸公司,大多数外贸公司是在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换个视角就是大多数企业存在着不同的短板,后者是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主力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这些短板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需要寻求外部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来弥补短板。而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都发生了改变,奠定了对外开展“四技”服务的人力与能力基础,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学校为企业提供“四技”服务必须打破传统院/系藩篱,提供全方位的“四技”服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团队可开展的基础“四技”服务包括为传统贸易企业提供跨境电商转型服务,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店铺运营服务、商务数据分析服务,为生产型企业开展国外市场开拓服务。结合本校情况与专业师资队伍状况可合作开展众多服务项目,以项目开展增加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不断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增强校企黏性。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开展国际贸易职业标准课程化的有效途径,只有在课程化过程中与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校企合作,校企之间形成深度合作、良性互动,才会把国际贸易职业标准的课程化推向深入,才能使基于国际贸易人才的课程体系符合区域人才需求,完成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使命。

作者:徐永兵 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