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案例范例

家庭教育案例

家庭教育案例范文1

[关键词]溺爱;管理;诚信;励志;敬畏生命

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有经验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又包括家庭社会背景、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其成员产生的无主体影响。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这些悲剧的产生不仅反映学校层面的教育与管理的乏力,更折射出部分高中生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这里就一起高三学生的生命陨落案例来挖掘高中生家庭悲剧的产生背景,研判家庭教育的失误点,以期对高中生家庭教育起到警示及指导作用。

一、案例再现

2015年春节过后,各校纷纷开学了,学生基本都能准时到校,但某省属重点高级中学高三(1)班的学生赵某一天都不见人影。班主任立即联系其家长,得到的消息是令人震惊和悲伤的,赵某已于前一天夜里溺水身亡了。人们唏嘘的同时,也在寻问事情发生的缘由。原来,赵某于2012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这所省属重点高级中学,被学校编入强化班,高一时成绩稳定,名列班级前茅。进入高二后,他迷上网络游戏,一发不可收拾,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与家长多次沟通,通过管理教育暂时控制了他的网瘾。高三上学期,家长为了哄其学习,承诺春节后购买电脑,让他在家上网,条件是他必须取得一定的名次。但春节期间电脑涨价,家长以“高三下学期要备战高考,上网影响学习”为由,决定高考后再给他买电脑,于是,就这样产生了家庭矛盾。赵某一气之下,趁家人不备,投河自尽了。

二、背景调查

赵某家住农村的集镇,他以前就有玩网络游戏的习惯,父母没有认识到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影响力,再因经常外出打工,平时对他管得较少。赵某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认为,只要成绩好,玩玩网络游戏也没关系。实际上,家长在节假日爱打麻将、,这对赵某也是有影响的。赵某进入高中后,父母在县城租房陪读,对他更是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满足其所有要求。长期以来,赵某也习惯了,稍有不如意之处,就会用自残或自杀来威胁父母,这也是产生悲剧的主要因素。

三、深度反思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赵某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少。首先,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有什么,从小到大都是在溺爱中成长;其次,他网瘾很大,习惯难改,意志力薄弱,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再次,他胸无大志,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更没有报效国家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最后,他无视生命,不懂生命的价值,不知道珍惜,更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义。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1.上行下效少管理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代替的重要教育形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所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很有必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是子女的监管人,更是子女的榜样,是子女的首任老师。首先,家长的兴趣爱好及生活习惯,往往直接影响子女的习惯和爱好。正所谓“己不正何以正人”,就是这个道理。本案例中的赵某养成的迷恋网络游戏习惯,实际上是受到家长爱打麻将、等习惯影响的。其次,在这个案例中,家长对子女从小沉迷网络游戏不管不问,没有意识到网络游戏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会带来负面影响,以至于从小养成的习惯长大后不能改变,正所谓“小树不育,难成大材”。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为孩子树榜样,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当发现子女出现一些不良习性时,应当及时引导,晓之以理,适度管理,直到其养成良好习惯。

2.诚信缺失少示范

对高中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的教育内容,更应当是家庭教育中必上的一课。家长应当知道,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人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本案例中,赵某的家长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其一,在赵某进入高三时为了阻碍他玩网游,承诺购买电脑,这就是上文提到的改变不良习惯的方法没有用对;其二,家长答应了春节后给赵某购买电脑,但电脑涨价就不买了,这就是不讲诚信,家长没有诚信意识,就不可能教育子女讲诚信了。这也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可见,诚信缺失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3.励志不足多溺爱

立志,是指设立自己未来的志愿,即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并制定达成目标的步骤,在这基础上努力进取,且不断调整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的过程。总理一生崇尚理想、自强不息,少年时即庄重地表达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从此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矢志不渝,奋斗终生。积极进取、不断锤炼的坚韧意志,已成为当代中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动力和源泉。本案例中,赵某学虽然已经是高三的学生,而且即将参加高考,还沉迷网络游戏,说明其没有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而家长的励志工作做得不够,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没有运用名人成功的实例来引导和教育子女立志成才,在其即将步入成人阶段时,不能科学引导,帮助他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之,过度的溺爱养成其脆弱的性格,使其不能承受任何打击,缺少韧劲,缺乏毅力,没有坚定的人格力量。

4.生命不珍缺疏导

家庭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创新模式

2015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给孩子适宜的爱”,旨在通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宣传,让家长认识儿童,关注儿童的行为并理解儿童,与儿童一起成长。

一、家庭教育课程开展的现状

(一)家长重视幼儿园教育多于重视家庭教育

从“学区价值”看,家长幼儿园关注的点大到办园水平、园所发展趋势,小到班级保教人员的业务水平。大多数家长重视学校教育,且年轻化的家长更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从教师对未入学幼儿进行入学前家访看,行为习惯养成、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等出现比较大的差异,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幼儿行为习惯比较好,生活自理能力强,入园后对班级规则适应比较快,集体活动及游戏中表现的专注力、细心、自信心等良好学习品质比较突出。

(二)“被动式”家园合作现状为日常

虽说家长是教育的参与者、合伙人,但对于家庭教育这个问题,教师没有责任与义务来承担,家长应该告别“只要是教育就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家园合作的口号呼喊多年,还是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学校使劲拉扯,家长被动接受。例如,幼儿园开展丰富的活动指导家庭教育、密切家园合作,有专家讲座培训、亲子游戏、观摩活动等,部分家长不参加或请人替代,甚至参与过程中也表现出不积极的被动状,平时教养幼儿以老人完全替代的不在少数。

(三)“问题”幼儿数量增多,家园教育有断层

从入园现状的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利导致的幼儿行为问题呈逐步上升趋势,就拿特殊癖好来说,某一个小班有36个幼儿,开学初要带小被子、玩偶上学且不离手的孩子有4个,吃饭、上课、游戏、睡觉、外出活动都不肯放下,一旦离开便不安且哭闹不止。从家长处了解,几乎都是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家长认为不要紧,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这些“特殊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家长陪伴的缺失,幼儿对这些物品的依赖取代了对亲情的依赖。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亲子互动不断形成亲子依恋关系的时刻,家长却以避免哭闹为目的,用物品加以安抚,久而久之,便形成特殊问题,再想试图切断孩子对物品的依恋,则须花上更多时间与精力干预与矫正。

二、家庭教育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家长理念固化,受自己童年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后,家长群体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均呈现多样化趋势,初生家长与二孩家长年龄相差几岁到十几岁的比较多,甚至有差二十岁以上的,就家庭教育课程的实施推广来说会面临比较大的障碍,年龄偏大的家长思想固化,往往会受自身童年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当下社会变革、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还沿用祖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普遍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品”,这样的权威性亲子关系是常态。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理性对待孩子的犯错,而是使用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其次,家长群体中,这些年龄大的家长很多有两个孩子,“大宝照书养、二宝当猪养”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放任式的教育导致的一些弊病显而易见。

(二)代际教育影响,一定程度上干扰正常的家庭教育模式

代际教育问题是家庭教育问题中比较常见的干扰。这一代孩子的父母自身是独生子女的很多,祖辈对他们的教育比较娇宠。而且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父母的工作原因,完全由祖辈在承担幼儿的家庭教育,虽说有一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养祖辈有比较高的觉悟,但绝大多数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在隔代教育问题上暴露出比较多的问题:毫无原则地宠溺骄纵;与孩子互动方式简单;关注生活方面远远多于关注个体发展……如此循环往复,难以改变现状。

(三)缺少强制性,模式较模糊,推广有难度

一个家庭中,家庭教育是否发生、是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发生频率及效果无法计算,也无法用某种量化标准来界定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只有当某个孩子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个性问题、习惯问题等时,才考虑到是否因家庭教育问题而产生。社会层面目前也无法通过强制行为,为准家长们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

三、家庭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建立家庭教育宣教机制

学校机构建立家庭教育宣教机制,通过新生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将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方法等进行宣教,更多是将优秀家庭教育案例进行推广。

(二)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室”

学校机构建立一支专业指导团队,由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家长工作骨干教师、家长志愿者等成员组成。明确工作室的基本职能和基本分工,通过问卷、量化分析等手段每学期排查各班家庭教育现状,依据排查结果或主动寻求指导的家庭进行家庭定制矫正方案,按计划给予辅导,做好个案跟踪,灵活调整矫正计划。

(三)社会保障家庭教育管理机制

设想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将家庭教育纳入终身学习,须定期进行学习,不同时期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如可分为0-1岁新生儿家庭教育课程、1-3岁低幼儿童家庭教育课程、3-6岁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义务教育(小学)家庭教育课程、义务教育(中学)家庭教育课程、青春期家庭教育课程……内容有必修课、选修课,将家长的学分与个人信用、保障机制挂钩。社区开设“家庭教育门诊”,主要针对0-3岁婴幼儿家长提供专业指导,通过发放宣教手册、新手家长上路指南等进行宣教,必要时通过入户指导、案例指导等进行干预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郭瑞仙.试论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J].东西南北(教育),2017(2).

家庭教育案例范文3

关键词:学前儿童;核心素养;家庭教育;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研究学者及学前儿童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调查研究发现,要想有效地提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需要从为学前儿童创设出良好的家庭环境,优化革新教育教学理念,规范自身的行为作好示范工作三方面着手进行具体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以此来保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为学前儿童创设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阶段,我国学前儿童家长已经极为重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优化改革。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改革重点就是要为学前儿童创设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样可以保证家庭教育变得事半功倍。有效地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保证学前儿童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各项知识的核心含义以及实践应用途径。因此,学前儿童家长必须要重视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为此,首先必须要准确有效地认知到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创设对于提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积极努力地学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创设的要点。其次,必须要给予孩子较多的陪伴,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前儿童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的陪伴,家长在此阶段需要以教育子女为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教育子女。最后,家长要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将生活元素引入其中,告知子女学好这些知识点对其今后生活的帮助。

二、优化革新家庭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影响家长家庭教育行为的关键,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整体质量。基于这一情况,学前儿童家长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要重视对于家庭教育理念的革新。为此,首先,学前儿童家长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要基于孩子更多的尊重,鼓励孩子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来想象各类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表述出自己的想法以及想要学习的内容,家长要依照孩子的想法来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孩子能够一直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其次,必须要凸显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孩子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家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孩子去探究各项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并做好示范。最后,家长在孩子犯错期间严禁对孩子提出批评教育或者体罚,要保持着高度的耐心告知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要有意识地告知孩子,犯错不怕,就怕犯同样的错误,将孩子所范的错误,当作一个典型,来告知不要犯相同的错误,以此来提升家庭教育的直观性。

三、规范自身的行为作好榜样示范工作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学前儿童家长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整体质量,进而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整体质量,基于这一情况,学前儿童家长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要重视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此,首先,学前儿童家长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好模范示范工作,努力的规范自身的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发表不正当的言论,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自身的实际行为来告知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让孩子直观地感知到父母对其的关爱,进而保证学前儿童能够积极努力的配合家长的家庭教育活动。其次,家长必须要定期地进行自我审查,反思自身在教育教学期间所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改正。最后,学前儿童家长必须要充分地运用信息化技术,通过互联网来搜集一些典型成功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学习案例当中父母的做法,然后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案,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与一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专家进行咨询,找到最正规最适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模式,从而保证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能够得到不断地提升,并满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需求[1-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由于人们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并且诸多家长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质量,为其创设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会通过诸多渠道学习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对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整体发展高度,俗话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是让孩子在家庭教育阶段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家庭教育极为重要。因此,家长及教育研究学者必须要将工作重心放到学前儿童视角下的家庭教育研究上,结合学前儿童的特点以及家庭教育的特点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策略,以此来保证学前儿童视角下的家庭教育质量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静,赵强.论在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开展体育游戏活动的意义[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0).

[2]常艳春,楚城.家庭心理教育,架起亲子心灵间的桥梁——张向葵教授访谈录[J].家长,2017(12).

家庭教育案例范文4

关键词: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协同育人

在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育人方法、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等方面,学校和家庭同心同向、同力同行,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更是使命紧迫,是“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理念和原则对行动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学校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过程中,有怎样的理念和原则,决定着选择怎样的策略进行实践。因此,把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以及由此指导下的路径选择,对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起着关键作用。

一、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核心理念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核心理念是“协同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目标,“协同”是达到“育人”目标的重要工作方式。

1.关注学生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

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家校协同育人的终极目标。学校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大力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凸显家庭教育在引导学生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育人者必先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才能完成教育孩子的重任。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过程中,教师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提升指导服务能力,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自身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改善教育行为,营造良好家庭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两大场域的正面引导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育人”的内涵是指教师、家长在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成长,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注重家校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阶段,面对世界新格局、国家发展新布局、人才强国新需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坚持“五育”并举,破解“五唯”难题,缓解“双减”之下的家长焦虑等问题,急需家校达成共识,协同育人。学校引导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转到促进学生“五育”发展的认识上来,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厘清家校各自的主体责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充分发挥家庭的主体地位,激发家长主动承担教育责任,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让家、校、学生三方“同频共振”;学校积极争取政府帮助和社会支持,共同促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校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基本原则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要教师从内心乐意指导、包容接纳每一个家庭;需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家庭教育指导的成人教育规律科学实施;需要基于家长需求提高实用性,最大限度让家长参与实践,在践行中提升能力。

1.关爱原则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沟通就有效、一布置就落实,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因家长的知识底蕴、能力素养、职业特点等千差万别,教师宜包容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的进度差异,接纳部分家庭的脚步慢一点,以静待花开。

2.科学原则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确保科学性,就要按规律办事。一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发现、理解、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相一致。二是尊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一般规律,遵循“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心理学”等教育规律。切实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校本研修,开发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授课时考虑成年人特点,使家长有兴趣、听得懂、会运用;用好激励评价,培育家庭教育先进典型,发挥家庭“同伴”的示范作用,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引领全体家长共同进步。

3.实践原则

教师要基于家长实践需求进行指导,关注家长实践参与。一是依据家长的需求和家庭教育的问题,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及方式,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既有针对学生成长阶段的家庭教育共性的集中指导,也有基于特殊家庭的个性指导,如针对离异家庭、心理障碍孩子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群体,开展相应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二是注重家长在实践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家长的能力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发展,因此学校活动设计宜充分体现互动性,体现家庭主体,让家长在参与中体验、感悟,习得家庭教育能力;同时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其理解、感恩父母,使家庭和谐有爱。

三、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路径选择

基于“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依照“关爱原则、科学原则、实践原则”,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促进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常态化实施。

1.培育充满关爱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文化

(1)教师具有担当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意愿。对于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的教师认识上还有差距,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为什么还要指导家庭教育。所以,解决学校和教师的思想问题尤其重要。作为教育者,爱学生是工作的根本。学校通过专题宣讲、同伴分享、教师自学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让教师从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内心认识到学校指导服务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以及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紧迫性,从心理上接受、行动上积极配合,增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认同感与责任感。(2)教师接纳每一个孩子与每一个家庭。有教无类是先贤孔子的教育思想。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偏爱行为却不少见。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教师难以均衡地施爱于每一位学生;二是家长理解与配合学校工作的程度有别,会让教师无意识地产生偏爱倾向。但是,基础教育需通过推进教育公平来促进社会公平,构筑共同富裕之“基”。因此,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过程中,教师理应完全接纳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长,对不同类型的家庭、知识不同程度的家长及个性差异的学生都须给予理解和耐心指导,不让一个家庭掉队。(3)建立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充满关爱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一定是和谐的,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和谐家校关系是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良好基础。但在很多情况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学校居高临下,家庭处于被动地位。学校需积极营造平等、互助、合作的家校关系;积极服务家长的需求,提升家长能力,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难题;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使家长在参与学校活动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在融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更加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安排,支持学校工作的意愿更强,从而促进家校关系更加和谐,使家校合作实现互助双赢[2]。

2.夯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实施基础

(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一是确立培训内容,学校结合国家要求、学校校园文化、教师现状、家长需求等实际情况,经过专家指导、学校讨论等方式进行充分论证,依据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所需要的素养,从理解家庭教育的意义、熟知家庭教育的内容、观察与评估家庭教育的现状、整合家庭教育有效资源、指导家庭教育的质量、干预家庭教育不良发展、开展家庭教育效果评价与可持续性支持等方面[3]确定出系统的、全面的培训内容。二是通过“教师自主学习、教师同伴互助、专家培训引领”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师培训。在教师自主学习中,学校为教师购买相关的高质量书籍,通过“共读一本书”“撰写阅读心得”等任务驱动,促进教师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在教师同伴互助中,开展新老教师结对、案例研讨、家庭教育指导实践观摩等活动,让教师在相互交流、相互观摩中学习成长;在专家培训引领中,为提高针对性,学校可以开展分类培训,比如班主任与非班主任的培训、新入职教师与年长教师的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可以是学校邀请专家进行培训,也可以积极推荐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还可以参加高质量的第三方培训等。三是培训模式以实践为主。通过调研发现,教师更喜欢互动参与式培训,如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专家指导与案例示范等培训方式,因而培训模式宜增强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2)厘清角色任务,确定好家校的责任和边界。在学校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过程中,切忌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这两类不同的教育搞成一锅煮。按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厘清学校、家庭各自的角色定位、职责分工,各尽其责,不越俎代庖[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及相关要求,学校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保障者、激发者、指导者、助推者;家庭是家庭教育的责任者、学习者、实施者。为促进教师和家长认同、内化,学校可组织教师和家长代表,拟定家校角色与任务的初稿,广泛征集意见后审定通过(详见表1)。在遵循以上角色分工的前提下,为增加相互理解和认同,也可以开展家长、教师、学生三者的角色转换活动,进行多角色体验。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三者能够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尊重与信任,增进融合度。(3)开展多元指导,让家长在实践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开展丰富多元的指导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关键所在。一是从指导内容看,依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9年修订)》等,学校统筹厘清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难点,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学校、各班级因地制宜,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二是从指导资源看,用好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等有关家庭教育的系列书籍,以及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线上资源,也可以是本校教师、家长的优质讲座、案例分享等,形成系列资源。三是从指导形式看,鼓励促进家长自主学习,学校利用QQ、微信群、公众号等网络途径,向家长学员推送优秀资源,供家长选择学习;组织家长间的互动交流,开展家长读书会、读书小组建设、家长学校沙龙等活动,用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影响家长;通过召开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参与、体验,对全体家长进行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单亲、留守等家庭进行培训,采取释疑解惑、专家支招等方法进行个性化指导。(4)实施评价激励,促进家长家庭教育的内化驱动。评价不为区分三六九等,而是促进家庭教育的动力更足、方法更科学、气氛更浓郁。要强化过程评价,突出榜样引领。一是档案评价法。档案评价属于非正式评价,它起点低、评价勤、反馈快,可以帮助家庭成员体会到成就感。档案的内容可以是家庭里的重要物件、荣誉证书等,如长辈事迹、家规、孩子准生证、学步鞋、期末考试卷等;也可以是教师对家庭活动参与、效果作出的评价、学生通知书等。学校开展“家庭档案共赏活动”,如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单会更获得成就感,孩子看到自己的准生证、学步鞋更会感恩父母给予生命。这些真实的文字和物品,有很强的感染力,教育效果显著。二是评选激励法。学校开展评选“最美家庭”活动,发动家庭积极参与,制作展板、抖音视频等宣传“最美家风”事迹,各班组织学习事迹,研讨怎样用于自己家庭,完成家庭自我教育,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3.构建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长效机制

(1)顶层设计,做好远景和近景规划。当前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零散、资源匮乏、师资严重不足、评价机制缺失、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家庭教育指导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家长的需求。学校宜基于整体论、协同论的观点,站在新时代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高度,审视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使命和基本要素,进行系统设计。既要做好近期问题解决,更要做好从体制机制上发力的远期综合性改革。从家庭教育指导的目标、内容、方式、资源、师资、评价等全要素进行探索,形成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体系;同时,整个体系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满足政策和家长需求,始终处于保持、改进、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辩证发展状态。(2)构建机制,创建组织机构和执行制度。一是学校组建、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机构。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明确学校管理者、班主任、教师等在家庭教育中各自的职责任务,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团结协作,形成家庭教育指导的合力。二是建立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及教师的研修制度、考核制度,制定家长的学习制度、考核制度、家委会制度等,用制度定岗定责、考核督促。学校按照“调研家庭现状———提炼问题形成家庭教育公约———达成共识知晓———实践运用反思”的步骤,创编学校的家庭教育公约,统一规范家庭行为,让每个家庭做遵守制度、公约的自主承诺,并自省总结,自觉践行。三是完善家校社联动机制。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既有学校主导推进、家庭主体落实的闭环运行体系,也需整合政府、社会组织的外环运行体系。学校要完善家校社联动机制,积极争取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联、社会组织等力量,整合资源,共同促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3)加大投入,做好人财物的后勤保障。学校须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队伍,可以安排专职教师,也可由学校的教师、优秀家长等组成,以班主任为主体,教师全员参与。教师参与的工作要计入工作量,这是对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将学校安排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计入工作量”的落实,也是激励教师参与该项工作的有效途径[5]。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或社会工作者开展相关工作。学校投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财力,用于为教师购买书籍、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聘请校外专家等。学校要因地制宜,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室、家委会办公室等提供场地,为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供保障。家庭教育事关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学校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新发展阶段学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学校应牢牢把握“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遵循“关爱、科学、实践”的三项基本原则,培育关爱文化,抓好实施关键,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

[2]单志艳.建设家校学习共同体构建家校合作新形态[J].人民教育,2019(22):17-20.

[3]袁丽,胡艺曦.试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专业素养的内涵、特征与循证提升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03):1-7.

[4]毕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文化思考[J].人民教育,2021(11):61-63.

家庭教育案例范文5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父母一致性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中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先生撰写的《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一书,以其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年的连续观察和追踪实验,提出了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此书贯穿始终的一个主张是: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应保持一致性。拜读之后的确受益良多。

一、家庭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严父慈母”与“严母慈父”

由于早期受父权制社会的深刻影响,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严父慈母”的教养模式: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主持惩罚、支配一切,在孩子的心中通常是高大威严不容置疑的“一家之主”。而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骨肉情深,通常是慈爱、温柔、体贴的形象。母亲在亲子关系中一般处理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交流问题,而孩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大多依靠父亲。“严父慈母”的教养模式其实削弱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体现了不同性别带来的不同性格因素对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现代社会,随着妇女家庭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且现代男性的首要任务是工作,因此大多数家庭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母亲肩上。国内一调查表明,有六成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于是乎,以往的“慈母”变成了疯狂而焦虑的“虎妈”,而以往的“严父”们因没时间管孩子、在妈妈责骂时又心疼孩子,则向“猫爸”的方向发展。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一致性”问题的探析

(一)父母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

无论是“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从本质上来说都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在家庭教育里,父母双方观念不一致是很常见的现象。由于父母双方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有着二三十年迥异的人生经历,难免会形成不同的观念。加上有些家庭关系不和谐,或者有某一位强势成员,在育儿理念上缺乏沟通或沟通方法不得当,又不注意聆听孩子的心声等等,都可能造成父母观念的不一致。家庭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1.会让孩子混淆是非,不知所措。父母双方一方允许这么做,另一方不允许。让孩子不知如何选择。2.会让孩子逐渐学会寻租“谁答应我,我就听谁的”。长期以往,家庭教育会在孩子身上失灵失效。3.会让孩子心灵受伤。夫妻双方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互相争吵,夫妻不和,这会让孩子心灵受伤,越来越缺乏安全感。4.会让孩子的脾气变差。由于缺乏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在孩子行为有违父母意见时,在父母看来明显是在“耍赖”。于是就或骂或吼或打,想制止孩子的行为。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虽然在当时可能有效。但长远来看,孩子的坏脾气会一点点增长,最终变得越来越暴躁。

(二)父母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等。如果父母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就会对孩子形成合力。否则,来自父母的两股教育力量就会相互抵消,甚至会有孩子利用父母的分歧来掩盖自身成长过程的缺点和问题。那么,如何父母双方做到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呢?1.性别不是父母角色的决定性因素。很多时候,父母将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指向彼此性格的差异或者是自身对传统家庭教养模式中父母角色的认知,而实际上,母亲可以严肃,父亲也可以温柔。重要的是要将焦点对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夫妻双方认真分析研究,并提前沟通好教育策略。2.相互尊重,维护双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威信的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一旦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孩子就很难听从父母的管教。因此,夫妻双方要互相尊重、爱护、维护彼此的威信。比如:假如孩子在父亲面前表达对母亲的不满。父亲听了不应该置之不理,而是给孩子讲清道理,鼓励孩子主动跟母亲好好沟通。3.学习成功家教案例,保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平时可以一同看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或是一起去听育儿讲座,共同学习成功的教育案例,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步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尤其是在卫生健康教育、道德品质培养、正向的价值观念等方面,一定要统一一致。另外,很多父母认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方法行之有效。其实,孩子有独立分辨与察言观色的能力,在原则问题上,父母双方必须做对方最坚定的支持者,不要让孩子“有机可乘”。4.父母尽量做到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解决教育理念不一致的问题,爸爸的参与很重要。有父母高质量陪伴的孩子往往内心平和,情绪健康。父亲或母亲某一方再忙,也要尽量抽出每天不少于1小时,每周不少于5小时的时间。陪孩子玩耍,聊天,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深切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爱,会变得情绪平和、心情愉悦,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幼儿家庭教育中,无论父母双方谁占主导,教育理念和行为举措方面必须趋向一致,形成持续的教育合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足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明.“严父慈母”辨析——兼论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不同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1990(3):73-77.

家庭教育案例范文6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市场经济和价值多元等新的社会条件下,金钱至上、恶性竞争和个人主义等有所蔓延,国家利益、民族传统、社会责任和修身养性等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坚守“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在新时期变得更重要、更迫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也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问题的回答。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被频繁提及,而在家庭教育中却少有声音。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只有牢牢扎根于家庭并通过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加以落实。同志多次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可见,立德树人不仅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也是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遗憾的是,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实践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虽然家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但家庭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家庭教育对立德树人的忽视。不少家长“重智轻德”、向孩子传递错误的价值观、为孩子做出负面的道德示范等,不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合力的形成,也阻碍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是新时代对家庭教育研究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也是亟需解决的家庭教育实践问题。“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标,基于“儿童立场”开展调查研究,回应时代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在综合研究理念下,构建“四个结合”的研究模式

本课题在“综合研究”的理念下,构建“四个结合”的研究模式,促使总课题与子课题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保证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一)总课题与子课题协同创新,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

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也为提升研究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本课题面向全国征集子课题,经过严格的申报和论证,子课题覆盖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保证了课题研究具有广泛性。在总课题的组织与协调下,面向个子课题负责人开展培训,统一学术共识。通过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协同创新,历经实证研究、结题现场会、经验总结、成果提炼、撰写报告和出版成果等过程,使本课题的研究切实有效。

(二)多种研究方法优势互补,确保研究层层相扣、扎实推进

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文献及相关政策文件,了解家庭教育历史与现状,明确立德树人的内涵与意义,厘清家庭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采用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网络调查和手机调查等方式,了解我国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现状、问题与成因,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法。再次,有针对性地推进实践改进,探索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范式。最后,借由个案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梳理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优秀经验,促进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范式的传播与应用。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发展理论

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我国家庭教育实践,因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特色。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文献等的梳理,明确家庭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内涵及联系,并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开展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和评价方式等,构建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教育范式。在此基础上,在不同地区开展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范式的推广性实验,进行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范式的实践探索。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确保研究与时俱进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对人一生的成长以及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形成发展都具有强本铸魂的奠基作用。在当代中国,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以及养成良好家风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任务。当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核心和内容为统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文化,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让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研究与时俱进。

三、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综合研究,就是要解决家庭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解决怎样立德、怎样树人的问题。本课题研究将工作逻辑和研究逻辑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在理论层面,明晰了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

1.明确了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与关键

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必然要求。孩子的成长不能没有方向,不能没有灵魂,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可见,立德树人既是国家意志与时代使命,也是家庭责任与成长需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一个孩子成长的背景和底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导师。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相当的渗透性、完全的生活性等特点,因而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好、影响更深。因此,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确保立德树人教育效果的关键。

2.率先提出了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做人教育和人格教育

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所有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服从与服务于立德树人教育。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说:“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本课题明确家庭教育的定位是品德教育和做人教育,明确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品德教育和做人教育。配合《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笔者曾在《人民教育》发表了《“家长职业”更需要培训上岗》一文,提出家庭这“第一所学校”和家长这“第一任老师”的“第一位的任务”应当是做人教育、人格教育。塑造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

3.创造性地提出“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新命题

家庭教育基本属于私人领域,而立德树人基本属于公共道德,将家庭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找到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道德的结合点,明确了家庭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联系:家庭教育是方式和途径,立德树人是目的和内容。因此,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是方式与目的、内容与途径的统一。将家庭教育和立德树人结合起来,开展“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研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4.基本把握了我国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现状及问题

本课题对我国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家庭教育程度与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家庭教育目标整体模糊而且有偏差、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有用也有限、家庭教育效率与效果总体情况不理想、家庭教育期望得到更多的支持,等等。据此,课题组提出了基础性的家长教育、科学性的专家指导、合作性的家校互动、行政性的政府推动、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等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工作应夯实的五项基础性工程,为准确把握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现状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二)在实践层面,形成了一批具有指导性的教育范式

本课题通过征聘40所骨干学校、100所实验学校,建立11个课题研究协作区,探索和创造了一批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范式,包括家校合作范式、家长自主范式、亲子合作范式、创新个案范式、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范式等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优秀范式。成都市青羊区开展子课题“区域推进家庭教育的实践研究”,其研究愿景“家长成长、孩子成人、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获得扎实迈进。青羊区被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十个“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实验基地”之一,青羊区的经验被媒体深入报道。江苏省海安县家长学校总校将子课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研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明确了课题在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中的重要性,为家长学校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家庭教育父母操作手册》系列丛书正式出版,受到家长称赞,海安县的做法通过互联网被广为传播。江苏省云阳学校开展子课题“互动式家长学堂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学校15位教师参与编写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家长卷)2017年7月正式出版,云阳学校特色受到多方肯定。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教育厅于2017年11月向全省中小学校、各地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等赠送该丛书。

(三)在经验层面,出版了系列优秀家教案例和好家风家训集

其一,提供可借鉴的家教范例。根据覆盖全国的1400余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提炼出100余个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有效范式,编辑成范式集《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根基”》,包括立德树人内容篇、家庭教育方法篇、家庭教育树人活动篇、家校合作范式篇、亲子共进网络篇等。其二,提供可学习的家教故事。课题组向家长和教师征集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案例,通过生动的教育故事,传播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优秀做法,并遴选出100余个优秀做法,编辑出版故事集《“家教树人”润物无声》。其三,提供可创新的家风家训。数十项子课题聚焦“家风家训”研究,关注家风家训的征集整理,通过开展“我的家风”征文,遴选出100余篇优秀征文,编辑出版《<家风:孩子成长的沃土>成果集》,包括家庭弘志篇、家长模范篇、孩子成长篇、家风传承篇、教师榜样篇、家庭视角篇。

(四)在政策层面,研究成果已转化为政策建议并被采纳

家庭教育案例范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家长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持久也是最深刻的,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时期。陶行知说过:“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多数家长也想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问题是有些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配合学校教育。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家长提供再教育的机会,帮助家长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

1课程开展

1.1家长有固定的家庭教育时间这是参加培训的必要条件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苏轼也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些都说明想要把一件事做成功,必须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才能转化为成果。一些家长工作繁忙,对孩子的教育时断时续,甚至有的处于放养的状态。这种情况就是把孩子的成长交给了运气,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再也没有了主动权。家长不能抽出固定的时间教育孩子就没有必要参加培训,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持之以恒就走不到终点,那走多远都没有意义。

1.2课程以周为单位开展,反馈效果再培训

课程开展要照顾到家长的工作时间,也要考虑到课程理论的实践情况。最好是每周末一次课,家长经过再培训以后回家辅导孩子,观察孩子一周的成长情况,然后再反馈给培训老师,老师结合实践情况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理论必须联系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就像是无头苍蝇;没有实践的理论也必然会沦为空谈。反馈非常重要,就像罗盘一样,它会帮你不断地修正偏差。如果放任错误不断积累,哪怕只是小错误,时间久了也会离题万里。只有不断的反馈,才能不断地纠偏,才能保证走在一条相对正确的道路上。

2面临挑战

2.1孩子的进步是家长付出最大的动力

家长大都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不一定有时间参加培训,更不一定有兴趣长期坚持下来。家长不了解再教育的意义,放弃培训机会和参加培训但是半途而废,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要改变这个局面,最根本的措施是让家长看到切切实实的好处。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好处肯定是孩子的进步。想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拿出具体的、生动的案例,让家长了解到别人的孩子确实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显著的进步。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家长在借鉴别人的经验之后,自然会做出理性的判断。二是为每一位家长,每一个家庭量身定做计划方案,设置小结考核。切切实实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共同进步并能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是支撑家长坚持下去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工作围绕的核心。

2.2在实践中检验培训效果

家长参加培训的效果是否显著要到教育孩子的实践中去检验。检验的目的并不是肯定或否定理论的正确性,而是帮助家长不断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培训内容和实际教育孩子脱节的地方。马跑久了也要歇一歇,车跑远了也要查一查。只有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的检查反省,才能保证更安全更快速的到达目的地。一味向前飞奔也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弦绷紧了容易断,刚太硬了容易折,就是这个道理。而在实践中不断的反馈,不停地纠偏,本身也是提高家长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家长孩子共同进步的一个法门。

3创新模式

3.1网上在线授课解答疑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线上教育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由于工作关系,家长不可能长时间进行培训,线上教育就会成为一种非常及时的补充。而且当家长在教育孩子遇到疑难时,线上老师也会成为最好的外援。传统的授课方式受制于时间、地点以及授课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其实践效果并不突出。而线上教育则克服了这些缺点,它可以针对每一个家庭的特殊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不受制于僵化的时间地点,家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也能更好的照顾到家长的工作和生活。可以预见到线上教育将会是发展的大趋势,好的教育平台必须要注意线上教育的巨大优势,并为他投入资源。

3.2探讨式互动法帮助家长增加经验

经验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实践,另一个是吸收别人的经验。借鉴别人的有益经验无疑是一种更快且更多量的方式。家长在进行培训时会有大量的互动环节,家长之间交流更多的心得,培训老师会对家长遇到的难题进行解释。家长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教育经验,提供的案例有利于丰富家长的教育方式。除此以外家长还可以得到更多的感染与启发,父母与孩子情感的交流更甚于对具体知识的教育。幼儿发展呼唤家庭教育幼儿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幼儿的影响超过幼儿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幼儿时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正在初步接触世界观、价值观,他们会随着父母的节奏起舞。因此,为了孩子的终生大计,家长必须要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负责。这个教育不仅是具体知识的教育,更是价值观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家长也要进行学习,与孩子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案例范文8

言行举止是一个人思想修养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它既是一个人的内涵品质的外化形式,也是社会体系、道德规范等对一个人的评价的重要参考。而表象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品格。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知道,幼儿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行为评价标准可以简单到———果果老抢我玩具,才不跟他玩呢,或是冉冉昨天给了我一块饼干,那今天我就让他玩我的汽车。这些表象虽然在幼儿单纯的心灵里没有一个正确的是非定义,但通过强化这些行为却可以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造成不利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家长在孩子面前往往会谈论起亲戚朋友、单位同事的纠革纷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儿的父母在日常的交流中一定要严格注意自身的言行。我们可以想到,一个终日吵闹的家庭中,根本不可能出现一个阳光开朗的孩子。无数案例也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很多不良少年包括未成年犯罪分子,几乎都有幼年家庭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确切地说,应该是良好的家庭精神生活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基石和保障。笔者认为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首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这既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家庭教育的良好开端和正确方向。

二、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常言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这就是对幼儿年龄特征的真实写照。因为幼儿就是通过模仿成年人———主要是自己的父母———的行为习惯来认识世界,学习各种生活、生存知识,并在模仿中逐渐成长的。幼儿非常善于模仿,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最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地方。因为幼儿的天性单纯,没有什么是非观念,看到什么行为都觉得新奇,并进行模仿,往往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一旦有了初步的苗头,就很难改过来,而良好的习惯却很难形成并巩固。这一点才是广大家长头疼万分的地方。但对于这些家长来说,他们并没意识到,其实这种尴尬的局面正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正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良习惯和言行举止,对幼儿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并最终促使幼儿形成了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