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课中的实用性

论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课中的实用性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关乎审美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首先,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把学生领人作品的意境之中,让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例如,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时,我是这样再现诗句的意境的:塞外寒风卷地而来,枯草纷纷被折断,塞北一带天气苦寒,八月就已经雪花纷飞。风卷雪花,漫天飞舞,一夜之间,大地、山川被白雪覆盖。一团团雪花挂满树枝,压枝欲折,就像突如其来的一夜春风,吹得漫山遍野的梨花竞相绽放。这样的描述能将学生带人意境,让他们感知塞北的苦寒和雪景的美丽壮观,联想到春天梨花绽开的情景,忘记寒冷而感到温暖,一种喜悦、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以此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

其次,可以借助图片或影视片段再现作品中的美育内容,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诗经?蒹葭》的教学,可以先出示一幅幅水边芦苇的图片,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蒹葭的优美廣耽,可望而不可及,引起他们对作品所表现的美好意境的向往,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来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教学《沁园春?雪》,利用多姿多彩的声像资料,由古代的万里长城到今天的三峡工程,由古代的大禹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境,很容易接受“人民是伟大的”这个观点。这就是美育的形象性在起作用,因为它带来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地接受并欣赏。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是审美主体,审美内容最终要通过审美主体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而起作用,而且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和提髙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终极目标。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髙,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有意识的、系统的训练。我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首先,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美。还要经常地、系统地安排一些训练内容,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主题、题材、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等因素的分析归纳,主动去发现作品中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其次,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欣赏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认识活动。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的直觉和情感的积极参与,人境生情,与作者发生情感交流与共鸣,产生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获得审美享受。例如在指导学生欣赏《社戏》中关于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的几个片段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描绘这些片段。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自然地进人意境,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以及少年儿童的淳朴、天真和友爱。训练中,学生的身心与文中的情景融为一体,他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沉浸在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之中,由此获得愉悦、欢畅的心理感受o

再有,培养学生的审美再创造能力。审美再创造就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参与,由赏到析,产生联想和想象,升华美感的过程。学生审美往往局限于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他们获得的大多是自然、社会、人物表象的美感。因此,必须诱导学生在欣赏美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表象挖掘蕴含其中的内在美,领悟弦外之音,感悟形象之外的真谛,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就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抒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角度。教师应该渲染出一种“爱”的教学氛围,做出“身感其情”的境界,使学生切实领悟到“父爱”的力量,让学生明白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在写类似文章,抒类似情感时可以借鉴此类写法。这样,教师就引导学生由接受领悟上升到欣赏创造了。这就是美育的情感性在起作用,它使学生在领悟“父爱"时恍然大悟:原来爱是如此简单而又永恒,使学生轻松进人学习角色。

三、结语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丰富,审美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又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是一个双边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审美意识,自觉地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教育能力,更应该掌握有关的审美教育方法,通过经常性的审美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终目的。

作者:刘琴 单位: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