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现实偏离和校正

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现实偏离和校正

摘要:体育教学目标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引领性作用,是推动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是目前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尚存长期以来还未厘清和完成的现实问题。以2017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参照,从理念层面、特征层面、内容层面剖析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应然之态。阐明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导向、本质属性、内容结构与发展初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现实偏离。通过树立“立德树人”“健康第一”“学生本位”的教学目标理念、突显多维性体育教学目标特征、构建结构化体育教学目标内容的实践路径,对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展开校正,以期促进初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推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核心素养;体育课程

改革教学目标在体育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为体育教学实践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制约体育教学实施过程和方法,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研究一直是学界重点探讨的论域之一。初中阶段体育学习具有兼顾体育毕业考试和升学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然而,在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没有呈现出整体关联、价值共生、多元丰富的目标理念,而是表现出单一的、局部的目标设定,并以此开展体育学习与中考体育评价[1],弱化了学生在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层面的发展。如此,在分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应然之态的背景下,探讨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现实偏离,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入手,构建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模型,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目标进行校正。

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应然之态

随着以体育核心素养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体育教学工作随之产生相应变化。《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体育育人成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运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新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改革体育教学内容,编制体育学业质量标准,强化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性。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承载着我国体育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是国家意志在体育教育领域的直接显现,是基础体育教育各级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我们以《标准》为依据,从体育教学目标的理念、特征、内容三方面入手,分析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应然之态。

1.体育教学目标的宏观理念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理念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以“立德树人,健康第一”为本;二是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为本。首先,“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目标理念在保证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和健康行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调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有效联结,在于将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运用到体育锻炼、竞赛活动和基本生活中,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实践能力。同时将健康促进教育、体育品德培养分别与运动技能学习相融合,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形成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体育道德。其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学目标理念能够增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兴趣,特别关注学生的运动基础、体育文化认知、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从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到实施过程,遵从学生的动作发展顺序及身心发展规律,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将重点落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需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本位。

2.体育教学目标的多维特征

体育教学目标在落实体育课程任务、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综合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实践性的价值和功能。在政策变革的引领下,国家负责课程标准的制定和相关政策文件的下达为各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提供宏观方案,为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和今后体育学习夯实基础,这一特征体现了体育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和基础性。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师生是教学利益相关者,主体性的协同发展是教学利益共同体的关键目标。在教师层面,体育教师是多维教学目标设计的选择者,选择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反映出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学生层面,学生是学习体育教学目标的选择者,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反映出学生不同的体育学习需求,这体现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双主体选择性。体育教学目标的实践性则是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在真实情境的教学实践中达到标准的运动强度。

3.体育教学目标的微观内容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结构的一部分,是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设计和建构的,由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部分三个素养主题组成。经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通过学、练、赛提升学生的运动认知水平,正确认知体育运动的价值并做出科学评价。在健康行为促进层面,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调控情感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体育活动后的适应能力。体育课程学习后,改变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情况,调整学生日常生活方式,提升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体育品德层面关键在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二、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现实偏离

长期以来,初中阶段体育教育承担着结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的重任。然而“以考定学”、“为考试而考试”、“输人”和“输出”不对等[2]、体育教学内容趋于“浅表化”等问题使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目标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存在偏离。如果将体育教学目标的作用缩减为仅帮助学生通过中考体育测试,难以科学全面地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特征和要义。面对体育教学发展新形势,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目标的一些不相适应亟待改进。

1.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理念与素养本位的教学目标理念存在偏差

《课标》出现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代体育教学实践的理念先导,素养本位的体育教学目标应运而生。素养本位的体育教学目标是集体育知识、体能、运动技能、体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学校、教师、家长过多地将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注意力转向中考体育的价值上,如此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以考查学生基本技能为理念,以体育知识技能的角度显现教学要求,凸显了知识本位的教学倾向[3],助长了“唯升学”的功利主义思想,与“立德树人”“健康第一”“学生发展本位”理念存在关联性缺失。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理念的偏差将学生发展固定在单一教学概念范围,主要集中在体能与技能范畴,打破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公共属性。

2.固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与多维性的教学目标特征存在失范

在对体育教学目标理念分析之后,关注体育教学目标的本质特征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重中之重。然而,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固定性、单一性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多维性之间存在失范。其一,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性表现较好,但是缺少整体性。初中体育教学秉承着中小学体育教学较好的学习基础,但初中体育教学目标主要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缺少与健康知识、体育品德的融合,体育教学目标的综合性缺失[4]。其二,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内容的选择以中考体育考试内容和体育教师主观教学选择为主,学生主体选择性缺失。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学业质量评价成为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为在中考体育中取得理想成绩,学生通过大量重复、固定的训练来强化考试内容,较少有机会接触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偏离了学生发展本位的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初衷。其三,目前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践性较弱,学生虽进行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但其运动负荷强度较低,很难达到标准要求;并且学习方法主要以去情境化的、静态的、抽象的教师讲授为主,体育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观察和模仿静态形象动作的过程,背离了运动技能学习与竞赛环境的共生关系[5]。

3.单一的教学目标内容、评价标准与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存在偏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和进行教学评价的标准。传统评价观认为,评价是一种向下渗透式的考试[6],但是这种向下渗透式评价的教学目标表现为体育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评价标准的替代性,与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存在偏离。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容以单纯的、客观的某一运动技术熟练程度为标准,被限制在易测量、易操作的某些方面,如足球运球绕标志物、篮球运球上栏、排球垫球等等,这与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内容要求相背离。评价标准的替代性表现为利用简单可测量的运动成绩代替学生体质健康等情况。诚然,从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较难看出学生健康情况和体育品德,但体质健康和体育品德恰是新时代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任务,是当前一段时期体育教学的本质和育人价值。

三、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偏离的校正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实践的航标,指引体育教学实践的全程,限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向,关系着体育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之前,体育教师首要关注的应是“学生学完这些运动技能之后能够做什么”,而不是“学生在体育课应该要学什么”,这是体育教学目标的根本和初衷,更是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起点。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偏离之处不在于运动技能传授本身,而是在运动技能讲授中脱离了运动技能本体与其本体环境的形成过程,使动态的运动技能变成了孤立的个体活动。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校正不只是因为教学目标偏离的现状,为的是唤醒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面对当前体育教学目标偏离的现状,应从转变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导向、转变固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转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标准三个方面人手,构建初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为初中体育教学目标提供一种表达方式[7](如图1)。

1.转变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导向,树立“立德树人”“健康第一”“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目标

以“立德树人”“健康第一”“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教学目标理念为基础,重构初中生体育教学目标,转变初中生已有的体育认知结构,增进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共存。其一,实施素养本位的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理念,需要准确定位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理念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形成的应对复杂体育活动环境、解决体能、技能、心理等复杂问题时展现出的综合能力[8]。因此,需要转变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导向,树立“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理念,满足当前体育教育的需求。其二,实施“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理念需要发挥素养本位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效应。以整体、大概念、多维性的思维格局打破局部的、单个的线性思维教学目标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思考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生体育学习的多元价值[9]。首先,加强体育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者与体育教学目标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整合宏观教学目标和微观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发展本位体育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将传统体育教学目标延伸到素养本位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中,加深学生对教学目标本质理念的认知与领会。其次,根植于真实教学情境,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进行体育知识学习、运动技能学练,促进初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转变固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突显多维性体育教学目标特征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

贯穿于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协同发挥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育人作用[10]。因此须转变固定模式的初中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突显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实践性,以体育教学目标的多维视角探究体育教学实践的新模式[11]。一是在强化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性之上,延伸体育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技能教育为主,融合健康知识学习,关注体育品德,激发初中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为中考体育考试及终身体育学习打下基石。二是拓宽体育教学目标的选择性。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根据初中生动作发展规律和身心成长特点,开设多种运动项目,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初中生体育学习需求。同时开展多项体育竞赛活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培养学生运动爱好,为高中阶段体育学习奠定基础。三是创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践性。学生能够自觉积极的参与情境活动离不开极具吸引力的高质量体育实践。营造情境化的、动态的、具体的体育教学氛围,吸引初中生主动参与课内外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比赛,提高学生归属感、增强团队合作使命感和获得胜利的荣誉感,推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转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标准,构建结构化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体系

要实现多维性的体育教学目标特征,就必须立足于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主的教学目标内容。因此须转变以体能运动技能为主的单一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构建结构化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从系统论角度看,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本身存在着层级关系[12]。依照“学习哪些内容,培养学生哪些素养”的思路将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分为运动技能与实践、健康行为与促进、体育品德与情感三个主题。三个主题内容之间相互促进,成平行发展态势;同时每个主题内部又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递进关系[13]。例如运动技能与实践模块,教学目标设计要与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相联接,同时关注同一运动项目模块之间纵向的有效联系,加深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体育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深层次发掘不同运动技能对培养初中生体育品德层面发挥的不同功能,使三个主题素养之间多向度衔接,可以促进初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变革与体育学科课程目标、教育目标的发展变革是分不开的,其最终指向体育教学实践的发展,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目标直接推进体育教学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不管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进程如何,都不能撼动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引领性和基础性。科学地、可行地表达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把握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理念、特征及其内容,而校正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现实偏离问题,理应是当前基础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聚焦的核心,这才是发展初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高效体育教学的根本保障。

作者:许延威 辛玲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