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探究

大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探究

摘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全新要求,应该得到高校的积极响应。生命教育可以视作立德树人践行和落实的前提。本文将大学语文教学作为媒介,首先探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大学语文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和切入点。其次,对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路径进行研究并得出三条路径:可以在朗读中塑造共情情境;在案例中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和判断;在实践体悟中完成共情。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语文;生命教育

立德树人理念强调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德行和能力全面发展、全面建构的人才。立德树人理念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主要推行的教育观念,从小学至高校都处在积极响应的状态。但在推行该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一些教育家发现要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何为德行、何为素养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善完整的人。而建构完善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生命有着正确的理解。因此,如何提升生命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占有率,便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期间的重要课题。大学语文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观念上与生命教育存在较强的共通性,所以近年许多高校选择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升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并且获得了较好的试验成效。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建立尊重生命的观念是“立德”的必要路径。立德树人理念中的“立德”,指的是要建立良好的品德,是人们在面对事件时所表现出的稳固的思想倾向和特征。要建立品德,前提是必须明确何为品德,以及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品德。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生命科学的研究范畴。学生需要明确自爱的价值,明确自我的生命具有怎样的意义,以及延续生命的伟大之处;也需要明确自身具有维护他人生命、尊严、价值的责任;更需要明确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此既能够尊重人的生命,也能够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学生只有明确这些内容,才能够主观、主动地去建立品德。因此,帮助学生建立尊重生命的观点,是立德的必要路径。如果对学生德行的培育没有建立在学生真正理解品德的基础上,那么学生所建立的不过是行为上的习惯,而不是稳固的思想倾向。

(二)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是“树人”的根本方法。生命教育实质上就是“全人教育”,其主要内容涵盖了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人的价值不仅仅能够通过生存来体现,能够正视和正确认知死亡的性质和意义,对于人的价值实现、成长和发展也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高校要“树人”,首要目标是要为社会和国家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资源。次要目标是使大学生都能够成为更加完善、完整的人,在工作、生活、学习的进程中实现生命的辉煌。同时,大学生也只有在将未来发展目标置于绽放生命光彩的层面内,才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压力。高校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的都是的知识资源,若想要学生能够真正成才,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意义后,更能够驱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故而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是树人的根本方法。

二、大学语文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切入点定位

(一)意识熏陶。“生命”是人存在的根本,是所有社会现象的取材之源,更是文学创作一贯围绕的核心论点。大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素材以及观点都呈现出鲜明的生命意识内容。相较于其他学科,大学语文从内容、核心观点上看,明显具有生命教育的潜在功能。而其中最为明显的功能,就是意识熏陶的功能。当代大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对成熟的思维能力和相对固定的价值观。如果让他们对生命重新建构一个观念体系,不能直接将观念体系以大段的文字形式呈现,这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而是要通过熏陶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重新建构对生命科学的观念意识。大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朗读、讲解、分析等步骤,使学生在文学素材中感受生命的珍贵和价值。继而先使学生在主观上建构对生命色彩的认同和爱护观,为后期提炼和讲解生命科学的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大学语文教育的熏陶优势在于,学生每次上课都会以文学素材作为媒介,教师可以长期、稳定地输出生命科学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在稳定持续的熏陶作用下,会更加扎实的建构对生命观的正确感知。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合理切入点。

(二)能力生成。大学语文中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即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但要充分理解知识内容,更要具有能够在知识理论基础上进行创造的能力。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素材都具有较强的辩证性。课文等素材中的辩论双方,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场对某个事件或某个观点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中会涉及许多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学生可以在思考辩证的过程中掌握应用生命科学的能力。并且这种由学生自主驱动的思维方式所起到的效果,要远高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传输的效果。

(三)价值升华。从一般的思维逻辑来看,人们如果要认同某一种观点,那么该观点必须能够为人们带来别样的体验。换言之,如果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那么教师便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让学生获得别样的生命体验。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教学通常会利用不同的文学教育资源,来帮助学生建立人文性的思考逻辑和审美意愿。这其中的行为逻辑是,通过对理论和现象的辩证思考,获取一定的启发,建构某种观点。而大学生建立生命观,正需要通过一定的辩证思考来获取使自己信服的观点结论,并将结论的价值升华,构成稳定的生命观。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堂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建构生命观的素材、途径,更能够为他们的辩证思考、逻辑成型提供稳定的作用空间。基于此,大学语文与生命教育的融合,便可以沿着意识熏陶—能力生成—价值升华的逻辑去切入。这样便能够充分运用大学语文教育范畴内的可用素材,实现高质、有效的生命教育。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路径

(一)在朗读中塑造共情情境。大学语文教学虽然偏向于文学脉络的探究、文体结构的研究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但对于大学生而言,最能够引发共鸣的,仍然属于朗读这类“身体力行”的学习项目。高校中也常有语文教师会通过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朗读行为还具有塑造课堂主旋律的潜在作用。课堂主旋律指的是课堂独特的思想价值观,既是课堂的外在形象,也是课堂的内在核心。当教师将生命教育融入朗读模块,并将其塑造成课堂主旋律时,学生便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朗读讯息中的生命价值观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将《傅雷家书两则》作为课前朗读的素材,在每堂课中预留10—15分钟的时间用于朗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集体朗读,也可以要求学生各自扮演“父亲”的角色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而学生在同时扮演父亲和孩子的过程中,便会对亲情的价值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傅雷家书两则》是作者傅雷写给儿子的两封家书。第一封的写作背景是作者的儿子正处于精神意志消沉的状态下,第二封的写作背景则是儿子获取成功后的欣喜阶段。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两封家书的文学修辞并不多,但言语和内容中却饱含着一名父亲的舔犊之情。而亲情是最容易触动学生的感情类别,将《傅雷家书两则》作为朗读素材,可以塑造一个温情的情境,令学生在与作者傅雷产生共情的基础上,唤起他们对于亲情的认同感。这将是后期学生理解亲情背后的生命科学的重要依托。

(二)在案例分析中学会判断。除了课本中所涉及的素材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课本的素材作为踏板,适当在课堂中添加一些课外的案例素材作为对比材料,进而帮助学生建构对生命的辩证思考能力。上文中提到,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正不断提升。而其中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情绪调节力,对生命的认知也并不正确。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辩证思考的能力,就不会在情绪来临时受到自我情绪的桎梏,而是会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当下的状况和自我的情绪,从而更能够充分重视自我生命的价值,一切行为以维护生命、维护人格尊严为前提。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环节,依照该堂课程的教学素材的所述重点,去寻找相应的社会新闻或文学素材。例如,教师可以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为素材,再找一些新闻事件作为素材,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分析和对比两个素材,并透过文章和文字,分析人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自我、对待他人。这些素材的优势之处在于,其立足于对生命的怀疑再到对生命的珍惜。当学生通过语言解释和论证自己的评价时,他们会自发维护生命的价值。这样,有关于生命价值的价值观将不再是外在的理论知识,而是学生“自发”的价值论述。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判断生命的价值,也能够充分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

(三)在实践体悟中完成共情。新课改阶段,高校教育强调对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局限在书本和校园的范围内,学生可以适当地进入社会,通过实践彻底完成对知识点的内化吸收。生命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环,也应该走出理论的局限范围。一方面,这是为了配合新课改对于教育教学行为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校内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的生命教育素材虽然丰富,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竞争的范围,理应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进行认知。当学生对社会中有关于生命科学的问题进行了解后,再遇到相关的问题,他们便可以快速调节情绪,而不会使问题直接构成情绪上的压力。譬如,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基层社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会维护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直面各类社会现象,如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进行沟通等。在与这些代表性人物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从真正实际的“案例”中感受生命的伟大,认同生命中的磨炼,继而对生命产生更加积极的见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虽然已经相对成熟,但他们对世界的判断和对自我的认知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不足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补足就会成为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桎梏。因此,考虑到大学语文以文学和思想作为载体,高校可以将大学语文作为媒介,通过朗读阅读等路径来渗透生命教育,从而有效帮助大学生建构对生命的认知,形成尊重生命、自尊自爱的价值观,进而配合高校立德树人事业的开展,培养全面发展、全面建构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筱翎.大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方法[J].课外语文,2019(33):162.

[2]石洋.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10):171-172.

[3]李莎莉.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路径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69-71.

[4]李霜.大学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功能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2014(7):74-76+83.

作者:江紫娟 吴小利 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