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范例6篇

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

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学校的管理、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在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20世纪9O年代以来,学校文化管理成为教育改革新的生长点,成为学校发展的新阶段的明显特点。学校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新理念、新策略,是价值、理念的管理、道德伦理的管理、知识信息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专业共同体的管理、学校品牌、形象的管理及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整合型管理,具有价值性、伦理性、知识性、人本化、合作性、品牌形象性、整合性等特征,为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1]

学校文化管理的推进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发挥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的特殊作用;二是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及其主导作用;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指大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完善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自我管理是以自我剖析、自我规划为基础,以自我认知、自我培养、自我组织、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为核心,加之以公共人际管理的辅助,使个体通过科学的有目的实践,逐步走向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成就和自我超越的一门科学与艺术,也是充分调动自身心灵的自动调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自身潜能,更有效的发掘和实现自身最大社会价值和责任的一门科学与艺术。[2]

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的实现都应建立在有效的自我管理上。通过自我管理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大学生自我管理是高校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况的优劣影响到学校文化管理工作水平高低。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学校在推进文化管理过程中逐渐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部分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够自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而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要求大学生在实施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彰显学校文化管理的价值性、知识性、合作性和整合性等,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共进。但就整体大学生而言,仍有较多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薄弱,如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较突出的个性缺陷,未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的自身管理功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生活和工作目标缺失

很多大学生入学后没有考虑到大学阶段的发展规划、毕业后的人生目标,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失去奋斗目标,没能把个人愿望融入学校的文化管理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中,缺少危机意识,学习、生活和工作缺少主动性和计划性,出现“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恋爱是主题”、“睡觉第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想法,耽误时光, 甚至出现失落感。

(二)价值取向茫然困惑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90后的一代,个性张扬、追求时尚,许多人持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人处世方式,不能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缺乏艰苦奋斗意识,缺乏与他人相处、沟通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三)自主学习能力弱

大学学习对大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很高。对专业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的学习都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而面对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变得不知所措,不能合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谈情说爱等,学习成了副业,影响学习效率和成绩;部分大学生整天埋头学习,一味死读书而不知培养其他能力,不能全面发展自己。

(四)心理问题难以调适

大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是自我意识正在迅速发展和完善,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其自我心理问题的管理能力尚薄弱,出现不同程度心理的问题:如攀比、逆反、自卑、抑郁、从众心理等。这些存在的心理问题造成很多大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沉默寡言、脾气暴躁、紧张焦虑、孤僻独处等,甚至表现出暴力倾向、自杀征兆。

(五)自我组织的活动过于形式主义

大学生自我组织的班级、团支部、社团等活动中大学生体现的功利思想严重,只注重宣传,做表面文章,以获利为主要目的,不能做到活动有始有终,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提高大学生的活动能力,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活动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二、学校文化管理下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便能更正确认识自我,实行有效的管理,进而理智而为:主动了解学校文化、社会信息以及社会发展动向,对自己提出 更高更新的要求,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为自己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从容应对遇到的新情况。针对学校文化管理推进过程中,大学生因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而出现的问题,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进行高效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是推进学校文化管理的途径,是大学生立足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校园精神是学校文化的主旋律,集聚着学校的历史、传统、专业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品格风貌等,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信念和骄傲,是大学生奋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学校塑造以办学目标、教育思想等为主导的学校精神文化,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中不断融学校精神文化,使学校的人、事、物都要承载学校的精神文化。大学生便可以更全面接触学校文化,处于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潜移默化,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深入感悟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唤起对理想、高尚人格的追求,培养自主、自尊、自强、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

(二)强化自我管理的理念

学校明确大学生是目前学校管理的主体,与学生形成互动关系,促进学生民主参与学校事务,不断引发和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激起他们积极进行自我管理的动机和需要,增强自我管理的原动力。大学生则应逐渐体会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已将自己列入了学校建设者的行列,以“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来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为自己的成才负责努力,为学校的进步献策出力。

(三)优化整合并高效利用学校资源

1、加强引导学生利用校园资源

学校在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过程中设身处地为大学生着想,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利用校园资源的具体情况,及时提供最新信息,使学校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学校根据其学习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掌握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大学生在掌握利用资源的方法后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选择选修课,学校利用图书馆、校园网、教务选课培训系统、社团活动等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大学生接触利用这些资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实践自我管理。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后,老师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使他们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自我整合学校资源,从而形成独立个性的自我管理方式。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参加导师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等。

2、建立建全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它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分享学习资源,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通过建立建全学习共同体,能让学习者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将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相互交流探讨,选择合适的学习组织形式,及时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保证学习者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3、丰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

学校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尽力提供让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和必要的场所、条件、经费,完善和巩固以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自律中心、班级、社团、教室、学生公寓和网络等多位一体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运作,突出自我教育约束和自我服务、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社会实践型的组织建设,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逐步独当一面,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主独立、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学生则围绕自身的基本活动建立如学习自律、勤工助学、权益保障服务、公寓管理、伙食管理等组织,通过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和各部门助理等,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兴趣等开展各种社会考察、创业就业等活动,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扩大知识面,增长才干,增强实践效果,直接检验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

在大众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研究,完善基地建设,加大师资,加强由专业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大学生骨干、大学生本人组成的,从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多层次立体服务网络的建立健全。在新生入学时建立学生档案,(下转第19页)(上接第9页)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训练教育。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辅导教育能使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外部环境,确立自我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和评价指标付诸于行动,为将来打下扎实的基础;能使大学生了解自我的心理品质,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化,完善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调适和环境适应能力,保持乐观心境,优化人格品质,科学进行心理自我管理,保证身心健康发展;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与未来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实现共同进步。

(四)完善大学生自我管理评估体系

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进行评估,是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缺陷进行纠正的重要手段,是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激励。努力搭建公开、公平、公正、激励相结合的平台,根据自我管理的具体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特色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评价规则、标准和分值,有效量化的考核奖励机制,定期根据监督记录进行考核分析、评奖评优。由来自外部学校管理者、群体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大学生个体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形成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通过大学生个体、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机构、学校管理者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的自我评价和相互间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结合完善评估体系,实施效果公平化,可以使评价更客观,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进而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学校文化管理的理性诠释与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赵淑敏.论大学生自我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3.

[3]刘凯.学校文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12.

[4]余东晖.大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实施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储志新,王永利,余圣陶.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及培养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

[6]姚春芬.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J].文教资料,2009,12.

[7]刘 云,邓玉林,王超,高珍.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大众商务,2009,2.

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范文2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有哪些有效途径呢?通过自身教学的积累和他人经验的借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中产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生搬字典释义去理解词语,造成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其实,文章中的词语应区别对待,有的只要意会,有的需要简单说明,而有的能揭示特点,具有语感作用,则需仔细揣摩,透彻分析,准确把握。例如《繁星》中能显示海上繁星特点的词“半明半昧”,就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身处大海仰望星空的情境。教学时,我在学生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出这里的“半”是指星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陆地上虽然也能看到星在一闪一闪的,但海的上空气流流动大,星光有时被遮住,所以一暗一明、一明一暗闪动得分外明显。学生认识到这点,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也就有了感知。

对有些词语,不仅要从个体上去分析,还要从语句、语段上整体把握,找到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如《老水牛爷爷》中的一段外貌描写是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的,显得分外传神。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古铜色”,更要理解到这是一种健康的肤色,是老水牛爷爷经常参加劳动风吹日晒的结果。“声音像洪钟”不仅告诉我们他嗓门很大,更要认中体会到他的直爽与开朗。而整段的外貌描写旨在展示一位身材魁梧、健壮爽朗的北方老汉的形象。学生理解深刻了,读的时候,这一形象便会浮现于脑海之中,自然读出语感来。

二、以激感来引发语感对于一些具体、生动能引起感情共鸣的课文,就要充分发挥形象和情感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学生得到认识上的升华,美学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引发学生的语感。如《春蚕》结尾的教学,我这样设计:①“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不说“又添了一些白发”?②这里包含什么感情?使学生理解:银丝是美的,把白发比作银丝是一种赞美,饱含着敬重。一个孩子竟能发现母亲比过去多了一些银丝,看得这么细,表现出对母亲的由衷的敬爱。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语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之一。

人的认识可以起整理、组织人的情感的作用。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我将写作背景与文尾的俗语、谚语结合起来,揭示出丰收在望,人们将能过上好日子,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关切国家、人民前途的喜悦之情。学生了解了这一点,读起来特别起劲。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样在认识的同时产生的情感,并由此而引发出语感的。

三、从美感中挖掘语感有些课文写得特别美,怎样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由美感来增进语感呢?可以运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我就“贪婪地吮吸甘露”这句作了描述:细雨如丝,雨蒙蒙,树蒙蒙,杨梅树从沉睡中醒来,它正在兴旺地生长,它需要大量的水分,绵绵的春雨来了,多甜美啊,杨梅树贪婪地吮吸,像婴儿嘬母亲的奶汁一样,吸得多欢呢!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描述,把美的主体放在美的环境中衬托,使学生感受到了杨梅树贪婪吮吸甘露的图景,由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产生语感。

从语感中体味美感,以美感增加语感。如《火烧云》一课的教学,我抓住“变化极多”,一步步突出云的美,霞光的美,通过众多描写颜色变化的词语展示万里长空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的壮丽图景,极力使学生从语感中体味到美感,以美感增语感,保持课文美的基调。同时我还运用了幻灯,在云彩的基础上依次出现马、狗和狮子的形状,进行配乐朗读。通过这些辅助。强化视听形象,加强美的感受,增进语感。

四、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朗读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文字的鉴赏力。那些优美的诗词,抒情的文章,往往通过反复朗读,体验出文中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话言文字的敏锐感觉的表现。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通过朗读,使学生产生语言直觉。如《第一场雪》中的“银条儿、雪球儿”,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跟老师反复读,仔细玩味,要求读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去掉“儿”读,通过前后对比,感到前者读得轻柔,读出了美的意境。

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管理结构;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管理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发展的环境分析,讨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它们将在内容上以知识管理、人文管理为主向多元化发展迈进;管理结构、管理方法发生巨大变化;管理理论研究对象和管理实践主体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也更加多元化。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潮流扑面而来。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要素为主要驱动因素,以网络为基本工具的网络经济,正在改变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中的全球化特点,正在改变着全球的经济贸易方式,同时也在影响着有关组织的种种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给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下方面讨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

一、管理理论及实践内容趋向多元化

一直以来,管理理论的内容多数是针对企业这个组织而言的,管理实践更多的也是关注企业这个组织,两者的主题大多是围绕企业内部外部资源的利用发展情况这个中心。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知识、技能、人力资本和信息等无形资产的产生和应用,这使得每个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保护知识产权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而管理理论和实践也从当时局限于企业的管理和实践拓展到其他任何组织和单位的发展,从重视企业资源的硬件资源到重视企业的软件资源,从重视物的有效利用到以人为本,从围绕组织自身的单独发展到重视组织与社会、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和谐发展。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组织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致胜的关键已经不再是仅取决于各个组织的先进的设备、厂房等有形硬件资产,更多的是依靠商誉、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而在管理实践中重视无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就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围绕无形资产管理进行创新也就成为现代组织管理创新的一种必然趋势。尤其是知识管理将会成为一个大主流,知识管理涉及了许多的相关研究领域;但它并不只是一种管理理论,而是涉及到从技术到管理再到哲学等多个层面。未来,知识管理这个课题将日趋重要;同时,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将会努力建立一套有效、循环运转的知识管理系统,在一些企业内部,企业甚至有类似知识主管等职位出现。

无论是在管理理论的进程还是在管理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组织的文化建设一直是一个讨论主题。以往的组织文化,如企业文化建设在2世纪以前多数是围绕本土化运转的。在网络经济新时代,由于时空限制被打破,像企业文化界流行的“欧美以‘法’,东亚以‘情理’的企业文化界限将不那么泾渭分明了。由于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开始对各自组织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开始进行反思、研究、整合。因此。在未来,各个组织文化的建设将会摈弃各种限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这也会成为一个趋势。

二、管理结构变化多元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威力引领着我们走向网络经济新时代。这种网络经济,促使着现代管理结构向灵活化的趋势发展,而这种趋势的发展正影响并改变着一直以来的主流组织结构——传统经济环境下的“直线制和“金字塔的组织结构。当现代组织结构形成灵活化新趋势之后,世界许多先进组织尤其是企业管理者都着手研究以虚实结合的领导控制体系、职能整合的灵活机制和动态调整应变的管理思路来保证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显现出动态化、灵活化的特点。就设立现代企业组织结构而言,建立起一流的领导控制体系,实现组织结构的虚实结合,要求企业内部设置一个由类似总经理职位直接授权的调控机构,在企业内部中层管理部门和上下管理层次之间进行协调,使组织结构既能形成一个网络,同时又兼具经济性和灵活性,这就保证了组织结构弹性、灵活性的空间。营造灵活性机制,对组织结构实行职能整合,要求企业对关键职能部门进行适度有效的集中,而对非关键部门则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逐步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和分散,以期完成企业的目标。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结构另一个巨大的改变就是,在组织内部对于职位的设置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改变。以前的职位设置多数是依据发展组织硬件环境这个要求来设定的,因而职位的设置多数是类似“生产部“营销部、“业务部等这些部门;而现在,组织同样关心软性环境的发展甚至有些组织把发展“软环境放在首位,当然这要视组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而笔者认为最好是能“两手都抓,并且两方面的发展都要保质保量的进行。现在,很多组织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组织的“软资源,如何建设一流的有特色的组织文化,如何提高组织成员的“能源效率,如何提高组织成员的自我学习能力等,这样在组织内部可能会增设关于提高组织成员学习能力、研究组织成员身心状况、研究人力资源、研究组织与社会和环境关系、研究组织道德与商业伦理等的职位,如“人力资源研究部、“学习部、“员工心灵之家等部门职位,而这些行动将会对组织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管理方法多元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一直以来,管理的理论、思想、方法和实践多是以现代化大生产的工业社会为背景产生的,可以预见的是信息技术社会给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带来的将会是革命性和全方位的影响,并且这可能会涉及2世纪管理学关注的所有主题:管理者与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组织战略与竞争、管理创新与组织变革、组织道德与商业伦理等。

管理方法的创新和以前的相比将会更加倾向于依靠计算机技术手段,解决决策问题和综合问题的管理方法将不断增多。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已经且正在快速地改变我们这个世界。随着2世纪信息社会的全面到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管理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依靠计算机了。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为管理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从而实现了很多在没有计算机时管理者所想象不到的管理目标。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尤其在企业管理中,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方法的创新将会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由于更加重视知识的“整合、“集成等,所以,许多新的方法的出现,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一个专业管理的问题,更多地是为了解决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或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因而可以说的是在未来,解决综合性问题的管理方法创新的研究课题和管理实践也将会增多。

同时,管理方法也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题向人性管理迈进更大一步。未来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除了依靠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也将会更多地注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可能会通过适时地举行员工联谊会,设立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互换岗位活动,设立高层领导接见日等等这些人性化措施来补充单纯依靠技术解决问题引起的不足。在未来的历史发展中,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都将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对管理方法不断进行创新。

四、管理理论研究对象及实践主体多元化

无论是“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还是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法约尔的管理科学,他们的理论研究大多是针对企业这个组织进行的,而缺少对其他组织的研究,如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假设人为经济人,研究主题也主要是围绕提高生产作业效率这个主题,法约尔则侧重于组织高层管理理论研究。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它们也进军除企业外的其他组织,开拓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另一片天地。

就学校、医院等这种担任社会公共产品需求的组织而言,它们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理论。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医院管理理论等理论著作,人们经常可以看见类似“深化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推动教育改革实践、“公共改革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发展、“医学理论与实践等的文章见诸媒体。这些学校、医院等组织又根据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这些管理理论,人们常在生活中体验各种教育、医学研究新成果在应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因为追求人类社会各组织的和谐发展,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组织的运作效率是每一个组织在市场经济中都应该奉行的原则和标准。

银行、保险等这类兼具公共性和市场性产品需求的金融组织,在早期,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基本上也是很少触及这些课题的。现在,关于这些金融组织的管理理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管理实践也越来越丰富。因为这些组织是担任社会信用中介具有金融性质的角色,因此,它们的管理理论在实践中更具特色。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践家关注行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工商管理、物业管理、地产管理等等,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理论都会越来越完备,实践也将会越来越丰富,这都将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五、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多元化

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一直以来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实践充实管理理论的发展。每一次管理实践的成就都推动管理实践向前迈进一步,而每一次管理理论的创新都引起管理实践新的飞跃。

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除了两者间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外,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历史上经典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如木桶定律、马太效应都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早期,管理实践很多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没有整理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尤其是古代的中国。古代的中国有很多著名的伟大工程:长城,兵马俑……,但是,能够称为系统“管理理论的著作不多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只是有很多类似记传、纪实类的文学作品出现。但是不管怎样,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没有系统的文字记录而消失。相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可以说是有非常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一般有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心理效果、政治效果、文化效果等等。但是以往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效果研究多是侧重经济效果,即研究在管理实践中管理理论的应用效果可以提高各项经济指标百分比多少,提高生产效率百分之几等等来计量;如泰罗著名的铁锹试验,在这个试验中他甚至非常精确地计算出他的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效果:每个工人每天的工作量从原来的6吨提高到59吨。但是对于,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却没有进行研究。因此,未来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效果将会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表现出来。

就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社会效果而言,在未来,组织的行动效果衡量如果有社会效果社会效益这个指标,它们的行动将会更具有全局性,就以盈利为为目的的企业而言,它们会更加注意企业的行为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的影响,目前很多企业都开始或已经在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环保政策任务。如果组织将更加注重人性管理,把组织成员的各项心理指标也纳入组织管理绩效考核中,那么因为组织成员受到关注而身心发展将会变得更加健康,进而在组织中可以形成一个较为良好的活动氛围,这就是心理效果。而不管是心理效果还是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等,这最终都会影响组织的经济效果并用最直接的数字量化表现出来,这对组织的发展无疑是会有触动的。在未来,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将会更加多元化,而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从而推动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组织的完善,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发展将会更加多元化,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管理学第7版.[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管理经济学第4版. [美].克雷格.彼得森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组织行为学第0版.[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人力资源管理第9版). [美]加里•德斯勒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比较管理学 “走出去”战略 研究要点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中国的管理方式的国际适用性和可移植性如何,国外中国企业如何适应所在地实际情况,有效实行跨国经营管理,顺利开展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跨越地域及文化界限,基于全球化的视角来探索世界各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挖掘其共性和特性,寻找最优的跨国管理方式成为当务之急。

在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将本国与外国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综合比较。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的比较管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对推进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吸收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比较管理学的重要任务。

比较管理学的内涵

对于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我国学者曹增友(1987)认为,比较管理学是一门分析比较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国家之间或企业之间在经济、文化、工业等方面差异情况对管理的普遍影响以及研究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可转移性的科学。颜坚莹(1986)指出,比较管理学的内涵涉及系统的考察、鉴别、解释和评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类企业及其管理过程的相似性和相异性。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其共性和特性,明确各国、各地区管理成效的关系,从而取长补短,作为改进现行管理方式方法的参考。孙耀君在对比较管理研究的基础上阐明,比较管理学主要以不同文化和国家的管理理论和实际为研究对象,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图找出一些共同的管理规律或探求可资借鉴的有效地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史天林从广义、狭义角度分析比较管理学的含义,并指出所谓比较管理学就是对管理对象进行跨越式的探究、对比和分析,涉及国度、地区、文化以及企业的跨越。黄群慧、张艳丽(1993)在对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研究基础上指出,比较管理学是建立在比较分析基础上对管理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管理学分支,旨在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境差异情况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并探索管理发展的模式和管理知识在不同国家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比较管理学以比较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比较世界各国、各地区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分析彼此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阐明各国、各地区企业管理理论、实践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研究内容,以管理移植和普遍适用为目标的,从管理学科中分化出来,并吸收了众学科成就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具有严谨的理论结构的边缘学科。

比较管理学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国与国之间企业管理的比较为出发点,运用比较方法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企业管理理论及实践之间的异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行研究;第二层次,以一国内的微观企业的管理比较为出发点,将不同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比较研究作为研究对象,诸如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管理比较、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管理比较等;第三层次,其以探索一般规律为出发点,通过探讨、分类、比较各种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以达到寻求管理的一般规律。

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特色及主要理论模式

(一)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特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极大影响。比较管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吸收了哲学、历史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精华,并提高了管理研究的起点,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具有跨国性、整体性、自觉性、时空性、跨学科性、可比性等特点。比较管理学研究的广泛用途,受到世界各国家管理领域的重视,其研究特色表现为:

1.基于比较方向,横向静态比较和纵向动态比较相结合。横向静态是基于一时点上的空间上的比较。为认识了解各国企业管理理论、实践的异同,通常把各国的企业管理理论、实践放在特定的平面空间上进行比较。纵向动态比较,即时间序列上的比较,是比较各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实际,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从而明确各国企业管理理论演变过程。此外还涉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企业管理的斜向比较。

2.基于比较范围,宏观整体和微观具体相结合。比较管理学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企业管理的一门学科,其把世界各国的管理理论和实际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全面地、多层次、综合性的比较。微观具体比较,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内各种管理理论和实际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相比较(杨海涛,1988)。

3.基于比较的范围,综合性和专题性相结合。比较管理学基于整体视角从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出发,对世界企业管理的现状、发展规律等根本问题进行探索。同时,也可就企业管理中的某一要素或某一理论进行单个比较研究。各种比较类型互相关联、互相交叉,有利于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比较的实现。

(二)比较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模式

自从比较管理学问世后,其引起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的注意,形成了比较管理学诸学派或导向,各自学派又形成了不同的比较管理学理论模式。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使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向分散,研究范式也不一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管理学主要学派及理论模式比较如表1所示。

可见,西方的比较管理学已经相当的成熟,并分化出不同的学派比较管理理论涉及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方法等主要内容。比较管理研究诸学派虽构造的比较管理模式各异,但存在着相通的共性因素,即明确比较管理研究对象以达到管理效果,实现企业效果。纵观比较管理学的发展,比较管理研究导向由社会经济导向型到生态学导向型,再到行为科学导向型,进而到折衷经验导向,再到权变管理导向型,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导向,并伴随着90年代制度导向型的兴起而达到繁荣。

“走出去”战略下的比较管理学研究要点

我国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展到世界各个地区,企业管理在跨文化国家中如何适应所处环境取得良好的发展成为比较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面对上述众多的比较管理学派及管理理论模式,我国管理学者希望将它们兼容并蓄,试图构建一个更为综合、更加系统的比较管理理论模式。本文引用我国学者黄群慧(2009)提出的较为综合的比较管理理论模式(如图1所示),来探讨在此模式下,如何通过研究管理差异,提高我国跨国公司在外企业适应能力,并制定和实行出高效可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比较管理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个国家文化渊源的不同,从而使各个国家的企业管理模式表现出差异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走出去”战略下,我国要想发展好自己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业务网络,需要对不同经济制度、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差异对管理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比较管理学在运用于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管理研究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方式(黄群慧,2009)。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思维决定着管理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决定管理的绩效。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不同的制度文化差异,造成管理者思维方式具有各自的特性。构建于科学文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带来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而讲求“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使管理组织往往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跨文化背景下管理的充分结合,探讨不同文化间的相通性与差异性,有效解决跨国公司管理中源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和冲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文化资源是我国跨国公司实现跨国经营管理的目标(范徽等,2010)。比较管理学研究应着重探索跨国公司所在国家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重视对不同国家之间的管理观念、管理文化、管理技术的比较分析与探究。

第二,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条件影响着最高管理层的决策。跨国公司要实现良好的跨国经营,就需要对企业所处的法律、文化、历史以及政治背景等环境进行分析,构建紧密的关系网络。我国的跨国经营经历了由到设立销售办事处,再到建立生产企业的转变,真正从全球视角制定战略、设计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很少。在并购模式正成为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模式下,特别应注重不同国家之间市场与文化的差异。同时,正确的比较不仅从管理的外部环境出发,还必须重视企业管理内在本质的区别与联系。企业内部管理的职能、组织结构、资源状况对最高管理层的决策以及管理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第三,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移植,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是比较管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黄速建等,2010)。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外部环境以及管理职能、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都对管理的移植产生影响。管理的有效移植离不开管理知识的移植和创新。在选择管理要素时要确保其可移植性,对于不可移植的管理要素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并结合企业具体实际进行管理实践操作(王雪梅,2010)。管理的移植是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在从事管理的比较研究时,管理是可以相互转移的。

参考文献:

1.曹增友.比较管理学[J].科学管理研究,1987(2)

2.颜坚莹.比较管理学的发展趋势[J].暨南学报,1986(4)

3.黄群慧,张艳丽.比较管理学科理论体系构思[J].社会科学,1993(2)

4.杨海涛.比较管理学导论[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5.黄群慧.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4)

6.范徽,曹姝婧,王凤华.基于制度文明的跨文化比较管理学新分析框架[J].比较管理,2010(1)

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范文5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

新公共管理是以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为:

1.1新公共管理汲取经济学中的理论

一直以来,公共行政学都汇集了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思想,而新公共管理则更多地借鉴了经济学的理论。新公共管理的目标是追求3E,即:Economy(经济)、Efficiency(效率)、Effectiveness(效益)[3]。此外,为了应对传统公共行政强调的统一管理和监控对政府创造力的抑制,从而导致政府管理的形式化和僵化的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希望通过强调经济价值的优越性,重新发掘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提升政府的创造性[4]。

1.2新公共管理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面对越来越多的对政府规模庞大,资源浪费严重的质疑,新公共管理反对原有政府管理模式的权利中心主义,主张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提倡建立精简而有效的服务型政府。首先,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应通过政策的制定对全局进行总体掌握,而具体的实施则应由各自制机构承担[5]。其次,新公共管理主张适度的分权与授权,赋予管理者有效的管理权威,解除对其过多的控制,以便更好地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与效能[6]。再次,新公共管理打破原有层级制的金字塔体系结构,压平组织结构的层级,创建扁平制组织结构。

1.3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导向战略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公众,公众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话语权,这极大地打击了公众的积极性。而新公共管理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提倡政府对待公众应像企业对待顾客一样,一切制度和决策的制定都以公众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为出发点。顾客导向战略引导公众参与政府职能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的积极性,也是政府工作创新的出发点与动力。

1.4新公共管理追求效率和结果

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体制是具有“理性”性质的,精确、迅速、明确、统一性、严格的服从是官僚体制的优点,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优点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公共管理所强调的是效率和结果,而忽视过程,重视技术在提高管理效率中的作用,提倡多种方法与手段的并用。新公共管理给予现代管理更多的灵活性,为其营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与氛围,实现管理行为的创新,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2.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文档工作审视新公共管理赋予现代管理以效率为中心、技术至上的特点[7],这决定了现代文档工作具有以下运行特征:

2.1在以追求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应以电子文件的管理为工作中心

在韦伯的官僚体制中,文件具有上传下达的功能,维系与连接组织各部门之间的运转,体现出工具价值。而追求效率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催生出的电子文件以其快速、便捷的特性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据国家档案局的调查结果显示,仅2007年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共产生各种类型电子文件近2亿件[8]。此外,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改变统治者的角色,提倡塑造服务型政府,由此为电子政府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可以说电子政府也是新公共管理的产物。为了提高政府透明度,创建开放型政府,电子政府通过网站提供实时信息,以此来满足公众的政府信息利用需求,通过与公民进行互动,鼓励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电子政府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电子文件作为支撑。电子文件实现了文档的无纸化管理,大大节约了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而借助现代通信网络技术,打破了文件传递与利用的时空限制,改变了过去管理过程复杂、消耗时间长、资源浪费的壁垒。但是,现代管理对电子文件的依赖也衍生出一系列的难题,如电子文件的证据价值受到质疑、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差所引发的管理失效等。如何攻克电子文件所带来的管理上的弊端,给现代文档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2在重视资源利用的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应以文档的开发利用为工作重点

政府信息资源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据报告显示,社会信息资源的80%来自于政府信息。政府文档是的体现,文档为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构建了沟通的桥梁;政府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等决策信息以文件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政府作为社会管理部门,为营造开放公平的社会经济环境为社会提供新闻、统计报告、经济预测等服务信息将作为档案被保存下来[9]。对政府文档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扩充社会信息资源,为社会各方面的运行提供支持,是新公共管理对文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3在以顾客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应以为公众服务为工作理念

在过去,档案局、档案馆等各级档案部门以档案保管为主要工作任务,以服务自身机构为工作目的,档案工作秉持着保密、严格开放程序的工作原则。而在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自身组织机构,而是广大公民;文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开发文档信息资源、实现文档的充分利用。新公共管理重申了文档工作的社会使命应是以公众的文档利用需求为服务对象,为公众提供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应实施顾客导向战略。在宏观层面,以服务为理念进行档案部门的组织规划、政策制定、标准的拟定,以服务为宗旨对文档工作进行全局掌控。在微观层面,在将服务理念贯穿于文档工作的所有环节之中,尤其在档案的提供利用中,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如何满足公众的利用需求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实施顾客导向战略是充分发挥文档管理部门作为社会信息管理者,肩负着服务社会公众这一使命的必然选择。

2.4在整合企业管理思维的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在企业管理中普遍使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也有人提倡在政府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知识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在适当的时机将信息资源提供给需要的人。一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有利于公众对政府信息的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在知识管理的三要素:人、信息资源、技术手段中,人处于核心地位。在管理者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自身拥有大量的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各项内容都是在人的支配下完成的,离开了人的存在,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不可能产生。新公共管理要求在文档工作中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大力挖掘管理人员的隐性知识价值。管理人员在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宝贵的知识财富;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为文档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绩效评估的方法,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工作效率;通过激励政策,培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并通过奖惩制度来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培养其工作责任感。

2.5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新公共管理下,文档工作应充分挖掘文档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

档案馆等社会主要档案管理部门一直是国家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资金支持。但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数字化进程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持,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已无法满足档案部门的需求。新公共管理的经济理念要求档案部门应改变过去完全依赖政府拨款的所造成的局促局面,充分挖掘所保管的文档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发展档案产业。在信息社会,信息资源和石油、煤炭一样,是具有价值的资源。对文档信息进行整合开发,生产信息产品,是文档工作的新项目。例如现在的一些咨询公司,就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档案部门在开展经营业务时,除了对自身所掌握的文档信息进行开发外,还应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广泛、全面地搜集网络上的信息。并采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充分挖掘文档信息的经济效益,争取在为组织自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3.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文档工作需注意的问题

新公共管理理论尚处在并不成熟的阶段,其内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因其固有的局限性,使其在文档管理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缺陷。在运用新公共管理的思想进行文档工作革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文档工作的价值定位问题

新公共管理汲取经济学理论,引入市场机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容易造成组织对利益的盲目追求,而导致社会价值的缺失。我们在对文档工作进行改革时,应采用新公共管理的经济理念,注重文档资源的价值开发,构建营利性机构是对传统经营模式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文档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作为国家文化事业机构的公益性工作性质,始终以为公众服务作为工作理念,把握好经济创收工作占整体工作的比重,避免对文档工作的价值定位产生偏颇。

3.2组织管理问题

新公共管理改变传统组织结构金字塔式,主张的是扁平化与分散化,而对权利的分化与下放在给下层管理人员带来能动性的同时,也容易引起了上下层管理权失衡的问题,例如政府在管理中出现的“政府空心化”就是由此原因产生的。因此,文档管理部门应正确处理权力控制和权利下放的问题,优化组织结构、协调各部门间的沟通,为组织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3.3技术手段的应用问题

信息经济的发展要求文档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大力引用技术手段,电子文件的产生、电子政府的兴起、办公自动化的普及等都以技术手段作为保障,不可否认,技术手段在现代文档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只是以工具的价值出现在文档工作中,起到的是提供文档工作效率的辅助作用。针对目前一些人所提出的技术至上主义,文档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技术手段在文档工作中的应用,切不可本末倒置。

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比较管理;跨文化;研究路径;管理史;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03 交献标志码:A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间贸易、技术、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许多关心国家经济发展的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发展与本国的企业管理密切相关,所以致力于对世界各国管理现象进行比较研究。195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宾森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迈耶斯出版《工业世界中的管理:国际分析》一书,标志着比较管理学理论的诞生。该书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欧、亚、非、南美等地的美、日、法、英等12个不同类型国家的企业管理进行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差异情况对管理的普遍性影响。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跨国公司为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对企业进行管理规范时必须根据所在国文化背景因地制宜地制定策略。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促进了比较管理学的兴起,同时比较管理学又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智力支持。1970年美国纽约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成立比较管理学研究室,并成功举办比较管理学国际研讨会,对比较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学术规范、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标志着比较管理学学科的正式建立。由于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不同,造成比较管理学自从创立以来就引起不少质疑,诸如研究方向相对分散、研究范式不尽一致、研究结论见仁见智等。为此在回顾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跨文化的管理史视角对比较管理学的内涵外延、研究路径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为构建科学规范的文化管理范式积累经验。

1 跨文化的比较管理学内涵外延

比较管理学是学界对各国公共管理或企业管理的理论模式和实践经验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有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的层次,现有的比较管理学研究大多立足于企业管理,属于微观比较管理的范畴。比较管理学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管理现象的异同点、模式及其效果,研究这些管理现象与文化地域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的可移植性,以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目的。这里所说的管理现象有着广泛的含义,既可以指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规章和惯例,又可以指管理过程、管理哲学、管理行为和管理效率等。在跨文化视野中,比较管理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识别、协和以及进行有效管理的问题。跨文化是比较管理研究的重要立足点和基本特征,所以有时比较管理学也被称为“多文化混交组织学”。

关于比较管理学的内涵,学术界一直存在立足点和关注点不同的争论。有学者认为比较管理学是一门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或企业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情况对管理的普遍影响以及研究管理基本原理可转移性的科学。关于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国外学者有3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比较管理学以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为宏观的研究对象,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两个国家以上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影响、相互关系。这种意见是从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管理比较出发,明确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另一种意见认为,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对国与国间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比较研究,而且还包括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国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管理比较、合资企业与独资企业的管理比较等。这种观点将比较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外延从跨国的宏观角度延伸到一国内的微观企业,把研究对象明确得非常具体。最后一种意见认为,比较管理学不是比较研究两国以上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异同,也不是对一个国家内不同企业之间的管理进行比较研究,而是以探讨、比较、分析各种管理理论、实践的异同以及寻求管理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组织、协调共同劳动的重要手段,比较管理是对管理现象进行跨国度、跨文化、跨地区、跨企业的研究、对比和分析。为此,有些学者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比较管理学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探讨。例如,颜坚莹指出,比较管理学的内涵涉及系统的考察、鉴别、解释和评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类企业及其管理过程的相似性和相异性,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其共性和特性,明确各国、各地区管理成效的关系,从而取长补短,作为改进现行管理方式方法的参考。孙耀君认为比较管理学主要以不同文化和国家的管理理论和实际为研究对象,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图找出一些共同的管理规律或探求可资借鉴的有效地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史天林哺从广义、狭义角度分析比较管理学的含义,并指出所谓比较管理学就是对管理现象进行跨国度、跨文化、跨地区、跨企业的研究、对比和分析。黄群慧盯认为比较管理学是建立在比较分析基础上对管理现象进行研究的管理学分支,之所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旨在分析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境差异情况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并探索管理发展的模式和管理知识在不同国家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