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平“语”近人———用典》中说道:“天下之治在人才。”用古文“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而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在于教育。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对于人才培养有导向作用。作为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解读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落实语文教学。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与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的关系出发,探讨如何以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为路径促进人才养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才培养;研究性阅读

1引言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研究型课程,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与一般学科课程不同,它定位于拓展型课程层次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其主要以阅读目的为导向,以信息理论为指导,以阅读材料为载体,培养学生快速筛选信息、认知信息、分析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关系重大[1]。在综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下,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是最适合不过的教学方法。基于此,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2人才培养与研究性阅读的关系

新时代的人才当会求知。人类对知识的渴望是永无止境的,不懂学习的人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会求知是新时代人才的基础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倡导发挥阅读的自主性,这就意味着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求知热情为前提[2]。从这一角度而言,人才培养与研究性阅读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新时代的人才当会合作。无论是从事现代化生产还是高科技研究行业,都必须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千千万万个科研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未来的人才一定要学会合作,要具有团队意识、集体精神。研究性阅读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集体探究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凝聚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是相吻合的。新时代的人才当会创新。创新乃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今天,需要的人才也必然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懂得创新的。研究性阅读的本质就是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发展、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的舞台,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完善。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恰好就是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所以,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本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要求的人才。研究性阅读教学就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深度解读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所以,找准语文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契合点,既实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落实了素质教育。

3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落实策略

3.1选题定向与自主并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必须要注意研究的选题,而研究的选题又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在突出开放性。只有具有开放性的研究选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独创性,促进学生个性的生成。在选题的时候,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跳出课本知识框架,以学生兴趣为生长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的主题。例如,研读文学类作品,我们应该为学生选择“文学形象”“文学技巧”“文学语言”等主题进行研究,尽可能让研究的主题范围更加广泛,给学生更多延展思维的可能,避免因选题太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灵魂就是学生独立探索、合作研究,当学生适应研究性阅读之后,应让学生自主拟定研究方向。除了教师选题之外,我们还需要指导学生选题,要求选题时兼顾课内外,兼顾语文知识的生活性,加强教材的整体性,从单元内到全册,再跨课本综合阅读选择研究问题,然后延伸到课外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哲学理论读物等。比如,学习了鲁迅小说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从时代背景看鲁迅小说”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实现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延伸。学生已经学习过多篇鲁迅小说,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量,能够结合已学知识进行本课题研究,难度适中,容易把握,不至于导致学生丧失研究的自信心。当然,学生自拟主题难免会存在研究课题难度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对《红楼梦》的研究,有的学生可能会对“《红楼梦》选美”“《红楼梦》中的腐败”“《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等这些缺乏人文价值的主题进行研究。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契机,指导学生对课题的价值进行深度探讨和反思,学会批判和去粗取精。在选题时要遵循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先给学生一个大范围的选题,然后让学生在范围内自拟小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古典小说的阅读”主题研究,根据这一主题,学生自己确立了评“把忧郁扎成鲜花的林黛玉”、论“一代枭雄———曹操”、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等小主题,兴趣盎然。

3.2创设研究性阅读学习环境,为学生思维发展搭建平台

研究性阅读教学重在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人才,这对语文教师而言是一项新的挑战,也是另辟蹊径的出口。基于此,为了有效落实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我们首先当为学生创设研究性阅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融入研究性阅读氛围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获得思维的发展。对此,笔者建议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一篇文章之前可以先设置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人生什么事是最苦呢?人生什么事是最乐呢?”这类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开展研究性阅读的关键。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对这样的问题,每个人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生活实际会有不同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阅读学习中去,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答案,我们也可以进行讨论分析,保证问题和答案的有效性,从而保证研究性阅读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3传授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保证研究性阅读的有效性

习得方法远比掌握固定的知识更有价值。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学生掌握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才是关键。基于此,我们开展研究性阅读活动时要注重阅读和研究方法的引导,指导学生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注重文本的知识性、人文性和社会性。比如在研究一个课题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从研究材料的文字、语言风格、写作风格、表达技巧、思想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具体的阅读方法笔者总结如下:一是要指导学生明确研究内容,认真研读材料;二是要指导学生质疑设问,树立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善于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要学会在研究性阅读后总结阅读方法,只有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取得进步。以“红星照耀中国”这一题材为例,在阅读时,学生首先应该明白这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从序言部分开始阅读,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接着浏览目录,大致了解文章的主体框架;最后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这一主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本书。

3.4过程与结果兼顾,强化学生的研究意识

每一次研究性阅读活动完结之后,我们都应该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利用评价来实现学生阅读成果共享,激励学生再接再厉[3]。对于研究性阅读的评价,要兼顾过程和结果两方面,这也是新课改提出的具体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更注重学习结果,导致一些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因为消极评价丧失了学习自信心,这不是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想看到的画面。今时今日,我们在兼顾结果评价的同时,应该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表现的评价,比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切忌过度强调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评,学会自我反思。评价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采取研究性论文、征文、研究设计方案、演讲、辩论等形式,学生有权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从而真正激发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潜能。例如研究“网络文学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这一课题,在学生探究完后,我们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如此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变通性。总而言之,兼顾过程与结果的多样化评价活动更有利于深化学生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结语

在研究性阅读中,我们不仅要张扬学生个性,也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学生开创足够的自主发展、合作发展、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都成为独立的、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卢建明.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四[C].2019.

[2]张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9(五)[C].2019.

[3]吕松和.中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A]//《当代教育评论》2017第6辑[C].2017.

作者:郭梓怡 王维华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七中学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