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校艺术教育自主约课制探索

成人高校艺术教育自主约课制探索

摘要:为了有效促进成人高校艺术教育资源整合,解决成人教育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者所在院校大胆创新,以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依据,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探索推行“自主约课制”,旨在协同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缓解学生在工作、学习、家庭上的多重矛盾,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关键词:人本主义;自主约课制;成人高校

一、“自主约课制”诞生的现实背景

近年来,受到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高校扩招和教育改革的冲击,成人高校生源规模与质量整体呈现双下滑的现象,对于成人高校艺术类专业来说,新老问题双重叠加,形势严峻。成人学生群体的差异化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学习内容和职业背景差异化,艺术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在工作中没有应用场景。另一方面,生源质量下滑直接决定学生的专业基础愈发薄弱,“工、学、家”矛盾不但越来越突出,还出现个体差异化现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人教育发展处于关键发展时期,开始向市民学习与社区教育多元化转型发展,尝试将学历教育资源与非学历教育资源进行整体布局,有机融合。作为成人教育体系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的主体,笔者所在院校为了重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个性化与差异化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理论依据,制定“自主约课制试行方案”,试行“自主约课制”。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自主约课制”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提出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适应变化、懂得自主学习的“自由人”[1]。他提出影响深远的“学生中心论”,主张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自由、舒适、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现。教师是发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扮演着“侍者”的身份[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师、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提倡根据师生双方的特点制定尊重个性和差异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成人高校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学习需求非常吻合,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高度一致:“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性化选择,尊重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4]两者为“自主约课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成人高校学生多为在职在岗的社会人员,“工、学、家”矛盾尤为突出,具有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多元化、学习时间与空间差异化等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冲突,直接导致面授教学出勤率不稳定、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考虑这一现实困境,为了给学生学习创设自主化选择的空间,笔者院校在艺术系率先设立试点,于2018年正式推行“自主约课制”,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授课教师提前预约申请面授内容、时间和地点,实现随时、随地自主选择性学习。这一学习模式有别于以往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做“自我实现的人”“能主动开展活动,并为活动负责的人”[5]。该学习制度很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放在了中心位置,同时赋予师生双方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三、“自主约课制”的作用与意义

(一)打破固定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缓解了“工、学、家”矛盾。对于成人高校来说,学生群体拥有专职工作者、继续教育学习者与家庭身份三重身份,相应地存在“工、学、家”三重矛盾,这是导致“教”与“学”失衡的直接原因。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关系,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课程由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效果有待实践检验,作为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课堂安排开展学习活动。近年来,笔者所在院系学生群体呈职业背景差异化越来越大的趋势,一方面学生的实际工作与艺术专业知识关系疏离,另一方面学生行业差异大,各行业工作节奏不一致,有的学生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加班工作比较集中,有的学生会在较长时间段频繁出差,难以参与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学生提出相同的教学要求,制定相同步骤的教学进度,便会导致教与学的脱节。可以说,教学进度单一、教学时间固定成为“工、学、家”矛盾中最主要的冲突,而“自主约课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基础和实际需求,结合自身工作节奏,向教师预约申请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让学生从难以出勤变成有计划出勤,有效地缓解时间空间的主要学习痛点。

(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活动必须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将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自我”挖掘出来并加以完善,最终实现自我。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引下,“自主约课制”积极突破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个人自主性,将解决“工、学、家”矛盾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进度安排的协调设计中,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提早规划预约。这种“放权”唤醒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主体意识,让师生的定位和角色关系不再固化,为学生“自我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古德(Thomas.L.Good)教授在《透视课堂》一书中指出:“人做事的永恒乐趣只能来自内在需求,而不是外在刺激。”[6]“自主约课制”弱化了以往的外在刺激,提倡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导者,根据内在需求,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安排预约学习,完成学习身份的转化。自主预约制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建构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平衡教与学的关系,提高了教学效率。当前,成人高校普遍存在教学关系失衡的问题。“工、学、家”矛盾映射到教学中,表现为教学进度滞后、学习进度不同、出勤率不稳定、教学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但是由于该教学模式中单元设计依然存在固定面授的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形式进行,线下面授部分仍然缺乏自主性和灵活度,“自主约课制”可以很好地解决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艺术系2018年下半年开设的“平面色彩构成”“版式设计”“创意思维与表达”等专业课程为例,试行“自主约课制”以来,出勤率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得到提高。给学生放权的同时,也提高授课教师的灵活度,调整教与学的失衡关系,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四、关于“自主约课制”的反思

通过实践操作和师生反馈证明,“自主约课制”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尊重成人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有效解决艺术教育中差异化突出、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学习活动,缓和以前难以克服的时间空间矛盾,有利于其自我主动建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该项制度试行以来,收到师生的积极反馈,为今后在全校范围内更好地推行“自主约课制”提供借鉴经验。但是,新生事物尚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在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和改进。

(一)基础流程有待完善。“自主约课制”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笔者所在院系实行“自主约课制”的基本工作流程是:任课教师充分调查征求学生学习需求和建议,师生双方共同协商→在此基础上预约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填报自主约课申请表→院校教务审核与统筹安排→再由主管班主任统一通知和督促,提醒学生按照预约时间进行学习。该基本流程是一个理想的完整约课流程,没有考虑到约课冲突、约课时间不统一、学生爽约等多种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其次,约课申请环节中容易出现同一个班级不同课程约课时间冲突的情况,与之匹配的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二)实践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经过实践和反馈,发现一些“自主约课制”设计初期的想法,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彻底实现,可操作性有待增强。例如:原本预期“自主约课制”能实现动态约课,拟实行“一课一约、一周一约、分段预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满足学生需求,实施分阶段自主调整学习预约安排,但实践证明很难操作。如果“自主约课”的调整频次太高,就会消耗师生双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给建立稳定和谐的师生关系制造阻碍,为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带来困难,增加教务统筹管理的难度。

(三)管理督导制度有待完善。“自主约课制”处于试点推行阶段,对于学生采取的普遍态度是鼓励大于监督,有些学生由于工作安排的临时变化和个人原因出现“爽约”现象,导致教学状态倒退回了约课前的矛盾状态。对此,只能用回以往的教学评价手段,对于爽约现象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如何帮助引导学生正视自主约课的重要意义,提高契约精神,加强配套督导管理制度建设,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积极探索和努力。

五、结语

“自主约课制”是一种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自主性“教”与“学”的新探索,初步实现成人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设计,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是成人高校积极转型过程中努力和探索的产物,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于成人高校尤其是艺术教育来说,“自主约课制”为解决“工、学、家”矛盾,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整合教育资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该制度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汪胜亮,杨丽萍.“以学生为中心”: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J].平原大学学报,2008(2).

[2]曾昱.罗杰斯心理治疗观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3]李小兵.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4]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5]朱为群.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5).[6][美]古德,布罗菲.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黄舒梅 单位:北京市东城区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