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初中教育范例

成人初中教育

成人初中教育范文1

【关键词】成人教育;英语教学;人文性

一、问题提出

随着国际全球化的发展,成人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地位日益重要。成人教育相比国民系列教育中的其他类型来说,其教学对象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更强,目的性更明确,如何在成教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习者掌握英语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加其人文内涵,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思维是成教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实际的成教课堂上,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缺失现象突出。笔者曾做过“成教学生英语世界人文性调查”,其调查结果让人反思,比如关于感恩节的习俗、历代英国女王的名字、伦敦桥的故事,成教学生熟知的比率为7.4%、1.6%、3%,可见其英语人文性缺失比较严重,该现象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与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及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相偏离。

二、原因分析

1.成人学生对英语需求的功利化,导致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成教学生一般利用寒暑假或周末等业余时间进行集中授课,时间短且学习目标明确。有的学习者为了尽快通过英语考试获得学位,有的是为了晋升职称或获得一份新的工作,有的是为能直接阅读英语文献或查阅英语资料,大部分都是出于解决当前问题的短期即时需要。成人教育为了与学生需求相对接,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大多侧重于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缺乏人文性目标。

2.成教英语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选取上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成人教育对英语需求属于多专业交叉,现有的成教英语教材,大多数强调实用技能的训练提升。教材编写的重工具性直接导致了施教者偏重词汇语法,忽视了课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解读。教材及教学上人文性的偏失,直接影响了成教学生英语学习的重点,导致学生集中关注听、说、读、写、译实用技能,对相应的文化深度及文学修养毫无兴趣。

3.成教英语教师缺乏人文性精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古人的这些话把老师定位在知识传授上。成教英语教师大多数也按照古人的定位来要求自己,教学方法一层不变,对英语人文性传承与传递力不从心。教师主体自身在人文精神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诲、教化。

三、对策研究

教育部在2017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特别强调人文性的重要性,“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成人教育的英语教学体系应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统一。

1.在教材中挖掘人文信息,开发课程资源

英语教师在备课时应挖掘教材资源的人文价值,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有针对性地选取出,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比如课文中出现“Freeze!I'vegotagun.”Freeze(站住、不许动)这个日常用语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合法的美国社会中,如果一个中国人在美工作或旅行时不明白它的文化性,就会面临着被枪杀的危险。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关注不同民族及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及风俗习惯。比如:讲交通工具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中西方在驾驶习惯及道路交通的差异;讲饮食时,对比一下中西餐饮食文化差异,补充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异同等。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跨文化渗透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Brembeck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只讲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教法是缺乏灵魂的教法。把人文性渗透到教学上,教学手段的改革必不可少。成人教育的英语学时紧张,只靠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文化渗透是远远不够的。在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以主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线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课、MOOC实施翻转式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让成人英语教与学立体起来,多渠道多方式开展英语跨文化渗透。

3.加强教师培训,改善师资队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形式,文化是本质和内涵。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自身人格魅力与去感化学生。不断加强教师师资培训,通过开设英语文化培训班或开展国际师资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

4.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成人初中教育范文2

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文化教育能力以及WTO对我国的人才发展提出了较以前更严峻的挑战。同时,贯穿国民思想的坚固信念——终身教育思想也对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模式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其在教育方式、理念、类型、对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成人教育的质量,在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伴随着我国成人教育的多样式发展,其在前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都亟待解决。

(1)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对于成人的知识传授以及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即使面对的是自主性极强的成人,仍摆脱不了我国应试教育的阴影,机械性教学萎靡了成人教育的极大互动空间,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涣散,长时间缺乏人文关怀,使教学程序化加强。

(2)由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教育的显著标志产物——学历常常与工资、福利、职称等词语挂钩,从而导致成人教育极度重视学历,而忽视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使教育变得极具功利性,教学目的机械而单一,对于非学历的种种优点视而不见。

(3)社会总是给投机取巧的人机会使其得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创办成人教育学校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成人教育创建的制度严谨性不够强,违背了创建的初衷,使其只为增强经济效益,而降低了社会效益的功能性。虽然我国对于成人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入学考试,但受教学质量的影响,给人一种“严进宽出”的错觉,以致社会对其文凭的含金量持有怀疑态度。

(4)我国国土辽阔,地域宽广,而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也不可能发展在同一个步伐上,教育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都密切相连,因而造成了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偏远地区有较大的差异。

二、全方位应对,提升成人教育质量

1.我国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要求人才的各种才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因此,新时期的成人教育应符合历史潮流,逐步改变教育种类,举办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以便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例如:重视非学历教育,更加注重对成人的人文关怀,提升成人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可以举办社区教育、大学期间专业技能培训教育、兴趣发展教育、盲人教育、闲暇教育等。

2.教学对象的范围要逐步加以扩大,扩大以前教育的主体,除了青年教育之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妇女教育、家庭主妇教育、犯罪醒悟教育等,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成人教育所带来的好处。利用现代科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体现科技现代化,提高成人教育的科技含量。教学内容要做到能够及时反映当今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相关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现代科技在成人教育中自然会得到逐步的应用,从而提高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及扩大受教育面。

3.思想作为一种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实践的发展。所以,针对成人而进行的教育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对于教育的结果,除了知识的传授、各种技能的培养之外,更应加强人文方面的熏陶,增强其人文内涵,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才培育从知识型、理论型向智能型、操作型、复合型人才的转变。(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成人初中教育范文3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终身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即在发展原有的学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开拓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提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的权利之一是“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中医药继续教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1)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较高水平的医护人员紧缺,迫切需要对基层和农村现有的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医学继续教育和知识、技术、技能的更新。(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增强,医学知识、保健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关注。此外,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使中医药保健和养生的市场供不应求,这都需要医学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3)医学科学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决定了医学生知识结构滞后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工作者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二、中医药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的对策

1.稳定招生规模,提升学历教育教学质量

(1)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①改革教学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应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当前中医药发展的趋势,开发符合医疗卫生人才市场需求、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扩大社会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广医学科学的新成果、新进步,对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突出实用性,在专业理论教育中体现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②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适合中医药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枯燥乏味的医学教育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结果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为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新思想。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建立网络课程,缓解成教学生的工学矛盾,为学生求学提供便利。③实行“课程主任”负责制。校外合作办学单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直接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应规范校外合作办学单位的建设和管理,实行“课程主任”负责制,即由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与当地聘请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课程主任不定期的前往各校外教学单位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指导外聘教师的教学,以规范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

(2)狠抓教学过程管理

①强化校外合作办学单位教学质量。对合作办学单位从新生资格复查、学籍注册、师资选聘、教务安排、考务安排、抽考管理、成绩管理、实习管理直至毕业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督促、指导、监控,严把教学计划实施关,保证教学质量。②严格日常管理工作。重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采取周末上课、分阶段上课及集中授课等多种模式,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认真执行教学“三表”,科学整合教学资源,确保各教学班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各类教学工作会、师生座谈会、管理人员下班听课、学生及管理人员评教等措施,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做好教学过程的检查、监控与督导。

(3)创新模式,实施项目负责制

目前,很多成人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大多采取在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的领导下,以辅导员或者学生管理人员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往往出现管理不到位或管理滞后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前提下,在发动各个环节做好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引入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制就是以项目的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为工作核心,以项目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团队予以评价和奖惩的一种管理模式,由负责人作为工作任务实施的总负责人和执行人,自行组建项目团队,建立责、权、利对等的有效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管理模式,即由专职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总负责人,教辅及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事务管理,每位班主任带1~2个班级,力求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和谐高效。

2.挖掘市场资源,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1)主动出击,扩大继续教育的外延

就一所高校而言,办学条件总是有限的,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办学的高层次要求,只有打破传统的办学单位界限,在充分发挥和依托学校的综合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走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之路,才能实现继续医学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拓宽合作领域,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在了解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基础上,把继续教育与更新员工知识、提高员工技能结合起来,开展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专业课程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们适应工作的能力。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拓展办学形式,调节培训项目,打造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培训项目,如开展“保健按摩师”、“育婴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服务于我省的卫生事业,大力推进部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开展社区、基层、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的各项培训,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培训等。

(2)增强服务意识,延伸服务社会职能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然而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紧,经费少,无法大规模派人员外出培训。针对该现状,可尝试新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学模式———“送教上门、送教下乡”,这样既可有效解决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学矛盾,又能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向纵深拓展。

(3)发挥优势,开展大众健康教育传播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人民群众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而中医药恰恰可以在医疗咨询、养生保健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医药院校可以顺其势,开发更具实用性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聘请高校资深的教授、专家为讲师,以举办“中医养生科普”、“药膳养生”讲座等形式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本文来自于《中医药管理杂志》杂志。《中医药管理杂志》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成人初中教育范文4

21世纪是一个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加速转变的世纪,是一个终身教育学习规模、范围不断扩大的世纪。高等院校成人教育要抓住这一发展的有利时机,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模式。

(一)校校联合办学模式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而在中西部地区仅为45%左右,其中农村的升学率更低,半数以上的合格初中毕业生因难以继续深造,返回农村,成为后继农民,这些无技能、无学历的初中毕业生都希望通过专业学习获一技之长,为就业铺平道路。同时,县、乡、镇的在职人员,由于工作及个人发展的需要,都迫切希望就近就地通过业余学习提高其学历层次,更新其专业知识。面对这一市场需求,就要实行校校联合办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化培养模式

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成人职业教育,而成人职业教育要为行业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新形势下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础。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通过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和两种不同教学场景的培养,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熟练的企业员工,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

(三)“以人为本”构建多样化办学模式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大幅度调整和重组,这一方面带来了全社会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同时也带来了全社会人员流动和在岗职工岗位转换的频繁。面对经济社会的这种变化,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把社会高层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定位成自己办学的主要任务,要构建多种办学模式实现多元办学,为社会在岗位职工、转岗职工和下岗再就业职工提供各种必要的提高和培训机会。

二、建立竞争型的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发展起来的,面对市场经济,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只有建立竞争型的管理体制,才能把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市场做大、做活、做好。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引入竞争型的人事管理体制

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的竞争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它的人力资源因素。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门管理人才,应当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其次要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高层次的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实行严格的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干部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知识补偿教育,开展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干部的专业继续教育。

(二)强化经营理念,加强制度管理

科学的、高质量的管理是依靠制度的管理,要发展完善成人教育体系,应该先建全成人教育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完善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下功夫。来自社会不同层面、不同岗位的成教学员,有着他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复杂的思想认识,这些都会增加成教工作中的管理难度。所以,我们应该针对成教教育教学的特点,开展管理工作。

(三)探索服务型的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

成人初中教育范文5

又到一年中考时。今年,我担任了初三班主任工作。每年到了3、4月份,不仅意味着中考的即将到来,更为紧迫的是,体育中考将先一步而来。有些体育项目不甚理想的学生开始变得焦虑。我班男生小程个子高大,身体强壮,但是他对自己的实心球投掷异常没有信心。这一段时间的体育中考项目集中训练时,他经常沮丧的跟身边的同学说,我的实心球投掷要是能够得到满分就好了。特别是有一次,他看到身边个子没有他高,长的没有他强壮的几位同学纷纷都投出了满分的好成绩后,他着急地当场流下了眼泪水,嘴里还不停的嘟囔着“:怎么回事,我应该投得比他们远的,怎么回事啊?……”

二、案例措施

我任教的学科是思想品德,对于体育中考项目训练,我只能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具体考试项目动作要领的指导,我完全是门外汉,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给予不了孩子们有效的帮助。而且学校的体育老师人数也比较少,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专门地辅导。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发地组成训练小组进行训练。训练初始,我把小程所在小组的小组长小王找到身边,对小王说“:你们小组的小程,最近在投掷实心球项目上遇到了困难,你们组能不能想些办法,多帮帮他,让他争取拿到满分。”小王拍拍胸脯,充满信心地说“:老师,没问题,你交给我吧。”在接下来的小组训练中,小王不断地鼓励小程,并且手把手地教给小程投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在训练时,我时常可以听到类似于这样的对话“:小程,你看,就是这样投。”“对,就这样,你肯定行的!”“真的吗?我也可以投满分的吗?”“绝对没问题,你看,这不就远了这么一大截!”“腰,腰部用劲,对,手臂伸直!”……有一次下课,我悄悄地来到教室,竟然发现小程、小王和另一个同学,三个人正在教室后面,指手画脚地交流着投掷实心球的技术动作。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一天,小程兴高采烈地跑过来找到我,兴奋地说“:老师!老师!我能得到满分了!我得到满分了!”

三、案例反思

成人初中教育范文6

一、我国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及农业科技人才现状

美国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指出:从20世纪初期到50年代,促进美国农业生产产出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在美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中,物质形式的资本投入只占20%,其余80%的因素是提高人口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也就是人力资本的投入①②。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的统计数是,5060.4万农业人口,乡镇劳动力2944.6万:①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9%,中专文化程度者占3.7%,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5%,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84.9%。②农村三次产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1%,中专文化程度者占1.2%,高中文化程度占8.5%,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90.2%;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8%,中专文化程度者占6.4%,高中文化程度占12.9%,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78.9%。我国不单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也是数量少,职称、学历层次低。

二、成人高等农业教育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的最优选择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涵是全面缩小城乡差距,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实现“二十字要求”,关键之一在于必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促进农村发展、建设新农村的直接动力。高等农业院校的主干学科和主要学科是农科,而农业、农村、农民需要的人才、技术、科研成果以及社会服务,主要还是农科的,这种供需对口的对应关系,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所決定的,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农业人才的摇篮、作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与科技攻关的主要基地、作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农业教育水平的龙头,应发挥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高等农业院校学历教育有两种培养模式,一种是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通过成人高考录取的业余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高等函授教育和业余大学教育。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全日制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单数量相对较少,且其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于或不肯走进农村、走向农民,农民朋友也已不太可能再脱产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业余成人高等农业教育(本文主要是指高等农业函授教育)可以将大学的讲台直接搬到基层、搬进农村,使农民朋友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为可能,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单数量相对多而更重要的是直接面向农民。

三、发展成人高等农业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成人高等农业教育向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开“直通车”,直接培养爱农、务农的农民大学生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低门槛”和“低收费”。目前单一统一的成人高考入学门槛,相对农民而言太高了,要对成人高等农业教育招生制度实行政策倾斜,制定有利于“三农”中的劳动模范、生产和业务骨干考生的相应政策,允许农业高校自主招生、自主考试录取,宽进严出,大量招收具有高中文化和一定生产经验的农村优秀青年,培养农民身份的大学生,为农村优秀青年继续深造创造条件,打通农村有志青年通向成人高等农业教育的通道,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同时,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对这些业余学习的农民大学生实行低收费培养方式,使他们能够读得起书。目前多数农民仍然不太富裕,甚至还很贫困。没有经费资助,多数农民仍然无法接受成人高等教育。

(二)成人高等农业教育必须设置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专业,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成人高等农业教育面向农村基层,应根据区域农业发展需要,设置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专业来培养农民大学生。比如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入WTO后的农业竞争,农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由单一的种植业变成了农、林、牧、副、渔等多业并举,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一体化的大农业格局,并向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正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多数农村企业其生产规模仍不够大,且均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市场农业,其生产经营项目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培养大田作物栽培专门人才的农学专业,已不能适应农村基层的需要,成人高等农业教育应设置“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培养“种、养、加工相结合,农、工、商、管一体化”的大农业“通才”,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④。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要从人才的需求出发,其培养目标和规格也应与普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有区别,成人高等教育不是要把农民大学生培养成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是要把农民大学生培养成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经营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与之相适应,成人高等农业教育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按“能力中心”教学模型组织教学: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即筛选出学科中与能力直接有关、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强调实用性或技艺性;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扎实的职业能力技能训练。

成人初中教育范文7

在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整体状况偏低、专业技能相对缺失状况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善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农村成人教育却遭遇了挫折,不少地区成人教育机构被撤并,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这给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高素质的农村人口,需要绝对地减少农民数量和不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的技能水平。单纯以“扫盲”、“识字”为重点的补偿性成人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成人教育需要升级为更高等级的教育并调整服务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农民文化素养提高和新职业技能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村人口向其他行业的流动,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层次。

一、积极拓宽补偿性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的服务范围

要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能力,就需要改变农民的思想意识,提高农民素质,重塑昔日农民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更迫切需要对农民积极实施补偿性教育。首先,补偿性教育旨在提高农民参与和享受现代生活的能力。《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表明,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5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程度的占49.33%,高中程度的占9.81%,中专程度的占2.09%,大专以上的仅占0.56%〔1〕。农村成年人口文化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很有必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对他们进行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意识等方面的补偿教育,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另据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适龄儿童的小学净入学率为99.27%,已经达到了全面普及小学教育的水平;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69.97%,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59.8%。然而,对于每年近2000万的适龄儿童来说,近百分之一的适龄儿童不能入学或辍学,这意味着每年仍然有几十万人成为文盲后备军;有30%以上的小学毕业生没有进入初中阶段学习,超过4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这些没有机会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人大多数生长在农村〔2〕。

因此,对农村人口实施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举的补偿性职业教育仍然是一个数量大、持续时间长的工作。农村成人教育如果能够用合适的方法促进农村成年人提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必将为农村人口有效参与现代化建设和分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其次,农村成人教育应从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视角来思考提高农民文化和技能问题,并着眼于全面长效地提高农民素质。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在二十一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而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两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正在逐步形成由直接就业走向先接受技能培训后就业的新格局,第二个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级技工产生了强劲需求。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我们要认识到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应把农民的长远发展和提高素质纳入到农民终身教育体系中,以加速农村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①,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把农民由一般性劳动力提升为专门性劳动力。这种开发对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具有积极意义。它有助于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并实现农村发展与农村成人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因为农业发展可以为农村成人职业教育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使农民感受到应接受进一步教育的必要性,从而主动地融入到终身教育框架体系中。其三,农村成人职业教育要逐步着眼于重塑农民形象。

在中国古代,农民在士农工商四大阶级序列中居于第二位,而新中国的农民更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创造了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成果,这都曾经让农民扬眉吐气。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甚至被演化成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农民形象的矮小化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都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农业经济结构的缺陷与农业和农民等相关的问题。有鉴于此,甚至有人对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事实作出了带有颠覆意味的判断。我国以狭小的耕地面积养活庞大人口的事实也被人们从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如果考虑到我们是以占世界40%的农民养活占世界7%的非农民的话,曾经让农业和农民引以为豪的事实中就包括了许多尴尬成分。因为据新近出版的《美国农业》一书记载,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其他国家的人〔3〕。这一冰冷的事实无情地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低回报,它甚至揭示出农民单纯依靠传统农业获取收益必然难以走出收入低下的尴尬境地背后所隐藏的事实真相。因此,如何使农业从低效率走向高效率,使农业生产从松散的个体活动走向严密的集约经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农民接受合适的职业训练,使其转化为现代农民或者进入其他服务行业,以重塑农民形象。当然,在农民形象的重塑过程中,必然会对我国面向农村的成人教育产生很大的现实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拓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二、强化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的“为农”服务功能

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农村的生活品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决定了有限的土地不可能容纳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传统农民数量必将大大减少,而与农业和农村相关联的行业将成为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农村成人教育要在对传统农业的全面改造(或者说扬弃)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那么,如何通过农村成人教育(主要是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来有效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培养多层次的农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发展致富意识和较强劳动技能的新型农民②就成为一个越来越现实的问题。首先,国家要大力发展针对农村成人的职业教育,积极培养具有广阔的就业、创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心态平衡的新一代农民,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对那些立志在农村发展的劳动力,特别是已经离校返乡的初、高中毕业生们,应对他们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引导他们增强市场创新意识,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知识,以提高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开拓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发展现代农业,大力促进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使传统农业产业从低附加值的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向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开发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链,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并促使农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通过提高农村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使农村成为与城市相媲美的生活场所和就业、创业场所。#p#分页标题#e#

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最终实现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农村成人教育要获得长久发展和产生重要社会影响力所不得不直面的发展方向性选择。从总体上说,农村经济落后,教育资源贫乏,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面对适龄儿童的普通教育与城市相比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更需要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对农村成人教育予以补偿。事实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都会产生甚至强化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愿望,而农村人这种愿望更需要国家予以引导、激发和满足。可以肯定,从理论上说,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和现实需要。这就需要职业教育能想农民之所想,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改变过去过于重视学历、忽视短期培训的做法,实现教育观念创新,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来办学,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地向农村各类人员开展各种层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补偿性教育和短期的实用技术培训,以满足农民群众对农技知识的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生产,服务于农业小康社会建设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农村成人教育产生新的硕果。如果农村成人教育能够脚踏实地向这一目标迈进,这将会既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也将为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向其他行业转移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农村成人职业教育要促进农民就地向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转移。农业的集约化生产,以及农业产品的商业化运作,不但意味着原来意义上的农民数量大大减少,而且意味着农民将向农业工人转变,这需要更高层次的农村人才和与农业相关联的技术来支撑。事实上,在2004年2月,教育部就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4〕,由中央电大牵头组织实施。截至2006年10月,全国就有31所省级电大、357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参与试点项目。已注册学习的5.54万名学生中,80%以上是现职的乡镇干部,另外近20%的人是科技致富能手和乡镇企业职工。

电大和电大教学点的教师针对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及生产管理的需要,已开设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11个专科专业,其中包括种植类的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养殖类的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畜牧;管理类的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以突出与农业生产和乡村管理等实用性方面内容的教学。此外,农村成人职业教育还应积极探索远程教育,希望远程教育资源能为中国农村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并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卫星网络等手段,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民教育培训,使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上大学。如果今后能够把农业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推广与农村人才培养真正结合起来,那么,农村社会的全面深刻变迁是可以预期的,而这种预期在发达国家实际上已经成为现实。3其三,农村成人职业教育要注重提高农村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高素质人才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所占比重较大,农民素质的高低和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可以加速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的巨大约束力,农业发展跟不上,现代化就缺乏稳定的现实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工业;没有农村的富裕,就难以有城市真正长久的富裕。而农业发展的根本就在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也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因此,作为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持力量。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目前,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9亿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呼唤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而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又有助于新农村的建设。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单一学习课本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努力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员在经过培训后很快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个人致富的需要,从而提高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优化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的“离农”服务效果

成人初中教育范文8

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但要理性对待模式推广的局限性

既然模式是对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的高度概括,因此一定的模式一般会适用于同一类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事业,除了其育人的复杂性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因其所处的环境而变得格外复杂,因此,在推广教育模式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理性对待。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应结合当地的地形、经济、文化等状况,不能一概而论。如成都模式就是紧密结合其独特的三圈层经济结构和地形平坦易于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的优势而形成的。如我们调查过的河北省三河市(县级市),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模式就是依托其雄厚的教育投入而形成的,因为三河市紧邻首都北京,独特的地缘优势使三河经济快速发展,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百强。这样的经济基础,加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三河城乡教育不可能办不好,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其总结的办理教育的“四化”方针(学前、小学教育“幼小一体化”、初中“适度集中城镇化”、高中“同步提升均衡化”、民办教育“注重管理规范化”)也是应当学习的。至于山区县市、贫困县市如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除了要学习这些有益的经验外,更重要的还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提出自己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策略。

模式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要因时而异地探索和研究模式

教育模式除了其地域局限性外还有时间局限性,一定的教育模式只是一定时期根据实际情况所做的经验探索,时异则事变,尤其是在我国现代化、城镇化高速推进的今天,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永远保证有效。山西前元庄教育模式的兴衰就是很好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兴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热潮,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村在这场改革中勇立潮头,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时农村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其主要办法是:在办学方向中实行“农教结合”。一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相互促进。二是建立教师联系农户制度,为农民脱贫致富当参谋和提供技术指导。三是学校教师被聘为村委会的“智囊团”,共同参与对全村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重要问题的决策。学校专任教师兼任成人教育的文化课教师,有专长的农民受聘兼作学校劳技课和实习的指导教师。四是资源共享,学校的图书、实验仪器等向全村农民开放,村里的果园和大田作物为学生实验和实习提供基地。在教育内部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学校设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成人教育几个部分,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渗透,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衔接,形成教育对象覆盖全村男女老幼的大教育网络,为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打好基础。初中劳技课突出农村特点,力争使学生掌握一至两门实用生产技术,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的,转入本校成人教育继续学习。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升学有基础,回乡有技能”。在教学安排上实行教学、科技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前元庄模式取得了成功,前元庄村村民的生活水平、人均收入普遍提高,村风、村貌发生了显著改变。但是仅仅数年间,同全国其他村落一样,前元庄的发展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多年的无限制采煤,使前元庄村成为“采空区”,又由于农业效益的低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现在前元庄全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得到补偿后选择了外出务工,学生生源流失严重,这使前元庄的办学陷入了僵局。“如今的前元庄实验学校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上,当初那场轰轰烈烈的变革竟像从未发生过一样。”〔1〕前元庄教育模式的兴衰只是我国农村教育变革的一个缩影,前元庄模式的兴衰启示我们,一种教育模式只是一时一地的成功经验,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农村社会发生的变化探索适合新时期的农村教育模式,而不能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前元庄教育模式的兴衰也告诉我们,在探索和研究农村教育发展模式的时候要基于当下,立足长远,尤其要重视农村城镇化给我国农村教育带来的挑战,重视前瞻性研究。

“模式热”预示着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实验高潮的到来

近年来,各种教育模式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模式多是一地的实践探索经验,我们认为“模式热”预示着我国新的一轮教育改革实验高潮的到来。由于我国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使得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离土中国’逐渐替代‘乡土中国’成为中国农村当下最显著的事实。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农村自然村落的迅速消减和村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由此,村落学校也‘被’置于这种新的历史处境的挑战中,因为文字下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迅速诞生,又因为离土中国而被迅速撤并。”〔2〕因此,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模式就成为各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加之,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和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对改革试验予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3〕

我们认为与前几次教育工作会议最大的不同,就是“鼓励大胆探索和试验”,其实早在教改方案出台之前,改革试验之风已经悄然兴起、暗潮涌动,2008年7月,教育部与重庆市商定共建“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2008年8月,教育部与湖北省商定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2009年4月,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商定共建“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09年8月,教育部与湖南省政府商定共建“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2010年3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商定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样已经初步形成了五大部级教育改革试验区,这五大试验区与国务院批准的所谓“新特区”〔4〕紧密联系,如成渝地区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就将突出“统筹城乡”的特点,在全国率先探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此外,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先后与天津、四川、河南、广西和三峡库区签署协议共建部级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也从2008年5月开始先后与杭州市下城区、江西赣州市、成都市青羊区、大连开发区和深圳市南山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因此,可以说,新一轮的教改高潮也为各地探索适合本地区情形的教育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保障。#p#分页标题#e#

积极探索和研究县域教育发展的模式将是今后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

当前我们进行农村教育研究需要树立城乡统筹的观念,对城市和农村区域内的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与研究,但是我们认为,当前农村教育研究的重心应放在县域内教育的发展方面。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如果从农村教育研究对象的区域来看,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即大中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直接所管辖的郊区农村,如以四川省内城市为例,属于这一范围的农村有如省会城市成都市所辖所有郊区(县)范围内的农村、地级城市南充市直接所辖的三个区内的农村(这里不包括南充市所辖县的农村),这类农村地区因多数处于大中城市的周边,又受大中城市直接管辖,教育经费较为充足,易于城乡统筹规划发展;除了大中城市所直接管辖的郊区(县)的农村外,占全国农村绝大多数的是县域内的农村地区,如南充市下的南部县县域范围内的农村教育等,因为这类地区受大(中)城市影响较少,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境遇中,其教育经费除了得到中央和省级的部分支持外,主要靠自给自足,但是由于一般县县域经济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因此教育经费相对薄弱,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困难相对较多,因此,这类农村地区教育应该是我们今后农村教育发展与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