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教育论文(3篇)

大学音乐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研究与实践

一、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科学性

音乐教育专业既有音乐的艺术性又有教育性,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艺术性与教育性,所以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严谨的科学设置。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必修课中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平台必修课和专业模块必修课;选修课中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英语。这些课程的设置表现了综合类大学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重视。专业平台必修课能够突显音乐的教育性,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模块必修的课程包括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基础音乐教学内容还包括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和声学、即兴伴奏等音乐教学教育课程。以上课程皆体现了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科学性。

(二)重要性

专业性是大学的最大特点,一专多能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培养模式。音乐教育专业的一专便是教育,多能则是各类音乐学科,在培养了牢固的音乐基础知识后集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技能与理论结合。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现在的用人单位要求全面,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科学严谨的课程设置才有利于培养出与教学培养目标要求一致的人才。

(三)教育性

音乐教育专业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其教育性是其主要内容。综合类大学同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一样,除了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之外,还有专门属于音乐教学教育的课程如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和实践音乐教育见习、实习等。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又结合综合大学的门类齐全特点,学习的知识相对更加全面,如开设大学语文、时事报告等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理论基础、音乐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才能最终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性。

二、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总体分为全校公共必修课、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平台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专业任选课、全校公共选修课和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就是全校公共必修的课程,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语言VB等。这些课程都突出了学校对学生文化素质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可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技能教学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包括艺术概论、乐理基础、和声学、音乐名作欣赏、歌曲写作与创编、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民歌、中国音乐史与外国音乐史。技能教学课程包括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形体与舞蹈、钢琴即兴伴奏、合唱与指挥。音乐教育专业的平台必修课程。其中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法、教师语言艺术与训练、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研究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声乐、钢琴、键盘和声和论文写作等音乐专业课程。音乐教育专业任选课程。包括中西乐器演奏基础、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舞蹈编导、歌曲演唱语音、歌剧欣赏、计算机音乐基础、复调、配器、作曲技法、合唱作品排练、声乐艺术指导、钢琴文献选读、外国民族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等。最后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演出、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舞蹈采风、五项全能比赛和音乐教育技能训练。根据上述,可以看出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的结构是比较全面、均衡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中公共必修课38学分,占25.9%;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56学分,占38.1%;专业必修课33学分,占22.4%;公共选修课6学分,占4.1%;专业选修课14学分,占9.5%。从以上可以分析出,学生在一二年级都在学习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包括良好的音乐听觉和试唱能力、基本的音乐技术理论,相当程度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掌握一件乐器的演奏方法,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中外音乐历史知识和一定数量的优秀中外作曲家与作品;到了三年级便是运用前两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从事音乐课堂教学、解决音乐教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学习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和教研。到了四年级除了继续提高专业学习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把所学的技能与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更可以用实践来检验大学课程设置的内容是否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

三、对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

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依据三峡大学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的,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综合类大学这座多学科性的大学里,学生们想要多学习一门知识是非常简单的。首先,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多到包括旅游、烹饪、图书管理、美术欣赏等在内的,涉及到全校各个专业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条件下,学生可以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多能”提供了有力的课程条件。其次,是在前面分析的课程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大一大二两年里,专业课占了最大的比重,并循序渐进地加入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在大三大四时教育教学类的学科与专业课结合,同时与实践实习课程并重,这样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并在实习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当然,我们也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习的知识与以后工作用到的知识有一定的矛盾。在大学四年里学习最多的便是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视唱练耳等,但是这些课程学生学出来之后也许是眼高手低会弹不会教。我们学习的是音乐教育专业,未来是要做一名音乐教育者的,一味的专业学习不能满足于教育,这样很难教育出符合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过少,音乐教育课程本来应该是突出师范性、解决未来音乐教师怎样教学的课程,但往往在实践教学中很难胜任教学工作,这就是教育学科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比例失调的结果。第一课时过少,我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只在大三一年开设,课时仅占理论教学的9.5%;第二课程单一,这些教育课程包括所有师范性专业的必修课程心理学、教育学,并没有为音乐教育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鉴于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建议综合类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更加明确培养和教育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课程,加大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比重,在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基础上,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校应多增设一些音乐教育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的课时。其次多开展理论、实践课程。如说课、音乐教学法等,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教学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渐学会传授知识,更熟练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注重学与用相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是最丰富的,涉及到吹拉弹唱跳。但是学生往往做不到把所学的知识合理运用到教学和表演上面,例如合唱的指挥、舞蹈的编排都缺乏实战的能力,因此多开设音乐教学类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读,加上对自身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的了解,分析了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利与弊,并提出了自己不尽完善的建议。深知在素质教育这个大环境下,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的“专通结合”音乐教育人才,必将成为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的重任。

作者:周箐 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音乐教育人文素养探析

一、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文素质是新时期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

大学专业音乐教育最大的目标就是培养出更多的音乐教育人才和表演人才,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也要重视音乐存在的人文素养。但是纵观现在大部分大学,对专业学生的音乐培养道路上存在着严重的偏颇,重视知识而忽视人文,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无法真正的打动人心,充满苍白无力感。并且一些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更是专业知识自身不够,教学方式也比较死板,缺乏新鲜感,没有相应的音乐文化内涵在其中。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推进全面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切入点

之所以要加强音乐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专业音乐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身体素质。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将该目标和特殊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针对一般的大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也要涉及到文化素养方面;第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文化素养方面要有特殊性要求。但是在重视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的时候也不能忽视音乐专业资深的特殊性,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本末倒置的,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加强音乐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们具有创新能力,而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以教学管理和实践为主要线路,以教学计划、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为培养方式,这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且不可忽略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有众多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提高对音乐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相互互补和结合的重视程度,在新改革的教学中显著体现,将原本缺少的人文素养与内容充实起来。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实际性,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课堂活跃性更佳,让音乐艺术的感染与生动性感染大家。有机地将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融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促进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而又整体的提高与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不管是学生还是音乐老师,对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素养都要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思想观念,集大家之所长,融合各种有关知识在其中。在融合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首先要有让人信服的专业水准,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音乐老师文化素质的高度与学生学习音乐以及人文素养具有巨大联系,优秀的老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感染学生。

(三)改变观念,发掘教学中的人文要素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将价值观和成才观正确合理建立,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老师改变原本的学生观以及教学观,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发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令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获得提高,在渲染过程中领会音乐中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从而获得启发,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人文的兴趣,同时音乐教学观念的改变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认知,提高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四)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进入21世纪后新技术不断出现也推动了音乐教育的腾飞,让音乐教育获得更多种类的教学手段,能够结合新技术和教育方式完善与充实音乐教学内容,让音乐教学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时时在身边。

三、结论

人文素养和音乐教育的结合十分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也有利于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乐的人文魅力来吸引学生,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音乐是一门艺术,因此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更需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育。

作者:吕梦岚

第三篇: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讨

一、前言

由西方教育视角来讲,西方认为现代大学起源自欧洲,而这其中发展最早的为巴黎大学等,全球著名的剑桥、牛津大学便沿用了法国模式。即最初三年时间用于学习掌握修辞技巧、语法知识,使得拉丁文的语言基础更加夯实。而后经过四年的时间完成算术、音乐、天文以及几何等学科的学习。在此之上如果想成为博士还需要学习神学、医学或是法学等知识。由此不难看出,西方教育体系之中,音乐早已成为逻辑推理思维训练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思维的视角来讲,人们的思维包括逻辑以及形象思维,两环节密切相关,倘若仅重视一种思维的训练,则人的思维便会有所欠缺、不够全面,将无法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而形象思维与科学成就紧密相关,是一项关键因素。由于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想象力将更加重要,其囊括了世间万物,促进了人们的进步,因此成为知识更新发展的真正源泉。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为训练形象思维的音乐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大学音乐教育融合专业教育重要性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经济全球化格局的逐步建立,各行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则对各类人才教育培养单位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即更加需要具备创新实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讲,为适应各行业人才需要,便应积极更新传统教育模式,改变过于注重知识化管理、培养科学化人才的方法,促进科学以及人文的平衡性发展。由素质教育角度来说,现代大学教育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应全面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即学生在学习理解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更加广泛的涉猎其他课程知识内容,尤其是艺术领域的知识,例如音乐知识。众所周知,艺术以及科学起初便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渗透与融合。而音乐的内在魅力决定,其可良好的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此,大学音乐教育应积极同专业教育不断的融合与良好的拓展,该过程之中将形成共赢发展的效果,使两环节教育水平全面提升,进而培养建设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人格更加健全,并具备更高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促进大学音乐教育通专业教育的全面融合

如前文所述,恰恰是音乐本身具备的特征,令大学音乐教育在启迪学生心智、开发学生脑力、启发他们创新思维、形成发散思维能力等层面体现了其他学科无可匹敌的优势。因此,新时期,各类高校应全面提升创新发展意识,促进大学音乐教育同专业教育的延伸融合。首先,大学音乐教育更新发展同专业教育的不断扩充融合,均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更新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思维。即各类高校应全面意识到大学音乐教育并非单纯的开设一门音乐课程,而应科学的意识到音乐在育人管理层面的重要功能。另外,各类高校不应过分的采取专业教育教学的眼光来要求音乐教学,这样将令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再者,大学音乐教育应全面纳入学生专业要求至教学系统之中,符合他们的专业诉求,进而更好的发挥面向专业教育进行服务的良好功能。伴随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步伐的持续深入,更多高校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现实必要性,因此设置了一些同艺术关联性较高的课程内容,使得各个学校音乐课程的课时比例不断提升。同时更多的大学音乐兴趣组、社团、各类刑事的音乐比赛不断涌现出来。这些对开创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学习氛围极为有利,然而仍旧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例如课时比例上仍旧欠缺合理性。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课时量大约为总课时的百分之三十,而这之中的必修课以及文化技能课程是总课时量的百分之八十六,选修艺术课课时为通识课程的百分之十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进一步提升音乐课程课时比例,确保专业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学时的平衡合理性,推动大学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由根本层面全面提升学生音乐能力水平。基于各类主观、客观因素的作用影响,较多学校对艺术选修课均设置了一定的标准要求,也就是他们仅能在跳舞、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中选择其中一门。一些学生发掘自己具备绘画特长,同时爱好音乐,却仅能按照自身特长选择其一。为此,应注重创建多样化的音乐教学课程系统,唯有如此方能进一步优化整体学科,使学生们不断开阔视野,提升审美能力。另外,高等学校应更新以往单纯的讲授乐理知识、音乐理论的陈旧模式,避免脱离生活现实,应积极将音乐教育融合到学生日常学习以及生活的不同环节之中,进而同专业教育缩短距离,全面融合。

四、结语

总之,音乐为一类自由、非语言、不固定的综合艺术,可使学生在理解、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丰富想象空间,对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发散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极为有利。为此,大学音乐教育应透过丰富的课程教学活动、新颖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修养,积极同专业教育全面融合,使学生身心更加健康,进而实现综合全面的发展与升华。

作者:田毅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