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音乐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摘要:传统音乐在多年的蛰伏中其基础的传统形式已然跟不上21世纪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加入是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之后,各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拉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受到阻碍。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也是广受大众喜爱且易于接受的艺术。我们在传播传统音乐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应通过全面、合理、有效的方式为精准扶贫做出贡献。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音乐;贫困地区;扶贫教育

一、引言

陕西地处中国中心,是十三朝古都,传统音乐曾经在此广为流传。随着时展,由于传统音乐无法适应,所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其中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更是不可丢失的,发展也因此变得刻不容缓。信息时代来临后,网络惊人的效率和平台是与以往不同的。“互联网+”的出现,在给传统音乐的宣传强大助力的同时,也给了其发展的新机会。我国的众多学者也在发扬和传承并提出了许多新的举措,传统音乐的魅力由此得到发掘,吸引了新生力量进行二次创作。即便如此,在网络的庞杂信息内,人们依然倾向于快速的娱乐文化,它对传统音乐的网络资源大量侵占,一定程度上成了其发展的阻碍。

二、新背景下艺术与传统形式的矛盾及创新发展

(一)传统形式下的音乐发展

中华民族纵贯数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它无与伦比的文化。在保护传统音乐这一道路中,受众范围较窄是保护和发扬它的最大障碍。保护传统音乐不仅有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而文化本身是人们发现美之后的一种记录,一种精神寄托,每种文化都是非常美好的有意义的存在,是需要去发扬去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的东西。古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时,这样的文化盛世反映出的是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探究心情。师父徒弟之间言传身教,弟子间的差异,不同流派之间更是碰撞出不一样的理念。大家求同存异,促进着文化发展。有非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技艺高超手艺纯熟。传承文化技艺的同时,不断地探索和进一步发展。根据当下的文化意识,每个时期都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二)信息时代的新发展

互联网出现的最大价值无疑是给了人类一个前所未有甚至不可思议的交流平台,也在无形中给每一个网民赋予了思考和发声的权利,文艺评价也不再单一、权威,每一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别样人生来抒发自己异于他人的看法。审美的差异、思想的不同,自然会将人类分类成各类的群体,每个群体都有其独到的艺术见解、艺术需求,在给艺术家创造无数的机会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更大的责任,满足群众的需求,提升群体的审美,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有着极为久远的历史,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诸多审美品格,富含深厚的魅力。陕西地区地处中国的中心,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是炎黄历史的传承者,是盛唐文化的见证者。自古以来两河流域的经济来往汇聚于此,丝绸之路的经贸传输自此开始。这是政治文化汇集的中心。这里有历朝历代的史料记载,俗乐与雅乐并行,能更加直观的呈现给研究者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社会进步、时展的同时,互联网产生了。这一新兴产业的出现,促使网友进行一场又一场的头脑风暴,给予了大众新的发展思路和参与途径。“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脱离传统形式后,伴随着讨论群体的扩大,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速度加快。涌现出更多十分新奇的想法,同时也得到了比以往更多更杂乱的信息。参考信息增多,思考与反复推敲信息的正确性,斟酌更恰当的用词表达显得尤为重要。从前仅有本行业本专业的人关注,十分局限。加入新鲜血液后,创新形式多变,专业角度与非专业角度融合,文化迅速发展。在如此快速有效的互联网背景下,拆除了传统的教室的墙壁,改变了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才能进行教育的状况,学校的大门不再是障碍,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任何地点进行音乐学习。在言传身教的时代,消息人脉的不灵通,是阻碍求学于名师的最大阻碍,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名师教学的录播可以随时观看学习,教育资源不再集中化,师资价值可以被充分开发。但是传统方式与新时代的方式,仍然存在有对立的情况,传统名师的教育,不仅是对技巧的传授,更是将自己的美学理念、艺术思想乃至哲学思维对学生的指引,进而创造更新形式、更高水平的价值。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娱乐至死精神的引导下,快餐式的娱乐和文艺偏向让人们不能细心体味每一个作品的艺术性,民众长期暴露于低阈值的文艺作品中,审美水平大大降低,极易满足于艺术价值不高甚至庸俗的作品,对高艺术性的作品不理解、不认同,给在快餐文化时展的艺术以最大的挫败。名师的百个弟子,再次成为名师的数量寥寥无几,艺术家并非是可以“量产”的人才,传统的师徒式的教育形式,是对人才发掘的不可复制的方法。很多传统音乐都来自民间,常被冠上土气的标签,艺术的精华部分难以被接受。随着网络进入了农村,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农村与城市距离拉近,传统音乐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也有很多音乐创作者,在接触到了来自网络新的信息之后,将传统的艺术不断地发展创新,通过互联网,也逐渐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如同美国的countrymusic在无线电时代得以广泛的发展传播,并在今后的百年里还仍然不断和rock、Bules等融合发展一样,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应如同countrymusic一般,不断在新时代,富集特定时代具有的独特魅力与能量。

三、将“互联网+”的新影响与音乐教育发展的平衡与结合

(一)中华民族的革命历程

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革命史,革命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源头,它激发着一代代人前进的动力,鼓舞人们直面高山,将人民凝聚一心。在依此文化进行的艺术创作中,音乐作为对情感直观表达的艺术形式,根据时代的文化特征,产生了独特的革命音乐,给予革命战士们以及全体人民以力量。由于音乐可以对情感直接表达的特征,音乐在受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同时,还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宣传意义,一段带有动听旋律的歌词会比一段通知报告更容易产生深刻印象,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人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的宣传。所以音乐教育,对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新背景下的融合与矛盾

“互联网+”形式的提出是对整个社会产业的巨大影响,无论是信息、交通、服务等任何行业都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快速高效发展,互联网产业的地位也在一次次的冲击实业,教育也自然在新时代的冲击下,不断地在改变。在音乐教育这部分,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渗透,发现了以往面对面教学方式中的弊端,教育形式的自由,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室的线上管理,都是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独特优势。这种新形式的教育,庞大的教育信息、教育资源随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供人选择,满足自己独特的对知识的需求,各种艺术形式的受众也更加准确而庞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句已经人尽皆知的话,同样在网络教育中适用,正是由于信息的极度庞杂,对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成为了能否对自我优质教育的考题。人人可以为师,这种自由的形式,会出现很多无用甚至起反作用的信息,没有学习基础的大众,在无判断力的情况下,很容易跟随着错误的教学影响今后的学习。所有的文化创新背后,也终究逃不脱美学思维、哲学思想、时代特征的指引,但是时代的变迁,基本矛盾的不断变化,人民所希望实现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每个音乐形式都应在每个所处的时代,都应该结合时代展现它的魅力,再通过高速的互联网渠道,应更加可以发挥出它充满力量的能力,它激昂的价值观和质朴的美学。

四、对周边贫困地区进行音乐教育、思想教育的试验

(一)贫困地区的文化现状

贫困地区经济模式相较于城市十分单一,侧重于农业且老龄化严重。一家人中通常以祖孙互相依存,青壮年外出打工居多数,人均收入不高。入学率低,存在重男轻女倾向的地区更是重灾区,女孩读不完义务教育早早辍学,男孩不满法定工作年龄打工的情况比比皆是。对现状不改观,教育的忽视,环环相扣导致教育的彻底断层。即便是如此不容乐观的教育现状下,文化发展却没有遭遇太多的阻碍。音乐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就是对人内心的最主观的一种表达方式,无论在何种条件,只要人们还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美好充满了渴望,那么音乐的传承绝对不会停止。研究者发现当地一首《陕西民谣》被大众广泛接受,一代又一代人传唱至今。传统音乐作为一种饱含着特殊民族情感的音乐,唤醒了人们的意识,武装人们的头脑。

(二)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试验

1.贫困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在针对一些地区的学校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学用具不全,基础设施老旧损坏的概率非常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通过广播播放一些音乐知识,定期组织演出并邀请传统艺人加入。开发新鲜的,老少皆宜的形式,提高参与感和民族荣誉感。听觉刺激着大脑,而优秀的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虽然这些地区住房条件差,食物单一,娱乐也很少,但是也因此,人们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人们对于仅有的传承下来的娱乐,在不间断地传递,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也让人们的创作欲望似布朗运动一样从不停歇,同一首音乐,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口中,也具有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特色。

2.试验形式与感悟

通过感情的流露去感悟每一首音乐中内核的情感与思想,体会每一首音乐中的艺术性,再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意义、作者的价值观,进而是对个体自我的艺术理解能力,审美水平乃至对事物理解能力甚至哲学思想的促进和提高。音乐的教育在科学的教育体系中应占有较大的比重,这是一种接触文明,接触文化的直观的形式,在贫困的地区,经济条件的确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限制了思维的发散范围,但是音乐的宣传教育,势必会对这些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在人们长年对贫困地区的负面看法中,我们应该去找到一个办法去缓解这一切,经济的弊端,物质的匮乏,是最重要的关注点,同时在发展经济的时刻,辅以代表美学的音乐教育,给人以激励,也应当是慎重考虑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马舒.欠发达地区基础音乐改革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杨艳丽.社会音乐教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袁橙.从支教农村音乐教育现状与教学实验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吴月欣.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音乐教育[J].星海新月学院学报,2005(1).

[5]陈春华.农村音乐教育的弊端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

[6]吴佳欣.在传统音乐教育中渗透民族情感教育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2).

[7]罗旭.陇州小调保护与传承现状论析[J].艺术百家,2018(1).

作者:许琳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