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简析(10篇)

大学英语教学简析(10篇)

第一篇: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实验调查

【摘要】

以生态学为切入点,在生态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生态化应遵循的原则。在确立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和研究发现,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学中各生态因子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化;读写课;听说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与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英语教与学的环境、师与生的关系,而这种改变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生态外语教学理论受到英语教育界的重视,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探索有效的方法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生态外语教学观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基本观点逐渐渗透到二语习得领域,对外语学习和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生态外语教学观也逐渐形成。首先,生态外语教学观指出,外语课堂教学中存在多种因素,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外语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左焕琪2007)。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其中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学与教学手段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任何一种关系处理得当都有助于其他关系的健康发展;相反,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其他关系的正常运作。其次,生态外语教学观充分重视社会物质、人文环境对教师外语教学与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强调师生与这些环境的互动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左焕琪2007)。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既指传统教与学的物理环境,又包括师生的精神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营造生态环境和影响师生认知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教学中其他各生态因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各生态因子之间、内外环境之间都产生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推动了教与学的发展。再次,生态外语教学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外语课堂视为一个复杂而又可变的体系,将教师与学生均看作发展中的人群,而教学活动则强调有意识地互动。正是多种因素的互动构成了外语课堂的能动性(Dynamics),使外语课堂教学产生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左焕琪2007)。因此,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解决,促进课堂内外的良性互动,保持大学英语教学的生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从生态外语教学观来看,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各生态因子都有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位,一旦离开了应有的生态位,就会打破原有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平衡,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但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调整和优化的。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某些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出现了偏差,突出表现在生态主体中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失去其主体地位,依然是被动的学习者;信息技术、多媒体依然被当作辅助工具等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强调生态因子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力求达到二者的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中凸显了不少问题:首先,物质环境上突出表现为班级规模庞大,教师不仅很难进行个性化教学,而且难以保证语言教学必要的输入与输出;还表现在教室过大或过小,光线过强或过暗,教学设备陈旧或更新缓慢等方面。精神环境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精神交流与互动,从而造成学生的知识与精神的失衡,不利于学生知识素养的培养。生态外语教学观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只有与周围环境进行良性互动,才能保持教学生命力。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与社会的某些需求和价值观并没有形成应有的良性互动。例如,虽然很多高校取消了必须通过CET-4、CET-6的教学要求,但很多用人单位还将其作为录用标准。这无形中使得很多大学的英语教学依然把辅导该类考试列为重要教学内容;学生也在这种功利动机的驱使下将大部分英语学习时间花费在了准备该类考试上。

三、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多种生态因子,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化发展要以生态外语教学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大学英语生态系统的能动性,处理好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大学英语教学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健康的生态环境。第一,大学英语教学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这不仅体现在要使学生处于整个教学结构的中心,还体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更要以“学”为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把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享受知识的过程;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他人及社会的交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多维互动,使学生自己变为构建知识的主体,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个体生态位;应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平台,赋予学生展示自我、发展兴趣的机会,助其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力的生命个体。第二,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群体效应”原则,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或组织形式不同形成了各种群体,教师应因势利导,利用群体中的积极因子带动整体,促进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发挥凝聚力和群体效应;而对于群体中有消极影响的生态因子,要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其影响。第三,大学英语教学应当遵循正确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中种群之间关系的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种群,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首先,生态学指导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通过沟通和交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其次,要重视教师种群和学生种群情感的协变性。如果教师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势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教师情绪低落则容易导致学生倦怠或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构建并保持宽松、民主的环境,实现师生的协同发展。第四,大学英语教学应当积极发挥各生态因子的能动作用,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生态因子在一定条件或一定环境中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例如,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多少、教室大小、教室光线的强弱等都会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而变成制约师生情感的限制因子;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缺乏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会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限制因子;学校网络建设及教学设备的滞后会成为制约资源环境的限制因子。以上这些都要求师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查找和分析限制因素,降低限制因子的影响。

四、教学实验过程与分析

在确立了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的原则后,本研究选取山东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实验,其过程与结果分析如下:

(一)实验过程

第一,项目组成员分工合作,借助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搜集有关生态学、生态外语教学观、大学英语教学的资料进行研读和探讨,基本确立了进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条件。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项目组负责人对任课教师进行了每天两小时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生态学相关概念、生态外语教学理论及教学实验方法、步骤等。第二,教学实验分别在大学英语读写课和听说课中展开,2014年9月开始至2015年7月结束,以8个班级为实验对象,随机选出其中4个班级为实验组,另外4个班级为对照组。本实验选取的学生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共344人,年龄在18到22岁之间,其中男生236人,占总人数的69%,女生108人,占总人数的31%,以下是学生的专业构成及百分比。第三,实验组按照实际情况和需要适时调整教学顺序,打破了按照教材顺序讲授课文的惯例。例如,读写课所用教材其中一个单元的主题是表达感谢,为了更好地切合此主题,实验班的教师把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调整到“感恩节”前后进行,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中西文化知识的对比分析。学生通过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互动了解了西方节日和习俗。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另外,实验班学生的分组不再是随机进行,而是在调查了学生的兴趣、特长以及对学生有了一定了解后进行的,把兴趣相似的学生分在一组,且注重男、女比例,同时又使兴趣完全或基本不同的两个组相邻而坐。教师根据小组的不同特点布置了不同的任务,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空间,也促进了学生思想和观点的碰撞,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教师本着与学生平等交流、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仅积极组织课上教学,课下也通过班级QQ群和微信群,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适时地给予建议和指导。第四,实验组教师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注重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例如,在实验初,教师发现有一个实验班被安排在可以容纳100多人的阶梯教室(该班仅有40人左右),这势必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因此,任课教师通过教务部门及时调整教室;针对教室多媒体设备陈旧和软件更新不及时等问题,项目组成员和任课教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解决,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课下,教师也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并给予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这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也在无形中为大学英语生态教学建立了良好的环境。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在开始前对学生两门课(大学英语读写课和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成绩进行了测试。

五、结论

一学年的教学实验证明,大学英语的生态化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这不仅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启迪广大教师重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保持其动态平衡及稳定发展;重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努力为学生提供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师生教与学的活动,建立平等、和谐的生态关系,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作者:任丽 单位: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引用文献

左焕琪.2007.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DWXJ08)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项目(11050176188030)的子项目研究成果。

第二篇:新型评价大学英语教学实施

【摘要】

大学英语教学对当代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言十分重要。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可有效促使学生国内外文化的学习。良好的评价机制将可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学习的激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为此,在本文中作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工作经验,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研究与分析基础上,对大学英语学生学习的开展新型评价机制的研究,以期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

新型评价模式;大学英语;英语教学

1.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种环境逐渐改变,从而给当代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加强国内外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从事对外贸易出口等,均成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英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其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技巧、语言知识认识,从而使学生灵活掌握对第二语言的使用,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知识的学习范围与内容。大学校园作为国内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每年均会给社会提供大量的人才。作为现代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校园更趋向于专业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国内多年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思维与方式的影响,已然造成了当前大学校园学生培养的模式较为固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极大不利于促进国内大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提升。大学英语作为被载于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学习,将极为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英语学科基础知识,但是由于处于上述教育环境及背景下,使国内英语学科的教学不可避免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可是,在国内外交流逐渐密切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已然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大学英语教学新型评价机制的构建研究

在上文当中,作者针对国内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背景及环境展开了研究。经研究发现,由于诸多因素及问题的影响,使当前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欠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从而产生了诸如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不足、大学英语停留在纸上谈兵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为此,在本文中作者将基于现代教育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新型评价机制的构建开展研究。大学英语新型评价机制的构建应当与传统英语教学的评价机制相互有别,但也同样可以吸收传统英语教学一部分评价机制的构建思维用于新型评价机制的构建。针对新型评价机制而言,可从英语教学的本质入手,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均放在最终成绩评价当中。另外,还应当采用考评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日常上课管理不局限于仅仅对考勤、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评价上,而是应当扩充上述范围,实现对学生日常上课阶段的全范围覆盖。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入学生课下英语学习的评价机制。具体的评分标准设置可以为:课下英语学习*20%+期末成绩*30%+日常阶段性测试*30%+课堂表现*20%具体的评价标准设计如下列示:(1)课下英语学习。课下英语学习的评价机制,应当以学生参加英语学习活动,参与课外英语交流活动等为依据。针对学生参与的英语角活动中的表现、参与课外校外实习岗位的工作表现等作为上述内容的评价依据,从而实现对学生课下对英语课堂学习知识的实践,充分激发学生将英语学习带入生活与工作的热情,并使其形成多维一体的英语学习好习惯;(2)期末成绩。期末成绩应当作为当代大学生英语课程总成绩评价的重要权重指标。一个学生整个学习对英语学习的总体成绩最终都会反映在其期末成绩的评分当中。在进行此阶段的评分时,又应当根据测试的内容(听说读写)来实现上述总成绩的平均分配,从而利用学生赚取学分的诉求,来激发学生利用课堂及课下学习提升最终总成绩的热情,使学生对整个英语体系给予更深的了解、对各方面的知识给予更全面的掌握、对各种英语能力给予更全面的锻炼;(3)日常阶段性测试。日常阶段性测试是英语教学课堂中的重要辅助之一,其通常可以包括课堂当中分组讨论活动、课堂当中的单词过关训练、课堂当中的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及学生考勤情况等。根据上述存在的指标,合理分配学生在上述各个方面表现当中的评分,从而将总体评分实现更为合理、科学的分配。基于上述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课堂评价,从而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上时刻保持注意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利用学生更为严格要求自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其更为积极的听课、练习,以更为全面的方式来提升自身能力;(4)课堂表现。课堂表现主要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表现。该表现的评价模式可以逐渐在现有教师评价的基础上放大。比如:可以采用教学主评、学生参评的方式,使原有单纯局限于教师主导的课堂变成学生之间的课堂,让学生将英语课堂时刻看成一种商业竞赛,一方面可以极大提升自身的学习热情,积极与同学之间合作,从而锻炼学生的与人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逐渐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积极的向授课教师学习、向身边同学学习,并利用课堂及课下的学习之间与同学探讨英语知识的学习,改变被动学习的心态,养成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的好习惯。

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且,随着国内对外贸易、对外往来的几率逐渐增加,现代企业逐渐走出国门来带国外,从而对国内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教学质量要求,并提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与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为此,作者在本文中首先针对国内大学校园教育的背景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构建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新型评价机制提出了相关实践性的对策与建议。通过更为科学英语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将会给现代英语教学添加更多的元素及内容,使学生不再只是将视野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可以逐渐扩大视野,透过英语课程学习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增长自身的眼界。

作者:张建华 单位:云南省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汪初一.初中英语趣味教学尝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1).

第三篇:慕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反思

摘要

慕课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得到了国内各大高校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对国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帮助高校学生实现英语知识与职业知识进行高效整合的重要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内高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成效。本论文首先对大学时期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进一步针对慕课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思考,希望能够为业界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

慕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慕课,简称“MOOC”,也被叫做“MOOCs”,是近期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起源于传统的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在慕课出现之前,国内各大高校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加以巩固,虽然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已经开始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关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依旧只是简单地沿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而言并没有较为显著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在慕课的辅助之下进行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1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1英语教学课程设定过于单一

根据我国新课改的英语教学标准不难得出,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育必须要符合因材施教的基本准则,以此来培养出具有较高应用能力的英语人才。然而通过相关调查不难得出,国内大学英语课程设定还只是沿用传统的统一课程,虽然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拓展英语应用能力的选修课程,但是其设置课程所占比重极小,其课程设计也是过于简单,完全达不到目前国家发展的要求,并且英语课程的分类过于笼统,体现不出英语课程分类以及定位的区别,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这也与我国当下的英语个性化学习不相符合。由于国家现代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与世界的接触也是越来越多,这就使得高学识人才应该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应用能力,所以说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简单的改革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重力度的改革和新模式的出现已经是势在必行。

1.2英语教学模式不具备多样性

依托于现今较为成熟的信息技术,国内大多高校都已经将英语网络平台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但是这一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够充分,课堂教学依旧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再者,慕课刚刚兴起,尚未得到广泛普及,使得学生对这种模式不是很看重,这也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无法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根据对课堂英语教学实际效果的研究得出,普通的课堂英语教学与应用现今英语网络平台的教学相比,其实际成效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人都在积极应用并热爱网络学习平台,使用网络教育平台也是中国打开目前教育关卡的一张新王牌,教育者也开始认识到网络英语教学平台所能够发挥出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教育者还不能够很熟练地运用这种新模式,仍然沿用传统、单一的英语教学模式,这就使得教学模式跟不上国家发展步伐,使得学生的课业学习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合。

1.3英语教学资源不够充足

虽然在我国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用于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教材种类逐渐增多,但是大多数教材不具备人文特性与时代特征,尤其是随着中外贸易的增多,使得现代英语尤其重要,而目前的英语教材不符合时展的要求。同时教材内容过于枯燥,这也就难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所使用的信息化设备已经过于老旧,与现今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相符合,在该类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故障,进而影响课程进度。除此之外,高校英语教育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今的英语网络平台,这也就间接导致了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再加上国内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就更加凸显了我国英语教育资源不够充足的问题。

2慕课背景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

慕课源自世界顶尖名校,以网络平台为依托,能够为广大高校学子提供免费的学习平台。其中的网络课程大多是由各大高校的知名教育者进行讲解,通过网络向整个世界进行拓展,能够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推至任何一个拥有网络的角落。慕课对于我国而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英语教学课程设定过于单一化、英语教学模式不具备多样性、英语教学资源不够充足等问题,因此在慕课问世的几年里,国内单门课程的注册人数就突破了5位数,为国内众多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随着国内移动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慕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越发广泛,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就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免费获取知识的机会。而就高校英语教育而言,慕课所带来的便利无疑是巨大的,国内教育者必须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以此来推动国内高校英语教学的不断变革。而慕课给大学英语所带来的具体契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慕课能够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慕课在国内各大高校的推广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英语学习而言更是如此。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是满足自身需求的英语课程,还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进而解决好自身的问题。教育者在英语课程开展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借助慕课对需要学习的知识加以了解,并且找到自己的问题。而在课堂之上,教育者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对重难点知识加以深入讲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上的主角。另外,在课程完结之后,学生还可以依托于慕课这一平台向教育者进行求助,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对高校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极大的益处。

2.2慕课能够满足国内多样化英语教学需求

自从上个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英语教学人员的工作也日渐繁重,虽然现今国内的英语教学人员也在不断增加,但仍然难以满足众多学子的英语学习需求,教育者很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因此迫于现实情况也只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也就导致了国内高校的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出现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而依托于慕课这一网络平台,能够将众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总,再通过大数据分析整合出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实际需求的英语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之上也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发展,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另外,教育者还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控,并且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交流,从而实现多样化的英语教学。

2.3慕课能够为国内高校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慕课合理整合了国内外各大高校的英语课程资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国内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学生只需要借助现今已经普及的智能设备就能够进入这一平台进行英语学习,而教育者也能够进一步对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学习。另外,慕课中英语资源的更新速度也较快,具有极高的时效性与灵活度,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极佳的学习环境,这便能够直接促进高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时慕课中的英语资源极为丰富,涵盖了科学技术、人文风俗、地理历史等众多方面,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言有着极大促进作用。慕课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将更多优质的英语资源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推送给学生,更加符合国内新课改的要求。

总而言之,慕课的出现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者而言既是机遇,也为他们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高校教育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慕课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将其合理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以此促进国内大学生英语能力的不断提高。

作者:毛反骄 单位:长沙医学院

参考文献

[1]老松杨,江小平,老明瑞.后IT时代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2]张楠楠.基于慕课时代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

[3]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挑战与机遇[J].外语电化教学,2015(1).

[4]邓萍萍,吴殿宁.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讨[J].海外英语,2015(9).

[5]王德志,袁考.浅谈“慕课”(MOOCs)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5).

第四篇: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及项目教学

摘要:

本文结合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需要,通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对该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际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了项目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及综合学术能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项目教学;地方高校;大学英语

1引言

项目教学模式(Project-basedLearning,PBL),或译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项目驱动下的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等[1],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应用广泛,是一种很受推崇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学习者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学习,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获得知识和技能[2],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有效监控自己的学习。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需要,主要研究了项目学习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及综合学术能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和影响。

2研究过程

本研究共有5位外语教师参加,全体成员共同制定了研究实施方案,做出了具体的研究计划与安排,随机选定了6个班(文、理各3个班)为实验班来实施项目教学,指定了负责教师对各个班级进行研究指导。各教学实验班及各项目小组分别建立QQ群、微信群,各小组在群组里进行集体讨论,共享学习资源,获得教师及时指导;教师则通过在线平台指导学生、了解学生项目进度,对学生项目研究过程进行监管。

2.1项目计划阶段

该项目由研究组统一进行项目整体规划,结合学期教学任务设计了项目学习主题范围(1.Guns,ViolenceandCrime,2.Imagination,CreativityandBrightIdeas,3.CollegeSuccessandMajorChoice,4.HonestandCheating,5.Culturalshock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6.OlympicStandardforLoveandExcellence,7.MarriageAcrossnations),让学生结合各自的兴趣依据主题范围确定小组的项目题目和形式(允许学生范围外选题),设计了项目计划书的模板并提出撰写要求,对项目研究给出了整体要求及评价标准,制作了PBL评价量表(学生自评表、小组自评表、小组互评表、教师评价表),项目研究实施流程表,各种材料皆以书面及电子形式下发到每一个项目小组。教师在实验班介绍“项目式学习”的定义、目标,选题的原则,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及形式,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项目小组,每组6~8人,自行选出并确定项目小组组长。

2.2项目准备与设计阶段

各项目小组阅读背景材料,研究项目范例,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做好项目计划,根据本组成员特点确定各自职责范围,完成组内分工,撰写项目计划书并修改完善。研究组教师则完成对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完成实验班前测及文理项目设计与可行性检测。

2.3项目实施阶段

研究组教师在实验班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各项目小组的学生在课堂上穿插讲解或在课后进行研究方法、调研手段和结题报告写作方法等的培训。小组各成员按分工利用各种资讯来源进行文献研究、信息检索,收集资料和数据,实施问卷调查、访谈等活动,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获得研究结果,解决问题。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听取教师的意见并修改。研究组教师完成各项调查,反馈等数据采集。

2.4项目总结阶段

以项目组为单位对项目进行总结,为项目汇报做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研究过程和所得结论完成项目报告的撰写或制作反映研究成果的作品,整理能反映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各种文字、图片、影像等素材,汇总实物、图片、录音、录像等各种支撑材料制作作品,小组为课堂展示进行排练,指导教师观看排练并提出修改建议。

2.5项目成果汇报展示与评价

研究组全体教师及相关班级各项目小组进行项目成果的汇报与展示,交流、分享、宣传研究成果,每个项目组代表对本组研究的项目进行描述,展示研究成果。汇报以PPT课件辅助的主题演讲为主,活动评价则根据评价标准实施多元评价,所有成员使用评价表分别进行自我评价,各小组自评、最后由小组互评,每个小组按照教师所给的评分标准给其他各小组的汇报打分,每个小组的汇报皆得到其他小组的建议和指导教师的点评,教师整理所有评价结果并给出最后成绩。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最后据统计,6个项目教学实验班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总体满意度达95.49%,而8个同级同水平的对照班为76.73%;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其它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证明,项目教学模式为英语学习者创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项目研究进行的过程中通过自然、真实、有意义的活动获得使用英语的能力。(1)从学生层面来看,各项目小组按实施流程完成了各个阶段计划内容,提交了项目计划书、PBL学生自评表、小组自评表、小组互评表、活动视频、结题报告和汇报PPT等。学生通过项目模式学习过程的自主化,学习任务的真实化,学习结果的成就化等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通过课外查询与收集资料,完成写作、口头陈述等任务,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机会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如听取不同意见、寻求支持与合作、组织、决策等促进了合作学习;通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利用外部资源收集与分析文献、撰写调查报告等培养了综合学术能力。(2)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充当领导者、管理者和帮促者向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在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能力与项目设计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项目实施、教育观察、调查、实验等研究,以及对研究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质量的提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积极的思考。在本次项目实施过程中,仍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1)地方高校在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备、学时和学习氛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但主要问题为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同学在英语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同时,在项目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地方高校学生有较好的小组合作精神,但对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因而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应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项目教学模式虽然适用于语言学科的教学,但对语言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如学科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和研究能力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语言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相近学科的知识,关注社会发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整合于教学。另外,由于每个指导教师通常要指导6~14个学习小组,教师增加的工作量需要加以考虑。

4结语

大学英语项目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解决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师充分认清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全盘考虑项目教学进程以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之目标。

作者:柴树虹 单位:普洱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

[2]高艳.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10(6):43.

[3](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著,项目教学教师指南(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4]李慧慧.项目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顾佩娅.多媒体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7(2):2.

[6]刘援.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2-105.

第五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全面普及,新媒体作为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产物,对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新媒体时代。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有了长足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新媒体的出现使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对新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旨在为新时期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

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英语是一门集语言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它的教学内容广泛而非常复杂[1]。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此环境下,互联网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新媒体作为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重要产物,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此,在新时期下,如何通过新媒体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改革,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影响,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也因此有了较大改变,以下几点为新媒体时期大学英语的教学特点。

1.信息获取越发多样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表现为一种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僵化教学状态,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呆板、僵化等弊病,尤其是学习内容、方式以及课时安排的模板化色彩严重,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实现能动性的发挥[2]。而新媒体教学方式则更多地丰富了教学信息途径,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促进学生与文本形成感官上的直接联系,进而提升教学资源的传播使用效率。且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学生还能够通过文件夹的设置分类完整地保存部分优质的教学资源,以便反复地强化练习,力求对重要知识点和易混淆内容的学习做到融会贯通,不同章节教材文章的学习还能够借助原版发音进行模仿练习,进而有效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3]。

2.时空限制越发薄弱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本质上表现为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输入—反馈—授疑答惑”的动态过程,且该过程能够加以调控[4]。区别于其他语言教学过程,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依赖于对语言知识的强化记忆与深刻理解,且需要通过获取大量的语言信息并接受充分练习,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过程。但由于高等教育中课堂学时,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因此要达到强化知识与灵活应用的教学目标,课外时间的发掘利用显得尤其重要。新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优势之一,就在于突破了英语教学的时空限制,建构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统筹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需求,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登录网络与教师在线沟通或留言咨询,由此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5]。

3.课堂内容越发丰富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教学,高校英语教学要取得实效,不可能单纯地依赖于某一种教学媒介或教学资源,需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媒介的合力才能完成课堂教学。学习内容可以录入电脑,通过新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加工处理为直观生动的教学课件,用于课堂讲授,或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在线收集不同类型教学资源以辅助线下教学,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引领和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对学生错误的语调和快慢不协调的语速进行一一矫正。同时,英文电视或广播节目也可以成为高校课题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如CNN、BBC广播节目、CCTV-9《音乐之声》等等[6]。或者,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性强、可读性高的权威电子报刊进行阅读练习,以提高写作能力,比如《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

二、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可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求的有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学生,帮助学生锻炼社会交际能力与工作技能,力求实现英语能力效用的最优化。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势可从以下三方面着眼思考。

1.教学目的的转变

伴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化的交流合作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其中最主要的沟通语言之一就是英语,这也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为国内高校办学制度的开放化与多元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以及国际化交流的深入,国内高校渐趋对培养具有高度实践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形成了深刻认知。尤其是当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接轨且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领导者时,作为国际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语言载体,英语语言的承载功能及应用优势极其重要。因此,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的英语人才并不仅是指可以说出地道流利的英语,更需要兼通政治、经济、社会等众多学科领域知识,且熟悉英语国家民俗文化,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迫切需求的,但现实情况是国内教育相对薄弱,此类问题的存在对国内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国际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限制了高等教育实力的整体提升。

2.教学改革的社会压力

高等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英语教学因此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压力。当前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人放眼世界,思想更加解放,但教育界学者关于国内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传统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的比较研究均显示,二者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英语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依然扮演着主要语言媒介的角色,就学习者而言,它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这同样有助于我们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在借鉴学习国外成熟先进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路、教学理论与办学理念乃至与国外高等教育实现同步接轨的过程中,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语言技能是其中最基础的一项技能,这是现阶段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且沿袭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

3.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是国内高校英语教学的通病。高等教育培养的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翻译、外贸以外的其他工作,事实上,掌握英语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实现就业,更重要地在于掌握一项可用于社会交际的语言工具,使之成为一项专有技能以方便生活。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在学科定位上依然简单地将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更多地关注于其理论意义而非应用价值,或者说更加倾向于其理论价值的研究而非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背道而驰[7]。因此,高等教育英语教改的根本目的即在于为社会培养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过硬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

三、解决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的对策

1.打造英语学习交流的学术生态

新媒体作为英语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的载体,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方法平台,新媒体的自媒体特色更加凸显,其实时交互沟通的功能同时囊括了语音、图片、文字等多种信息。可以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建群或朋友圈以开展英语教学为主题的交流讨论,由此更好地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此外,新媒体的“群聊”功能还可以实现英语教师与大学生、大学生之间的多人或集体英语交互讨论,为英语教改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工具。新媒体的另一功能则是其评论功能,任何大学生都可以在其平台上发表评论,借此反映心声,或借助评论信息了解掌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并指导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思路。鼓励大学生善用新媒体推荐功能,阅读兼具学术性、思想性、知识性的英语学习资源,彼此间进行思考交流与学术讨论,进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

2.加强英语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网络时代各种数字载体比如网站、搜索引擎、网络出版物、博客、播客等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海量的数字教学资源,且较之传统教学资源,具有更明显的动态性、直观性、具象化等特征。英语教学数字资源的开发,首要任务在于筛选整合。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中充斥的海量数字资源,必须充分发挥网上免费资源库的筛选、分类、标引、评注等功能,在整合英语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构建检索平台;按照数字资源的媒体来源进行分类整合,经由数据库整合实现跨库检索功能,并增加展示、搜索、导航、咨询、推荐等辅助板块。基于网络新媒体的运用,教师和学生可以实时共享多个国家的高校英语教学视频或文本资源,在虚拟大学英语教学平台中甚至能够获取英语教学的全部共享资源;能够在线浏览英语时事新闻、门户网站、有声读物、公开出版的学术杂志等;下载或在线观看国内外开放英语公开课课程;通过视频点播系统在线收看英语教学录像;或登录英语论坛与英语爱好者在线互动交流。新媒体具有的即时性、交互性特征,媒体运用的个性化、社群化以及信息的海量性、共享性等优势,为大学生发掘其语言天赋,激发其英语学习动能,乃至于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能都提供了重要助力。不同大学的英语教学可以囊括、教授的知识是相对有限的,高校间应建立英语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的合作平台,成立校际联盟,在教学资源、出版刊物、数据库搭建等多方面加强合作,比如实现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互助分享,创办跨校际的集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等特征为一体的高校英语教改刊物,构建教改创新资源专题数据库,等等。衔接门户网站、在线媒体,为英语教改阵地的拓展提供崭新路径,集思广益,促进知识管理型的大学英语教学加速形成,为英语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提供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与成熟范式。比如:经由新媒体在线观摩学习国内外开放英语公开课视频课程、视频点播英语课程、英语论坛交流,等等,这些都是英语教学新范式的重要内容。

3.开展个性化英语学习

伴随智能手机技术及APP平台研发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与APP平台的拓展应用,使之与PC计算机、数码相机、摄影机等众多电子产品联系起来,大学生跨时空的英语学习更加方便快捷,可以随时随地地实现移动大学英语新媒体教学。一定程度上而言,智能手机的网络功能大大丰富了英语教改创新的新范式,且开放、丰富的新媒体资源也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借助智能手机作为平台载体,大学生可以利用E-mail、微信、微博、QQ等在线互动手段与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沟通互动。其他如手机新媒体聊天室/视频/咨询等工具,还可以实现文本、影音图像等互动功能。智能手机作为多媒体平台,具有阅读、娱乐、互动等多种功能以外,其上网功能的普及为微信、微博、视频在线等APP应用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手机媒体具有互动性强、实时性好、表现形式多等特点,其应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教学信息的传播路径与方式,为个性化英语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经由手机新媒体传输的文本、影音图像可以与大学生实现更具象直观的互动沟通,使大学英语学习突破时空限制,且趋向个性化、主动式发展,完成移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目标。

4.加强师生新媒体使用培训工作

培训大学生发掘运用新媒体资源的技能是新媒体时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此处提及的新媒体资源载体,包括智能手机、点读机、自助阅报机、电子书等。可以为大一新生编制印发包含媒体资源使用方法介绍等内容的学习手册,开设培训讲座、举办新媒体操作技能竞赛,培养大学生新媒体的使用意识与技能。努力打造大学英语教学精品课程,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要求英语教师在具备丰富英美文学知识、严谨学术精神及敬业教学态度以外,还需要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比如擅长电子资源检索等。因此,英语教师队伍要不断揣摩思考英语教改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在自我完善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推动高校英语教改创新。要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交互功能,更多地接触、了解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共同汲取英语语言智慧,进而帮助大学生获取更丰富的英语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将新媒体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已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它使高校外语教学逐渐走向现代化,也增加了外语电教课课程类型。对于学生而言,认识活动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掌握知识,牢记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与以往的外语教学模式相比,新媒体外语教学的优势与功能更为突出。总而言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诚然,新媒体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并非朝夕之功,其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只要教师、学生相互配合,所有教学活动、方法和手段都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合理地借助新媒体教学手段,必定能使大学英语教学迈向更高、更远的未来。

作者:李茜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4—11+17.

[2]赵庆红,徐锦芬.新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J].外语界,2011(1):30—37.

[3]刘贵芹.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79—282.

[4]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2):4—7+20.

[5]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26—30.

[6]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J].外语界,2010(3):7—13.

[7]束定芳,陈素燕.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发[J].外语界,2009(6):23—29

第六篇: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顺应论解析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在大学英课堂教学中逐渐引入了多媒体手段。顺应论从语言的使用规律、交际双方的认知特点出发,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课堂效率。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就顺应论对多媒体条件下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关键词:

顺应论;多媒体;大学英语;新模式

一顺应论

顺应论最早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专家提出,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语用学的顺利发展,意义重大。该专家认为,语用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科目,只有紧紧围绕认知规律、文化和社会三个角度才能切实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律。当预言者受到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冲击时,会有意识的进行语言上的选择,这个过程就是在使用语言。语言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顺应性、变异性和商讨性。要想正确的认识语言,就必须根据顺应的动态规律、语境关系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等,通过深入的分析了解,进一步对语言做出语用解释。其中,就语境关系顺应来说,它是指在进行语言的选择时,必须要符合交际语境的使用规律。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方面内容,二者都符合语境的动态生成理论。就交际语境来说,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语言使用者、社交环境、物理及心理世界等。其中,心理世界主要指的是在进行语言交流活动时候,需要考虑交际主体在情绪、信念及个性等因素,是对其认知规律和情感态度做出判断的一个过程。而社交世界更偏向于语言使用的准则。再一个,物理世界指的是交际主体的位置、时间,以及交际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规律。该专家认为,在交际语境中必须要突出强调语言使用者的中心地位,其认知规律特点与心理及物理世界紧密相关。要想激发语境成分,就必须对其认知的规律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顺应论还强调,语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根据交际双方对语言的使用规律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际过程一旦发生变化语境也会变化,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

二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英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文字、视频及音频等科技手段统一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手段与英语课件之间并不能够有效地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的效率。

1.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来说,多媒体课件所包含内容的都是十分具体的,这些大量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师的课堂重心发生了偏离,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课件的演示上面,疏忽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积极性降低;

2.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多媒体课件都会给出学生所参与活动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溉试教学没有本质区别;

3.在英语课堂中,由于教师通常会以书面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所以学生往往会产生依赖,不再积极进行思考活动,而是等待课件的提醒然后再去理解消化,使得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难以提高;

4.学生长时间盯着屏幕看,不仅不利于注意力的提高,而且还要造成视觉疲劳,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顺应论在多媒体教学中的构建

站在顺应论的基础上来看,语言顺应过程也包含着语言习得的过程。这要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转变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顺应意识。同时,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真实的教学环境,既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又要极力贴近于真实的英语自然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能够顺应社会文化、行为动作等方面的要求,深化顺应理论,增强语言理解能力,提高语言应用水平。英语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学生来进行。在营造英语教学环境时,应该从情景化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三个方面入手,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提升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情景化学习

预言家克鲁姆认为,情景化教学在英语课堂中至关重要,只有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更多的课堂情景,才能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换句话说,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必须要积极创造出和语言的使用环境十分贴近的氛围,鼓励学生多多沟通交流。尤其是在科技的迅速发展下,英语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开始引用多媒体教学,它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在以前的课堂中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而且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情景化模式,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难以提高。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凭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为学生创造出最真实的交际环境和氛围,比如结合教材内容就旅游、饮食及锻炼等主题,使学生身临其境,用真实自然的语言展开对话,这对课堂氛围的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提高其口语水平的同时也很好的满足了对交际能力的需求。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也是英语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改变了教师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提升英语较积极能力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努力安排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重视,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将合作学习和小组学习相互混淆。从本质上看,合作学习并不等于小组学习,这对教师和学之间的角色转变有一定的要求。当前,多媒体课堂的引入,使得角色转变成为可能。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进行调整优化,能够更好的推动合作式学习。比如,在构建以银行为主题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落实好客户、银行柜员以及咨询人员等角色,合理营造教学情景,使学生在英语交流中掌握银行开户、储蓄以及兑换等功能,在放松娱乐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自主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己能够独立的完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多媒体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得时间和空间能够得到科学优化。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对教师和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只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布置一些教学任务即可,而学生则需要以此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遇到的难题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落实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当学生完成既定任务后,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剩余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英语知识,使得课堂时间得到了合理的安排,也使得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为了促进学生英语技能的提升,学校也可以在校园网中上传相关的网络课程,涉及语法、词汇及听力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知识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顺应论对多媒体条件下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当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实际课堂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践行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顺应论的指导思想和规律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营造教学情景,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相信,在教师、学生及社会的不断努力下,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英语水平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程婷 单位:遵义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轶殊.顺应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2:132+134.

[2]杨诚婷.基于顺应论的大学英语测试改革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205-206+216.

[3]郭黎娜.基于顺应论的大学英语改革研究[J].学理论,2014,23:173-174.

[4]伍艳萍.大学英语课堂语码转换顺应论分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2:87-89.

[5]刘丹,杨力明,席红梅.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33:90-91.

[6]王雪梅.顺应论背景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77.

第七篇:人文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

人文教育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通过多种途径深层次挖掘、丰富大学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人文知识点。同时教师应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增强创新能力,拓展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

人文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希望英语3》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然而,目前为止,由于各种原因,大学英语教学在很多高校基本上还停留在单词、语法与课文篇章翻译的层面。单纯仅仅讲授语言本身而未能去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所传达的宝贵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李侦在《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教师只注重教材、教案以及教参。陈向俊在《人文教育:大学英语教育的缺失与回归》里提出提高语言能力本身是无法跨越这一语言所代表的文学文化内容。如果脱离文化背景去学习语言,学到的只是语言的外壳。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和工具。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掌握英语来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能在国际交流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单词量,丰富学生的语法知识,还要增强学生对于这种语言的热爱和对于这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之一。学生们只有在喜欢英语,愿意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的情况下,才会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种学生自主转变后的学习成果是教师们说教所远远达不到的。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帮助学生们在进入社会前在英语方面打下夯实的基础。《希望英语3》是目前各高校采用的比较多的教材。由徐小贞担任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此教材适用于专科学生,大学第二学年上半学期使用。全书共分为八个单元以及两套练习。每个单元分为听、说、读和写四个部分。每个单元的阅读部分包含A、B和C三篇阅读。A篇作为精读篇章,由教师详细讲解,B篇和C篇为学生课外补充阅读。A、B和C三篇阅读均包含练习。听力方面,六个部分练体与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类似。写作包括一般写作技巧讲授和商务英语写作两个部分。口语方面,每个单元的补充词汇与对话练习等均与精读A篇话题相关。本文作者已讲授此教材四年,并且于2015年起一直致力于人文教育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本文以此教材前三个单元A篇精读课文为例,提出一些具体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方法。

第一单元:HistoryofAmericanMusic(《美国音乐史》),此篇文章讲述了美国各种流行音乐的种类及其起源。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前下载好布鲁斯乐、爵士乐、乡村乐和摇滚乐等文章中涉及到的各种美国音乐种类的代表作,在课间播放给学生听。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间放松、愉快的同时更加直观地接触、了解美国流行音乐。与此同时,此篇文章涉及到美国文化大熔炉,并且认为这是美国流行音乐多种多样的根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适时加入美国历史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美国成为文化大熔炉的多种因素。然而,大学英语课程并不是美国历史的专业课,大学英语教师只需做大体介绍。但是讲解内容要生动、有趣,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外自主研习。另外,这篇文章还涉及到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传媒激增等方面的时代背景,教师都可以将其加入到课堂内容当中,丰富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单词、语法与课文篇章翻译的讲授过程,更是拓展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二单元:TheImpactoftheInformationRevolution(《信息革命的影响》),此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计算机的诞生、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影响包括正反两个方面)。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哪一年,叫什么名字,重量、体积有多大等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计算机是1982年《时代》杂志的“年度风云人物”、圣路易斯幽灵号和阿波罗登月器等等。知识面不够宽广的学生很可能产生疑问:这是什么性质的杂志?这本杂志的封面人物很有影响吗?……以上这些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地展示。随着课文地深入讲解,教师可以灵活举出日常生活中、新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计算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同时,又产生了哪些问题?让学生了解到: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以及影响都要辩证地去看待。信息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人们应该积极地去面对。本篇课文生单词多,背景知识点较为繁杂,讲述信息革命的同时提到了希特勒、盖世太保、种族隔离等问题。想要上好这个单元,对教师来说备课量很大,难度较高。但与此同时,讲好了这堂课,学生不仅仅扩充了词汇量,还能了解到许多领域的知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言而喻。

第三单元:CareerWomen(《职业女性》),该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美国职业妇女的生存环境——事业有成的女性要么结婚很早,要么根本不结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这些女性不愿结婚,而是男性不愿意和自己成就相当的女性携手终生。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背景入手,对比两国家庭组成、女性受教育情况等,让学生自己讨论课文中的情况自己身边是否存在,情况是否和文章中一样?女性究竟在事业和生活中应该如何选择?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应该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而是应当从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生活选择。相较于前两个单元,本单元不论从单词语法角度还是背景知识点都相对简单。但本单元加入了人生选择的问题。因此,引发学生讨论是本单元的重点。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词汇量,夯实、扩充学生的语法知识,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明确大学英语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拓宽学生学习空间。要做到这些,我们广大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其次,通过多种途径深层次挖掘、丰富大学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人文知识点。与此同时,还要扩展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增强创新能力、拓展教学模式并且开阔教育视野。只有立足于以上多点,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才能最终得到质的提高。

作者:孟姗姗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程曙华.浅议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2]陈向俊.人文教育:大学英语教育的缺失与回归.海外英语,2011.05.

[3]桂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性解析.英语广场,2013.0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李侦.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教育评论,2011.02.

[6]徐小贞.希望英语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01.

[7]赵媛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第八篇:医学人文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可行性探讨

[摘要]

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时有限,医学生缺乏足够的医学人文教学,而大学英语改革正朝着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趋势发展,能否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优势、医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以及师资优势3个方面论证了这种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并以课程案例来讨论这种教学如何对人文精神、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医学人文;大学英语改革;专门用途英语;国际化人才

医学的发展渗透着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医学不仅是医疗科学,更与道德、心理、伦理、社会息息相关。患者不仅需要医师精湛的业务技术,更需要及时的人文关怀,因此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医学专业课程课时紧密,医学人文课程往往被边缘化,医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医学人文教育。与此同时,在大学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ESP)转变的大趋势下,各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更应该体现专业特征。能否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是本研究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1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不足

医学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职业,医学服务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而不是病理研究中的“躯体”。20世纪美国著名医学人文学者佩里格里诺曾经指出,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最科学的人文[1]。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仁”即理想人性,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人者仁也,两者互训互通,故“仁”术即为“人”术。医学生应该加强对人类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理解,深化伦理和道德的内涵,体现人文慈悲与人文思考。然而我们看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医学教学似乎只聚焦在医学技术的传播,课程被过分专业化,缺乏对未来医师人文素养和人格力量的培养,这也是造成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医学课程设置中只有一门涉及医学人文的必修课《医学伦理学》,只占2个学分,一个学期完成授课。医学史、医学社会等课程大多为选修,且是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兴趣开设的。这和西方医学教学形成较大差距。比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教育贯穿前2年半的课程,以后还有各种必修课如:医学人权和医师、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健康和疾病的伦理根源、医学实践中困境的伦理、医学社会史等,另外还开设各类医学人文相关的选修课[2]。医学生缺乏对医学人文的思考,将会对日后行医埋下危险伏笔,比如在面临医学伦理选择时立场不清,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医患关系不和谐等。然而,在我国现行医学课程设置比较稳定的大形势下,大刀阔斧地增加医学人文课程也是不现实的做法,那么把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或者和其他课程进行整合,成为当下操作性比较强的一种解决手段。

2大学英语向ESP方向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普及,基础英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向中学,不少学者认为,大学的通用英语地盘将逐渐缩小。陆俭明教授提出,鉴于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内容重复,建议对各学段的英语教学重新定位,中小学英语教学应定位在打基础,而大学和研究生英语教学则应定位在偏重学术或者特殊目的需求的英语教学上[3]。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将由原来的通用英语逐渐向ESP教学方向转移。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医学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ESP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EAP),即用于学术交流的英语;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EOP),即职业中所使用的英语。国内该领域专家蔡基刚教授则把大学ESP教学定位为EAP,既能体现行业英语特点,对专业知识背景要求又不是很高,可以由大学英语教师开设。本科医学院校一般都招收一本或二本的学生,学生入学成绩高,英语成绩也相对较高,大学一年级之后基本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大二阶段的公共外语教学很难满足其进一步语言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大三阶段大部分医学生会接触由医学教师开设的医学英语课程甚至是外国专家的全英语授课和讲座。根据调查,我国54所医学院校有52所开设医学英语课程,但是大部分由医学专业教师授课,教学方式以传统阅读和翻译为主,学生反映课程难度高,词汇量大[4]。因此,有必要在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之间开设一门过渡性课程,相对于专业英语,EAP更侧重语言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学习的技能,属于语言教学范畴,能为学生进一步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EAP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医学人文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设想

将医学人文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能弥补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时不足,也符合大学英语朝着ESP方向发展的总体趋势。为了讨论方便,将该课程称为医学人文英语(Englishonmedicalhu-manities,EMH)。EMH的定位是针对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以医学人文为授课内容的英语课程,其目标为:①英语语境中了解国际医学人文先进理念,培养学生在该领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②能够用英语阅读英美报刊中医学人文最新报导,听懂该领域电视广播新闻和学术演讲;③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医学人文的思考,掌握相关学术讨论、演讲和写作技能。EMH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凸显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CBI)的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日益受到关注,这种教学法被称之为CBI。CBI主张外语学习是学习各种学科内容的媒介和工具,学科内容则是语言学习的内因,而语言能力的提升是学科内容学习的副产品[5]。CBI重视语言在应用过程中的附带习得,属于隐性教学;而传统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本身,属于显性语法教学。二语习得研究中对于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孰优孰劣尚未达成统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隐性教学提倡语言知识的自然习得,更能促进学习者自如地运用语言,对于英语水平比较高的中国大学生来说,CBI可以激活长期学而未用的被动语言知识,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刘润清教授[6]提出我国今后大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将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其理由一是因为语言本身诗歌符号系统,其深度和美感来自他所“运载”的内容,二是因为人是智能活动的动物,在智力上得不到满足时,会感到“智力饥荒”。EMH课程属于典型的CBI课程,通过医学人文文献阅读、视频观摩等形式接触到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在对医学人文内容的获取和思考中附带地、隐性地提高了语言能力。这种教学形式对于长期接受传统显性语言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体验,弥补了传统语言教学重知识轻实践、重语言轻思维的不足。

3.2体现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方位推进,我国医学也更加与世界接轨,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一致方向。对于何为国际型人才,国内专家都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给予不同的定义,其关键要素包括:国际视野、国际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爱国精神等[7-9]。一个国际化医学人才除了拥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素养来行医治病,更应该拥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够参与国际医学科研交流,参加国际医学组织规则制定,不仅要扎实掌握某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要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和体现包容辩证的思维能力。EMH课程是以医学人文为载体的语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外语为工具从事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包括外文文献阅读、报告写作和公众演讲,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呈现中西方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培养国际化意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偏重语言能力教学,而高年级医学英语教学则偏重专业英语知识,EMH属于两者的过渡教学,在语言学习的同时纳入医学人文精神的吸收、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国际视野的提升,符合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的大趋势。

3.3发挥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优势

医学人文涉及伦理、道德、法律、职业操守等,属于与医学相关的文科领域,而大学英语教师所受教育基本属于文科类别,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准备,有能力胜任课程教学。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凭借其双语语言优势,通过国外新闻报道、TED演讲、网络公开课等形式向学生呈现国际最新的医学人文发展态势,结合我国传统优秀医学人文传统,帮助学生在东西方文化对比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EMH课程设计案例及讨论

EMH课程设计在主题选择方面遵循“热点、实效、争议”的原则,让学生看到特定热点主题的历史发展和分歧讨论,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开放的全局视野。以“临终关怀”为例,传统观念认为延续生命、挑战死亡是医学的最大宗旨,而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欧美的“临终关怀”则承认死亡的自然属性,对于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应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和疼痛缓解护理,这将临终者从无望的机械性救治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和尊严。这种争议性的讨论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冲突中培养思辨能力并形成兼容并包的人文立场。类似的主题还包括器官捐献、大脑冷冻、医患关系、医生权益保护、生殖技术等。EMH课程设计在语言教学方面遵循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入促成、输出驱动”理论[10],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输出,但这种输出的前提是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输出驱动促进了语言输入中的对语言形式的自然关注和习得,输入促成确保了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教师的角色如同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通过由浅入深的思维引导和语料呈现,促成学生语言输出中由句向段,由段向篇的提升,将语言教学重点从传统的“接受性技能”培养转向更急迫的“产出性技能”培养。表1呈现了3个课时的教学实例。在主题的选择上选择了“死亡”这个人类永恒的思考命题。首先从比较感性的英语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对待死亡的态度,诗歌点睛之笔“oneshortsleeppast,wewakeeternally,anddeathshallbenomore;Death,thoushaltdie(短暂休眠后,我们便永恒地清醒着,不再有死亡,死亡也终将死去)”从哲学角度将生与死的状态进行转换,让学生意识到死亡终究是自然法则,无法逃避也无所恐惧,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定下人文基调。之后再要求学生分享预习作业TED演讲《向死而生》中的精华语句以及自身感悟,在课堂交际中提升语言的审美,迸发思维的火花。第三步文献阅读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人文体验进入理性的学术论证,通过“文献报告”这样的语言输出形式促使学生去理解语言并进行深层次加工梳理,提炼出文献框架并建立自身思维图式。第四步是话题即兴演讲,如果说前三步一直是教师为学生搭建语言和思维的脚手架,这步则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在过程中发展思维和语言能力。

5结语

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设想,既能弥补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不足的缺憾,又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医学生具备温暖的人文情怀和严格的职业操守才能在行医中与患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医学生更需要国际化的思辨能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EMH课程正是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学科知识学习和语言学习相得益彰,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益举措之一,可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作者:吕颖 王丹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2]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2-23.

[3]陆俭明.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提高国民语言素质.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A].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张燕,吴新炜,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29-30.

[5]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9):35-38.

[6]刘润清.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J].外研之声,2010(2):10-15.

[7]梅德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6.

[8]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26.

[9]庄智象,韩天霖,谢宇,等.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建设[J].外语界,2013(5):45-50.

[10]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第九篇:任务型大学英语教学本土化研究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发展现状要求英语学习者能够用所学语言有效地进行交际,任务型教学法被证实为培养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但这一源于西方的教学法方法在中国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取得同样的效果,需加以本土化。本文旨在了解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化现状,以更好地实施这一交际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有效培养英语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本土化

任务型教学法(TBLT)在西方被证实为能有效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满足当下社会发展对学习者的要求,在全球范围能广受推崇。在国内,TBLT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提倡和相关教育专家及研究者认可,各大教材编写者也声称自己的教材是任务型的。TBLT引入中国教学已有二十余年,期间,大量国内学者也都致力于这一较受欢迎的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以期这一源于西方的教学法在中国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达到同样有效的教学效果。但TBLT的本土化实施状况不容乐观,本文旨在了解TBLT本土化的现状,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促进TBLT的本土化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型教学法及其本土化探索

(一)任务型教学法概述。TBLT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Prabhu提出,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运用所学语言来完成指定任务的方式进行目标语的学习。TBLT用任务进行教学的组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等,使得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已有的目标语储存得以调动和激活,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标语言。Skehan(1996)提出,TBLT的模式由三个阶段构成,即,前任务阶段(pre-taskphase)、任务实施阶段(duringtaskphase)和后任务阶段(post-taskphase)。TBLT的特点为:第一,TBLT中的“任务”真实、可操作性强;第二,TBLT注重任务完成的过程和意义的传达,原则是促进交流互动,互换信息;第三,TBLT重视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尤其关注学习者的情感特征,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本土化探索。TBLT在国外有着特定的形成背景及其过程。1997年,TBLT被引进到中国后,研究者既关注TBLT在中国的实践应用探索,又着力于TBLT本土模式的构建。2005年《中国本土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得以明确提出(李震)。此后,众多研究者又提出了“任务型教学中国本土化模式的探究”等命题。龚海平提出,任务型教学研究的本土化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原则,注重对西方外语的教学法进行学习、研究和改造(2005);周亚君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本土化的关键是教师怎么认识以及运用它,教师需要对其进行透彻理解,运用时要因地制宜(2007);李广凤(2007)和何静(2009)提出了在中国具体教学环境中本土化任务型模式的学得和习得统一等原则、模式以及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李莉则提出策略,改进TBLT的本土化(2012)。研究者们反思了TBLT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建构适合中国具体教学环境的TBLT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TBLT本土化研究的发展。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化的现状

(一)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及研究过程。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随机挑选的120名来自18个学院的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以及考虑年龄、教龄、职称、学历、性别等方面因素所挑选出来的13位教授相应年级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以确保所调研结果客观、全面、真实、有代表性。采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内容包括6个部分,分别为:学习目标、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课堂环境、教学内容、以及考试评估手段。问题种类有选择类问题和开放型问题。整个问卷让学生在课间10钟完成。对教师的访谈包括7个方面:自身基本情况、负责班级情况、上课模式、教学材料、课堂师生关系、大学英语课程现状、对TBLT的了解及其实际课堂实施状况以及在中国具体英语教学环境中更好实施TBLT的建议。之后,用SPSS19.0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访谈内容,了解TBLT在现行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化的现状。约90%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因是因为英语是必修课,要参加四、六级考试或者其他深造类考试,约79%的学生对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具体目标不明确,依然是沿用中学时候的英语学习方法和思维,很少调动之前所学英语知识来为自己的表达服务,以及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内在学习动机的欠缺以及对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目标的不准确理解致使约86%的学生在课堂上依然基本处于被动接收者的角色,虽然约91%的学生无论从所选教材的内容还是在单元结构方面都给予认可,仅有约20%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环境满意,认为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约95%的同学认为现行的教学评估方法,基本上仍属于终结性评价,其学习效果得不到科学的评估,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受访教师结果来看,教师们年龄及教龄跨度较大,学历基本上属于硕士毕业或者在职硕士毕业。但他们周课时量均在14以上,较年轻的教师甚至是18或者20,且有4位教师同时还承担有专业英语教学。所教的大学英语课程有听说课和综合英语课两类,各自周学时2,前者班额约60人,后者班额约120人。学生每周2课时的听说和2课时的综合英语课。约90%的教师认为,由于教学负担重、班额大,学生水平参差,跨文化交际知识欠缺,学习自主性及内在动力较低,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内敛的性格使得TBLT的实施有诸多障碍。且每个班级教学课时有限但却需完成额定教学计划,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尤其是口语能力,及教学理念领会不到位,又欠缺定期培训或聆听相关专家讲座,致使TBLT的具体实施举步维艰,课堂环境及教学方法受传统教学法或教师自身学习方法的影响极为深重,且在受访教师中,约95%的教师对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不满,认为不能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应加以改革。

三、促进任务型教学法本土化实施的策略

(一)学生方面。认清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明确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端正英语学习态度,调整学习策略,改变以往以考试为目的,转为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达、阅读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听懂外文讲座或授课和进行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而学习;改变基本上靠个人背书识记、课堂接收者式的学习,转而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集个人独立活动(solework)、结对活动(pairwork)和小组活动(groupwork)为一体的多种课堂活动模式的参与者与体验者,以更好地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独立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二)教师方面。一是深入透彻地了解和领会TBLT的内涵和模式,同时也积极学习国内外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结合学生具体特点,为己所用,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构建并有效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到有效教学;二是充分利用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动机,实施“以考促学”,在具体的课堂环节中设计与应试相结合的交际任务,通过多种手段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任务,进而逐步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三是巩固、增强自身英语口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为TBLT在具体教学环境中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三)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参加等级考试,之后分级教学,设置与其水平相符的课程教学,避免同一个班级里水平悬殊状况出现以及所教与受众脱离。二是为满足大学英语教学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这三大部分内容的教学,将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三是精简优化各个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己探索学习,而不是整天疲于奔命地上课。

(四)教学评价手段。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和英语能力测评体系。依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一是秉持着由传统的“对课程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促进课程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转变的原则,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课程体系环节,及时、有效地在课程和教学方面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二是秉持着由传统的“对学习的测试”向“促进学习的测试”转变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如,校本考试、校际或地区联考、全国统考等,全方位检测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充分发挥测试对教学的正面指导作用,更好地为教学诊断,提供反馈信息,同时也为实施和管理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促进大学英语课程不断改革。

(五)职称评审制度。大学英语属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相对其他类科目教师而言,科研成果较少。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特点,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方案,建立科学、合理又人性化的教师考核、晋升与奖励制度,给予从事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必要的政策优惠,从而更好地激发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活力和热情。

四、结语

此项实证研究较全面、客观、有代表性地呈现了TBL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化的现状,针对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生、教师、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手段以及职称评审制度等方面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供以借鉴,以更好地在中国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实施这一交际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促进其本土化实施,有效培养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作者:李云敏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震.中国本土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29~33

[2]龚海平.关于西方外语教学法本土化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26~28

[3]周亚君.浅谈任务型教学的本土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12:11~16

[4]李广凤.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7,8:69~71

[5]何静.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国本土化的探究[J].文教资料,2009,1:138~139

[6]李莉.任务型教学:问题与本土化改进[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7:86~89

[7]李广凤.任务型教学的形成、引进、探索和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15,9:108~116

[8]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446~455

[9]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2~10

第十篇: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应用

【摘要】

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关系已经让外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教学得到全世界外语界的认同。本研究通过对陕西中医药大学1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就中西方文化和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等测试卷和相关问卷调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教学的现状、中医文化知识和中医术语英译表达的涉及情况,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测试成绩和问卷输入电脑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进行统计,针对实验结果分析了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大学英语;中医院校;跨文化交际;传播

一、引言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关于在外语教学中加入文化教学的研究已经开始,目的语的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牵扯到目的语文化的习得。我国正在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包含大量目的语文化介绍,这对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的目的语文化习得而言的确是方便权威的途径。然而,针对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而言,单方面的目的语习得是不够的,因此,很多语言专家和教育者提出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培养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和意义。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只有同时了解交流双方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才能运用目的语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彼此的需要。发挥语言知识和技能习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媒介作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中医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医院校的师生,应该积极主动担负起传播中医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具有传播中医文化的课堂内容和活动。作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2000-2015年的相关文献记录如下:输入关键词中西文化和大学英语教学,总共有297条相关记录,而输入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和中医文化,结果仅为5篇相关期刊文章。说明针对中医特色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还有很多空白和难点。

二、研究对象方法及分析结果

1.研究对象的特点

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及格率为78.2%,最高分为143,最低分为33,学生听说能力差,加上学生应试目标太强,文化意识较弱,自学能力欠缺,所以总体来说更依赖教师的课堂语法词汇讲解和海量习题训练模式。可以说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来说是“饱满”的.如果就文化比较进行听说训练和课堂讨论等互动,很多学生参与意识很弱,顾虑重重,结果一堂课下来只是走马观花的游客一样,觉得一无所获。

2.学生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和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现状分析结果

(1)母语文化及专有项英译严重缺失

作者对所带的两个大二中医专业学生(每班为50人)进行40分钟中西方文化知识和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测试,题型包括判断正误15个,选择题30个,中医名词术语翻译10个。测试卷成绩被输入计算机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掌握和了解程度高于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对西方文化中的通俗文化了解程度大于高雅文化的了解。对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成绩几乎为零。

(2)为兴趣还是考试而学

通过对学生关于中西方文化和中医名词术语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问卷调查,将其结果输入计算机,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和比较。但很多学生存有同一顾虑就是考试,尤其是CET4考试的通过与否。因为无论是期末考试还是四六级统考中都不包含中西方文化知识和对比的专项,更没有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内容。学生深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为考试而学的功利思想存在已久。如果平时课堂和课外大学英语学习主要围绕中西方文化和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结果是费时费力但考试没有通过和高分效应,那么就没有太大意义。另外,学生对所用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的中西文化内容比例的敏感度很低,说明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中西方文化意识很弱,尤其对母语文化重视不够或者完全忽视。最后,学生认为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导入含量较低,尤其是中医文化涉及更是少之又少。

三、教学建议

针对学生的测评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综合分析之后,作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从端正学生思想认识开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最终建立起传播中医文化的主人翁责任感

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已有15年,对于新生的第一堂大学英语课的重要性深有体会。我校属于省属二本院校,对每一届所带新生生源地和其高考英语成绩的了解已经成为笔者课堂授课前的一项必备工作。因为学校是根据学生高考总成绩和填报专业择优录取,一般来说,热门专业比如中医专业,临床专业,中西医结合等等专业的学生总分相对较高于其他专业,而就英语单科成绩而言,高护专业学生因女生占到90-95%以上的原因,其英语成绩和表达能力相对好一些。但总体而言,学生大都深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英语学习主要围绕语法和词汇,依赖客观性选择问答,听说能力远远低于读写能力。这一切应该归因于长期以来英语考核的内容和方式。那么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针对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普遍认识偏差,教师从大学英语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必须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结合未来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鼓励学生建立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尤其要端正其对母语文化的态度,中医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我们作为中医院校的一份子,学好中医文化,并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是我们必须担当的责任,也为自身未来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和体验积累以及中医文化知识定期培训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艰巨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于中国各大院校。陕西中医药大学也不例外,大学英语课程共开设四个学期,每学期15周,每周4个精读课时里要涵盖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训练已经很难,如果再专门加入文化教学内容和讨论,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力不从心。其实,很多老师是赞成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的,尤其作为中医专业特色极强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文化资源,把英语教学和中医文化结合起来进行讲授,这样不但学生所学的东西很有特色很实用,而且对传播中医文化也起到积极作用。那么怎样真正落实这种教学模式并使其起到积极作用呢?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应该得到不断提高。利用网络图书馆等便利资源定期充实和完善文化知识体系。同时,学校应该加快大学英语教师的出国培训步伐,尽可能让所有一线教师西方文化的切身体验和积累,这样的文化教育更有趣味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在中医文化的习得上,学校应该利用周末和暑假业余时间,为大学英语教师开设专项培训班,系统地介绍中医文化和相关知识。为中医专业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搭建桥梁,实现资源共享,彼此受益,最终为中医文化对外传播做出贡献。

3.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灵活性和时代感

大学英语教材的使用一直以来都很固定,笔者任教的15年里,大学英语教材只更新过一次,就现在所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教材里,涉及中国文化课文几乎没有,更别提中医文化的体现。这样的权威指挥教育下,教师学生自然会迫于各种时间精力等原因忽略中国文化的习得和英语表达等。而笔者认为结合国家发展趋势和院校专业特色来看,教师应该拥有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额推举权。比如,拿现在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完全不用这本书恐怕不现实,那么充分利用其中关于西方文化介绍的优势,及时填补学生西方文化意识和知识的空缺,同时,教师备课时应该根据某一西方文化主题寻找可以对比的中国文化资源,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课是关于美国人的时间观念,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可以很自然的导入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乃至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这样学生的文化意识首先被培养,同时尊重和包容彼此的文化的态度也逐渐形成。第三课是关于美国不同种族的婚姻,教师和学生除了探讨美国国内的种族现状,电影《撞车》首当推荐学生观看,另外还应扩展话题到跨国婚姻,比如中美跨国婚姻现状,其成功和失败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双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以此为题材的一些电影如《喜宴》,《我的盛大希腊婚礼》等可以推荐观看。另外,作为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中医在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状态。定期浏览兄弟院校的网页,微信公众号等,坚持阅读中国日报等英文版关于中医文化相关文章,及时把握各种中医发展政策和国际社会的评价,选取合适的篇章通过多媒体和学生进行课堂探讨。最后,虽然学生到大三会有专门的科技英语授课,但笔者认为从大一开始逐渐加入医学英语词汇,尤其是医学英语词缀学习和积累非常有必要。鼓励学生结合中医专业知识进行英文翻译,推荐阅读国内外权威翻译家的中医名词术语英文翻译,利用其专业文化知识和角度深入理解翻译的过程。每学期定期安排三到五次中医文化阅读和术语翻译专题讲座。

4.考评体系应该及时改革

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足为奇,毕竟学生学习成果的反映很大程度上是由考试决定的。但对于语言课程的考量,单凭一次笔试成绩很难分清孰优孰劣。因为高考的动力驱使,学生对于英语一直以来的固定笔试题型已经非常熟悉,也一直为此而奋斗。但这明显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似乎没有包含在考试内容里。很多学生高考笔试成绩不错但很难张口说出一句得体流利的英语句子,还有很多落后地区生源的学生不识音标,单词发音错误百出,没有连读,失去爆破,弱读等意识,更别提跨文化交际意识。大学学习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应该尽力去帮助学生纠正和弥补这些基础的语言技能。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考评体系的配合,学生的学习似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方向。因此,笔者建议应尽快落实大学英语考评体系改革,针对特色专业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进行对应的题型和内容改革,计入学生成绩档案,成为其未来就业的有力推手。中医特色专业学生应该熟悉中医文化知识,具备一定中医名词术语表达能力,这对作为中医人才和中医文化传播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学生关于中西方文化和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摸底测评和相关问卷调查,发现其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欠缺是造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弱的根本原因,由此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希望对特色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提供帮助,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张丽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文献参考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廖道胜.中国学生英语阅读中的文化障碍[J].外语教学,2001,22(4):72-77.

[3]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32-36,80.

[4]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二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