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全球胜任力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全球胜任力培养

摘要:全球胜任力是人们成功应对未来机遇和挑战的一种综合能力,是积极推动世界运行和发展的必备素养。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全球胜任力之培养是在促进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提升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础上,提高人们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倾向,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格局的世界公民。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把握全球胜任力的内涵和重要性,储备全球胜任力的知识和素养,推动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以语言为重要接口、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为关键平台、开放与尊重为基本原则、沟通与协作为有效途径、道德与责任为内在保障、自觉与自信为精神内核,从这六个方面着手,体现和贯彻对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之培养。

关键词:全球胜任力;英语教学;全球化;世界公民

1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和内涵

2016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在七国集团教育部长会议上工作报告《为了一个包容世界的全球胜任力》,宣布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将从2018年起增加一项新的测试内容,即“全球胜任力”[1]。次年12月,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和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零点项目共同主持《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的会议。PISA多年来一直关注学生在科学、阅读和数学领域的测试,全球胜任力模块的增加意味着PISA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对于全球胜任力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威廉姆·亨特认为全球胜任力是“具备开放的心态,积极理解他人的文化规范与期望,利用已有知识在多元环境中积极互动、深入沟通并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2]。维罗妮卡·曼斯勒和安东尼·杰克逊提出“全球胜任力是理解全球性的问题并具备采取行动的能力和倾向”[3]。经合组织定义全球胜任力是“一种包含多维度的能力:具备探索本地、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能够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视角和观点;可以在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有效互动;同时为集体的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负责”[4]。全球胜任力是在全球化发展中应运而生的一种综合能力——能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高效工作、与人和谐相处,适应全球化的分工和竞争,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并以符合伦理的方式开展个人或者团体行动[5]。总之,全球胜任力是当代人们适应全球化浪潮的必备素养:要求人们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的道德情感与勇于担当的精神,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帮助人们通过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方式,灵活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全面深化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从容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格局的世界公民。相较西方国家,有关本土化的全球胜任力的理论研究、培养方案和考核评估才刚刚起步。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全球战略》中首次提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6],并在《全球胜任力:为走向世界做准备》中界定全球胜任力培养包含三重维度、六大核心素养:1)认知维度,以语言作为密钥,打开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的大门,更新认知领域;2)人际维度,以开放与尊重的心态、沟通与协作的方式理解文化差异,推动文化融合发展,构建和谐共生的环境;3)个人维度,坚守道德与责任、秉持自觉与自信,以人为本,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7]。可以看出,中国版全球胜任力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观点不谋而合,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相互补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价值体现。

2大学英语教学中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更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扩大他们的“朋友圈”;不仅帮助学生获取和吸收知识,更能帮助他们学会建构知识,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不仅能帮助他们丰富自身的人文内涵,还能强化母语文化能力和民族认同感,建立自己的回音室,完善自身话语体系;不仅注重学科本位培养,更能教导他们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以集体福祉为愿景,采取可持续发展行动。大学英语教育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所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全球胜任力是帮助学生清晰了解世界、洞察世界的‘望远镜’和‘放大镜’,是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有效参与多元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人类共商、共建、共享的助推器和发动机[8]。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意义:获得全球胜任力,就获得了在“地球村”工作的资格证书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通行证;全球胜任力之培养,就是提升人们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核心素养,为适应全球化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为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做好准备。

3大学英语教学中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策略

全球胜任力已成为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和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亦是教育愿景的重要方向。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是就是帮助学生在熟悉国际文化、了解国际规则、具备国际意识的基础上,具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突破以往只以语言和沟通技能为导向的发展目标,转向帮助学生增强与世界的联系,理解世界的变化,探索现实和未来世界中需要解决的普适性问题。因此,全球意识的理念需要不断灌输,全球胜任力的培养需要积极落实于教学活动中,并从认知、人际与个人三重维度,针对语言、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道德与责任、自觉与自信六种核心素养开展。

3.1认知维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英语学习不只是语言交际工具的掌握,更是以多元视角对多元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有别于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深入理解、全面分析、客观评价、深刻反思,从而取其精华,做到将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9]。语言的学习还是拓展眼界、拓宽思维的重要窗口,帮助新一代积极了解世界性议题与全球性事务,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为解决世界性问题建言献策。1)语言:培养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接口。语言是开发全球胜任力的外在基础。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学生拓展国际视野,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也是作为世界公民必须掌握的沟通和交流工具。学习英语有助于树立国际眼光,提高人文素养,密切人文交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推动国际合作,强化世界公民意识,同时为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英语的学习不仅是新语言体系的获取,更是对母语学习能力的一种发展和补充,是对母语系统的一种调整和重组,是提高个人素养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10}。另外,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第二语言(英语)的开发和培养,需要与母语的保护和传承齐头并进,相互兼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技能。通过语言这座无形的桥梁增加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对话,纾解利益冲突,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扩大“朋友圈”范围,提高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日常英语学习中,要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重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创设真实有效语言学习场景,加强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多互动。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语言学习活动,比如英语配音活动、英语演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整合语言知识,深化语言理解,强化语言表达,探究语言差异,评价语言精髓,渗透语言思维。2)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关键平台。语言的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之外。英语不仅是作为一门第二外语来学习(工具性),更是了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的重要窗口(人文性)。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英语的学习不仅是学习目的语本身,更是对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形成跨文化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日常教学中,应将语言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相互融合,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统一,帮助学生强化语言的深度学习,了解中外优秀文化,缩小文化距离,培养跨文化意识。作为21世纪的世界公民,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人类冲突、贸易争端、环境破坏、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疾病传播、核能源控制等全球性议题,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普遍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分析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创造性地探讨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英语课程的主题应该由小及大,具有清晰的地方和全球的联系,融汇学科和跨学科的性质,贴近当下,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可以选用“中美贸易战”这一主题,让学生自主搜集、展示、运用并分享这一全球性话题,既能学习相应的英语表达,又可以展示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运用和掌握情况,拓展国际视野,丰富思维方式,培养世界格局意识,发展宏观战略眼光,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2人际维度

“独行快,众行远”。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是要帮助学生在互联互通中与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与合作。当然,这并非易事,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的态度,沟通和合作的方式来克服文化隔阂,突破文化冲击,跨越文化鸿沟,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1]。正如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开放与尊重: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基本原则。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运用一种语言工具,了解一种新文化,更是学会采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开放的心态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体来说,开放意味着能够保持一种好奇心,对新思维、新机会、新观点、新技术持积极态度,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对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人不持偏见,愿意接纳和包容多元的观点和行为;尊重意味着认识自己的世界观不是普适的,不对弱者俯视,不对强者仰视,能够将心比心尊重与自己观点和行为有差异的人们,理解并欣赏多元的理念、信仰、文化、制度和价值取向,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坦然面对各种不确定和变化,减少文化冲击,避免文化休克。无论是开放还是尊重,都体现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这就意味着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从自己的逻辑和文化习惯中解放出来,洞察文化差异,不以自己的文化为准绳和标杆,避免民族优越感,减少文化偏见,提高文化的兼容并包;倾听不同的声音,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反思自己,并理解自身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最终实现世界的和谐共处[12-13]。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跨文化影视欣赏,比如“喜宴”“喜福会”“摘金奇缘”等影片,让学生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多元视角和思维差异,反思自身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异同,通过文化间的大碰撞和多元文化大熔炉的锤炼,提高对于多元文化的耐受性和适应力,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寻求缓解文化冲突达到和谐共处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2)沟通与协作:培养全球胜任力的有效途径。英语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破除以邻为壑的藩篱,和世界自由对话,和多元文化深入沟通,与世界各族人民进行深度合作。在2014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指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新一代要学会能够清晰表达自我,同时学会仔细聆听;积极建立国际友谊,超越边界限制和历史界限;不做独行侠,学习与他人有效沟通、资源同享、和谐共处,协力发展;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应变力和适应力;减少文化冲突和对抗,争取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实现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有效沟通。在沟通和协作中,保持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平衡发展、互通有无。一方面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分享中国经验和东方智慧,弘扬中国文化[5];另一方面,参与国际交流与对话,打破中西文化壁垒,消除文化偏见,借鉴他国智慧,把握全球动向,接轨国际先进理念,成为适应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公民。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和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科学有效利用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等平台开展国际交流和分享,点燃思想火花,激发创造力和批判思维;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移动学习平台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融合,帮助学生实现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泛在学习。

3.3个人维度

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基于学科培养,更要超越学科培养,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为个人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追梦人,新一代需要提高道德判断,丰富道德观念,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能够富有责任感,做到责任在心,担当在行;能够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从容的态度做到既能“站在中国看世界”又可“站在世界看中国”。有了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有国家的欣欣向荣,社会的和谐发展,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最终能够携手参与全球治理,助力实现中国梦。1)道德与责任: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内在保障。“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提高,更是需要坚持德育教育为先,落实“立德树人”,将德育与智育相融汇,“以德润身,以文化人”,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学生为人诚信,遵守规范和职业道德,做到言行得体。随着网络和资源的不断开放,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不乏一些错误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混入,比如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造成道德沦丧、信仰缺失或精神迷茫。英语课堂中,需要解开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鉴别能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今后的生涯发展奠定内在基础。强烈的责任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体现,是勇于担当的气魄,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内在源泉,是对自身、他人、家人、集体、国家和社会承担责任并履行相应义务的自觉态度和意愿。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个人价值实现,迎接全球化挑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增加国家认同感和国际使命感。英语课堂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让知识和语言相辅相成,语言和文化相互依托,文化和情感相互渗透,情感和思想相互统一,潜移默化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比如,将垃圾分类话题的相关信息融入英语写作练习中,强化学生对于保护环境、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意识,理解维护生态平衡,节约公共资源,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渗透责任感教育,从而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2)自觉与自信:培养全球胜任力的精神内核。自觉与自信是全球胜任力的精神内核,自觉是自信的前提和基础,自信是自觉的外在表现。自觉是能够深刻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与世界观,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不断自我审视来提升自我,对自身文化进行认知、反省以及构建,包括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比较、文化反思、文化批判和文化创新[11]。自信则是一种积极心态,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可、笃信、坚守和高度自觉,对文化底蕴和自我价值保持信心。自信和自觉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通过自觉和自信教育,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形成独立的文化人格,增强自我身份认同,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今,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造成一些大学生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对自身文化却知之甚少或者一知半解,文化自觉不足、文化自信缺失,民族认同感薄弱[16]。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既要承担“文化输入”的重任,也须挑起“文化传承”和“文化输出”的大梁;做到中西文化并举,既是“英语知识”的宣传大使,又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在英语教学中,第一,要强调主流文化,促进价值认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文化观;第二,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传承和保护,“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文化自觉、自信的一代;第三,对于外来文化不盲目尊崇,不简单奉行“拿来主义”,也不一味排外,不迷失自我,而是理性对待、辩证分析、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第四,“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习党的方针和政策,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内涵和特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软实力,从而有益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人格的独立健全。

4结束语

中国版全球胜任力理念刚刚发芽,还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需要落地生根,不断优化培养路径,完善培养体系。全球胜任力需要依托语言为有效载体,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为智慧支撑,开放和尊重为积极原则,沟通与协作为重要纽带,道德和责任为内在沉淀,自觉和自信为精神气度,将认知、人际、个人三重维度相互关联。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从个人角度上,就是要培养认知成熟、人际关系和谐,并对整个群体负有责任的独立健全个体;从群体角度上,则是培养和帮助年轻一代在面对复杂变幻的世界格局时,具有敏锐文化嗅觉,尊重文化差异,克服文化隔阂,跨越文化鸿沟,以积极心态融入多元环境,促进价值认同,加强良性互动,参与共建共享,获得自我发展,提升群体成长;从学科教学的角度上,则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中落实“外语加”(foreignlanguageplus)思想,强调“厚基础,宽人文”理念,构建多元、开放的培养体系,完成内涵式发展,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英语课程工具属性和人文向度相统一的培养目标[17]。全球胜任力是伴随着全球化浪潮而出现的,是时代的一种召唤,体现了全人教育思想。进一步说,培育全球胜任力实为播种一颗世界公民意识的种子,而这颗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则需要以语言为肥沃的土壤,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为适宜的养分,开放和尊重为温暖的春风,沟通与协作为滋润的雨水,道德与责任为和煦的阳光,自觉与自信为充足的空气来呵护滋养这颗种子。在这六大因素的积极作用下,既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球胜任力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命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更是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上下求索、与时俱进的源源动力和前进目标。为此,让我们在培养年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征程上奋斗吧!

作者:徐超男 张新立 单位:苏州百年职业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