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信息技术策略

谈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信息技术策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学科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促使信息技术与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变革。笔者从实际教学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做了如下尝试。

一、巧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情境

生活化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显著特点。教师运用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优势,结合其他信息技术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创设图文并茂、动静适度的教学情境,变静态文字为动态图形、声音,变单向传播为双向、多方向,从而使课本知识具体化,课堂说理生动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教授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时,笔者在两个班级做了不同尝试。分析高铁霸座的新闻材料,一个班级是教师讲授新闻材料,学生反应平平、兴趣不高,教师讲解吃力,课堂效率不高;另一个班级则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将霸座主人公当时的所作所为完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习内容直观明了,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对霸座主人公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愤愤不平,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最后达成共识,应该遵守规则,使知识学习和情感升华水到渠成。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沉浸其中,缩小材料与学生认知的距离,突出重点,激发兴趣和积极思维,让他们迅速进入探索的最佳状态,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道德与法治教学趣味化、深度化。

二、依托互联网,改变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运用网络空间优化教学,丰富、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师应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进行网络探究等活动,增强教学的互动性、生成性和高效性,开创信息化教学的新局面。在信息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课件和录制相关微课视频,讲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在教授八年级下册“国家权力机关”一课时,笔者事先把“国家机构”相关知识制作成微课,并在课堂上播放。这种新颖的讲授方式受到了学生的认可,提高了课堂效率,避免了同一知识点的重复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常常会结合时政热点,引入真实案例开展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互联网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结合课堂所学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完成教学目标。在教授七年级下册“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近年来三起发生在校园的欺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观点,最后点评、总结学生发言,既顺利引出知识点,又让学生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和善待他人的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入家校通,优化评价形式

传统的课堂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无法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不足。信息时代,教师可以采用“家校通”类软件,优化评价方式,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我所在的学校选用的是由希沃自主研发,针对学生行为管理的软件———班级优化大师。借助这款软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轻松地抓到学生转瞬即逝的一个个闪光点,构建更加积极、更加高效的课堂。当学生回答问题表现积极踊跃时,可以立刻点评为“回答积极”,如果学生的回答异常精彩,超乎寻常,还可以点评为“精彩回答”,在点评的过程中个人和小组的课堂积分就会随之增加。如听讲专注度、坐姿端庄度、书写工整度、小组合作参与度等体现学习态度的指标,都可以随时利用平台及时记录,定向反馈给家长。家长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登录该软件,就能随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引入“家校通”类软件,既可以客观评价学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又有效减轻了老师的课堂管理负担,还能在家校之间搭建起真实的数据沟通与反馈平台。笔者还根据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编辑或修改了点评类型。例如,为强化课前预习和书写工整,可设置“预习之星”“小书法家”项目纳入量化范围,对学生每次的预习清单和书面作业进行单独评价,通过适度赋分,促进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和书写工整度。评价过程坚持以表扬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分项目多,扣分项目少,使评价科学高效,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四、借助云平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网络打破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让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快捷,为网络学习空间搭建了平台。合理利用网络空间,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路径和学习模式的优化和升级。教师要发挥网络空间优势,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进行多样化学习,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2020年学生居家上网课期间,教师利用“钉钉”软件开展线上直播教学成为教学常态。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检查教学效果,网课之初,笔者就通过“钉钉”创建了班级群,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每次课前,笔者都会提前在“钉钉”中下次课程的学习任务清单、导学案和相关资料,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指引,同时还针对相关知识点在共享云盘中上传学习资料,便于学生进行课后学习。资料的上传不局限于传统课本,还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如在复习热点专题时,就结合当前时政增加相关知识,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课堂开始后,笔者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导学案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对导学案上的问题进行讲解,随后,笔者对各组的讲解进行点评,提供指导意见,各组成员做好记录。为了检测每节课的学习效果,下节课上课之前,笔者借助问卷星平台布置在线测试,先让全体学生完成,然后针对测试数据当场讲解,再组织学生点评后自主巩固,最后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案。学生返校之后,线上的教学模式成为线下教学的有力补充,相得益彰,一直被笔者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展线上合作学习提供了条件。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环境分工协作,通过资源共享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促进民族团结”一课时,照本宣科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让学生事先上网搜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资料,组织学生采取角色扮演形式,根据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呈现不同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了解不同的民族和他们独有的文化,以及各民族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在学生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快领悟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应该在尊重民族文化的背景下,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不同的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团结,共同发展。这样的合作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构建资源库,实现教学相长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等一系列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网络资源平台的建立,为教师在网络上进行教研教学活动提供了有效的网络条件,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全方位的教育信息服务。在平台上,教师可以免费共享和下载各个版本的学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微课等,这大大拓宽了道德与法治教师获取多媒体素材的渠道,有利于教师博采众长,组合与优化教学资源。例如,准备八年级上册“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的教学素材时,笔者利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收集了不同地区、学校、教师设计的教学资源,改编了福州市一位教师课件中的事例,参考了佛山市一位教师的PPT设计,选取了一个时事热点,制作成了符合自己风格又吸引学生的课件资源。在平时,教师也可构建自己的云上资源资料库,与其他教师组建道德与法治资源共享空间,一起学习参考,共同提升备课效率,增强教学实效。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前可以与学生交流互动,听取学生建议,通过网络平台接收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收集了教学素材,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还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做到因材备课、因材施教,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实施。

六、结语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必须顺应时展的趋势,抓住教学改革的机遇,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素质,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天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4):61-63.

[2]任友群,吴旻瑜,刘欢,等.追寻常态:从生态视角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8(1):97-103.

[3]秦丽新.道德与法治课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电教,2017(7):15-16.

作者:罗诚钢 单位: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