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对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对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作用

摘要:当前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受到重视,本科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引导本科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因此,深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对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作用,以及当前的教育状况,基于三个维度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对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价值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

引言

伴随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和核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有必要强化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切实改变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以及个性化发展。鉴于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切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本科生客观理性自我认知

当前关于职业生涯理论的研究,均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含义和根本目标,是促进个体通过不断的追求和探索,继而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想要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个体发展规律和需求,必须要对自身有十分客观理性的认知,这是基础和前提。鉴于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本科生职业生源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重要保障,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引导下,本科生能够对自身有正确的定位,并对未来充满探索欲望,有利于本科生对自我的认知不断深入,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探索深度的自我。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根据学生成长及发展现状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然而本科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均会面临着不同的问题,长期以学业为主,在进入职业生涯后很难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与生活,在种种问题和压力下,本科生极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基于此,本科院校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掌握良好的自我调控和管理方式,在理性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看待工作、生活和学习三者的关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帮助本科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信心[1]。

(二)有利于本科生科学树立职业目标

本科生职业定位、树立职业目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通常采用的职业定位模式,是进行人职匹配。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强化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心理健康测量表,为本科生定制专属的职业生涯测量表,全面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内容,同时对本科生的职业选择、职业认知和决策展开深入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则是本科生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依据,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在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促使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利于本科生正确认知当前就业形势,以及自身的社会价值,不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需要本科生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和素养,使本科生毕业后不再面临就业难题,按照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有利于本科生就业后的职业适应

许多本科生均是刚刚从高校毕业,进入职场的时间相对较短,一时间很难完全适应企业、社会的发展节奏。如,许多本科生均具有校园中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但进入职场后却不知如何开展人际交往,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无法实时调整自己的状态,继而也就无法在短时间内融入职业中。本科生面临的压力较大,且压力不断积累缺少发泄口,则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影响本科生一生的发展。马克思曾说过,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应选取能够为人类带来幸福,以及能不断完善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岗位和方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引导本科生在日后就业时,会不断在工作中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强化自身的调适能力和适应能力,在新的职业环境中加快适应[2]。总之,在本科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为本科生保驾护航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进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贯彻落实的有力助手,在本科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二、当前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时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职业生涯认知偏差

当前许多本科生均并未正确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对其的实质含义和价值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偏差,并且部分本科院校缺少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以及应用性策略,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和价值。现阶段本科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方式,是本科生临近毕业时,为其举办就业指导演讲会、座谈会等,通过此活动来强化本科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然而本科生即将面临毕业,不仅自己的人生道路较为迷茫,同时承受着诸多压力,本科院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仅是理论灌输的形式,很难引起本科生的重视和深度理解学习。许多本科生认为自己的学历水平较高,对岗位的要求十分苛刻,不仅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同时需要有优越的薪资待遇,对自身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的心理状态主要可分为两种,即眼高手低只考虑优越工作和认为自己各方面较差难以就业。这导致许多本科生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对其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本科生职业生涯健康长远发展。

(二)就业价值取向单一

大多数本科生在择业过程中均会受到自身就业价值观念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差异较大,但均能够通过其择业就业充分体现出来。事实上,在不同职业岗位中所实现的自我价值不同,因此,本科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否正确、科学合理,均会影响本科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伴随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本科生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面临着严峻的市场人才竞争压力。在此背景下,本科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甚至会在就业后遇到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影响自己的就业心态、生活心态、工作心态,促使本科生走上消极自弃的道路。主导因素则是由于就业价值取向单一,大部分本科生均将一线城市的高薪岗位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不愿到三线城市发展,始终秉持着这种心态是大学生就业路上的重要阻碍[3]。仍然有部分本科生,认为自己是本科院校的高材生,毕业后必须要进入国家政府单位、事业单位才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许多民办单位给予优厚的待遇条件仍不考虑,这种就业心态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和生活幸福度,难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岗位。

(三)就业目标期望过高

本科生就业难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许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思想观念中,他们与大专生、高职生有较大的差别,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并未正视自己的实际能力。同时,在择业过程中总是以实现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抱负为目标,想要在工作中大展宏图,确立了过高的就业目标,在现实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导致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落差,直接影响了本科生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本科生在初入社会时,并未对当前国家相关就业政策有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知,且对自己的特点在工作中的定位偏离实际,将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进而选择的工作与自身并不匹配和适合,错失了应届毕业生良好的职业机会和发展前途。在走入工作岗位后,面对自己心中美好希冀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一时间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甚至会在工作过程中突然离职,导致许多企业对应届毕业生招聘内心存有一定的顾虑。由此可见,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过高的就业期望和目标,并不是市场因素和就业形势所造成的,更主要的原因来源于本科生对自己的特点、能力了解甚微,进而无法在就业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4]。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当前关于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为学生介绍就业方式方法,是一种以基础就业方法为指导的教育课程,其中并未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相对较少。因此,现阶段本科院校应高度重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加强心理健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改变当前辅导员兼任心理健康教师的现状,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共同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本科生的不同专业和特点,以及专业在行业中的发展趋势,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完善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课程,逐渐优化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使其在本科生择业就业中发挥最大化的价值和作用。不仅要为本科生进行整体课程规划,同时应为特殊学生进行良好的具体辅导,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实际就业兴趣、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心理和规律,引导本科生树立正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此外,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定期组织其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且掌握精准的心理评估手段,在开展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熟练应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逐渐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不仅要涵盖深度的理论知识内容,同时应配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促进本科生职业生涯更好地发展。

(二)积极借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平台

当前许多本科院校已经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逐渐建立了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同时配有心理健康咨询师、心理健康协会等,给予本科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鉴于此,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充分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模式,不仅应重视课堂理论教育,同时应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平台。现阶段互联网高速发展,本科院校应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平台,如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等,定期为学生推送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择业就业最新政策和形势,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案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资讯,并对学生加以积极正确的影响和引导,提高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与此同时,应引导本科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知,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引导学生树立基层意识,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改变当前学生职业生涯认知偏差的现状。对自己正确的认知是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辅导,避免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发展的误区,错失优质的工作机遇。此外,针对部分本科生价值取向单一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根据自己的个体特点进行择业,促进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立足于本科生实际心理特征,实现职业生涯个性规划

本科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是动态调整的过程,根据就业市场形势的变化和学生成长特点进行优化。当前大部分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常是设置在大一阶段的选修课程中,在学年结束后则结课,对本科生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较小,学生刚刚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初步了解,并未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在本科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伴随年龄和学习经历逐渐成长,心理特征和规律也会不断发生改变,同时,不同专业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掌握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而不断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本科生刚入学阶段,应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教学,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以及专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以基础知识内容为教育主导,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让学生逐渐在本科院校成长过程中不断深化自我认知,从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逐渐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培养本科生的探索求知欲,改变学生的就业思想理念。伴随本科生逐渐成长,其身心均更加成熟,则应由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确立具有合理性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进而根据目标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育。在本科生即将毕业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应放在缓解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应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强化就业指导服务,为本科生建立择业就业自信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选取职业,促进本科生个性化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应改变传统的固有思维,逐渐革新教育模式,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其中,合理划分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且对自己有清晰理性的认知,进而促使本科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促进大学生在发展道路中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顾秋瑀,任敏,张禹.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53+55.

[2]汪琳.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才智,2018(20):166+168.

[3]蒋莹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82—283.

[4]王北阳,郑思亭.笔迹心理教育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应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2):155—158.

作者:许静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