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应对反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应对反思

摘要: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乃至社会都日益重视的问题。作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多种多样,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环境适应等。社会大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一方面促进了其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其薄弱环节更加凸显。本文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应对的现状,并为提高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

近年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承担了帮助学生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的重任。虽然各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我国心理发展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例如,不同地区和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同,相关专业力量尚未配备到位,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业化水平未达到国际标准高度,问题学生的家长不予配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理还存在困境等。高校应认真总结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特点,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全面深入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动普及,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提供了大量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当遇到心理困惑时愿意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在心理健康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搜索、书籍查阅等获取相关知识,这一方面提高了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另一方面真假难辨的信息也往往误导他们。在学校,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的心理老师往往是学生求助的第一人选。在心理中心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时,经常有学生表示自己有抑郁症、焦虑症,问及他的判断标准时,学生往往表示是通过网络查询、网络测试等得到的结果,很少能提供正规医疗机构的相关诊断。这一现象表明,必须强调正规心理诊断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学生自己利用网络进行诊断、自己给自己误下结论从而产生心理恐慌的情况发生。在加强心理知识普及的同时,更需加强学生们对此类信息的甄别与筛选能力。2.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此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来访者中,部分学生的问题往往不是心理问题,而是正常的情绪变化或实质性的生活困难,这些都不在心理咨询能解决的范畴之内。对这一部分同学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在无形之中造成了资源浪费,使那些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及时得到心理援助。因此在大力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到在一段时间内有情绪的起伏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盲目紧张。面对此类学生,学校应考虑提供课程、讲座让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解决应激事件的系统,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能受益。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加之大众对心理学专业的误解,专业的心理老师资源相当短缺,很多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心理专业人员,这种情况在经济不发达或偏远地区尤为显著。而发达地区的情形也不容乐观,部分一线城市的大学虽然有相关科室及老师,但由于经费分配不同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同,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除了在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普及心理知识、组织团体活动、提供心理咨询等)之外,往往还需要承担其他工作事务。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专业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的负担,使他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甚至由于其他工作造成的压力而影响其专业能力,为心理工作带来负面效果。另一方面,高校为了缓解专业心理教师短缺这一现状,往往让非专业人士兼职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兼职老师虽然有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但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心理知识、心理咨询技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往往流于形式(如强制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进行心理测试等等),这不仅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对心理教育的排斥情绪。此外,尽管兼职心理老师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但由于他们的双重身份,在为学生心理提供咨询服务时往往会涉及伦理问题,这是心理工作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保质保量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是高校所亟须解决的重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应对现状

1.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一定的复杂性,如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性格因素等,外部因素包括生长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等。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亲子问题、职业规划、学业压力等等都会诱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仅仅从学生的在校情况来评估其危机程度是相当困难的。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其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因素导致。这些学生的主要问题表现在:①家庭问题,一些学生因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父母离异再婚)、家庭功能不健全(父母不关心自己、父母一方或双方患病)等原因导致感觉自己缺少关爱,或者对生活产生悲观心理,价值观也受到影响。②人际关系,尤其是新生面对生疏的环境或多或少会产生孤独感与失落感,加上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低落情绪和悲观心理。③恋爱失败,处于花样年华的大学生恋爱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恋爱失败导致的心理困扰日渐增多,若处理不当则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婚恋观和价值观。④经济困难,外地学生的增加导致经济困难生的数量也在增加,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心理压力增大。⑤沉迷网游,虽然刚刚进入大学生活,但是已经有个别学生已经陷入网络成瘾不能自拔,这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生活和未来发展。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精神疾病、较低的自我形象、学业问题、身体疾病而产生心理困扰。2.危机应对的现状。由于心理危机的隐蔽性以及人们对于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学生往往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况,不愿透露自己的病史、经历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评估,使得心理危机难以被发现,提高了学校发现学生危机情况的难度。不少学校缺乏系统、规范、适应本校特点的心理危机处理系统,包括心理危机的排查、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关注、后续的跟踪管理工作。此外,有些家长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心理疾病、隐瞒家族病史,不愿带其就医或遵医嘱进行休养,甚至拒绝与学校沟通交流学生的情况,这让学校进入无法对心理异常学生进行妥善处理的困境。一方面,学校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提供接受教育的环境与机会,另一方面,某些精神障碍的学生会存在伤害他人或自身的行为,学校又不得不考虑危机学生的个人安全与对他人的安全,因此在管理方面急需更明确的规章制度。

三、讨论与建议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要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科普,改变学生对心理疾病的错误认知,让他们知道如何寻求正确的帮助,使他们得到专业正规的诊疗。尽管学校在入学初会给学生发放相关资料,说明找寻心理帮助的正确方法与途径,但很多学生往往不会仔细阅读这类材料,信息得不到有效地传达。为了解决这类现象,学校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四级网络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定期排查,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让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减消学生的防御心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不应局限于讲座课程,而应加强互动性、实践性、趣味性。如利用沙盘、房树人、曼陀罗等投射方式降低学生的戒备心;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舞动团体辅导等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不再谈“心”色变。2.多方合作,共同应对。在如何对待有心理问题学生方面,仅凭学校、医院或家庭的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学校与相关精神病诊疗机构或专业心理机构有医教结合的合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转介机制,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送诊过程中依然存在困难。一方面学生对精神科、心理科存在误解,抗拒去医院诊疗;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否认孩子有心理问题,避讳忌医,害怕就医之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除此之外,社会大环境对精神病或心理问题存在相当大的偏见及歧视,这也不利于此类学生的诊治及恢复。因此,一旦学生被确定有精神障碍,学校该如何处理?家长该如何应对?社会该如何接纳?国家缺乏明确处理相关问题的意见指导,使学校、社会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进退两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即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资质,只能建议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去相关医院就诊。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定期邀请医生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坐诊,第一时间接触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缓解学生不愿意去医院的困境,出具相关诊断报告使家长正确认识学生的情况。良好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的理解接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更需要家长的陪护与关心,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一旦学生发生心理危机,家长、学校、学校相互配合,共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很难完全避免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对于这一事件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目前相关部门并没有对此类事件进行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而事件一旦发生,社会舆论往往在了解事情真相之前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学校,由此学校往往小心谨慎地对待危机学生,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阻碍了心理障碍学生的康复与成长,我们需要呼吁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不夸大不偏激,引导大众对精神疾病进行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是某一学科、某一学校的工作,而应该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任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前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其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其与社会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

[2]龚娴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的实践和反思[J].宜春学院学报,2010

[3]何元庆,姚本先.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5

[4]崔彬,曲晓丽.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J].中国科技信息,2006

[5]张佩珍.价值观教育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1

[6]华道云,詹启生.大学生危机干预模式与策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4

[7]郭兰,傅安洲,霍绍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作者:徐灿灿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