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思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微时代”技术手段的创新,使得开发适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机APP平台成为可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形式化、德育化、医学化、课程化等问题,造成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低效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尝试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的功能介绍、APP的管理及其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探讨了以手机APP为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型的使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手机APP;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缩写,专指手机上的各类应用软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在手机网民中,学生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为24.9%[1]。相关调查显示:社交类APP占据了学生手机APP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其中手机QQ、微信、微博是当今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三大社交类APP[2]。伴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建立在网络技术和手机APP的基础上,开发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机APP平台,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路径。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在我国各级各类高校中形成了学校—院系—班级的三级心理咨询与预防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学校层面往往侧重或过分看重心理普查的数据,忽视了在硬件或客观环境不具备的条件下,样本数据的偏向性或不准确性;同时,在选择量表时通常以SCL-90和UPT两份问卷为主,忽视了部分心理有疾病的学生绕过测谎题导致结果数据并未异常,缺乏对这类学生的跟踪,导致一些突发案例的发生。在院系和班级层面承担心理咨询的通常是兼职的辅导员,这类人员缺乏专业的心理学背景或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导致在处理心理问题学生时流于形式,缺乏专业的技术和手段。二是心理教育的德育化。部分高校将德育教育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混为一谈,从事心理健康教学或心理咨询的教师大多数为德育教师,极少数是从事心理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士;其次,在进行心理教育教学或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运用德育教育的方式去教导或影响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流于说教,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标是应对突发性的心理事件,因此,注重的是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与群体性保健用力不够。遇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采用的是临床诊疗的方式,导致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治疗蕴含着浓重的临床诊疗氛围。诊疗化的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闻而色变,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四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国家教育部门积极倡导的、学生迫切需要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学的高校和教师将其视作一门课程列入教学大纲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地向学生讲解心理专业名词、理论等基础常识,注重其原理性,忽视了体验式和分享式的实践环节,不仅不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反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初衷。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强调自觉、自省的个人修身主义,个人有了心理问题往往感觉难以启齿,学生有心理咨询的需要或者想要获得心理咨询服务时,对是否选择心理咨询产生质疑,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二是心理健康教学的程式化。受制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多数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到正规课程中,以显示学校层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遭到了广大学生的情绪抵触,而且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三是教育条件得不到满足。导致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遵循教育实践目标的原因,与教育条件的不满足有很大的关系: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级网络中,系部、班级用于进行日常心理咨询的办公条件比较差,资金严重缺乏;二是在国外的高校里,心理咨询教师和学生的比例约为1∶1500,而我国高校只能约为1∶5000,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源。四是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实践论证。部分高校都没有做全面的规划和实践论证,并没有真正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工作变成了围绕高校维稳的临时性工作。

二、构建以手机APP为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的功能介绍

以手机APP为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针对管理部门、学校心理咨询师、家长等不同角色,设计了分门别类的个性化功能。在家长端,可以设计在线测评、订阅成长方案、家教指南、音乐放松、自我训练、心智游戏、心智训练等板块;在学生端,可以设计在线咨询、预约、参与社区交流、励志讲座、自我学习、在线学习指导等多个环节;在心理教师端设置在线回复咨询、应急事件处理、查看学生测试报告、查看被预约情况、专业能力培训、工作圈沟通交流等板块;在中心管理者端主要有应急信息的处理、学生心理状态的监测、咨询师工作绩效的考核、新闻通知公告、工作任务、工作圈交流沟通等板块。在家长端除了提供必要的心理测评和放松功能外,有针对性提供了订阅成长档案和家教指南两个版块,意在改善家长与大学生的亲子关系状态、提高家庭成员的沟通效果;在学生端提供了在线预约、咨询的常规化功能,同时也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学习交流提供了可能;在心理教师端除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功能外,还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室提供了专业能力提升方面以及同行交流的机会;对于中心管理者端除了动态的心理处理和检测功能外,还设置了对心理咨询教师绩效的考核以及一些常规化的管理功能。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的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针对在校大学生、家长、心理教师以及中心管理者通过用户登陆界面设置了以用户名(学生的用户名)、身份以及密码的登陆方式,在符合登陆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入自己的个人空间。用户登陆以后可以进行上述功能板块的运用,同时也可以以不同身份进行交流与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是基于软件平台系统化管理理念设计的心理健康综合管理系统,统计学生信息管理、量表管理、心理测评项目管理、测评报告、危机预警表、咨询预约、心理档案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在后台管理时结合专门的加密设置,保护平台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心理健康教育APP平台基于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的监测和数据收集,对学生心理评测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还可以进行专业心理危机的预警,根据危机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严重5个等级,并在后台程序数据上分别以不同颜色进行区分,便于心理咨询的教师和中心管理者进行数据区分、跟踪咨询以及个性化服务。除此以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中心管理者可以运用数据分析的技术和手段设置不同的筛选条件(性别、年级、专业等)进行大范围的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梳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共性或异质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主要是服务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现实生活需求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符合90、95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形式上要新颖、活泼,适应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对于咨询的学生以及咨询数据的管理要加强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保护,让广大大学生觉得是值得信赖和可靠的。对于心理教师和中心管理者来说,一是要加强对APP软件以及数据分析、管理技术使用的培训活动,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手段,将“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发挥到极致;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深度了解“微平台”的运行方式和新媒体特有的优势和劣势,注意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的长效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网易科技报道.CNNIC:中国网民达6.36亿手机网民规模首超PC[DB/OL].(2014-07-21)[2018-03-21].

[2]赵欣玢,赵蓉.社交与学习:手机APP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现状及需求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233-235.

[3]马昕.基于手机APP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6.

作者:顾玲玲 陆蓉蓉 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