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初探(8篇)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初探(8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初探

摘要:

小学语文学习阶段,阅读能力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在课内完成,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阅读量,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又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作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对开展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活动;阅读量

前言

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量的关键,而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很难获得良好的语文成绩,而课外阅读极大的弥补了课内教学环节的阅读量低的问题,如何给予学生更好的课外阅读实践辅导,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1营造良好的阅读范围

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在语文课堂拥有较为完成的阅读时间,其他课程的学习也许不需要较为集中的阅读过程。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快速的提升,并且零散的阅读时间也难以使得学生对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班级内布置小型的图书阅读角。允许学生在家里带来值得分享的课外图书,放置在图书角内进行统一的收藏与管理,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图书角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使得班级内始终萦绕着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老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主办黑板报、墙壁展等,将学生分组进行墙壁画的展示,可以有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甚至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感受自创一些阅读名言。使得班级始终充斥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暗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积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某一件事物存在强烈的兴趣,才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思想观不断形成的阶段,对于各种事物存在强烈的兴趣,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于文化、艺术等方面书籍的阅读兴趣。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识别,而成为汲取历史人文“养料”的最佳渠道。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阅读的美好,从优美生动的故事中与文字作者心意相通。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时间活动,使得学生在产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形式,例如: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于阅读的兴趣。

3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正规基础课堂的开端,在学前教育阶段并未接触较为系统的语文知识。突兀的进行大量的语文知识教学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而想要按时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而课内宝贵的教学实践难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给学生真正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例如:略读法、精读法、笔记法等等。

3.1精读法。

首先在选择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文章的质量,选取最优秀、最值得阅读的文章,然后认真仔细的进行阅读,体会作者的描法、中心思想,揣摩作者的剧情结构设计。将经典语句进行反复阅读,就像人类咀嚼食物一样,细嚼慢咽,才有助于营养的消化,并且对于十分经典的段落要做到熟读成诵。

3.2略读法。

主要是指在学习的特定阶段为了快速完成某项任务,抑或快速掌握某一类知识的大框,而采用的阅读方式,要求采取提炼中心思想的方式来进行阅读,首先要翻看书籍的封面目录,优先阅读文章的首尾句,提炼关键词。对于不必要阅读的地方要一带而过,其他部分也要尽最大限度的加快阅读速度,争取做到一目十行。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资料信息,从而有效的完成某些特定的学习任务。

3.3笔记法。

对于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采取记笔记的方式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经典的文段想要彻底的掌握与理解就要一边阅读一边对知识进行思考,并对整个文段的标题目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深刻理解作者的文章布局结构。同时认真阅读作者的题记抑或前言,保证学生在日后的实践应用过程当中能够举一反山、运用自如。并最大限度的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4教师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4.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

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及时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4.2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

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之间交换相互之间的想法,也让学生从交流中获取彼此之间更多信息。

4.3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

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夯实学习基础,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又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学习科目,学生务必在此阶段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但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时间分配情况来有效的安排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摆脱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桎梏,从“心”出发去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做到情感阅读、趣味阅读。将原本属于课内的教学环节融入到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刘丽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义民学校

参考文献

[1]范文洁.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黄杨.分析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新课程导学,2013,19:41

[3]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第二篇: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理念“自主阅读教学”的提出,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尽快摆脱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指明了道路。本文将对自主阅读的基本内容、自主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从而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状况。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对策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应进行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举措使得自主阅读成为小学语文研究界的热点和焦点课题之一。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自主阅读教学的内涵,提出切实可行的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策略迫在眉睫。

1.自主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1.1自主阅读教学的内涵

自主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思考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自主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可以自主支配阅读的时间、过程等,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1.2自主阅读教学的特征

自主阅读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主体性。自主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个体发展为目标,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2)过程性。自主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对阅读过程的参与,通过阅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巩固学生对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掌握。(3)开放性。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摆脱了教材的限制,优化教学内容,而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扬个性。另外,自主阅读教学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师生情感的培养。

2.自主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2.1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目前,我们身处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在这里进行着碰撞和融合。因此,现代社会的建设更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教育正是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自主阅读教学以崇尚个性自由、自主发展为宗旨,关注民主化和多元化,创新性和开放性,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2.2走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导引;教学内容单一,主要来源于课本知识;教学方法刻板,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缺乏对学生自主阅读与自我思考的能力的培养。这些弊端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自主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致力于构建新的阅读教学,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尽快走出误区。

2.3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的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以及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小学语文中实施自主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3.1激发自主阅读兴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过程以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为主,学生缺乏阅读与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氛围沉闷。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精心设计抒情色彩浓厚的导语,通过生动、流畅、优美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3.2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首先,教师应教授学生多种阅读方法。阅读的一般方法如获取信息的阅读、欣赏性阅读、娱乐性阅读、精读与跳读等。其次,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可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朗读、默读、通读、跳读等。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解读,关注学生的行为和认知方式,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

3.3强化语言训练与实践

语言训练与实践主要有朗读、读写结合、课外阅读、课外语文活动等方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有示范读、领读、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选择;读写结合即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指导,为写作积累素材,提供表情达意的方式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安排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外语文活动,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感悟和应用能力。

4.总结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有利于摆脱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弊端,通过自主阅读教学,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能力和探究思考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的掌握程度,还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建立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作者:杨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金凤.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舞台[J].考试与评价.2013(11)

[2]金娥.引导自主阅读,增强“乐学”情感[J].内蒙古教育.2014(14)

[3]吴霞.用兴趣点燃自主阅读的火花[J].学苑教育.2014(16)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文本阅读兴趣策略探讨

摘要:

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阅读,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的兴趣可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激发出来。语文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让他们自发的去阅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兴趣;激发

阅读是小学生扩大知识面的主要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认识许多在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汉字,又能培养良好的中文语感。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自发的选择材料去阅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中文应用能力。

1示范朗读,以故事引发兴趣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的《用耳朵阅读》中写到他幼年经历时说,在年幼的岁月里,他并没有机会去读很多的书,而是经常在放牛的间隙溜出去去听邻村的说书先生讲评书、说故事,这些故事对他后来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些经历他称之为“用耳朵阅读”,正是这些故事激发了他最初对文学的热爱。可见阅读的兴趣对文学水平的成长多么重要,而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疯狂生长的阶段,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个良好的兴趣诱发因子,正如著名网络文学创作者“南派三叔”说的那样“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几乎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外祖母。”再一次印证了在年幼阶段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性。不管是用耳朵的阅读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我们基础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目的是让孩子爱上阅读,喜欢上文学。比如在讲授小学五年级所学的《将相和》、《孔明智退司马懿》等课文之前,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泛读,可以把学生带入那种故事本身的情境中,当他们融入到故事中,他们就能体会到阅读的兴趣,我们基础语文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调动他们这种天性,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建立和谐的阅读氛围

阅读氛围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至关重要。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学生会因为老师而爱上所学的科目。其次,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喜洋洋、美羊羊、熊大、熊二等等,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在课堂上开展“找朋友”“打靶开花”等游戏,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交流了学生的情感,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加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对抽象、晦涩的文章内容难以产生兴趣,为了增强小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我们可以引进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例如在《将相和》讲授过程中播放历史故事短片,在《小嘎子和胖墩子摔跤》讲授过程中引进生动的PPT;在《月光曲》讲授过程中带学生们听月光曲的录音等等。这样,学生在一幅幅精美的动态画、图片、视频中增强了对文章内容的兴趣,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享受学习。

4启发诱导,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关键和动力,语文阅读又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语文基础教育工作者要着力去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导学生选择难以适当的阅读材料,如果所选的阅读材料过难,会挫伤小学生的积极性;所选阅读材料过于简单又会使学生自信心膨胀,引发自负心理和浮躁的情绪。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切忌“揠苗助长”,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老师如果想要很好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自身必须对经典作品有很好的理解,知识面一定要广,要做到博览群书,定期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健康的作品。在讲授《南京长江大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草原》等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跟祖国山河有关的作品,引发他们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引起他们“想去那儿”的那种欲望,这样,学生们才会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兴趣。在讲授《新型玻璃》等课文时,要用一些跟科技有关的教具、短片等等去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可以讲授一些科学家小时候的成长故事,引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学生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把著名的科学家当做自己的榜样,自发的去阅读科学有关的书籍,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

5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抓好阅读的落实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例如:读书沙龙、读书研讨会、作者见面会、好书介绍、读书交流会等等在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有较强的求胜心理,因此可以举办读书比赛,定期公布读书册数排名等等;在班级里也可以设立读书角,大家把好书拿到一起互相交流,互相传阅,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量;设立班级主页,把学生的优质读后感放上去,定期评选优质读后感。这样做,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结束语阅读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是语文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老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学生一定会提高对阅读的兴趣,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则有助于其养成阅读的习惯,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健康发展。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实践、持续创新一定可以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张中旭 单位: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2]刘慧.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与探索[J].吉林教育,2006(9)

[3]张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与探索[J].时代教育,2008(2)

[4]胡振燕.有序•适度•高效———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育教学,2006(1)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地被淘汰,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鉴于此种情况,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用了合作学习方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本文对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为小学教师更好地应用合作学习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合作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小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做好阅读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若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阅读教学,不仅不会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合作学习方法,从而促进了阅读教学的开展。

1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点以及爱好等因素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通过小组竞争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兴趣。比如说,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和人物描写有关系的文章《草房子》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角色桑桑、柳柳以及妈妈,进而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使其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文章想要表达的内涵,通过小组实践,最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小组合作的阅读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提供平台,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还可以通过有趣的实践,让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实现开展阅读教学的目标[1]。

1.2准确制定目标:

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方式来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只有在清晰的目标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阅读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还不成熟,在很多方面其思维都受到了限制,此种情况就增加了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制定准确的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来开展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文章。比如说,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故事类型文章《龟兔赛跑》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快速浏览一遍文章,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兔子比乌龟跑得快,最后兔子却输了呢?当教师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完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遣一名代表来阐述整体的建议,在这个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2]。在小组讨论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产生碰撞,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意见,在最终达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得到培养,而且学生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3]。另外,小组讨论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确保阅读教学目标可以实现。

1.3实行适当的引导:

小学生掌握的知识并不多,而且其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等还有待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让学生单独来理解一篇文章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用了合作学习方式。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深刻,阅读教学的目标无法实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该在应用合作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师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若是在讨论中出现争议,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让学生之间的观点能够趋向统一。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古诗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对诗篇进行阅读,然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融入到诗篇中,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根据相关的资料来对诗篇中描述的情境、诗篇的主要情感等进行分析,若是小组讨论偏离了正确的道路,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给学生指明讨论的方向,进而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诗篇内容以及情感[4]。

1.4开展分层评价: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若是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课堂氛围就会是十分严肃的,这样对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没有任何好处,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担任一个角色,既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等方式来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确保合作学习中没有不足之处,其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加的显著[5]。同时,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开展评价,比如说使用小组间评价、自我评价以及小组内部评价等,将不同的评价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还可以弥补自身中的不足,进而提高阅读效率。

2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逐渐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开展阅读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亚杰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朝阳小学

参考文献

[1]韩素.探讨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4(10):56-56.

[2]林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2):196-196.

[3]李秀坤.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J].才智,2015(27):63.

[4]陈春梅.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1):14-14.

[5]姜翠珍.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4(27):40

第五篇:解释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摘要:

解释学作为一种与人文学科密切相关的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论述以解释学为基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同时,提出了基于解释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

解释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前言

作为一种理解活动,阅读对一个人认知事物、审美体验以及情感陶冶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而本课题主要在解释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以此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1、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语文教师设计的问题较难,缺乏联系性

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老师在对学生提问问题的设计上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尽管老师能够对设计问题的目的有一定的明确性,而且教学内容也没有偏差,但是有些老师对不能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另外,老师所设计的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合理的联系,与教学核心内容相脱离。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内涵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因此老师应该注重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另外,部分老师设计的辅助问题比较缺乏,或者多余,不能对教学的核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等[1]。

2)问题的设计缺乏依据,误用依据

根据调查研究,从目前的一些小学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时仅仅依靠教科书、课程标准等,缺乏对网络资料、教参等的参照,这使得一些问题的设计缺乏科学的依据,会造成老师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滥用依据的现象发生。因此,应该加强语文老师对课外资料的研究与学习,加强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3)老师的阅读与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小学语文老师解读与分析文本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现在有一部分老师的解读分析水平较低,这也与老师对课标与教科书的参悟不够,其次老师对阅读材料的语感也影响着阅读教学,语感强的老师能从材料中挖掘出重要知识点、矛盾点与空白点等,进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基于解释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解释学,又叫诠释学。广义上是指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结束的理论或哲学。而狭义是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以及哲学解释学等分支与学派等。它是关于与文本相关联的理解过程的理论,寻找对于一个给定的文本的有效解释回答何以可能的问题是解释学的核心内容。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解释学基础的引导下,就是要解读者应该对自身的“先见”抛开,对文本原始意义进行把握,对文本作者在文本中寄寓的意义进行追求,以此更好的进行文本欣赏,并积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2]。另外,小学语文老师还应该积极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基本关系,由于学生个体不同,对文本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应该积极处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关系,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式与技巧,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其次,还要把握好视野的有限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语文老师应该在了解小学生视野有限性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能力;最后,还要处理好文本创造性与规定性的关系。对于阅读教学来讲,不仅应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要引导学生按照合理、规范的阅读方式与技巧进行阅读。由于文本留有空白让读者进行想象,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来挖掘文本中隐含的深刻哲理,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3、基于解释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1)依托文本,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明确阅读理解的实质意义。并使学生懂得理解一定不是仅仅对他人原始意义的重新领悟,也不是对他人原本观念的重构,理解是在某种事情上与他人取得相互一致的意见,是相互的过程。而学生要想积极对阅读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就应该与文本或作者在一件事情上具有一致的想法,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对于文本来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与凝练,因此要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从文本或作者出发,创造性地阐释文本。所以,第一,从对文本的字、词、句、篇等出发,理解他们之间的关联性,还要引导学生不要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断章取义与凭空想象是不可取的;第二,对阅读文本的时代背景进行追溯[3]。因为作者创造的时代背景对作者的文本写作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作者展现作品的审美取向、价值取向都不尽相同;第三,对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创作风格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能够使学生对文本通过真实的创作背景以及自身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文本,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想象更好的锻炼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2)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审美要求

对于小学生来说,尽管认知水平与能力有限,但是对于事物的理解有自身的审美标准。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欣赏要求与水平进行保护与尊重,对学生的视域结构进行充分考虑,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审美态度以及欣赏水平等进行充分了解,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对文本解读的重难点加以明确。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进行尊重,还要对学生之间对文本理解的共识加以尊重,但是也要注意对学生独特体验尊重的适度性,不要盲目促进学生对文本解读的随心所欲。如果学生在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下,对文本产生自身的见解比较正确,应该予以正确的评价与表扬;反之,对于误读与曲解文本内涵的应该及时进行纠正。另外,还要学生的解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就会产生学生之间对文本解读的共性认识,而老师应该积极地尊重,这是由学生同一年龄段,学识与经历基本相似所决定的。所以,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扩展自己的视域,锻炼自身的阅读水平与思维能力。

3)讲究口语艺术,提高表达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获得的实际效果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这一观念对于阅读教学同样有指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用鲜明、生动、准确、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讲授,是否能能够真正将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和强烈的思想感情完整地解释、表达出来,必将影响教学的真实效果,良好的口语艺术及表达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动。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描述或者复述的过程中,也应该将表达语言带上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是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地阐明事理;也可以是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可以是客观扼要、沉着冷静地叙述内容;也可以是富有情趣、风趣幽默地讲述情节……无论采用何种风格,但一定要带入独特的个人气质,其教学效果才更容易打入学生的内心,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才能更有效地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拓宽学生的视域,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视野范围是有限的,因此也就导致审美水平与能力具有一定的范围。而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该注意难易程度,太难或太易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应该积极对学生的视域进行拓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与审美水平[4]。具体来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与习惯,单纯从教科书以及少量的阅读材料中获取阅读资源是不够的,应该进行广泛阅读,提升自身的阅读视野,对古今中外的作品、名著等进行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得以开阔;再有,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与老师、学生等进行交流,从而从交流中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的学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与感悟,达到阅读与生活的相互结合,从而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4、结论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发挥好自己在教学中扮演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这样能够更好的从文本中获得一定的哲理性知识。而在解释学的基础上,积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以学生本身的视域范围进行阅读教学,为防止学生陷入阅读误区,老师应该积极的提升自身的阅读教学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苏敏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3):55-56.

[2]赵建鼎.蜕变•简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渴望“简装版”[J].中国校外教育,2010,(09):21-22.

[3]韦仲光.对藤县部分村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0,(03):36-37.

[4]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8):71-72.

第六篇:P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命题实践探索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同时承担着阅读命题的工作,包括单元阅读检测命题、日常阅读检测命题等等。但是我们发现,在林林总总的教师阅读命题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过于重视基础记忆而忽视了能力训练、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抛弃语文学科特点没有语文味等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再结合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的特点,真的需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更新命题理念,改变命题策略。

一、阅读命题应始于学段目标、基于学生生本

首先,PISA测试主要考察15岁左右义务教育后期学生的各方面素养,这就说明测试的范围是有规定的,标准是有要求的。同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也对每个学段明确了阅读目标,那么阅读命题首先应该紧扣目标,不超标、不降标。其次,PISA强调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国课改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阅读命题体现生本理念,就需要关注学生整体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命题。课标中提出的课程设计总思路也是如此: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各个学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再次,命题除了遵循学生对于趣味性的追求之外,还要有真正的收获和提升。PISA测试理念中讲究的就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个体参与度和关注度。课标中也多次提到,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而兴趣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提升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二、阅读命题应体现语文特点、注重能力取向

PISA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尤其是终身学习观的形成,学生阅读素养的检测也应当随之发生变化。简单讲,就是不仅仅考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相关能力,还需要考查其一生中在接触各种阅读材料、处于不同生活环境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小学中高段阅读命题中,也应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展现。

1.学法为先,以检测阅读学习方法立足

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每天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阅读成了每时每刻需要进行的事项,这就使我们的传统阅读方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在平时的阅读训练尤其是阅读命题中适当增加材料数量,运用高效速读的多种方法,才能调控好注意力,提高阅读速度。阅读不仅要提速还必须讲求效果。尤其对小学高段学生来说,所学知识是需要精研细读才能深入理解并真正收获。那么,在高速之中相应要求正确率的提高,即检测阅读的效度。比如快速归纳段意、快速提炼中心、快速划分段落、快速理解文中句子、快速理解文中词语、快速理解写作特点等。最后在阅读测试中应追求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检测其语言综合运用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阅读命题需要安排合适的时间和方法,给学生展示个性的题型舞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发挥主动性和个性。

2.学识为重,以落实文本知识内容支撑

在小学语文课内课外的阅读材料中,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学识”无外乎文本内容、主题中心和表达方法。所以,首先,要在命题中把握好内容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不能泛泛无效或偏难怪异,而应是真正抓住要点、学生需要提升的重点。其次,母语教育要使学生享受语言带来的乐趣和动力,命题与测试也不例外。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教材文本的主题基础之上,作些情感的升华,体现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享受到真善美的人文教育。最后,还要关注高段学生对于文章表达、顺序和方法的领悟。这个关于文字“排列组合”的奥秘,也是课标在高段阅读教学目标中着重提出的一点。

3.学力为终,以评估学生阅读能力回归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PISA所测试的阅读素养主要就是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对阅读材料总体理解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释文本的能力、思考判断能力和评鉴欣赏能力。在命题中侧重如上能力的提升和训练,才是命题工作的最终回归。

(1)升级“总体理解”能力

“总体理解”其实就是目前小学语文高段学生需要习得的重要能力,即把握文本整体内容。但不同的是,我们命题中出现的往往是类似一个片段、一篇文章的连续文本,PISA考查的是非连续文本的整体内容把握。此文本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而是由图表构成文本。【分析思考】此题为2000年PISA阅读测试中的图表题,除以上两个问题之外,还有关于乍得湖中水牛、犀牛、河马等野生动物数量图表,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确立观点的能力。这样的命题升级,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总体理解”的能力。

(2)提高“获取信息”能力

获取信息也是阅读命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PISA测试的信息寻找题型中,常常会通过提示学生三个步骤的方法,获得正确信息:浏览搜寻—分类选择—辨别确定,以此来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分析思考】在用于信息获取的评估文本中,往往会如上例所示,很多信息处于句子层面,或隐藏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句子、段落中。学生首先通过浏览文本,搜寻信息的基本元素:特征、时间、背景等;而当信息出现混淆的时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最后辨别确定正确信息。上题花蜜的三个主要来源,就是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甄别,才能排除错误信息获得正确答案。

(3)点睛“解释文本”能力

解释文本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关注各个文本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文本逻辑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此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是目前小学阶段儿童普遍缺乏的一项能力,它的提升不仅是对阅读进行关键一步的扩展,更能使阅读者形成对文本更具体、更完整的理解。“解释文本”出现的形式可以是从文中推断含义,了解某一特定人物的情感或言行意图等。如在某些阅读题中会出现想象人物心理活动、推测事件发展结果等。多些这样的点睛之笔,就会教给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方法,提高推断信息的能力。

(4)强调“思考判断”能力

思考文本内容要求阅读者把在文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联系,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判断或评价文本观点内容。其实,很多阅读题中都会采用这样的命题方法,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命题中,可以是从文本提供的信息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就文本直接提供的观点进行论述,这些都是对“思考判断”能力的重要提升练习。如某些阅读题中会让学生从阅读材料中先提取信息、了解观点及论据,而后将自己生活中与文本信息相联系的知识建构起来,来写写自己的观点。

(5)培养“评鉴欣赏”能力

PISA阅读测试中需要学生确定或评论文章的风格,以及作者的意图、态度。其实,这就是要求小学高段阅读检测中考查学生的“评鉴欣赏”能力。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要大致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核心观点,而且还要能发现文本表达上的微小差别。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欣赏评鉴时能够选择文本重要部分,舍弃次要部分,在感受、理解作者观点再整合相关内容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阅读命题应创设生活情境,强调内外兼修

1.选材追求生活链接,学以致用

在PISA阅读测试中,“阅读素养”被定义为“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对阅读材料或文本的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这里的“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和课标中“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其实是同一个话题,意在阅读积累和理解向生活开放,在特定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那么,命题材料的选择同样需要追求生活链接,学以致用。

(1)引入“非连续文本”,倡导应用性

目前对小学语文高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往往集中在以文章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散文类型上。此外,PISA还增加被称为“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材料,包括:数据表格、图标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等,要求学生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等。【分析思考】这样的测试完全有别于我们印象中的传统意义上的阅读题,而这样的题目却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反观我们的阅读命题,文学性较强、侧重精神层面的题型完全占据卷面,部分课外阅读也是与学生课本配套的文本材料,离学生的实际应用比较遥远。

(2)实现“多元化检测”,追求生活性

按照PISA的观点,成人是在特定“背景”下来阅读文字材料,所以阅读素养测评提供的文本必须具备背景要素,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其检测材料包括:个人信件、小说、传记;规章、通知、布告、计划方案;课本、地图、纲要;手册、报告、说明书、备忘录;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的内容。事实上,阅读练习和测试肯定不能成为脱离生活实际的空中楼阁,而应该实实在在可以为生活所用,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所用。令人欣喜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及相关阅读测试中留言条、建议书、说明书等应用性材料已经有所增加并不断地改革变化。

2.形式倡导鲜活情趣,兴味盎然

虽同处于小学高段,但是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还多有不同,因此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体现多样化与个性化。所以在命题时,可以适度放开,尽量使形式新颖有创新,使文本情境更丰富,如此才能增强命题的趣味性、活泼性,适宜小学生完成阅读练习。【分析思考】古诗的考查不再是简单的默写,而是创设写作中的实际情境,这就是形式上的变化。同时,古诗和作文,两个看似没有联系的方面,在这样的命题中结合起来,成为学生真实可感的情境,就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经验,去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体裁形式的多样化,亦能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往往不同的体裁,命题的策略和方式就会有所不同。写人文本以提炼人物性格为重点,写景文本以感受景物特点为核心,记事文本则以理清脉络事件为要素;还有童话、寓言、诗歌、说明文等体裁,只有形式多变,才能产生丰富的命题内容,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命题形式,更具亲和力、生命力,也必定会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学习的快乐。

3.内容博采课内课外,融会贯通

PISA阅读测试对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保证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进行大量的自主阅读。其实,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来也是人们提倡的阅读经验。课标中,对于每个学段也提出了不同的课外阅读要求,其中小学高段学生必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命题的理念也理应是内外兼修,融会贯通。选择适宜的、多元的课外阅读材料,并交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检测出真正阅读水平的首要保障。将课内所学的内容主题、写作特点、文章体裁等,在PISA倡导的“阅读情境”特点下进行全面拓展,在命题中展示课内课外融会贯通的阅读成果、收获、策略,解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困难与疑问,真正厚积薄发。

四、结语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PISA阅读素养测试先进理念及做法,憧憬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命题能回归本真、承前继后,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素养提升和课堂的良好改革。

作者:张丽敏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大禹路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探讨和追求的目标。阅读是一种创造活动,又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由问题开始。注重师生、生生交往,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合作探讨的机会,灵活利用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的实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兴趣

新课改的推进,对小学语文提出更高的要求。学好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体现在如下几点:

1发挥学生自主性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育观点的影响,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只是“满堂灌”,根据教学参考资料一路介绍,生硬分析作品,学生被动接受。新教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是主导,注重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放开手,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学生在阅读理解、品味感悟中学会新知识,培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淡化过去那种把“课文讲深讲透”的观点,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要鼓励学生,学生在一种自由的氛围学习,尽情地表达,能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活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要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

2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是阅读教学的法宝,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章情境中。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师生共读等,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蕴含的情感。教师让学生充分质疑,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静下心,走进文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理解文章,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课文是由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许多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文中的关键句,有的揭示课题,有的点明中心,有的贯穿全文,有的凝聚情感,教师可以从句子切入指导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掌握整体感知课文、深入探究课文、整体回顾课文以及独立阅读课文等学习环节。注重师生、生生交往,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合作探讨的机会,灵活利用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长处,使学生在互动中获得主动的发展。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学生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还可以写读后感。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学生掌握了好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创新学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对于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教师要及时鼓励,予以肯定。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学生的自主学习,由问题开始。在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整堂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发表见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文化宝库的知识没有穷尽,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创造性地阅读教学,学生在自读中领悟、发现、交流。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探究文章丰富内涵。学生积极表达,教师用心倾听,适时进行点拨。教师常常被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独到的见解、幽默的语言所折服,真正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热情,焕发出课堂的活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长此以往,日积月累,语文知识一定会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导出学法。阅读课文有进度和略读。在精读课文教学时,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先设计好为题,学生根据思考题进行自读,结合已有的知识找到答案。然后教师检查自读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议论,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归纳出学习方法。同一问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学生创造力的表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一篇精读课文,可以设计“四步阅读法”:初读知大意,再读理思路,细读抓重点,赏读品精华。指导学生边读边品赏,说说自己喜欢课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学习文章的立意谋篇、写作特点,体会所表达出的作者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回答,不要拘泥于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还培养了能力,受到审美教育。

5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任重道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工作,注重因材施教,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洪建 单位: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李秀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

[2]高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5(04).

第八篇:小学语文生态课堂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为原理,最大程度地利用生态资源条件,建成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小学生构建生态课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难以投入、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最大程度地挖掘小学生的兴趣注意点,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由学习,无论是对知识的积累还是对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

关键词:

生态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

生态课堂的建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从根本上填补了传统课堂的漏洞,完善了教学过程,改善了旧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全情投入学习,对整个教学体制的革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学生的阅读书籍一般都局限于课本上,由于课本中的文章、诗歌、古诗词过于枯燥,使小学生在学习中缺少积极性,对既定的阅读内容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去进行阅读,或者阅读的效果较差,就算是读了,甚至能够背诵,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这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讲是十分不利的。阅读是知识的积累,小学生处于汲取知识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那么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脑中的知识过于匮乏,出现空白状态。

2生态课堂应该如何构建

2.1改变传统观念

生态课堂的建立,首先要改变坐而论道的教学模式,规避填鸭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在教学环节中,为学生加入互动性的游戏环节,用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维持教学平衡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个性化因素,让学生将阅读培养成为兴趣,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图片以及情景还原等方式感悟文章中的诗意美好,用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入文章内部,体验文章中的情怀。案例:某小学在进行《山行》的阅读赏析,整首诗传递出来的内容就是一幅极美的风景,老师让大家在阅读之后尽情想象诗歌中的意境,将自己投入到整个画卷中去,之后,由学生到黑板上接力作画,从蜿蜒的山路到山间的小屋,从火红的枫叶到停留的马车。学生们在画完板画之后,脑海中的形象也就逐渐立体,同时,在绘画过程中,自身的感受也会与原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章印象深刻。

2.2教育教学人文化

老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阅读的文章创建模拟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态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体验,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模拟情景,给予完整的信息资料,运用情感交流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启发。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是生态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身份已经产生了变化,他们成为了课堂的“老师”,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结合,这种新知识融合记忆的过程培养了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用积极的语言评价鼓励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学生由于思想的不同,会展现自身独具特色的优点,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优点,给予学生肯定,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2.3学生学习自主化

生态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拥有无限的潜能等待开发。在阅读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的应该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将教育的根本归结到学生自身,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出现偏差时,老师应该尽快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案例:某所小学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当地正处在秋季,老师便将学生分成小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操场上采摘秋天的红叶,感受秋天的风景。当学生回到教室,再次阅读《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秋天和家乡秋天的区别,加深了对文章阅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正是由学生为主导,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3生态课堂对阅读教育的影响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它可以把传统的课堂生活化,让学生真正地去了解自己感兴趣以及想知道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个过程,对小学生起到了思维养成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时,阅读效率也会随之提升。生态课堂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面对问题时,会习惯性地进行思考,而不是等待老师的固定答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互动,这进一步改善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拉近了师生间距离。

4结语

生态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老师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轻松惬意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悟到学习的乐趣,让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快且充满生机的气息,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共同的进步。

作者:蔡卫芬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横涧小学

参考文献:

[1]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究,2014,(8).

[2]王世军.论生态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定位[J].天中学刊,2010,(1).

[3]杜亚丽,陈旭远.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王玉红.生态成长在课堂——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