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模式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项目式教学模式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项目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展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证明,项目式教学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因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项目式教学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生活素材

小学科学是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传授给学生解决某些科学问题的方法的学科。项目式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具体的学习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落实项目式教学方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能够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展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态度。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研究项目式教学的问题具有实践价值。

一、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小学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其教学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项目式教学一般以学生的思考、实践活动为主,以教师的讲解活动为辅。在实际教学时,教师首先会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对概念、科学规律等内容产生深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必要的师生互动活动,以焕发课堂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就会联系教材中的“任务”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一般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组织实践、观察现象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就会大大提升课堂参与度。

(二)有利于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已经不再将知识素养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小学科学与其他课程、生活现象、劳动技能等密切相关,其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智力、劳动能力、生活实践能力等。项目式教学推动着学生深度学习,需要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合作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利于体会亲身实践的重要性,理解合作的意义,同时还能够通过探索未知领域树立创新意识。所以,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在科学素养、智力、劳动素养、德育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二、项目式教学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结合学生情况,优化项目小组

项目式教学往往伴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需要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科学的分组是项目式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项目式教学时,小学科学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秉持科学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在划分小组时,教师要实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效果,这样才能保证小组比赛等组间竞争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教师有利于使小组的整体能力大于学生个体能力之和,增强学生自主完成“小学科学”项目的能力。比如,小学科学涉及的知识模块主要有生物、测量、能量等,涉及的能力主要有理论学习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等。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就可以结合学生对上述内容的初步认识情况,联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了解生物知识”的学生、“了解能量知识”的学生、“喜欢实践”的学生等多个“类别”。然后,教师与学生商定好学习小组的人数,如一个小组为4个人或6个人。最后,教师依次从各个“类别”中挑选一名学生,使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教师就能保证各小组的整体实力相对均衡。同时,学生也都能从其他同学身上找到值得学习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素材,选择合适项目

小学科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首先,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以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原型;其次,人们能够运用教材中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生活内容与小学科学知识的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综合学习的观念。在进行项目式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确保学习项目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保证学习项目的难度适中。所以,选择学习项目时,教师可以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发掘合适的学习项目,结合生活内容进行科学知识教学,强化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比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打击乐器——鼓,设计“利用鼓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习项目,提出“鼓发声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的问题。通过这个生活化的项目,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物品通过振动产生声音”等知识,使学生掌握“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活现象进行拓展教学,如应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速度”“光的传播速度”的相关问题。

(三)深入学习教材,夯实理论基础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为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只有充分地掌握理论知识,学生才能在项目实践中表现得游刃有余。因此,在实际教学时,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当讲解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创设图像情境等方式,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举例说明的方式将真实的例子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能够增强教学说服力。情境教学的方式又将理论知识代入生动的场景,使学生通过视觉感受接受知识,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感受。比如,在教学《用气球驱动小车》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制作一辆用气球驱动的小车”学习项目,提出“气球为什么能驱动小车?”的问题。要想完成这个项目,学生需要充分认识“反冲力”等理论知识。那么,在组织学生实践之前,教师首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通过视频演示“朝着不同的方向松开气球口”的过程,说明“气球运动方向与气体喷出方向的关系”。在播放视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亲自使用气球进行演示,以此来深化学生对“反冲力”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反冲力的方向与气球内气体的喷出方向相反”等理论知识,为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奠定基础。

(四)学生合作实践,自主完成项目

学生实践是项目式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式。在划分好小组的前提下,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合作实践的机会,为学生的提供实践的平台。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设计好的学习项目,设置小组合作实践任务,使学生获得实践学习的时间。在学生实践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小组内部划分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同时,教师也需要正确认识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保证好课堂纪律。这样,教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实践等能力,推动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比如,在教学《用水测量时间》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滴漏滴水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学习项目,提出“滴漏的滴水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在此项目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漏杯、水、铁架台、秒表等器材进行对比实验,帮助学生作出“滴漏滴水速度主要与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水位高低有关”的假设。在开展实验之前,学生就需要划分好“组建实验器材”“量水与倒水”“计时并记录”等任务。在合作实验时,学生需要进行三组实验,并自主完成“用量杯量出300毫升水”“将水倒入漏杯”“使水从漏杯的小孔流出”“使用秒表计时”等实验步骤。

(五)设计展评环节,评价项目成果

项目式教学的最后的一个环节一般为学生展示项目成果,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教师也能够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产生全面的认识。学习项目的成果常常是优劣并存,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发现项目成果的优点,也要帮助学生指出项目成果的不足,这样才能深化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展评环节,让学生介绍成果、阐述设计理念,并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以此来进一步完善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展评环节,教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明确以后教学的方向。比如,在教学《造一艘小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用橡皮泥制作一艘小船”的学习项目,提出“如何一定量的橡皮泥制作出装载量较大的船?如何使船保持平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亲自使用橡皮泥动手制作“小船”。在学生制作好“小船”后,教师可以开展以比赛为形式的项目成果展评活动。首先,教师和学生共同检验哪些“小船”能够成功地浮在水面上;其次,教师让学生依次往“小船”上放入相同质量的物品,带领学生观察哪艘“小船”能够装载最多的物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获胜小组的学生阐述制作“小船”的要点、讲解自己制作“小船”的过程,由此来为其他同学提供成功的项目经验。综上所述,项目式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单元内容具有“项目”特征,将图片与文字、理论与实验有效地结合了起来。通过项目式教学,教师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今后教学时,教师应当进一步认识项目式教学的含义、一般流程、具体方法等,优化学习项目的选择,保障学生合作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自主探究项目、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加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作者:史梦晗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