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问题探究(4篇)

农村小学教育问题探究(4篇)

第一篇: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及建议

农村教育目前究竟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对此,我有以下的观点:

一、管理团队工作热情不够

我们清楚,很多教师不愿意在农村工作。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奉献精神缺失的表现,但一定还有一些其他方面显而易见的原因,比如工作条件的过分艰苦的确影响了他们的个人生活,的确造成了他们学习、工作方面的诸多困难,的确使得他们面对这些自己无力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而有可能不断丧失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更令一些农村教师不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学习的原因就是对于解决起来难度不大、甚至是轻而易举的问题,有些学校的管理层却往往视而不见,缺乏对师生应有的关注与关心,这也无形中增添了教师工作中不应有的困难与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当一些农村教师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却又难有时间、精力为自己做一些简单饭菜时,当他们住在学校面临缺水的情况、连洗衣服也有困难时,当他们周末紧紧张张地回家又紧紧张张地返校,回一趟家光在路上就能耗上近五、六个小时时,当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精神文化生活快要接近于零的时候。我们能只对他们提工作的要求而无视他们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吗?为什么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呢?显然是因为学校管理层缺乏一颗热心,他们的心不热,一些农村教师的心就会感到寒,农村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可能只是空谈。

二、没有合理用好教育投入

这些年,农村教育投入增幅明显,但我们仍然听到一些农村小学管理层把本应该办而办不了、不去办、不想办的事一概归因为:没钱。应当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也是事实,但尚不至于此。细究起来,其实是管理层把有限的教育投入没有用到迫切而又重要的事情上,即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这就导致即便农村教育投入在将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没钱”仍然有可能是农村小学管理层消极处理现实问题的“理由”,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怎样科学合理地使用教育经费应当是农村小学管理层必须上的一节非常重要的课。

三、安全管理漏洞较多

由于生活环境的关系,农村孩子的安全意识普遍地弱于城市孩子,这是农村学校搞好安全管理所必须充分考虑到的一个现实情况。近年来,发生在农村小学的一些安全事故,的确让我们深切地注意到农村小学的安全管理漏洞是比较多的:尽管学校重视了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问题依然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孩子们已经有了“营养早餐”,但一些不安全的“垃圾食品”依然可以在孩子们的书包里见到,尽管学校管理层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冬季教室里的取暖问题,但我们的确也能在一些教室里只看到烟而感觉不到暖,孩子们感冒甚至加重为肺炎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尽管农村学校的校园较之以前已经是很平整了,但散落其间的石子、枝条却经常被孩子们捡起来,对自己,或者对别的同学造成伤害,在学校教职工开会时,在下课期间,那些得不到有效监管的孩子们的安全其实是非常缺乏保证的……上述情况中所反映出来的安全管理漏洞,其实可以深刻地折射出我们对孩子们安全方面的责任缺失、制度缺失、善心缺失…如果我们想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其实可以发现这些都不是太难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热心于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们也许真的不适宜搞农村小学教育了,因为没有对孩子们的爱就不会有真正好的教育。

四、存在不尊重学生的情况

在农村小学,更容易发生辱骂、体罚、变相体罚孩子的情况,因为在农村,老师和家长更容易在对体罚孩子的行为上形成“共识”,老师会把自己的这种不当教育行为解读为对孩子的爱与严格要求,家长也容易认可老师的这种行为。对此,我们必须予以坚决彻底的纠正,如果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此“待遇”,我们情何以堪?那么我们又如何可以对别人的孩子施以暴力?这是一个关乎师德的问题,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和纠正。五、存在学科教学“偏科”情况由于对于师生的考核评定更多或者主要依据的是主科考试成绩,所以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时也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小学六年下来,一些农村孩子所掌握的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这也就使得他们缺少了在这些方面培养兴趣的可能性,更不大可能形成一技之长。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他们往往兴趣单一、技能单一,非常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也使得他们失去了一些个人生活方面的乐趣。农村小学教育中显然还存在着更多的细节方面的问题,我们应当努力发现这些问题,尖锐地批评不良的学校教育行为与学校管理行为,真正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大变样,大发展,为全面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大发展而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作者:闫立霞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一小学

第二篇:农村小学教育问题浅谈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发展得如火如荼,例如整村推进,精准扶贫等政策的落实。然而我们依旧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教育的问题,这不但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处理之。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

我国乡村人口占比巨大,农村小学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家与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从学校环境、校舍建设,到教师待遇等方面提升农村小学整体的面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然而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基础条件不足、在办学条件、经费、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师资力量、教育水平、教学设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差距,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甚至阻碍着农村乃至于全社会的共同进步。笔者在农村小学授课多年,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积累着一些想法与体会,在此说出来与众人探讨,希冀能给山村的孩子们更多的帮助。

一、硬件设施和基础条件的问题――与教学要求不适应。

近年来,虽然农村小学的校舍环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但相较与城市小学,其差距明显。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没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图书馆,少部分有图书室的,其书籍数量也少且陈旧,也不一定有针对性,体育器材也贫乏。校外课程资源对农村也是极为有限。农村没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很多农村甚至没有通网络,根本无法获取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缺乏,致使教师、学生都只能局限于教教材。

二、乡村学校教育经费问题――短缺

农村小学中常见的现象:黄泥地篮球足球场,陈旧的实验室仪器(大部分小学并没有),破烂的足球或篮球。

三、老师是教学重要的一环,我们再看看――老师的问题

1、传统教师素质与当代教学的不适应。一是体现在教育方式的落后。“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耗时费力,事倍功半,无法适应现代教学需求。二是体现在知识储备不足。教师的传统专业知识储备无法跟上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步伐,又由于师资经费等条件的问题,外出培训难以实现。三是创新意识不强。部分教师习惯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四是老师资质问题。首先是农村小学的待遇对大中专科师范毕业生没有吸引力,其次是部分民办教师又能力所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大部分学生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学生。长此以往,农村学生的出路在何方?

2、由于国家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农村教师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主要体现在:

①是工作环境差、压力大;大部分年轻教师对于农村教学工作没有成就感,反而充满成绩排名、升学率等方面考核的压力感。

②是收入偏低,付出与回报脱节。相当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不愿到农村去。而部分工作称职的、不断培养起来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又都被条件更好的县城学校调走,致使农村的合格教师更进一步流失。

③是r村教师年龄老化与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年轻老师不愿意待在农村。

④是农村小学教育对教师的吸引力下降、教师队伍不稳定。

⑤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严重存在,难寻音、体、美、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的专业教师。该部分课程经常无法正常开展。

四、农村学子的出途问题――在哪里?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搞基础建设的简单运动,其更深层次的内延意义是对农民的意识形态的一次变革、重新建设、进而提高。政府资金有限,只能抛砖引玉,也只能依靠农民自身来建设新农村进而可持续发展。所以,增强农民自主自立的信心,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现今大部分农村小孩可读完初中。但分析村镇部分学生的实际现状后,可以了解到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大概出途。上表可以明确反映这一情况:

初中毕业后,除去继续上高中的,他们目前谋生之途怎么样呢?回到乡下,对未来非常迷茫,不知所措;出外打工,常见体力不支(在家务农也是);有跟师傅学技术手艺的,也不是兴趣所在……这类农家子弟,将是以后农村的主力军、也将是新农村的真正主体,他们能否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不断发展呢?他们只是在学校里学习了一些基础文化课,对于科技知识的应用、对种植、养殖、对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根都是一头雾水。既没有融入科技生产力,又丧失了农民本身的艰苦劳动的作风。如此的义务教育是失败的,新农村建设也难以依靠其自身力量来持续发展。

五、再看看家长的态度。农村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态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类型:

1、家长心态有――“读书无用论”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某种程度上说也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因此很多人认为打工也是一条不错的致富之路。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也很难找到工作,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这种思想的灌输很容易使孩子对读书失去兴趣,读完中学甚至小学就辍学回家或者外出打工去了。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常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待业在家,找不到工作,甚至于研究生毕业,也是在城市承受严重的购房等压力,生活并不富裕,也不见得幸福,使许多农民家庭又产生了“读书无用”的可怕认识。这种认识直接导致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因此减弱。长此以往,别说肩负民族振兴大业,出现新一代的“时代文盲”并非危言耸听。

2、家长心态有――“望子成龙”型。部分农村家长,将希望寄托于孩子,期待其跳出“农门”,实现父母的心愿。只求成才,而忽视其成人。其结果往往给孩子更大的精神压力,反而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孩子的自我选择与自我成长容易被“蚕食”,创新意识被湮没,“成龙”反而“成虫”。

3、“留守子女”问题严重。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农村的普遍现象。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作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家长们长年在城市,把子女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亲戚抚养,导致孩子缺乏亲情的关爱,极其容易形成诸如任性孤僻与倔强等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些同学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留守孩童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孩子的学习缺少有效的辅导、监督和管理。其次,孩子不安心读书。由于打工挣钱的穷人思维对孩子的影响根深蒂固,减轻父母经济负担,许多学生受其影响,想着早日外出打工挣钱,而不安心学习。另外,孩子长期和祖父母及父母之间没有更多心理的交流,对其身心健康极其不利。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村儿童素质的提高。

六、教育资源问题――城乡差距大

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少,与城市学校差距大,主要表现在:

1、教育投资的分配不均衡。长期以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倾向,使得农村教育投入比重太小。

2、教育资源贫乏,利用率低。目前,90%以上的农村学校拥有的只是传统的教学器材,农村学校无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学生也无法接受现代化的信息。

七、个人建议――针对上面农村教育的困境,应该从以几方面努力:

1、增加投入,不断完善硬件设施。

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能出台相关政策,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鼓励支持城镇重点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到农村执教,使农民子女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保障其上高中、上大学的权利。

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实农村小学教育的基础。一是完善教师队伍,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二是加大现有教师培训力度。三是鼓励农村小学教师自我完善,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四是在职称评定等方面要考虑到农村特殊性,调动工作积极性。

2、优化家庭教育

家长要想方设法地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其探索兴趣,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家长的引导和指导下收看电视机;还可以带其到具有教育意义或拓宽视野的场所,比如县城的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或者为孩子选购有益书籍。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3、政府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打造良好的教育课外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设施建设应该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在经济上有发展,在环境上有改善,还要在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上有突破。

4、改善就业环境,强力打造“知识就是力量”的社会氛围。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出台鼓励就业的政策措施,发挥导向作用,进而实现毕业生的榜样作用。引导和带动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形成学校、教师、家长齐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5、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及待遇;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农村教师外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根据实际相应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吸引招收大中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回乡任教。

结语:解决教育问题,是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面对的,意义重大深远。我们必须面对,不能回避。及时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从而不断推进发展r村小学基础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文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以涟源市安平镇中心学校为例[J].教育:00140-00140.

[2]逯文晴.关于农村学前儿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D].安徽大学,2015.

[3]李杼机,郭凯,肖建彬.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调查报告[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3(2):1-14.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对策

摘要: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之一,农村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后续教育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仍然存在着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办学不平衡、教学方法陈旧等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对策

1引语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之一,农村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后续教育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自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农村教育就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农村小学教育的顺利发展。

2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2.1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很多农村小学教育设施依旧缺乏、落后,教学设施老化问题也非常突出,农村小学教育办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虽然新校舍盖起来了,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机、投影仪、电脑等等都非常的欠缺,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备的质量和数量都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直接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2.2师资力量薄弱

办学的主要力量就是师资力量,它也是教育条件中最为能动有效的组成因素。随着小学生生源急剧下降,大部分的乡镇农村小学采取一种合班并校的措施来解决教师数量配比方面缺员的问题,但由于教师的年龄结构整体偏大,民师转正以及代课教师的自费转正的情况居多,真正的大中专毕业生屈指可数,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这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农村小学教育付出的毕生的心血,但由于他们缺乏继续学习的机会,在现代社会,科学经济飞速发展,由于自己的知识面有限,有相当一部分人已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的老师是不甘于在农村长期教学的,总想找机会调到城里,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小学老师的力量可想而知。虽然许多教师通过电大、自考取得了专科、本科学位,但这只是为了取得学位而已,没有实质上的进步。

2.3办学不平衡

现在的村级小学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相对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学质量更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孩子在其流入地借读。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量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

2.4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师仍旧沿用着粉笔加课本的教学方法,有些地方是因为教学设施不到位所限,而有些有条件的农村小学,许多电子教学设施成了摆设,原因比较多,但教师不会使用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也能反映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薄弱。多数老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方法,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3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首先,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学校新校舍的构建和基础教学设备经费的投入,设置专项资金来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以及新设备的购入,使其可以更好的服务教学,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其次,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教学特色,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企业甚至个人要校进行教育投资。有关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多给农村的贫困学校一些鼓励。“锦上添花”固然是好事,“雪中送炭”更是可贵。

3.2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

一是严格教师的选拔、培训以及考核制度,优胜劣汰,改善师资状况。在聘用教师不要只聘用语文、数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大量吸收文、体、美专业的教师,在教育上真正形成专业化的教育。二是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使得教师能够按时得到培训,吸收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定期的由市教育局聘请一些专家来校对相关的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与此同时从城里抽调部分的骨干教师,对农村的小学进行对口支教,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各农村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派部分业务素质较高的老师去城里学校观摩学习,学成后成为学校的教学主力。四是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上教研。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通过网络尤其是教育局域网来进行资料的查找,各种知识的学习以及教研的探讨都十分的便捷。并且在局域网内,能够打破时空地域的界限,各校的教师自由的探讨教学教法,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以及布置作业征集教案等等,在网络交流中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3.3改善人事与管理制度

城乡人才分布不均匀,关键在于待遇问题,所以应该特别注意。采取区域内教师同工同酬,优教优酬的方式和农村教师晋级等各个方面优厚条件吸引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另外,再通过各种渠道扩宽师资来源,增加合格教师数量。达到教师满员后,实行全员聘用制,采取优教优酬,末位淘汰的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安排其他教育资源。

3.4建立适应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

我们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要让学生只以分数作为评价手段,不要以分数评价教师的工作水平,让他们都放开手脚以自己的方式来教学和学习,给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环境,充分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他们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教育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应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赛红.关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思考[J].才智.2011(13)

[2]牛有恒.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发展.2011(06)

作者简介:

吕其利(1963.09-):男,汉族,吉林舒兰人,专科,吉林省舒兰市法特中心校,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农村小学教学研究。

杨茜(1988.04-):女,汉族,吉林省德惠市人,本科,吉林省长春市新爱婴早教中心,小学教育。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初探

摘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经历了较大的转型。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村地区为例,在对农村小学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以自然村并校为切入点,对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小学教育;探析

一、农村小学教育变迁及现状

21世纪初期以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每个自然村均有各自的校舍、设备和教育系统,尽管有部分小学生在外就读,但所占比重较小,绝大部分可以在本村完成小学教育。

从2005年开始,旗辖区内开始并校,自然村的小学纷纷被撤销,逐步并入乡镇中心小学。截至2010年,80%的自然村小学被撤销,多数小学生开始外出就读。尽管部分自然村依然争取重新开展小学低年级(比如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育活动,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和教育经费的不足等原因,并未得到预想的效果。

当前,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外地就读,如去通辽市内小学就读;一部分到并校后的乡镇中心小学就读;第三部分便是在乡间私立学校就读。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吸纳的农村小学生占较大比重。从经济角度看,在通辽市或科尔沁地区就读的学生开销较大,而在乡镇中心校和地方私立学校就读开销较小。因此,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农村学生就学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加强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但固有的城乡二元格局限制着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之间的交流。为了实现集约优势,合并自然村的教育资源也是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是在转变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教育体系脱节

并校后,大部分小学生在六七岁便外出就读,甚至在四五岁便外出接受学前教育。该年龄段是接受家庭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自我意识和学习传统道德的阶段。但外出教育需长期寄宿于学校,在家中时间较短,与家长的交流较少,直接削弱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

此外,通过初步调查,发现随着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绝大多数家长在子女教育上更多寄希望于学校,而忽略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相对传统,现有的家庭教育功能已出现较大萎缩,但是学校和家庭是两个差异较大的场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子女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中发挥的功能不同,尤其对于小学学龄儿童而言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承担家庭的教育功能。

(二)经济负担加重

由于大部分学龄儿童外出就读,从食宿、交通等方面加大了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经济负担。虽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为学生提供部分食宿补助,但与在本村就读相比,并校后家庭对子女小学教育的开支剧增。

通过调查,在通辽市内接受小学教育的费用较多。如在通辽市新世纪私立学校就读的小学生每年度的花费为12000~17000元,在乡镇就读的学生每学年的花费为5000~7000元。在并校前,由于实施义务教育,每年教育部门发放给每位学生补助就足以满足日常花费,节省了外出的交通和食宿等费用。

(三)学习状况不佳

教育资源整合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增加。学生的学习状况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据调查了解,由于学区之间对生源的争夺,小学生不得不转学,甚至多次转学,尤其正值并校过渡期的小学生。学习环境频繁变换,学生的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扰乱了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较差,并未达到家长预想的效果。

部分学校为了争夺学生,出现欺骗性教学行为。在部分私立学校,事先发放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试卷,随后对试题进行详细讲解,用于期中和期末考试,如此每位学生的成绩均较高,绝大部分能得到满分。此外,除学习奖励外,学校以不同的缘由为学生发放奖状,以此来哄骗家长选择该校。

除了频繁转学和教学质量方面,频繁的家校环境转换也给对小学生的教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每周或每两周小学生回家一次,并校后家校之间距离较远,途中时间较长,对儿童的身体影响较大,尤其从家回到学校后,小学生都要经过一定的状态调整才能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在刚刚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后又到了假期,加之学校管理的纪律性和家庭娇惯的环境反差大,小学生普遍存在“奔家心切”的现象,如此反复,大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甚至出现小学尚未毕业便辍学的现象。

三、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家庭的教育功能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出现外出就读的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的趋势。儿童与家长交流的时间越来越短,随着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长与子女交流的方式与发生了较大变化。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越来越小,“孩子只听老师的话,而不听家长的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面对此种情况,必须加强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保证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不能将教育责任完全寄予学校教育,不能忽略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提升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认识,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发挥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学校严管、家庭纵容”的教育现状,努力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相配合。

(二)调整教育补助制度

在并校的教育环境下,应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小学生实行有差异的教育补助政策。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对小学生的家庭按照经济状况进行分类,然后实施城乡有别、户户有异的教育补助制度,在保证农村小学生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切实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保证每位学龄儿童均不会因家庭经济问题而影响其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位农村学生都能按质按量完成小学教育。

(三)加强教育监督

在保证家庭教育和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学校教学质量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保障。经调查了解,各个私立学校都已申请并获取了与公立学校同样的教育补助。但教育质量未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存在哄骗学生和家长的现象。应对此种情况,教育部门应该进行调查了解,建立监督机制,实施有效的教育监督。严格成立私立学校的审批制度,并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一视同仁,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教育质量检查,保证农村小学生教育按质按量完成。

四、总结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给农村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也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学生学习状态欠佳,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都是影响农村小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小学教育作为社会转型当中的一部分实施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并校改革的过程中,当前制定的教育制度与实践之间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在此期间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必须正视,并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研所、教育系编.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马戎,龙山(加).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3]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探索与争鸣,2008(5)

[4]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