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两个班级,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讲授教学法进行教学,研究组采用“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87.40±2.91)分高于对照组的(83.45±3.85)分(P<0.05),研究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医用化学教学质量,有利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医用化学;教学;中西医结合

医用化学是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小分子有机化学和生物大分子化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用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命名、化学性质及其代表化合物的性能及用途,能够将医用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医学实际工作中,特别是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为药物的合理应用奠定基础。本课程理论性强,化学相关理论较为枯燥、乏味、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掌握起来较难,这将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医用化学,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不高,若是班级里有高中化学底子比较薄弱的学生,往往只能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点,难以进行实际应用,所以总体学习效果不理想[1-3]。因此,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前期探索出的“学、用、创”教育教学模式下[4],即在案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和讲座教学模式下“学”,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科研实践中进行“创”,联合现阶段常用的项目教学法运用到医用化学教学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出满足时代要求的、全面型的医学人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校中西医结合学院2019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之前均是理科生。1个班级作为研究组,共58人,采用“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另1个班作为对照组,共61人,采用常规讲授教学法。两班在同一学期开课,所用教材和授课老师相同,授课学时均为理论16学时,实验8学时,共24学时。

1.2方法。对照组以教学大纲为总领,在教学设计的前提下,采用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板书)进行授课,对每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课后认真复习,下次课前进行提问、巩固。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教学,主要有任务驱动环节、分析实例环节和随堂测验环节。①任务驱动环节。课前提前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任务,设计并提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者临床实际中的相关问题,如“饮茶有利于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但是为什么茶叶泡久了颜色会加深,这对疾病的预防是否有影响?”,“反式不饱和脂肪酸是否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等。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提前预习,寻找答案,课堂上会随机点名2~3位学生进行回答,并记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如果学生回答的答案不一致,可以让大家结合所学的知识点以及自己查阅的文献进行讨论分析,并说明支持的意见及理由。②分析实例环节。完成讲授的知识点后,公布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例题目,如糖尿病患者尿酮体的检查原因、沙利度胺事件与化学结构的联系、白藜芦醇结构与药理活性的联系等,要求学生现场分组讨论,然后作答,实现“学”和“用”相统一。③随堂测验环节。根据每章节重点内容设计代表性的习题,检测学生的听课理解程度,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具体实施:每章授课前,教师查阅相关教辅材料或者最新文献,设计1份满分100分的随堂测试试题并印制相应的份数,本节课的知识点讲授完成后,当堂发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并上交,答题期间不得相互讨论,不得翻阅书籍。课后教师对答题进行批阅,在下次课上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点评总结。④实践创新环节。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学习结束后,让有科研兴趣的同学撰写部级、省级的“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竞赛和撰写科研论文,将科研引入教学,并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学”、“用”、“创”相统一。

1.3观察指标。期末两班采用相同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比较两个班级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两个班级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是”、“否”作为选项,当场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当场收回,内容包括“学”、“用”和“创”3个层面,涉及6个方面: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学习主动性提高、理论知识理解深入、开发学生发散思维、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对科研创新产生兴趣。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研究组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87.40±2.91)分高于对照组的(83.45±3.85)分(t=6.29,P<0.05)。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比较。共发出调查问卷119份,收回119份,均为有效问卷。问卷结果显示,采用“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授课的研究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教学法授课的对照组(P<0.05)(表1),体现为研究组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明显活跃,主动参与老师的授课过程,互动增加,反馈积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后积极与老师沟通,踊跃报名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希望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应用到实际研究项目中,创新探索能力得到提高。

3讨论

医用化学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内容丰富,涵盖知识面广,各类化学反应较多,部分理论知识抽象。目前,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采用PPT或板书等向学生讲授相关化学知识,学生的厌学倾向比较明显,导致学生对抽象的原理概念不能很好的理解、学习效果不佳;同时由于该课程是大一开设,学生前期接触到的临床方面的知识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医用化学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难以理解,往往是老师如何介绍,学生就如何听,缺乏思考,也没有创新,只是死记硬背,在后期其他学科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学习中,无法将所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且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介绍等方面需要学生有高度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这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医用化学可为其将来的医学职业发展提供研究方法[5]。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在医用化学的授课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环节、分析实例环节、随堂测验环节分别设计不同的任务、实例及题目,使原先枯燥、难懂、抽象的理论化学内容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思维发散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提问“糖尿病患者尿酮体的检查原因?”,探讨糖尿病的致病机制,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引起学生对医学专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学、用、创”教育教学模式前提下,引入项目教学法授课,可明显提高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枯燥、抽象的化学内容,原来和实际生活、所学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科研创新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不同之处,大学学习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与思考,学以致用,敢于创新,为后期学习其他医学类专业课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其他教师听课交流,认为研究组的教学模式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面对不同患者的病情,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用化学是后期医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采用“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可为学生学习后续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该种模式的项目教学法,督促了授课教师对医学和其他学科(如化学)的交叉知识点的累积,教师需要不断地与医疗机构、行业、企业进行交流,扩大知识面。在后期医用化学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考虑对实验项目进行更新设计,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进一步优化理论项目,注意时间分配,加强课件制作,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做好准备。

作者:周鹏 蔡标 黄金玲 李璐 马克龙 刘岩岩 那莎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安徽中医药科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