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现状

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现状

【摘要】文章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我国教学中的研究进展,并根据1998~2017年20年来有关的文献进行统计、归纳,对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探讨了当下项目教学法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研究进展;存在问题;研究展望

近年来,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包括“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内的五个对接;2014年6月,由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些文件的出台,要求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实现与之相对应的改革。为了顺应改革发展的潮流,广大职教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其中项目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方法中针对职业技术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当下教育教学改革中非常热门,笔者以篇名含“项目教学法”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发现2017年有1349篇,2016年有1531篇相关论文。笔者对相关论文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文献是项目教学法在各领域的应用,很少有人论及其内涵和特征,而在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上,不同的文献对于项目教学法的理解又各不相同。因此,弄清楚项目教学法在我国职业教学中应用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的展望,对项目教学法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研究进展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中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实现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项目教学法也在这个时期引入到了中国,主要用于一些培训班上。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项目教学法进行检索,发现设计项目教学法的第一篇文献出现在1998年,之后项目教学法在中国慢慢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从1998~2017年20年间篇名含“项目教学法”的文献共计13491篇。结合图1的文献分布图,并深入分析各年份的文献的特点,笔者把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分成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5年为项目教学法的初步认识阶段。在本阶段内,仅仅只有几篇原创的文献,我国广大职教工作者大多数在这个时候才第一次接触到项目教学法,所以大多数的文献仅仅是对该方法的介绍,仅在一些工商企业的营销课程培训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如1998年,洪长礼在《项目教学法的培训效果初探》一文中介绍了项目教学法在发达国家的应用情况,并介绍了王秉安教授在市场营销培训班中对项目教学法的尝试;1999年,经贸委培训司在《“项目教学法”——一种有益的尝试》中介绍了发达国家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步骤;2000年,《教学与管理》和《成人教育》两份期刊都以《什么是项目教学法》为题对其进行了介绍;这阶段前期,很少有文献涉及到项目教学法,部分期刊仅仅是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摘录介绍,国内对项目教学法的认识很有限。第二阶段:2006~2009年,为项目教学法研究的探索阶段。广大职教者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是对项目教学法的理解千差万别,项目教学法也主要应用在市场营销和计算机领域。本阶段项目教学法在较少的领域进行尝试,而且仅仅是对项目教学法借鉴和应用,很少涉及到对其内涵、特征的探讨,如2006年涉及到项目教学法的68篇文献中,其中59篇文献在题名中明确表明是在某门课程的应用尝试。在对项目教学法的理解上,一些文献认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深入到企业当中去;一些文献认为是老师提出模拟任务,学生完成即可。对于教学实施过程所学时间,有文献认为至少需要一年,也有认为一次课即可。对于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如肖胜阳认为项目教学法是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焦泽昌、李艳认为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为项目教学法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在该阶段,广大职教者基本都听说过项目教学法,对其的应用也达到一个高潮期,每年相关的文献都达数百篇,部分年份甚至超过1000篇。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也涉及到各个领域,也对项目教学法的内涵、特征进行一些探讨,对一些关键问题也形成了基本统一的观点,如对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基本认为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而对概念中“项目”的理解,学者普遍认为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1)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包含了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应用价值;(2)能将教学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技能结合起来;(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实现学习和工作的无缝对接;(4)学生能够独立制定计划并且成功实施,在要求的时间期限内,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综合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7)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2项目教学法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非常热门,但是仔细阅读近几年的文献会发现,很多文章都是对项目教学法的简单应用,甚至部分文章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其方法更像任务驱动法。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因为我国现阶段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存在以下几个限制。

2.1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条件有限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必须满足“项目”开展的各种条件,而不是简单的任务模拟,因此,它的成功应用受到很多现实条件的限制。比如说,笔者从教的专业是建筑施工类的,如果在课堂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现有的条件很难提供建筑施工的场地和设备。校企的合作在还没有满足日常的教学需要的情况下,也就很难产生一定应用价值的成果。再者,项目的选择须与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技能结合起来,这得放在大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背景下去统筹,需要以一个专业为整体进行教学上的改革,这在我国的高校很少涉及。这不仅仅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局限,也是广大学校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普遍限制。

2.2教师的素质跟不上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做中学”,老师主要是给学生以引导和答疑。这对老师的要求并不是降低了,而是要求更高了。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知识点,主动传达给学生,而在项目教学法中,老师要解答的知识点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这就要求老师对给予学生做的项目必须有一定的经历和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具有真正“双师型”的素质,既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同时,教师在项目教学法中不仅要给学生解答疑难,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主动去探寻知识,以满足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这就说明要实施项目教学法,必须具备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这在目前的高校还难以达到。

2.3教学的评价体系跟不上

项目教学法中学生项目实施后,它是否具有了一定的应用价值,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学生的成绩又如何去评定,这是项目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测验来进行评定,但是项目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做项目的过程,它不仅仅需要的是最终项目的结果,还需要对做项目过程的反思和完善。因此,评定过程还要包含情感、素质、能力的因素。如何给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各个高校在评价体系上往往没有深入的触及,大多数还是采用了传统的评价体系。

3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展望

3.1走校企二元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项目的选择,因此要推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实施,高校应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全程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在企业中要项目,实现学生的技能与企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对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应该纳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

3.2加快双师型的培养

双师型的教师的培养,是项目教学法持续实施的重要因素。高校要加强双师型的培养,有计划的向老师提供前往企业实习的锻炼机会,提高教师的职业经验,打造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

3.3加快传统的课程标准改革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要置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去推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标准,转变教学理念。要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统筹下,以课程和项目的结合,推动课程标准的改革。改革过程中,要注意每个项目在专业培养目标下的作用,以及各项目之间的联系。

4结语

项目教学法进入我国近20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顺应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但是由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法的重大变革,很多相应的条件还没跟上,对项目教学法的广泛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洪长礼.项目教学法的培训效果初探[J].管理与效益,1988(4):42.

[2]经贸委培训司.“项目教学法”——种有益的尝试[J].中国培训,1999(12):45.

[3]肖胜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21-23.

[4]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3(4):45-46.

[5]汪红兵.高职高专模具CAD/CAM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4):107-109.

[6]李珠斌.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汽车专业实训中的运用[J].职业杂志,2008(29):33-34.

[7]孙崇香,宁国良.项目教学法在生产技术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9):103-105.

[8]翟伟.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3):1-2.

作者:魏炜 覃家飞 李程程 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