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构思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构思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社会的需求,以及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本文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构思,以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

关键词:个例学习;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大学物理实验课是理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很多院校已开始对大学物理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大学物理实验课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越来越无法适用新生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新生代大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已今非昔比,不再拘束于陈旧观念,思维敏捷活跃,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我们的大学物理实验课仍是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教师站在讲台使劲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听完后机械的完成仪器操作得到数据结果就行。其次,实验仪器陈旧,实验内容也过时,课程设置面对全校所有专业,采用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的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几点教学改革的构思,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从思想上重新定位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实验课是物理现象或物理应用的探索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拓展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旨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大多数院校的物理实验课,老师不够认真重视,学生也是走过场式完成任务。教师教授过程以仪器操作为主,学生照葫芦画瓢,甚至提前抄袭其他同学数据完成检查,潦草完成实验报告应付差事。转变教学思想,提倡科学、与时俱进、国际化、现代化的教学观念是第一步。各个院校应该根据招收学生的物理基础,定制适合本院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置要求,比如减少实验课的数量,降低考核难度。有的院校要求一学期至少完成17门基础的普通实验课,这还不包括其它开放性实验和课程实验,实验课的学习不应该追求课程数量,应该追求质量。学生通过对几门实验课的学习,让他们熟悉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动手完成实验的过程,激发动手学习的兴趣,学会将一个物理现象或物理应用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分析和解决。通过个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知识是学无止尽的,新事物是层出不穷的,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某个知识点。不能将学生局限在仪器操作上,重复老师仪器的演示过程,机械的完成实验数据测试。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重视实验和物理现象的关联,重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判断和分析,重视学生将新问题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去解决,重视将“我得学”为“我想学”,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2]。

2结合学生基础及专业差异,合理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各院校招收学生的基础不同,结合自己学生的基础,以及各个不同专业背景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实验课程。统一标准同班授课,会导致学生对专业相关性不大的课程学不学无所谓的情绪;并且会让非相关专业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增大,放弃主动思考、学习的机会,为了完成任务抄袭实验数据。随着经济、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验课程内容设置也应该与时俱进,过于陈旧过时的实验课程不断删掉。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和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物理课程也要和世界新型科学相联系,新兴事物相结合,易于学生结合实际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此外,实验课程内容所使用的仪器,尽可能是现代化新型仪器,增加尖端综合性仪器。使用现代化仪器完成实验,学生在实验设计以及实验数据上可以增加多样性,不仅避免了学生的抄袭,而且在完成实验整个过程中,拓宽了学生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开启创新思维有很大优势。

3增强教学艺术性,智能化教学模式

如今高科技无处不在,仍沿用粉笔、黑板、满堂灌的方式,已不适用于新生代大学生。学生不仅会产生厌学情绪,且不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现代化技术,尤其结合网络的使用,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性,更易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启学生的创行性思维[2-4]。学生课前预习在网上完成,通过设置可以让学生看到预习的成绩以及不断刷新高成绩,让预习不再敷衍了事,并且通过预习让学生提前了解仪器的安全、科学的使用步骤。仪器操作步骤不再是授课重点,学生通过提前网络学习,熟练、完整和安全的掌握仪器操作,给学生课堂留出更多时间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增强了学习兴趣。课堂授课结合多媒体和各种应用软件,实现动画演示原理过程,提高学生听课质量,结合新型事例,易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减小理解难度以及激发散发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凤琴,林晓珑,王逍.创新人才培养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物理,2017,36(3).

[2]高茜,王菲斐,朱江,etal.大学物理实验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J].大学物理,2019,38(04):35-38.

[3]林晓珑.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实验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6):204-207.

[4]李丛,刘家菊,符维娟,etal.新工科MOOC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改革尝试与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6):45-47+56.

作者:魏仙琦 单位:江苏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