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文化渗透

谈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文化渗透

【摘要】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国学、国画、国乐、民族民间舞蹈都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展现出它们独特的魅力。而这些艺术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与其背后的文化有解不开的关系。民族民间舞者作为行业领域内的一员,应当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文化的渗透,培养出更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教学;文化渗透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蹈动作、音乐表现、表演服饰等方面都体现着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元素。我国教育部近些年不断强调要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要求各阶段的学校教育深度结合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拉近学生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距离,使青少年成为继承民族文化的主力军。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质的、综合性的人才,需要注重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展示舞蹈和音乐的内涵,使学生成长为优秀舞者。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且历史悠久,因此,在我国的舞蹈领域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民族舞蹈、民间舞蹈。这些舞蹈与民族文化形态有着紧密的关系,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特征。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应注意舞蹈动作、技巧教学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培养出具备民族文化气质特征的舞蹈人才,使其赋予民族舞蹈更深的感染力,充分表现民族音乐的内涵。以蒙古舞、藏族舞、傣族舞等较常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民族舞蹈为例,舞者的一举一动都与民族文化有关,或许脱胎于当地人的农耕、狩猎、游牧、采摘、祭祀等行为,或许与当地风土人情有关[1]。比如,蒙古族舞蹈女性动作中常有的翻腕、抖肩等。因此,掌握民族文化对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民族文化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灵魂所在,若舞者在不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情况下进行动作和技巧的学习,很难使舞蹈表演拥有感染力,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或许普通观众不会太过关注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只是单纯地看动作、看舞台呈现,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缺少文化底蕴、文化理解的舞者很难打动懂行的业内人士。民族文化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根,在不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情况下进行动作技巧的学习,学生所学习到的仅仅是舞蹈的皮毛,不仅难以表现民族舞蹈的内涵,还失去了舞蹈创新、编排的沃土。在强调创新的今天,失去根源的创新很容易让整个舞蹈走形,失去民族民间舞蹈应有的味道,成为“挂羊头卖狗肉”的样子货,反倒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不利于舞者在舞蹈领域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本身的民族、民俗文化储备不足

教师是教育领域中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成长的上限。想要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做好文化渗透,培养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舞者,教师首先需要具备足够的民族、民俗文化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灵活应对学生对民族民俗文化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民族舞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课堂时间放在基本功、舞蹈动作、表情控制、舞台走位等方面,缺乏对民族、民俗文化的理解和知识储备,课堂教学中也缺乏文化渗透的规划。久而久之,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也开始忽视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根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也不利于舞蹈领域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枯燥且无味

在缺少民族、民俗文化渗透和滋养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全部精力都围绕着表面的舞蹈动作、表情控制展开,这样的课堂教学枯燥且无味,学生在一遍遍模仿、练习、排演后难免产生厌倦和疲惫心理,比较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单纯强调舞蹈动作和表情的舞蹈教学与音乐是割裂的,学生只能关注到舞蹈动作之间的衔接,关注到面向观众的表情展示,却难以将音乐内涵与舞蹈内涵相结合,因为这样学到的舞蹈基本上没有内涵。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舞蹈,会将优秀的舞蹈误认为是舞蹈动作难度越高、衔接越流畅、表情控制越好的舞蹈,失去听音乐、用舞蹈诠释音乐的积极性和意识,影响学生的未来成长。

(三)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

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人类情感、思想的表现,这种表现受到民族、民俗文化元素的影响,所以舞蹈的背后有文化作为基础才能更感人。目前,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文化渗透,师生之间的交流效率也比较差。学生在民族民间舞蹈课堂上更多被动接受来自教师的动作技巧教学和训练,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多局限于舞蹈专业动作、基本功、表情控制、舞台走位等内容,少有深入舞蹈文化内涵的交流,导致师生间交流缺乏一定的有效性。

(四)理论课与技术课相互脱节

在部分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校方开设了诸如舞蹈历史、舞蹈文化、艺术概论等专业理论课程,希望借此来提升学生对舞蹈文化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涵养,为民族民间舞蹈技术课程的教学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但实际情况却是,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理论课堂上教师还会结合具体的民族舞蹈动作、服饰来讲解舞蹈文化,技术课堂上教师却倾向于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训练上,存在严重的文化渗透忽视现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编排中出现民间舞蹈现代舞化的现象,重新编排后的民间舞蹈、民族舞蹈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味道和符号特征,成为带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舞蹈,丢失了民俗文化的底蕴。

三、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文化储备

在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弘扬的当下,高校应当重视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师的培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文化储备,为更好地对高校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做准备[2]。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需要认识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积极在教学内容规划设计中安排有关民族、民俗文化教学渗透的部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知识水平。民族、民俗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安排应当尽量跟随舞种、舞蹈动作学习的顺序,让学生将舞蹈动作与动作诞生的根源、代表的含义相匹配,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先提升自己的文化储备,通过行业论文、网络学习、实地考察等途径对民族民间舞蹈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对学生展开更有理有据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备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让学生了解舞蹈动作的诞生源头,引导学生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提升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

(二)多样化开展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更加多样、生动的方式开展教学,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改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多媒体教学方式是改善课堂教学氛围的好方法,能够通过视觉、听觉、文字理解等多方面刺激来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理解。比如,民族民间舞蹈教师们在练习室中穿着最简单的练习服展示几段民族民间舞蹈,让学生在没有服饰、音乐的铺垫下单纯从动作上分辨每一段舞蹈属于哪个民族舞种。学生在反复对比舞蹈动作的过程中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肢体语言表达上,更关注教师通过肢体表达出的民族舞蹈动作要领和风格。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途径来为学生展示舞蹈在当地人生活生产中的诞生源头,让学生对比当地人生产生活中的动作与舞蹈动作之间的联系,比如蒙古舞中脱胎于骑马、摔跤、射箭、套马等生产生活行为的动作有很多,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深入当地风土人情的机会,让学生的舞蹈更具表现力,让舞蹈动作真正成为一种肢体“语言”[3]。其次,有机会的话,教师应把学生带出课堂,带到人们生活当中去,让学生融入当地民俗生活,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中学习舞蹈、感受舞蹈。比如,云南省的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涉及傣族舞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中,了解傣族人民的历史、民俗、文化,了解傣族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了解与傣族舞蹈关系密切的孔雀元素,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应用肢体语言。最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民族民间舞蹈领域中的名家作品或优秀作品,不仅引导学生熟悉、体会其中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和节奏韵律,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舞蹈表演者的神态表演,帮助学生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神态特征,表演出不同民族舞蹈的精气神。以东北秧歌为例,秧歌最早出现被称为“高跷”,后改为秧歌,秧歌在不同地区分为东北秧歌、山东秧歌、河北秧歌等,每个地区的秧歌各有不同的特征。其中,东北秧歌广泛传播于黑吉辽三省,带有一定的满族人民劳作生活特征,神态上都带有稳、俏、浪、幽的特点,想要把握东北秧歌的神态特征,需要加强练习,努力做到稳中带着火辣、稳中带着浪劲儿,将东北人民火热的生活态度和火辣的个性表现出来。

(三)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深度

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深度,围绕舞蹈文化的交流是比较可行的深度交流渠道。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自己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讲述自己在民族、民俗文化诞生地的见闻,帮助学生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如果学生群体中有来自学习目标民族的个体,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个人的角度来阐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其他学生对民族、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觉得自己跟唱音乐更能够投入情绪,仿佛整个人都变成舞蹈诞生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心中更有自信。教师可以借学生的表达来引导学生们一起创造民族民间舞的氛围,在练习中用自己的跟唱、呼喊来创造气氛,将语言元素融入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之中。用这样的方法,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和表演民族民间舞时遭遇的问题、获得的经验,能够快速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识深度,有效提升民族民间舞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从舞蹈服饰上渗透民族民俗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在正式表演时有服饰的存在,部分舞蹈动作也因服饰的存在而出现一定的变形,这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特征,在课堂教学时应得到教师重视,从舞蹈服饰的角度来向学生渗透民族民俗文化[4]。以藏族舞为例,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是长袖袍子,下摆长度接近脚面且对双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藏族舞中会有甩袍袖、脚撩袍子之类的舞蹈动作,也正是这些细节动作组成了藏族舞非常容易辨认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从舞蹈服饰上渗透民族、民俗文化,体现民族舞蹈的要领和风格特征。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民族服饰进行试穿,让学生们感受蒙古袍、藏袍、傣族服饰、朝鲜族服饰等民族服装的穿戴感受,让学生亲身体会相同舞蹈动作在服饰的影响下可能出现的变形,加深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背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将民族民间舞的特征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比如,朝鲜族女性服装有长长的裙摆,旋转起来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服饰效果;蒙古袍厚重,双臂上举和下垂时限制了动作的规格等。

四、结束语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舞者的责任。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文化。目前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对文化的渗透还不够,需要高校教师增加自身文化知识储备,采用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从服饰等方面渗透民族民俗文化,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民族民间舞课堂的文化渗透水平。

作者:李诗雨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阳光学院